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係匯集清代史料,作有系統之整理,就性質與規模而言,在此領域,至目前為止,尚無足可匹敵的巨著。治清史者,無不列為必備參考書目。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
國史館有鑑於民國代清而起,存亡興廢,淵源影響,均不能置清史於外。乃徵得故宮博物院合作,參考清史館原稿、清國史館稿本、清宮檔案、官書等千餘種,以「不動原文、以稿校稿、以卷校卷」方式,歷時十年,經專家審查,共得校註六萬餘條,勘訂成《清史稿校註》十五鉅冊,另附索引一冊,精註、精編、精校、精印,與學界共享。
對照目前流通於坊間之各種清史稿版本,《清史稿校註》已將《清史稿》不妥之處,儘量標出。在完備的清史面世之前,《清史稿》仍是現存唯一有系統之紀傳體清史,值得參考,而《清史稿校註》可謂清史稿中之最佳版本。
在我國傳統史學中,當代修當代史,後代修前代史,都是一種承傳不息的制度。當代修當代史,稱為「國史」;後代修前代史則稱為「正史」。因此民國以來分別有「清史館」與「國史館」的設立。「清史館」的工作,至民國十七年因為受戰亂的影響,於匆匆刊印《清史稿》後即告中斷,所刊《清史稿》五百三十六卷、一百三十一冊,亦因在內容與體例上有太多的謬誤,遲遲不能定稿,且有重修之議。迨至兩岸分治、史料散存後,定稿及重修的希望遂更成了泡影,不知何時才能實現。
本館在臺復館之初,即有「清史稿之刊正解禁」修纂計畫,但是囿於情勢,始終成效不彰。直至民國六十七年,黃前館長季陸先生主持館務,始在名史學家錢穆、蔣復璁先生等的建議,與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全力協助與合作下,有了較重大的突破,是即《清史稿》校註的工作。
《清史稿》校註工作,是採「以稿校稿,以卷校卷」的原則,就其取材、撰寫、印校等方面的謬誤,利用存檔的清史館原稿、清國史館歷朝國史稿、清宮檔案,以及各類官私史料等,進行全面的檢校、查考、補註與訂正。該工作共歷時十三年,幾乎網羅了史學界研究清史的全部菁英參與,朱前館長匯森先生則更是投注了相當的心力,一字一句、一段一卷的反覆勘訂,並經過六次的嚴格審查後,方集成六萬餘條的校註,並以精編、精校、精印、精裝的方式,刊印成《清史稿校註》一書。
《清史稿校註》共十五鉅冊,另附錄一冊,曾於民國七十五年限量出版,頗受學術界的肯定與重視。嗣因需求者不絕,本館庫存已罄,無法全數供應,乃思另覓民間出版業者合作再版。適值商務印書館創館百年,深受業界稱重,故經雙方年餘的洽商後,達成出版協議,由該館負責再版印製,並擴大流通發行。
本次再版《清史稿校註》,已將原有疏誤之處盡量勘正,裝幀亦經過重新設計,或可更為研究者所珍視也。
茲值該書再版問世之際,爰贅數語,誌其始末,權為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