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近現代史】系列第一冊:清朝的興亡與「中華」的未來──從豐臣秀吉出兵朝鮮到日俄戰爭

優惠價 387元

定價: 490 元

數量:

新書優惠79折

立即購買
加入購物車
  • 內容簡介
  • 作者介紹
  • 譯者簡介
  • 目錄
  • 試閱
  • 推薦序文

  本系列叢書探討東亞矛盾現實的歷史淵源與形成過程,切入問題的核心。這個系列以學術研究成果為基礎,描繪了以日中韓為中心的東亞衝突與和解歷史的核心。

  這是本叢書的第一冊,重點在介紹清朝歷史。作者從動盪的東亞視角出發,描繪出豐臣秀吉出兵朝鮮以降,直到近代日俄戰爭為止的東亞世界。並企圖從中發掘出東亞國家之間,長久的文化與政治糾葛,並據以瞭解當前東亞領土爭議與情感糾葛的根源。

  明朝以儒教為基礎,區分「中華」和「夷狄」,建構起「朝貢一元體制」,為東亞秩序體系奠下基礎。這種「僵化」秩序體系,到了十六世紀,隨著明朝內外問題日益嚴重,這個體系也開始動搖。渴求中國物產的日本以走私的方式,打破海禁與朝貢貿易的限制,使「朝貢一元體制」喪失實質功能。明朝北鄰的蒙古也屢屢跨越長城,迫使明朝承認對蒙古有利的貿易條件。東亞的勢力開始變得多元,既有秩序也變得無法維持治安,因而呈現出動蕩不安的狀態。

  在此背景下,興起於遼東的滿洲族建立大清國,並在因緣際會之下,以「蠻夷」身分入關統治漢族,從而成為「中華」正統。入關後的清朝,首先面臨的問題是,要如何取代明朝的「中華觀」,成為正統的中華帝國?而隨著清朝逐步將統治權擴及蒙古、西藏與穆斯林地區,清朝又要怎樣君臨這些地方。

  清朝找出了與明朝迥然不同的答案。清朝與漢人的明朝不同,不堅持華夷之辯所建構的「朝貢一元體制」,因而在其漫長的統治期間,在不同族群區域採取不同方式的統治。即使到了雍正時代,清朝也提出與明朝的永樂皇帝一樣提出了「華夷一家」的說詞,但兩者在內容上卻完全相反。永樂皇帝的華夷一家以區分華、夷為基點,而雍正皇帝則重視「一家」,而不再區分華、夷,使清朝徹底成為「中華」。然而,重新建構出來的全新華夷秩序,雖然讓清朝得以轉化為「華」,不過當新的「夷」出現時,華夷之辯的老傳統就又再度復活。

  隨著清帝國統治圈的擴大,在不同世界採取不同統治方針的統治手段,也逐漸受到挑戰,特別當清朝所建構的新華夷秩序在十九世紀末面臨自西方的挑戰時,整個東亞都受到強烈的衝擊。在西方各國相繼前來,並展現出它們的船堅炮利下,由西方傳入,以「民族」為基礎的概念,遂強烈地衝擊著仰賴多元建構的清朝。為了在西方的壓力下尋求因應之道,清朝捨棄原本的多元體制,轉而建構一元體制。然而,放棄多元統治的結果,反而讓通過此種制度而得以共存的各個族群,產生離心力,最終在帝國衰亡的過程中,紛紛尋求自主。

  本書詳細敘述清朝的興亡並深入分析。我們從中可以讀到,清朝是如何從一個蕞爾的漁獵民族,逐步轉變為稱霸東亞的龐大帝國?清朝是如何將自身作為「蠻夷」的身分,轉化為「中華」的主人?又是如何在面臨衝擊下,採取創新的因應之道?當清朝的改革失去了既有的多元包容,這個王朝又是怎樣走向滅亡?

關閉
立即購買
LIN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