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誰說了算?奴隸廢除後的理想與現實》的封面我們和日版的一樣,都直覺性的採用了《奴隸船》的畫作作為意象。這幅畫是英國畫家透納於「反奴隸制會議」展出的作品;畫出裝載奴隸的船隻在暴風來襲時被拋下船,為詐取保險的真實歷史事件。人命、尊嚴、道德的意識激起,廢除奴隸在18世紀後幾乎在全球產生了共時性的共鳴。但,您相信當時近有半...

2024-12-10
(繼續閱讀)

便利、快速的中文輸入或許讓我們不曾想過背後的工程何其複雜!?在《中文打字機》提到未能克服的障礙,《中文數位探索》寫到不可思議的突破。

 

最妙的是書...

2024-12-10
(繼續閱讀)

在歷史與現代政治的交錯中,蔣介石以其獨特的軍事與政治領導風格影響了20世紀的中國。近日,由張瑞德和馮啟宏合著的新書《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發表,首次深入探討了蔣介石如何通過智囊團、人才訓練、資料庫管理等多重途徑網羅人才,並在這些人才支持下左右現代中國的命運。此書無論是對學術界,還是對社會大眾,皆具深遠的啟發。

2024-11-14
(繼續閱讀)

單身世代來臨,您也很有感嗎?

 

前陣子因黃老師的新書做了一些網路調查和街頭訪問。發現有的是找不到適合的對象,有的因為沒有要生小孩所以覺得沒有結婚的必要。其中導致單身最大比例的因素似乎都指向「經濟」!?

2024-11-13
(繼續閱讀)

亞裔影壇傳奇全紀錄:《一世紀璀璨》帶你探索百年光影足跡

 

首部以亞裔影人為主題的電影百科全書《一世紀璀璨:亞裔美國電影百科》重磅推出。這部里程碑之作涵蓋了超過130部經典電影,從1915年開始,跨越百年光陰,詳實描繪了亞裔在美國電影界的歷史與成就。書中以8大主題分類,收錄100餘張珍貴劇照,輔以亞裔插畫家的精美作品,生動呈現了亞裔美國演員如何在好萊塢的星光大道上閃耀。

 

2024-10-25
(繼續閱讀)

眼線:不只是美妝,還是文化與歷史的象徵

 

一條看似簡單的眼線,竟然能承載如此豐富的歷史與文化意涵。近日,《一線之間》這本書吸引了廣大讀者的目光,深入探討了眼線這一常見美妝產品的多重象徵意義,不僅限於美學,更延展至身份認同、性別、權力等多維層面。這部作品的推出,無疑為現代女性,甚至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們,提供了一...

2024-10-25
(繼續閱讀)

尼采思想對於現代哲學、文化和社會的影響力無庸置疑,然而,要全面理解他的思想並非易事。 年少時就自稱非常喜歡尼采的我,看了陳鼓應老師深入淺出的《尼采思想漫遊》,竟驚喜發現曾有過的模糊地帶、淪為自我解釋的思想都更清晰且有更深刻的理解。 這時我才發現,或許我永遠不敢說我真的懂尼采。他的思想將陪伴我們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成長。品出不同階段的孤獨美學。甚至能從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論以及卡謬的作品中探出尼采的精神意志。 他在教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人,並讓我們嘗試對「更好的人」下自己的定義。 臺灣商務印書館本次推出的《尼采思想漫遊》二版,是作者多年來對尼采哲學的深入研究,淺顯易懂的書寫帶領讀者在尼采複雜深刻的哲學中穿梭,了解尼采如何重新思考生命、價值、存在的本質,從而挑戰傳統的思想模式。 這本書不僅涵蓋了尼采最重要的哲學理念,如「權力意志」、「永恆重現」和「價值重估」,還將這些概念與東方哲學(如莊子哲學)進行了深刻對比,讓讀者得以從多元視角理解尼采的思想。正如書中所述,尼采的核心理念「衝創意志」(Wille zur Macht)經常被誤解為僅僅是一種對權力的追求,然而在陳教授的精闢解析下,讀者將發現這是一種不斷突破自我、創造新價值的生命力量。 《尼采思想漫遊》並不僅僅是一本哲學書,而是一場思想漫遊。在書中,陳鼓應教授試圖向讀者呈現尼采思想的全景,從他早期的思想起源到後期對「永恆重現」的探討,甚至深入剖析了尼采對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批判態度。無論是對尼采已有所了解的學者,還是對其思想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這本書都將成為他們理解尼采思想的重要指南。

2024-10-08
(繼續閱讀)

學生時代老師影響我最深的一句話是:「求學,要保持懷疑的態度。」 當時我自然明白這不是讓我們偏執找碴的意思,但如何落實呢?《虛構的故事與真相》會是一個非常好的範例。 書中談論到許多重要史籍如《史記》、《左傳》、《竹書紀年》、《論語》、《孟子》、《管子》、《孫子兵法》等典籍內容,是否通通合情、合理、合乎事實嗎? 保持懷疑後您或許會發現,是呀,沒有錄音筆的年代,這兩人的對話怎麼被完整記錄的?甲骨文出現前的歷史故事憑證又是甚麼?有哪些人物被「黑」了,有哪些人物被「神化」了?例如越王勾踐的紀錄大多來自《史記》和《左傳》,但這兩部古籍並沒有記載勾踐臥薪嘗膽的行為。是後來的創作在《史記》中記載了勾踐嘗膽的故事,主要是為了凸顯吳越之間的恩怨與權力逆轉。那越王臥薪了嗎?嘗膽了嗎? 落合淳思教授是中國上古史的專家,結合考古報告、甲骨文、金文和諸多傳世文獻的材料,一步一步幫讀者釐清這些故事中,哪些趨近歷史的真相,哪些是文學的殘影。

2024-10-07
(繼續閱讀)

大家從什麼時候開始注意到「央行」的存在呢? 我是從虛擬貨幣盛行的那時候才開始注意到的。當時震驚的想,為什麼貨幣可以「去中心化」。意思是那個「中心」被忽略的話「金融」仍然可以正常運作嗎?那原本存在得理所當然的「中心」到底扮演了甚麼角色?為什麼隨著央行權力的崛起,金融市場的問題卻比預期的更為嚴重? 臺灣商務印書館九月出版的《中央銀行的崛起》作者獲得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SNSF)的資助,對中央銀行做了深入的研究調查。訪問全球三十位央行官員,把與我們切身有關的通膨、貨幣政策做了詳細的研究、調查及說明。直接舉出善用通膨達到目的的英、美案例,以及詳述貨幣主義中的典範德國、瑞士的發展情況。 看完滷肉飯為什麼十元(我無意透露年齡)變到現在五十五塊?心裡有了個定見,發現了那隻有形之手或許正為了某些目的,有意識地進行操作。然而那些「目的」是否以民為本見仁見智;以為的「目的」可以達成的幻想倒是多次殘酷打臉。 2008年金融海嘯就是很好的例子。調查即可窺見,「央行」實施其擁有的特權,為了達到特定目標,給市場放出特定消息,想利用時間差做到大筆金融利誘,可惜實際狀況與想像相去甚遠,引發一連串的蝴蝶效應。然後……央行便放棄監管。

2024-09-14
(繼續閱讀)

越來越便利民眾的露營場域,是不是慢慢讓人少了一點刺激、不確定性、深刻且難以取代的回憶? 戶外活動的冒險成分大大降低的同時,舒適、美感的體驗倒是大大提升。有利有弊,有捨有得。您喜歡哪一種呢?或者在這本書出現之前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呢? 有沒有更狂野一點的方式來和大自然相處呢? 或許《在19世紀瘋露營:營火、帳篷、睡袋,戶外裝備的變革史》可以給您一些靈感,嘗試的依據。 

2024-09-13
(繼續閱讀)
LIN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