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購書慶,任選2件72折
全館【單書】75折
雙11購書慶(滿799送2025歷史轉換曆)
本商品為出版已久的書,出版已久的書容易產生些許的黃斑、或有些許瑕疵(例如:壓痕、褪色等),不影響內文閱讀。每本書況不盡相同,請考慮評估後再購買結帳,採取隨機出貨。如想進一步了解書況詳情,可以來信cptw1897@gmail.com、或點擊右上角「客服」留言詢問,感謝您支持臺灣商務印書館。
真正的「三國」不只有英雄演義,
它建構了現代中國的特徵,
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訊革命」帶來政治革命的時代。
對於三國時代的印象,大多由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所建構。事實上,《三國演義》是將正史的內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說而成的作品。既然是小說,自有不少虛構情節,本書將以我們所熟悉的小說為線索,描述我們並不熟悉的三國時代歷史,相當程度地還原三國時代的真實面貌。
◎對於現代的中國歷史、社會與文化,「三國時代」具有你所不知道的重要性
三國時代是繼諸子百家活躍的春秋戰國時代後,另一個華麗的亂世,在宗教、思想、文學、藝術等各方面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時代。
在政治上,三國時代更是重要的起點。綜觀世界史,中國最大的特徵,就是一個領土遼闊且長期存續的統一帝國。這種對統一帝國強烈嚮往的理念,在三國時代確立,並且大大影響後世及周邊諸國。
◎從「吳國」角度看三國時代
陳壽的正史《三國志》以魏國為正統;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則是以蜀國為中心。過去吳國長期淪為配角,其實卻是真正掌握關鍵一票的幕後主角。從吳國的角度來看三國時代,打開迄今尚未注意到的面向。
作者金文京教授,以中國古典文學《三國演義》為本,對於三國歷史有著深入的認識和研究,加上其集中、日、韓三國歷史和文化之學養於一身,故其眼界自有其獨特之處,並得以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具體而微、生動活潑的解讀。
金文京
金文京
一九五二年生於日本東京。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畢業。京都大學大學院中國語學文學專業博士課程畢業。曾任慶應義塾大學副教授、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專攻中國文學。特別擅長全角度研究小說與戲劇以及說唱文學,在各自產生的社會背景下探索其相互關係。主要專著有《花關索傳研究》(合著,汲古書院);《中國小說選》(角川書店);《教養中國語》(大修館書店);《三國志演義的世界》(東方書店)等。
林美琪
林美琪
在出版界工作多年,現為專職譯者。對翻譯工作一往情深,享受每一趟異國文字之旅,快樂筆耕。譯有《連續殺人鬼青蛙男》等小說、《幾千之夜,昨日之月》等散文,以及各類生活實用書。
金文京教授所著《三國志的世界》是一本奇特的三國史的專著。學界不缺三國史研究的專著,但能兼具《三國演義》講故事的趣味,又能依據史學家所講究的歷史事實鋪陳歷史,在史學界並不多見。 ~~ 臺大歷史系教授 甘懷真
序 章 華麗的亂世
小說與歷史/現代中國的起點/東亞地區的三國時代/從吳國角度看《三國志》
【第一章 夕斜西下的漢帝國】
中國人的歷史觀
一治一亂與漢朝滅亡的衝擊/三國讚歌〈三都賦〉/中華世界圈的擴大
東漢時代
三大勢力—外戚、宦官、清流/外戚與漢代的家族制度/宦官跋扈的條件/地方豪族與儒教官僚/中國歷史上的外戚、宦官、儒教官僚/東亞的外戚、宦官、儒教官僚
黃巾之亂
《演義》未提及的大事件「黨錮之禍」/黃巾之亂與知識分子/首謀張角這個人
主角登場
亂世奸雄曹操/人物評論之流行/曹操宗族之墓/南方的年輕武將孫堅/流浪英雄劉備
【第二章 群雄割據】
走上霸權之路
董卓的專橫/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與曹操的共通點/關東與關西的對立
天下大亂
曹操嶄露頭角/呂布殺董卓/呂布與劉備的共鳴及背叛/天下形勢與遠交近攻/袁術利用讖緯與玉璽即位
官渡之戰
曹操與袁紹的直接對決/關羽的傳說「過五關斬六將」/曹操的屯田制度
赤壁之戰
曹操平定河北/孫策、孫權平定江南/曹操對孫氏的懷柔政策/荊州劉備的「髀肉之嘆」/劉備三顧諸葛孔明/「赤壁」前夜/曹操遭火攻兵敗/《演義》中的赤壁之戰
【第三章 三分天下】
兵家必爭之地—荊州攻防
周瑜的奮鬥與早逝/魯肅的深謀遠慮/第一次分割荊州/孫夫人的悲劇/單刀會—第二次分割荊州
劉備平定益州與漢中攻防
曹操的失敗與張松獻圖/張魯的宗教王國/曹操征討關中/劉備巧奪益州/成都無血開城/漢中爭奪戰:「雞肋」之謎
曹操對孫權—合肥攻防
孫權遷都建業/參謀荀彧自殺/生子當如孫仲謀
再度荊州攻防
水攻樊城與關羽威名/曹操與孫權同盟/關羽之死與三國領土確定
【第四章 三帝鼎立】
魏文帝與蜀昭烈帝
曹操的遺言/曹氏兄弟不合/三國的鬍鬚雜談/九品官人法/曹丕的即位—玩弄禪讓把戲/劉備的即位—復興漢室的謊言
孫權的戰略與野心
夷陵之戰與劉備之死/孫權的忍辱負重/陽奉陰違的證據:年號黃武
諸葛亮的南征北伐
第二次吳蜀同盟/曹丕親征與死亡/二帝並尊與領土分割案/諸葛亮南征/孫權的南北政策與對海洋的關心/出使遼東、高句麗/北伐開始/揮淚斬馬謖/巨星隕落五丈原—諸葛亮之死/「六出祁山」的真相
【第五章 三國的外交與情報戰略】
外交角力
三國的人口比較/三國外交的基本構造/往來頻繁的使者/機鋒相對/宴會上的論戰/吳蜀的國情比較/三國間的政治聯姻
亡命、投降與情報干擾
關於降將/關於詐降/作為外交手段的書信/知識分子的關係網路/檄文與「漫罵文學」/偽造文書之橫行
魏蜀吳的少數民族問題
魏國移民政策的功過/從孟獲出頭看蜀國的少數民族懷柔政策/吳國長期討伐山越/從山岳到海洋
武將與軍隊
部曲制與三國軍隊比較/軍隊與商業/「吳下阿蒙」:武將的學識/從鼓吹曲看軍隊的宣傳大戰/隨軍藝人
【第六章 走向衰落的三帝國】
蜀國的衰敗與滅亡
群臣內訌/名士輿論的壓力/冷漠的當地輿論/蜀國的自取滅亡/鍾會謀反/樂不思蜀
魏國內亂與司馬氏篡權
明帝的苦惱與死亡/曹爽與司馬懿的權力鬥爭/三國皇帝的婚姻觀/取表侄女為妻的孫權/司馬懿的反擊/皇帝親自發動政變/叛亂頻仍/再次搬演禪讓劇碼
吳國的內政與內訌
孫權晚年的鬱悶/長沙走馬樓簡牘/吳國的租稅戶籍文書/諸葛恪的野心/三國時代第一暴君孫皓/三國時代結束
【第七章 三教鼎立的時代】
儒教的統一
新舊儒教的對立/通儒鄭玄的經典解釋/融合儒家與道家的「玄學」/清談的流行/問答遊戲/忠孝之爭/東漢、三國時代的孝子們
道教的誕生
從厚葬走向薄葬/黃巾賊與太平道/五斗米道與《老子想爾注》/張天師與孔子後裔/關羽為何成為神明?/山西商人與關羽
佛教的普及
佛教傳來/中國最古老的佛陀像/「佛陀即老子」說/中國最早的佛教著作/孫權與佛僧們/魏、西晉的佛教/蜀國的佛教遺跡/《維摩詰經》與居士佛教/西方取經第一人/朱士行是豬八戒嗎?/佛教的孝子故事
【第八章 文學的自覺時代】
詩與小說—個性的文學
詩原本為歌/詩人曹操的作風/關於〈銅雀台賦〉的矛盾/竹林七賢/文豪魯迅的評價/賣鬼的故事/笑話與怪譚
科學與醫學
三種曆法—天文學與數學/名醫華佗獄死/煉丹術與藥物學
三國時代的都城
鄴都與洛陽—中國都城的原型/吳國建業與蜀國成都
美術與工藝
三國時代的畫家/朱然墓中的繪畫/神亭壺之謎/神獸鏡與水神信仰/武器開發競爭
紙張與資訊的作用
字體革命與書法誕生/從包裝紙到書寫紙/鑑賞書信與筆跡/洛陽紙貴/資訊革命與政治革命
【第九章 與邪馬台國及其周邊的國際關係】
朝貢與中國皇帝的正統性
越南與朝鮮/中國的混亂與獨立政權/三國的招攬朝貢大賽/正統性與外交戰
倭國使節到來
朝鮮半島的形勢/漢朝與倭人的交往/卑彌呼使節來訪時間是景初二年或三年?/離升米的目的/生口十人、班布二匹二丈/帶方太守劉夏的風評/陸路或海路?/「親魏倭王」稱號/不列入《三國志》本紀的理由/「景初二年」並非不可能/之後的卑彌呼使節/今日國際關係的原型/吳、韓、倭交流的可能性/未見於文獻資料的貿易
終 章 三國時代與現代東亞關係
正統與否的理念之爭/五行思想與王朝交替原理/「未有不亡之國」/《三國演義》之誕生/《三國志平話》奇怪的結尾/反映出民族問題/東亞的正統論/今日東亞現狀
主要人物略傳/歷史關鍵字解說/參考文獻/年表
序章 華麗的亂世
小說與歷史
在眾多外國文學中,日本人最喜愛的作品是哪一部呢?從閱讀年代之長、讀者之多、普及度之廣等各方面來看,無疑就是《三國志》了。日本於江戶時代元祿二~五年(一六八九~一六九二)出版了《三國志》的日文翻譯本《通俗三國志》,譯者為湖南文山(京都天龍寺的義轍與月堂兩位僧人的筆名),此書是第一本全部翻譯成日文出版的外國小說,同時也是繼滿文翻譯本(一六五○出版)後,全世界第二本《三國志》譯本。明治時代以後,幸田露伴(一九二七)、吉川英治(一九三九)等文學家又各自對此書進行校訂、翻譯及改寫,直到今日,小說自不在話下,戲劇、電影、木偶劇乃至電玩,《三國志》始終深受小朋友、大朋友的喜愛。劉備、關羽、張飛以及諸葛孔明大顯身手的《三國志》故事,可說深植日本人心中,早就不當它是一部外國文學作品了。
不過想一想,這部小說的舞台是在距今約一八○○年前、三世紀的中國。三世紀的歐洲是羅馬帝國時期,日本則還是邪馬台國時期。如此古老的外國故事,卻讓現代的我們感到如此親近,真是不可思議,但這其實是有原因的。
今日我們通稱的《三國志》小說,是指十四世紀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但事實上,《三國志》是另一本書,是三國時代結束後不久,由三世紀末的歷史學家陳壽(二三三~二九七)所著之中國歷代史實,亦即所謂的正史之一。之後,六朝劉宋時期的史學家裴松之(三七二~四五一)又利用當時流傳下來與三國有關的書籍,對陳壽的《三國志》做了詳細的注釋。
《三國演義》是將史書《三國志》的內容及所表達的思想(義),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說(演)而成的作品,內容大致根據陳壽的《三國志》及裴松之的注釋。不過,既然是小說,自有不少虛構情節,例如本書的第一個故事「桃園三結義」,非常有名卻非史實,而且書中的虛構情節已經與史實相融得渾然一體、難以分辨了。我們不妨看看以下這個例子。
一九八四年,在南京附近的馬鞍山發現了三國時代朱然這位人物的墓。從墓塚出土了各式各樣的陪葬品,其中有寫著「丹陽朱然再拜」的木片,就是所謂的「刺」,可說是名片的始祖,由此可以判斷墓塚主人是朱然。而這位朱然是誰呢?
朱然是吳國武將,擒獲關羽的不是別人,正是朱然。小說《三國演義》中,朱然在劉備誓為關羽報仇的那場戰爭中,死於趙雲手下,然而,這是作者偏愛關羽所編出來的虛構情節。我們從史書《三國志》知道,其實朱然後來建功卓著,活到六十八歲才病死。如果相信小說,真不知會犯下多離譜的錯誤。除了這類顯而易見的虛構之外,《三國演義》的更大問題在於史實的描寫方式。
十四世紀的羅貫中在敘述以《三國志》史實為背景的故事時,並未特別進行時代考證,而是憑著他個人的時代感去描寫。也就是說,他並沒有明確意識到,生活方式及習慣會隨著時代而改變。例如三國時代,紙張才剛發明不久,尚未真正普及開來,朱然的名片之所以是一塊木片,原因就在這裡。但是羅貫中恐怕不知道這件事,不然就是明知故犯,刻意不把這個事實反映在他的小說中。
結果,《三國演義》初期版本中,竟然出現紙本印刷的書籍。眾所周知,印刷術是在更久之後才發明的。這種無視時代差異的表現,從紙張這類具體物件,到人物性格的描寫等,都可在整部小說中看見。也就是說,小說描寫的是三世紀的故事,描寫方式卻是十四世紀的風格。正因為如此,小說中的劉備、關羽、張飛等人物及其英勇事蹟,很容易給讀者一種就像是看織田信長、豐田秀吉等日本戰國時代人物般的親切。
本書宗旨之一,就是以我們所熟悉的小說《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有幾個不同版本,以下若無特別提示,則指最普及的清代「毛宗崗本」)為線索,描述我們並不熟悉的三國時代歷史。當然少不了要參照陳壽的《三國志》等歷史文獻,但僅僅利用這些資料,要具體了解這個時代,難免有隔靴搔癢之憾。所幸今天,我們有朱然墓的陪葬品等這類大量出土的一手文物,以及對這些文物的眾多研究成果。我相信利用文獻及這些出土文物資料,應能相當程度地還原三國時代的真實面貌。
現代中國的起點
然而,我們有必要窮究三國時代的真實面貌嗎?萬一檢證歷史的結果,發現小說完全是憑空捏造,那多掃興啊。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去探索一千八百年前的中國,意義何在?
我認為意義就在於,為了解其後乃至現代的中國歷史、社會與文化,三國時代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中國在世界史上,是一個極具獨特文化的國家,而她的許多特徵,其實都是起源於三國時代。紙張的使用及普及便是其中一例。
已故歷史學者川勝義雄,曾經將三國時代及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時代形容為「華麗的黑暗時代」,原因在於這是一個政治極端紛亂的亂世,不過,也正因為它是亂世,才讓英雄豪傑得以大顯身手,文化得以百花齊放。
以曹操為例,這位小說中的反派代表人物,是一位極富個性、相當卓越的改革家。他與兒子曹丕、曹植皆為傑出詩人。提到中國的詩詞,大家自然連想到李白、杜甫的唐詩,而輝煌壯麗的唐詩世界,正是起源自三國時代以曹操父子為中心的文學運動。文學作為個性表現的手段,並首度在中國史上獲得獨立的地位,便是在三國時代。
思想、宗教方面亦是如此。眾所周知,中國的代表性思想儒教源自孔子,而為了閱讀孔子所選定的儒教經典,後人做了大量注釋,其中最受重視的,就是東漢末年儒家學者鄭玄所做的注。小說中,劉備曾經拜鄭玄為師,但這也是虛構情節,劉備其實是拜鄭玄的友人盧植為師。
佛教自印度傳至中國是在一世紀後半、東漢明帝時期。不過,大批僧侶來到中國從事譯經、傳教等活動,佛教在民間廣泛地傳播開來,是在東漢末年、三國時代以後。吳國的孫權為傳教僧康僧會創建了建初寺,曹操之子曹植寫過梵唄(佛教詩歌),顯示佛教在三國時代已相當普及。
中國固有的民間宗教道教,淵源為春秋戰國時代的老子、莊子等道家思想,但它正式成為宗教、開始進行教團活動,也是在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小說第一回中的黃巾之亂,就是初期的道教集團太平道所掀起的,而五斗米道的張魯更在曹操和劉備之間形成獨自的宗教王國。五斗米道後來稱為天師道,張魯子孫歷代以張天師之姿掌握教團大權,其後裔今日仍在臺灣從事宗教活動。
儒、佛、道三教後來成為中國思想、宗教的骨幹,三教之間的論爭與交流又產生了中國獨特的三教合一思想,而這三教間的論爭及交流,在三國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三國時代是繼諸子百家活躍的春秋戰國時代後,另一個中國史上華麗的亂世,是一個在宗教、思想、文學、藝術等各方面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時代。
不僅文化與宗教,在政治上,三國時代也是一個重要的起點。於世界史上,中國這個國家最大的特徵,就是一個領土遼闊且長期存續的統一帝國。而這種對統一帝國強烈嚮往的理念,就是在三國時代確立的,並且大大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周邊諸國。
東亞地區的三國時代
三國志熱潮與邪馬台國熱潮,被譽為是戰後日本的二大歷史熱潮並不為過,
儘管這兩者似乎不太有關聯。然而一如前述,三國時代適值日本的邪馬台國
時代。提到邪馬台國,必提「卑彌呼」,而提到「卑彌呼」,就必提《魏志
倭人傳》了。
《魏志倭人傳》正確來說,是《三國志.魏書》最後一卷「烏丸、鮮卑、東夷傳」中,「東夷」的最後部分「倭」。順帶一提,「東夷」所列舉的國家依序為夫餘、高句麗、東沃沮、挹婁、濊、韓、倭。大致上,夫餘和挹婁是現在中國東北(舊滿州)的北部,高句麗是東北的南部到北韓,東沃沮是北韓的東部,韓(馬韓、辰韓、弁韓)是現在的韓國,倭則指日本。
隨著漢帝國衰退,東亞地區各民族變得相當活躍,沒多久,朝鮮半島便出現高句麗、新羅、百濟的三國時代,日本列島也開始看得出國家雛型。這些國家爭相與中國建立關係,並且引入了漢字文化、儒教、佛教等。這就是今日漢字文化圈的起源,也是東亞國際交流之濫觴。
二十一世紀初的今天,中國與朝鮮半島的北韓、南韓,以及日本之間,仍不斷摸索著新的國際關係,因此,我們回顧東亞文化圈交流之始的三國時代,不但意義深遠,也一定能引起大家的興趣。
過去我們一向認為中國文明源於古代黃河文明,然後呈放射狀向各地展開;中國是世上獨一無二、在廣袤國土上長期存續同一文明的國家。然而,近年的考古學成果告訴我們,與黃河文明截然不同的文明,其實同時並存於古代中國各地。長江(揚子江)下游南方的河姆渡遺址與長江上游的三星堆遺址,就是代表性例子。凡是看過三星堆出土、造型相當奇特的青銅面具,肯定強烈感覺到,它和我們常識中的中國文明相當不同。而河姆渡遺址和三星堆遺址,恰巧就在三國時代的吳、蜀所在地。可見三國時代正是中國統一與分裂、文化的同質性與多樣性,表現得極為突出的時代。而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世界,其同質性與多樣性,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且現實的問題。
追溯三國時代的歷史與文化,同時思考它對後世社會的影響,進而展望東亞地區的未來,也是本書的另一目的。
從吳國角度看《三國志》
陳壽的正史《三國志》是以魏國為正統,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是以蜀國為中心來描寫三國歷史。而三國的另一當事者吳國,就淪為配角。然而,正因為有了吳國這個配角,才足以形成三國鼎立局面,而且吳國成了掌握關鍵一票的幕後主角。與三國時代相關的書籍非常多,但以吳國為主的著作恐怕找不到吧。從吳國這個配角的角度來看三國時代,或許能看到迄今沒注意到的面向,這也是本書另一個企圖。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陳鼓應
艾米.史都華(Amy Stewart)
艾米.史都華(Amy Stewart)
亞歷山大.貝維拉夸(Alexander Bevilacqua)、費德里克.克拉克(Frederic Clark)
西蒙.韋伊(Simone Weil)/編著:卡繆(Albert Camus)
(明)王磐原著、潘富俊 考證
陳建守、韓承樺、張育甄、萬雅筑
丹尼斯‧古斯萊本(Denis Guthle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