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思想對於現代哲學、文化和社會的影響力無庸置疑,然而,要全面理解他的思想並非易事。 年少時就自稱非常喜歡尼采的我,看了陳鼓應老師深入淺出的《尼采思想漫遊》,竟驚喜發現曾有過的模糊地帶、淪為自我解釋的思想都更清晰且有更深刻的理解。 這時我才發現,或許我永遠不敢說我真的懂尼采。他的思想將陪伴我們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成長。品出不同階段的孤獨美學。甚至能從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論以及卡謬的作品中探出尼采的精神意志。 他在教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人,並讓我們嘗試對「更好的人」下自己的定義。 臺灣商務印書館本次推出的《尼采思想漫遊》二版,是作者多年來對尼采哲學的深入研究,淺顯易懂的書寫帶領讀者在尼采複雜深刻的哲學中穿梭,了解尼采如何重新思考生命、價值、存在的本質,從而挑戰傳統的思想模式。 這本書不僅涵蓋了尼采最重要的哲學理念,如「權力意志」、「永恆重現」和「價值重估」,還將這些概念與東方哲學(如莊子哲學)進行了深刻對比,讓讀者得以從多元視角理解尼采的思想。正如書中所述,尼采的核心理念「衝創意志」(Wille zur Macht)經常被誤解為僅僅是一種對權力的追求,然而在陳教授的精闢解析下,讀者將發現這是一種不斷突破自我、創造新價值的生命力量。 《尼采思想漫遊》並不僅僅是一本哲學書,而是一場思想漫遊。在書中,陳鼓應教授試圖向讀者呈現尼采思想的全景,從他早期的思想起源到後期對「永恆重現」的探討,甚至深入剖析了尼采對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批判態度。無論是對尼采已有所了解的學者,還是對其思想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這本書都將成為他們理解尼采思想的重要指南。

2024-10-08
(繼續閱讀)

學生時代老師影響我最深的一句話是:「求學,要保持懷疑的態度。」 當時我自然明白這不是讓我們偏執找碴的意思,但如何落實呢?《虛構的故事與真相》會是一個非常好的範例。 書中談論到許多重要史籍如《史記》、《左傳》、《竹書紀年》、《論語》、《孟子》、《管子》、《孫子兵法》等典籍內容,是否通通合情、合理、合乎事實嗎? 保持懷疑後您或許會發現,是呀,沒有錄音筆的年代,這兩人的對話怎麼被完整記錄的?甲骨文出現前的歷史故事憑證又是甚麼?有哪些人物被「黑」了,有哪些人物被「神化」了?例如越王勾踐的紀錄大多來自《史記》和《左傳》,但這兩部古籍並沒有記載勾踐臥薪嘗膽的行為。是後來的創作在《史記》中記載了勾踐嘗膽的故事,主要是為了凸顯吳越之間的恩怨與權力逆轉。那越王臥薪了嗎?嘗膽了嗎? 落合淳思教授是中國上古史的專家,結合考古報告、甲骨文、金文和諸多傳世文獻的材料,一步一步幫讀者釐清這些故事中,哪些趨近歷史的真相,哪些是文學的殘影。

2024-10-07
(繼續閱讀)

大家從什麼時候開始注意到「央行」的存在呢? 我是從虛擬貨幣盛行的那時候才開始注意到的。當時震驚的想,為什麼貨幣可以「去中心化」。意思是那個「中心」被忽略的話「金融」仍然可以正常運作嗎?那原本存在得理所當然的「中心」到底扮演了甚麼角色?為什麼隨著央行權力的崛起,金融市場的問題卻比預期的更為嚴重? 臺灣商務印書館九月出版的《中央銀行的崛起》作者獲得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SNSF)的資助,對中央銀行做了深入的研究調查。訪問全球三十位央行官員,把與我們切身有關的通膨、貨幣政策做了詳細的研究、調查及說明。直接舉出善用通膨達到目的的英、美案例,以及詳述貨幣主義中的典範德國、瑞士的發展情況。 看完滷肉飯為什麼十元(我無意透露年齡)變到現在五十五塊?心裡有了個定見,發現了那隻有形之手或許正為了某些目的,有意識地進行操作。然而那些「目的」是否以民為本見仁見智;以為的「目的」可以達成的幻想倒是多次殘酷打臉。 2008年金融海嘯就是很好的例子。調查即可窺見,「央行」實施其擁有的特權,為了達到特定目標,給市場放出特定消息,想利用時間差做到大筆金融利誘,可惜實際狀況與想像相去甚遠,引發一連串的蝴蝶效應。然後……央行便放棄監管。

2024-09-14
(繼續閱讀)

越來越便利民眾的露營場域,是不是慢慢讓人少了一點刺激、不確定性、深刻且難以取代的回憶? 戶外活動的冒險成分大大降低的同時,舒適、美感的體驗倒是大大提升。有利有弊,有捨有得。您喜歡哪一種呢?或者在這本書出現之前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呢? 有沒有更狂野一點的方式來和大自然相處呢? 或許《在19世紀瘋露營:營火、帳篷、睡袋,戶外裝備的變革史》可以給您一些靈感,嘗試的依據。 

2024-09-13
(繼續閱讀)

喜歡登山、健行、踏青嗎?是不是覺得攀爬郊山不可能出甚麼意外呢? 《帶他回家:山難搜索隊員的第一線告白》點出事實並非如此!?作為DiMM國際山岳護理師、民間山難搜索團隊Liss代表的作者中村富士美寫下六個實際案例,通通都是發生在一般的山區,甚至家人第一時間不會認為他/她失蹤是遇上山難。 我想或許是因為攀爬一般難度的山,非專業的山友多少會比較大意些。然而「意外」可不分海拔高度,但凡失了方向,生存與否便是分秒必爭的事。 在閱讀這本書前,我都以為求救該是下切溪谷,接近水源、順著水流往山下走,結果是錯的!?許多野外求生的常識,跟著書中緊張、緊湊的發展,好像也能多多少少學到一些,算是意外的收穫。

2024-09-12
(繼續閱讀)

由納粹研究權威伊恩.克蕭(Ian Kershaw)撰寫的《希特勒神話的意象與真實:德國人民眼中的元首》透過當年大量的民調分析、田野調查、第三帝國時期的史料、廣播講稿和地下刊物等,用「文化」盡量復原令德國人民一度瘋狂、著迷的「希特勒人設」並剖析「他」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 是政治、公關、行銷、商品企劃、經濟人等任何需要將”商品”推向大眾視野有關工作的人的參考用書。 當然,如果您是研究相關歷史的學者,《希特勒神話的意象與真實:德國人民眼中的元首》或許也很值得列入研讀書單。是少見給了血色歷史的「果」,解說了一個「因」的重要著作。 

2024-08-07
(繼續閱讀)

鬼月雖然還沒到,但暑假不用上學的小鬼們想必更難纏、更令人無語是吧!有沒有已經把諸位催化成怒目圓睜的妖怪了呢? 《日本的那些鬼怪》非常有趣,引用非常多古籍經典,來和讀者們講一堆搞笑莫名的鬼故事。看完不僅可以吸收到許多鬼怪的傳說,認識其受到佛家、道教、中國等地的影響,亦能從中了解民族、文化和不同年代的心理變化與價值觀轉變,可謂寓教於樂兼備的佳作。

2024-07-13
(繼續閱讀)

榮獲美國歷史學會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德獎(James Henry Breasted Prize)第一部西方科學視角的早期中國環境史專書《王的莊稼》一書以翔實的史料和縝密的分析,深入探討了中國古代農業生態系統的演變以及這一過程如何促成了國家權力的集中和鞏固。布萊恩.蘭德運用多年的研究成果,結合歷史、考古、地理等多學科知識,為讀者呈現了一幅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宏大畫卷。

2024-07-12
(繼續閱讀)

不同於從統治者、高位者的宏觀看待毛澤東時代的著作,德國科隆大學主要研究二十世紀至今中國社會史的文浩教授 (Felix Wemheuer) 蒐羅大量、詳盡的文史資料,做地方田調,深入民間,一針一線地復原毛澤東時代的人物實況。碰觸最微觀的細部,毫不遮掩地道出中共建政到改革開放的性別、階級、民族和城鄉差距等問題。是一個挫折和成長相互拉扯的年代。

 

2024-06-21
(繼續閱讀)

2024年4月1日以色列空襲伊朗駐敘利亞領事館,炸死伊朗革命衛隊的指揮官札赫迪(Mohammad Reza Zahedi)。同年4月14日伊朗發動大規模攻擊以色列,根據以色列軍方的說法,約有總計超過300多的無人機和飛彈射向以色列本土,引起國際關注,擔憂報復行動會持續延燒、讓區域衝突升級。

 

說到...

2024-06-20
(繼續閱讀)
LIN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