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定價: 380 元
數量:
全館【單書】85折
本商品為出版已久的書,出版已久的書容易產生些許的黃斑、或有些許瑕疵(例如:壓痕、褪色等),不影響內文閱讀。每本書況不盡相同,請考慮評估後再購買結帳,採取隨機出貨。如想進一步了解書況詳情,可以來信cptw1897@gmail.com、或點擊右上角「客服」留言詢問,感謝您支持臺灣商務印書館。
因花微笑,由笑花開。
禪學的經典代表之作,詩之美與禪之思的完美結合。
民國三大家之一吳經熊先生的巔峰代表之作
亦詩亦禪,舉重若輕,對禪的體悟、對公案的參解、對禪師的見解,均如行雲流水,不著痕跡中讓人對禪學有所了悟。
傳說「禪」起源於釋迦牟尼佛於靈山會上與弟子迦葉兩人的「拈花微笑」公案。當禪傳入中土後,慧能大師承接達摩祖師後五代傳人的衣缽,並將禪結合中國的老莊思想,使其充分中土化,而成為日後漢傳十大宗的「禪宗」。
禪,禪者,那是一個靈性綻放、生命勃發的黃金時代,東方本土的文化與來自印度的佛學經過充分融合之後,猛然爆發出一股絕強的生命力,一代代禪宗祖師們橫空出世,六祖慧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他們將一個個本真的生命純粹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形成了中華文化史上蔚為壯觀的氣象。
本書是吳經熊博士研究禪宗的心得結晶,全書原以英文寫作,經其弟子吳怡博士譯成中文。禪學的黃金時代是哪個時代?禪學的黃金時代帶給我們什麼禪學結晶?禪學的黃金時代裡禪學是怎樣發展的?一本有關人文心靈的生命體驗,經典而不失溫暖,深刻而保有明快。以深入淺出的手法,生動活潑的文字,敘述禪宗自達摩印心、慧能開宗及五家傳燈的盛況。不僅故事生動,引人入勝;而且對禪學公案的透視、人物的描寫、禪境的烘托,尤多精闢的見解。內容兼及中西文化的比較,能以超越中西的眼光,觀察中西文化之特質。是近代佛學論著中不可多得之作品。
吳經熊
吳經熊
馳名國際的法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暨思想家,對中華民國的外交、政治和法學界極具貢獻與影響力。字德生,1899年3月28日生於浙江寧波,1986年2月6日於臺北逝世。
浙江鄞縣人,1920年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次年赴美留學,1925年獲密西根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後歷任法國巴黎大學、德國柏林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員及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一度任上海臨時法院代院長。1939年當選美國學術院名譽院士,1946年任羅馬教廷駐中國特命全權大使。1949年後,歷任美國夏威夷大學、新澤文化學院、臺灣中國文化學院教授及博士班主任,獲美國波士頓大學哲學博士、臺灣中華學術院院士。
國學造詣深厚且學識淵博,著作等身,涵蓋法學、哲學、文化、唐詩、禪宗及基督宗教靈修學等領域,多部作品以英文撰寫,被視為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奇才。
著有《法律哲學研究》、《哲學與文化》、《法學論文集》、《法律之藝術》、《孫中山先生其人格及其思想》、《禪學的黃金時代》等。
譯者前言
第一章 禪的起源
第二章 壁觀婆羅門—達摩
第三章 中國禪的祖師—慧能
第四章 慧能的偉大貢獻—頓悟法門
第五章 踏破天下的神駒—馬祖道一
第六章 禪門的龍虎—百丈懷海和黃檗希運
第七章 風趣的古佛—趙州從稔
第八章 石頭門下的後繼者—天皇、龍潭、德山、巖頭、雪
第九章 溈仰宗的祖師—溈山靈祐
第十章 曹洞宗的祖師—洞山良价
第十一章 臨濟宗的祖師—臨濟義玄
第十二章 雲門宗的祖師—雲門文偃
第十三章 法眼宗的祖師—法眼文益
第十四章 禪的火花
第三章 中國禪的祖師—慧能
天才是不世出的,慧能便是這樣一位天才。他和老子、孔子、孟子、莊子都是同一流的偉人。他的思想言行被學生們編成了《法寶壇經》一書。這是中國和尚所寫的最偉大的佛學著作。在整部大藏經裏,中國的作品被尊奉為「經」的,也只是這本《壇經》了。不僅如此,尤其它在諸經中的地位,是可以和《金剛經》,《法華經》,《維摩詰經》並駕齊驅的。
《壇經》並不是一本絞盡腦汁的學究之作,而是出自於一位真人的肺腑之言。其中的一字一句,都像活泉中所噴出的泉水一樣,凡是嘗過的人,都會立刻感覺到它的清新入骨,都會衷心的體驗到它是從佛性中流出的。只有佛才能認識佛,也只有佛才能知道自己心中有佛性,知道一切眾生心中都有佛性。
慧能俗姓盧,生於公元六三八年,是廣東嶺南人。他的身世,正像孔孟兩位夫子一樣,從小便失去了父親,由母親把他一手帶大。後來因為家境清苦,他們便遷居南海縣,賣柴為生,所以他在幼年時,根本沒有機會讀書寫字。
某次,有位顧客向他買柴,當他賣完柴,走出店門時,突然聽到門外有人唸經,那經句深深的打動了他的心,於是他便問那人唸的是什麼經,是從哪裏得到的?那人告訴他唸的是《金剛經》,是從河北黃梅山的五祖弘忍那裏學到的。這時正好有位陌生人,送給他十兩銀子作為他母親的生活費用,並勸他專心的去黃梅,參拜五祖。
慧能辭別了母親,走了三十多天,才到了黃梅,便立刻去參見弘忍,弘忍問他:
「你是哪裏人,到這裏來做什麼?」
他回答:
「弟子是嶺南新州人,此來拜你為師,是為了要成佛,別無其他目的。」
弘忍為他的質樸無邪所感動,但他畢竟是位非常機警的老師,故意用諷刺的話考驗慧能說:
「你從新州來,是南蠻之人,如何能成佛?」
這話引起了慧能尖銳的反擊說:
「人雖有南北之分,而佛性豈有南北之別,我的形體雖與你不同,但我們的佛性又有什麼差別呢?」
弘忍已發現慧能是可造之材,本想和他多談一會,可是看到許多徒弟們圍在慧能旁邊,臉露不屑之色,因此便不多說,只吩咐慧能去做粗工。但慧能卻沒有敏感到弘忍的別有用心,又問:
「報告師父,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要離開自心,便是福田,請問你要我做什麼呢?」
弘忍只得打斷他的話說:
「這個南蠻,根性倒也敏利,不必說了。」接著便派他到後院去做碓米的工作。
慧能在黃梅一晃就過了八個月。有一天,弘忍去看慧能便問他說:
「我知道你頗有見地,但深怕別人妒嫉,加害於你,所以沒有明言,你知道嗎?」
慧能回答說:
「弟子知道師父的意思,因此始終不敢到堂前參見吾師,深怕別人懷疑。」
後來又有一次,弘忍覺得傳法的時機已到,便召集學生們訓話說:
「我要告訴你們,生死是件大事,你們整天只求幸福,而不去想想如何脫離生死的苦海。這樣你們的自性早已迷失,即使得到幸福,又有何用?你們應從自己的心中去發智慧。再把所證悟的寫成偈子,給我看看,如果誰真的已經悟道,我便把衣 傳給他,做禪宗的六祖。你們快去寫偈子,不要拖延。猶疑和思考便是心無所悟,如果真能見性的人,當下便能見性,即使置身車輪刀斧之下,也能見性。」
大家聽了弘忍的吩咐,回去後,便互相討論說:
「我們無需絞盡腦汁去作偈,神秀上座現在已是我們的講師,一定是他得到衣缽。我們即使作了偈子,也只是浪費心血而已。」
於是大家便不作偈,只是準備以後跟隨神秀。
至於神秀呢?他畢竟是一位深思的,而且非常虔誠和謙虛的人,他心裏想:「學生們都不會作偈,因此我必須作偈,否則師父便不知我的見解如何。但我作偈的話,如果為了求法,當然用意很好;如果是為了想做祖師,那便與俗人爭奪虛名沒有什麼差別,唉!真是為難極了。」
這番話的確說得合情合理。當我們想到這是在《壇經》中由慧能轉述時,便會確信日後禪宗有南北之間的衝突,決不是慧能和神秀兩人的責任。
現在我們看看神秀寫在牆上的那首偈子: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當弘忍看到了這首偈子,知道是神秀寫的,不禁大為失望。但在神秀學生的面前,為了顧全神秀的尊嚴,便說這首偈子值得大家誦持,如能照著修行,便不致於墮入邪道。當天晚上三更時分,弘忍便單獨把神秀叫進房說:
「你那首偈子並沒有見性,還只是到了門檻,未能登堂入室。一般人依照這首偈子去修行,雖不致於墮入邪道,但決不能得到最高的智慧。要想得到最高的智慧,必須當下認清自己的本心,看清自己的本性,知道它是不生不死的。如果你的每個念頭都能明心見性,那麼世界上便沒有任何東西會阻礙你。你的存在是真實的,萬物的存在也是真實的。你將會發現萬象的變幻無常,都是法爾如此,都是真性實相。能夠有這種見地,就是最高的菩提自性了。」
於是弘忍便叫神秀再寫一首,可是神秀的心情一直不寧,想了好幾天,總是寫不出。
正在神秀苦思不出的當時,有一個小和尚口中唸著神秀的偈子,經過慧能碓米的地方,慧能一聽到這首偈子,知道作者尚未悟道,便問那個小和尚是誰寫的,小和尚大叫道:
「你真是個南蠻,連這個都不知道」!
然後便把經過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慧能。慧能要求說:
「老兄,我在這裏碓米已有八個月,未曾到過堂前,請你帶我去看看那首偈子好嗎」?
於是他們便到了寫偈的地方,慧能又請求說:
「我這個粗人不識字,請你唸給我聽聽」。
這時正好江州的一位通判官,名叫張日用的,也在場,他便高聲的唸給慧能聽,慧能聽了就對張日用說:
「我也有一首偈子,請你替我寫在牆上,好嗎」?
張日用奇怪的說:
「什麼,你也會作偈子,真是怪事」!
慧能便正色的說:
「要學最高的菩提之道,可別輕視那些初學的人,有時,極下等的人,有最高的智慧;而極上等的人,卻毫無見識可言」。
這幾句話把張日用說得服服貼貼,便替慧能在牆上寫出了那首偈子: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圍觀的和尚們看到了這首偈子,都大為驚訝,交頭接耳的說:「不能以貌取人啊,這樣一個活菩薩,我們居然要他做粗工呢」!弘忍看到大家的驚異之色,深怕有人妒害慧能,便用鞋把偈子擦掉說:
「這首偈子也沒有悟道。」
於是圍觀的和尚們便一哄而散。
禪是不能談的,這是禪的教條之一。歷代的祖師們都主張「言語道斷」,要一開口就打,因此德山禪師宣布說:
「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但禪又是不能不談的,這也是禪的一個特質。歷代的祖師們都在苦口婆心的談,正如雲門禪師感慨的說:「莫道今日謾諸人好,抑不得已向諸人前作一場狼藉,忽遇明眼人見,謂之一場笑具,如今亦不能避得也。」因此在這裏頗令人進退為難,談禪則不是,不談也不是。那麼究竟怎樣辦呢?最安全的也許是:該談的時候談,不該談的時候不談。話說得投機,千句嫌少;否則,半句也多。例如六祖慧能的壇經,石頭禪師的參同契,儘管寫了那麼多文字,卻令人覺得句句真切,毫不嫌多。相反的,某和尚只說了「若論正因,一字也無」幾個字,卻被隔壁的老和尚譏為:「好一釜羹,被一顆鼠矢污卻。」
然而要怎樣才能句句投機呢?其實要想去投機,早已錯過了機。禪本無定法,當然不會有一套談禪的藝術公式。但不可否認的,禪師的談話技巧,卻是最高的藝術。世界上任何一位演說家,也比不過禪師們那樣的善於說法。事實上,這裏面並沒有什麼奧秘的道理,否則便不是禪了。孔子曾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莊子也曾說過:「有真人而後有真知。」這是說只要你自心達到了那個境界,自然你的所作所為都能恰到好處。否則,即使用盡心機,也只是東施效顰而已。因此必須自己是真人之後,你所領會的才是真知。這時,無論談也好,不談也好,都是貨真價實的禪。
本書的作者,吳師德生博士,可說完全符合了前面兩句話,他已達不踰矩之年,而且也是一位真人。不過筆者這裏所謂真人,並沒有包含任何玄味,只是如禪宗所謂真正能披露自己的人。譬如說,他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然而又衷心的喜愛禪理。這兩者對他來說毫不妨礙,因為他已超越了兩者的樊籬。這並不是說他離經叛道,抹煞了上帝或佛,而是說他有一個真正的自我,他的喜愛是真正從自心中流出的。
在本書中,他曾描寫六祖的壇經說:
「壇經並不是一本絞盡腦汁的學究之作,而是出自於一位真人的肺腑之言,其中的每一字一句,都像活泉中所噴出的泉水一樣,凡是嘗過的人,都會立刻感覺到它的清新入骨,都會衷心的體認到它是從佛性中流出的。」
其實用這段話來描寫本書,也是非常得體的,因為筆者翻譯本書,能在短短兩個月內,一氣呵成,可見原文的深入淺出,爐火純青。當然譯稿中不免有許多與原文有出入的地方,但吳博士卻笑笑說:
「就依照你自己的文筆來譯吧!譯稿唯有能文如其人的像譯者自己,才是真正的忠於原文。」
這話又是何等的深刻,何等的氣度啊!
在脫稿時,吳博士曾囑筆者寫一篇導言附於書中,但筆者深感「游夏不能措一辭」!這一釜大好的羹湯,豈容筆者投下鼠矢!因此特地引證邢光祖先生在《禪與詩畫》文中的一段讚評:
「吳先生所著英文的《禪學的黃金時代》一書,據管見所及,也許是政府播遷寶島臺灣以來,學術界所出版的第一冊好書,同時也是吳先生所著諸書中對中國學術最大的貢獻,筆者敢於預料該書將成為國人對於禪學的代表作,吳先生是中國的鈴木居士,該書廣證博采,襞析入微,並能融和各家,包羅萬象,非深下功夫,不能有此成就。吳先生在該書內非僅以詩論禪,抑且文筆有詩之美,尤為難得,其中甚多係鈴木大拙所未能抉發者。」(華岡佛學學報禪與詩畫註一○八)
邢先生深通禪學,其推崇如此,相信讀過本書的朋友們,也都會產生同樣的共鳴。不過甘泉雖好,還須自己親嘗。唯有真人才能識真人,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人。筆者只是一個多嘴的媒婆,如果再說下去,明眼的真人們就會請筆者吃棒喝了。
(唐)玄奘譯/釋寬謙註疏
陳鼓應
釋寬謙口述/侯坤宏、林桶法採訪
木村泰賢
梁漱溟
吳經熊
木村泰賢
吳汝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