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定價: 450 元
數量:
全館【單書】85折
本商品為出版已久的書,出版已久的書容易產生些許的黃斑、或有些許瑕疵(例如:壓痕、褪色等),不影響內文閱讀。每本書況不盡相同,請考慮評估後再購買結帳,採取隨機出貨。如想進一步了解書況詳情,可以來信cptw1897@gmail.com、或點擊右上角「客服」留言詢問,感謝您支持臺灣商務印書館。
在臺灣的家事、國事、天下事
身居蔣、宋兩大家族的大家長
宋美齡,蔣中正夫人,「宋氏家族」重要成員,眾多標籤貼在她的身上。她生於1897年3月5日,卒於2003年10月24日,經歷了三個世紀的一生,大致以1948年底赴美尋求援助為分水嶺。在國民政府退居臺灣之後,宋美齡進入了她的後半生,不僅是年齡已過半百,更指宋美齡在政治追求、國際交往、社會活動和婦幼事業等方面都均較其在大陸時期的狀況不可同日而語,已近日暮。從時間上看,宋美齡後來在臺灣和美國生活的時段在其生命中的比重超過大陸時期。依照中國人特別重視晚年的習俗、強調「蓋棺定論」的傳統,宋美齡的後半生實在是一段不能忽視的歷史。本書的研究目的就在於,通過論述宋美齡的後半生,揭示其在特定時代、特定環境下的角色選擇、角色扮演和角色貢獻。
致力外交,抑制逆流
家庭角色,甘苦與共
隱居美國,心繫臺灣
本書認為,遷居臺灣的宋美齡在「第一夫人」這個政治符號下演繹了多重社會角色:
一、外交方面,她是蔣中正的外交事務總管和國際形象宣傳員。為此,她整頓美國「院外援華集團」,積極開展對美宣傳外交,努力拉攏美國政界軍方人士等等,為臺美關係改善積蓄力量。一待時機成熟,她即以多種名義赴美訪問,或醫療,或度假,每次短則半年,長則一年多。直至二十世紀六○年代後期,蔣經國接班態勢已然明確,宋美齡方才淡出對美「外交」一線。
二、婦運領袖是宋美齡最擅長演繹的社會角色。在宋美齡的政治版圖上,婦女運動是她政治資本的重要來源,是她獲取國內政治支持的重要根據地,其重要性不亞於外交領域。在國民政府遷居臺灣後,宋美齡依靠「婦聯會」、「婦工會」和臺灣省婦女會開展婦女運動,使自己長期在臺灣的政治舞臺上屹立不倒。
三、社會事業則是與宋美齡的基督教信仰密切聯繫在一起。遷居臺灣之後,宋美齡從「一個名義上的基督徒」轉變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宗教成為她最好的安慰劑。在宗教信仰的影響下,她抵臺後即成立「中華基督教婦女祈禱會」,以該會聯合周邊重要人士,結成共同的利益聯盟;她開辦華興學校,創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擔當輔仁大學董事長等等。這些都反映出,宋美齡在信仰的感召下推動社會事業發展,也反映出宋美齡的宗教熱情與與政治需要的緊密結合。
本書還考察了宋美齡和蔣中正、蔣氏家族和孔宋家族之間的關係,以及宋美齡在隱居美國時期的政治活動。在作者看來,「宋家」是宋美齡的娘家,也是她在「小家」和「蔣家」立足的奧援。在宋美齡眼裡,蔣宋一體,互為幫助。只有壯大「蔣家」才能更好地維護「宋家」,只有維護好「宋家」才能最大化「蔣家」的利益。
本書特色
★充分利用國史館檔案資料,也採納許多外文資料和研究,搜羅廣泛,內容紮實。
★詳盡介紹宋美齡在美國的外交活動,藉此可更瞭解蔣中正對外政策,對研究臺灣外交提供諸多助益。
★原文四十多萬字,經審訂後精簡為21萬字精華版
呂晶/審訂:蔣永敬
作者簡介
呂晶
女,江蘇無錫人,1976年生。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先後在《民國檔案》、《南京社會科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並編纂出版《見證與記錄:南京大屠殺史料精選》、《南京大屠殺真相》及多卷《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等。
審訂者簡介
蔣永敬
民國史專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碩士。原籍安徽,1949 年定居臺灣。自1957 年開始,任職國民黨黨史會二十一年,1978 年轉任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1992 年屆齡退休後,仍繼續民國史的研究。並有多篇論文發表。
重要著作有:《鮑羅廷與武漢政權》、《胡志明在中國》、《民國胡展堂先生漢民年譜》、《中國思想家—孫中山》、《抗戰史論》、《百年老店國民黨滄桑史》、《國民黨興衰史》、《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孫中山與胡志明》、《蔣中正與國共和戰(1945-1949)》(與劉維開合著)。
蔣序
緒言
第一章 致力外交抑制逆流
第一節 積蓄中美外交助力
第二節 踐行「夫人外交」
第三節 從臺前到幕後
第二章 領導婦運服務軍民
第一節 發起婦運穩定大局
第二節 婦運重心動員菁英
第三節 婦聯會的運作和成就
第三章 宗教信仰福利事業
第一節 宗教信仰與政治融合
第二節 醫療事業:創辦振興復健中心
第三節 教育事業:創辦華興學校
第四章 家庭角色倫理傳統
第一節 傳統家族的長者
第二節 與蔣經國的關係
第三節 蔣宋兩家利益的平衡
第五章 隱居美國關懷歷史
第一節 見證歷史詮釋歷史
第二節 「我將再起」
第三節 謝幕
結語
附錄:宋美齡研究的概況和文獻
參考資料文獻和書目
後記
第二章 領導婦運服務軍民
婦女運動是宋美齡介入中國政治生活的起點,也是其發揮政治影響力的重要依 據。在大陸期間,宋美齡在中國婦女運動上做得風起雲湧,不僅是中國婦女運動名義上的領導者,也是實質上的推動者。在政治版圖上,婦女運動是她政治資本的重 要來源,是她獲取國內政治支持的重要根據地,其重要性不亞於外交領域。在國民政府退守臺灣後,宋美齡也正藉此運動在臺灣的政治舞臺上屹立不搖。
第一節 發起婦運穩定大局
1950 年宋美齡自美返台之初,面對的是「在大陸政治、軍事的雙重攻勢下,臺灣如洶湧波浪中的漏船,隨時有傾覆危險」的局面。島內局勢混亂不堪,大量潰敗來台的軍 民生計難以保障,物質奇缺,通貨膨脹。同時,由於過去「二二八」事件,台灣人民對國民政府充滿敵意,省籍矛盾嚴重。因此,維持遷徙與逃難至台的近200萬 大陸公教軍民及600萬臺灣居民的穩定,是國民政府的當務之急,亦是宋美齡用以支持蔣中正的首要工作。
於是,宋美齡在1950年上半年便著手進行婦女勞軍與組織婦女。也是宋美齡以「第一夫人」身份參與婦女反共事業大道。
1949年,陸續由大陸退至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及外緣諸島的國民政府軍隊約為60萬人,嚴重缺少彈藥、糧食、衣物。對岸的中共軍隊集結福建沿海一帶,時刻準備渡海進攻台灣。國軍士氣低落,軍心渙散,失敗情緒籠罩全島。
1950年3月1日,蔣中正復行總統視事後,於13日在革命實踐研究所發表了題為〈復職的目的與使命〉的演說,表示「一年整訓,兩年反攻,掃蕩共匪,三年成功。」達成「復興中華民國的目的。」
因 此,宋美齡自1950年1月開始,便密集開展勞軍工作。21日,即與臺北婦女界至國防醫學院、海陸空軍總醫院慰問住院傷患並贈送慰勞品。2月6日,飛赴金 門勞軍。8日,赴基隆陸軍醫院慰問傷患將士。12日,開始環島勞軍旅行。分別至台中、嘉義、高雄、屏東等地醫院慰問傷患官兵。短短一個月,跑遍了全島的主 要醫院和軍事基地。
緊接著,為解決官兵缺乏衣褲的困難,宋美齡發動征衣縫製工作,宣導「各界婦女為國效力,努力縫製襯衣褲」,為 此,1950年4月25日,婦聯會於長沙街一段二十七號總會會址成立縫衣工廠,由國大代表沈慧蓮、常委陳紀彝和郭佩雲共同負責主持,並商請「政府轉飭所屬 機關學校男女公務員學生及國民普遍捐募每人一套。」而該會委員除每人捐襯衣褲一套,捐工十套外,並制定名單,分四組輪流到會工廠縫製。
1950 年3月8日,宋美齡主持慶祝婦女節紀念大會,發表講話鼓動說,號召婦女「不畏艱難、不灰心、不絕望,團結一致,負起救國救民的工作。」4月3日,呼籲婦女 「要自救,要救人」,「共同奮鬥的目標,就是反共抗俄的工作」。因為其時逃難至臺灣的大陸軍民,居無片瓦,身無分文,再加上臺灣物資短缺,生活條件極其惡 劣。宋美齡因而呼籲婦女界犧牲小我,勤儉節約。她認為:「以前婦女出來在社會工作,有一般的人以為是出風頭,現在卻不然,是盡義務、負責任,政府既沒有經 濟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推進工作。我們要自己設法節約勞動,以最少的金錢,來做最大效能的工作。」因此準備成立一個生產小組,經常督導軍公教眷屬從事手工 業生產,以爭取外匯及維持生活,並將散在各地無力生活之軍眷,設法遷移東部之花蓮及台東。並籌募基金,舉辦生產事業,設立工廠,以解決軍眷及遺族生活;創 設被服廠,儘量任用軍眷擔任工作,設立縫紉工廠。為擴充業務,函請各機關學校向廠訂制服裝。
同時,在婦聯會成立大會上,宋美齡提出軍眷子女免費入學及設立征屬及遺族學校。即由婦聯會及各分會設置軍人子女獎學金,並舉辦幼稚園、托兒所、子弟學校。
為 了配合蔣中正的「反共抗俄大業」,1950年3月8日,宋美齡發表〈婦女節致詞〉,號召「每一個婦女都團結起來,發揮自己的力量。」隨即提出組織「中華婦 女反共抗俄大會」,4月17日,婦聯會成立,宋美齡在成立大會致詞時強調婦女工作的重要性稱:「以前我們可以說,國家的好壞,是政府的責任,可是民主國 家,政府的好壞,完全看民眾的努力不努力。」如何動員婦女力量,參加反共抗俄的工作,她說:
我們要好好的組織各界婦女,動員他們來直接間 接參加反共抗俄的工作。反共抗俄的工作是很多的,並且處處需要大家去做,譬如對前後方將士的慰問鼓勵,對傷病將士的救護慰勞,對後方生產工作的協助參加, 對社會奢侈浪費風氣的轉奢糾正,婦女可以盡力的地方正多,我婦女界同胞如全體組織起來,一致向這個目標努力,這對反共抗俄的工作是有很多幫助的。
隨 後,宋美齡不斷在各種場合組織動員婦女加入反共抗俄活動。1950年4月29日,她出席婦聯會裝甲兵分會成立大會,即席宣佈「三個月內將號召全台婦女為前 方將士服務」。5月5日,出席婦聯會聯勤分會成立大會,號召女同胞用工作實現婦女愛國的精神。次日,在婦聯會與在台的女國大代表、立法委員、監察委員茶 會,號召女同胞不分界限,參加實際救國工作。10月5日,宋美齡在婦聯會接見國防部政幹班女青年訓練大隊學員,接受學員敬獻的「女青年導師」錦旗,並勉勵 學員畢業後應堅強意志,固守崗位努力反共抗俄工作。
宋美齡自稱,動員工作頗有成效,她在4月17日婦聯會成立二周年紀念大會上總結說:
兩 年以前,我們國家正處於危險困難的時候,不論婦女與民眾,都沒有具體組織,我不誇張的說,自從婦聯會成立以後,溝通了軍隊與民眾的感情,協助政府解決許多 困難,尤其歡迎舟山撤退來台的戰友,給予軍隊與民眾甚大的鼓勵,為軍民打成一片的開始,今日軍民能有融洽感情的表現,也就是我們工作的成效。其次,如襯衣 褲、棉背心、針線包等各項捐募運動,都很快的完成,這都是全體婦女同志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是給予軍隊無限的鼓勵,也促使民眾明瞭自己的責任,更使海外同胞 瞭解自己祖國的婦女,已經組織起來,從事反共抗俄工作。
由此看出,宋美齡在1950年1月10日離美抵台後不到一個月,即往各地勞軍,號召和動員婦女界參加反共抗俄工作。到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宣佈協防臺灣之前,適時發揮穩定大局的力量。
蔣序
宋美齡,中華民國「第一夫人」,由於戰後國共內戰,國民黨的潰敗,於1950年1月離開美國來到臺灣,與蔣中正共渡時艱,開始她後半生的生涯,至2003年在美國去世,享年106歲。從1950年到2003年,計為時53年,正是她享年106歲的一半。
她的後半生活動和工作,可從她在臺灣主持的婦女聯合會名稱的改變顯示之。婦聯會初名「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創辦於1950年4月,其任務是「反共抗俄」。1964年略去「抗俄」字樣,改名為「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僅是「反共」而不「抗俄」了。1996年又略去「反共」而加上「民國」字樣,改名為「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即不「反共」而是捍衛「中華民國」了。
「反共抗俄」及「反共」,是為配合蔣中正的政策。捍衛「中華民國」的工作,她早在1950年代即結合美國的反共人土所組成的「百萬人委員會」以阻止中共進入聯合國,頗具成效。到了1965年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地位發生動搖,尤其1968年尼克森(Richard Nixon)當選為美國第37屆總統後,亟謀與中共建交,尼氏為「聯中(共)制蘇」而拋棄中華民國,1971年10月26日,使中共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此乃尼氏對其「老友」的「背叛」也。尼氏原與蔣、宋關係友好,1953年11月,時任美國的副總統尼氏偕夫人訪問台灣,受到蔣、宋熱情的接待。彼與蔣、宋關係的惡化,本書著者呂晶博士在書中引有蔣的兩則日記,至為精彩。錄之如下:
(1)1971年9月28日的日記:
尼醜昔年(按為1967年)在慈湖晤談時,視為其可厭之政客,以輕簿待之,並未允其助選。
(2)1971年12月14日的日記:
尼醜未當選以前,來臺北相訪,彼滿懷我協助其選舉資本,應(因)其未先提,而我亦未提也。此等政客,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此乃吾妻(宋)專聽(孔)令侃一面之詞所致。今國患至此,令侃之罪不小也。
這是悔不當初。中華民國之被逐出聯合國,蔣氏頗怨「尼醜」之「背叛」,以及宋與孔令侃的誤判。在國民黨2000年失去臺灣政權而由民進黨當政後,一度進行「去中」、「去蔣」化,2002年7月22日,陳水扁之「總統府國策顧問」陳隆志在該府紀念週月會上之演講,攻訐蔣中正1971年堅持「漢賦不兩立」退出聯合國,害了台灣。對於陳隆志之言,曾有當年參與其事的外交官陸以正及蔣經國之子蔣孝嚴提出反駁之。筆者亦「不甘寂寞」,以為反駁之文證據不足,乃根據當年參於其事的王世杰之日記撰一短文,於7月26由《聯合報》發表之,該報標題為:〈從《王世杰日記》看當年多方努力全盤皆輸:奈何漢賊立漢不立〉,可證陳隆志所言非實。此文內容如下:
從《王世杰日記》看當年多方努力全盤皆輸——奈何賊立漢不立
總統府國策顧問陳隆志7月22日在總統府國父紀念月會上專題報告〈台灣與聯合國〉,批評故總統蔣中正當年(民國60年)處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因堅持「漢賊不兩立」,最後變成「賊立漢不立」。今天台灣不能進入聯合國的一切問題,都是蔣中正造成的。
蔣中正是當年的中華民國總統,處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總統府必定留有檔案資料,陳教授既為總統府的顧問,當有查閱檔案之便。就筆者所知,當年處理聯合國的席位問題時,總統府設有宣傳外交綜合研究組(簡稱宣外組),其重要成員有黃少谷、谷正綱、王世杰以及當時的外交部長周書楷等。筆者雖無特權能看到這種檔案、紀錄,幸而從王世杰的《日記》中可以清楚地瞭解當年處理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漢立賊不立」,就是要能保住自己的席位,而不讓中共加入,這是最高的層次。如此層辦不到,只好「賊立漢亦立」,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但當時我方並不使用此類名詞,稱之為「一國兩席」或「雙重代表權」較為恰當。結果這個層次雖經多方努力,還是「全盤皆輸」,落得「賊立漢不立」。決不是「漢賊不兩立」所造成的。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層次,如何來處理「漢立賊不立」。引王氏《日記》數則如下:
1、「頃悉美國政府向我政府表示,主張(1)准共匪政權入聯合國,並取得安全理事會中國席位。余(王世杰自稱)向外部當局及黃少谷說:如不獲己,我政府或可要將安理會中國席位暫行停止至能獲得解決辦法為止。彼等均以為現在做不到。」(民國60年7月27日記)
2、「午後總統府宣外組會議後,余(王)與黃少谷商量如何答覆美方提以安理會為中國常務理事席讓給共匪之議。依現時判斷,共匪將可得到必需要票數,我之拒絕將歸失敗。余謂我不妨提議將安理會中國席位暫行停止一、二年。少谷似以為做不到。蔣先生(中正)對此無明白之指示。」(7月30日記)
3、「宣傳外交綜合組討論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據外交部報告,美方曾邀約二十位駐聯大代表團團長商討保留中國(中華民國)席位提案,但無多反應。前途形勢顯然於我不利。」(8月13日記)
如上所記,不但「漢立賊不立」有困難,就是「漢立賊亦立」也有問題,但亦不能不做最大努力。因此,當外交部長周書楷定9月15日赴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前,王雲五、黃少谷及王世杰等請其注意兩事:
(1)要求美國務卿應允,於彼所提保留中國(中華民國)普通會員籍一則,如不能在大會通過,美將在安理會使用否定權,以否定大會之決議。
(2)我在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如絕對無法保持,可試探修正美案,將此席位缺席,使中共不能入安理會。(9月15日記)
此不過一廂情願耳。乃不得不退而求次,進入第二個層次,試圖「漢立賊亦立」了。王氏《日記》云:
「今日午後總統府宣傳外交綜合組開會,討論我對聯合國態度。余(王)以為我只能保留大會席位,而共匪政權被選入聯合國及其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我不宜退出或完全缺席,而仍應出席聯大大會,但嚴厲抗議其決定之違憲。谷正綱、黃少谷等均支持余之主張。至於最後決定,自需最高當局為之。」(9月24日記)
「最高當局」,當指蔣中正而言,以後照此進行,未見蔣中正反對,應是默認。在試圖進行「漢立賊亦立」時,美國確曾幫忙,但不敵阿爾巴尼亞的「排我納匪案」。王氏在《日記》中不勝感慨曰:
「最近聯合國會員對中國代表權問題,趨炎附勢者日眾。支持美國所提的第二案(原注:保留中華民國普通席位)似亦較支持阿爾巴尼亞排我納匪案者為少。最可恥者如印度、英國、馬來西亞等國。……」(10月2日記)
縱然聯大通過阿案,我方仍打算賴著不走。王記云:「總統府宣外組午後開會,余(王)力主倘聯大決議通過阿爾巴尼亞排我納匪案,我絕不宣告退出,不承認聯大決議,未先經依聯大憲章第6條程式,由安理會議決,不能生效,我在聯合國地位仍存在。該組多數委員同意余之意見。」(10月22日記)
10月26日,聯大通過阿爾巴尼亞排我納匪案,所謂「賊立漢不立」大勢已定。王乃草擬「宣佈我在聯合國之會籍,因聯合國未依憲章(尤其第6條)通過阿爾巴尼亞案,在法律上依然保持著……」之提案。經過大家的討論,似乎覺得無濟於事。為了面子,只好發表「嚴正」聲明(表示所謂「漢賊不雨立」]。事後內部檢討,此乃美國背棄中華民國之故也。迫於現勢,只好打落牙齒和血吞。王之《日記》云:
「今日(11月5日)午後,宣傳外交綜合研究組在總統府舉行例會,除由周部長(書楷)報告此次聯大會議,中國(中華民國)被排除之經過外,發言人俱對未來我方應有之措施說話,共達兩小時。眾對美國益多失去信任,周部長亦然。但在策略上彼(周)仍勸告宣傳方面,不可造成我朝野反美之印象。咸謂此議甚是。惟沈大使(劍虹)之反美言論,外部亦當指示糾正。」(11月5日記)
宣外組是總統蔣中正的幕僚機構,其所作之決策,當然稟承蔣之意旨而行。我們從王氏《日記》中看了這段的經過以後,再來對證陳隆志那天在「廟堂」之上的報告,從電視的畫面上,看到國家「元首」(陳水扁)率領「文武百官」正襟危坐,聆聽這位「國士」在那「胡吹亂蓋」,誠不知「袞袞諸公」作何感想!
(臺北《聯合報》〈民意論壇〉,2002年7月26日)
宋美齡在蔣中正1975年4月5日去世後,即於9月17日赴美國隱居,到1986年10月25日為紀念蔣中正百年冥壽離美回臺,這段時間為11年1個月。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去世3年後,即於1991年9月21日離台赴美定居,中間只有9天(1994年9月10日至19日,回台探孔令偉之病)返台,一直居留美國為時12年1個月,到2003年10月24日去世為止。加上1952、1954、1957、1965年的四次赴美,以及1975年到1986年門11年,總共留美時間為25年6個月,佔其後半生53年的44.5%。為何如此之久?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其中主要要原因之一,美國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是其安身立命的理想環境;反之,如果是一個專制的國家,或缺乏正義的社會,就會使人避之惟恐不及了。
呂晶博士這部《宋美齡後半生》,具有高度的學術水準,充分利用中外檔案資料,特別是臺北國史館「蔣檔」文獻,可信度極高,是研究宋美齡的傑作之一,傎得欣賞。
蔣永敬 2016年1月於臺北淡水水世紀
落合淳思
布萊恩.蘭德 (Brian Lander)
文浩(Felix Wemheuer)
金英敏(김영민)
許進雄 著;李珮瑜 編寫整理
墨磊寧(Thomas S.Mullaney)
王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