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購書慶,任選2件72折
全館【單書】75折
雙11購書慶(滿799送2025歷史轉換曆)
有品勝過有德,有德勝過有才。
星雲大師在動亂、貧困的環境中成長,但心性堅忍不拔,勇氣與積極促使他一步一腳印走過篳路藍縷的弘法路。面對讚美不驕矜、不自滿;面對批評不比較、不發怒,始終秉持謙虛、果敢,大師以這種種品行收穫許多好因好緣,又抱持著回饋的心念創辦了佛光山,遍布世界五大洲與眾同享。本書透過星雲大師人生故事的集結,傳遞出品德賦予你我的永恆力量。
培養良好品格的三大心法——
從觀察出發,逐步自我省思,最後時時惕厲!
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容易有盲點,從觀察他人出發,能藉由不同的樣貌檢查自己。並且也要了解,我們無法用相同的自己,吸引不同的能量,後退一步,開始觀察自己,坦然接受自己就是那個頑強的敵人,要突破同溫層、舒適圈,鍛鍊出成熟的心靈,活出新的自我、成就新的未來。
各界齊聲推薦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星雲大師一生弘揚佛法、推廣教育,尤其重視品格教育。大師曾說過,不一定要會讀書,但要會做人,他期待我們做一個與人為善、和而不流、見賢思齊的人。在本書中,大師以自己的生命故事與人生體驗,闡述待人處事的道理。大師的處世智慧值得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學習。
——蔡其瑞/寶成國際集團創辦人
星雲大師一生弘法,度人無數,更常以簡單的文字闡述深奧的佛法,直指人心、醍醐灌頂,有如混濁塵世中的一盞明燈,鼓勵迷失的心靈。《讓品德成為你的即戰力:星雲大師的處世之道》更能讓每位讀者誠實地面對自己,從心出發,值得再三捧讀、細細體會。
——張虔生/日月光投資控股董事長
曾在書上看過一句話:「學攝影,不要先學批評。」豈止攝影,世間千百事物都勿「先學批評。」如星雲大師所示,學習他人智慧,審視自己;善良才是真正財富。更讓品德成為生命中最大的喜樂與財富!人人都以星雲大師箴言去實踐,不僅開啟眾生智慧,更領悟了世間極致的哲理。
——戴勝益/王品集團創辦人暨益品書屋創辦人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江蘇江都人,生於一九二七年,二○二三年圓寂,耆壽九十七歲。傳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世,佛光堂上第一代開山祖師。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藝文化、國際化的發展,可說厥功至偉!
一九四九年初來臺。曾主編《人生》月刊、《今日佛教》、《覺世》旬刊等佛教刊物。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動「人間佛教」。先後在世界各地創設三百餘所寺院道場,並在海內外設立十六所佛教學院,培養佛門專業人才。此外,為推廣社會教育,創辦普門中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美國西來大學、澳洲南天大學,及創辦《人間福報》、「人間衛視」。一九八五年,卸下佛光山宗長一職,之後四處雲遊弘法,創辦國際佛光會,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長、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榮譽會長。
星雲大師著作等身,著有《啟動斜槓人生:星雲大師的自學之道》、《釋迦牟尼佛傳》、《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迷悟之間》、《人間萬事》、《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人間佛教論文集》,及《星雲大師全集》等,並譯成英、德、日、韓、西、葡等二十餘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做人七品
壹 學習他人的智慧,審視自己
排隊——現代人必備的軟體
用人之道——看見他人的價值
騙術奇譚——良善才是真正的財富
青年的力,菩薩的心——走上正念正向之路
貳 改變自己的心態,校正視角
見不得人好——正視嫉妒心的爆炸力
負面人生——練習積極正向看世界
小,不能忽視——積小成大的威力
敢,很重要——培養果斷、臨危不亂的氣魄
圖利他人——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需求
參 誠實地面對自己,從心出發
我們都要為自己打分數——習慣反思,找到癥結點
排名在第幾?——爭執無益,只要努力終究實至名歸
認錯,要有勇氣——放下己見,虛心求教
天堂地獄一念之間——多面向思考,練習轉念
做最好的自己
排隊──現代人必備的軟體
在現代社會,「排隊」是我們相當重要的課題。華人有所謂「溫、良、恭、儉、讓」五種美德,這對一個人的做人處世,已經指示得非常明白。可惜,這樣優秀的中華文化,現在能奉行的人,已經不多了。
例如二○一五年元旦前夕,上海灘發生踩踏事件,死了多少人,造成多少的傷痛,就是由於民眾缺乏次序、禮讓所造成的傷害。世界上也曾有過運動會因為人多,發生了踐踏、推擠的情況,這些也都是沒有排隊所致。目前在人潮多的地方,經常看到大家不排隊的情況,顯得沒有次序,混亂也就在所難免。這都是缺乏禮讓的教育。
大抵一個文明的國家,對於排隊是非常重視的。像買車票要排隊,等公車要排隊,哪怕是去看電影,也是要排隊進場。如果有人要逾位,就好比汽車要超前,也有超前的規矩;走路要超前,也有走路超前的禮儀。如果沒有這許多禮儀,人人得而攻之。
現在,我們強調要復興中華文化,過去的人士都講究禮讓、謙恭、長幼有序、職務高低都有標準;但因為多年的戰亂,這許多美好的中華文化好像已經不復存在,所以現在經常看見擁擠、爭搶、逾位、喧嘩的現象。
記得數十年前,我曾到夏威夷訪問,在天濛濛亮的早晨抵達,當時旅館還沒有營業。接待我們的智定法師,就領著我們到一個廣大的公園裡去看夏威夷特有的「草裙舞」,跳草裙舞的女士們都頗有噸位,舞起來令人莞爾一笑。
那時候有好幾萬人要進入公園,只有一個老人和一個小孩在維持次序、管理這個場所。他的手一指,所有人聽從他的指揮,到東方、到西方的座位。他走到了哪裡,只要繩子一拉,就算是王子、公主都不能越雷池一步。為什麼?因為那一根繩子就是代表法令、代表道德、代表人格,如果不懂規矩、沒有法治觀念的人,豈是一根繩子所能束縛,就是一面圍牆,他也會翻牆而過。從這裡可看出東西方文化差異。
無規矩不成方圓
排隊,也是指一種倫理、一種次序、一種文化。像在家庭中,大哥穿過的衣服,會由老二穿,老二穿過後讓老三穿,不會是老二、老三先穿,大哥在後。所以過去的朝代立儲,如果是以長子為尊,必然傳給嫡長子;如果長子不適合,一定要先把長子安排好,讓他心服口服,一切順利,然後才能立二子,或是由下面的人替補。假如前面沒有先安排好,後面的順位者就超前,那麼這個朝代就可能會因奪位爭鬥而滅亡。
說到倫理次序,過去一個村,村長一言為定;一個祠堂的族長,發話下來沒有人敢反對;就是做官也有前後期,武將也有先後倫理。人事上如果沒有倫理、沒有排隊、沒有先後次序,那麼管理上就會發生很大的問題,彼此之間的不平、爭吵、怨恨,就不一而足了。
不過,談到排隊的管理,也衍生出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像現在一些企業公司的總裁、總經理,他們辛苦創建公司,但要想讓企業更加久長,應該要考慮交棒、培養人才。
像現在佛教裡的長老,年紀大了,總要交棒、傳承給年輕人。可是中國社會的習慣,有許多人千難萬難對年輕人交棒,也不管任期,一直做到死為止。等到死了以後,因為沒有明白的先例指示,讓後代的子孫因此起爭執,當然事業也就隨之衰亡;若寺院如此,也會引發混亂。
現在地方政府對於人事調動非常靈活,到哪個年齡層,就要交棒給新的一批人才,也使得人事輪替年輕化,活躍、積極、向前,就能帶動整體社會。所以交棒也是讓一個團隊有向前的動力,如果不交棒,就會發生問題,等於一個人被判了死刑,讓人感到沒有希望。假如這個團隊有排隊,大家依序而來,成員就會說,看看有沒有機會輪到我,大家會守次序、依規矩,也會守法。
不過,排隊也要有一點圓融、方便,像某些機關、團體,只有一個人發言,其他的部下統統在旁邊觀看,講到什麼問題,都不敢開口補充,不發一言,這樣子也太過僵硬了。要讓人與人之間有活躍、有默契,互相尊重包容,讓一個團體和諧安樂,才是真正得到排隊的利益。
即使叢林裡的職事四十八單,所謂堂頭、堂主、書記、悅眾、參頭、燒香、侍者等等,在遞升的時候,必定有一個共同信賴的次序。例如:期頭到了,大悅眾調任維那,二悅眾調任糾察;假如說,要把二悅眾調到維那,把大悅眾調到糾察,事先要與他們二人協調,雖然是同等的地位,其中還是有先後的關係。
所以在佛教裡,僧侶的戒臘、年齡、出頭的先後、參加的多少、與本寺來往的關係,都有一個綜合的平衡,都有記錄、都有等級、都有先後。因此對於人事調動,大家都心悅誠服,沒有人爭論,這就是排隊的好處。
比方,我到南傳佛教國家去訪問,他問:「你受戒幾年了?」
我說:「我受戒七十年。」
他說:「喔,我受戒七十五年了。」我聽到這話就要去向他禮拜,因為他受戒在先,意思就是要對他尊重。
如立場對調,他說:「哎呀,我只有六十五年,我向你頂禮。」所謂「以戒為師」,有先後、有次第,就是戒;次第、先後,在佛門裡就是平等法。
說到佛教裡的排隊,如同軍隊那樣的嚴格。所謂橫排、縱排,圓形、三角形隊伍等,大圈小圈,重重疊疊,有各種隊形的變化,那也是一種智慧,展現人的聰明、彼此的合作。相當於中國最老的武術「奇門遁甲」,你走進去都不知道怎麼出來,它就是從各種隊形變化而來;隊形雖千變萬化,但是都有原則,不是隨便亂來的,那是排隊的最高境界,可惜現在這種文化好像失傳了。
說起排隊、排班,還有名次上的排班,有時間上的排班,有座位的排班,有官位的排班,有前後的排班,有倫理上的排班,一切都講究先來後到,這就是因為有排隊、排班才有次序,才有規矩,才是公平,才不會吵亂。
除了不排隊造成混亂以外,大聲喧嘩也是我們的社會裡需要改進的地方。過去中華文化都講究溫文儒雅、輕聲慢語;但是現代人容易大聲吼叫,當一群人在一起,這人不會等那人把話講完之後再講,你對他講,他講他的,一個十多人的場合,有三、五隊的人在對話。大家比聲音大小,誰聽誰的,誰在講、誰在聽,都搞不清楚。
尤其,有人在講話,不等人講完就插話,把人家的話打斷,實在是很沒有禮貌、最沒有修養的行為。凡事都有先來後到,人家已經開始講了,你要發言,也要等他把話講完,這是一個做人的基本禮貌。甚至於,現在的人講話也大多貶抑、批評、言不及義,過去我們對謙謙君子的讚美,說實在的,現在已經找不到這樣的群眾讓我們讚歎了。
當然,現代人絕對有優點,如不會做作、很直心,我要什麼、不要什麼都直接講清楚、說明白。可惜忘記了「我」以外還有人,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和人的關係,是要讓人家不要討厭我;我與地方的關係,是要讓這個地方不會感覺因為我而失去了寧靜安詳。
當代新人文運動
近幾年來,政府一直提倡復興中華文化,我覺得中華文化裡的「溫良恭儉讓」是最需要現代人人提倡的。可是,現今主持復興中華文化的領導者,大抵只想到把過去歷史上的文物搬出來給人欣賞、觀看,以為炫耀歷史就叫做復興文化。我認為,這只是一種形象上的做法,對於社會的安定、人心的淨化、道德次序的提升,發揮的功用很有限,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教育。
但是講到教育,在現代也淪落到最困難的處境。因為,人人都覺得我可以教人,不願意給人教,無論什麼事,利益都以自己為主,甚至不守禮法,要爭一個自己的道理,整個是非觀念都顛倒了。
所以,現在要想復興中華文化,先要改變觀念,要反過來先研究:什麼叫文化?我們要的是什麼文化?怎樣提升及改進我們的文化?
說到中華文化,我們以為古代的諸子百家就是中華文化。但是過去的諸子百家,像韓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闡釋「法、術、勢」,現在有幾個人知道呢?墨子倡導「兼愛」,有人知道墨子嗎?孟子提倡「性善」,講說「民為貴,社稷次之」,政治官員都能奉行嗎?荀子主張「性惡」,有人改進嗎?有人教育嗎?甚至莊子那種幽默的智慧,有多少人崇敬呢?現在,連佛陀都沒有人提及,佛陀是集文化大成的聖者,你說,要倡導文化,能讓佛陀缺席嗎?
除了諸子百家的文化不受重視,過去有儒、釋、道的文化,但現在道家的文化是什麼?我們也看不出來。孔子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禮、義、廉、恥」,好像也很少人再提到;佛教講「慈悲、因果、結緣、三好、四給」,也好像並不流行。
所以基本上,套一句現在人常說的詞──軟體,也就是包括我們人心、人性的文化,以及衣食住行、做人處事、人與人之間的文化等,但這許多我與人的關係、我與親人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都慢慢的淡薄了。
我們對於這種沒有人文的社會,沒有人文思想的民眾,非常擔憂,但是造成這樣的文化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我們宣揚做人的品德教育不夠。像過去兒童入學講究孝道,講究忠愛國家,講究誠信,我不知道現在各級中小學有沒有提倡這許多的教育。現在中國的經濟成長、生活改善,大家吃喝玩樂的生活都有了提升,可以說吃喝玩樂的文化不用特別教育,在社會倒是已經非常流行。
第二、沒有讓人民有自我的教育、自覺的教育。過去儒家都教人「吾日三省吾身」,佛教都教人要知道「因果報應」,甚至民間信仰都說「舉頭三尺有神明」,讓人用來時時自我警惕。其實,這些好的思想,都要重新注入人民的生活教育之中,養成大家有自覺的習慣。
第三、許多人不排隊,沒有次序。人民要從排隊、禮讓開始,這也是恢復中華文化優良傳統,甚至我們更要吸收新的文化,才能夠進步。不然,一個國家的國民,到處都是亂哄哄的一團,到處都是擁擠不堪,爭先恐後。這就可見
這個國家的國民素質、文化水準低落。
像過去數十年來,我們在歐美旅行,在飛機裡、公車裡,或者馬路上,只要聽到大聲講話的人,就會猜測這是臺灣來的、這是中國來的、這是亞洲來的華人,可見我們的中華文化禮讓已經失落了,感覺到自己在國外旅行很沒有面子。
西方人士重視排隊,像在機場、飛機上,一片安靜,大家都在看書讀報,做自己的作業,不隨意走動、不會大聲喧嘩,一點都不擾亂旁邊的人。火車上,整齊的車廂寧靜有序,如果是坐早班車會看到,西方人士幾乎人手一報,或者人手一書,很少有人高談闊論,因此感覺到這樣的社會,讓人的生活很有次序,很有藝術,很有規矩,很是安詳。
曾經有過一段時期,西方的飯店不喜歡東方人進住,甚至連東方的日本飯店,也不喜歡東方、亞洲等其他國家的旅客進住,因為相對於他們比較有規矩的狀態,亞洲他國的旅客經常不肯排隊,鬧哄哄的一團,甚至入住之後不肯關門,吵鬧不休,妨礙別的客人養息,因此日本乾脆把房間留給西方人,東方人的許多行徑,都不合他們的標準。
現在政府積極喊出「復興中華文化」,不要只是在藝術上、文物上的維護復興,我想在衣食住行、生活行為上的文化,都應該有一個「新生活運動」。從排隊做起,這是當務之急。
──星雲大師全集/人間佛教論叢1
星雲大師小語
「萬事無如退步休」,對一個信仰佛法的人來說,世間萬事沒有比退一步最高、最好的了。退一步,爭逐的人少,天地更寬廣,更能領悟生命的奧義。有了這樣的認知,遇到事情就能「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進退合宜,這才是應有的人生態度。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星雲說偈1.退步人》
做人七品
生而為人不能沒有「品」,沒有「品」,生活就會與現實脫節,就會與良心相違背。人品是開展個人生命價值的關鍵,有品勝過有學,有德勝過有才,所以做人要有品格,做事要有品質,生活要有品味,有「品」才能彰顯處世態度
的合理性、道德性,才能創造生活的多樣性。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只重視所謂的民生必需品、健康補給品,甚至有各種的醫療備用品等等。其實,在人生的另一個精神層次上,尤其需要有各種「營養品」,例如:
一、禮貌是必需品:有的人言行舉止總是莽莽撞撞、冒冒失失,弄得人家難以忍受,還自以為是無拘無束、灑脫自在,殊不知這是無知、幼稚的行為,所以禮貌是做人的必需品,有禮才能讓人又敬又愛。
二、信仰是補給品:人在世間生活,不論工作上、家庭裡、朋友間,多多少少都會有壓力、有誤會、有難解之處。這時候精神力量的提起便顯得格外重要,而信仰就是內心最好的補給品。正當的信仰不但有利身心發展,並能開發正確觀念。
三、能力是備用品:所謂能力,會煮菜、會寫作、會畫畫、會行政、會策畫、會講說,甚至會解圍、有創意、懂研究,都是能力。一個人寧可有能力,備而不用,但不能沒能力,致使要用時卻使不上力。
四、不守信用是違禁品:一個人沒有金錢、沒有地位,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是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即使賺了大錢,那也是一時的,往後就是花上千金也買不回來。所以,信用是人們最大的資產,萬萬不可失去。
五、不耐煩是半成品:養成耐煩的性格才能勝任大事。有的人對人講話不耐煩,造成彼此嫌隙;有的人做事不耐煩,最後功虧一簣;有的人耐不住一口氣,弄得前功盡棄。所以,做人要有恆常心,切莫急於一時。
六、瞋心是毒品:根據醫學研究,人若經常動肝火,體內容易產生毒素,久而久之,毒素沒有排出,就會惹病上身,所以做人切忌瞋心動怒,才能長保健康。
七、好名是裝飾品:名氣若是經過個人努力所得,繼而藉此名位幫助更多人,並非不好;但是如果只是沽名釣譽、愛出風頭,如此好名就值得商榷了。好名的人,如同一個人只懂得化妝,卻不注重內在的修養;又好比一個人穿著華麗的衣服,內心卻充滿貪、瞋、愚痴,所以愛好虛名的人,其實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更加令人不恥。
現代社會凡事都重視品質,產品品質越好,則經久耐用;同樣的,做人也要有品德,才能歷久不敗。一個人擁有再高的學歷、再多的學問,如果做人失敗,那也只能是表面的光榮,不值得歌詠讚歎!
星雲大師
愛麗絲.文森(Alice Vincent)
蓋文.德.貝克(Gavin de Becker)
大衛・費根博姆(David Fajgenbaum)
安.文森布佛(Anne Vincent-Buf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