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暢銷書展任選2件72折
新書優惠79折
2024年度暢銷書展(滿799送2025歷史轉換曆)
要將歷史學當成可信的社會科學,就必須分辨「故事」與「真相」。
古代史常是不斷「加上」與「堆疊」而成,
其中含有太多後人的編造。
流傳至今,有太多「故事」被視為正史,讓歷史和文學混淆不清。
「要以歷史為鏡,要了解人類社會的通則,就必須排除史料之中的故事。」
三皇五帝、夏禹治水、酒池肉林、管鮑之交、問鼎輕重、臥薪嘗膽、奇貨可居、合縱連橫、焚書坑儒……這些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究竟有多少「真實」?
.「三皇五帝」是戰國時代各種神話和學說的拼裝車?
.「酒池肉林」的紂王(帝辛)其實是忙著祭祀祖先和軍事訓練?
.「管鮑之交」的管仲和鮑叔都是有錢的貴族,根本不可能從商?
.「合縱連橫」不但無視國家實力,連登場人物都時代錯置?
「古代中國有許多故事(被當成史實,但不是事實的故事)。而本書指出這些故事的虛假性,也闡述了真正的歷史。許多故事流傳已久,所以是研究文學或思想的重要資料,但也因為不是事實,所以無法直接用來研究過去的社會。要將歷史學當成社會研究,就必須分辨事實與故事。」
──本書結語
本書分為三部,一、上古時代、二、春秋時代與三、戰國時代,到最後秦王朝結尾。本書也在區分事實與故事之後,考察了人類社會的通則,社會的結構(參考第一、二章)、霸權的標準構造(參考第五—七章),以及和平的定義(參考第十章)。
落合淳思教授是中國上古史的專家,他結合考古報告、甲骨文、金文和諸多傳世文獻的材料,一步一步釐清這些故事的事實真相。包括被視為重要史籍的《史記》、《左傳》、《竹書紀年》,以至《論語》、《孟子》、《管子》、《孫子兵法》等典籍,都一一分析,說明其中哪些可能是後人的「創作」甚至編造的成分。
本書從新石器時代「三皇五帝」傳說開始,還原歷史本來的面貌,介紹當時的政治、社會及時代發展的演變,談到了中國早期都市國家的興起、王權的鞏固與成熟、春秋戰國時代貴族治沒落與新政治秩序的形成等。例如,「若將《管子》的內容視為事實,就無法真的了解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名義上,《管子》似乎是桓公的宰相管仲的著作,但實際上,卻是在管仲死了數百年之後才編撰的著作。要想了解霸主體制的由來與構造,就必須透過《春秋》這類可信度較高的資料。……
「雖然本書講解的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史與社會史,但是就內容而言,也有與政治學或社會學的共通之處。本書的目標是揉和人文科學(文化研究)與社會科學(社會研究),至於這個目標是否達成,還請各位讀者判斷,唯一想說的是,如果歷史學被困在人文科學的框架之中,那肯定是一大損失。」
透過如此虛實對照、記憶鮮明的方式,讀者將打破固有迷思,重新認識這段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國上古史!
落合淳思
1974年於愛知縣出生。立命館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史學專攻修畢。文學博士。現為立命館大學白川靜記念東洋文字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主要著作有:
.《殷代史研究》、《甲骨文字辭典》(朋友書店)
.《漢字字型史字典【教育漢字對應版】》、《漢字的發音:從中國到日本、從古代到現代》(東方書店)
.《殷:中國史最古老的王朝》、《漢字的字形:從甲骨文字到篆書、楷書》(中公新書)
.《漢字的構造:古代中國的社會與文化》(中公選書)
.《甲骨文字的讀法》、《古代中國的虛像與實像》(講談社現代新書)
.《讀出甲骨文字裡的歷史》(筑摩新書)
.《甲骨文字小字典》、《漢字的起源:從《說文解字》到最先進的研究》(筑摩選書)
于瑄
大學畢業後赴日攻讀碩士學位。目前從事專業日文口筆譯工作。
許郁文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畢業。因對日文有興趣,於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曾擔任日商多媒體編輯、雜誌日文採訪記者,現職為專職譯者。
前言
序章 古代中國的故事
第一部 上古時代
第一章 三皇五帝──禪讓.放伐
1 「『三皇五帝故事』與其虛構性
2 新石器時代的實際情況
專欄 為什麼會創作出『禪讓.放伐』的故事?
第二章 夏禹王──九州治水
1 『夏王朝故事』與其虛構性
2 二里頭文化的實際情況
專欄 『夏王朝』的創作
第三章 殷紂王──酒池肉林
1 『酒池肉林故事』與其虛構性
2 殷王朝的實際情況
專欄 『酒池肉林故事』的形成
第四章 周幽王──不會笑的褒姒
1 『褒姒故事』與其虛構性
2 西周王朝的實際情況
專欄 『幽王.褒姒故事』的建立過程
第二部 春秋時代
第五章 齊管仲──衣食足則知禮節
1 『管仲故事』與其虛構性
2 齊霸的實際情況
專欄 為什麼會創作出『管仲故事』
第六章 楚莊王──問鼎輕重
1 莊王的故事與其虛構性
2 晉楚對立的實際情況
專欄 為什麼楚莊王會被當作是五霸?
第七章 夫差與勾踐──臥薪嘗膽
1 吳越的故事與其虛構性
2 春秋時代後期的局勢
專欄 吳越的故事製作之背景
第八章 魯國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 《論語》與其誤解
2 春秋時代末期的局勢與儒家思想
專欄 對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釋的變化
第三部 戰國時代.秦
第九章 魏惠王──五十步笑百步
1 《孟子》的故事與其虛構性
2 戰國時代前期的局勢
專欄 孟子創作故事的原因
第十章 蘇秦與張儀──合縱連橫
1 『合縱連橫』的故事與其虛構性
2 戰國時代中期的局勢
專欄 為什麼會創作出『合縱連橫』的故事?
第十一章 戰國四公子與呂不韋──奇貨可居
1 呂不韋的故事與其虛構性
2 戰國四君子與呂不韋的實際樣貌
專欄 為什麼呂不韋會遭到放逐?
第十二章 秦始皇──焚書坑儒
1 始皇帝的故事與其虛構性
2 始皇帝的政治與秦王朝的滅亡
專欄 為什麼秦始皇會與不老不死扯上關係?
終章 中國古代史的研究方法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一章 三皇五帝——禪讓、放伐
1 『三皇五帝』的故事與其虛構性
『三皇五帝』的故事
『三皇五帝』是中國廣為人知的神話。每一位帝王設定的時代都非常久遠,以西曆而言,可以追溯到西元前二○○○年之前。
當中被認為時代最古老的是『三皇』。《莊子》將三皇寫作『祝融、伏羲、神農』,而《列子》則寫作『庖犧(同伏羲)、女媧、神農』。由於是從古代中國各種神話當中挑出三人,因此有各種說法,不同的文獻有不同的挑選方式。
『三皇』之後是『五帝』。雖然同樣眾說紛紜,但一般而言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位帝王(《呂氏春秋》和《史記》等)。
關於『三皇五帝』,有許多超自然的故事和荒誕無稽的設定。例如,『伏羲和女媧是人面蛇身』(《史記索隱》)、『堯的時代出現十個太陽,草木枯死』(《淮南子》)(編按:原文:『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以及『舜的妻子羲和生了十二個月亮』(《山海經.大荒西經》)等。
然而,《史記》(西元前九○年左右完成)的作者司馬遷排除了不可能是事實的記述,甚至沒有編撰三皇本紀(帝王和王朝的年代記)。有些《史記》版本包含了「三皇本紀」,那是唐代中期(八世紀)追加的內容。
歷史研究在《史記》的階段尚未成熟,因此無法排除所有創作的故事。以下是有關『五帝』的記述,出自《史記》〈五帝本紀〉的摘要與概述。看起來像是實際發生過的事,但先說結論,全部都是後世的創作。
當時是神農氏後代治理的時代,已然勢微,發生諸侯(地方領主)內亂。軒轅(黃帝的名號)於是舉兵,征討不歸順的諸侯,最終打倒神農氏後代,被擁戴為天子。
黃帝治理整個中國,制定曆法,並依此教導農耕。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是「姓」的始祖。
黃帝死後,其孫顓頊繼承帝位。顓頊死後,黃帝曾孫嚳繼承帝位。顓頊和嚳皆品德高尚,敬鬼神(死者的靈魂),天下無人不順從歸服。嚳死後,由長子摯接替,但由於他不甚優秀,於是其弟堯繼位。堯亦品德高尚,制定法令,教導農耕。
年老的堯任用女婿舜(顓頊的子孫)。舜制定曆法和祭祀儀式,巡視天下,天下人都心悅臣服。於是堯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將帝位讓給了舜。舜起初擁立堯之子,但由於諸侯皆歸服舜,舜於是繼承帝位。
舜舉用禹(夏王朝第一任帝王)、契(殷王朝祖先)、后稷(周王朝始祖)等人,治理天下。舜同樣沒有將帝位讓給自己的兒子,而是讓給功勞最大的禹。
如同黃帝征討神農氏,驅逐或征討失德的帝王稱作「放伐」。此外,如同堯將帝位讓給舜、舜將帝位讓給禹,讓位給子或弟之外的人稱作「禪讓」(「禪」和「讓」都是謙退之意)。
時代的矛盾
五帝的故事主要在講述『品德高尚的執政者統治整個中國』。然而,西元前二○○○年之前的中國實際上處於新石器時代末期,各地才剛開始出現城邦(本章後述),當然尚未出現統治整個中國的王朝。不僅如此,無論是西元前二○○○至前一六○○年左右的二里頭文化,或是之後的殷王朝和西周王朝,都不曾佔有整個中國(本章第二至四章詳述)。
即使到了之後的春秋時代,南方(長江流域)的楚國和越國等,依舊維持不同於黃河流域的文化,直到戰國時期才逐漸同化(第六章詳述)。換言之,只有在進入文化逐漸整合的戰國時代之後才有可能創作出『統治整個中國』的故事。
此外,『天下』、『天子』等用語本身是基於西周時代之後普及的『天命思想』(第三章詳述),從這一點也可明顯看出是後世的創作。
正如本章末尾的專欄所述,『禪讓、放伐』的故事亦是後世的創作。首先,西元前二○○○年以前的遺址中沒有發現漢字資料,更遑論有關禪讓和放伐的詳細紀錄。關於漢字誕生的年代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大約是在二里頭文化時期左右(高一九九六、落合二〇二二等)。
此外,〈五帝本紀〉中還有多處與實際歷史矛盾的記述。『黃帝的其中十四個兒子是「姓氏」的始祖』便是如此。所謂「姓氏」,形式上是父系血緣團體(由男性繼承家長),同時也是婚姻組織。同姓男女無法結婚,必須與異姓者結婚,這種制度一直持續到近代。
然而,從殷王朝的甲骨文(刻在龜殼或動物骨頭上的字文)資料當中,找不到「姓氏」作為婚姻組織的紀錄。當時,人們是用名字或出生地(或是加上女字邊的文字)稱呼女性。另一方面,從西周王朝的金文(青銅器的銘文)資料當中,很早就可以看到用「姓」來稱呼女性,顯示當時已經存在「姓」的制度。例如稱呼周王的配偶為「王姜」或「王娰」等,「姜」和「娰」就是「姓」。
西周王朝從西方舉兵推翻殷王朝後建國。換言之,「姓」是西方的部分地區在殷代實行的婚姻制度,此制度在周王朝建立之後,逐漸普及全中國(落合二○一二)。此外,王室與諸侯,或是諸侯之間、貴族之間的策略婚姻,同姓或異姓至關重要,因此原本沒有「姓」的土著勢力為了方便起見,也必須使用某種「姓」。
換言之,『黃帝的其中十四個兒子是「姓氏」的始祖』,這是在「姓氏」的制度普及全中國之後創作的故事。具體而言,戰國時期的文獻《國語》提到『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得姓者十四人,共十二姓(扣除重複的姓)』(晉語四),《史記.五帝本紀》便是根據此記述撰寫。
鹿橋
張瑞德、馮啟宏
落合淳思
馬丁.霍格(MARTIN HOGUE)
中村富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