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定價: 500 元
數量:
文字學講座【銅器銘文釋讀】書展滿三件7折
文字學講座【銅器銘文釋讀】書展單本75折
當你我自覺受限於小小空間,該如何掙脫?
當生活被社會價值定義捆綁,該如何解套?
辛老師從《莊子》、《老子》為大眾解答人生難題!
生命哲學家辛意雲從人本自然的角度重新逐字逐句解讀古籍經典,破除莊子消極、老子陰謀的誤解。讓大眾打開心的視野,能從日常生活真實體悟莊老的人生哲學,是你我在現實生活就能實踐的生命狀態。
莊子鑄造開啟自由的鑰匙,老子提供生命覺醒的大道,
跟著莊子、老子的思想智慧,找尋生之自由的幸福感!
莊子、老子在先秦時就意識到生命是一切的根源,人與自然需維持平等、和諧,並保持開放的心靈,才能回歸真我。人生在世有許多浮躁不安,在紛擾的外在環境中,我們要更專注於自主與覺醒,找到適合自己的路。辛意雲作為錢穆的關門弟子,承接老師的思想脈絡,以現代觀點講述莊子、老子。
莊子透過寓言想告訴我們的話:
〈逍遙遊〉——超脫世俗價值的限制和眼光,放下比較心,拋開身外之物,不需刻意有為,就能發現最無限的自由。
〈齊物論〉——凡事都有一體兩面,有是就有非、有善就有惡、有美就有醜,但所有人都各執所見,議論不停,則會造成紛亂不堪,若能將一切條理清楚,就能從種種差別中釋放,成就無差別的自由,這也就是逍遙遊。
〈養生主〉——透過生命自覺,能看見自然的多樣性、複雜性,順著生命結構生活,就不會存在對立衝突,使自己保持完整與和諧的狀態。
老子透過微言大義想告訴我們的話:
〈一章〉——打開視野,不要再受限於經驗,挖掘其中的關竅,找到無限。
〈二章〉——萬物運行自有其道,我們要學習放下價值論斷,依循自然。
〈三章〉——不受外界意識與私心干擾,秉持謙虛的心,走向合乎義理之道。
〈四章〉——一切由此而生,又合為一體,是獨一無二的,更擁有最寬廣的包容性。
〈五章〉——依自然而行,保持生命力,順著天性發展,不要強扭事實、堅持自我。
〈六章〉——雖以不同的面目現身,但本質永遠存在,且綿延不絕地運行著。
〈七章〉——放下自己,成就他人,或許能在互通互補互享的過程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十章〉——無私成就一切,不自喜、不居功、不佔有,新生命由此而生。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提出人生中七本重要的必讀書,
熱愛閱讀的辛意雲老師親自為讀者大眾解惑~
我們要如何了解傳統經典,從中汲取智慧?閱讀這門技藝,讓我們可以穿越時空,思索解讀。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只可落實於現代或當下,亦可見其在時間脈絡中不朽的刻痕。辛老師承接錢穆先生提出人人必讀的七本書,包含:《論語》、《孟子》、《莊子》、《老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將這七本經典深入剖析,供讀者作為人生的閱讀參照。
辛老師曾受邀講述此系列課程,深入剖析,如今因應廣大讀者的期盼親自重新編寫增訂,特以三冊「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獻給大眾,期望能為讀者解惑之外,更可讓大眾理解傳統文化的奧祕,並落實於現代生活。
第一冊:《論語》、《孟子》建立了「人學」。(2019年12月出版)
第二冊:《莊子》、《老子》看見生命自由的真諦。(2023年9月出版)
第三冊:《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了解宇宙與生命的內在秩序。(敬請期待!)
辛意雲
辛意雲,師承錢穆先生,現為臺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錢穆故居講座教授。曾參與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製作。2008年接受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新竹IC之音廣播電台的共同邀請,開設《論語辛說》節目,以深入淺說的方式詮釋孔子語錄,頗受各界好評。2010年獲得第十四屆台北文化獎,爾後陸續推出《論語辛說》、《莊子辛說》、《墨子辛說》、《老子辛說》系列有聲作品。
辛老師講說國學經典達四十餘載,長期宣講儒學及其精神、中華文化,致力開啟學生的心智與潛能,讓學生在生活節奏快速的現代,仍能體會傳統文化的底蘊,開展智慧;也希望能讓大眾在日常生活享有傳統國學之美,體驗古人所展現的生命情調。著有《辛老師的私房國文課:從經典中學習生活智慧》、《辛老師的私房美學課》、《人人必讀的七本書:論語、孟子》等。
作者序
莊子
前言
〈逍遙遊〉
自由是什麼?
大小之別
人的境界
破除虛名
走自己的路
改變視角
無用亦為大用
〈齊物論〉
心性自然
人情的表現
心與身體的相互依賴
是非之言
無限宇宙的整體性
何謂是道?
道的境界
宇宙之始
宇宙、萬物與我
人行走於道
孰是孰非
自我與大覺
虛實之間
莊周夢蝶
〈養生主〉
生命之善
物我相融
隨順適性
淡然生死
薪火相傳
老子
前言
從宇宙談起
社會價值論
無為政治論
道的運行
仁的擴大
道的多元面向
以群體為優先考量
如何建立新自我?
莊老13問
〈齊物論〉
我們前面說過,莊子在文字詞語的表達上,古來都說他漫無邊際,跳動突兀,文章無端而來,無端而去,汪洋自恣,如神龍夭矯空中。所以近人也批評莊子是空想的浪漫主義者,或極端的浪漫主義者在文章上缺乏邏輯性。其實莊子的文章,就在這漫然自恣,看似無厘頭的東接一點、西接一點的表現中,論述蜿蜒而下,脈絡不斷。莊子清楚地表現出傳統中國論述中常使用的論述法─藕斷絲連法。因此莊子文章脈絡清楚,理路清楚。
〈齊物論〉相對於〈逍遙遊〉,是莊子更進一步達成逍遙的方法,他提出了人在「認知」上的方法論。〈齊物論〉有兩種叫法,一是「齊物」論,一是齊「物論」。前者「齊物」作一詞,就是把天地萬物中的種種不齊,加以整理一番,使之能齊,能有條理之論述;後者「齊」是動詞,作整齊、使之條理解,「物論」是名詞,指現實社會上一般人間世中的種種是非對立、衝突下的各種評論。古人說:「物者事也。」「齊物」論,也就是「齊事」論,把世間種種紛紜混亂的事物、是非整理一下,使之清楚。同時也是齊「事論」,把世間各種成型的理論,其間的是是非非、對對錯錯,整理、條理清楚,人世間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紛紛擾擾了。人的「逍遙遊」,除了要能「無己」、「無功」、「無名」,還要進一步從是非、對錯的對立中超然而出。是以〈齊物論〉的開宗明義,也就是莊子這篇的重心。
心性自然
南郭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乎?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几者,非昔之隱几者也。」
南郭子綦隱几而坐, 「南郭」指南城,「子綦」是名字,南郭子綦就是住在南城的子綦。有人說這是莊子虛擬的人物,但也有人說他是楚昭王的庶弟,在楚莊王時為司馬,其號南郭。不論如何,這位南郭子綦「隱几而坐」,「隱」是依靠、依憑的意思,「几」指坐時身旁小桌,「几而坐」就是几在左身側,身體略為傾斜靠在几上。我們看有些佛教的觀音像或道教的文昌帝君像,祂們很自在地將手肘斜靠扶在身旁的小几上,其坐姿的原型大概就是南郭子綦的「隱几而坐」。唐宋以前的人多席地而坐,有時身後有一小木架,可舒服的略為斜靠歇息,人們有時也在這歇息中靜坐或打坐。
仰天而噓, 南郭子綦靜坐到一定的程度,於是「仰天」仰其頭,對著天「而噓」,「而」是然後,「噓」是吐氣。然後長吐一口氣,不過古人說:「出氣緩曰噓。」也就南郭子綦緩緩地從腹從吐出暖氣,「噓」也可作嘆、長嘆,這是在靜坐告一段落後自然有的一種表現。 嗒焉似喪其耦。 「嗒焉」是形容詞,形容失神或失神到忘了自己形體的樣子。「似」是好像,「喪」是失去,「其」指自己,「耦」是偶,指身體。「偶」是相對人的心而言,「喪耦」是遺忘了我,也是遺忘了我的身體。這「我」含義豐富,其中包含了來自身體的欲望,由欲望推動的身之意志。而南郭子綦在靜坐中仰天而噓,從自己身體意志的侷限中抒發出來,整個生命情態如已將身體解構,人的認知、精神不再受來自身體意志的控制。
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 「顏成」是姓氏,其名偃,字子游,是南郭子綦的學生。「立」是站立,「侍」是事俸,「乎」是於,「前」指在南郭子綦的前面。這是說顏成子游恭敬地站立在南郭子綦的前面發問。「何」是什麼之意,「居」有二解,一是指安處,就是靜坐,可能是問「這是什麼樣的靜坐呀?」二是「何居」就是什麼之意,「居」也是「乎」,或者是問「這是怎麼回事呀?」 形固可使如槁木乎? 「形」指人的形體,「固」是確實,「槁木」指枯木。這是說,我們確可以使身體變得如同枯木,毫無生機一般嗎?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而」指同時,「心」指人的心靈,「固」是確定,可以使之「死灰」一樣嗎?「死灰」是不再能燃燒的灰燼,這是指人的心念,不再起雜念。這兩句是回應前一句「嗒焉似喪其耦而言」,也就是當人靜坐進入狀況後,就能坐到「形固可使如槁木,使入死灰」,整個就一般的身心來說,可以不再起各種雜念,身體不再有強烈的欲望活動,這也就是人的身體不再有欲望驅迫下盲目地生存衝動。子游再進一步說。
今之隱几者,非昔之隱几者也。 「今」是現在、此刻,「非」指已不是,「昔」是以前,表示從前那個靜坐的人。這是子游從南郭子綦的靜坐表現看到他的不同,以前子綦的靜坐,還不能墮形、去智,而今天子綦已達身心兩忘的境界了!這也就是說透過靜坐,人們從靜坐的內觀中,會意識到自己有時的行動只是來自「本能」、「欲望」的驅動下的一種躁動,而通常人們都以為這種躁動是一種生機,其實這不是生機而是可能會讓人真正生命能源消失的。「靜坐」可使人身體不處在躁動中,使身體不喪失生命能源,且可提升人的生命能源,這時人的身體相對於躁動的身體,就如同失去生機的枯木。同時人的心理活動也會趨於平靜,心理上不會有各種因應外界事物刺激而引起的雜念。我們一般人的心理、心智,甚至所謂的心神,所擁有的心念,其實也都受制自己的感官知覺,人的感官知覺又受制於人的生物性、動物性之生存需要,這些生存需要一定有欲望的聳動、功利利益的追求,由於這些因素,人身心的活動,其實都是處於生存躁動之中。
南郭子綦今天的靜坐,超脫出生存的躁動,而使人進入完全平靜安祥之中。是以連他的學生顏成子游都看出了不同,而問他道:「人真能使身體不再躁動如枯木一般嗎?人的心真能平靜到不起雜念嗎?」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子游曰:「敢問其方。」
子綦聽了子游之問,高興地叫起子游的名字。 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 「而」指你,「問之也」是問出的問題,「善」是好的意思。這句可以改為「而問之也,不亦善乎?」表示子游提的問題提得非常好呀! 今者吾喪我, 今天「吾喪我」,我在靜坐中,終於把形體的我,遺棄了!這句話中的「吾」是真正的我,這真正的我就是達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真我」,這真我不再受生物性、動物性爭生存而有的生存衝動影響下的「我」。而喪「我」的「我」則是仍受制於生物性、動物性爭生存下的「我」,這「我」是在欲望的驅動中,受感官知覺的引動,在有功、有名圍困下的「我」。 汝知之乎? 「汝」指你,「知之乎」的「知」是確確實實知道,「之」是受詞,指靜坐的境界的事,也就是能「喪我」的事。整體來說這句是說,我今天靜坐有了大精進,我超脫出原本那個來自感覺及盲目躁動的我了。
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 「汝」同樣指你,「聞」是聽說、明白,「籟」原本指簫管,引申為簫管發出來的聲音,「人籟」則是由人吹簫管發出的聲音。這是指現實人生中,在人世間所發出的各種言論,如同人用簫管吹出的音樂。子綦告訴子游,就一般來說,你只聽過一般人用簫管吹的音樂,這如同你所熟悉明白的、現實人世間的言語和論述。「而」指但是,但是尚未聽聞過「地籟」。什麼是「地籟」?指風吹過大地上高高低低的山陵、峽谷中各種低低漥漥形成的孔洞所發出的聲音。這是象徵由人所訂定的各種理論與規則、各種論述與規律,還有各種對立的思想。不論「人籟」或「地籟」,基本都出於人的現實、生存利害的經驗,或是由人在爭取生存上已有的成心成見形成的觀點和理論。 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子綦告訴子游說:「你或聽聞了地籟,但你一定還未聞天籟!」「天籟」指天地間大氣浮過所引動萬物各自發出的聲音。這是說,天籟的發生與止息,都出於自然,或說各種事物都順其然而發出聲音。其中不帶人為,沒有成心與成見。古人的注說:「人籟、地籟都帶著成見和成心。」而「天籟」是無聲之聲,是渾然一體之聲。 子游曰:「敢問其方!」 子游聽了老師的說法,就進一步問道:「請問他們其中的含義?」「敢問」是請問,「其」是那個,「方」是其中的道理、其中的含義。
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无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夫大塊噫氣, 「夫」發語辭,無義,「大塊」指大地,「噫氣」就《說文》說:「飽食息也。」這什麼意思?就是吃飽後吐出的氣。 其名為風。 「其」是那個,「其名」指那個名字,「為」指是。這句意謂就是風。 是唯无作, 「是」作此,指風而言,「唯」是乃也,「作」是只要,「无作」就是說只要不起風一切平靜。 作則萬竅怒呺。 「作」指起風了,「則」是乃、乃是,「萬竅」指大地的山陵峽谷所形成的孔竅,「怒」指大聲地呼號,「呺」是號,號叫、呼叫的意思。這是指地籟,也就是大地上吐出了氣,那氣的名字就叫做風。這風一般處於靜止狀態不發作,一旦發作起風了,那所有的山谷及地竅在風下都會發出猛烈地呼叫。
而獨不聞之翏翏乎? 「而」指你,「獨」引申為難道,「不聞」就是聽不見,「翏翏乎」,古人解為長風或高風,這指的都是呼嘯而過的大風。 山林之畏佳, 「林」不作樹林解,而作山陵、岡陵的「陵」。「畏佳」是「嵔崔」,就是指山勢高聳。這句是說山勢高峻又參差不齊。 大木百圍之竅穴, 「大木百圍」指有百圍粗的大樹,「百圍」指一百人環樹而圍,這句是說百圍粗的大樹上的各種坑坑洞洞。 似鼻, 有的孔穴像鼻子; 似口, 像嘴; 似耳, 有的像耳朵; 似枅, 有的像長頸的瓶子; 似圈, 像杯圈; 似臼, 像舂米的臼; 似洼者, 像是深廣的水池; 似污者; 像是平淺的水坑。
接下來說各種孔穴發出的聲音有何不同。 激者, 有的像激水流淌的聲音; 謞者, 有的像箭咻飛過去的聲音; 叱者, 像牛的哼叫聲; 吸者, 像吸氣的聲音; 叫者, 像是大叫的聲音; 譹者, 像嚎哭的聲音; 宎者, 像是狗吠的聲音; 咬者, 像是悲哀淒切的聲音。這是說地籟的各種聲音都是因地形形成的特殊性而產生的。簡言之,是先有特殊地形,才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
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 「前者」指前面的風,「唱于」指吹出的風聲是于聲。「而」是而後,「隨者」是指後面跟著吹出來的風聲,「唱喁」就是喁的聲音。 泠風則小和, 「冷風」是小風、輕風,指吹的風是輕輕的、小小的,「則」是就,「小和」是小聲的應和。 飄風則大和, 「飄風」是疾風、大風,「則大和」就是大聲地應和。 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厲風」是厲、烈,就是烈風,「濟」是過,指風吹過了,「則」是那麼,「眾竅」是大地所有的孔穴,「虛」是空,也就是孔穴都不發聲了、寂靜了。
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這句兩個「之」字都作「此」講,「調調」是樹枝在風中搖動的樣子,「刁刁」是微微地搖動。這句是說,當暴風過後,所有發聲的孔竅都沉寂了下來,只剩下草木樹枝還在搖晃,然後也緩慢微微地搖動,最後靜止不動嗎?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
子游聽了子綦說明,就再發問。 地籟則眾竅是已, 我明白了地籟就是大地上各種特殊地形、地勢、地貌,所形成的各種凹洞,在大風吹拂下,因原有的地形、地貌而發出的各種聲音,它有先天性的限制。 人籟則比竹是已。 人籟則是由人製造出來的竹管,排列而成的各種樂器,而後再經過人的吹奏,發出的各種聲音。就是這樣,這些道理我懂了,這些聲音言語,都是有其限制的。
「眾竅是已」、「比竹是已」的「是已」,指就是這樣。這兩句同樣用「是已」收尾,有強調之意,而要強調的是人籟、地籟的侷限性,以至由此所發的聲音、語言都有其切割性,無法達其渾然一體性,渾然一體是需出自天然,順其自然的,所以子游進而再問 敢問天籟。 請問什麼是天籟呢?
陳鼓應
陳鼓應(註釋者)
木村泰賢
陳飛龍 (註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