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物種:優生學之前,人們如何改良出完善的生物?

優惠價 513元

定價: 650 元

數量:

新書優惠79折

立即購買
加入購物車
  • 內容簡介
  • 作者介紹
  • 譯者簡介
  • 目錄
  • 試閱
  • 推薦序文

★★★劍橋、哈佛、芝加哥大學高度評價★★★

★★★一部追溯種族觀念誕生的思想史鉅作★★★

在馬廄裡標記血統,在宮廷中打造「人種」。

這不只是動物育種的故事,而是一場關於人類、自然與權力的千年實驗。

從馬到玉米,從品種到種族,一切始於文藝復興的育種夢想。

在基因科技與優生學興起之前,歐洲人已經開始一場漫長的「完善自然」工程。他們相信,人可以透過知識與技術干預自然,創造出更美好、更理想的生命形式。《完美物種》深入探討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動物育種實踐——從馬匹、犬隻、駱駝到玉米——並揭示這些試驗背後的哲學、政治與文化思維,如何一步步形塑出現代「種族」觀念的雛形。

本書以紮實的史料分析與跨洲的比較視野,呈現當時歐洲與美洲在動植物繁殖上的知識體系與文化衝突。從義大利宮廷的馬廄,到墨西哥高原的玉米田,作者以生動的敘述描繪育種技術如何滲入人類社會的階級想像與血統觀念之中。書名中的「完美」,不僅指生物體的改良,也暗示人類對於種族與遺傳的狂熱追求——甚至是幻想。

不論是關心動物史、種族思想、還是科學與帝國的交織歷史,這本書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選擇。它打破「優生學=近現代」的刻板印象,帶領讀者回到16世紀,重新思考我們如何一路走到今日。

▍在基因科學與現代優生學出現之前,人類就已開始透過動植物育種,想像、實踐所謂的「完美生命」

本書從文藝復興時期橫跨歐洲與美洲的動物育種實踐出發,細緻描繪人類如何從改良馬匹、犬隻、駱駝、玉米等物種的經驗中,逐步建構出「種族」這個意識形態。當馬廄與玉米田成為實驗場,人與動物的界線逐漸模糊,生物育種不再只是農業技術,更牽動政治、文化與帝國野心。

▍「種族」這個詞,最初來自馬廄?

義大利語的「razza」,原是用來描述動物品種的名詞,但在十六世紀,它的使用範圍開始擴展,從馬匹的選育延伸到人類血統。在歐洲宮廷裡,飼養品種純正的馬匹與犬隻不僅是威望象徵,更隱喻著對「理想人種」的想像。人們相信,一如動物的外貌與性情可以被控制與改良,人類的身體與品性也能經由選擇性繁殖而變得更「優秀」。

▍不只是歐洲人的想像,美洲也有自己的育種智慧

本書不僅描寫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宮廷與學術世界,更將目光延伸至大西洋彼岸的美洲。作者比較了中美洲的玉米選種、火雞飼育、犬種混血等知識與實踐,指出這些原生文化對「育種」有著與歐洲截然不同的理解──不是為了篩選、排除或定義血統純度,而是反映自然循環、色彩偏好與生存智慧。歐洲的「完善自然」理念,在此遭遇挑戰,也產生新的混種文化。

▍一部種族思想的前史,也是跨物種、跨文化的思想地圖

雖然「優生學」一詞直到十九世紀才正式出現,但其觀念根源早已深植於文藝復興以來的自然哲學與畜牧實踐。《完美物種》不只追溯種族觀念的早期歷史,更揭示人們如何藉由動物來思考人類──當馬匹被標記、犬隻被混種、駱駝被馴養,人類也逐步成為分類、分級與設計的對象。這不只是物種的歷史,更是人對自身定義與想像的歷史。

【本書特色】

★一部種族思想的前史,揭示「人種」如何從動物品種的概念中誕生

從「razza」作為馬匹育種用語出發,追蹤其如何演變為日後的「race」,本書是對優生學起源最深刻的歷史釐清與文化剖析。

★跨洲對照,從歐洲馬廄到美洲玉米田,探索不同文化對自然與生命的想像

作者細緻比較西歐與中南美洲在育種與繁衍上的知識實踐,打破歐洲中心的歷史敘事,突顯多元世界觀的碰撞與融合。

★自然哲學×帝國史×人文思想的跨學科融合之作

結合哲學、神學、動物史與視覺文化分析,展現十六世紀如何將「改良自然」視為王權、科學與美學的交會場域。

★打破物種界線,思考人與動物的本質差異與曖昧關係

書中深入探討當時人們如何以動物為鏡,觀看、設計、控制「人」本身,並反思這種視角如何孕育出現代種族理論的陰影。

★豐富圖像與原始史料,提供第一手的歷史視野

運用義大利馬術手冊、耶穌會自然誌、墨西哥抄本等珍稀文獻,交織出一幅生動多樣的育種文化圖譜。

好評推薦(依來函時間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益仁|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林美香|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關閉
立即購買
LIN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