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購書慶,任選2件72折
全館【單書】75折
雙11購書慶(滿799送2025歷史轉換曆)
本商品為出版已久的書,出版已久的書容易產生些許的黃斑、或有些許瑕疵(例如:壓痕、褪色等),不影響內文閱讀。每本書況不盡相同,請考慮評估後再購買結帳,採取隨機出貨。如想進一步了解書況詳情,可以來信cptw1897@gmail.com、或點擊右上角「客服」留言詢問,感謝您支持臺灣商務印書館。
本書是黃越綏老師多年來婚姻諮商中的集大成,有感於婚姻的面目模糊,婚姻破碎的案例激增,特別設計給婚姻新手、憧憬進入婚姻、或不婚者,一本專家的真心建言,幫您排除婚姻的迷思,選擇好的對象,排除原生家庭與傳統的牽絆,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生命成長的不同階段裡,不論是來自青少年初嚐青澀滋味的驚喜,壯年轟烈的生死兩相許,中年期盼留住青春尾巴譜出的黃昏之戀,還是老年人面對晚秋悲歌時的有愛猶憐,都是令人神往的經驗。
儘管青少年的愛情觀,在成年人眼中屬於不成熟的愛,但對他們而言,卻是生命中最珍貴也最難忘的體驗。除非出家或遁世,否則人活著對愛情的執著,總是充滿了憧憬與期待。
婚後不論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夫妻彼此的心大都能明白也能領悟到,其實漫長的生命中,能夠享有安定和穩定的婚姻生活,就是幸福也是福氣。
但同時卻在內心的某個角落,卻隱約地仍藏有份矛盾和衝突的情緒在,似乎是在對幸福的不確定感,以及對婚姻枷鎖的掙扎與吶喊。當有些人發現原來結婚後的日子,只不過是在既平凡又平淡中輪迴,好不容易熬過朝九晚五的職場戰鬥後,又必須面對單調的家居生活的另場奮鬥。幾乎讓自己的雄心壯志與抱負,都在拋不開的家累的包袱下,全被消磨殆盡。婚姻的加持成了沈重的殻,而婚姻生活更是阻礙追夢的絆腳石,這時甚至會懷疑幸福只是社會責任壓榨下的成果罷了。
因此,他們開始會不由自主地懷念起,婚前多姿多彩的單身生活,同時更開始懷念婚前,個人擁有的絕對自由與自主性。他們害怕,在婚姻無止境的牽制下,個人的熱情與精力將徹底地被剝奪、輾碎。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愈來愈多的人,剛結婚度完蜜月後不久,就發現自己不但無法適應複雜的新人際網絡,且受不了婚姻生活形態的各種束縛,除了會認為白首偕老簡直是面對絕望的斷崖外,更會懊悔當初做出的錯誤決定,才導致自己如今處在結婚不適而離婚又不成,進退兩難的困境中。
因此諸如,「好的結婚對象不容易找」,「好的婚姻不容易持久」,「與其難逃離婚不如不結婚」,「婚姻根本就是彼此設局的賭場」,「結婚只是自找麻煩」,「結婚真的能帶來幸福?」「離婚的代價比坐監還大」……等這些負面的資訊,就這樣不斷地彌漫,散播及影響著。
為什麼到了可以為自己婚姻作主自的E世代,卻反而有如近鄕情怯般地躊躇在婚姻的門檻,猶豫和徘徊了起來?時下的離婚率,更遠遠超過了傳統的婚姻。
幸好在人類真實的生活經驗中,歷史通常只是拿來借鏡而非拷貝用的。何況時代和歲月的步伐總是往前走,不用花太多時間或精力來研究其中的區隔與差異性。更不需要因日漸高増的離婚率,就全然否定了婚姻對社會的價值與貢獻。
漫長的歲月,分分秒秒記錄的都是自己心情的寫照,自己活出生命的價值,比任何人的批評指教都來得有意義。」
(以上摘自書中片段)
黃越綏
黃越綏 是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也是著作等身的作家。專業兩性與家庭諮商師,曾擁有美國心理諮商師執照,菲律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電視與電台節目主持人。 很早就投入婦運、民運及社運活動,熱心公益1995年創辦成立了「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主要服務對象為單親家庭,提供經濟協助、就業輔導、法律諮詢、心理輔導。2012年8月並籌建了「台南私立麻二甲之家」,收容18歲以下受暴虐、弱勢之未婚媽媽,提供安心、
寫在前面 推薦序:學習,讓自己幸福 楊月娥 第一篇 婚姻真是愛情的墳墓? 第二篇 不要把原生家庭的錯帶進你家 第三篇 結婚到底好不好﹖ 第四篇 婚前應知的十件事 第五篇 十個不該結婚的理由 第六篇 當左腦男人遇見右腦女人 第七篇 如何作有效益的婚姻溝通
第三篇 結婚到底好不好? 經常遇到不同年齡層的男女,都來問我同樣一個問題:「結婚到底好不好?」而我的回答數十年來也都不變:「結婚這件事本身沒有好壞和對錯的問題,結婚對象也沒有一定的標準,完全看你自己的需要、適性與決定!」 至於結婚後是不是能擁有所謂的幸福感,或會因反悔結錯了婚而陷入悲傷,恐怕也只有當事人自己最心知肚明了。因為人類所有發自於內心各種情.的反應
寫在前面 黃越綏 許多人從進入婚姻之後,才發現所託非人,悔之已晚!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我在一次次帶領離婚者走出傷痛的團體治療課程中,不難發現,那些帶著憤怒和負面情緒的學員們,每次來上課時都有些共同特徵:他們的神情不是顯得已戰鬥得相當疲憊,就是神經緊繃且防禦心強。 尤其在分組個案討論與分享心得時,當有其他學員的問題剛好觸及到他們的痛處時,
卡菈.羅柏森(Cara Robertson)
閔瑞瑛(민서영)
洛莉‧杜隆(Lori Duron)
施寄青
劉達臨 著
李又寧 編
李又寧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