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本完整臨摹王羲之的書法字帖
書中龍象,草書之絕之《十七帖》
送禮短書,文字簡省而敬重其事的《奉橘帖》
後人譽為一筆畫的《大道帖》
乃草書之冠的《游目帖》
用筆跌宕的《行穰帖》
悲痛俱在筆墨之中的《頻有哀禍帖》
用筆連綿心手無間的《得示帖》
墨色如夢的《秋月帖》
起筆如割轉折鋒芒凌厲的《喪亂帖》
書籍特大尺寸,42*25cm,全書彩色印刷、硬板精裝,字帖皆以原大精印,筆法、墨韻、紙張質地超清晰呈現,冊頁式裱褙設計,展示書法冊頁之精美。字帖內容、原文詳細說明,方便欣賞與學習。
關於「王羲之傳本墨跡」
由於各種原因,王羲之的書法已經沒有任何真跡傳世。書法史上最重要的書法家,竟然連一件真跡都沒有,確實是令人非常遺憾的事實。
幸好唐太宗是王羲之的大粉絲,唐朝又是書法史上臨、摹、刻等等書法複製技術最高明、最發達的時期,因此我們至少還有二十多件唐朝複製的王羲之墨跡可以參考,以茲領略王羲之的書法成就和魅力。
在現存的王羲之墨跡中,可以分為臨、摹兩種,臨是對著書法臨寫,成品的價值取決於臨寫者本身的書法能力,也不可避免的會偏離原作的面貌,王羲之傳本墨跡中最有名的是傳為歐陽詢和褚遂良臨寫的〈蘭亭序〉。
其他的傳本墨跡,主要是摹本,最有名的,也是〈蘭亭序〉,其中最好的是「神龍半印本」,是唐太宗令馮承素、趙模、諸葛貞、韓道政、湯普澈等人就原作描摹而成,由於描摹的技術極為高明,一般相信忠實的複製了王羲之書法的原貌。
官方摹本中最有名的,是武則天時期的《萬歲通天帖》,王羲之的後裔王方慶向武則天進獻家藏王氏家族的前賢真跡,其中有王羲之的〈姨母帖〉、〈初月帖〉。武則天命人臨摹之後將真跡賜還給王方慶,如今卻只有摹本留存,現收藏於遼寧博物館。
另一種墨跡,並沒有記載是什麼人、什麼時代摹的,但以其精緻的程度、所使用紙張的種類,可以判斷應該也是唐代皇室工匠的成品。其中〈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摹在同一張紙上,唐朝就傳至日本,為日本皇室收藏,保存狀況非常完好。〈哀禍帖〉、〈孔侍中帖〉、〈憂懸帖〉也是摹在同一張紙上,唐朝就傳至日本。日本私人收藏的〈妹至帖〉和2012年首度面世的〈大報帖〉,則是同紙分割為二的摹本。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也是摹在同一張紙上,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遠宦帖〉有宋徽宗親筆題籤,和〈都下帖〉、〈秋月帖〉以及被乾隆列為「三希」之首的〈快雪時晴帖〉,都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摹本之外,還有少數不知名書法家、不明年代的的臨寫本,如天津博物館收藏的〈寒切帖〉、普林斯頓大學收藏的〈行穰帖〉、上海博物館的〈上虞帖〉以及〈大道帖〉、〈長風帖〉、〈賢室帖〉、〈飛白帖〉、〈乾嘔帖〉等等,書寫品質優劣不一,保存狀況也不一定良好,但作為歷史上難得留存的王羲之書法臨本,依然受到重視。
《十七帖》簡介
《十七帖》是王羲之最有名的草書書簡匯刻集成,從帖子末尾有敕押和褚遂良跋尾判斷,《十七帖》應是從唐太宗內府所收的大量王羲之法帖中精選組合而成,但也有人認為《十七帖》刻本晚於唐朝,敕押和褚遂良跋尾都是移花接木。
但不管如何,《十七帖》中〈遠宦帖〉、〈遊目帖〉有精緻摹本,和刻本比較,可以看出《十七帖》相當忠實傳達了墨跡書寫特色。
《十七帖》一直是學習書法的草書經典,歷代並衍生出各種刻本,也成為收藏珍品。
《十七帖》凡涉及王羲之問蜀、遊蜀、求藥以及兒女婚嫁等內容的書簡都是寄給當時蜀太守周撫的,其他則無法確認寄給何人。
《十七帖》中諸帖均缺少常見尺牘中的「月日名白」,也沒有晉人法帖中常見的弔喪問疾等忌諱不吉之內容,可以證明《十七帖》是經過整理編排的,並非王羲之書簡的原始完整面貌。
傳世的《十七帖》可分為三個系統,一是末尾有敕押和褚遂良跋尾的刻本——稱為「館本」(或「敕字本」);二是傳南唐李煜得自唐賀知章臨本置於澄心堂,並刻以傳世——稱為「賀監本」;三是臨摹本,有傳世的和敦煌所出臨本。另外,宋代《淳化閣帖》、《大觀帖》等集帖亦收部分散帖,但精細程度已經不如《十七帖》。明朝刻帖之風興盛,因而也有私人摹刻的各種版本。傳世「館本」最完整的是現藏日本的三井本。
本書特色
◆史上第一本完整臨摹王羲之的書法法帖
◆突破傳統與實驗―古紙今墨重新演繹
◆書中龍象,草書之絕之《十七帖》
◆送禮短書,文字簡省而敬重其事的《奉橘帖》
◆後人譽為一筆劃的《大道帖》,用筆跌宕的《行穰帖》。
◆悲痛俱在筆墨之中的《頻有哀禍帖》,墨色如夢的《秋月帖》。
◆起筆如割轉折鋒芒凌厲的《喪亂帖》,用筆連綿心手無間的《得示帖》
◆隨書贈送書法名家侯吉諒老師親題,「快雪時晴帖」紅包袋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