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shOnce('styles) @endPushOnce

從無所不在的「規則」看世界

發布日期:2024-05-22

從無所不在的「規則」看世界

 

 

不知道大家的工作場域有沒有被要求數字管理呢? 運氣好的有機會見識到數字管理帶來的效能、效率,運氣差的則有可能讓作業寸步難行,感覺快窒息般。這其實都和《我們賴以為生的規則》談到規則如何生效、失靈以及重建背後的邏輯思辨有關。該學術應用面不僅可立即反映至日常生活,還擴及到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等需要制度領域。如果近期有拿著紅酒聊天的商業會議,很適合用這本書作為談資喔。

 

 

【從無所不在的「規則」看世界】

 

遇到颱風來襲,中央氣象局有其明確標準,但為什麼該不該放颱風假時常還是各縣市政府頭大的問題呢?

 

為保障老弱婦孺的權益設置的博愛座,宣導的使用規則需嚴謹看待還是可依實際情況但書調整?

 

無所不在的「規則」,無形影響社會、團體的發展,是一段「不證自明者」的歷史。小到下廚煮菜的料理食譜,大到法庭斷案的法律條文。它幾乎決定了社會運轉的方式。

 

回溯歷史,細數「規則」的前世今生,了解它是如何生效、失靈以及重建,形塑出我們所認知的、存在著的世界。

 

 

▋ 規則在鬆緊之間

 

規則往往能規範大眾秩序,推動效能,約束群眾。但若規則不明確時,人們也容易變得無所適從,甚而產出「規則自助餐」,淪為鄉愿人治「都你說得算」的浮動標準。

 

雖然無傷大雅的風土民情處處可見各式表面規則,但凡擴大至有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時,很容易演變成侵害他人權益的潛規則。而其解決之道,似乎仍是靠「訂下規則」。這從歷史上因為重大事件需要修正律法的案例可見。

 

縱使規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規則都是牢靠的嗎?是否有它的極限呢?會不會也有不適用「規則」的非常時刻呢?這關乎我們該如何看待規則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有因應環境、時代必要的協調彈性。

 

 

▋ 規則裡的原則

 

《我們賴以為生的規則》書中舉了這樣的例子。艾蒂安.邦尼和許多神學家一樣,背負著宗教帶來的道德約束,不過在需要提出建言時,仍然能站在不同立場,替人設想。像是他為商人利益提出了違反宗教規則的「放貸」行為,有沒有因社會型態轉變而調整的必要。當時的辯護記錄於邦尼的著作中,分類細膩,展開各種情境下應該有的伸縮條件,試圖引導陷入各種規則和道德的人們走出死循環的困境。

 

 

▋ 規則與道德之間的拉扯

 

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劇作《悲慘世界》描述1682年的巴黎,一名飢寒交迫的窮人偷了一條麵包被判處五年勞役的故事。

 

在犯了偷竊的規則的前提下,主角尚萬強無庸置疑是在法律的對立面,但他幾乎從未站在正義的對立方。公義是一個概念,它跨越了法律和正義之間的鴻溝,同時也是一種在正義的名義下扭曲法律的做法。

 

規則的形成與遵守,似乎也間接丈量了人性與道德。

 

《我們賴以為生的規則》的作者洛琳‧達斯頓認為,也許這種對於規則的一廂情願,使得我們無法反省自身,也不願面對殘酷的現實,即我們現代人對規則的想像,並沒有真切地捕捉到規則的全貌。

 

 

 

《我們賴以為生的規則》榮獲2023美國出版者協會PROSE科學、醫療、科技史獎。透過包羅萬象、橫跨古今的例子,探討規則三種歷久不衰的定義:測量工具、模範與典範,以及法律。

 

科學史泰斗洛琳.達斯頓生動描述規則的變遷與矛盾,是如何深深影響人們對於規則的想像與期盼。我們總是希望能建立一個普世皆準的準則,卻不斷面臨各種例外狀況的挑戰,而疫情時代各種眼花撩亂、措手不及的防疫規定,正是一道全世界記憶猶新的明證,榮獲2023美國出版者協會PROSE科學、醫療、科技史獎,由科學史泰斗洛琳.達斯頓著作的《我們賴以為生的規則》恰逢其時,讓我們藉此重新思考,「規則」之於當代社會的真正意涵,和它逐漸數字化的趨勢走向。

 

 

___________

參考資料:

1、《我們賴以為生的規則:從量尺、食譜、法律到演算法,人類如何確立和打破一切?》|洛琳‧達斯頓(Lorraine Daston)|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上市日期2024年5月1日

 

 

 

LIN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