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歷史學家對聖經的30則探問》
步上《天梯》 迎接《光照》
歷史學家王壽南再探基督信仰 闡明聖經中的衝突與存疑
❖一本讓信仰者發現新啟示的著作,更是一本探究基督教的入門書❖
由於光,宇宙誕生了生命,在時間的長河留下了痕跡,寫下了紀錄。
《聖經》是基督教萌芽時期的紀錄,從宇宙起源、上帝造人起,記錄人與神的交流,闡述善惡與義理,描寫苦難與拯救,本質上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歷史書。但由於內容跨越數千年,環境如滄海桑田,使神有不同的作為,若只閱讀片段或只從文字表面觀察,常使讀者疑惑,覺得有太多矛盾與衝突。例如:
◉ 神愛世人,為何又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 受洗後就得救了,死後就能上天堂?
王壽南教授一生接受史學嚴謹訓練,看他如何精讀舊約和新約,爬梳《聖經》中的脈絡,更以中國歷史事件做對照,並穿插生活中的故事與新聞為例,逐步推敲事件的背景、成因,解答基督徒心中想問但不敢問的問題,以及外人對於《聖經》內容的誤解。
◉ 老子對宇宙起源的看法,竟與上帝不謀而合!
◉ 劉邦的「約法三章」,原來跟「以牙還牙」的律法異曲同工?
抽絲剝繭找到真相的過程,就宛如光照一般,這正是閱讀聖經的迷人之處。即使非信仰者,也可以如同史學研究般,從求知的角度走入基督教的世界。
聲音來源: 遠東福音會 王壽南教授 光照系列專題講座
https://www.feearadio.net/official/contents2/bible?tid=30&gid=10&cid=358
圖像許可
The museum requests that you include the following caption with reproductions of the images: Artist. Title, Date.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This information, which is available on the object page for each work, is also made available under Creative Commons Zero (CC0).
《天梯:王壽南談基督信仰》
這是一部理解《聖經》的入門書。
可以解惑,為未信、初信或已信的人解答對基督信仰的存疑。
可以勵志,因著整部《聖經》講的就是一個「愛」字。
可以博識,因著王壽南教授帶入史學方法,梳理基督教的脈絡。
可以慰藉,當我們迷途徬徨時,救贖心靈。
「天梯」一詞引自《聖經.創世記》;雅各夢見一把梯子直通天國,唯有堅定的愛與信仰才能步上那把無形的天梯,抵達神的國度。
「神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神裡面,神也住在他裡面。」
──《聖經.約翰壹書》第四章
王壽南教授一生接受史學嚴謹訓練,卻在七十歲受洗,他從未信之時的懷疑,到對信仰的理解與順服……人生為何有這麼大的轉折?
聽他娓娓道來,不佈道也不傳教,只分享;八十多歲的他採用歷史故事、人生經歷、社會觀察,將他的體驗與思考分享給大眾。
他精讀《聖經》舊約和新約,理解真義,梳理聖經章節之內蘊脈絡,以淺白易懂的話語,像一位說書人,帶領我們進入聖經的故事。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現實與未知即便我們無法參透,然而只要有愛,人生就有著美好。
他稟持著:既然「信仰」是一種真理,真理是不怕討論的。
我們將一同透過知性與靈性、道德與信仰,一步一步理解:
「上帝是什麼樣的神?」
「上帝真的會垂聽禱告嗎?」
「基督教與猶太教的淵源是什麼?」
「《聖經》是什麼樣的書?」
「耶穌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華人為何不容易信基督教?」……
王壽南
王壽南
知名歷史學者,專攻隋唐史、中國政治史、中國近現代史等研究領域。
先天弱視,由於長期大量閱讀,視力逐漸惡化。1997年,因為白內障手術失敗,右眼完全失明,左眼視力也因白內障惡化持續減弱,近乎全盲,但仍以口述的方式撰寫歷史專欄文章。2006年,進入教會,受洗為基督徒。2007年,經歷一場成功的白內障手術後,恢復了左眼視力,人生重獲光明。
學經歷: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政治大學研究所碩士、博士。曾任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歷史學系主任、歷史學研究所所長、文理學院院長,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教授,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教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執行秘書,中國歷史學會理事長,中國唐代學會理事長。
重要著作:《天梯:王壽南談基督信仰》、《改變人生的火種》、《武則天傳》、《隋唐史》、《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中國歷代創業帝王》、《唐代的宦官》、《唐代人物與政治》、《唐代政治史論集》等。
《光照:歷史學家對聖經的30則探問》
作者序 光明照亮人生
1 上帝用短短六天創造了宇宙?
2 讀《聖經》有哪些好處?
3 《聖經》裡有許多內容都是矛盾的?
4 基督徒只讀《新約》,不要讀《舊約》?
5 基督教思想中是以人,還是以神為主?
6 基督教中「活祭」的說法,是什麼意思?
7 什麼是成功神學?求神就可以獲得成功嗎?
8 「三位一體」是什麼意思?
9 基督教是一神教,為何有三個神?
10 強調饒恕的基督教,為何又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11 歷史上基督教參與許多戰爭,是因為好戰嗎?
12 基督的愛是什麼?
13 上帝在何時會幫助信仰祂的人?
14 為何常覺得信基督的人看起來特別喜樂?
15 為何神要信徒寬恕為懷?
16 上帝為何限制亞當、夏娃不可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實?
17 上帝如何幫助人獲得自由?
18 為何會有苦難?上帝為何要降下災禍?
19 魔鬼在哪裡?
20 什麼是揀選?被揀選的人就會得救嗎?
21 上帝揀選的人,為何仍會失去救恩?
22 為何《聖經》說神也會後悔?
23 《聖經》裡的「約」做何解釋? 又有哪些類型?
24 《聖經》中既然有各種約,哪種「約」最重要?
25 受洗之後就能進入天堂嗎?
26 《聖經》裡的「救贖」是什麼意思?
27 《聖經》裡的「義人」是什麼意思?
28 《聖經》裡要求基督徒要順服,這樣不是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嗎?
29 《聖經》裡的「士師」是什麼人?
30 基督徒如何把自己「交託」給神?
《天梯:王壽南談基督信仰》
序─進入天國的梯子 王壽南
基督教是什麼樣的宗教?
上帝是什麼樣的神?
上帝會垂聽禱告嗎?
上帝是以色列人專有的神嗎?
基督教與猶太教
《舊約》的上帝和《新約》的上帝是同樣的神嗎?
中國人信上帝嗎?
基督信仰可以和中國文化相容嗎?
基督教是否排斥富人?
《聖經》是什麼樣的書?
耶穌為何要降生人世?
誰殺害了耶穌?
為什麼耶穌願意死在十字架上?
耶穌的復活
耶穌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知性和靈性
道德與信仰
積功德與行善
誰是罪人?
中國人為什麼不容易信基督教?
《光照:歷史學家對聖經的30則探問》
基督徒只讀《新約》,不要讀《舊約》?
《聖經》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稱為《舊約》,共三十九卷,記載從上帝創造萬物開始到約西元前五世紀為止的事;後半部稱為《新約》,共二十七卷,記載耶穌降生為人和耶穌以後的事。
我有個朋友馬先生,已經八十多歲,信奉耶穌基督已經幾十年了,有一天,他告訴我,他和他的教友都只讀《新約》,不讀《舊約》。我很疑惑地問他為什麼不讀《舊約》,他很嚴肅地提出三個理由:
(一)《舊約》講的是猶太人的歷史,我們和猶太人毫無關聯,何必去讀猶太人的歷史?
(二)《舊約》裡有很多觀念和《新約》不同,譬如《舊約》強調要消滅仇敵,要把仇敵殺光,但《新約》裡,耶穌卻強調要愛你的仇敵,還要饒恕別人的罪過,甚至還要饒恕別人到七十個七次,這和《舊約》要殺盡仇敵完全相反,我們信奉《新約》,就沒辦法接受《舊約》。
(三)我們信奉耶穌基督,在《舊約》裡沒有耶穌,我們何必去讀《舊約》呢?
馬先生說他不讀《舊約》的三個理由,表面上看是有些道理的,然而,如果深入分析,他提的三個理由其實都似是而非。現在我來分析一下,為了敘述的方便,我會把以色列、猶太、希伯來交互使用,但所指的是相同的意思。
一、馬先生說《舊約》是猶太人的歷史,其實這種說法是不確實的。從形式上看,《舊約》第一卷〈創世記〉第一到第十一章都不是敘述猶太人的歷史,從第十二章開始才進入以猶太人為主軸的敘述,以後各卷記述了猶太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一直到猶太民族的「猶大國」滅亡。
表面上看來,《舊約》真像是一部猶太人的盛衰史。然而,仔細思考一下,《舊約》實在不是一部猶太人的歷史書,因為一部歷史書的內容至少要包含幾個部分:政治發展、政府組織、社會結構、經濟生活、文化表現等。在《舊約》中講到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和君主一代一代傳承的關係,這只是政治發展中最基本的敘述,至於這些領導人的政績如何?個人的人格特質是什麼?在他們領導期間發生哪些重大事件?和鄰近諸國的關係除了戰爭之外,相互的關係如何?《舊約》都沒有提到。
其實政府組織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國家不能只靠一個王統治全國,它必然要有行政組織結構,像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一定又設官分職,才能發揮政治權力。在《舊約》裡看不到以色列政府的組織,除了君王以外,下面還有什麼官職?《舊約》沒有說明;政府官吏如何治理百姓?《舊約》也沒有提到。
猶太人的家族觀念相當深厚,這種社會一定會有強有力的宗族制度,但我們從《舊約》看,只知道他們有族長,至於宗族人員內部的關係如何?卻未見有詳細的記述。在任何的歷史大局中,經濟生活是極為重要的,經濟生活的安定與否,常是歷史事件轉折的關鍵。猶太人進入迦南地以後,他們的經濟生活如何?他們的稅賦制度如何?他們的衣食住行的情況如何?《舊約》除了記一些災荒之外,全未涉及猶太人的經濟生活。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命力的展現,文化包括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技發明、宗教信仰等等,沒有任何一部歷史書籍不談文化的。《舊約》談到猶太人的文化表現只有宗教信仰,其他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技發明等等都沒有提到。從上面的論述中,可見《舊約》不具備歷史書籍的條件,雖然有人說《舊約》從〈約書亞記〉到〈以斯帖記〉是「歷史書」,其實這幾卷只是記帳式地記述了當時一段歷史流程而已,不能算是真正的歷史。
我以一件事作為比喻。上個月,我參加了一個九十歲老先生的喪禮,這位老先生在大學任教,著作很多,也擔任過政府高級官員。在喪禮中,每位來賓拿到一張單頁,上面印了老先生的「傳略」,大約只有一千字。朋友們都知道這位老先生九十年的人生歲月十分精彩,高潮起伏,這一張「傳略」像是他的人生大事記,輕描淡寫,全無波瀾,這張「傳略」怎麼能說是他的歷史紀錄呢?《舊約》與此類似,《舊約》只記載了猶太人的一部分腳印,卻沒有記錄猶太人走路或行動時的動作、心情和想法,所以《舊約》不能算是以色列的歷史書。
此外,還有一點也證明《舊約》不是寫以色列的歷史,那就是《舊約》有兩大段空白時間。一是從雅各進入埃及,到摩西帶領希伯來人出埃及,這中間有四百多年時間。這四百多年是猶太民族的形成期,當初雅各帶領全家六十八人,為了逃避災荒來到埃及,在約瑟的庇護之下進入埃及,埃及法老賜給他們歌珊地居住,他們在埃及安居樂業,自由生活,人口迅速繁衍,四百多年後竟成為一個有兩百多萬人的民族。
可是四百多年後的希伯來人竟然成為埃及法老的奴隸。這四百多年對以色列人來說,是個極為重要的轉變時期,以色列由一個家族發展成為一個民族,由自由之民淪為奴隸之身,如此重大的演變,其過程如何?如果寫一部以色列歷史,這四百年是極為重要的年代,寫歷史的人一定不會略而不談,可是在《舊約》中,這四百年時間的紀錄卻是一片空白,可見《舊約》並不是在寫以色列的歷史。
《舊約》裡另一段空白時間是耶穌誕生之前的四百多年之間,從《舊約》最後一卷〈瑪拉基書〉到耶穌降生,相隔四百年,《舊約》中沒有任何紀錄。
其實,這四百多年是以色列歷史劇烈變化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波斯帝國滅亡,以色列真正亡國,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統治了猶太地區,然後突然死亡,導致希臘帝國分裂。
猶太地區受到戰火的影響很大,從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出來的多利買王國占據北非,西流基王國占領西亞,猶太地區也稱巴勒斯坦,正處於兩國之間,常成為戰場,猶太人最初受到多利買王國統治,後來被西流基王國統治。西流基王國強力推動希臘化政策,要把希臘文化植根在西亞地區,當西流基王國國王安提阿哥四世在位時,更使用強硬手段來推展希臘文化。西元前一六八年,他下令把希臘的宙斯神像送進耶路撒冷的聖殿內,猶太人認為這樣是褻瀆上帝,是奇恥大辱,忍無可忍,終於引發了西元前一六四年的馬加比革命,馬加比是猶太大祭司馬他提亞的兒子,率領猶太人攻入耶路撒冷,收復聖殿,清除所有異教物品,然後逐漸收復猶太地區的城邑。
到了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帝國興起,不斷擴張版圖,西元前八十六年羅馬大軍攻陷希臘的雅典,西元前六十三年,羅馬將軍龐貝攻進巴勒斯坦,猶太地區成為羅馬帝國統治下的一個行省,猶太人成為羅馬帝國統治下的百姓。
除了政治的變革,猶太人的社會在這四百年間也起了變化。猶太人雖然亡了國,但他們仍信奉上帝耶和華,不過在猶太宗教信仰中出現了派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他們的差異是對律法的解釋不同,這會影響後來猶太歷史的發展。
耶穌降生前四百年既然非常重要,《舊約》竟然沒有任何敘述,可見《舊約》並不是在寫猶太歷史。
二、馬先生說《舊約》裡用殺戮的方式來對付仇敵,《新約》卻說要愛仇敵。的確,翻開《舊約》,上帝耶和華指示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要把迦南人滅絕淨盡;在《新約》裡,耶穌說要愛你的仇敵。表面上看來《舊約》與《新約》是相衝突的,其實不然。
在《舊約》裡,上帝要消滅迦南人,是因為迦南人惡貫滿盈。當時迦南人的社會充滿了罪惡,崇拜邪神,獻嬰兒為祭,到處姦淫、強暴、詭詐,是一個像所多瑪、蛾摩拉的社會,上帝覺得這個罪惡的社會,已是無可挽救,只好毀滅它了。這不是表示《舊約》中的上帝愛殺人,而是要「除惡務盡」。
同時,還要了解上帝指示時的環境背景。當時,以色列人初建國,四周強敵環伺,那些敵人都想消滅以色列國。在惡劣的環境中,以色列怎樣才能站立得住,最重要的是勇敢面對,所以在《舊約》中常可以看到「剛強壯膽」的訓示,上帝更要以色列人不要懼怕,如果膽怯便會遭到滅亡,唯有奮勇殺敵,敵死則我存。所以上帝要以色列人殺仇敵,也是一種不得已的求生之道。
到了《新約》,耶穌面臨的環境和一千多年前以色列初入迦南地的情景完全不一樣。耶穌出生時,以色列國已經滅亡,猶太人在政治上完全沒有地位和權力,所以四福音書裡,耶穌不談國家、民族和政治,耶穌談的都是屬於個人的問題。耶穌說要愛你的仇敵,是指一個人要愛另一個人,這種個人的問題幾乎偏向道德領域。於是才會產生和《舊約》不同的態度,《舊約》是站在國家民族求生存的立場,所以要殺仇敵以自救,耶穌則站在個人的立場,要人愛仇敵。
一個父親對待兒女要有公義,也要有憐憫。公義指的是督促、責備、處罰,憐憫指的是愛惜、保護、獎勵,所以當兒女行為偏差時,父親會加以糾正、打罵、責罰,當兒女行為正當時,父親會加以誇獎、稱讚、賞賜。《舊約》中的上帝常表現出來公義,《新約》中的耶穌常表現出憐憫,其實公義和憐憫都是神所具有的特質,神有時表現了公義,有時表現了憐憫,兩者並不衝突。
三、馬先生說《舊約》中沒有耶穌存在。我的看法是如果從字面來看,《舊約》裡確實沒有出現過「耶穌」這個名字和這個人,但其實耶穌在創世以前早就存在。在《舊約》〈創世記〉第一章二十六節說:「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這句言詞中用「我們」(複數),而不是「我」(單數),可見在當時不止上帝一個神,至少還另有一個神,這另一個神就是上帝的獨生子耶穌。在《新約》〈約翰福音〉第八章五十六節,耶穌對猶太人說:「你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歡歡喜喜地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見了,就快樂。」耶穌又說:「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可見在《舊約》時代耶穌就已經存在,只是耶穌是隱藏式的存在。
馬先生說他不讀《舊約》的三個理由,表面上看是有些道理的,但若看過前面的說明,應該已經明瞭這三個理由其實並不成立。在此我願整理並提出三點簡要的結論,讓大家更清楚讀《舊約》的必要性。
一、《舊約》不是以色列的歷史,《舊約》是上帝和以色列人相互溝通的紀錄,我們讀《舊約》不要看成是在讀以色列的歷史,我們讀《舊約》是要了解上帝的指示,揣摩上帝教人如何做人做事的原則,知道什麼是上帝的「道」。《舊約》裡有很多故事,不要只在意那些故事的本身,要去思想那些故事背後所隱藏的涵義和精神。《舊約》包含的時間很長,敘述的事情和人物很多,從這些事情和人物的故事中,會透露出上帝的全能和智慧,如果能夠仔細研讀,反覆深思,必然能使人在靈性上大大地提升。
二、耶穌從來沒有說祂是在倡導一個新宗教,耶穌是繼承《舊約》中摩西的思想,他在猶太會堂中講道,他教人讀的《聖經》就是《舊約》。耶穌常引用《舊約》中的經文,還常問別人:「這段經文你沒有讀過嗎?」可見耶穌對《舊約》是十分熟悉的,既然連耶穌都熟讀《舊約》,基督徒豈可不讀《舊約》呢?
三、在《新約》各篇章中常會提到一些典故,這些典故都是出自《舊約》,例如所多瑪、蛾摩拉、約拿的神蹟、摩西律法、割禮、亞伯拉罕、麥基洗德等等,都是《舊約》中的人和事。讀了《舊約》再來讀《新約》時,會更容易了解其中的深意。
從上面的說明,我要再強調一句,基督徒不可只讀《新約》,他應該還要讀《舊約》。
《天梯:王壽南談基督信仰》
上帝會垂聽禱告嗎?
有個朋友問我:「我每天禱告,上帝會聽我的禱告嗎?」我回答說:「會的,《聖經》裡耶穌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所以上帝是垂聽禱告的神。」上帝對禱告會回應,我先說兩個禱告和回應的故事。
英國著名牧師大衛‧鮑森從大學畢業時,面臨就業問題,當時他正在接受農場工作訓練,有一天他心想是決定要留在農場務農還是投身到宣教工作,那天清晨,他向神禱告說:「主,如果你要我投入事奉,今天中午之前,你必須告訴我。」大約十一點鐘,大衛‧鮑森和一位同在農場實習的朋友一起喝咖啡,這朋友注視著他,突然說:「大衛我想你會走上傳道的路,而不是走上耕田的路。」兩人分手後,大衛在街上遇到一位退休牧師,牧師對大衛說:「你何時投入事奉?」大衛心中一驚,這事神已經清楚地給了回應,神是通過別人在對他說話,他要接住神的回應,於是他毅然走上了傳道之路。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臺灣,時間是在一九七○年代。
玉萍是一個在煤礦區長大的女孩,父親是煤礦工人,母親只受過小學教育,家境十分貧困。玉萍五歲時,父親遭遇礦坑災變去世,母親靠著幫人洗衣服、打掃清潔和做雜工維持家庭生計,幸好玉萍努力求學,從小學念到大學,大學畢業後,玉萍很幸運找到工作,在一家貿易公司擔任會計。
有一天,玉萍對母親說:「我現在上班了,給我三千塊錢,我要買衣服。」
母親一聽就大叫起來:「什麼?三千塊,妳薪水都沒領到,就要三千塊,沒有。」
玉萍也大聲吼回去:「妳這麼小氣,我知道妳從來就不愛我,把錢看得比我重要。」
母親大怒,一巴掌打在玉萍臉上,玉萍大哭起來,衝出家門。
母親的這一巴掌讓玉萍做了一個決定,她要離開這個家,自己獨立生活。她在公司附近租了間小套房,一個人住,她每個月的工資足夠她一個人的溫飽,自由自在,生活倒也輕鬆。一晃三年過去了,她沒有回家去看母親。玉萍的脾氣直率,有點接近暴躁,所以很難交到要好的朋友,漸漸地玉萍感到空虛寂寞。有一天,她進到教堂,接觸到許多姊妹,大家都對玉萍很和善,讓玉萍得到很大的安慰。
又有一天,玉萍在教堂聽牧師講道,牧師講的主題是寬恕。牧師說了《聖經》裡一段故事:彼得對耶穌說,我兄弟得罪了我,我饒恕他幾次?七次可以嗎?耶穌說:不是七次,是七十個七次。耶穌講的就是無止境的饒恕。牧師又講了許多寬恕的道理,讓玉萍心裡受到很大的震動,她難道不能寬恕母親的那一巴掌嗎?
回到小套房,玉萍跪在床上禱告:「親愛的主啊!我要認罪,我要懺悔,我不該仇恨我的母親,我母親從來沒給我什麼好東西,那是因為太窮,我母親從小就打罵我,那是因為她的個性和沒有受過好的教育,但無論如何,她養育我,讓我長大成人,供我讀到大學畢業,我應該感恩,主啊!我要回家看母親,請主幫助我,讓母親接納我的道歉。」
禱告完了,玉萍打開收音機,竟然傳來「慈母頌」的歌曲,玉萍呆住了,難道上帝聽到她的禱告,給了她回應?
吃過晚飯,玉萍坐在床上,拿起一本剛買回來的雜誌,隨手一翻,看到一篇散文:〈母親的眼淚〉,寫一個母親失去兒子的悲傷心情,玉萍邊讀邊哭,最後抱著枕頭嚎啕大哭。玉萍叫著:「主啊,這一定是你在說話,要我趕快回去向媽媽道歉。」
第二天是國定假日,玉萍一大早就趕到煤礦區,闊別三年,景物依舊,走到家門,卻不見母親,玉萍去隔壁問房東,房東告訴她,去年初母親就搬走了,到哪裡去就不知道了,玉萍聽了房東的話呆了半天,眼淚不自覺地流出來。
回到小套房,玉萍跪在床上,流著淚禱告:「主啊!你不是垂聽我的禱告嗎?現在我誠心懺悔,我知道我對媽媽的態度不好,我要向媽媽道歉,請媽媽原諒我,但是現在我找不到媽媽,主啊!請你讓我再見到媽媽,主啊!求你幫助我,求你讓我實現願望,這樣祈禱是奉主耶穌的聖名祈求。」
從這天開始,玉萍到處打電話或親身拜訪煤礦區的舊朋友和老鄰居,但沒有人知道母親的下落。三個月過去了,有一天,教會裡一個姊妹嘉琳邀玉萍去一所孤兒院服事,玉萍跟著嘉琳到了孤兒院,院裡有七、八十個孤兒,年齡從兩個月大到十八、九歲都有,玉萍的個性拘謹,不會帶孩子們玩遊戲,但她願意教他們做功課。嘉琳帶玉萍參觀孤兒院的環境,當她們走到廚房,玉萍忽然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那是媽媽!玉萍奔了進去,看到媽媽正在洗菜,立刻大叫起來:「媽!」母親回過身來,看到玉萍像飛一樣跑過來,立刻張開雙手,把玉萍緊緊抱住,兩個人同時大哭起來。
過了許久,兩個人擦乾眼淚,玉萍跪下去對母親磕了頭,母親把玉萍摟在懷裡,玉萍望著母親說:「媽,請您原諒我的不孝,自從我信了耶穌基督,知道對父母不孝是大罪,我懺悔,我願意悔改,媽,從今以後,我不會離開妳,我要好好孝順妳,請妳原諒我。今天,上帝垂聽了我的禱告,讓我能再見到妳,這是上帝赦免了我的罪,媽,我會陪著妳在上帝面前祈求,讓我們平平安安地走在神的道上。」
從上面兩個故事給我們一個啟示,上帝是垂聽人的禱告的神,但上帝未必會直接告訴你,也未必會立刻回答你,祂會用其他方式和較長的時間來回應你的禱告。
也許你會說,我有件事求上帝,禱告了很久,祂怎麼都沒回應我?
對於神有沒有垂聽你的禱告,先要瞭解自己的禱告是抱持什麼樣的態度,上帝回不回應你的禱告,不是你禱告的地點在哪裡,事實上在任何地點都可以禱告,不一定要在教堂才能禱告。我有一個朋友是十分虔誠的基督徒,每天大清早,家人還未醒來,他一個人便在盥洗室裡禱告,這成為他數十年的習慣。禱告的時間長短也不重要,並不是禱告越長越好。禱告會不會蒙上帝垂聽最重要的關鍵是態度,這態度就是對神忠誠。
什麼是對神忠誠?所謂忠誠包括三點:一是對神完全相信,相信什麼?相信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上帝是全能的神。我們不能用理性來分析神,神的本質和大能都超乎人的理性之上,人對神的信賴是奠立在信心上,人可以用理性來分析、研究世界上的物,但不能用理性來研究、分析神,因為神的本質和能力都不是人的理性分析所能限制的,所以人對神的依賴是基於信心,對神的信心越強,上帝越會垂聽你的禱告。
第二是全然交託:把自己全都交託給神,承認自己的不足,把所求告的事完全託付給神。
第三是合於主的道:禱告祈求的事要合於主的道,如果你禱告祈求的事違背主的道,神是不會垂聽和應允的。譬如一個人準備晚上去一個富翁家偷竊,他禱告祈求晚上的偷竊能成功,不被發現。偷竊行為是不合乎主的道的行為,上帝不但不會應允他的禱告,反而可能給予懲罰。所以禱告祈求的事要不違背主的道,上帝才會垂聽和應允。
基督徒在禱告時對神要絕對謙卑,像兒子對父親一般,祈求中可以撒嬌,但不能強求,不能命令神一定要做什麼,你要記住,上帝是基督徒慈愛的父親,祂也是十分嚴厲的父親,你不能濫用祂的慈愛而忘了祂的嚴厲。
上帝會垂聽禱告,也會給予回應,禱告的人要用心留意接收上帝的回應,如果不能專注,就會錯過上帝的回應,讓我講一個故事:
力群是一個公司的職員,已經結婚,有一個三個月大的兒子。不巧這時發生金融風暴,公司裁員,力群正在被裁之列,於是力群失業了,一家生計立刻出現危機,力群急得到處找工作,一連幾天都毫無進展。力群是基督徒,立刻向上帝禱告,請上帝幫他找到一個工作。有一天,力群在菜市場碰到小學同班同學阿虎,阿虎知道力群失業,就對力群說:「我開了一間小塑膠廠,專門做一些日常用品,你願不願意到我的工廠來,我給你每個月四萬塊錢薪水。」力群聽說月薪四萬元,心裡一動,這跟他原來公司的待遇差不多,可以維持一家生活,但力群心裡忽然出現一個意念,阿虎小學跟他同班,功課壞得不得了,總是班上最後一名,而他自己成績優異,總是班上前三名,所以阿虎被大家看不起,現在自己竟然要在阿虎手下做事,實在不甘心,於是力群辭謝了阿虎的邀請。
第二天,力群在馬路上遇到小時候的鄰居建仁,力群告訴建仁自己失業了,建仁拉力群到一家咖啡館聊天,建仁說:「我最近在做一個買賣,須要幾個銷售員,你來幫忙好不好?我給你月薪十萬元,業績好的話再加紅利。」力群吃驚得張大嘴巴,十萬是他原來薪水的一倍半,太豐厚了,力群問道:「要我銷售什麼貨物?」建仁說:「是一種興奮劑,吃了以後會精神奮發,心情快樂。」力群說:「這該不是毒品吧?」建仁說:「不要說得這樣難聽,說興奮劑或者仙丹就好了。你只要每天晚上到一家夜店去,用你的口才來推銷,你在夜店裡的吃喝費用由我來付。」力群心想販賣毒品是違法的事,但十萬元月薪太誘人了,他想先做幾個月,等找到正當工作就不幹了,於是點頭答應,建仁從身上掏出十萬塊錢塞到力群手裡,接著又拿了一個小手提箱,交給力群說:「這是貨品,每天夜晚兩點鐘我們碰面結算成果,見面地點我用手機簡訊告訴你。」從這天開始,力群每天晚上都混在夜店裡銷售毒品,他知道這是不好的事,不敢告訴妻子真相。
第十天晚上十二點左右,一批警察衝進夜店,進行臨檢,當場抓到力群和毒品,力群被押到派出所,經過詢問,力群被送進看守所。力群不知所措,徬徨無主,內心十分恐懼,要求見牧師。警方通知了牧師,天亮以後,牧師來探望力群,力群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都告訴牧師,牧師說:「力群呀,你向神禱告,請神幫你找到一份工作,上帝垂聽了你的禱告,應允你的祈求,上帝暗中差使你和阿虎見面,給你一個工作,但是你的驕傲讓你沒有伸手接住上帝給你的應許,於是撒旦趁虛而入,建仁出現了,你的貪婪心讓你離開上帝的道,伸手擁抱撒旦。今天有這樣的結果,你要向上帝誠心懺悔,也要接受法律的審判。」
力群的故事給我們一個啟示,一個人用正確的態度對神禱告,上帝是會垂聽的,也會給予回應,但是罪的因子會讓人拒絕上帝的手,於是撒旦便利用罪的心理偷偷混了進來,人反而握住了撒旦的手。所以禱告之後,要留心接收上帝的回應,不要誤吃了撒旦的毒糖果。
《光照:歷史學家對聖經的30則探問》
作者序 光明照亮人生
照《聖經》記載,當上帝還沒有創造世界時,整個宇宙是一片混沌,空虛黑暗,上帝創造宇宙的第一件事是出現了光,光的出現擊退了黑暗,然後上帝繼續創造了空氣、水、地、海、植物、太陽、月亮、星星、牲畜、昆蟲、野獸和人。宇宙中的各樣事物,尤其是動物和植物,幾乎都依賴光才能生存,而人類的延續和發展,光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從地球上來看,最大的光源是太陽,其次是火和人造光,人藉著光去觀察和理解這世界,促進人類文明不斷進步。所以光象徵著進步,也象徵著希望。
盲人是看不見光的,盲人可說是身體有障礙的人中最可憐的,因為盲人看不見光,最容易喪失對人生的希望。我在二○○五到二○○七年三年之間成為雙眼失明的人,親身體會到全天在黑暗中度日的痛苦,那種痛苦不是疼痛,不是飢餓,不是行動不便,不是旁人譏笑,那種痛苦是可怕的黑暗感,無望的感覺會讓自己墜入無底深淵。感謝上帝的拯救,感謝我的妻子吳涵碧的扶持和鼓勵,也感謝振興醫院前院長劉榮宏醫師為我進行手術,我的左眼在二○○七年底重新窺見光明,擺脫了惡夢般的黑暗生活。
三年的失明,我得到一個啟發。除了眼睛能看到的光之外,還有一個心靈的光,心靈的光不是用來觀察事物的光,而是用來體察靈魂的光,原來除了這個物質世界外,還存在一個靈魂世界。靈魂世界不是肉眼所能看見的,而是用心靈來接觸的,接觸的媒介是心靈發出的光,這心靈的光不是藉由太陽或人造光而獲得,是由上帝直接供應,我稱之為「靈光」,距離上帝愈近,靈光愈強,反之則愈弱。如果脫離了上帝,靈光便消失了,沒有靈光指引,這個人便只能在靈魂世界中飄浮虛蕩,永無寧日,接受無止境的無望與痛苦。
領悟了心靈之光,我開始尋覓上帝,我受洗接納耶穌,進而為神傳播福音,福音就是神的光,希望把神的光傳遍中國。二○一七年二月,我開始在臺北中心診所綜合醫院洗腎,每個星期一、三、五要用四小時躺在病床上接受血液透析,不能動彈。洗腎原是一項令人畏懼和痛苦的過程,四、五個小時平躺,不得動彈,令人全身僵硬,有時還會有抽筋發麻、嘔吐腹痛等現象,幸好上帝助我,我並未有太嚴重不適現象,使我洗腎時沒有不能忍受的痛苦。
我利用每次洗腎的時間躺在病床上,構思一個有關基督信仰的主題,寫成一篇文章,在臺北遠東福音會做廣播演講,我已經將二十篇講稿彙集成《天梯》一書,於二○一九年八月於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本書也在談基督信仰,可算是《天梯》的續集,希望對未信、初信和已經信基督的朋友能有增進認識福音的功效,讓心靈的光更加明亮。
《天梯:王壽南談基督信仰》
進入天國的梯子 王壽南
在《聖經.創世記》第二十八章十至十九節記載了一個故事:亞伯拉罕的孫子、以撒的兒子雅各準備到巴旦亞蘭去尋找舅舅拉班;途中走到一個地方,太陽下山了,四周又荒涼,便在那裡找一塊曠野處休息,他拾起一塊石頭枕在頭下,躺臥就睡了。之後做了一個夢:見前面有一個梯子立著,一直通到天上,有神的使者在上面走動,而上帝在梯子上說:「我是耶和華,你祖父亞伯拉罕的神,也是你父親以撒的神,我要將你現在躺臥之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你的後裔必像地上的塵土那樣多,必向東西南北開展,地上萬族必因你和你的後裔得福,我也與你同在,你無論往哪裡去,我必保佑你,領你歸回這地,絕不離棄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應許的。」雅各醒來,心中懼怕,原來這裡是天國的門,就給此地起名叫伯特利,就是神殿的意思。
雅各看到的梯子是通往天國的。不過,在《舊約聖經》中很少提到天國,所以天梯對以色列人似乎沒有什麼作用。到了《新約聖經》,「天國」受到極大的重視,耶穌一再提到天國,天國成為基督徒追求的目標。基督徒如何進入天國?耶穌沒有指示基督徒哪裡去找有形的天梯,祂只指示一個通往天國的無形天梯,那無形的天梯便是「信耶穌」。信耶穌乃是通往天國的途徑。
我進入基督信仰是在二○○五年,當時我的雙眼近乎失明,正走在人生的絕境,我進入教堂後,聽牧師講道,我的妻子吳涵碧也不斷地「唸」《聖經》和一些講解《聖經》的書給我聽,讓我對基督教有了認識。二○○七年十月二十五日,臺北振興醫院劉榮宏院長為我的左眼開刀,讓我的左眼重見光明。從此,我可以自己讀《聖經》和有關基督信仰的著作,使我對基督教有更深的瞭解。
我脫離未信的日子還不遠,還很清楚記得未信之時對基督信仰抱持的懷疑態度,對基督信仰有許多疑問,我也曾和其他未信的朋友討論,他們也同樣有滿腹疑問,正是由於這一大堆疑問,阻止了未信的人踏進基督信仰,所以我覺得解答這些疑問就是掃除信仰基督之路上的障礙。
我應臺灣遠東福音會之邀,在該會的廣播節目中作專題演講,我的「光照系列」演講內容就是想為未信、初信或已信的朋友解答一些對基督信仰的存疑,當然這些解答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和意見,可以供大家討論,我相信基督信仰是一種真理,真理不怕討論的,真理是越辯越明的。中國人接受基督信仰的時間很短,對基督教的瞭解很少,基督徒人數也不多,所以中國人普遍對基督教的認識相當浮淺,我自不量力,願意用笨拙的口和筆來對基督教問題作一些個人的心得報告,希望讀者能多瞭解一點基督教的內涵,讓基督的福音能更加發揚光大。
約翰.康納利(John Connelly)
石川博樹、太田淳、太田信宏、小笠原弘幸、宮宅潔、四日市康博等編著;【監修介紹】__吉澤誠一郎、藤井崇、青谷秀紀、古谷大輔、坂本優一郎、小野澤透等編著;【監修介紹】__金澤周作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安娜琳.德黛(Annelien De Dijn)、西蒙.韋伊(Simone Weil)
馬克‧巴伯斯(Marc Bubbs)、中野.詹姆士.修一
艾米.史都華(Amy Stewart)
曾心怡(花花老師)、莎碧瑞娜‧蘇‧達尼爾斯(Sabrina Sue Daniels)、章致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