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450 元
數量:
雙11購書慶,任選2件72折
全館【單書】75折
雙11購書慶(滿799送2025歷史轉換曆)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超過上千則網友好評,全美銷售超過二十萬本
7週X20分鐘X練習X日記,一天一主題,讓幸福主動擁抱你
良好的關係和際遇,可以靠練習養成。
來自二十萬人的親身實證,
讓你用七週建立新的關係模式,找回人我之間的平衡。
讓你成為自己所需要的人,得到所有想要的事物!
你厭倦必須在良好的家庭關係和事業有成的職涯間做出選擇嗎?
你不甘為了伴侶的喜好,而必須放棄對自我的探求嗎?
從生活到職場,在愛情、親情與友情間,
你總是期待他人改變,結果卻自己傷痕累累嗎?
一天20分鐘 49天引領你擺脫過去 發掘自我內在寶藏的刻意練習實踐版
凱薩琳.伍沃德.湯瑪斯 (Katherine Woodward Thomas)
作者 凱薩琳.伍沃德.湯瑪斯 (Katherine Woodward Thomas)
湯瑪斯是取得證照的專業精神治療醫師,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暢銷書作者。她與轉化教育家克萊兒‧扎米特(Claire Zammit)共同創辦和推動「女權轉化」課程(the Feminine Power transformative courses)和「女權全球共同體」組織(the Feminine Power Global Community),吸引來自各國數千名的婦女熱烈參與。《七週遇見對的人》出書後,湯瑪斯和工作合夥人扎米特立即成立「叩應另一半七周計劃」的電視廣播課程和CD教學課程,並推廣女性成長電視教學節目「進化邊緣的女性」(Women on the Edge of Evolution,http://www.womenontheedgeofevolution.com/,此系列課程廣受各方好評。現居北加州。)全球已有二十萬人上過她的課程。
黃美姝
黃美姝
筆名莊安祺,臺大外文系畢,印地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作包括《動盪》、《年輕人為何憤怒》、《她們的創作日常》、《感官之旅》、《Deep Play心靈深戲》、《園長夫人》、《艾克曼的花園》、《氣味、記憶與愛欲》、《愛之旅》等。
專文推薦
Wenling幸運療癒師
聯合推薦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人
林青蓉 媒體人
周介偉 光中心創辦人
周慕姿 心理師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洪敦明 圖書館裡的心理學家/教育部閱讀推手
黃越綏 作家、諮商師
楊月娥 資深媒體人
賴芳玉 律師
開啟愛與被愛的行動力,重新向內覺察,調整心態與自我和解。向外探索,建立與維繫周遭人事物的親密關係。──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這本書能幫助你如同尋寶的探險家一樣地發掘自己的內在寶藏,透過49天的刻意練習引領你找到對的另一半,並成為解開所有關係糾結的新起點。對於處在不同的人生旅程的你,都能讓人產生新的體悟或行動。──圖書館裡的心理學家 教育部閱讀推手 洪敦明
你正站在交叉路口:一條路讓你走向與以往沒什麼兩樣的方向;另一條路引領你擺脫過去。這門課會引導你由這條路走下去。──本書作者 湯瑪斯
推薦序 準備好「對的自己」,刻畫未來美好願景 Wenling
前言 我的故事
緒論 召換「對的人」
第一週 為愛做準備
Lesson1:擴展我們愛與被愛的能力
Lesson2:透過蘿拉的眼睛看世界
Lesson3:將需要託付他人
Lesson4:為愛而愛
Lesson5:滿足愛的憧憬
Lesson6:靈魂聯結的本質
Lesson7:給愛空間
第二週 結束
Lesson8:接納損失
Lesson9:放下過去
Lesson10:釋放有害的關係
Lesson11:重新談判舊約定
Lesson12:神聖的創傷
Lesson13:魔鏡魔鏡
Lesson14:放棄不自覺的模式
第三週 治療核心創傷
Lesson15:童年的創傷
Lesson16:核心信仰與現實的其他扭曲
Lesson17:轉變身份
Lesson18:治療飢渴的心
Lesson19:重新恢復「被否認的自我」
Lesson20:個性化和牽絆束縛
Lesson21:釋放儀式
第四週 設定你的方向
Lesson22:規畫願景
Lesson23:設定意圖
Lesson24:澄清你靈魂的目的
Lesson25:接收內心的指引
Lesson26:練習禱告和冥想
Lesson27:做出明智的選擇
Lesson28:建立個人誠信
第五週 要緊的事情先做
Lesson29:做出承諾
Lesson30:自私的案例
Lesson31:接受的藝術
Lesson32:接納自己的身體和女人的自信
Lesson33:性的治療
Lesson34:培養情感素養
Lesson35:培養孤獨
第六週 值得的人生
Lesson36:寬厚――基本要素
Lesson37:追尋快樂
Lesson38:驅除惡靈
Lesson39:承擔原因
Lesson40:與問題同在
Lesson41:敞開心扉傾聽
Lesson42:說出真話
第七週 滿足愛的人生
Lesson43:反求諸己
Lesson44:讓愛充實你的生活
Lesson45:從「我」到「我們」
Lesson46:七十個七次:寬恕的挑戰
Lesson47:感恩
Lesson48:對愛說「是」
Lesson49:反求諸己
後記
致謝辭
Lesson 3 將需要託付他人
「我們都是單翼的天使,唯有彼此擁抱才能展翅飛翔」
── 路西安諾.克萊仙佐(Luciano De Crescenzo ,義大利詩人)
不久前,朋友史都華和我共進午餐。我們在一個美麗晴朗的下午相約於可俯瞰瑪利那岱瑞(Marina del Rey,洛杉磯附近的小城)海灣的一家小餐廳。當我咬下豐盛的火雞堡時,史都華湊過來問我問題:「你知道天堂和地獄之間的區別嗎?」他問道。「我不知道,」我回答,「你何不說說看。」
「好吧,」他靠在椅子上說,「地獄是這樣的:你走進一間鋪著高級亞麻桌布和擺著漂亮瓷器的美麗食堂,樂隊在角落演奏美妙的音樂,你環顧四周,看到人人都穿著優雅的衣服,戴著華麗的珠寶。他們的桌子上擺滿了精美的佳餚和飲料,你以為你來到了天堂。」但漸漸地,你開始覺得有些不對。大家看起來愁眉苦臉,並不快樂。儘管有許多食物擺在他們面前,但他們無法食用,因為他們的餐具過大。雖然他們可以設法用叉子叉住食物,但卻無法放入口中,因為銀器餐具的柄實在太長。你發現他們都快餓死了。「他說完之後,靜靜地坐著。
「那麼天堂呢?」我如他所料地問道。「哦,天堂,」他露出淘氣的笑容,「你走進同一個場合,同的細麻布和瓷器,同樣美妙的音樂,同樣豐富的食物,甚至連器皿也相同。只是這個時候,人們是開心地笑,享受美好的時光。他們與地獄中的人唯一不同的是,雖然他們仍然不能用大叉子餵食自己,卻學會用他們的餐具餵食彼此。」
「人不過是關係的網絡,而光是這些,對他已至為重要。」
── 安托萬.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法國作家)
這個故事之所以感動我們,是因為我們憑直覺就知道,我們大多數人都過著有點接近地獄的生活。我們不知道何時應該餵養他人,或讓他們回饋我們,分量又該是多少。在我們講求時髦和精明療法的文化中,我們已經把共同依賴(codependence)和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e)混為一談,難以區分。在困惑中,我們不再把自己給予別人,也不讓別人把他們自己給予我們,因為我們認為:需要別人是負面的事情。我們被誤導為要完全獨立、自給自足,免得別人認為我們「太貧乏」 ,卻因此而更加悲哀。
我的朋友艾薇才三十幾歲就罹患肺癌。她有兩個可愛的孩子,分別是五歲的男孩和三歲的女孩,她也有
心愛的丈夫,和美好的事業生涯。她剛知道自己罹癌的消息時,召集了一個「療癒圈」(healing circle),邀請社群裡的每個人來和她與家人相聚。我們大約六十個人出席,各自帶著禮物、詩歌、禱詞,提供協助。一名婦女帶來她結婚時她母親給她的金戒指,她把它放在艾薇的腳前,告訴艾薇說,她把戒指送給艾薇,讓她在女兒婚禮當天交給女兒。那天每個人都落了淚。
「人們活在彼此的庇護下。」
── 愛爾蘭諺語
艾薇的病讓我們所有的人以在我們文化中極其罕見的方式聯合起來。她的好友瑞秋把想要幫助她的人排了時間表。有的人幫忙買菜,有的人打掃房屋,有的人一週來幫忙帶小孩一天,有的人接送她來回診所。你一定會以為這群人一定很鬱悶、沉重而悲哀,但其實正好相反。大家因為有人需要他們而非常快樂,他們希望能為艾薇及她和家人做出一點貢獻,讓他們的人生能有所不同。艾薇的家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最後艾薇依舊撒手人寰,但即使在她臨終前,大家依舊在幫助她,為她祈禱,和她說話,安慰她一切都很好,告訴她可以放心離去。對我來說,艾薇去世令人悲傷的一個原因是,我們都不得不回到各自孤立、卑微的生活。她總向我傾訴,麻煩這麼多人幫助她讓她非常不好意思。我多次想告訴她說,她為別人帶來多麼美好的禮物。如今她很可能已經明白了。
「愛的安慰有如雨後陽光。」
── 莎士比亞
人需要其他人,這是單純的事實。雖然如今男人和女人可能不再因為經濟上的原因而需要彼此,但我們依舊為了關懷和情感的幸福美滿而彼此需要。我們都需要感受到相互連結,受到重視、關心和尊重。這些體驗並不能憑空存在,它們建立在我們相互之間的關係上。我們害怕自己顯得太貧乏、太需要他人,因此許多人都放棄了在人際關係上原本應有的需要。我經常輔導一些受虐的婦女,她們不敢堅持自己應該受到妥善的對待,容忍約會對象種種輕蔑無禮的行為,只因為她們不希望自己「太依賴」或「太貧乏」。我們之中有許多人都不敢向別人表達我們的需求,然而這樣做卻矯枉過正。在與人建立關係時,除了照顧對方的需求之外,期待我們對愛、對連結,和對歸屬的需求會得到對方的照顧作為回報,這是適當的,是人性的一部分。愛需要我們放棄一定程度的自主,讓自己不設防,讓對方可以接近。愛是彼此滿足,是依靠這種交換,並仰賴它帶給我們健康和福祉。愛的關係必須包括這種因脆弱而依賴他人的能力。
通常,當我的病人說自己是太依賴他人時,我總發現他們相處的對象都不願意或無法提供支持、無法保持一貫、無法愛他們。我向他們保證,問題不一定是他們太依賴別人,而是他們所選擇的對象,不管因為什麼,都無法把他們的需求列入考慮。當然,這將會引領我們探討這些病人願意認真面對自己的需求。有時聽到女性告訴我她們生活中為什麼不需要男人,總教我心灰意冷,彷彿需要男人就像需要輪椅一樣。其實人會依賴任何他讓對方進入親密內圈的人,這是理所當然的道理。我需要周遭的人們提供我的需求,也希望他們足夠信任我,需要我能提供的一切。
「儘管我三十多年來都在研究女性的靈魂,但這個我無法回答的大問題就是……女人想要什麼?」
──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心理學家)
現在,我明白許多人都帶著過去無法癒合的傷口,把它當成強求的依賴。我們覺得必須隱藏自己的求,擔心它們會吞噬太接近我們的人。然而,在我們努力壓抑不適當的需求時,許多人會矯枉過正,完全封閉所有需求。不論是適當或不適當的需求都被放到一起,被我們嚥下。然而這樣做反而只會造成更嚴重的飢渴,因為如果在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中沒有任何需求,根本就不正常。當我們假裝我們的需求不存在或視之為病態,它就會餵養我們心中的飢餓,使它更加強烈。
人類並不應該孤獨生活。我們來到世上,就是為了要建立關係。如果不和其他人連結在一起,那麼人生中就沒有任何事情能夠完成。與其試圖擺脫你對愛、關懷、尊重,和歸屬感的需求,不如認真考慮你的需求。和能夠並且願意親切回應你的需求的人建立關係,而不要與無法這樣做的人在一起,冀望他們會改變。
「鳥兒有巢,蜘蛛有網,人類有友誼。」
── 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 ,英國浪漫派詩人)
通常男女兩性各有不同的需要。在交往過程中,女性需要感覺對方的傾聽和關懷。在理想的情況下,她需要受到對方的注意,希望對方想要得到她,崇拜她,她需要感到男人珍惜她,她需要伴侶表示他在乎她的感受。她需要有人能夠預見到她的心願,甚至在她還未開口之前,採取行動滿足它們。她需要她的伴侶對她言出必行。她需要他成為一個可以依靠的人,能夠盡其所能讓她感到安全。
另一方面,男人需要感覺被需要。當男人覺得伴侶讚賞和認可他的成就時,就會更加堅強。女人常常會承認男人的重大成就,卻忘記他每天為了讓她快樂而做的小事情,他也需要她認可這些小事,他需要人接受他的本色。如果他感到自己受到讚賞,被真心地喜歡和尊重,他就會更努力。一個能鼓勵和啟發他的伴侶將會激發出他最好的一面。
我們必須瞭解自己需要什麼,才能適當地評估自己該不該對誰敞開心房。我們不該因為自己有這樣的需求而評斷或責備自己。在交往的過程中,在你能對自己想要和需要的事物負起全部責任之前,你可能會在缺乏你所想要事物的人身上浪費很多時間,或者在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根本無意把你所需要的事物給你的人身上浪費時間。
練習:列出能肯定自己的事物
在你的日記上,列出五件以上能讓你在一段關係中得到快樂的事物。要真誠。你列的表可以包括如下這樣的事物:
❖ 我需要感覺受到重視和尊重。
❖ 我需要對方說我漂亮。
❖ 我需要受到啟發。
現在閉上你的眼睛,一次一句,默默地或大聲地對自己應允表上的每一項事物。例如:
「我需要感覺受到重視和尊重」變成「我重視和尊重自己」。
「我需要對方說我漂亮」變成「我承認自己多麼漂亮」。
「我需要受到啟發」變成「我常常啟發自己」。
現在,把這些肯定自己的句子寫十遍以上。一邊寫,一邊感受它,讓它進入你的心裡。
加分題:實際行動
在今天挪出一些安靜的時間,私下寫封信給自己,代表你的理想戀人寫信給你。想像一下當他在你的耳邊柔情蜜意輕聲細語時,可能會說些什麼。什麼是你心中渴望許久,希望聽到戀人對你訴說的話語?
比如:「你是我所知最美麗的女人,我會永遠愛你,我會盡我的一切力量讓你快樂。你的心在我身上是安全的──我會在生命中的每一天奉獻自己來愛你和照顧你。」
寫完之後,重讀一遍你的信,再次以體貼關懷的態度想像有人說這些話給你聽。現在,把你的手放在你的心上,不論輕聲或大聲都沒關係,深情地對自己說出你的名字。慢慢地、意義深遠地,把你的信讀給自己聽。敞開你的心扉,接收你所寫的甜蜜情感。
「造就幸福婚姻的是什麼?所有的男女都彼此互問這個問題……我想答案在於兩人結褵之後相互發現對方個性最深的需求,並且滿足這個需求。」
── 賽珍珠(Pearl Buck,美國作家)
推薦序 準備好「對的自己」 ,刻畫未來美好願景
幸運療癒師/Wenling
這是一本實作的書,當我在二○一五年看見作者建議組成小團體互相支持閱讀本書時,就開始了讀書會的旅程。超過六年的時間,辦了十多梯次的讀書會,在重複翻閱本書的過程中,往往有不同的啟發,它的歷久彌新,總能幫助當時的自己找到對應的解答狀態,而調整方向往前進。
第一次看《七週遇見對的人》時,在 Lesson 29 做出承諾的練習中,因為有一題「哪些已經成為過時的承諾?」讓我驚覺曾經有想跟上一個對象復合的念頭,但這個念頭縱使未說出口,還是成為限制了我的承諾,讓我維持單身了四年,當我有意識地釋放承諾後,才遇到下一個戀愛對象。
又有一次看《七週》時,我對 Lesson 28 做出明智的選擇中所描述的:懂得「對同類事情的誘惑說『不』 ,同時希望得到不同的結果。我們必須選擇兩手空空,而不是將錯就錯、重複過去的錯誤;這種誘惑不只會發生一兩次,通常會發生好幾次,就好像是宇宙正在考驗我們;每當我們對宇宙聲明『我們準備改變』 ,這些測試就會出現。」讓我開始回顧過往的戀愛經歷:總是急於進入一段關係,但也總是草草結束。在遇到真愛的上一個曖昧對象時,因為有書中這段話的提醒,讓我開始學習踩煞車,好好觀察對方是不是適合我,才決定是否繼續,而這樣的里程碑,讓我順利擺脫「渣男吸塵器」的循環。
我最感謝《七週》的時刻,是在二○一九年八月因為要開始新的一期讀書會,做準備時,翻到Lesson 24釐清你靈魂的目的,重新思考練習的那些題目,包含自己熱愛的、感到幸福的事情,以及人生目的等,突然腦海中「叮」的一聲,告訴自己那就是療癒師了!而我當時什麼療癒技術都還沒有學,但從那刻起,我所需要學習的資訊陸續出現,於是我就在二○二○年起,開始用療癒技術結合《七週》的內容去幫助學員。
在本書中,有許多問題都能帶領我們去覺察過往的影響與造成的信念,有許多的實作幫助我們突破自我舒適圈向前進,這是《七週》有魔力的地方,參與讀書會的學員,除了在這些年陸續收到他們找到伴侶、結婚生子的好消息外,也有學員在讀書會結束後,勇敢地去國外當志工與工作,圓了自己的夢想,還有跟家人關係變好的,它幫助我們看清自己,並指引改變的方向。
我很感謝本書讓我可以陪伴數十人走過生命中的低潮歷程,找到他們的幸福,有很多的感動想摘錄給即將要閱讀本書的你們:
「很高興可以參加您之前辦的七週讀書會,我自己也很相信心靈的調解對吸引力有很大的幫助,書中的確很多幫忙內心的調解,年底我要結婚了,我也在最好的狀態遇到我先生!」 「運用《七週》裡練習的,有爭執不可怕,但如何因為爭執而感情更好需要好好練習的,謝謝各位姊妹這段時間的陪伴和分享,還有文齡提供的冥想和療癒。」(此學員於二○二○年底讀書會期間脫離單身,二○二一年底登記結婚。)
「我覺得今天的冥想都滿有用的,釋放臍輪的傷痛跟收回自己的力量滿有感覺的,好像把一些自己的價
值感收回來了。」(Lesson 33 性的治療,冥想回饋。)
「自從參加讀書會,我覺得我的人生開始了瘋狂的奇幻旅程──我過去一直沉浸在傷心中,直到現在才放下,轉而探索自己的內心,也發現自己其實有很多事要做/可以做,也是這時候才知道一切成功的起點就是堅持,至今部落格也是週更,雖然一切尚不能稱盡善盡美,但我從未像現在這樣充滿活下去的動機和力量,讀書會的過程中也認識了不同的人,彼此交流的感覺真的很棒!」
「很神奇的讀書會體驗,從中更瞭解自己,也更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伴侶,過去的傷痛也慢慢癒合,可以打開心房認識新的男生,這次讀書會是我二○一九年最開心也最值得的一趟旅程。非常謝謝文齡每次都真心分享及舉辦讀書會。」
「當我的感情出現狀況時,看到《七週遇見對的人》這本書,就上網找到了文齡辦的讀書會,開啟了我的靈性之旅。謝謝您幫我開啟了我身心靈之門,是我的大貴人,我這一年的蛻變,就讓我看見自己,愛不需要向外尋求,這很不容易,一直以來我都以為別人愛我,我才是值得的。」(此學員從小開始戀愛無空窗期,在讀書會期間想修復跟當時伴侶的關係卻被背叛,但在這難得的空窗期中,她開始學會愛自己,真正體驗到了快樂!)
這本書並不是只有給單身的人,而是給所有未能真正理解自己的人,這些年來,有已婚的媽媽、有情侶、未談過戀愛的人、背負過往情感傷痛的人,都在讀書會中更暸解自己與對伴侶關係的定義和想像,它教會我們的並不是感情追求的技巧,或是伴侶條件的寫法,而是帶領我們刻畫感情中的願景,面對與療癒童年和過往的創傷,設定目標,給出承諾,學會對自己誠實,並活出自己最美好的樣子, 《七週遇見對的人的旅程其實是捨棄舊我,準備好「對的自己」的旅程,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邀請大家拿出一本專屬筆記本,翻開本書,深入思考並書寫記錄每週的練習題,你會找到生命的答案。
凱薩琳.伍沃德.湯瑪斯 (Katherine Woodward Thomas)
史蒂芬.柯維(Dr. Stephen R. Covey) 珊卓.柯維(Sandra M. Covey) 約翰.柯維(Dr. John M.R. Covey) 珍.柯維(Jane P. Covey)
閔瑞瑛(민서영)
貝蒂‧德傑尼勒斯(Betty DeGeneres)
卡洛莉娜‧柯爾霍寧(Karoliina Korhonen)
卡洛莉娜‧柯爾霍寧(Karoliina Korhonen)
黃越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