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570 元
數量:
雙11購書慶,任選2件72折
全館【單書】75折
雙11購書慶(滿799送2025歷史轉換曆)
二十世紀初武漢三鎮的繁華不亞於上海
讓我們跟著作者一窺中文世界不曾揭露的在地庶民生活,
以及天災人禍如何永遠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二十世紀初美國修女會來華三十年的完整紀錄──
她們從美國肯塔基遠渡重來到中國漢陽,昂首面對現代歷史上最為紛擾的時代
二十世紀初的武漢三鎮,作為通商口岸,不僅是長江中游的國際貿易中心,更是外國人的集散地,教堂、商行、領事館在傳統中國的古城裡四處林立。一九二三年,六名樂勒脫修女踏上這塊土地,她們從無到有組織教會、培養修女、創辦學校,即使面對洪水飢荒、戰爭轟炸、政治驅逐,她們作為一個人、一名修女、一位教師不改傳教奉獻的初衷。本書梳理了修女會日誌、信件、報告與訪談,搭配珍貴的歷史照片,從這群外國修女的視角,深入災難重重而又鮮活生動的中國。
派翠西亞‧珍‧馬尼恩(Patricia Jean Manion)
樂勒脫修女。1967年獲美國丹佛大學博士學位;曾擔任位於丹佛的樂勒脫高原學院院長(Loretto Heights College,後來併入瑞吉斯大學[Regis University])。著有《心無旁騖:美國先驅修女的故事》(Only One Heat: The Story of Pioneer Nun in America)、《土坯牆外:新墨西哥州的樂勒脫修女,1852-1894年》(Beyond the Adobe Wall: the Sisters of Loretto in New Mexico, 1852 -1894)。
冉瑩
1950年代中期,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60年代末作為知識青年,到中國北大荒屯墾戍邊;70年代後期,成為中國恢復高考後第一屆大學生;80年代初,赴美從事教育工作多年。著有中文長篇小說《原草枯榮》,以及《被遺忘的人群》。
謝辭
導言
序
第一章 到達武漢,1923年
第二章 牯嶺與黃甲山,1926年
第三章 艱難前行,1927年
第四章 漢陽,1928年
第五章 漢陽,1929年
第六章 湖北省,1930年
第七章 武漢洪水,1931-1932年
第八章 上海和漢陽,1933-1934年
第九章 過渡時期,1934-1936年
第十章 中日衝突,1937年
第十一章 佔領武漢,1938年
第十二章 淪陷區的生活,1939年
第十三章 日軍擴張,1940-1941年
第十四章 驅逐出境,1942-1943年
第十五章 上海集中營、武漢轟炸,1943-1945年
第十六章 又一個過渡時期,1945-1946年
第十七章 新的起點,1946-1947年
第十八章 虎去狼來,1948年
第十九章 面對新政權,1949年
第二十章 如履薄冰,1950年
第二十一章 生死莫測,1951年
第二十二章 障礙重重,1951年
第二十三章 離開中國,1951-1952 年
結語
參考書目
註釋
第一章 到達武漢,一九二三年
武漢由三鎮組成──長江右岸的武昌,左岸的漢陽,以及地處長江支流漢江的漢口。此時,我們乘坐的汽船正駛向漢口港。
英國作家西蒙‧溫徹斯特(Simon Winchester)在《世界中心的河流》(The River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一書中為我們描述了故事開始的地點。
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九日,瑪麗‧珍‧麥克唐納(Mary Jane McDonald)乘船抵達此地後寫道,這是「五天以來飽享揚子江壯麗景觀之後的高潮,我們到達了美麗的小城漢口。碼頭一帶,人稱『江灘』的清一色灰石建築,頗具英式風格。」
此時此刻,日本諏訪丸號遠洋客輪正在漢口碼頭下錨。加拿大出生的瑪麗珍和同來參加聖高隆龐(St. Columbans)傳教工作的五名修女站在甲板上觀望。不為她們所知的是,這座「美麗的小城」是個「通商口岸」。在中國,通商口岸既是中國與外界保持聯繫的管道,亦承載著中國人對外國列強的悠悠怨恨。
之後的許多年裡,六位修女與武漢切膚相關。而武漢這三座城鎮將遭受重創,如同六位外國修女,經歷難以想像的重大變化。
溫徹斯特在一九九六年寫道:「當乘船到達那裡時,你絲毫看不出武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於一九二三年到達這裡的修女們來說,接下來的三十年證明了溫徹斯特所言準確無誤。
漢陽
天空烏雲密布,頂多再過一個鐘頭,雨就要傾盆而下了。
甲板上,修女身著黑衣,長長的頭蓋在午後的江風中起伏飄動。碼頭上,上身裸露的苦力七手八腳地栓住船,碼頭建築物後面擁擠的街道清晰可見。
這六位美國天主教修女,自願參加由愛爾蘭神父三年前發起的傳教活動,到達了位於長江與漢江交匯處的漢口。
暫時忘記了太平洋上的險風惡浪,和停靠日本時看到橫濱被地震夷平的慘狀。她們急切的目光在碼頭上的人群中搜索,期望聖高隆龐的神父會來接船。從上海沿長江逆流而上將近一千公里的旅程令她們感到寬慰:儘管沿途城市和鄉村看上去出乎意料地貧窮和骯髒,但中國是個美麗寧靜的國度。
引擎停止了轟鳴。右邊,沿著齊整的江灘,修女們看到的建築物是外國租界的國際貿易中心,屬於遠離武漢的五個國家。後來她們了解到,這個口岸曾經是,並且多年以來一直是爭議所在。
碼頭上三個站在一起的男人中,兩個顯然是神父。修女中最年輕的莫琳‧歐康諾(Maureen O’Connell)朝他們揮手。負責這個教區的愛德華‧高爾文神父是其中一位嗎?雖然看過高爾文的照片,但這時距離還遠得使她們無法辨認。那三個男人也向她們揮手。
一年前,高爾文神父曾到美國,與樂勒脫修女會會長普拉謝德斯‧卡蒂修女(Praxedes Carty)取得聯繫。一九二二年五月的某一天,他原本是準時坐著火車從路易維爾(Louisville)出發去往樂勒脫的。可是列車長在到達樂勒脫站前沒有及時通報站名,令他多坐了一站。下車後,一位當地農民自告奮勇開車送他到了樂勒脫小鎮。
他從山坡下徒步向上,前往樂勒脫修女會總會。走在農田之間,他感覺周邊景色與他在愛爾蘭的家鄉不無相似之處。行至坡頂,但見一座頗具氣勢的三層教學大樓、一座教堂和其他零星建築。哪邊是會長辦公室呢?遲疑之間,一位在院裡散步的修女問他是不是迷路了。是的,他說。聽出他的口音,修女知道這位就是遲到了的愛爾蘭神父便說會長辦公室很容易找,便帶領他前去了。
高爾文神父向普拉謝德斯會長和理事會成員說明,此行意在邀請樂勒脫修女會志願者到中國湖北省的天主教宣教教區進行婦女傳教工作。他們迫切需要修女加入,因為中國人不看好男性神職人員在婦女中傳教。然而,宗教在中國的未來取決於婦女以及她們的後代的信仰。高爾文認為,如果有修女加入傳教活動,便可解決這個難題。為此,他曾專程返回愛爾蘭。但是由於他隸屬的聖高隆龐外方傳教會才剛剛起步,聖高隆龐修女至少得用三年的時間來學習和準備,才能具備到中國傳教的素質。通過他的朋友兼同事,聖高隆龐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Omaha, Nebraska)總部的主任,E‧J‧麥卡錫神父(E. J. McCarthy),他得知了普拉謝德斯修女和樂勒脫修女會。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麥克(高爾文對麥卡錫的稱呼)在信中向他推薦了樂勒脫修女,認為她們具備到中國傳教所需的素質與精神。他寫道:
七十五年前,一位神聖的比利時神父內瑞克斯(Nerinckx)在肯塔基州樂勒脫鎮成立了一個教派,叫做十字架下的樂勒脫修女會(Sisters of Loretto at the Foot of the Cross),通常被稱為樂勒脫修女會。她們在美國的發展極為出色,是中西部名聲享譽的女教育家。……樂勒脫修女會對我們非常友好,不但完成了指定籌款額,還額外為學校和教堂籌集了一千美元。她們是具有傳教精神的。
高爾文專程來到肯塔基鄉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要將漢陽地區的現實狀況和物質生活條件坦誠相告:「漢陽的街道狹窄骯髒、房屋矮小、造價低廉。夏天,小男孩基本上是赤身裸體(高爾文著重說明了這一點),小女孩則只穿褲子。半裸的男人穿棉布褲子,女人倒是衣褲俱全。但是,那裡的民眾樸實、隨和。在漢陽,修女們會像在美國任何城市一樣安全。」
他坦白地說,漢陽是個人口不詳的城市,可能有兩百萬人處於極度貧困之中。一九二○年到達漢陽後,在聖高隆龐的贊助下,美努斯中國傳教團建造了一座簡樸的小教堂,這是漢陽第一、也是唯一一座教堂。他們還負責早先由義大利方濟各會建立的幾個鄉村宣教所。
相比之下,武漢的另外兩座城市漢口和武昌更現代化,教堂、學校和醫院俱全。漢口是國際商務中心,武昌則被視為政治中心。而漢陽城依然保持原始狀態,唯一出名的是一座小有名氣的佛教寺院,從根本上來說是個儒家的據點。
普拉謝德斯會長對高爾文的描述沒有表示錯愕。她答應,在定於當年七月舉行的會員代表大會上,將高爾文召集志願者的要求列入提案。這次會員代表大會將結束她長達二十六年的會長生涯。依照最新制定的《教會法規》,會長任期為六年,可連任一屆。她表示,在會員代表大會上提出此項提案,有助於將樂勒脫修女會的傳教工作擴展到新的領域。
代表大會投票結果是四十三票贊成,十八票反對。愛爾蘭的聖高隆龐總部和此時已回到漢陽的高爾文神父都收到了通知。很快,甚至在邀請志願者到中國服務的號召尚未正式發出之前,新理事會就開始收到修女們懇求去中國服務的申請。新當選的會長克拉拉西娜‧沃爾許修女(Clarasine Walsh)和理事會在九十多名志願者中選出六名,並定於一九二三年秋季前往中國。
導讀 二十世紀中國天主教與樂勒脫修女會
王政文/東海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二十世紀中國天主教
基督宗教入華,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唐代景教、元代也里可溫教、明末清初天主教以及清末基督新教。天主教自明代後期入華後,雖歷經雍正禁教,但仍於民間流傳,時有屢禁不止的習教活動。鴉片戰爭後清朝與英、美、法陸續簽訂條約,一八四四年清法簽訂《黃埔條約》,條約中約定法國可在通商口岸傳教,並宣布天主教弛禁。在一般人眼中,戰爭、不平等條約、開港、外國商人及傳教士的到來,是一件前後相因的事,繼而反教言論及教案在各地接連出現。甲午戰爭後,進而發展成為義和團武裝的排外運動。庚子事件對天主教造成了直接的傷害,多位主教、傳教士、修女遭殺害,信徒死傷更是慘重。
天主教在義和團事件後採取了一些應變措施,例如:限制傳教士的活動,避免捲入訴訟爭端,以免激發公憤;轉而鼓勵拓展文化教育和慈善事業。例如:一九○三年馬相伯創辦震旦大學,一九二二年耶穌會在天津開辦工商學院,一九二六年美國本篤會創辦輔仁大學,一九三三年由聖言會接管。另外,天主教在各地開辦許多的中小學、孤兒院、育嬰堂、養老院等,更辦理印書館,發行大量書刊。
樂勒脫修女會
一八一二年四月,樂勒脫修女會(Sisters of Loretto)由瑪麗‧羅德斯(Mary Rhodes)、安‧哈文(Ann Havern)以及克里斯蒂娜‧斯圖亞特(Christina Stuart)三位修女,在比利時神父查爾斯‧內瑞克斯(Charles Nerinckx)的指導下,在美國肯塔基州(Nerinx, Kentucky)成立「十字架下的樂勒脫修女會」(Sisters of Loretto at the Foot of the Cross)。該機構的目的在於「將上帝醫治的靈帶到我們的世界」(to bring the healing Spirit of God into our world),其工作致力於慈善事業,並透過教育改善貧窮。早期修女會與耶穌會士合作,向邊緣的貧困兒童、黑人團體等進行事工,也向美洲原住民傳教。修女會的工作在一八七○年代傳播到美國西南部,並在新墨西哥州聖達菲(Santa Fe, New Mexico)開設了樂勒脫學院(Loretto Academy)。一八七三年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Montgomery, Alabama)開辦了樂勒脫女子學校。一八九○年代,修女會在堪薩斯州聖保羅(St. Paul, Kansas)設立女子學校,並於一八九九年到密蘇里州堪薩斯城(Kansas City, Missouri)的教區學校進行教學,後於一九○一年也開設了樂勒脫學院。
樂勒脫修女會前往中國的重要推手,是愛德華‧高爾文(Edward J. Galvin)神父。一九一○年時他在美國紐約州布魯克林教區玫瑰堂(diocese of Brooklyn, New York)服務。一九一二年高爾文開始在浙江學習中文並傳教,一九一六年返回愛爾蘭成立聖高隆龐外方傳教會(The Missionary Society of St. Columban)。一九二○年高爾文率領聖高隆龐外方傳教會十五位傳教士,前往湖北省漢陽傳教。高爾文認為在湖北的事工需要有女性加入,他邀請樂勒脫修女會到湖北進行婦女傳教工作。
一九二三年十月,樂勒脫修女會帶著教會宣教的呼召前往中國。首批於一九二三年抵達漢陽的修女,包括:尼可拉‧埃金(Nicholas Egging)、茱斯塔‧賈斯汀(Justa Justyn)、瑪麗‧珍‧麥克唐納(Mary Jane McDonald)、莫琳‧歐康諾(Maureen O’Connell)、史黛拉‧湯普金斯(Stella Thompkins)和派翠西亞‧休斯(Patricia Hughe)等人。她們努力學習中文,認識當地環境,適應在中國的生活。
一段未知的旅程
《一段未知的旅程:從江淮水災到共產中國 樂勒脫修女眼中的動盪年代》(Venture Into the Unknown: Loretto in China 1923-1998)的作者派翠西亞‧珍‧馬尼恩(Patrica Jean Manion)本身就是樂勒脫修女會的修女,她能夠接觸到修女會在中國活動所留存的大量記錄,並運用修女會的信件、回憶錄及檔案,再加上親自採訪的口述資料,以抒情的筆法,細緻的描述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五二年樂勒脫修女會在中國的經歷與工作。書中記錄北伐、清黨、井岡山、國共關係變遷等政治事件,使我們可以觀察到天主教在政治事件中所受的影響及其反應,這些較不為人知的面向,都可以透過本書了解。作者馬尼恩利用高爾文的書信,還原教區及修女會在面臨政治變動時的態度及採取措施。對於一九三一年武漢洪水、一九三八年日軍占領武漢,以及在日本統治下的生活,書中均有鉅細靡遺的描述。對於武漢轟炸、日軍投降、戰前戰後的過渡期,也都詳細交代。戰後的國共關係,虎去狼來,及至新政權的建立,書中都由天主教武漢教區、高爾文、樂勒脫修女會的角度加以書寫,這些難得的視角,提供我們重新認識中國近現代史。
我們可以從書中發現到,修女們詳細地描述湖北的地理、氣候環境等面向,豐富地記載大時代中發生的政治事件,並真實地紀錄修女會在其中的遭遇與回應。我們在書中所看到的樂勒脫修女會之傳教及工作內容,不僅是近代天主教會在華的傳教歷史,更展現在中國的樂勒脫修女會,對於整個時代變遷的回應。觀察這些思想上的回應及行動上的因應,不僅可以細緻的發現修女會在宗教信仰上的態度與堅持,亦能瞭解外籍人士對於中國時局變遷的想法與採取的行動。這讓現在的我們,對於深究二十世紀的中國變遷,將有更多面向的認識與思考。
這本書的中譯本能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實在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譯者冉瑩恰到好處的翻譯,傳神地表達了作者馬尼恩在文句中流露出來的感情色彩。非常值得讀者細讀感受,並透過此書理解二十世紀的動盪年代,思考依舊不安的現在,以及世界的未來。
落合淳思
布萊恩.蘭德 (Brian Lander)
文浩(Felix Wemheuer)
金英敏(김영민)
許進雄 著;李珮瑜 編寫整理
墨磊寧(Thomas S.Mullaney)
王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