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的長河」系列,完整重新全譯本,第一至十二冊典藏版!
※內含系列第一至十二冊:《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與夏王朝》、《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商與春秋戰國時代》、《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三國志的世界:東漢與三國時代》、《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疾馳的草原征服者》、《海與帝國》、《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日本人眼中的中國》各一冊。
◎日本老牌出版社講談社,百年創社磅礡歷史大作。
最完整、觀點最多元、權威度最高的大眾史學系列。
日本講談社「中国の歴史」系列,完整重新全譯本,近三十年來,第一套用全方位史觀解讀的中國歷史讀本。十五位日本史學專家,以商業、文化、制度、海洋、經濟……等豐富面相,重新認識有別於以帝王將相為主角的中國史。
◎學者、專家、老師,同聲一致大力推薦!
游逸飛──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高上雯──淡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甘懷真──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呂春盛──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廖宜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吳密察──國史館館長、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林桶法──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藍弘岳──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汪宏倫──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柳立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蔡偉傑──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
(以上為第一至十二冊的導讀人)
【各冊內容簡介】
01《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與夏王朝》
宮本一夫◎著、郭清華◎譯、游逸飛◎導讀
從神話到歷史,二百萬年的考古追擊。
考古學家以手鏟與刷子細細琢磨出「中國古文明的真相」。
歷史不會從天而降,所有的「現在」都有時間的軌跡。
從神話時代到夏王朝,一段沒有文字記載,
唯有等待考古學家的手鏟慢慢挖掘出的歷史……
三皇神話與盤古開天傳說不只是單純的故事,其流傳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真相?商王朝藉由祭祀儀禮、身分秩序等象徵的禮制,形成以王權為中心的宗族、氏族等社會階級組織;同時以進貢系統為基礎,建立古代國家的模式。這「東亞最早的古代國家」出現的主要契機是什麼?史前時代多地域的文化發展,為何會演變成政治性地域統一的一元化的中國?而「文字」——歷史時代的開端,源於什麼樣的需求而生?這種種的疑惑,且看考古學家如何在眾多考古遺址中,慢慢拼湊出答案。
【單書書本頁】https://www.cptw.com.tw/product_info.html?get_pro_sn=4895
02《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商與春秋戰國時代》
平勢隆郎◎著、李彥樺◎譯、高上雯◎導讀
一段勝敗興衰、動盪不安的戰亂時代,探索夏商周的歷史疑團,
揭密春秋戰國的虛與實。
過去史書所推崇夏商周的天下太平,皆歸因於明君治理得當的緣故,
但此種論點也許只是因為缺乏「史實」紀錄。
「史實」底下有著什麼樣的史實?
只重「史實」而疏於分析,那麼「史實擁有神聖地位」也是一種刻板印象!
在我們刻板印象中,到戰國時代為止的部分多半來自於《史記》及東漢之後的經典注釋。「史實」都寫在典籍上,要找出這些「史實」相當簡單,但要確認其內涵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遑論是要挖出「史實」底下的史實了。不可考的史實就是不可考,明明只是「沒有提及」,卻被後人當成了「治理得當」,於是殷商朝、周朝成了「天下太平」的時代。其實在甲骨文及金文中經常可見戰爭的紀錄,但卻被視而不見,正是因為在觀看考古文物的時候,都被漢代以後的觀念蒙蔽了雙眼,將「不可考」的諸國情事以宛如「可考」的態度加以記錄。
【單書書本頁】https://www.cptw.com.tw/product_info.html?get_pro_sn=4882
03《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
鶴間和幸◎著、李彥樺◎譯、游逸飛◎導讀
深埋兩千年,歷史現場的千年直擊,絕佳精采的「秦漢帝國史」!
「里耶秦簡」、「走馬樓漢簡」等史料的相繼出土,
重塑《史記》與《漢書》中的秦漢帝國,讓秦漢時代史邁向新里程,
讓我們看到更豐富、更具象的歷史現場,彷彿感受得到歷史的呼吸。
秦始皇的遺產,不論好的還是壞的,都由漢朝所繼承,因此漢朝才能屹立四百年。劉邦、漢武帝、王莽、光武帝等人皆是一方面繼承秦始皇的遺產,一方面又希望成為另一種全新面貌的「始皇帝」。西楚霸王項羽雖然沒有成為皇帝,但應該也有資格加入他們的行列。這些希望成為「始皇帝」的人,以豪情之志捲起了什麼樣的風雲?
【單書書本頁】https://www.cptw.com.tw/product_info.html?get_pro_sn=4873
04 《三國志的世界:東漢與三國時代》
金文京◎著、林美琪◎譯、甘懷真◎導讀
真正的「三國」不只有英雄演義,它建構了現代中國的特徵,
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訊革命」帶來政治革命的時代。
對於現代的中國歷史、社會與文化,「三國時代」具有你所不知道的重要性。
三國時代是繼諸子百家活躍的春秋戰國時代後,另一個華麗的亂世,在宗教、思想、文學、藝術等各方面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時代。
在政治上,三國時代更是重要的起點。綜觀世界史,中國最大的特徵,就是一個領土遼闊且長期存續的統一帝國。這種對統一帝國強烈嚮往的理念,在三國時代確立,並且大大影響後世及周邊諸國。
【單書書本頁】https://www.cptw.com.tw/product_info.html?get_pro_sn=4855
05《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川本芳昭◎著、李彥樺◎譯、呂春盛◎導讀
舊中華在此時崩潰,新中華取而代之崛起擴大。
一般認知中隋唐帝國前的黑暗時代,卻是東亞諸國「中國化」的開端。
三國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時代雖然在政治上動盪不安,但如今我們所熟悉的雲岡、龍門石窟那些壯麗的佛教遺跡,還有以王羲之、陶淵明等文人或詩人為代表的六朝文化,亦是誕生於這個時代之中;還有畫聖顧愷之、老莊思想的盛行等等,如同秦漢統一大帝國之前的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展現出其繁榮華麗的一面。
魏晉南北朝時代存在著承襲自漢朝的世界秩序,以及五胡十六國、北朝及隋唐各朝為華夷關係帶來改變的新世界秩序,而這兩種世界秩序互相牴觸,終於在進入隋唐帝國之後,由前者轉變為後者。這股新的「中華意識」,在古代日本與古代朝鮮三國形成,便是這股巨大潮流下的「中華的擴大」。
【單書書本頁】https://www.cptw.com.tw/product_info.html?get_pro_sn=4824
06《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氣賀澤保規◎著、郭清華◎譯、廖宜方◎導讀
一個經過胡夷混血後的新‧漢族王朝。
它的先進文明成為七世紀的啟蒙國家,它的崩潰瓦解帶來東亞民族意識的開端。
唐朝的衰頹崩解,造成的影響更甚天可汗時期!
為了壓抑藩鎮而在唐朝後期出現的兩稅法,使中國開始邁向財政國家,宋朝因此得以有豐沛的國家財力。
回鶻吸收唐朝的文化,游牧國家通往商業國家的過渡過程,成為後來遼、金、元等征服王朝的先驅。
西元七世紀,大唐絕對是影響、主導整個東亞地區的世界帝國;身為當時最文明的先進國家,唐朝還提供了周邊國家、不同民族的交流場所與管道,讓他們保有各自的獨立與多樣面貌,並讓各方面的人才有發展的空間。讓世界帝國成形的基礎因素,是突出的財力、軍事力,以及高度的文化,但如此之外,我們也無法忽略唐朝在東亞地區的連結力與高度感染力,那正是天可汗之國的形成原因。
【單書書本頁】https://www.cptw.com.tw/product_info.html?get_pro_sn=4789
07《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為何宋朝的茶席、飯局和新年,如此引人入勝?
思想保守、積貧積弱──這段被誤解的宋朝三百年,
打造超越歐洲工業革命和文藝復興的豐沛底蘊;
重文輕武的另一面,是文創軟實力達到巔峰的平民盛世。
宋朝不如三國時代多采多姿,也比不上大唐帝國的華麗絢爛,但豐富的詩詞書畫、重新定義儒教思想的朱子學說,以及在這股氣氛下養成的士人氣概,直到今日,都還深深影響著亞洲華人的思想。
【單書書本頁】https://www.cptw.com.tw/product_info.html?get_pro_sn=4782
08《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
全球化的開端,來自馬背上的草原文明。
蒙古顛覆世界史,起源於契丹打造的新國家型態;
耶律阿保機開創新時代的野望,更甚忽必烈維繫龐大帝國的挑戰!
以遊牧民族為主角的蒙古帝國,顛覆了西歐文明本位的全球史。研究草原民族和蒙古史的第一人──杉山正明,解讀十數種語言的史料,並以現場考察的第一手資料,重構遼、西夏、金、元的草原征服者實像。
【單書書本頁】https://www.cptw.com.tw/product_info.html?get_pro_sn=157
09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
超越以往中國通史的朝代框架,
以「海洋史觀」x「全球體系論」首創東歐亞的區域概念,
重新評價這段五百年的明清帝國海洋史。
自元末至鴉片戰爭,一三五一年的紅巾賊之亂到一八五一年的太平天國,橫跨五百年,明清王朝在各種層面上承襲原生北方大地的蒙古帝國,超越了自秦至宋的中華框架,無法單純用中國朝代史或歐洲開發史來定義,我們將從海洋對帝國的影響,重新評價明清時代在全球歷史中的地位。
【單書書本頁】https://www.cptw.com.tw/product_info.html?get_pro_sn=1121
10《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晚清與中華民國》
從太平天國到七七事變,是充滿造神和仇外的國共黨史;
拋開黨國一家的論點,還原這段被消失的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上,有四場源起南邊的「北伐」:太平天國起義、辛亥革命、北伐戰役、共產黨興起。每一場戰亂流離帶來的文化衝擊,都形成一場變革動盪,帶來下一場戰爭,讓這段清末民初的歷史更加詭譎多變。
作者菊池秀明一改日本學者著重中國共產黨革命史或毛鄧路線派別史,提出統括、完整的中國近代史圖像,結合文化史和移民史,重構出臺灣讀者從未見過的晚清與民初印象。
【單書書本頁】https://www.cptw.com.tw/product_info.html?get_pro_sn=1634
11《巨龍的胎動:毛澤東、鄧小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無論批判或認同,我們都無法忽視中國;
解構大國崛起的過程,是小國的生存智慧。
要理解習近平的21世紀新中國,一定得先認識毛鄧時代的中國共產黨。
天兒慧教授在本書以毛澤東、鄧小平兩位政治領袖為主角,講述了現代中國的歷史,並將中國共產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放在晚清以來的歷史脈絡下來探討,指出新中國的建立不只是為了實踐社會主義的理想,而有更濃厚的民族主義成分,是為了追求「民族的偉大復興」。
【單書書本頁】https://www.cptw.com.tw/product_info.html?get_pro_sn=2212
12《日本人眼中的中國:過去與現在》
臣屬、遣使、侵略、征服──
位在東亞末梢的日本,四度與改朝換代的中國激起火花,
從倭王到天皇,萬世一系的大和民族,
如何看待一海之隔的漢族風土更迭?
中國的改朝換代,並非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驗證,而是確保皇帝能專制的新陳代謝;以地形解構中國文化發展,可以驗證文明並非野蠻的對應,而是人類與自然間的角力;輩分、祖先與姓氏,中國的父系社會結構,如何影響漢人社會的自我認同?
【單書書本頁】https://www.cptw.com.tw/product_info.html?get_pro_sn=2138
宮本一夫、平勢隆郎、鶴間和幸、金文京、川本芳昭、氣賀澤保規、尾形勇、鶴間和幸、上田信、礪波護、葛劍雄、王勇、天兒慧、菊池秀明、杉山正明、小島毅
01《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與夏王朝》
宮本一夫(1958-)
一九五八年出生於日本松江市,京都大學文學部畢業,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碩士、博士。曾任京都大學文學、愛媛大學法文學部助教,現任九州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院教授,專攻東亞考古學。主要研究項目包括東亞新石器時代到初期鐵器時代的比較考古學,及比較文明論。
二○○三年獲第十六屆濱田青陵獎。主要著作:《中國古代北韁史的考古學研究》(中國書店)、《東北亞的考古學研究》(共同著作,同朋舍出版)、《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塘考察研究報告集》(共同著作,科學出版社)等。
02《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商與春秋戰國時代》
平勢隆郎(1954-)
一九五四年生於日本茨城縣。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系。完成東京大學研究生院人文科學研究專業碩士課程。博士(文學)。歷任鳥取大學副教授、九州大學副教授、東京大學副教授(東洋文化研究所)等,現為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研究主題為東亞各國眼中的中國古代史。
主要著作有《新編 史記東周年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東京大學出版會)、《中國古代紀年的研究》(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汲古書院)、《左傳的史料批判性研究》(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汲古書院)、《春秋和左傳――戰國史書所講述的「史實」「正統」及國家領域觀》(中央公論新社)等。
03《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
鶴間和幸
一九五〇年東京都出生。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畢業。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修畢。文學博士。曾任茨城大學教授,現任學習院大學教授。專攻中國古代史、秦漢史、中國文明史。主要著作有《始皇帝陵與兵馬俑》、《秦的始皇帝》、《始皇帝的遺產》、《人間・始皇帝》等。本系列叢書的編輯委員。
04 《三國志的世界:東漢與三國時代》
金文京
一九五二年生於日本東京。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畢業。京都大學大學院中國語學文學專業博士課程畢業。曾任慶應義塾大學副教授、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專攻中國文學。特別擅長全角度研究小說與戲劇以及說唱文學,在各自產生的社會背景下探索其相互關係。主要專著有《花關索傳研究》(合著,汲古書院);《中國小說選》(角川書店);《教養中國語》(大修館書店);《三國志演義的世界》(東方書店)等。
05《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川本芳昭 Yoshiaki Kawamoto
一九五○年出生。九州大學文學系畢業。九州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現任九州大學研究所人文科學研究院教授。研究主題為東亞古代與中世民族問題、國際交流、政治史。
主要研究時代為漢朝至唐朝之間。深入探討諸多議題,如漢族作為世界最大民族的形成過程、中華文明的本質、以及包含日本在內的周邊民族如何一方面對抗中華文明一方面建立起自己的國家及民族特質等等。
主要著作有《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民族問題》(汲古書院,一九九八年)、《北朝國家論 岩波講座世界歷史9》(岩波書店,一九九九年)、《中國史內的諸民族》(山川出版社 世界史Libretto 61,二○○四年)等。
06《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氣賀澤保規
一九四三年生於日本長野縣。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部,修完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專攻東洋史學),獲文學博士學位。曾任日本佛教大學副教授、富山大學教授,一九九五年起任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至今。
專攻中國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代的政治、社會、文化史。主要著作有《府兵制的研究──府兵兵士與其社會》(同朋舍.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則天武后》 (白帝社)。編著有《中國佛教石經之研究──以房山雲居寺石經為中心》(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復刻 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明治大學東洋史資料叢刊2 汲古書院)、《新版 唐代墓誌所在綜合目錄》(明治大學東洋史資料叢刊3 汲古書院),編譯書有《略說三國志的世界》(大修館書店)
07《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小島毅
一九六二年出生,東京大學文學部畢業。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課程修畢,現為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研究科教授。
專攻儒學史、東南亞王權理論,主要研究宋朝歷史,分析檢討儒教思想在其政治與社會層面扮演的角色,考據其在世界史上的意義,更從現代角度解析日本儒教留下的正反兩面影響。
著作包括《中國近世之禮教言論》(東京大學出版會)、《宋學形成與開展》(創文社)、《朱子學與陽明學》(放送大學教育振興會)、《東亞儒教與禮法》(山川出版社)、《義經的東亞》(勉誠出版)等。
08《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
杉山正明
一九五二年生於日本靜岡縣。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歷經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助理、京都女子大學專任講師、助教授、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教授,二○一七年退休,目前是該系名譽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蒙古時代史,從中歐亞的遊牧民族視角描繪出嶄新的世界觀,獲得很高的評價。一九九五年以《忽必烈的挑戰》(クビライの挑戦)一書獲得Suntory學藝賞、二○○三年獲得司馬遼太郎賞、二○○六年獲頒紫綬褒章(日本政府頒發給「學術藝術領域的發明、改良、創作上有顯著貢獻」者)、二○○七年以《蒙古帝國及大元兀魯斯》(モンゴル帝国と大元ウルス)獲頒日本學士院賞。
著作有《遊牧民的世界史》、《顛覆世界史的蒙古》等。
09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
上田信
一九五七年出生於日本東京都。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專攻東洋史學)。現任立教大學文學院教授,專攻中國社會史。於一九八三至八五年赴南京大學留學,並曾於農村進行田野調查。
從研究江南都市的無賴,之後進一步研究地區社會、宗族,近年來則致力於生態環境史與疾病歷史。二○○○年在七三一部隊細菌戰國家賠償請求訴訟中,以原告(中國細菌戰受害人)證人身分,向東京地方法院提出「鼠疫與村莊」鑑定書。
主要著作:《傳統中國》(講談社)、《森林與綠色的中國史》(岩波書店)、《老虎講述的中國史》(山川出版社),以及《人與人的地方史》(合編,山川出版社)、《中國的社會》(合譯,平凡社)等。
10《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晚清與中華民國》
菊池秀明
一九六一年生於神奈川縣。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東京大學研究所文學博士。曾任中部大學國際關係學部講師、副教授,現為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專長為中國近代史,特別是太平天國、中國移民社會史、民族關係史。透過多次田野調查以及廣泛收集各領域文獻,力圖重現「太平天國及其時代」。
主要著作有《廣西移民社會與太平天國(正文篇、史料篇)》(風響社)、《太平天國與歷史學──客家民族主義的背景》(《岩波講座‧世界歷史20 亞洲的「近代」》,岩波書店)、《從太平天國看異文化接受》(世界史手冊65,山川出版社)。
11《巨龍的胎動:毛澤東、鄧小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天兒慧
一九四七年生於岡山縣。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部,修畢一橋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曾任琉球大學副教授、青山學院大學教授等。並曾以外務省專門調查員的身分任職於北京的日本大使館,現為早稻田大學大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科教授。研究領域為:現代中國、中日關係、區域研究、比較政治、國際政治經濟學。
經常發表關於現代中國分析、中日關係的建言與評論,其內容深具洞察力及先見之明,海外的媒體亦經常引用、轉載其論文,為屈指可數的「知中」學者。
主要著作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国改革最前線》(以上,岩波書店)、《中國――蛻變中的社會主義大國》、《現代中国──移行期の政治社会》(以上,東京大學出版會)、《日中「歴史の変わり目」を展望する》(勁草書房)、《日中対立――習近平の中国をよむ》(筑摩書房)等。
12《日本人眼中的中國:過去與現在》
尾形勇
一九三八年出生於日本愛媛縣。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畢業。文學博士。曾任東京大學教授、立正大學教授,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東亞的世界帝國》(「visual版 世界的歷史8」)、《中國歷史紀行》等。本系列叢書的編輯委員。
鶴間和幸
一九五〇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畢業。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文學博士。現任學習院大學教授。專攻中國古代史。主要著作:《始皇帝陵與兵馬俑》、《秦的始皇帝》、《始皇帝的遺產》(「中國‧歷史的長河3」)、《人間・始皇帝》等。本系列叢書的編輯委員。
上田信
一九五七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課程修畢。現為立教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攻中國社會史。主要著作:《傳統中國》、《森與綠的中國史》、《老虎講述的中國史》、《海與帝國》(「中國‧歷史的長河9」)。本系列叢書的編輯委員。
葛劍雄
一九四五年出生於中國浙江省湖州。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課程修畢。復旦大學教授。歷史學博士。專長為中國史、歷史地理。主要著作:《西漢人口地理》、《中國人口發展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中國移民史》等。
王勇
一九五六年出生於中國浙江省。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於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現為浙江工商大學教授。專長為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日文著作有《聖德太子時空超越》、《唐朝所看到的遣唐使》、《中國史中的日本印象》等。
礪波護
一九三七年出生於日本東大阪市。京都大學文學部史學科畢業。文學博士。曾任京都大學教授、大谷大學教授,現為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馮道》、《隋唐的佛教與國家》、《隋唐帝國與古代朝鮮》(合著「世界的歷史」6)等。本系列叢書的編輯委員。
考古學家寫史,歷史學家導讀
前言
為何中國大陸會早早就出現了古代國家?╱從中國近代考古學的步伐,窺見現代中國的面貌╱從整體東亞的角度,看中國大陸的史前社會
第一章 神話與考古學
五帝神話與地域性
傳說中的五帝所活躍的領域在黃河中游流域到渭河流域一帶╱「三苗」與「蚩尤」和五帝系統是不同的地域群體╱洪水傳說與藉著強大王權來治水的關係
三皇神話與盤古傳說
〈三皇本紀〉是唐代司馬貞的補筆之作╱漢民族的祖先是開天闢地的「盤古」
《山海經》與地域諸神
史前時代的諸神
神話與考古學
存在於史前世界的各地域的眾神
第二章 中國的文物挖掘物語
中國考古學的歷史
近代歷史學的黎明╱被譽為近代考古學開拓者的濱田耕作的業績╱殷墟出土資料受難史╱一九二○年代~一九三○年代持續發現的重要遺址
現代中國與文物挖掘
陸續成立的各地文物考古研究所╱周王陵的發現與造成轟動的周原文物挖掘調查
戰後的日本與中國考古學界
七○年代末開始,年輕的研究者能前往中國留學
國際共同調查與共同挖掘文物
日本與美國在共同挖掘上的差異╱首次參加共同挖掘──陰湘城遺址調查╱經濟蓬勃發展與擴大挖掘調查
第三章農耕活動的出現
人類誕生與中國舊石器時代
人類起源於非洲說與多元說╱與非洲早期石器文化有密切的關係╱因八千公尺高山的出現而變得安定、孤立的中國南部╱猛獁象的祖先與非洲象是近親
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
定居的形態確立後才開始農耕╱出現烹煮用的陶器
粟黍農耕的起源
至今尚未被了解的粟、黍栽培化過程╱發現能夠儲藏五萬噸粟穀的土坑群
稻作農耕的起源
遭否定的瓦維諾夫學說與小麥的新起源地╱藉由植硅石分析而了解稻作的起源╱暫時性的氣候惡化時期帶來稻作的起源
東亞定居社會的三種形態
華北是粟黍農作,華中是稻穀農作,遠東、華南是採集和狩獵
笫四章區域文化的發展
從地理看區域
劃分為八個自然區域的中國風土與氣候
從陶器文化看區域
中國南部是圓底深缽形的陶器,北部是平底深缽形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的時期劃分
新石器時代前期形成的三種陶器
古環境的變動
海平面達到最大最高的全新世最暖期
區域的文化系統
以紀元前三千年為界,區域文化產生了巨大變化
第五章社會的組織化與階級化
仰韶、龍山文化
從聚落與墓葬的型態來比較、檢討社會構造的發達度╱性別的勞動分擔╱從在姜寨遺址發現的環壕聚落,得知兩個群體╱群體擴大後開始分村的姜寨遺址後期╱圍繞著聚落的城牆遺址
大汶口、山東龍山文化
後李文化與北辛文化以雜穀農耕為基礎╱創造墓制身分標識與墓葬基本構造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後期,聚落規模已分為三個等級
馬家濱、崧澤、良渚文化
發現稻作栽培的河姆渡遺址與發現水田的草鞋山╱出現結合女性勞動力與男性勞動力的集體化農耕╱階級高者的墳墓,多有大量陪葬玉器╱王權社會尚未成形,尚處於首長制社會的良渚文化
彭頭山、大溪、屈家嶺、石家河文化
以特殊人物像或動物像作為特徵的石家河文化的玉器╱長江中游發現擁有兼具防洪功能的巨大城牆遺址群
社會進化的異與同
男女分工體制在農耕專業化的過程中落實╱領導階層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後期最引人注意的特徵
第六章非農耕地帶和農耕的擴散
北方的非農耕地帶
緊鄰北方非農耕地帶的粟黍農耕社會的特質
遼西地區
住居範圍內有先人墳地的興隆窪文化╱牛河梁遺址特徵的「女神廟」
遼東地區
氣候溫暖化促成農耕活動往北擴散
華北型農耕活動的擴散
往東擴散的華北型農耕活動
稻作農耕文化的擴散
山東半島是稻作農耕的傳播據點╱彌生文化與朝鮮半島農耕化的第三階段內容
南方的非農耕地帶
四川盆地的寶墩文化與稻作農耕╱華南的大改變,石峽文化與稻作的出現
農耕地帶與非農耕地帶
從新石器時代起就有農耕民與狩獵採集民的分別
第七章畜牧型農耕社會的出現
農耕社會與畜牧型農耕社會
動物考古學解析了氣候變化與家畜化動物的種類╱寒冷乾燥的氣候推動了畜牧動物的家畜化╱因為交流與接受,陶器的樣式有了重大的變化
長城地區文化帶的形成與青銅器
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始於何時?
鬲社會與非鬲社會
從鬲的傳播了解來歷與接受的祕密╱中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栽種小麥的?
第八章區域間的交流與社會的統合
社會威信與交流
從彩陶的交流看做為威信物的彩陶的功能╱與外來群體的交涉權力就是領導權╱常被當成陪葬物品的貨貝的作用
玉器的交流
玉器的普遍化讓玉器的交流變得頻繁
住屋構造的變遷
住屋說明了階級的差別與建築物的機能
城牆遺址的出現與戰爭
城牆的最大作用在於防洪╱陶寺遺址的城址內已有具有初期國家的機能劃分╱認為陶寺遺址是「堯」的所在地的根據與適當性
第九章 犧牲與宗教祭祀
人物像與動物像
女性全身像是從遠東到遼西、渭河流域的特色
階級化與儀禮的出現
從墓地的變遷得知階級社會的出現╱從不同種類的陪葬品,了解儀禮活動的實際情形╱刻在大口尊上,比甲骨文字更古老的記號之謎
玉器與祭祀
玉琮的中空部分是「神域」
犧牲與樂器
農耕祭祀的犧牲是動物,社會化祭禮的犧牲是人類
卜骨與祭祀
使用羊、牛的骨頭做卜骨
從祭祀、儀禮到夏、商文化
政治性的群體統合不可欠缺的,就是共有相同的信仰觀念╱已知的饕餮紋的源流
第十章 邁向初期國家的曙光
二里頭時代的開端
二里崗遺址與夏王朝、殷商王朝的關係╱尋找二里頭文化的淵源
二里頭文化與二里崗文化
二里頭文化以鼎為主體,二里崗文化以鬲為主體
夏王朝、殷商王朝的紀年年代
二里頭文化已經達到王朝的階段了嗎?
夏王朝的發展
開始宮廷儀禮的二里頭文化╱蘊藏豐富銅礦岩鹽的中條山脈,是二里頭文化的關鍵
青銅器的出現
重視酒器的二里頭文化╱從陪葬品的內容可以了解死者生前的社會階層和身分地位
殷商王朝的出現
最新發現的大型都城遺址╱採用商王朝特有墓制的棺槨構造╱支撐王權的種種供品祭禮
夏王朝與殷商王朝的擴展
想像夏王朝的文化領域與統治範圍╱殷商王朝前期與後期的統治範圍╱發展出獨自的青銅器文化的三星堆遺址之謎
結論
初期國家的形成╱從殷商王朝的統治開始,中國正式進入初期國家的階段╱以中華為名的想法╱從中國通史看兩個文化軸
歷史關鍵字解說╱參考文獻╱年表
導讀
序言 文化圈的歷史特徵
成立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圈╱戰國時代史書中的「史實」╱「大國」的勢力圈╱杞憂之舉
第一章 本書探討的時代
何謂古代的「史實」
眾所皆知的「史實」╱說明上的遺漏
「可考」的時代與「不可考」的時代
漢字紀錄的留存狀況╱宛如「可考」般的傳統論述╱戰國時代疆域統治的正當性主張╱戰國時代「天下」中的特別地區及歷史上的三代
橫跨多文化圈的漢字圈的出現
祭祀用文字的傳播╱字同義不同╱以「夷狄」作為毀謗其他「正統」王朝的字眼
漢代之後觀點的獨特性
天下統一與典籍內容的矛盾╱「東亞冊封體制」與德化╱周邊諸國的文字文化╱「東亞冊封體制」的變質╱關於「戰國時代」這個名稱
第二章 周朝的史實
從伐殷到克殷――《逸周書》與《史記》
《逸周書‧世俘》╱《逸周書‧克殷》╱《史記‧周本紀》中的克殷(商)記載
關於西周起源與滅亡的傳說
周的祖先傳說╱褒姒的傳說
周公與共和
理想化的人物與制度╱後世推崇的攝政時期象徵字「成」與「宣」
從金文看西周時代
西周金文的月相╱周王的在位年分╱西周的滅亡╱以東遷為名的分裂時期歷史發展
第三章 「華夏」源流與夏商周三代
韓的神話
文化圈中的夏商周三代╱韓統治三晉之地的正當性╱實沈與大夏、臺駘與汾水╱韓的神話背後隱含的意義
韓宣子與夏、殷商
韓宣子與夏的祭祀╱韓宣子受鄭國諸氏尊崇╱《左傳》「昭公十六年」的一節
殷商故地的繼承問題
統治殷商故地的正當性╱鄭與宋、陳屬於「大火」的範圍╱與周的關聯性╱統治夏朝故地與殷商故地╱基準星宿與王朝交替
第四章 戰國諸國各自論述的夏商周三代
秦、齊的主張與三代
秦的領土統治正當性主張╱齊的領土統治正當性主張╱齊威宣王下令編纂的《春秋》及《公羊傳》╱《公羊傳》的開頭╱「叔尸鎛」與夏朝故地
魏的《竹書紀年》與三代
《竹書紀年》、「夏」與革命╱《竹書紀年》中描述的周朝權威繼承╱魏惠成王與夏朝權威
楚的祖先神話與三代
與傳說中帝王的關聯╱《左傳》中記載的楚國祖先╱楚的周朝權威繼承
中山國的統治正當性主張與三代
中山國的統治正當性主張與《穀梁傳》╱中山國的「中國」與三代
漢朝繼承三代的「模式」
戰國時代的正統繼承「模式」與漢朝╱象徵漢朝正統性之物╱漢朝繼承的下剋上理論
第五章 夏與殷商的史實
禹的傳說
戰國時代世人眼中的三代形象╱《尚書‧禹貢》╱〈禹貢〉中描述的九州╱〈禹貢〉中描述的五服╱「中國」的起源╱《容成氏》中描述的禹╱《墨子》中描述的禹╱《周禮‧職方氏》中描述的九州╱行神禹╱治水傳說與禹╱巡視統治疆域的王
夏朝系譜
夏朝系譜如何得以留存╱劉累的傳說
殷商朝
透過出土文字史料復原殷商始祖傳說╱城市國家殷商╱甲骨文所傳達的訊息╱殷商與周╱帝乙、帝辛時期的祭祀活動
第六章 春秋時代的史實
廣大漢字圈的出現
「東遷」的驚人內幕╱盟書的出現╱侯馬盟書╱從盟書到法令
孔子的時代
形形色色的孔子形象╱流浪的孔子╱孔子的評價與殷商故地╱孔子與《公羊傳》╱《左傳》中的「獲麟」╱《左傳》中的孔子╱各國對孔子的評價大為不同╱孔子所預言的王是誰?
探尋孔子的真正面貌
國家政策塑造出的各種孔子形象╱遊俠們的輿論與儒家思想╱身為遊俠的孔子
春秋五霸
被稱為霸主的君主們╱論述齊桓公的前提╱《公羊傳》中的齊桓公╱貶低齊桓公的「模式」
齊桓公去世後維持諸國秩序的霸主們
晉文公╱以爵位作為標籤╱楚莊王╱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與越王句踐╱吳越同舟與臥薪嘗膽╱秦穆公╱五霸論的地區性差異與下剋上觀點╱宋襄公
第七章 戰國時代的史實
合縱連橫
合縱連橫的虛像╱蘇秦的虛像╱《戰國縱橫家書》中的「蘇秦」╱蘇秦的「合縱」╱蘇代的「合縱」與齊的興衰╱「稱帝」的意義
促成「合縱」的另一功臣――孟嘗君
孟嘗君的來歷╱孟嘗君與齊的副都╱孟嘗君的「合縱」與蘇代的「合縱」
屈原
屈原之死╱屈原與《楚辭》
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
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的「合縱」╱春申君與吳越之地╱秦始皇的身世╱東方諸國的滅亡
第八章 戰國時代的學術
諸子的虛實
諸子的出現╱諸子百家的虛像╱劉向、劉歆的諸子觀念
戰國時代的宇宙觀
遭到遺忘的天地創造神話╱大地懸浮於水╱大鵬神話╱俯視蒼天╱《周易》的方位配置╱科學技術
構成戰國時代學術著作的文字
《說文解字》提到的書體╱戰國時代的文字╱為了彰顯秦的特殊地位的書體╱戰國文字的其後發展
第九章 為戰國時代帶來變革之人
建立長度單位標準的意義
前所未有的社會變動與改革者╱長度單位標準的建立與度量衡╱《漢書‧律曆志》之後的度量衡
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與阡陌╱商鞅變法與爵位的整編╱領土國家的擴張與爵位的變質
楚的變法
楚的爵位╱吳起變法
從王的巡視到皇帝的巡視
天下的物資流通與金屬貨幣的出現╱從殷商君王的田獵到秦始皇巡視天下
第十章 經過重新比對與考證的春秋時代及夏商周三代形象
在文書行政制度出現之前
大和的大國與殷商、周╱到春秋時代為止的畿內╱首都與副都
西周時代的世界觀
西周金文中稱頌文王、武王的詞句╱陝西省眉縣青銅器銘文中的「四方」「四域」與「狄」╱秦公簋、秦公鎛銘文中「下域」「四方」與「蠻夏」╱新出「秦公鎛」銘文中的「蠻方」「域」「百蠻」「四方」╱「何尊」銘文中的「中域」
各文化圈中的王朝更迭
基於天下觀所論述的霸主更迭╱春秋時代的周朝首都
漢字的魔力
以周為尊的青銅器銘文╱四處生根的漢字
遭到理想化的周公旦與太公望
周公旦╱太公望
領土國家化過程中的大國豪族與小國豪族的差異
孔子與魯國豪族╱魯的三桓╱任何國家都有豪族╱《春秋》的參考史料╱聖德太子的時代
刻板印象與多重觀點
探尋「史實」底下的史實╱皇帝的「天下」與周邊國家的疆域╱日本江戶時代儒學家的中國古代史認知╱中國古代史認知與觀察城市國家的眼力
年表主要人物略傳╱歷史關鍵字解說╱參考文獻╱年表
導讀
序言 超越《史記》及《漢書》
二十一世紀最重大的發現:里耶秦簡╱陶淵明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相繼出土的史料超越了《史記》及《漢書》╱複合民族秦漢帝國誕生前的四百年
〔第一章 秦始皇的誕生〕
秦始皇暗殺未遂事件
地方官吏眼中的秦始皇╱暗殺秦始皇╱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刺客荊軻╱史書與畫像石在暗殺場面上的差異╱採用的史料不同,史實也會跟著改變╱一介地方官吏與秦始皇的相遇
戰國秦昭王的時代
為帝國時代揭開序幕╱「天下」的概念╱秦王政與呂不韋╱嫪毐之亂
統一天下
李斯的野心╱貫徹法治與帝王學的構想╱實現天下統一的一年╱叛亂事件與船舶侵占事件╱咸陽宮的御前會議╱古代的時間概念╱《史記》上沒提到的天下統一時的狀況
〔第二章 皇帝制的形成〕
煌煌上帝
古代的上天思想╱「皇帝」稱號╱戰勝了火德之周的水德之秦╱三十六郡之謎與帝國擴大
度量衡、車軌及文字的統一
穀物計量與武器製造的基準╱道路交通網的建設與車軌統一╱文字學習與公文書寫╱秦的領土範圍╱征服地的揚威之旅
何謂泰山封禪
遭消滅的一方╱祭拜上天:祭祀的傳承╱封祭與帝國不滅宣言
對外戰爭:遇見新的天下
征討蠻夷╱貿然對北方匈奴及南方百越同時開戰╱艱難的百越征服戰╱占領河南(鄂爾多斯)與南海三郡╱戰爭體制下的土木工程╱巨大首都與阿房宮
焚書坑儒與不死仙藥
丞相李斯的施政╱對批判體制的諸生進行鎮壓╱方士與秦始皇╱最後一次巡狩天下╱單一法制的天下統治╱秦始皇之死
秦始皇的地下帝國
水銀江河與人魚膏燭臺╱揭開地下宮殿內部結構之謎╱天下的軍隊╱從士兵俑及文官俑看帝國的擴張
〔第三章 秦楚漢的三國志〕
陳勝、吳廣之亂
秦楚漢更迭的歷史╱動亂時代的史料《楚漢春秋》╱重新檢視歷史的珍貴史料╱六個月的農民起義╱老百姓建立的國家╱二世皇帝胡亥╱叛亂的擴散與評價
秦帝國的滅亡
擁有楚國名將血統的項梁╱項羽的崛起╱劉邦的為人╱沛公劉邦的反叛╱劉邦集團的成員╱趙高的專權與二世皇帝之死
楚漢戰爭
第一章 毛澤東與鄧小平(節錄)
叛逆者毛澤東
本書並非毛澤東與鄧小平的傳記。因此,於本章所敘述的兩人人物形象,是為了幫助讀者理解第二章以後的歷史記述所提供的切入點。在此前提之下,最先浮現腦海的,分別是兩人的「叛逆者」與「逆境者」形象。回顧毛澤東的生涯,一般而言是以一九四九年為界,分為前期與後期。在先前所述近藤邦康的《毛澤東》一書中,將前期的毛澤東視為革命家,後期視為建設者。關於前期的認識,大多呈現共通的看法,但也有論者提出,毛澤東後期的作為實為獨裁者,甚至是皇帝化的見解。又或者是在一九七○年,毛澤東最後一次會見艾德加.史諾(Edgar Snow)時,曾說自己是「無髮無天」,也有人因此評論他為「孤獨的修行僧」或是「孤獨的、永遠的革命家」。
若要問我毛澤東一生一以貫之的精神為何?我想應該就是面對著橫亙在自己面前的巨大權威,所展現的「叛逆」精神。然而矛盾的是,當毛澤東自己成為「權威者」時,卻不容許被他人否定。促使毛澤東成為叛逆者,是年少時代對「父親」的反抗。他對艾德加.史諾陳述自己少年時期的軼事,也大多是與父親的對立回憶。
「家中有兩個『黨』。一個是父親,也就是統治者。反對黨則是我與母親、弟弟,有時候也包含家中雇人。……約在我十三歲時,某次父親招待許多客人來到家中,我卻當場與父親起了口角衝突。我父親當著眾人之面罵我是個懶人、廢物。這樣的言詞激怒了我,我也以咒罵還擊,並離家出走。」
十四歲時,父母單方面安排毛澤東與一位二十歲的女性結婚,毛澤東拒絕接受,而且也從來沒有與這位女性一同生活。
毛澤東二十五歲時(一九一八年),大約是他離開湖南半年後,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擔任事務員,此時他對於北京大學所象徵的「知識人的權威」之觀念,萌生反感之意。與毛澤東同年紀,後來成為知識界中最高權威者之一的梁漱溟,當時已於北京大學執教。雖然兩人見過幾次面,但梁漱溟完全沒有把當時的毛澤東放在眼裡。建國後,兩人立場倒置,毛對著梁漱溟大罵說:「你實在是又臭又髒。」此後,知識分子被稱為「臭老九」(地位排名第九,臭不可聞之人),直至文革結束前都翻不了身。
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毛澤東是創黨大會十二名參加者的其中一人。後來,不管是受到軍閥與國民黨、地主勢力等嚴厲的壓迫,亦或是在上層領導者遭到殺害、改變政治立場、失勢等瞬息萬變的局勢中,毛秉持一貫的精神,擔負革命運動的一翼。儘管如此,在首任總書記陳獨秀之後,毛澤東與瞿秋白、李立三、王明(陳紹禹)等深受蘇聯、共產國際影響的領導者志趣相左,被黨中央劃為黨內非主流。
但毛澤東秉持獨自的想法與強烈的意志,以湖南、江西一帶為中心,建立農村根據地,並加以擴大,拓展自己的勢力範圍。毛澤東在農村根據地的防禦被蔣介石的軍隊攻破(當時他的軍事指導權被剝奪)後,於「長征」的大遷徙中,在貴州省遵義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才獲得中國共產黨內實際的領導權。這已經是建黨十四年後的事情。
向蘇聯的權威挑戰
成為中共領導階層的毛澤東,更進一步地向矗立在自己面前的巨大「權威」挑戰。其一是抗日戰爭期間及其結束時,挑戰了中國的最高權威者蔣介石。抗日戰爭是在第二次國共合作成立後正式開始。所謂一致抗日,意思是在以蔣介石為最高司令官的統一政府、統一國民革命軍的前提之下所進行的抗日活動。對此,雖然毛澤東在表面上予以承認,實際上卻已經在西安北部黃土高原一帶的根據地,取得實質的統治權,當時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共產黨軍,毛亦未交出指揮權。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戰爭結束後,召開以「避免內戰,和平統一」為目標的蔣介石、毛澤東會談,亦即所謂的「重慶會談」,雙方同意實現以蔣介石為最高領袖而統一的中華民國。即使如此,毛澤東還是不願讓出自己手中的政權及軍權,最後爆發國共內戰。換個角度來看,這可說是毛澤東向「蔣介石的權威」的反叛、挑戰。
毛的另一個「叛逆」,是針對社會主義陣營的盟主――蘇聯。長期以來,史達林都無視毛澤東的存在。就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來看,自建黨以來都是跟隨共產國際的腳步,而毛澤東則是唯一一位不是共產國際及史達林指名的最高領導者。實際上,毛的叛逆之矛,並沒有直接針對史達林。但是,據說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的西安事件(西安事變)中,毛澤東看見史達林「盡快釋放蔣介石」的秘密電報後十分憤怒,因為他原本強硬主張,應該將軟禁中的蔣介石處死。
儘管如此,在建國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毛澤東便前往莫斯科進行訪問。雖然在莫斯科待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毛卻受到史達林冷淡地對待,嘗盡辛酸。先不管表面上的態度如何,實際上毛恐怕一直拒絕臣服於史達林的權力之下。一九五○年二月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表面上是「加強彼此的合作關係」,以中國的立場看來,背後卻是被強迫簽定數個「侵害主權」的秘密協定。這對誕生不久的新中國而言,其實是在嚴峻的冷戰體制下,為了自己的安全保障,而不得不依附蘇聯的現實。
不難想像,在史達林死後,毛會將累積的怨憤不滿,一股腦兒地擲向蘇聯。相對於赫魯雪夫的「批判史達林」,毛則是以「擁護史達林」的形式,開始公然地挑戰「蘇聯的權威」。中蘇對立的嚴峻程度,正如後所述,就連共產主義的大義、與強敵美國帝國主義的鬥爭,也被模糊化。最後,甚至愚弄、犧牲一同在中國革命中的同志。當自身是「弱者」之時,叛逆大多意味著革命。而當自己成為「強者」之時,若仍鼓吹「叛逆」,則容易導致巨大的「破壞、混亂」。
逆境者鄧小平
若是將「叛逆者」視為毛澤東的首要特徵,那麼該如何看待鄧小平?眾所周知,鄧小平是身高約一百五十多公分的矮個子,既不能說是儀表非凡,也不算是引人注目。生長在四川鄉下的富裕家庭,擁有最好的環境,並受到家中長輩的疼愛。與毛澤東的少年時代大相逕庭。楊炳章的《鄧小平――政治的傳記》中,對於少年時期的鄧小平有如下的評述:「成績不上不下,是個普通的學生」、「鄧在(準備留學的)補習班中也表現平平,並沒有給人什麼特別的印象」、「鄧本來的政治意識不高,年紀也輕。……並沒有像陳毅、聶榮臻等、其他的四川同鄉讓人留下強烈的印象。」
一九一九年,鄧小平獲得至法國勤工儉學的機會,因而離開中國,自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五年於法國半工半讀,這才投身共產主義運動。但是這個時期的鄧小平,並沒有像周恩來一樣有著輝煌的活動經歷,他在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機關報《少年》中工作,幫忙蠟版油印,最後獲得「油印博士」的封號,這段軼事亦十分有名。一九二六年鄧小平經由莫斯科回國,不久後便負責黨中央內部的記錄工作等秘書性質的活動。從這些過去的經歷,並沒有顯露出任何他將成為未來中國的「偉大領導人」的跡象。
雖然鄧小平個子矮小,稱不上風度翩翩,能力也不怎麼起眼,但或許是基於強烈的自尊心,使他鍛鍊出「忍耐的同時,也一點一滴地貫徹自我主張的精神」。勤工儉學計畫也因他的成績不佳,而必須自付一半的留學支出。年僅十六歲的他,是參加者中年紀最小的。他在船艙最下等的底層甲板上待了近一百天的時日,到了法國在最糟的勞動條件下工作,被揶揄為「油印博士」般的、勤勉持續地做著屈居人下的差事。在這樣的過程中,鄧小平不知不覺地鍛鍊成「逆境中的強者」=逆境者。
關於鄧小平的私人生活雖然只是外界臆測,約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之時,與姿色端麗的金維映女鬥士結為連理,無奈這段婚姻只維持短短一年便告結束。金維映在離婚後不久與李維漢再婚。李維漢比鄧小平年長八歲,是法國勤工儉學計畫的學長,擁有輝煌的經歷。一九二八年任黨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務委員,其後歷任上海、江蘇的最高幹部,一九三一年外派至蘇聯,一九三三年回國後成為黨中央組織部的幹部,一九三五年晉升為組織部長。金維映與李維漢結婚後不久便生下李鐵映(前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因為這一連串的事情,而有鄧小平被李維漢「奪妻」的說法。話雖如此,寒山碧卻指稱這個傳聞的可信度不高。
無論如何,這對鄧小平而言,確實是「身為男性的屈辱」。然而在這樣的逆境中,鄧小平也不得不忍耐。鄧小平在離婚後不久便任職江西省黨委員會宣傳部長,在留蘇派掌握權力的黨中央內,被批判為「羅明路線」的推進者,被剝奪所有職務,並「留黨察看」,這是他在黨內第一次失勢。這個事件的原委是,為了對抗國民黨軍的「包圍討伐」,黨中央採取「寸土不讓」的方針,但福建省黨委員會代理書記羅明卻與中央不同調,表明採用毛澤東的「放棄據點,展開游擊戰」的方式,鄧小平也表示支持;因此被黨中央批判為「右傾的機會主義」,遭到整肅。鄧小平在「留黨察看」的狀態下開始長征,被編入前妻金維映所指揮的中央第二縱隊,其上又有司令官兼政治委員李維漢,他不得不像一名兵士般表現出追隨與服從。對鄧小平個人來說,這恐怕像是在巨大的屈辱之下偷生,才得以完成不可思議的長征。
再度失勢
然而,對鄧小平而言,其後,特別是從新中國建國以後,至文化大革命為止,他在政治舞台的活動經歷,可以用「一帆風順」、「勢如破竹」來形容。在這個過程中,鄧小平憑藉著親近毛澤東而逐漸活躍,並浮上了檯面。然而,在大躍進的「大挫折」後,鄧小平對毛澤東建設國家及社會的方式抱持著疑義,實際上打算推行完全迥異的經濟建設模式,不料等待著他的、卻是所謂文化大革命的特大號陷阱。一九六六年秋天,文化大革命正式展開後不久,他便被紅衛兵拖上街,冠上「中國排名第二的當權派」的罪名,受盡屈辱而失勢。
不過,與最大當權派的劉少奇,被剝除黨籍、永久除名後失意病死的狀況相比,鄧小平被處分「留黨察看」三年半,軟禁在江西省農村中的境遇,已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在此逆境中,鄧小平把時間花費在讀書、勞動以及鍛鍊上。鄧小平的女兒鄧榕(毛毛)看見他在宿舍庭院中繞了數十圈的身影後,寫下這段文字:「看著父親堅定且快速的步伐,便能清楚明白,他是為了將來的戰鬥做準備,父親的信念、計畫及決心已越來越明確,達到了不可動搖的穩固。」
一九七六年一月,堪稱為鄧小平的伯樂─周恩來因癌症逝世後,鄧被冠以「死不悔改的當權派」之罪名再度失勢。鄧小平對於這次的失勢,展現了頑強不屈的姿態。之後在第一次天安門事件中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鄧小平向華國鋒懇求,希望華國鋒允許自己前往天安門廣場,說服民眾離開廣場。此時,鄧小平與「四人幫」之一張春橋的爭論,被記錄在某一部後來被禁止發行的書籍中:
張春橋冷笑地說道:「太遲了,小平同志。你就不要再演戲了。」鄧小平以威懾的眼神使勁地瞪著他,露出冷冷的一抹笑容回答說:「春橋同志,這次我倒想要看看你的把戲,要怎麼落幕。」語畢,鄧小平憤然起身,離開人民大會堂的會議室。
對於年過七十、數度戰勝逆境的鄧小平而言,這種程度的「挫折」,或許已經不到值得賭上生死的程度。其後,正如眾所周知,毛澤東去世、「四人幫」被逮捕、失勢,一九七七年七月,鄧小平如同不死鳥一般復活於政壇,帶領著中國朝向現代化的路線邁進。
謁見「皇帝」
在過去長期的革命鬥爭中,黨內高層領導者曾以「同志」互稱。在延安洞窟中,曾有一段小插曲,描述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人大喊「毛同志快起來!」叫醒還在午睡的毛澤東,並與毛爭論。然而建國以後,毛澤東在領導階層中逐漸突出,不久後,過去的同志們便以「毛主席」、「偉大的毛主席」稱呼毛澤東。毛突然提倡「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以及一九五五年推動「農業集體化」等強硬主張,並沒有受到同志們的反對與異議,毛也變得無法接受他人的意見。但是在這個時期,毛澤東和其他高層領導者之間仍有著激烈的論爭。
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派鬥爭」以及一九五九年的「彭德懷失勢事件」之後,就再也沒有人可以和毛澤東論爭。反右派鬥爭,主要是「引蛇出洞」,假意讓民主黨派人士及自由派人士自由發言,再毫不寬容地加以打擊。與毛同為湖南出身的彭德懷,幾乎是當時唯一能夠以近乎對等的形式與毛對話的人。彭德懷失勢事件,是彭向毛訴說大躍進急進的錯誤所造成的慘況,但卻激怒毛澤東,而受到彈劾,此後再也沒有人敢正面地向毛進言。
然而,實際上在大躍進失敗後,毛的威信也開始下滑,反之,劉少奇與鄧小平的聲望開始高漲。面對如此狀況的「叛逆」、「逆襲」,即是導致文革的原因之一,同時也是毛澤東走向皇帝化的過程。從文革初期有名的照片中可以看見,毛在天安門廣場上謁見一百萬紅衛兵時的姿態,宛如「皇帝」一般。有關皇帝化的毛澤東,可以從其私人醫生李志綏生動的描寫中得知一二。一生抗拒刷牙與洗澡、自在地讓年輕女性陪侍、無論部下身處何處,隨時召喚到跟前下達命令(即便是周恩來也不例外)等,毛澤東宛如獨裁者的姿態,清楚地呈現在李志綏的筆下。
傳言毛在死前留給後繼者華國鋒的遺言:「你辦事,我放心。」,可以說是巧妙地象徵了皇帝權力的繼承儀式。被稱為是「進步性」、高喊著「人民的解放」的共產主義政黨,其領導人的繼承以如此形式進行的事實,以及毛澤東「革命性的思想」與其自身作為領導者的舉止之間的關聯,到底應該如何理解?毛在文革中向史諾述說「自己是無髮無天」,這個自我陳述後來成為討論的話題。當時被認為是「孤獨的修行僧」之意,解釋為毛不眷戀權力,即使是隻身一人,身為革命家的他也會遵從其信念而行。但是,後來竹內實指出,「髮」與「法」的發音相同,因此應該解釋為「無法無天(毫無畏懼)的帝王」較為妥當。
權力的完全繼承
相較之下,鄧小平又是如何?鄧掌握權力的時期,被認為是一九七八的秋天左右,與華國鋒爭權,並確立自己的路線之時。然而,鄧小平體制的確立則是在四年後,一九八二年的第十二次黨代表大會上。於此過程中,不只是先前所敘述的「保守派」陳雲及李鵬等人,也包含對王震、楊尚昆、鄧力群、葉劍英等資深幹部的細心關照。因此,無論是改革派或保守派、年長者或年輕階層、知識分子或軍人,皆仰慕鄧小平,其支持階層十分地厚實。另外,在臺灣問題方面,轉向「和平統一」的方式,提倡一國兩制等,皆是之前其他領導階層已提出之主張,並非為鄧的獨有主張。從這些點看來,與其說鄧小平是一位獨裁者,不如說他是一位提倡現代化、改革開放的「掌舵者、協調者」來得恰當。
然而,鄧小平在後繼者的指名上,也是根據他絕對的判斷。他於一九八二年時期,分別提拔胡耀邦、趙紫陽為總書記、總理時,曾熱切地說道:「就算自己到了天上,地上也還有胡、趙二人。」對兩人寄予莫大的期待與信賴。另外,在改革開放的具體政策上,設置「經濟特區」、積極引進外資、提倡經濟的市場化等,這些皆歸功於鄧小平不屈的決斷力。一九八九年第二次天安門事件中,發布「戒嚴令」,決定以軍隊介入的決定者也是鄧小平。此時,趙紫陽總書記對學生們採取同情態度,並反對戒嚴令。鄧小平毅然地捨棄趙紫陽,提拔江澤民成為新一任的總書記。但是,二○○一年出版的《天安門文書》中提到,拔擢江澤民是陳雲、李先念的推薦,因此留下疑問。由這些過程中,可以說鄧小平也是朝著「皇帝化」的方向前進。
◎學者、專家、老師,同聲一致大力推薦!
游逸飛──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高上雯──淡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甘懷真──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呂春盛──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廖宜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吳密察──國史館館長、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林桶法──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藍弘岳──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汪宏倫──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柳立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蔡偉傑──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
郭清華
淡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日文主編,一直沒有離開翻譯的崗位。譯有《殺人人形館》、《魔神的遊戲》、《我愛廚房》及《天璋院篤姬》等推理、文學小說,及其他生活散文和實用書。
李彥樺
1978年出生。日本關西大學文學博士、台灣東吳大學日文系碩士。鑽研翻譯理論多年,譯作涵蓋文學、財經、實用叢書、旅遊手冊、輕小說、漫畫等各領域。
游韻馨
與豆府汪星人一起過著鄉下生活的全職譯者。譯作包括《情緒鬆綁:跟自己和好的44個方法》、《超簡單、不失敗的電子鍋料理100》、《哆啦A夢科學任意門14:海底迷宮探測號》、《躲貓貓之貓控天堂!和貓咪一起快樂生活!》等多部作品。
部落格:kaoruyu.pixnet.net/blog
e-mail:kaoruyu@hotmail.com
林美琪
在出版界工作多年,現為專職譯者。對翻譯工作一往情深,享受每一趟異國文字之旅,快樂筆耕。譯有《連續殺人鬼青蛙男》等小說、《幾千之夜,昨日之月》等散文,以及各類生活實用書。
葉韋利
1974年生,水瓶座。
慣於跳躍式思考的隱性左撇子。
現為專職主婦譯者,熱愛翻譯工作。
享受低調悶騷的文字cosplay與平凡充實的生活。
譯者葉韋利工作筆記FB專頁:www.facebook.com/licaworks
廖怡錚
臺中人。畢業於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臺灣史研究所、早稻田大學日本語別科。著有碩士論文《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專書《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譯有《巨龍的胎動》、《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
陳柏傑
東京大學國際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博士課程在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