雙11購書慶,任選2件72折
全館【單書】75折
雙11購書慶(滿799送2025歷史轉換曆)
本商品為出版已久的書,出版已久的書容易產生些許的黃斑、或有些許瑕疵(例如:壓痕、褪色等),不影響內文閱讀。每本書況不盡相同,請考慮評估後再購買結帳,採取隨機出貨。如想進一步了解書況詳情,可以來信 cptw1897@gmail.com 、或點擊右上角「 客服 」留言詢問,感謝您支持臺灣商務印書館。
馬可波羅,他代表了連結西方與東方的一個「傳奇」。七百多年來,人們對於馬可波羅本人的所知有限,恰恰增添了這部遊記的神秘性。有人說「任何中世紀旅行家都是消息的傳遞者」,與其形容馬可波羅像一個敘述亞洲之行的商人,倒不如說他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他常常盲目地相信關於奇蹟的傳說,但又加入了他個人的新觀點。即便書中如此將事實與荒謬交錯,但他所敘述的冒險經歷,既是民族誌的報導,又是各種傳說的匯編,既成就了一部經典,也吸引了成千上萬跨越世代的讀者,沉浸在這夢想與現實交融的世界。
版本說明:
各種文字版本的馬可波羅遊記不下數十種,大致可分三類:一類為原寫本,以頗節(G. Pauthier)版本為代表;一類為改訂本,以剌木學(Ramusio)版本為代表;另一為合訂本,以玉耳-戈爾迭(H. Yule-H. Cordier)版本為代表。版本既多,各有長短,很難加以取捨。相傳遊記最早是以法文寫就,現存諸法文本所用文體,幾盡為舊文體,很難暢讀。本書註者沙海昂將頗節本轉為新文體,可說是一部較新的版本,使人能通其讀,又採摭各方註釋,輯諸註釋家眾說之長,使後來研究的人檢尋便利,這也是其他版本所沒有的。
沙海昂 註
001序
005敘言
011馬可波羅贈謝波哇藩主迪博鈔本原序
001第一卷
馬可波羅自地中海岸赴大汗忽必烈駐夏之上都沿途所經之地
及傳聞之地
003引言
005第一章 波羅弟兄二人自孔士坦丁堡往遊世界
007第二章 波羅弟兄二人之離速達克
010第三章 波羅弟兄二人經過沙漠而抵不花剌城
012第四章 波羅弟兄二人從使臣言往朝大汗
013第五章 波羅弟兄二人抵大汗所
014第六章 大汗詢及基督教徒及羅馬教皇
015第七章 大汗命波羅弟兄二人使教皇所
017第八章 大汗以金牌賜波羅弟兄二人
018第九章 波羅弟兄二人之抵阿迦城
020第一○章 波羅弟兄二人攜帶尼古剌子馬可往朝大汗
021第一一章 波羅弟兄二人攜帶馬可從阿迦首途
022第一二章 波羅弟兄二人還謁教皇格烈果兒十世
024第一三章 尼古剌、瑪竇、馬可三人赴大汗所
025第一四章 尼古剌、瑪竇、馬可覲見大汗
026第一五章 大汗遣馬可出使
028第一六章 馬可之出使歸來
029第一七章 尼古剌、瑪竇、馬可之求大汗放還本國
031第一八章 波羅弟兄同馬可別大汗西還
036第一九章 小阿美尼亞
037第二○章 突厥蠻州
039第二一章 大阿美尼亞
041第二二章 谷兒只及其諸王
045第二三章 阿美尼亞東南界之毛夕里國
047第二四章 報達大城及其陷落
049第二五章 報達之移山靈蹟
050第二六章 基督教徒聞哈里發之言大懼
051第二七章 主教見獨眼靴工
052第二八章 靴工之祈禱移山
054第二九章 帖必力思城
056第三○章 波斯大州
058第三一章 三王之歸
060第三二章 波斯之八國及其名稱
062第三三章 耶思德大城
063第三四章 起兒漫國
065第三五章 哈馬底城及其殘破
069第三六章 又下坡至忽魯模思城
073第三七章 經行一疲勞而荒寂之道途
075第三八章 忽必南城及其出品
076第三九章 亙延八日程之沙漠
078第四○章 山老
080第四一章 山老訓練哈昔新之法
082第四二章 山老之滅
083第四三章 撒普兒干
085第四四章 巴里黑城
087第四五章 鹽山
089第四六章 巴達哈傷州
092第四七章 帕篩州
094第四八章 客失迷兒州
097第四九章 巴達哈傷大河
101第五○章 可失合兒國
102第五一章 撒麻耳干大城
104第五二章 鴨兒看州
106第五三章 忽炭州
109第五四章 培因州(播仙)
114第五五章 車爾成州
118第五六章 羅不城
125第五七章 唐古忒州
127第五八章 哈密州
129第五九章 欣斤塔剌思州
133第六○章 肅州
136第六一章 甘州城
139第六二章 亦集乃城
141第六三章 哈剌和林城
144第六四章 成吉思之為韃靼第一汗
147第六五章 成吉思集軍進攻長老約翰
150第六六章 長老約翰進擊成吉思
152第六七章 成吉思汗與長老約翰之戰
154第六八章 成吉思汗後之嗣君及韃靼人之風習
159第六九章 韃靼人之神道
164第七○章 哈剌和林平原及韃靼人之種種風習
167第七一章 額里湫國
169第七二章 額里哈牙國
171第七三章 天德州及長老約翰之後裔
177第七四章 上都城
181第二卷
記大汗忽必烈及其宮殿都城朝廷政府節慶遊獵事
自大都西南行至緬國記沿途所經諸州城事
自大都南行至杭福泉州記東海沿岸諸州事
183第七五章 大汗忽必烈之偉業
185第七六章 大汗征討諸父乃顏之大戰
188第七七章 大汗進討乃顏
190第七八章 大汗討伐叛王乃顏之戰
192第七九章 大汗之誅乃顏
194第七九重章 大汗對於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回教徒、佛教徒節慶
付與之榮譽及其不為基督教徒之理由
198第八○章 大汗還汗八里城
200第八一章 大汗之體貌風儀
203第八二章 大汗之諸子
205第八三章 大汗之宮廷
212第八四章 大汗太子之宮
216第八四重章 汗八里城之謀叛及其主謀人之處死
221第八五章 名曰怯薛丹之禁衛一萬二千騎
225第八六章 每年大汗之誕節
227第八七章 年終大汗舉行之慶節
230第八八章 男爵一萬二千人於大節慶日各受金袍十三襲事
232第八九章 大汗命人行獵
233第九○章 豢養以備捕獵之獅豹山貓
235第九一章 管理獵犬之兩兄弟
238第九二章 大汗之行獵
242第九三章 大汗獵後設大朝會
244第九四章 汗八里城之貿易發達戶口繁盛
246第九五章 大汗用樹皮所造之紙幣通行全國
250第九六章 執掌大權之十二男爵
253第九七章 從汗八里遣赴各地之使臣鋪卒
258第九八章 歉收及牲畜頻亡時大汗之賑恤其民
260第九九章 大汗命人沿途植樹
261第一○○章 契丹人所飲之酒
262第一○一章 用石作燃料
263第一○二章 物價騰貴時大汗散麥賑恤其民
264第一○三章 大汗之賑恤貧民
265第一○三重章 汗八里城之星者
267第一○三三章 契丹人之宗教關於靈魂之信仰及其若干風習
269第一○四章 契丹州之開始及桑乾河石橋
271第一○五章 涿州大城
273第一○六章 太原府國
275第一○七章 該州或太斤堡
277第一○八章 長老約翰之如何待遇黃金王
278第一○九章 哈剌木連大河及哈強府大城
280第一一○章 京兆府城
283第一一一章 難於跋涉之關中州
285第一一二章 蠻子境內之阿黑八里大州
287第一一三章 成都府
289第一一四章 土番州
293第一一五章 重言土番州
295第一一六章 建都州
299第一一七章 哈剌章州
303第一一八章 重言哈剌章州
308第一一九章 金齒州
312第一二○章 大汗之侵略緬國及班加剌國
314第一二一章 大汗軍將與緬國國王之戰
316第一二二章 重言此戰
319第一二三章 下一大坡
322第一二四章 上緬國之都城城有二塔一金塔一銀塔
324第一二五章 班加剌州
326第一二六章 交趾國州
328第一二七章 阿木州
330第一二八章 禿落蠻州
332第一二九章 敘州
334第一三○章 哈寒府城
336第一三一章 強格路城
337第一三二章 強格里城
338第一三三章 中定府城
340第一三四章 新州馬頭
341第一三五章 臨州城
342第一三六章 邳州城
343第一三七章 西州城
345第一三八章 大汗之侵略蠻子地域
350第一三九章 淮安州城
352第一四○章 寶應縣城
354第一四一章 高郵城
355第一四二章 泰州城
357第一四三章 揚州城
359第一四四章 南京城
361第一四五章 襄陽府大城及其被城下砲機奪取之事
【內文試閱】
第七五章
大汗忽必烈之偉業
現在君臨之大汗,名稱忽必烈汗,今特述其偉業,及其朝廷一切可以注意之事實,並其如何保持土地治理人民之方法。
今首先在本書欲言者 ,乃為現在(一二九八)名稱忽必烈汗的大汗之一切豐功異績。忽必烈汗,猶言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彼實有權被此名號,蓋其
為人類元祖阿聃以來迄於今日世上從來未見廣有人民土地財貨之強大君主。我將於本書切實言之,俾世人皆知我言盡實,皆知其為世上從來未有如此強大之君主
。君等將在本書得悉其故 。
註釋
1.此章蓋為一種弁言,特置於記述忽必烈汗言行諸章之首者。馬可波羅盡臣職於此汗所凡十七年,似在一二七五至一二九二年間。
2.據撒難薛禪所撰之《蒙古源流》,成吉思汗早已預知其孫忽必烈之能,臨危時曾云:「幼年忽必烈之言,足使吾人注意。其言謹慎,汝輩盡應知之。彼將有一
日據吾寶座,使汝輩將來獲見一種命運,燦爛有如我在生之時。」
若以瓦撒夫(Wassaf)稱讚忽必烈汗之語衡之,則馬可波羅稱讚之詞不及遠矣。據云:「自我國(波斯)境達於蒙古帝國之中心,有福皇帝公道可汗駐在之處。
路程相距雖有一年之遠,其豐功偉業傳之於外,致達於吾人所居之地,其制度法律,其智慧深沉銳敏,其判斷賢明,其治績之可驚羨,據可信的證人,如著名商
賈博學旅人之言,皆優出迄今所見的偉人之上。僅舉其一種功業一段才能例之,已足使歷史中之諸名人黯淡無色。若羅馬之諸愷撒,波斯之諸庫薩和,支那之諸帝王,阿剌壁之諸開勒(Kails),耶門之諸脫拔思(Tobbas),印度之諸羅闍(Radjas),薩珊(Sassan)、不牙(Bouya)兩朝之君主,塞勒柱克(Seldjoucides)朝之諸算端,皆不足道也。」--《玉耳書》第一冊三三一至三三二頁引《瓦撒夫書》。
中國史書之歌頌則不如是之烈,僅云:「其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元史》
卷十七《世祖本紀》。
屠寄云:「汗目有威稜,而度量弘廣,知人善任,群下畏而懷之。雖生長漠北,中年分藩,用兵多在漢地。知非漢法不足治漢民,故即位後引用儒臣,參決大
政,諸所設施,一變祖父諸兄武斷之風,漸開文明之治。惟志勤遠略,平宋之後,不知息民,東興日本之役,南起占城(Tchampa)、交趾(Cangigu)、緬甸、爪哇
之師,北禦海都、昔里吉、乃顏之亂,而又盛作宮室,造寺觀,干戈土木,歲月不休。國用既匱,乃亟於理財。中間頗為阿合馬、盧世榮、桑哥之徒所蔽,雖知
其 而正之,閭閻受患已深矣。」--《蒙兀兒史記》卷八《忽必烈可汗本紀》。阿剌壁某書,謂忽必烈為一切蒙古君主之主君,其奉之也如昔人之奉哈里發(khalife)無異。「諸君主中如一人國有大事,若攻討敵人或斷處一大臣死罪之類,雖無須請命於大汗,然必以其事入告。今日此風尚存,大汗不斷以詔令諭其他三蒙古君主保守和平。詔令之式,大汗之名列前,至諸王上書,則以己名列於大汗名後,此三君主皆服從大汗命而奉之為主。」侵略波斯之旭烈兀,乃蒙哥、忽必烈二人之弟,迄死未能專權,僅以大汗之總管名義治理波斯,不能用己名鑄造貨幣。其嗣君二人仍守此風,惟至阿魯渾即位後,始在貨幣上以其名與汗名並列,阿魯渾子合贊,即波羅等西還時所見之宗王,謀得位,乃奉回教,而號馬合某(Mahmoud),貨幣上僅著己名,而廢汗名,其事疑在一二九四年忽必烈死年以後。彼於是時宣告獨立,自謂以力得國,不受外人干涉。蒙古帝國由是瓦解,然前此則不如是也。一二六○年忽必烈自立為大汗之時,曾詔旭烈兀,授以烏滸水外迄於埃及、西利亞之地。旭烈兀子阿八哈曾言忽必烈汗為主君,未受其冊封不敢即位。迨至一二七○年,忽必烈使臣至波斯,賜以冊命袍服,始敢為波斯國王云。--頗節本第一冊二三五至二三六頁引Quatrem鋨書。
第七六章
大汗征討諸父乃顏之大戰
應知此忽必烈汗為成吉思汗之直系後人,世界一切韃靼之最高君主,序在第六,前已言之 。基督誕生後一二五六年時 ,彼始以睿智英武而得國。其為人
也,公正而有條理,初即位時,諸弟與諸宗族與之爭位,然彼以英武得之。且論權力與夫道理,彼為帝系之直接繼承人,應得國也 。
自其即位以後,迄於現在基督誕生後之一二九八年,在位已有四十二年,其年齡約有八十五歲,則其即位時已有四十三歲矣。未即位前,數臨戎陣,作戰甚
勇。但自為君以後,僅有一次參加戰爭 。事在基督誕生後一二八六年時,茲請為君等敘述此戰之緣由。
時有一韃靼大君主名稱乃顏 ,乃此忽必烈汗之諸父。年事正幼,統治國土州郡甚多。自恃為君,國土甚大,幼年驕傲,蓋其戰士有三十萬騎也。然在名分
上彼實為其姪大汗忽必烈之臣,理應屬之。
然彼自恃權重,不欲為大汗之臣,反欲奪取其國,遂遣使臣往約別一韃靼君主海都 。海都者,乃顏之族而忽必烈之姪也。勢頗強盛,亦怨大汗而不盡臣節
。乃顏語之云:「我今聚全力往攻大汗,請亦舉兵夾攻,而奪其國。」
海都聞訊大喜,以為時機已至,乃答之曰,行將舉兵以應,於是集兵有十萬騎。
茲請言聞悉此種叛事之大汗。
註釋
1.成吉思汗之嗣君,已見前表,合窩闊台、貴由、蒙哥至忽必烈,次序應為第五。若將窩闊台后乃馬真(Tourakina)加入,則為第六。
2.一二五九年,八月蒙哥汗歿於合州。次年,其弟忽必烈即大汗位於上都。《元史》誌其在位始於是年,然在一二五二年時,蒙哥汗即以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屬之
。至若馬可波羅所言之一二五六年,乃上都開始建築之年也。
3.忽必烈兵入湖北時,聞蒙哥凶問,然仍進兵,逾江圍鄂州。已而聞其弟阿里不哥與之爭位,徵兵漠北,乃從諸臣言北還蒙古,許賈似道和。劃江為界,宋歲納
銀絹各二十萬兩匹。忽必烈回至上都,經諸王勸進,即大汗位。特其所招集之大會(Kouriltai)與先例不合。依例,大汗死,招集大會於怯綠連河畔成吉思陵附近,茲以阿里不哥在其地稱兵以抗,致未果行。--參看馬兒斯登本二六六頁註四九○。
4.此語不盡實,蓋其即位以後不久(一二六一年),即自將討阿里不哥,大破之於昔木土湖之地。其後一二八九年,其孫甘麻剌(Kamala)與海都戰,敗於薛涼格
河上之時,忽必烈年歲雖高,又曾自將親征援皇孫還。考忽必烈誕生於一二一六年,脫如馬可波羅之言,一二九八年時尚存,則其年齡應有八十二歲,而非八十
五歲矣。其實彼歿於一二九四年,得年七十八歲。《元史‧本紀》謂其在位三十五年,壽八十歲,蓋從中曆算法也。由是觀之,馬可波羅及波斯諸著作家所言之
年皆誤。而剌木學本謂一二五六年時忽必烈年有二十七歲之說尤誤。
5.乃顏乃忽必烈之姪,而非其諸父。緣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孫,而乃顏則為成吉思汗幼弟別勒古台之曾孫也。乃顏之封地,史載不甚詳明,據《元史‧別里古台
(即別勒古台)傳》,其建營地應在斡難、怯綠連兩河之間。又據史載,其封地與成吉思汗第二弟哈赤溫孫合丹之斡耳朵(Ordo)相接。成吉思汗末年,乃顏轄地
南至廣寧(今錦州府)。--Palladius書三一頁。
但據《新元史》之說,乃顏非別勒古台之後,乃成吉思汗幼弟帖木哥之後。帖木哥亦名斡赤斤那顏,猶言守灶的官人也。若據此說,乃顏是斡赤斤那顏之四世
孫,則為忽必烈之姪孫矣。--參看《新元史》卷二十七。
6.海都名見本書第五十一章,後又見第一九四、第一九五、第一九六等章,忽必烈之從姪也。乃窩闊台子合申之子,封地在阿力麻里(Almalik)等地。自以窩闊台孫,大位當屬己,常怏怏不平。一二六一年,阿里不哥稱號漠北,海都附之。茲(一二八七年)又助乃顏,與忽必烈抗。忽必烈命伯顏守哈剌和林境,阻其聯合。一三○一年,海都未死以前,曾統率察合台、窩闊台兩系宗王四十人之大軍,與嗣汗鐵木耳(Timour)爭位。不得志,率眾西歸,歿於道。此處馬可波羅所誌之年相差一年,案其事在至元二十四年,即西曆一二八七年,非一二八六年也。
第七七章
大汗進討乃顏
大汗聞悉此事之時,洞知彼等背理謀叛,立即籌備征討,蓋其為人英明,凡事皆不足使之驚異。並有言曰,若不討誅此叛逆不忠之韃靼二王,將永不居此大
位。
籌備戰事秘密迅速,十日或十二日間,除其近臣以外,無人能悉其事者。徵集騎兵三十六萬,步兵十萬,所徵士卒如此之少者,蓋僅徵集手邊隊伍。餘軍無
數,曾奉命散戍各州各地,非短期中所能調集。脫將一切兵力集中,其數無限,殆未能言之,雖言之亦無人信之。而此三十六萬人僅為其養鷹人及左右之獵戶也。
迨其徵集此少數軍隊以後,命其星者卜戰之吉凶,星者卜後告之曰,可以大膽出兵,將必克敵獲勝,大汗聞之甚喜 。遂率軍行,騎行二十日,抵一大原野
。乃顏率其全軍四十萬騎屯駐其中。大汗士卒薄曉倏然進擊。他人皆未虞其至。緣大汗曾遣諜把守諸路,往來之人悉被俘擄。乃顏不意其至,部眾大驚。大汗軍
抵戰場之時,乃顏適與其妻共 帳中。忽必烈汗預知其寵愛此婦,常與同寢,故特秘密進軍,薄曉擊之。
註釋
1.剌木學本於此節敘述較詳,其文有足補此本之闕者,茲轉錄於下: 「忽必烈戍守契丹諸州之兵,遠在三四十日程之地。設若悉數調集,則敵人將
悉其謀。海都、乃顏將乘時聯合佔據險要之地,故忽必烈迅速進兵攻其不備。」
《馬可波羅書》(Le Livre de Marco Polo)的中文譯本,我所見的有兩本。
初譯本是馬兒斯登(Marsden)本,審其譯文,可以說是一種翻譯匠的事業,而不是一種考據家的成績。後譯本是玉耳戈爾迭(H. Yule-H. Cordier)本,譯文雖然小有舛誤,譯人補註亦頗多附會牽合,然而比較舊譯,可以說是後來居上。惟原書凡四卷,此本僅譯第一卷之強半,迄今尚未續成全帙。
《馬可波羅書》各種文字的版本,無慮數十種,戈爾迭在他的《馬可波羅紀念書》中業已詳細臚列,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原寫本,如頗節(G. Pauthier)本之類是;一類改訂本,如剌木學(Ramusio)本之類是;一類合訂本,如玉耳本
之類是。版本既多,各有短長,很難於中加以取捨。不過我以為能將各重要版本的寫法裒輯校勘,詳加註釋,其餘似可不成問題。
我近來很想縮小研究範圍,專在元史一方面搜集材料,所以大膽地譯了一部多桑書。《馬可波羅書》也是參證元史的一部重要載籍,舊譯本中既無完本善本,我也想將其轉為華言。相傳此書是初用法文寫成,而現存之諸法文本所用的文體,幾盡是舊文體,很難暢讀。本書註者沙海昂(Charignon)既將頗節本轉為新文體,而出版時又在民國十三年至十七年間,可以說是一部比較新的版本。除開別奈代脫(Benedetto)本晚出(亦在民國十七年出版)沙氏未能參考外,他參考的重要版本為數不少。這是我翻譯此本的重要理由。
沙海昂原法國籍,清末國籍法頒布,首先歸化中國, 民國任交通部技正有年,是一鐵道專家,於公餘之暇從事考據。這部註釋可以說是一種好事者(amateur)的成績,也不是一種純粹考據家的作品,所以也免不了若干舛誤,而於材料亦昧於鑑別。可是現在的漢學名家,是絕不肯犧牲許多年的光陰,來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業的。本書敘言開始引證烈繆薩(Abel R幦usat)的一段話,就是使人望而卻步的一個大原因。既然不能求各方面的專門家通力合作,一個人學識無論如何淵博,終歸要出漏洞的。伯希和(Pelliot)對於此書雖然頗多指摘(參看《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然而要知道,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況且沙氏的成績不能說毫無優點。他將頗節本革新,使人能通其讀,又將各方面的註釋採摭甚繁,雖然不免有珠玉沙礫雜陳之病,可能輯諸註釋家眾說之長,使後來研究的人檢尋便利,這是他本所未有的。
此書既然有些缺點,所以我的譯本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好的註釋一概轉錄,牽合附會之文則不惜刪削。刪削的大致以第五十九章以後為多。我原來計算第
一卷的譯文有十二萬字,後經我刪削者有六分之一,但僅限於不得不刪的文字。此外祇須其微有裨於考證,雖所引的是《辭源》之文,仍予採錄。此外我仍用前
譯多桑書的譯法,凡地名人名有舊譯者,盡先採用,考訂未審者則錄其對音。
沙氏沿襲頗節的錯誤,仍以馬可波羅是元代樞密副使孛羅,致使華文譯本有以孛羅為本書標題者。伯希和對此辯之甚詳。我以為不用多說,僅據《元史》本紀之文,已足明此種考訂之偽。考《元史》,至元七年以御史中丞孛羅兼大司農卿;至元十二年以大司農御史中丞孛羅為御史大夫;至元十四年以大司農御史大夫宣慰使兼領侍儀司事孛羅為樞密副使,記載此孛羅拜官始末甚詳,則不得為至元九年初至上都之波羅,彰彰明矣。又考程鉅夫《雪樓集‧拂林忠獻王神道碑》,及《剌失德丁書》(Rachideddin),至元二十一年偕愛薛奉使至宗王阿魯渾(Argoun)所,後留波斯不歸中國者,應亦為同一孛羅,亦與此波羅毫不相涉。所以我名其人曰馬可波羅,而不名之曰馬哥孛羅。
現在《馬可波羅書》的權威,當首數伯希和。戈爾迭從前撰玉耳本補註時,曾大得伯希和之助。沙氏註此本時,可惜有若干篇伯希和的考訂文字未曾見著。讀此書者必須取伯希和諸文參看。第一卷校勘既畢,特誌數語於端。民國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馮承鈞命兒子先恕筆受訖。
【敘言】
「校勘一部《馬可波羅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業。要作這種事業,必須確知中世紀的地理,東方的歷史,此時代旅行家的行記,當時同現在韃靼人(Tartares)印度人同其他亞細亞民族使用的語言,以及他們的風俗,同世人不大認識的出產。既確知矣,尚須加以適當的批評,細密的鑑別。這些事無論一個人學識如何博洽,用力如何勤摯,很難兼而有之。」
--見烈繆薩撰《亞洲雜纂新編》第一冊三八二頁。
這些話絕對不錯。我們作此事時,業已有這種感想,必須一個博學的人,才能夠註釋《馬可波羅書》。這是我們所欠缺的。從前有幾個朋友勸我們將這部「世界奇異書」刊行一種新版本,我們頗受這種事業的誘惑。可是我們所認識的《馬可波羅書》,同眾人所認識的一樣。我們曾經讀過,讚賞過,並承認過,頗節(G. Pauthier)、玉耳(H. Yule)、戈爾迭(H. Cordier)同其他學者對於他們所研究的不少問題所刊布的那些博識的註解,我們老實以為關於這個旅行家的研究,業已詳盡無餘。我們所以要必須嘗試,是因為這個物搦齊亞人的行紀,在義大利文、英文、德文書中,不難用賤價買得一本;乃在法文書中,要覓取一部可讀的《馬可波羅書》,除開沙爾通(E. Charton)的譯文(《古今旅行家》第二冊)外,必須覓求貴價而難得的版本,像伯爾日隆Bergeron)版本之類〔十二世紀、十三世紀、十四世紀、十五世紀中的亞洲行記,一七三五年海牙(La Haye)本〕,或是像幾乎不能見的一五五六年的譯本之類(東印度有名州城的地誌,同其居民的風俗法律志,……物搦齊亞貴人馬可波羅撰)。所可惜者,法文書中並無一部適應大眾的讀本,像一九○七年藍克(Hans Lemke)博士採玉耳同頗節的註釋所刊布的德文本之類;所以祇能見著伯爾日隆譯文的那些重刊本,而這種刊本不附註釋,同舊法文的原譯本一樣難讀。如此看來,外國人在他們的譯本中不難讀《馬可波羅書》,而我們既難讀舊法文本,祇能見著一些引文,而且是些脫漏不完全的引文。
這皆是驅使我們執筆的理由。我們意思僅在翻譯一部業已註釋而易讀的本子,將其文體略為更新,可是仍將他的樸直而意味深長的文格保存。當然我們選擇的是一八六七年註釋豐贍的頗節本,同時並利用玉耳同戈爾迭最近的註釋。版本之選擇,並無其他理由,因為縱在今日,如果要指定《馬可波羅書》的一部善本,雖然我們偏向剌木學本,仍不免承認一八二四年的巴黎地理學會本,具有最初筆錄的風味,較之馬可波羅本人改訂的那些本子,易於瞭解。復次,剌木學本雖然詳備(因為世人擬此本是馬可波羅的最後補訂本),似乎有些後來竄 之文。可是各本皆有它的好處,必須互相參校。我們並不想規仿玉耳的嘗試,將諸本合併為一本,因為各本對於一事時常敘述各異。比方第七十三章,有些本子說闊里吉思(George)國王是天德(Tenduc)君主約翰長老(Pr皻re-Jean)以後的第六個君主,有些本子僅說他是約翰長老的曾孫,其說皆有理由,未便取捨也。
我們的工作,一直到行近東突厥斯單(Turkestan)的時候,很順利,可是到了此地,才知道困難;到了中國本部,又見許多游移不定的名稱之考訂,未免 構;這些名稱的考訂,不能僅據歐洲人的撰述,必須考證中國的載籍。
幸而現代的中國學者研究到中世紀的情形,注意到中亞細亞的歷史,同蒙古人之侵略,他們曾將《馬可波羅書》譯釋。這是些新的貢獻,可惜我們不能知道利用。但是我們常在可能限度中引證其考證之文。其中有一人,是張君星烺,曾研究過波羅在中國所執的政治任務,其研究成績已刊布於《地學雜誌》中,他正在預備一部《馬可波羅書》的刊本,可是不知在何日出版。
波羅此種政治任務,此時未便說明,後在結論中述之,因為有不少點,學者尚未發表意見,遠東法國學校校長鄂盧梭(L. Aurousseau)君將別有一種研究也。比方讀剌失德丁的序文,足以使人驚異者,據說剌失德丁修史時,曾得一名Polo(鈞案此誤。以後所言波羅的政治任務並誤。伯希和對此已有糾正,可參觀《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初編》中〈馬可波羅行紀沙海昂譯註正誤〉一文。沙海昂後在本書第三冊後亦自糾其誤,並悔誤採中國學者無根附會之說)者之助,此人來自契丹(Cathay),在本國曾為大元帥及丞相,「他認識突厥諸部的歷史及起源,尤其是蒙古族的歷史及起源,非他人所可及」。
馬可波羅回西方時,曾止於波斯宮廷,必曾見過剌失德丁。祇取其所記東方韃靼歷史諸章審之,其細節同剌失德丁本人的記載很符,此點毫無疑義。核對年代,好像可以參證波羅曾為剌失德丁合撰人之說,因為《剌失德丁書》成於一三○七年,乃奉合贊汗(Khan Ghazan)之命而撰(合贊汗在位始一二九四年終一三○三年,又據別一說,始一二九五年終一三○四年),其撰人初為醫師也。總之,剌失德丁所誌此波羅丞相之大元帥的官號,恰與《元史》本紀所載樞密副使的官號相符。元朝祇有皇太子能作樞密使,若是再考此人參與阿合馬(Ahmed)案件的情形,頗節所考馬可波羅即是《元史》樞密副使孛羅一說,竟可確定。
又若馬可波羅所記忽必烈(Koubilai)討伐蒙古諸叛王,同諸叛王互相爭戰的事蹟,表示他完全知悉他們的爭端,他們的兵額。如果他在軍職中未佔一個重要位置,他如何能知這些消息?若是說他在預備遠征日本一役裡面未曾畫策,日本人絕不能將他視作忽必烈征伐日本計畫的主謀。現在祇說事實,忽必烈遠征失敗預備報復之際,正是馬可波羅被任為揚州總管繼續在職三年之時。這個地位本身已很重要,尤其重要者,其駐所就是預備遠征日本的主要根據地。所以一二七七年徙揚州行省於杭州之時,原在揚州設置的一切機關,仍舊構成一種特別行政機關,直隸中央政府。
在這種境況中,以如是重要的地位委任馬可波羅,足證他頗受大汗的寵任。又如他所記遠征日本艦隊的情形,以及他所聞此國的資力,又足證明他注意此國頗為深切。
這些波羅的政治任務,雖然在馬可筆下洩露若干暗示,可是很保存秘密,如果有日檢尋中國載籍,更有發現,尤足加增我們對於這個先到中國而將此國完全表示吾人的前輩之敬服。我們所應承認者,所有住在此國的外國人,或者無有一人能在少數篇頁之中,將我們所親見的事實,此國的歷史,其地理,其外交,內地及四裔的一切種族,其政府,其資力,其居民之宗教風俗等等,記載如是詳悉,馬可波羅在建設近代地理方面,已經是他的母國物搦齊亞自豪的人,並是西方的光榮。顧因其曾在中國佔有重要位置,犧牲大好年華,故此人殆漸為中國所奪去。等待數百年後,他的名字將與荷馬兒(Hom鋨e)、赫羅多忒(H廨odote)、孔子諸大有恩於人類之人並垂不朽。
我們很想在一種科學訓練的精神之中,對於中國名稱之羅馬字的譯寫,採用遠東法國學校所用維西葉爾(A. Vissi鋨e)的譯寫方法。然而我們尚未見根據這種方法所編纂的字典。而且《馬可波羅行記》中所著錄的地名極多,泰半皆見夏之時(Richard)神甫的《中國地誌著錄》,所以我們對於一切地名,盡先採用此書的寫法。不見於此書的地名,則用德拜思(Debesse)神甫《漢法字彙簡編》的寫法。這兩個著作家雖然同道,寫法亦有不一致的地方。既然無有一種完善的羅馬字寫法,與其各人用各人的寫法,何不採用一種呢?所以我們頗惜未能遵循遠東法國學校的前例,對於其用羅馬字譯寫的漢字,有不足的不得不加以補充。
尤使這件問題愈趨複雜者:這些地名,不久多為不適用的地名。自從中華民國建設以來,不僅改府為道,改州為縣,而且常將行政區域的名稱變更,如同從前朝代更易之例。然則應將歐洲一切載籍中所用的地名完全拋棄,改用新名歟?此事我們不能為之,寧可遵守馬可波羅的先例,保存舊名,況且有些舊名尚在流行。
此書關涉問題甚夥,編撰尚未完全告成,我們不宜在一篇敘言中 縷。我們對於獎勵我們的人,皆表感謝,尤其對於我們東方語言學校的舊師長維西葉爾同戈爾迭二人,表示感謝。我們的註釋成績不甚劣者,並出二師之賜。此國尊師,重於他國,成語有云:「請業者均受陶鎔」,吾人之言,亦若是也。馬可波羅贈謝波哇藩主迪博鈔本原序
此書是上帝赦宥的 謝波哇藩主迪博(Thibaud de C廧oy)騎尉閣下求之馬可波羅閣下而得的鈔本。馬可波羅是物搦齊亞(Venise)城的市民,曾經久居數國,熟知其風俗習慣。彼欲使世人悉知其所見之事,並為尊重法蘭西國王王子伐羅洼(Valois)伯爵沙兒勒(Charles)殿下起見,以此書贈給謝波哇藩主(是為其書撰成以後之第一鈔本),願由此富有經驗的賢明之人攜歸法國,出示各地 。謝波哇藩主迪博閣下既將此本攜歸法國後,其長子若望(Jean)以父歿,承襲為謝波哇藩主 ,遂以此攜歸法國之第一鈔本,呈獻於國人所敬畏的伐羅洼殿下。自是以後,其友人有求者,曾以此本付之傳鈔 。
此本即是馬可波羅閣下贈與謝波哇藩主之第一鈔本;適在謝波哇藩主奉伐羅洼殿下及其妻皇后陛下之命,為孔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帝國各部之總代理人,行抵物搦齊亞之時 。
作於我輩救世主耶穌基督降生後之一千三百零七年之八月。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陳鼓應
艾米.史都華(Amy Stewart)
艾米.史都華(Amy Stewart)
亞歷山大.貝維拉夸(Alexander Bevilacqua)、費德里克.克拉克(Frederic Clark)
西蒙.韋伊(Simone Weil)/編著:卡繆(Albert Camus)
(明)王磐原著、潘富俊 考證
陳建守、韓承樺、張育甄、萬雅筑
丹尼斯‧古斯萊本(Denis Guthle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