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購書慶,任選2件72折
全館【單書】75折
雙11購書慶(滿799送2025歷史轉換曆)
本商品為出版已久的書,出版已久的書容易產生些許的黃斑、或有些許瑕疵(例如:壓痕、褪色等),不影響內文閱讀。每本書況不盡相同,請考慮評估後再購買結帳,採取隨機出貨。如想進一步了解書況詳情,可以來信cptw1897@gmail.com、或點擊右上角「客服」留言詢問,感謝您支持臺灣商務印書館。
世界的征服者 千年風雲第一人
最受西方人所認識的「東方帝王」,
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無人可及,
其功過是非,尤其是褒貶不一的「西征」,
深入分析探討,並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名鐵木真,蒙古乞顏部人,蒙古帝國奠基者、政治家、軍事統帥。1206年,他統一蒙古草原的眾部族,正式登基成為蒙古帝國大汗,這是蒙古帝國的開始,在位二十二年。
西元十三世紀是一個天翻地覆的世紀,是一個戰火紛飛的世紀,也是中國打破閉塞狀態,真正走上世界歷史舞台的世紀。而所有這一切都與一個偉大的名字聯繫在一起,這就是聞名中外的大英雄-元太祖成吉思汗!
作者如何獨樹一格,以中外豐富的史料為基礎,帶領讀者再度認識成吉思汗,真實地反映和研究其一生。全書呈現了他君臣持續不斷的抗爭,積極進取,自強自尊,勇敢頑強,恩仇必報,睥睨一切艱難險阻,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主義精神和氣概。可說肯定了成吉思汗締造蒙古民族、統一中國北方的偉大歷史功績。
「上帝的還給上帝,凱撒的還給凱撒」
—蕭啟慶教授(1937-2012)
關鍵特色
★本傳記全面展現了成吉思汗這位有世界影響的偉大人物的風采。
★對其功過是非,尤其是褒貶不一的「西征」,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探討,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本書是在多年研究成吉思汗的基礎上重撰寫的一本學術專著。
朱耀廷
朱耀廷
北大歷史系中國史專業畢業,現任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歷史系教授。研究方向為元史、北京文化史。主要著作有《成吉思汗全傳》(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成吉思汗傳》(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傳》(台灣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版,2003年、2004年版,蒙古國蒙文版);電視連續劇文學劇本及長篇歷史小說《成吉思汗》等,同時編寫了電視連續劇《元世祖忽必烈》,主編《中國傳統文化通論》,以及《北京文化古蹟旅遊》、《北京文化史》等。
導讀
序言
第一章 時代特點與歷史趨勢—成吉思汗誕生前的蒙古草原
成吉思汗的根源—幾個古老的傳說
部落林立,參差不齊
各部之間的爭戰與金朝對蒙古的壓迫
第二章 在苦難中成長
戰亂中降生的「一代天驕」
草原巴特兒在苦難中成長
從奮鬥中崛起
第三章 統一蒙古的戰爭
乞顏部的可汗
新政權的挫折—十三翼之戰
初戰塔塔兒
壓服主兒乞
闊亦田之戰
泰赤烏部的覆滅
討平塔塔兒
從父子到仇敵
哈蘭真沙陀之戰
瓦解王罕聯盟的攻心戰
飲渾水,襲金帳
用兵乃蠻部,大戰納忽崖
草原舊貴族的歸宿
第四章 斡難河源的大汗—蒙古國的建立與鞏固
告天即位,共上尊號
千戶、萬戶和諸王
福神般的怯薛軍
製造文字,頒布成文法
懲治通天巫
招降與北征
畏兀兒與哈剌魯的降附
三征西夏
第五章 南下伐金
南下伐金的原因與決策
野狐嶺之戰
金國分崩,中都內變
攻克中都
木華黎父子經略中原
第六章 西征
西征的序幕—滅西遼
商隊與使者的遭遇
出師前的爭吵
掃清邊界,中間突破
攻克新都撒麻耳干
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之死
玉龍傑赤爭奪戰
根絕頑抗者,窮追新算端
者別、速不台的遠征
西征回師
第七章 回軍滅西夏
征服者與「聖人」門徒
滅西夏
成吉思汗的葬禮與成陵之謎
第八章 解讀成吉思汗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世界名人眼裡的成吉思汗
從軍事上看成吉思汗成功的原因
成吉思汗的傑出才能和與眾不同的用人政策
關於蒙古族的族源與成吉思汗的國籍等問題
附錄一 成吉思汗世系表
附錄二 成吉思汗大事年表
主要參考資料
第二章 在苦難中成長
搶來的夫人生下了草原的一代天驕,求親的路上父親死於一杯毒酒;部眾的叛離帶來了重重苦難,死裡逃生種下了愛與恨的種子。殺父之仇、奪妻之恨迫使鐵木真選擇了戰爭,正是這場戰爭向世人展示了鐵木真傑出的指揮才能,從而為他的崛起與振興打下了基礎。射鵰英雄的名聲從此傳遍草原內外。
戰亂中降生的「一代天驕」
一、訶額侖—搶來的夫人
成吉思汗的祖父是合不勒汗的第二子,名叫把兒壇巴特兒,即把兒壇勇士。《元史·宗室表》寫作「八里丹」。在蒙語中,祖父被稱為「額不格」,本義是一族人所出的祖先—始祖。他的長子是蒙格禿—乞顏,二子是捏坤太師, 1三子即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巴特兒,四子為答里台—斡惕赤斤。
據《史集》記載,也速該「頗為英勇,曾多次與其他蒙古部落,其中包括塔塔兒部落作戰,同時也與乞台的異密和軍隊作過戰。有關他的傳聞遍及於四周,他的名聲很高,受到所有人們的承認和尊敬。他有出自不同部落的許多個妻子,其中長妻月倫旭真,是幸福、尊貴的子女們的母親,又被稱為月倫—額客」。 2「旭真」即妻子,「額客」即母親,這就是《蒙古秘史》所說的「訶額侖兀真」,《元史》所說的「月倫太后」,她本是一個搶來的夫人。
由於草原各部實行族外婚,年輕人找妻子總要經過一番周折,要走出很遠的距離,到沒有血緣關係的其他氏族去求婚。而當找不到合適的妻子時,還不惜採取搶親的行動,用暴力去奪取外部的女人做妻子。孛兒只斤氏的始祖孛端察兒就曾搶了一個懷孕五六個月的孕婦。直到也速該時代,搶婚的遺俗仍在草原各部流行,人們見慣不驚,無人指責;被搶者也聽天由命,不認為是什麼醜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也速該搶來了一個如花似玉的月倫夫人。
訶額侖出生於弘吉剌部的斡勒忽訥氏,本來嫁給了蔑兒乞部的也客赤列都。斡勒忽訥氏是個游牧部族,活動於呼倫貝爾湖及海剌爾之間。蔑兒乞部的駐地則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布拉河、鄂爾渾河、色楞格河流域。也客赤列都娶親回家,路經斡難河畔。當時,「也速該巴特兒在斡難河放鷹」,「望見那婦人生得有顏色,隨即走回家,去引他哥哥捏坤太子,弟答里台斡惕赤斤來了。」「他兄弟每來到時,也客赤列都見了恐懼,即便打著馬,走過了一個嶺,轉過一個山嘴。
回來到他妻車子跟前,其妻說:『那三個人的顏色好生不善,必害了你性命,你快走去。你若有性命呵,似我這般婦人有也者,你想我呵再娶的婦就喚做我的名字者。』說了,就脫下衫兒與他做紀念。也客赤列都於馬上方才接得衫兒,見也速該巴特兒兄弟三人來了,即便打著馬,逆著斡難河走了。」 3
「也速該把阿禿兒兄弟三人,隨後趕也客赤列都。過了七個山崗,趕不上,回來了,將那婦人裹將去。也速該牽著車子,捏坤太子引路,答里台傍著車轅行。」「訶額侖哭著說:『我的丈夫頭髮不曾被風吹,肚腹不曾忍餓,如今走去呵,怎生般艱難。』哭的聲將斡難河的水並山川裡林木都震動了。答里台斡惕赤斤對那婦女說:『你丈夫嶺過得多了,水也渡得多了,你哭呵,他也不回顧,蹤跡尋呵也不得見了,你住聲休要哭。』因此上將回去與也速該把阿禿兒做了妻。」 4這就是《蒙古秘史》敘述也速該搶親的經過。這個訶額侖兀真就是成吉思汗的生身之母。儘管她被搶時曾對原來的丈夫表示了脈脈深情,脫衫相贈,又曾悲痛欲絕,聲震川林,但時隔不久,她就變成了也速該勇士的一個忠誠的妻子,不僅為他生兒育女,而且在極其艱難的境遇中為他撫育教養了幾個名揚古今的後代。
二、鐵木真在戰亂中降生
中國有句古語:「亂世出英雄。」成吉思汗降生的年代,無論從蒙古草原,還是從整個中國來看,都是一個戰爭頗仍的亂世。
唐玄宗時發生的安史之亂,破壞了中國內地的大一統局面。隨後出現的是藩鎮割據,五代十國,遼、宋、夏、金,直到成吉思汗誕生的十二世紀後半葉,中國的分裂混戰局面已經整整延續了四百多年(七五五—一一六二年)。當時,在中國境內,同時並存的不下十幾個政權:漢族的南宋,女真族的金朝,党項族的西夏,畏兀兒族的高昌國,葛邏祿人的哈剌魯,契丹族的西遼,雲南的大理國,西藏的幾個小邦,蒙古草原的五大兀魯思等(塔塔兒、克烈部、乃蠻部、蔑兒乞部、蒙古部)。在成吉思汗出生的二十年前,一一四一年,也就是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十一年,南宋與金簽訂了著名的「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宋、金兩個政權東以淮水,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每年向金交納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稱為「歲貢」。南宋愛國將領岳飛父子被秦檜殺害。
又過了十二年,一一五三年,金主海陵王完顏亮自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南白城)遷都燕京(今北京市),改稱中都,女真猛安、謀克戶 5大規模內遷。一一六一年,金主完顏亮又遷都汴京(今開封),並親自率領六十萬大軍大舉侵宋,企圖用武力統一中國。沉重的兵役、徭役強加到各族人民頭上,北方契丹族人民,河北、山東王友直、耿京、辛棄疾等被迫起義。南宋的虞允文率宋軍進行了采石之戰,大敗金軍。女真貴族葛王完顏雍乘機自遼陽入據中都,奪取帝位(金世宗)。海陵王完顏亮南侵失敗,在揚州被部將殺死。金世宗改元「大定」。其實當時正是天下大亂,大亂之後必有「大定」,對金世宗君臣來說還只是一個良好的願望。
當時的蒙古草原也是處於大亂之中。由於新上台的金世宗忙於穩定內部、鎮壓起義、對付南宋,對於部落林立的漠北地區鞭長莫及、無暇問津。蒙古、塔塔兒、乃蠻、克烈、蔑兒乞等,五大兀魯思各自為政,同時並存。草原牧場、奴隸、牛羊都變成了互相爭奪的對象。血族復仇、爭霸稱雄的戰爭仍在繼續進行。漠北大草原同內地一樣,也處在一個紛爭不已的年代。
自從忽圖剌可汗死後,蒙古各部由於利益衝突和意見分歧,一時未能推舉出新的可汗。也速該身為忽圖剌汗之侄、蒙古部著名的勇士,依靠自己周圍的那可兒,收聚了許多百姓,擁有一批奴隸和僕從,占有大量的牲畜和牧場,在草原上確立了自己的勢力。他被推舉為蒙古—孛兒只斤—乞顏氏的首領,同時負責整個蒙古部的軍事。當時,他雖然沒有被推舉為蒙古部的可汗,但尼倫各部都奉他為主,服從他的管轄,實際上也相當於蒙古部的國王。因此《元史·太祖紀》說:「八哩丹歿,子也速該嗣,併吞諸部落,勢愈盛大。」「至元三年十月,追諡烈祖神元皇帝。」
一一六二年秋,也速該作為蒙古部的軍事首領,又發動了一場對塔塔兒部的戰爭。當時他的妻子訶額侖兀真十月懷胎,即將分娩。也速該為什麼偏偏在這時去從事一場勝負莫測、出生入死的戰爭呢?難道他不喜歡自己漂亮、溫存的妻子嗎?不希望親眼看著兒女降生,享受一點天倫之樂嗎?當然不是。因為他身為蒙古部的軍事首領,還肩負著另一個重要使命:打擊自己的敵人,進行自衛、掠奪或復仇戰爭。
他若沒有勇氣進行這些戰爭,不及時向部落的敵人宣戰,他就沒有資格當蒙古的軍事貴族,就不配「巴特兒」這個「勇士」的稱號。
當時,蒙古部與塔塔兒部的戰爭已經進行了三代,雙方經過了十幾次較量。這次到底是第幾次出征,誰也記不清楚了;究竟是勝是敗,也速該也沒有確實的把握。但在歷次戰爭中死去了親人的貴族和部民們,渴望向敵人討還血債;年輕的勇士們則希望能夠一顯身手,掠奪對方的奴隸、美女、戰馬和財物,討伐塔塔兒勢在必行。它猶如一塊從高山滾下的巨石,由於慣性的作用,也速該既無力阻止它,也無力改變它前進的方向;又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戰爭、狩獵、掠奪、屠殺,對於當時的遊獵民族來說,似乎都是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他們正處於一個「以征服戰爭為職業」的階段,鄰人的財富刺激了他們的貪欲,「獲得財富已成為他們的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 6也速該丟掉夫妻的脈脈溫情和父子的天倫之樂,去進行一場生死未卜的戰爭,正因為他感到這是自己的義務和責任。
男人出征了,斡難河畔帖里溫孛勒塔黑 7的營地裡,只剩下了老人、婦女和兒童。訶額侖夫人悶坐在帳幕中,既為出征的丈夫擔心,又為即將降生的子女焦急,心裡自然是七上八下。但值得慶幸的是,這一次居然雙喜臨門,也速該打了一個大勝仗,俘獲了兩個塔塔兒部酋長,其中一個名叫鐵木真兀格,恰巧在這時,訶額侖夫人生下了一個男孩。戰爭勝利了,兒子降生了,訶額侖夫人心裡的石頭終於落地了。尤其令人驚喜的是,這個男孩一生下來就紅光滿面,非同一般。據《元史》記載,這個男孩出生時「手握凝血如赤石」 8;《秘史》也說「右手握著髀石般一塊血」; 9蒙古族民間傳說則說:「孩子的右手裡,攥著一塊堅硬的血餅,像『蘇魯錠』的形狀一樣。」 10「蘇魯錠」形似長矛,是蒙古族戰神的象徵。「烈祖異之,因以所獲鐵(帖)木真名之,志武功也。」 11為了紀念長子的降生和對塔塔兒作戰的勝利,也速該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鐵木真,蒙語意為「鐵之變化」,這就是成吉思汗名字的來歷。
「一代天驕」在戰亂中降生了,他的名字本身就反映了當時一種尖銳的社會矛盾,深深地打上了社會動亂的烙印,同時寄託著老一代和本部族的無限希望。
三、是馬兒年的戰神,還是豬兒年的真龍?
蒙古族民間傳說認為,成吉思汗生於馬兒年馬兒月,即一一六二年古曆七月。因其手握「蘇魯錠」式的血餅而生,因此把他當做戰神的象徵。 12
而元朝的楊維楨則說,成吉思汗同宋太祖趙匡胤一樣,都是生於「亥」年(豬年):「宋太祖生於丁亥,而建國於庚申,我太祖之降年與建國之年亦同。宋以甲戌渡江,而平江南之年亦同,是天數之有符者不偶然,天意之有屬者不苟然矣。」 13意思是說,元太祖成吉思汗同宋太祖趙匡胤一樣,都是生於「亥」年的真龍天子,是「天意之有屬者」。
那麼,成吉思汗究竟是生於馬兒年的戰神,還是生於豬兒年的真龍呢?對於這一問題,中外史學家做了大量考證,但至今並未最後定論。
成吉思汗死於太祖二十二年,即丁亥年,西元一二二七年。對於這一點,中外各史書記載相同,只是具體月、日略有出入。但對成吉思汗出生年月,中外史籍卻有不同的說法。
《元史·太祖本紀》記載:太祖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不豫。乙丑,崩於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壽六十六。」元太祖二十二年即丁亥年,西元一二二七年。依此上推六十六年,即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壬午年,馬年,西元一一六二年,這與蒙古族傳說中所說的馬兒年是相同的。
《親征錄》於成吉思汗癸亥年滅王罕時寫道:「上春秋四十二。」癸亥年為西元一二○三年,四十二年前當為一一六二年,與《元史》本紀同。
《蒙古秘史》未言成吉思汗年壽,只記載了也速該死時鐵木真九歲。這與《元史》、《親征錄》的記載相符。《蒙古源流》也持這一觀點。
但波斯史及波斯人的私家著述卻與上述記載不同,他們「無不謂帝生於豬年,崩於豬年,十三歲喪父亦在豬年」, 14也就是「孤於豬年」。他們認為成吉思汗生於豬兒年,壽七十三歲。依此計算則應生於宋紹興二十五年,乙亥年,西元一一五五年;死於丁亥年,一二二七年;孤於丁亥年,一一六七年。
趙珙《蒙韃備錄》說成吉思汗生於甲戌,為乙亥上一年,即一一五四年。但其中又說:「其俗每以草青為一歲。 15人有問其歲,則曰:『幾草矣?』亦嘗問彼生月日,笑而答曰:『初不知之,亦不能記其春與秋也。』每見月圓為一月,見草青遲遲方知是年有閏月也。」因此,成吉思汗的出生年月記憶不會十分確切。
《元史譯文證補》說:「先時蒙兀不譜曆算,故帝誕生月日無知之者,唯今可汗(元成宗)及近戚大臣皆知帝壽足七十二歲,未足七十三歲而崩,亦豬年。」 16中國有句俗話:「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不知元成宗君臣是否受了這一說法的影響。但既然成宗有這種說法,《元史》為什麼卻說成吉思汗只活了六十六歲呢?《證補》翻譯波斯史料,接受了《史集》的觀點,但這一看法卻需要繼續證明和補充。
由於洪鈞的考證被過去的學者看做幾乎是定論,因此,此後出版的《新元史》、《蒙兀兒史記》等都採用了《史集》的說法,歐洲、俄國、日本的不少學者也確定成吉思汗生於一一五五年。但也有一些學者採用《元史》、《秘史》的說法,如日本河野元三《蒙古史》說:「成吉思汗名鐵(貼)木真,以一一六二年生於迭里溫孛勒答里山。」然而隨後又說:「一一五五年之役,獲鐵(帖)木真兀格。」也速該俘獲鐵木真兀格之年,正是成吉思汗出生之年。《蒙古史》自相矛盾,估計是由於史料出處不同。
一九六二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邵循正先生在《歷史研究》第二期上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成吉思汗生年問題〉。他分析比較了中外的各種不同說法,進行了大量考證,既不同意豬年之說,也不同意「一一六七年」的說法,明確指出:「無論是一一五五年或是一一六七年的說法都不能成立」,「因此,成吉思汗的生年,如《元史》所記,至少是比較可信的,應該據以為準。」從此,中國史學界基本上採用了這一說法,也正是在一九六二年紀念了成吉思汗誕辰八百週年。
中外史書對於成吉思汗出生的具體年月記載雖然不同,但前後相差不過幾年,而對其他大事的記載卻基本相符,或者可以互為印證,互為補充。因此,無論認為成吉思汗是生於馬兒年的戰神,還是生於豬兒年的真龍天子,這對史學研究都不會帶來太大影響。對於這一問題,作者沒有深入研究,暫且採取「吾從眾」的態度,將成吉思汗的出生年月定為一一六二年秋天。
導讀
凱撒的還給凱撒
成吉思汗(Genghis Khan 。1162-1227。名鐵木真,中國歷史上的元太祖),他所帶領的部族(clan)崛起,在時間上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帶來震撼;空間上對中原王朝、北亞、中亞乃至歐洲部分地區影響延續至今。身為中外歷史上的世界征服者(World Conqueror)之一,他是最受西方人所認識的「東方帝王」,更是文學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2015年初《國際財經時報》(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引述英國《自然》(Nature)期刊,提到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遺傳學家Mark Jobling的研究,指出成吉思汗的遺傳基因是亞洲影響最廣者,其「子孫」佔據亞洲男子的20%,全球男子的0.5%,此一論證是否攧撲不破或可不論,例如所謂的染色體Y中發現的11個獨特序列如何確認來自成吉思汗?真正的意義亦不在於是否能賦予成吉思汗「亞洲之父」的頭銜,而是昭示了這位蒙古世界帝國創建者的魅力,即使在學術圈,亦能吸引不同領域的研究者,而不拘於文史學界。如同作者文中曾提到據稱麥克阿瑟稱其為「全人類的皇帝」;波斯史家志費尼(al-Juwayni,1226-1283)於《世界征服者史》中描述:「運籌帷幄、料敵如神的亞歷山大,在使計用策上當是成吉思汗的學生;攻城略池的妙策上,最好盲目地跟著成吉思汗走」;也引述拿破崙感嘆自己不如成吉思汗一般有四個虎子效力的好運。綜言之,成吉思汗可說是英雄界的標竿,其知名度與影響力自不待言,以至於關於他的學術研究、文學傳記與通俗戲劇、音樂、電影作品更是汗牛充棟。
本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考驗作者如何獨樹一格,帶領讀者再度認識成吉思汗。內容共分八章,首章先從孕育成吉思汗的外在環境出發,從地理、文化背景架構出當時部落林立的北亞草原,再論及草原內部與周邊政治體之間的關係。第二章則描述一代天驕的出生與成長過程所遭遇的苦難。第三章為統一草原各大部族的戰爭過程。第四章到第七章則涵蓋了蒙古國的正式建立;取得成吉思汗尊號;汗權與神權的結合;開始走出北亞草原;畏兀兒(Uihur)、哈剌魯(Karluks)的降附;征西夏;南下伐金;滅西遼;開啟西征;摧毀中亞大國花剌子模,最終於西夏投降之際病逝於清水縣(今甘肅天水)。其中關於成吉思汗的生平事蹟,絕大部分立足於《蒙古秘史》、《史集》與《世界征服者史》等重要文獻,這些確實是迄今為止書寫成吉思汗最不可或缺的直接史料。在格式上,作者遵循基本的學術規範,力求史實,每章皆有完整註釋,筆法則企圖在通俗文學與專業論文之間取得平衡,可說是少見的立足於專業史料文獻之上的傳記文學。
成吉思汗作為研究與書寫的題材,不僅古老而且歷久不衰。廣義來說,中國的《元史.太祖本紀》可為濫觴,狹義則以十七世紀法國傳記作家克魯瓦(Petis dela Croix,1622-1695)利用了當時尚存、現今已佚的中亞多種語言文獻,撰成《古代蒙古和韃靼人的第一個皇帝偉大成吉思汗史》,開啟近現代成吉思汗傳記的序幕。整體說來,成吉思汗的傳記數量之多,亞洲史上的帝王與名人皆無出其右,通俗性作品如蘭姆(Harold Lamb,1892-1962)的《人類帝王:成吉思汗傳》(Genghis Khan: The Emperor of All Men),書寫特色是生動活潑,引人入勝,但內容卻謬於歷史事實。在學術界影響最廣者,以俄國漢學家符拉基米爾佐夫(B. Ya. Vladimirtsov,1884-1931)的《成吉思汗傳》(The Life of Chingis Khan)以及法國東方學家格魯塞(René Grousset,1885-1952)的《世界征服者》(Conqueror of the World)。前者稱成吉思汗為「天才野蠻人」(savage of genius),日本學者小林高四郎(こばやし たかしろう,1905- 1987)曾藉此說法刻劃成吉思汗結合游牧戰士與草原領袖的理想性格。符拉基米爾佐夫的作品在大革命之後的蘇聯社會,被指責具有「唯心主義觀點的本質」,將成吉思汗的個人成就凌駕於社會發展之上,符拉基米爾佐夫最終在壓力之下,在其遺作《蒙古社會制度史》之中改採唯物史觀描述成吉思汗的角色,否定其西征的正面意義,但是這本成吉思汗傳,對於共產國家以外的學術界影響深遠。
格魯塞則是與東方學泰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齊名的學者,他在1944年出版的《世界征服者》,雖是普及性讀本,卻嚴格遵守了歷史的客觀原則,除了生動傑出的敘述,書中極少發表個人議論,但透露著對成吉思汗英雄特質的崇拜,也提到蒙古西征的殺戮,導因於蒙古文化與當時正義觀的侷限,並非成吉思汗個人性格上的嗜殺。對於蒙古征服的影響,則以文學手法說道:「將環繞禁苑的牆垣吹倒,並將樹木連根拔起,卻將鮮花的種子從一花園傳播到另一花園」,暗示其西征在促進文化交流上的正面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對於成吉思汗的各種書寫,基本上延續符拉基米爾佐夫《蒙古社會制度史》的唯物史觀,秉持著「肯定其統一蒙古諸部的相關作用,卻不應過度歸功於成吉思汗」,尤其是強調征服戰爭中造成了人民的傷亡、流離與對各地的破壞。但隨著共產世界中政治情勢的變遷,關於成吉思汗的評價也隨之再度擺盪,例如1962年成吉思汗誕生八百週年紀念,中國學者韓儒林為了反駁蘇聯對成吉思汗的否定,展現中方史學界的自主,強調成吉思汗對中國歷史的貢獻,以及西征功大於過的評價。蘇聯學界對此馬上做出回應,其科學院院士邁斯基(Ivan Mikhailovich Maisky,1884-1975)撰〈成吉思汗〉一文,肯定其統一蒙古諸部的貢獻,但是否定其征服活動。另外一方面,在成吉思汗的故鄉蒙古本土(蒙古人民共和國),在身為蘇聯附庸的時代,蒙古人民也一度喪失頌揚民族英雄的自由,直到蘇聯解體之後,蒙古共和國的民族主義勃興,展開對成吉思汗的重新評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著名學者比拉(Bira Shirendev,1911-2001)的影響,他譴責過去共產政權對成吉思汗的評論是削足適履,曾說道:「成吉思汗在歷史上既不是上帝,也不是魔鬼。他是一位功績與矛盾兼具並且充滿傳說與神話的偉大歷史性人物」,更不無情緒地說:「他將繼續是(蒙古)民族的守護神」。
從上述成吉思汗研究與傳記的正反變動中,可以發現歷史人物的形象與評價,常常受到外在政治與學術環境的牽動。本書作者除了透過客觀學術史料建構成吉思汗的一生,在最後一章「解讀成吉思汗」中,也提到「成吉思汗是中國人還是蒙古人」的問題,如同作者所承認,這已經超出了歷史研究的範疇,更確切一點說,這已非學術問題,無論是從詞彙的概念定義著手,或從人種學上切入,都難以解答,更無法符合不同立場者的期待。
著有《世界征服者及其子孫》一書的蒙元史學者楊訥曾反思道:「何以相同的事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採用了不同的衡量是非的準繩」,用在成吉思汗的書寫與評價上,頗發人深省。歷史只有一個事實,成吉思汗是中國史、蒙古史也是世界史上的重要人物,政治、學術環境的變動則不免會因為需求而在不同階段以不同的標準做出衡量。在此,我想借用我的業師,已故的蒙元史學者 蕭啟慶教授對長久以來中外成吉思汗傳記的評論:「上帝的還給上帝,凱撒的還給凱撒」(Give to Caesar the things which are Caesar's, and to God the things which are God's),作為最後的總結。成吉思汗既不是上帝,也不是撒旦,他愛酒、愛色、愛馬,更愛狩獵;他謹慎、自制、尊敬上天,也光明磊落,作為學術研究者,應該致力於將真實面貌還給這位歷史人物。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陳鼓應
艾米.史都華(Amy Stewart)
艾米.史都華(Amy Stewart)
亞歷山大.貝維拉夸(Alexander Bevilacqua)、費德里克.克拉克(Frederic Clark)
西蒙.韋伊(Simone Weil)/編著:卡繆(Albert Camus)
(明)王磐原著、潘富俊 考證
陳建守、韓承樺、張育甄、萬雅筑
丹尼斯‧古斯萊本(Denis Guthle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