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歌【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
這是一個有情世界,在美好故事裡,看見自己和身邊的人
薄暮青山路又斜
倘佯湖畔少人家
浮生若夢的不差
聽我歌聲隨流水到山崖
──鹿橋 題
昆明的太陽是最叫人愛的,那些驕傲美麗的飛機就常常在晴空之下舒展翻轉他們耀目,銀色的翅膀,下面看得快樂的人們眼也花了。
民國三十二年,重慶郊外山洞:
為了一向珍視那真的,曾經有過的生活,我很想把每一片段在我心上所創作的全留下來,不讓他們一齊混進所謂分析過的生活經驗裏,而成了所謂錘鍊過的思想。又為了過去的生活是那麼特殊;一面熱心地崇景著本國先哲的思想學術,一面又注射著西方的文化,飽享著自由的讀書空氣,起居絃誦於美麗的昆明及淳厚古樸的昆明人之中,所以現在記載時所採用的形式也是一樣特殊的。──鹿橋
一九七二年,聖鹿邑:
在你很擠的房子裏,很忙的工作中,如果她(未央歌)也能在你中心拓展出一片風光山色,使你獲致心靈上片刻的慰藉與安寧,這就是我所馨香祈禱的了。──鹿橋
未央──千秋萬世,長樂未央──來者不識,去向未明,《未央歌》一如完全透明白色大理石般那樣的美好,是一部歌頌青春友情的小說。延伸閱讀
《未央歌》(限量精裝珍藏版)
《市廛居》
《人子》
《懺情書》
《鹿橋歌未央》
本書特色
★繼1967年初版,至今長銷不衰的長篇小說。
★民國校園版的浪漫、青春小說,描寫一群大時代的大學生,他們的成長故事。
★五十週年紀念版深情上市。特別收錄作家楊照專文導讀。
《人子:從9歲到99歲都適讀的寓言故事集(臺灣商務75週年全新增訂紀念版)》
媲美《為自己出征》、《小王子》的東方哲學經典故事集
承載生命百態,探尋自我
多所高中大學老師的指定讀物
《未央歌》作者鹿橋另一長銷經典
特別收錄 周夢蝶/應鳳凰 王文進 翁文嫻 學者名家專文評論
「從降生、而啟智、而成長,然後經過種種體驗才認識逝亡。最後境界則是在有的人生中只可模擬、冥想而不可捉摸的永恆。」——鹿橋
人生航道的每個轉折點,孕育著不同的契機
單篇閱讀可啟發自我,逐篇閱讀能探索多重視角
關於〈汪洋〉
我們一生之中,多少重大的決策都是在知識不充分時,就不得不勉強拿定的!
關於〈幽谷〉
在這千千萬萬應時盛開的叢花裏,他找到一株美好的枝梗,擎著一個沒有顏色、沒有開放,可是就已經枯萎了的小蓓蕾。
關於〈人子〉
人間已經沒有罪惡了。過了河那邊就是陰間。陰間的事與人間完全相反,你還能分辨善惡嗎?
關於〈靈妻〉
等到她氣息平定了,她才想起這整個時光都是緊閉著雙眼。她就要微微閃開眼來看看她自己眷愛的神靈。但是她睜不開眼來!
鹿橋
鹿橋
本名吳訥孫,1919年生於北京,2002年於美國波士頓逝世。在天津南開中學求學時代多次或偕伴或獨自作長途徒步旅行,以認識都市以外之大中華。1942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留校為助教一年,考取自費留美。1945年完成長篇小說《未央歌》,之後入耶魯大學研究院,1954年得博士學位專修美術史。
歷年任教於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耶魯大學。1984年自密蘇里州華盛頓大學以麻林可德、優異校座教授榮休。
學術論文多以英文出版,或譯成德.義、日文。中文文學著作有《未央歌》、《人子》、《懺情書》、《市廛居》等。名列美國名人錄、世界名人錄(Marquis, Who’s who in America/ Who’s who in the World),1997年並獲美國中西區華人學術研討會特別頒贈「傑出學人獎」。
未央歌【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
媒體推薦
書人文字秀
作家/聯副主編 宇文正
作家 詹宏志
作家 楊照
共同推薦
《人子:從9歲到99歲都適讀的寓言故事集(臺灣商務75週年全新增訂紀念版)》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宇文正 作家/聯副主編
紀金慶 臺灣師範大學與海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劉安婷 為台灣而教基金會創辦人
「在鹿橋前輩的文學裡,人與文字的相遇是如此的質樸、自然而優美。在這樣的小說裡,文字完全沒有斧鑿的痕跡,一切都像是生命經驗中最核心的內裡向外在世界徐而悠遠的輕柔流露,而任何深遠的思辯自在其中。」——紀金慶
未央歌【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
八版贅言
六版再致未央歌讀者
再版致未央歌讀者
前奏曲
緣起
昆明西南聯大回憶圖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
楔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孤城回望蒼烟合。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
第十四章 「纏綿絲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
第十五章 「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
第十六章 「曲終不人見,江上數峯青。」
第十七章 「且縱歌聲穿山去,埋此心情青松底,常棲息。」
尾聲
謝辭
出版後記
附:散民舞曲簡介.散民舞曲
《人子:從9歲到99歲都適讀的寓言故事集(臺灣商務75週年全新增訂紀念版)》
推薦序/紀金慶(臺灣師範大學與海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前言 寫給所有人的人間故事
原序 由生而死,想望永恆
汪洋
幽谷
忘情
人子
靈妻
花豹
宮堡
皮貌
鷂鷹
獸言
明還
渾沌
不成人子
後記 最純潔的快樂
名家談人子
周夢蝶/應鳳凰〈談《人子》〉
王文進〈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談鹿橋及其《人子》〉
翁文嫻〈一個荒誕、真摯的世界——讀鹿橋作品《人子》〉
《懺情書》
《鹿橋全集》出版緣起
前言
藍紋
在西山看見了「藍」
晚經
你不能恨我
苦行與妖精
掘壕者之歌
我怨你,我怨我自己
快樂在失而不在得
快樂在失而不在得
永遠
逃命記
猜
懺情書
我心傷悲
無鄉愁者的悲哀
夕陽山徑之歌
遊子心情
強詞奪理
狼
沙洞
成年的心
有這種巧針線嗎?
素材
關於「黑皮書」
同學與兄弟
採買監廚
遠人來信
健身運動
航校學生
兄弟深談
同窗姊姊
生病住院
粥與葡萄乾
生病住院
夢中辯論會 懺
《市廛居》
鹿橋夫婦於聖鹿
邑的「讀易齋」
《鹿橋全集》出版緣起
前言
戊午舊序
市廛居
市隱記情
「一個土豆,兩個土豆」
可憐的鷂鷹
路邊買一枝粉紅玫瑰
圍桌閒話
唯美主義與美育
市隱與客居
「怎奈終年客途裏!」
美國的女主人
從頭說起
靜閟的鄉間
乙園泉石
三類接觸
在歌聲裏「協」調
伏案之餘
圓餅小店
農家情操
「物盡其用」的三種態度
徽州饅頭劍橋魚
市隱記情外一章
利涉大川
利涉大川
四海為家
他鄉與故土
「客星容易落江湖」
《未央歌【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
序
青春如斯的有情世界
讀以往那曾於臺灣有過輝煌時代的長篇小說,得以暫時離開喧囂的、理所當然且反覆折磨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進入一個不一樣的人間際遇、不同的人生經驗裡面,探頭看看自己對於人性的想像、時代的感受是否被今日的現實所限制住。鹿橋的長篇小說《未央歌》就曾經在台灣瘋狂流行過,而這部小說從寫作到出版的經歷,部分反應了時空換變後所帶來的陌生性以及在這個陌生性中,值得珍惜的價值。
一九四五年的時候,鹿橋僅僅二十六歲,他在這一年完成了將近六十萬字的長篇小說。但是這份小說的書稿完成時,只是靜靜放在鹿橋的抽屜裡,要一直等到十四年之後、一九五九年,這份手稿才正式鉛字排印,而即使是初版,它仍然只是由鹿橋旅居在美國時,以私人名義的方式出版。在初版前後幾年,這本小說稍微在香港有一點發行,臺灣讀者沒有清楚明確的途徑去接觸到這本書。直等到八年後的一九六七年,這部書才由當時的主流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等到他終於出現在書市上,才真正蔚為風氣,約在二十年的時間裡,《未央歌》幾乎每一年都在臺灣青年的閱讀書目上名列前茅,銷售量也十分驚人。到了八○、九○年代後期,臺灣出版、閱讀及書店的環境徹底改變了,新興連鎖書店「金石堂」出現,開始做一種特別的促銷和服務讀者的方式──公布「暢銷排行榜,而且在它的年度暢銷排行鎊上,《未央歌》幾乎年年上榜;因而,我們可瞭解這本書至少在那樣的時代,曾經於臺灣閱讀地圖上佔有如此龐大的領域。
《人子:從9歲到99歲都適讀的寓言故事集(臺灣商務75週年全新增訂紀念版)》
前言〈寫給所有人的人間故事〉
《人子》是寫給從九歲到九十九歲的孩子們看的故事。九歲以前的就由母親講給他們聽。
只要喜歡聽就好,不一定要都懂,不但是聽的人不必都懂,講的人也不必都懂。
因為我不但寫的時候沒有想這懂不懂的問題,到現在自己也未必真懂得都說了些甚麼。可是我寫人子故事的時候始終都很喜悅,現在寫完了,心上直捨不得!
這懂不懂的話是指故事裏的意思,不是指所用的文字。《人子》的文字都是簡單、清楚的大明白話。描寫的風光、情境,又都盡力避免文化同時代的狹窄範圍,好讓我們越過國界,打通時間的隔膜來向人性直接打招呼。書中人物都沒有姓名,除了很明顯、有必要的時候,故事發生的地方也都沒有地名。
這樣,這些故事既然不可能是任何人的真經驗,就可以超出個別的實際經驗讓我們不分彼此,欣賞一種同感。
《人子》的章法也很簡單:「汪洋」孕育著所有的人子故事,「渾沌」給它們做了大結束。同時,看了「渾沌」之後,「汪洋」就再也約束不了那少年航海手了。
自〈幽谷」到〈明還〉,一篇一篇像是做加法:一加一,加一,加一。〈明還〉裏幾次呈現一種渾圓又運轉的意象,把〈渾沌〉引來。〈渾沌〉則做了乘法:變化從此不但加快,而且可能性也忽然增多,因此可以達到無窮!
於是,才在冥冥之中意識到永恆。
永恆是靜的。靜中又蘊藏著無限的動的可能。
〈不成人子〉是反照全篇的一段文字,也是一個小小的標點符號。像是一個小釘子,把這些虛幻的故事最後還是牢牢地釘在人間。人間就是這些故事的土壤,這些故事應該深深埋在這土壤裏。
看《人子》最不宜拿一篇來比一篇,更不要拿《人子》跟《未央歌》比;將來也不要拿《人子》、《未央歌》來比「六本木」,或是許許多多我還沒有發表的文字。但是恐怕終不免被人比來比去,因為目下這個世界太愛比了。
在這裏我不禁要說一句話,就是凡是有章法的結構,每篇必有它的情韻、地位同責任。像一席菜餚一樣,必要用心配合排列。若都是大葷,或都是醬瓜泡菜,那怎麼可以?但是客人若祇愛喫一個味道,那就祇好給他一菜一湯的客飯,不能為他備辦筵席。
其實不但是一個人的作品,就是他的一生也恐怕有個章法,不過不容易一眼就看出來。
從渾沌又回到渾沌,從清虛又回到清虛,宇宙又何嘗沒有一個章法?
人還是不免要比,於是各個文化都有它的堯舜之世,也都嘆息人心不古。比了之後就喜歡這個,厭惡那個。其實這裏也是一個大章法,其中的每一個時代也都是不可少的節目。
《人子》寫到最後幾篇時,我心上越來越清楚這一段美好的寫作生活要告一段落了,便越來越捨不得收束。但是不能不收束,因為行文、章法的氣勢使然。
《人子》要出版單行本了,我深知我自己的感覺,想要緘默。但是不能不說說寫這書的心境,因為我也深知朋友的情誼要我如此。
話說到這裏,就讓我們不再耽擱,一齊起身,尋覓一個門徑,走進《人子》故事的荒誕、又真摯的世界去罷!
一九七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於美國康州、且溪、延陵乙園
《未央歌【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
序
青春如斯的有情世界
讀以往那曾於臺灣有過輝煌時代的長篇小說,得以暫時離開喧囂的、理所當然且反覆折磨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進入一個不一樣的人間際遇、不同的人生經驗裡面,探頭看看自己對於人性的想像、時代的感受是否被今日的現實所限制住。鹿橋的長篇小說《未央歌》就曾經在台灣瘋狂流行過,而這部小說從寫作到出版的經歷,部分反應了時空換變後所帶來的陌生性以及在這個陌生性中,值得珍惜的價值。
一九四五年的時候,鹿橋僅僅二十六歲,他在這一年完成了將近六十萬字的長篇小說。但是這份小說的書稿完成時,只是靜靜放在鹿橋的抽屜裡,要一直等到十四年之後、一九五九年,這份手稿才正式鉛字排印,而即使是初版,它仍然只是由鹿橋旅居在美國時,以私人名義的方式出版。在初版前後幾年,這本小說稍微在香港有一點發行,臺灣讀者沒有清楚明確的途徑去接觸到這本書。直等到八年後的一九六七年,這部書才由當時的主流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等到他終於出現在書市上,才真正蔚為風氣,約在二十年的時間裡,《未央歌》幾乎每一年都在臺灣青年的閱讀書目上名列前茅,銷售量也十分驚人。到了八○、九○年代後期,臺灣出版、閱讀及書店的環境徹底改變了,新興連鎖書店「金石堂」出現,開始做一種特別的促銷和服務讀者的方式──公布「暢銷排行榜,而且在它的年度暢銷排行鎊上,《未央歌》幾乎年年上榜;因而,我們可瞭解這本書至少在那樣的時代,曾經於臺灣閱讀地圖上佔有如此龐大的領域。
《人子:從9歲到99歲都適讀的寓言故事集(臺灣商務75週年全新增訂紀念版)》
前言〈寫給所有人的人間故事〉
《人子》是寫給從九歲到九十九歲的孩子們看的故事。九歲以前的就由母親講給他們聽。
只要喜歡聽就好,不一定要都懂,不但是聽的人不必都懂,講的人也不必都懂。
因為我不但寫的時候沒有想這懂不懂的問題,到現在自己也未必真懂得都說了些甚麼。可是我寫人子故事的時候始終都很喜悅,現在寫完了,心上直捨不得!
這懂不懂的話是指故事裏的意思,不是指所用的文字。《人子》的文字都是簡單、清楚的大明白話。描寫的風光、情境,又都盡力避免文化同時代的狹窄範圍,好讓我們越過國界,打通時間的隔膜來向人性直接打招呼。書中人物都沒有姓名,除了很明顯、有必要的時候,故事發生的地方也都沒有地名。
這樣,這些故事既然不可能是任何人的真經驗,就可以超出個別的實際經驗讓我們不分彼此,欣賞一種同感。
《人子》的章法也很簡單:「汪洋」孕育著所有的人子故事,「渾沌」給它們做了大結束。同時,看了「渾沌」之後,「汪洋」就再也約束不了那少年航海手了。
自〈幽谷」到〈明還〉,一篇一篇像是做加法:一加一,加一,加一。〈明還〉裏幾次呈現一種渾圓又運轉的意象,把〈渾沌〉引來。〈渾沌〉則做了乘法:變化從此不但加快,而且可能性也忽然增多,因此可以達到無窮!
於是,才在冥冥之中意識到永恆。
永恆是靜的。靜中又蘊藏著無限的動的可能。
〈不成人子〉是反照全篇的一段文字,也是一個小小的標點符號。像是一個小釘子,把這些虛幻的故事最後還是牢牢地釘在人間。人間就是這些故事的土壤,這些故事應該深深埋在這土壤裏。
看《人子》最不宜拿一篇來比一篇,更不要拿《人子》跟《未央歌》比;將來也不要拿《人子》、《未央歌》來比「六本木」,或是許許多多我還沒有發表的文字。但是恐怕終不免被人比來比去,因為目下這個世界太愛比了。
在這裏我不禁要說一句話,就是凡是有章法的結構,每篇必有它的情韻、地位同責任。像一席菜餚一樣,必要用心配合排列。若都是大葷,或都是醬瓜泡菜,那怎麼可以?但是客人若祇愛喫一個味道,那就祇好給他一菜一湯的客飯,不能為他備辦筵席。
其實不但是一個人的作品,就是他的一生也恐怕有個章法,不過不容易一眼就看出來。
從渾沌又回到渾沌,從清虛又回到清虛,宇宙又何嘗沒有一個章法?
人還是不免要比,於是各個文化都有它的堯舜之世,也都嘆息人心不古。比了之後就喜歡這個,厭惡那個。其實這裏也是一個大章法,其中的每一個時代也都是不可少的節目。
《人子》寫到最後幾篇時,我心上越來越清楚這一段美好的寫作生活要告一段落了,便越來越捨不得收束。但是不能不收束,因為行文、章法的氣勢使然。
《人子》要出版單行本了,我深知我自己的感覺,想要緘默。但是不能不說說寫這書的心境,因為我也深知朋友的情誼要我如此。
話說到這裏,就讓我們不再耽擱,一齊起身,尋覓一個門徑,走進《人子》故事的荒誕、又真摯的世界去罷!
一九七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於美國康州、且溪、延陵乙園
約翰.康納利(John Connelly)
石川博樹、太田淳、太田信宏、小笠原弘幸、宮宅潔、四日市康博等編著;【監修介紹】__吉澤誠一郎、藤井崇、青谷秀紀、古谷大輔、坂本優一郎、小野澤透等編著;【監修介紹】__金澤周作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安娜琳.德黛(Annelien De Dijn)、西蒙.韋伊(Simone Weil)
馬克‧巴伯斯(Marc Bubbs)、中野.詹姆士.修一
艾米.史都華(Amy Stewart)
曾心怡(花花老師)、莎碧瑞娜‧蘇‧達尼爾斯(Sabrina Sue Daniels)、章致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