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購書慶,任選2件72折
全館【單書】75折
雙11購書慶(滿799送2025歷史轉換曆)
本商品為出版已久的書,出版已久的書容易產生些許的黃斑、或有些許瑕疵(例如:壓痕、褪色等),不影響內文閱讀。每本書況不盡相同,請考慮評估後再購買結帳,採取隨機出貨。如想進一步了解書況詳情,可以來信cptw1897@gmail.com、或點擊右上角「客服」留言詢問,感謝您支持臺灣商務印書館。
【全國第一本!解開108科技課綱的金鑰匙】
學AI究竟是要學什麼?
您知道「資訊素養」嗎?
如何更能生存在未來AI世代?
進入AI世代的全民科普書
【本書七大特色】
書中每一章節都對應了課綱主題,讓複雜難解的課綱變得行雲流水,並以「十年之後的未來」作結,勾勒並提問科技的未來,完整呈現。
◎ 科技課綱課程地圖
獨家收錄「108科技領域課程地圖」,由本書作者群資訊素養聯盟重新解構108科技領域課綱,並依此整理學習脈絡,供學校師生及家長掌握學習重點。
◎ 線上補充資料,QR掃描超便利
本書相關補充資料提供QR CODE,數位科技應用化,提供讀者加深加廣的學習資源。
資訊素養聯盟將市面上有的青少年學習資源分門別類 (短期課程、營隊、工具、免費頻道等) 作一整理,提供給學生、家長參考,大眾亦可根據興趣進行深化學習。
【名家好評推薦】
邢小萍 臺北市永安國小校長
李志清 南臺科技大學教授、Taiwan Drone 100的創辦人
何振忠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策略長
唐 鳳 行政院政務委員
陳聖智 國立政治大學副教授
葉建漢 艾聚普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亞太加速器董事長
詹文男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
潘先國 臺灣微軟公共業務事業群總經理
蘇萬生 國立中正大學物理博士、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推廣組薦任編輯
我們只有不被科技宰制,才能好好運用科技來改善現在的生活,爸爸媽媽放輕鬆,有15 位爸媽為大家把科技課綱用易懂的語言
和例子呈現,搞懂科技課綱不再是一件難事!
──臺北市永安國小校長 邢小萍
本書試著透過幾個不同的主軸(AlphaGo、零售通路、機器人等)介紹,讓讀者能更清楚、快速地了解資訊科技教育的內涵及未來的發展,讓大家更勇於面對這巨大的改變,迎向更科技、更美好的未來生活。
──南臺科技大學教授、Taiwan Drone 100的創辦人 李志清
針對108科技領域課綱,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在新課綱實施前曾對全國中學做了一個民調,發現在開學前仍有三成學校準備不足,而且城鄉落差嚴重。臺灣商務印書館適時出版這本專書,正好在這個大空白中補上一塊拼圖,圖文並茂、深淺相宜,相信會是學生和老師在新課程中的得力幫手。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策略長 何振忠
本書《課綱裡的科技輕鬆搞懂》正是道出面對科技領綱必須呼應總綱的核心素養,成為一位「科技領域」終身學習者能克服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與在生活情境裡運用,並能與時俱進、自我學習、解決問題、適應未來,跟隨數位時代腳步的社會公民。
──國立政治大學副教授 陳聖智
本書陪伴讀者面對這股數位革命的開端,透過實際的說明與案例,能對這快速變化的科技描繪出基礎面貌,引領我們邁入轉型的世界。
──臺灣微軟公共業務事業群總經理 潘先國
閱讀本書,內容淺顯易懂,譬喻也拿捏恰到好處,縱使是無任何資通訊科技基礎者,讀來也絕無負荷感,輕鬆就能了解名詞背後的意涵,故深深推薦之。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推廣組薦任編輯 蘇萬生
【一本解決「如何閱讀科技」難題的好書】
AI教育的話題沸騰,但學AI究竟是要學什麼?
108課綱特別強調「素養」的培養,但「資訊素養」讓人摸不著頭緒?
人人都必須要會寫程式才能在未來世界生存嗎?
新課綱帶來太多的疑問,不只學生、家長感到恐慌,也引起社會一連串的誤解與不安。
本書為您破解108科技領域課綱,帶您輕鬆理解資訊科技的內涵,是一本人人看得懂的資訊入門書,讓您掌握最實用的資訊科普;陪伴青少年、師長父母及科技門外漢,踏穩AI時代的第一步。
在AI時代即將來臨的現在,其實不只學生,人人都應該理解資訊科技與我們生活的鏈結。學生要趁早打下學習基礎,家長、老師要能陪伴或引領孩子學習,而一般大眾也不能自排在這股潮流之外,這不是需不需要考試的問題,而是網路時代的我們必須面臨的生活問題。
在這本由業界的資訊人所共同撰寫的書中,以108科技領域課綱為基礎範疇,用最平常的語言,介紹最被知曉的案例,用說故事的淺顯方式引領大家理解資訊科技的基礎知識以及資訊素養拗口的意涵,期待讀者能以看故事書,或翻閱新聞資訊的輕鬆心態,閱讀並理解,讓大家都能變身成具有資訊素養的人,並有能力判別解讀網路世代各種現象背後的真相及做好進入AI世代的心理準備。
資訊素養聯盟
資訊素養聯盟
資訊素養聯盟是由一群橫跨資訊科技業、教育界與學術界的專業人士所組成。彼此來自不同的背景,具備不同的專業技能,但對於臺灣未來的資訊科技教育有著相同的願景。
各成員在不同領域經歷了許多資訊科技轉型的改變,相信各種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會對未來的孩子們有著不可逆的影響。因此,相較於現在的教育著重在教導已知問題的升學考試能力,資訊素養聯盟更冀望能透過資訊素養教育與學習,引導青少年學習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以面對未來未知世界,並擁有創造更美好生活的核心競爭力。
◎資訊素養聯盟成員:
張秋芬 Sandy Chang
曾旭君 Abbie Tseng
許家豪 Michael Hsu
謝碩峯 James Hsieh
蔡琬婷 Carol Tsai
劉俊宏 Kelvin Liu
朱晉成 Keith Chu
莊弘毅 Aaron Chuang
鄭俊德 Chun Te Cheng
邱志威 George Chiu
李良頤 Justin Lee
戴書郎 Barry Dai
孫家琪 Kat Sun
莊惠婷 Huiting Chuang
姜怡佳 Collin Chiang
資訊素養聯盟官方網站:https://www.infoparenting.org
推薦序
1.科技課綱輕鬆懂,生活應用向前行/邢小萍
2.搞懂課綱裡的科技,學習就輕鬆/李志清
3.內容淺顯易懂,譬喻恰到好處/蘇萬生
4.一本解決「如何閱讀科技」難題的好書/陳聖智
5.邁入轉型的世界/潘先國
編者序
致家長——新課綱到底要給我們的小孩一個怎樣的未來?
Chapter 1 科技遠比你知道的發達 (對應的課綱主題:科技的本質)
1-1資訊科技如何衝擊你我的生活
1-2面對充滿科技巨浪的未來,我該怎麼辦?
Chapter 2 數位世界裡被傳輸的資料長什麼樣? (對應的課綱主題:資料表示、處理與分析)
2-1人類的文明史從資料記錄開始
2-2資料、資訊傻傻搞不清楚?
2-3數位資料
2-4銀行智慧客服機器人——資訊的表示與處理分析
Chapter 3程式設計大解密 (對應的課綱主題:程式設計) 3-1什麼是程式語言?
3-2程式語言與資訊科技的運用
3-3運算思維
3-4什麼是程式設計?
Chapter 4 撲克牌教我演算法 (對應的課綱主題:演算法)
4-1什麼是演算法?
4-2運算表達與程序
4-3演算法的效能分析
4-4還有哪些演算法?
Chapter 5 AlphaGo憑什麼打敗人類棋王? (對應的課綱主題:資料分析、資料探勘)
5-1 資料探勘與機器學習的基本概念: 從演算法、人工智慧到深度學習
●一級人工智慧: 自動控制
●二級人工智慧: 演繹推理
●三級人工智慧: 機器學習
●四級人工智慧: 深度學習
5-2圍棋與AlphaGo
Chapter 6 原來零售通路也是一種系統平台 (對應的課綱主題:系統平台)
6-1系統平台之組成架構
6-2系統平台之基本運作原理
6-3網路通訊系統平台
6-4社群網路
6-5雲端運算
6-6物聯網
Chapter 7 機器人可以造福人類生活嗎? (對應的課綱主題:科技的設計與應用)
7-1設計與製作
7-2科學家的基本功
Chapter 8 資訊科技應用創造豐富美好生活 (對應的課綱主題:資訊科技應用)
8-1資訊科技產品與服務
8-2資訊科技產品與服務之選用
8-3資訊科技的系統架構介紹
●使用者用戶端系統
●雲端系統
Chapter 9 數位公民與社會 (對應的課綱主題: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
9-1網路個資
9-2網路霸凌
9-3網路「虛實」
9-4真假新聞
9-5社交
Chapter 10 溝通不是只對人,還要對機器人 (對應的課綱主題:科技與社會)
10-1資訊時代的核心素養
10-2 批判性思考
10-3溝通對資訊社會的影響
10-4創造力VS. 標準答案
10-5跨領域的合作發展
10-6 資訊素養的整合與應用
Chapter 11 十年之後的未來
11-1十年後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11-2科技將影響的範圍這麼廣,該怎麼做準備?
11-3未來的方向在哪裡?
11-4下一步是什麼?
附錄 108科技課綱課程地圖
第十一章 十年之後的未來
前言
經過了前面十章的解說,對科技的本質,以及科技在現今的演進與應用,是否有多一些了解了呢?這一章,我們要探討的是科技在未來十年內,對生活型態及社會結構,可能造成的改變。想參與科技發展,該如何開始?若不想投入科技行業,又該如何適應將要發生的變化?又如何去決定未來的道路呢?
11-1十年後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近十年來,科技的發展,給了我們過去想像不到的便利。以前買東西要出門奔走比價,現在在家吹著冷氣,動動手指,商品會自己寄到家。智慧型手機幾乎能搞定所有資訊來源,我們滑手機的時間已經大過看報紙雜誌跟電視,畢竟閱讀懶人包比找一大堆資料方便簡單得多。體重計會自動把紀錄同步到手機App裡頭,小朋友無聊時可以找智慧音箱聊天解悶。
延續了累積多年的資訊科技基礎,在未來十年內,科技將加速進入各行各業,數位化、科技化將是不可逆的趨勢。科技將會進一步的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在你刷牙的時候鏡子可能會主動道早安,告知你一天行程;計程車上面沒有司機,車子還會順路買了你要的早餐,來接你到目的地;跟國際團隊開會只需要戴上AR/VR設備,就能身歷其境;時間地點不再限制我們能做的事,學習不一定要到學校,工作不一定要到公司;而整天的行程安排,機器祕書永遠不會出錯。這樣的世界好像是科幻片,但卻是十年後,我們有機會看見的。
不只如此,科技結合不同專業,發展新的服務,也將是十年內看得到的。幫助醫生判斷病人狀況的,可能不再只是檢測報告跟當下狀況,心電圖、腦波圖、醫學影像……會先由AI標註資訊,持續被妥善量測與記錄的生理資訊(心律、血壓、血氧、血糖,體重、體脂……這一類與生理相關的資訊),也會是很好的輔助。水果蔬菜可能會在溫室中成長,農夫用機器穩定控制著溫度溼度土質,不同條件,能種出不同風味的食材。超級市場裡面沒有收銀員,機器店員有條有理地做出試吃產品,由智慧廚具料理出來的餐點,實在非常美味。
科技發展將會因為某些基礎建設的完備而加速,同時也會結合更多專業,影響層面更廣。這些新服務不會在同一天發動,而是在未來十年間,一個一個實現。無論以哪一種方式呈現——AI、機器人、還是全新的企業型態,它們都將帶來更多便利,也漸漸牽動生活樣貌跟社會結構。但大部分人卻會在改變降臨在自己身上時才驚覺:習慣的生活方式不再、溝通方式不再、工作方式不再。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將因為蒸汽機、自動生產設備……而大規模失業的說法曾經出現多次,事實證明,有更多的新機會崛起,被時代淹沒的,是不願跟隨變遷要求自己進步的人。相較之下,現在面對的數位化科技化浪潮,發展速度快,影響範圍廣,但好消息是,我們其實已經在浪潮之中,開始看見這些趨勢,有時間、有資源做好準備。
11-2科技將影響的範圍這麼廣,該怎麼做準備?
近幾年國內外風風火火的推行兒童程式教育,開放資源跟收費課程林立,成人自學寫程式的比例也一直攀高,這些無非都是看到數位化與科技化的趨勢,期望自己或孩子趕上潮流,不被淘汰。但是,學會寫程式,真的就是未來的求生必需能力嗎?這個問題,已有很多辯證,但截至目前為止,還是沒有什麼正確答案,畢竟還沒發生的事,哪來的結論?
但倘若換個問法:「參與科技發展的大時代,寫程式是唯一的路?」答案會明確一些吧!科技持續演進是趨勢,完全無需應用科技的職業,十年後可能不存在了。那麼,是否代表所有人都應該成為資訊科技從業人員呢?對科技就是沒有興趣的人,該怎麼找到出路?而在未來,科技從業人員的工作內容,跟現在還一樣嗎?科技發展速度這麼快,又要怎樣確保不會被AI取代?從過去的經驗來看,無論是哪個行業,都很難保證在學校所學的,出社會十年後還是一樣好用。未來不停地學習,將是常態。而數位化與科技化影響範圍如此快速及廣闊,我們又該如何確定學習方向呢?
既然未來的資訊科技發展趨勢,是延續過去30年進程,同時可能在未來10年有大突破,那麼過去30年資訊科技業的版圖與人力需求變化,或許可以提供我們學習的方向。
公元2000年以前就開始,曾經快速發展的資通電大公司,如Microsoft、IBM、Intel等等,從事的大多是科技的基礎建設。這些基礎建設,是科技服務發展的基石,基本上決定了該項科技的規範與技術架構,影響層面很廣,發展得宜幾乎可以獨占市場。例如Intel一度主宰電腦核心設計,Windows主宰了個人電腦介面,這些架構成為各大硬體製造公司的養分,如Acer、ASUS、Samsung;產品後續的設計,也都是延續了它們的基礎架構而發展。公元2000年以後,發展轉向網路及通訊,網路壯大了Google、ARM等新一代科技巨頭,有線到無線帶給我們3G/4G/5G、智慧型手機、Android、iOS、雲端運算服務……。
2007年之後,架構在這些基礎建設之上而快速發展的,則是各式各樣的服務平台,例如一般用戶使用的媒介交易平台:亞馬遜、Airbnb、Facebook、WeChat;或是企業中的服務平台,如SAP、Salesforce等等。這些服務平台面向企業或個人用戶,大部分扮演媒介資源或整合數據的角色。Airbnb、Facebook、Uber 等在線上媒介了線下的資源與人,SAP、Salesforce等公司則是整合了企業數據,讓製造業及公共設備降低勞力,提高效率。服務平台的特色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迭代迅速,強調整合。拿亞馬遜來舉例,它是電子商務服務的王者,但近幾年投入雲端服務,高速無人物流、無人商店等等,都是未來零售業的重要整合。
2012年開始,科技開始蔓延到各行各業,開啟眾多商業化服務,例如自拍軟體、Netflix、iTunes、電競產品……。這些服務面向一般用戶,服務的功能明確,強調功能及內容的結合。這個生態圈近幾年發展比較迅速,雖然不如服務平台容易規模化,但未來更可能透過新的基礎建設與服務平台整合其他專業,構成新型態的專門應用,例如使用AI、雲端運算、IoT等基礎建設,搭配智慧手錶,結合醫療專業,將成為數位醫療服務。若要說遠一點,可能目前大部分的產業,最後都會與科技結合而發展成有專門應用的科技生態圈。
科技業從業人員的學習路徑,也隨著商業化服務的發展,從電子電機往資訊科學遷移,除了過去擅長的科技專業以外,都在學著用數據與服務的角度,去看待手邊的工作。他們會追蹤新的應用趨勢,時時想著怎麼把新方法用在產品上,站在用戶角度看產品,以用戶數據來分析用戶行為。同時,為了要提供好的服務,業務、市場、設計人才等,透過數據來了解實際狀況將是基本要求。面對數據的能力,現在已是科技業內共通的語言,而看向未來,重複的事情,機器做;照規則就可以的事情,AI做。就算是現在與科技無關的其他專業,能不用科技工具輔助獨立運行的,也越來越少。無論什麼專業都將與科技沾上邊的未來,「面對數據的能力」,就是最基礎且一定要做的準備。
未來世界的求生法寶
「面對數據的能力」,聽起來有點虛幻。數學考試高分,就有面對數據的能力嗎?事實上,面對數據的能力,是能夠了解數據背後意義的能力。具備這個能力的人,往往對於數字的敏感度高,邏輯清楚,能夠看懂數字背後代表的意義,進而從數據裡面挖掘出趨勢,或是例外來。數據由已經發生的事件累積,找出趨勢,能夠幫助下判斷;而找出例外,則可以帶我們發現過去沒有想過的事,進而找到新的可能性。精準的判斷與新機會的發現,在未來世界中,將是求生法寶。
那麼,要怎麼培養能夠看懂數據的能力呢?
首先,先學會「量化」。量化是用數字描述事實,讓事實能夠準確傳達的好方法,是學習數據能力的起點,也是最容易養成的習慣。觀察並用數字描述一件事,往往就可以聚焦在重要的事物上。我們用一個學校老師可能遇到的情況來做例子好了。「班上孩子最近氣氛怪怪的」是一個現象,而「孩子們上課時,能正確回答問題的比例降低」「下課時,留在位置上不出去玩的人數增加了」則是量化後可以看到的問題。當然可以有其他種量化的方式,但總之,量化問題讓狀況變得明確。
再來,是「放寬」。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結果固然是有用的數據,但過程的紀錄,以及過程產生的各種變化,也是重要的數據。放寬的意思,是放寬觀察的面向,看各方面的量化數據,才有機會歸納出有用的結論。若承續上面的例子,總不能找到量化問題之後,直接以規定孩子「沒能正確回答問題要罰站」或是「每節下課都不能留在座位上」來解決問題。或許「以前總聚在一起的某些孩子這兩週都各自回家」「某幾個孩子的成績明顯下降」「其他班學生這幾天在我們教室附近出現的頻率變高」等等現象,也都是有價值的量化指標。
然後,是「關聯」。從這麼多的量化指標中,跟一開始的問題:「上課時,能正確回答問題的比例降低」「下課時,留在位置上不出去玩的人數增加了」,其間的關係是什麼呢?是否,成績下降的孩子,過去就是比較常主動回答問題的人?過去總聚在一起的這群孩子裡,是否也有那成績下降的孩子?如果是,是否這孩子發生了什麼事呢?或許,這幾個孩子被霸凌了?霸凌的時間是下課時間?主要霸凌的人是否是其他班的那幾個學生呢?
最後,則是「好奇」。孩子是否被霸凌,可以找得到證據。但找到證據之後,要怎麼幫助這孩子,恐怕要問的問題是這孩子為什麼被霸凌?該怎麼做可以讓這樣的事件不再發生?無論是在現在這個孩子身上,還是其他有同樣背景的孩子身上。
量化、放寬、關聯、好奇,聽起來跟數據的關係並不直接,可是一旦進入專業領域,搭配專業數據,這四個要點,卻是了解及運用數據,最基本的概念。不信的話,我們再看看電子書店中的大數據推薦系統怎麼運作。
倘若進入科技相關行業,這四個要點,是面對數據的基本關鍵,架構在這四個要點之上的,將是各種深奧的演算法,數學學科的能力也是必要條件之一。即使是不開發演算法的人,在生活中也可以練習,搭配前面提過的4C(批判性思考、溝通、創造力、協作),對未來生活的適應,絕對游刃有餘。
11-3未來的方向在哪裡?
既然在未來,重複的事情,機器做;照規則就可以的事情,AI做。身而為人,有了前面講述過的基本能力(數據力加上4C),除去機器跟AI會做的事,未來的人類,除了發展科技之外,還能做什麼呢?
事實上,還是有非常多發展的空間。AI與機器人的共通點,是沒有辦法做沒有實現過的,以及沒有流程及規則的事。就算是科幻電影中會攻擊人類的AI,也都是已經乘載了巨量過去累積的知識與資訊,搭配上某些可能產生謬誤的運算邏輯,才產生相對應的行為。因此舉凡未知還需要探索的、需要複雜溝通協調的、需要研究並開創的、與人的反應關聯大的,都還是人類除了科技之外,值得投入的目標。專業還是過去的專業,只是因為科技,專業有了不同的進行方式罷了。
有趣的是,過去對於專業的判斷,可能來自專業證照、工作績效、或是口耳相傳的風評。但當數位化到了某種程度,評價專業的要素,可能還要加入大量來自實際專業執行的效率或是量化結果。例如醫生的治癒率、律師的勝訴率……。倘若走到了這一天,專業與社會地位的關係,以及專業帶來的收益,或許會重新洗牌,就算在同一個專業裡頭,被動可獲得的齊頭式待遇,很有可能不復存在。同時,既然重複的、繁雜的,都有科技代勞了,拿掉這些重複性操作,每天實際能運用的時間,相對變得更多了。考量可能的新專業評價方式,以及每天要投入的時間,與其思考自己應該投入哪一個方向,或許思考對自己重要的是什麼,還有自己的特質及熱情所在,會更加有意義。畢竟要投入這麼多時間,還要看個人執行的結果,如果不是自己有熱情願意投入的事,也太辛苦了!
「熱情所在」過去在華人社會,是個奢侈的口號。孩子在成長的過程,幾乎沒有了解自己的機會,家長習慣「安排這前途是為了你好」,而扼殺了孩子多方體驗,嘗試錯誤的機會,只因為這麼做會「浪費時間」。最好孩子能少走彎路,做一個有高社會地位的專業人士,安安穩穩的過日子。但倘若「專業人士」的社會地位及收益,如同前面所說,需要看個人的發展結果而定,那麼,允許孩子花時間去體驗,嘗試錯誤,進而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或許才是未來科技世代父母版本的「為了孩子好」。已經是成人的讀者,也值得花時間想想,做什麼是有意義的,值得投入的,同時評估開始斜槓的可行性,畢竟現代人壽命越來越長,十年後,我們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熱情所在」可以從體驗跟嘗試錯誤中慢慢發現,觀察自己做什麼能夠最專注、最持續。那麼「特質」是什麼?又該如何找尋?
把一個人放到各種不同情境之下,這個人頻繁展現出來的行為,就叫做一個人的「特質」,例如內向、害羞、謹慎等等。一個人有謹慎的特質,不代表他就不會做冒險的事,只代表這個人的腦袋比較容易想到風險,通常會做比較謹慎的選擇。而謹慎與冒險,是相對的兩個特質,沒有哪一個比較好,也不是有了其中一個就不會有另一個,更不是少了什麼就是這個人的缺陷。
形成這些特質的原因,可以從DNA、腦科學,以及心理學得到種種解釋,成因複雜的程度,恐怕短時間沒有什麼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因此,心理學家開發各式各樣的特質測驗,來嘗試分類一個人的特質。他們用問題模擬各種情境,答案是一個人展現出來的行為,而分類或是比例,就來自於一個人的答案與統計模型之間的差異。這樣的測驗,是職場上人力資源發展的重要依據,不過因為統計模型的取樣成分往往是成人,通常是成人才適合拿來做比較,適合青少年做的測驗,相對較少。市面上比較容易找到青少年適用的測驗,應該是分析人「思考偏好」的Emergenetics。
清楚一個人的特質,到底為何如此重要?實際上順著特質訂出來的發展計畫,對一個人來說,會是最舒服順利的體驗。例如,一個內向,偏好抽象思考,擅長分析的人,可能適合成為建築師;而另一個內向,偏好抽象思考,能感同身受的人,他可能適合做一個畫家多過建築師。「熱情所在」是喜好,而「特質」是適合。一個人若能把喜好又適合的專業作為一輩子的職志,將是多麼舒心!
11-4下一步是什麼?
環境已經在改變了,無論是就學中的孩子,或是已經在社會中的我們,關鍵的下一步到底是什麼呢?倘若熱情所在與特質,能幫助人們找到適合發展的方向,那麼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將這些虛無飄渺的形容詞,真正轉化成一個人的能力?
身處科技的洪流,沒有人會知道下一刻什麼轉變會出現,但有意識的在這些過程中,即時做出選擇並且行動,而不是任由轉變的洪流捲走我們對未來的掌控力,至關重要。未來世界的方便與舒適,來自於人工智慧為人類操作生活瑣事,或是做了生活的選擇。冷氣要開幾度才舒適又不會感冒這種小事,交給AI處理真的沒什麼問題,但若從此習慣了不選擇,那被選擇的那一天,恐怕也不會太遠。
不被選擇的未來,只能靠自己去實現。練習主動做出選擇,並且堅持自己的選擇,一點一點的累積結果,將是在未來能夠活出個人成就,最重要的能力與態度。要練習選擇,首先要「看清選項」。從我的角度看到的選項,跟其他人角度看到的,是否一樣?除了檯面上看到的這些選項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再來是建立「做選擇的自主意識」。是選輕鬆舒服的?選安全的?選有挑戰性的?還是選別人要我選的?最後,是「為選擇負責任」。選出來的路要靠自己實現,別人選的路永遠看起來比較好走,但實際上每一條路都有挑戰,關鍵是如何面對挑戰,一步一步實現選擇時期望的結果。
對於華人父母來說,讓孩子擁有自己的選擇,是特別不容易跨出的一步。因為這代表我們要看著孩子承擔風險。但若這是活出個人成就最關鍵的能力與態度,我們應該慶幸孩子們有機會從承擔小小的風險開始練習,而不是從小習慣由大人安排的路,成人之後卻突然要面對選擇。亞里士多德有句話說:「重複的行為塑造出我們,所以,卓越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讓孩子從現在開始練習選擇,帶領他們堅持練習,從練習中學習,去蕪存菁,直到他們的熱情所在變成天賦,特質在身上發光。
這也是團隊寫這本書最重要的原因,藉由傳達科普知識,讓更多人能對科技有最基本的認識,不恐懼、不逃避,也不忽視正在變化中的環境,同時也能有些依據,有意識的主動選擇如何面對即將到來的社會變遷。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找到自己的特質與熱情所在,盡力朝自己定的方向發展,帶著主動的人生態度,有數據力與4C作為武器,我們都能是準備好的人。
(一) 編者序
「臉書又改演算法!未來留言將比按讚更重要」、
「老闆盯員工……有請大數據」、
「12年國教新課綱國中學寫程式成亮點」、
「貓奴勵志的故事!被逼出極限自學AI 阻止主子叼回獵物」、
「為了迎合AI教育潮流,力宇教育平台研發了一套讓學生能學以致用、融合生活和時事,提供國小、國中、高中完整且多元的全方位雲端數位學習平台」、「教育部編了教材卻刪掉課程,教師憂國小AI教育難落實」……
每日每日各式資訊相關的新聞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平常瀏覽而過,對多數非資訊人來說,可能沒有在心中激起太大的漣漪,但仔細想想……「演算法」到底是什麼啊?為什麼臉書改演算法會引來一陣陣哀號及討論?大數據又是怎麼來的,好像大家都說很重要!會寫程式的年齡層好像愈來愈低?所以寫程式不難?學AI,到底是要學什麼……一連串的疑惑,讓身為資訊科技門外漢的小編愈來愈害怕,會不會哪天連個國小生都不如,根本跨不進AI世紀,會被世界淘汰。
在當前這個時代,科技日行千里,網路幾乎成為生活的主體,沒有人能避開這個潮流,大家都是網路公民的一份子。教育部108年公布的新課綱,特別強調了所謂「素養」的培養,這是一種能在生活中自學應變的能力。網路世界有很多高科技的東西,因為高科技所以讓人覺得遙遠,以為只有資訊、科技專業的人才會懂,一般人只要會用就好了。但其實問題沒有這麼單純,在網路世界、AI時代,資訊素養是人人都該也能掌握的,培養自己的資訊素養,了解網路世界的遊戲規則,才不會在網路中迷失了自己、才能做正確的判斷,並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在這本由業界的資訊人所共同撰寫的書中,以108科技課綱領域為基礎範疇,用說故事的淺顯方式引領大家理解資訊科技的基礎知識,讓讀者也能變身成具有資訊素養的人,並有能力判別解讀網路世代各種現象背後的真相及做好進入AI世代的心理準備。
讀了這本書,只要擁有正知正見,即使不擅長電腦也能直面數據,不必擔心跟不上時代,例如:
人人都該學寫程式?不不不,除非你有興趣而且你想學。但您可以簡單理解程式語言是跟電腦溝通的語言,不同的程式語言可以寫出不同用途的程式,就像人人都可以學各種不同的外文,當然人人也可以根據你的需求去學不同的程式語言。孩子因為正在學習階段,可以多學,但不必加諸太大的壓力,有興趣再深入地學。
演算法為什麼重要?我們為什麼應該知道演算法是什麼?因為不同的演算法會決定那些網路訊息、廣告會出現在你的眼前。當您搜尋關鍵字,哪些資訊會優先出現在你面前,是由規則決定的,當您對演算法有概念,就會知道你的喜好、你的觀點其實不知不覺中被某些商人引導著,一直看到同溫層的訊息更要小心,這並不自然……因為了解所以可以避免盲目及掉入陷阱。
人工智慧是由高科技組合而成,但最原始的起點是人類生活中的需求。為了解決問題,組合各式發展的科技、軟體,成就人工智慧的發展。但人工智慧是幫人類做事,不是為了取代人類而興起。了解自己的興趣及專長,做好準備,大家都可以優游在AI世紀。
還有還有,系統平台、社群網路、雲端運算、物聯網、網路公民素養、資訊核心能力……一舉讓您通通輕鬆搞懂。除此之外,即將面對科技課綱的學生、老師、父母們,讀了本書,除了初步了解108科技領域課綱的基礎內容,更可以沒有恐懼的迎接新的資訊思維,大踏步的往前走。科技始終來自於人的需求,資訊科技的學習乃是奠基在生活能力之上,所以大家就放鬆心情,一起攜手邁入資訊世界。
(二) 致家長——新課綱到底要給我們的小孩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2019年6月張忠謀先生給了年輕人兩個不被AI取代的建議,「運算能力」與「數據蒐集」。我們認為這應該也是教育部苦心費力新增科技課綱領域的初衷,期望未來的臺灣青年核心競爭力能具備這兩項能力,或說是素養 (意即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二十年來,身為臺灣資訊科技業界的一員,我們早已習慣一日千里的科技演進速度,也了解這會是現在與未來的常態;然而,在看到教育部制定科技領域課綱的方式後,或許是時間過於倉促,或許是第一次定錨方向定的不精準,反而使得我們這一群資訊業界父母不淡定了!
培養青少年數學邏輯、運算思維、同理、溝通、共創等,一個數位公民該有的資訊素養,的確是我們現在身為家長,最期盼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的核心競爭力。從此,他們繼而可以了解未來充滿邏輯世界的運行道理,自主解決自身與社會的各種問題,甚至創造未來。
這次我們選擇自己站出來,因為我們認為我們就是一群了解科技領域的專業人士;包含學生時代,身上早有超過20年以上的資訊素養,既然覺得教育部此次的科技課綱未盡完善,何不自己擔起責任,共同協助教育部與學校老師,共同培育青少年,支持青少年有能力自己處理未來充滿邏輯的世界,不論是解決未知問題,或是為社會創造一個新演算法,協助更多人解決更多問題。
因此,我們在臺灣商務印書館的支持協助下,很快地組成了資訊素養聯盟 (Info-parenting);我們號召了15位業界父母,重新解構再結構108科技領域課綱,並放進我們多年的資訊素養 (呵),冀望讀者能一次搞懂科技課綱內涵;簡言之,課綱不是要大家學寫程式,而是要培育運算思維與資訊素養,正如前述張忠謀先生所說的「不被AI取代的能力」。
這是一本給青少年、家長與老師的課綱輔助書籍,我們努力用最平常的語言,最被知曉的案例,寫出資訊素養拗口的意涵。期待讀者以看故事書,或翻閱新聞資訊的輕鬆心態,閱讀並理解資訊素養的基礎知識 (或說是基礎知識的基礎,呵)。
我們這群資訊業界父母既然踏出了第一步,也不會就此停住;我們的計畫是持續影響號召更多有相同目標的朋友 (父母),在這條教育培養道路上共同前進,用我們擅長的平台力與運算力,大家敬請拭目以待!
資訊素養聯盟
Info-parenting
琳希‧布爾岡(Lyndsie Bourg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