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心不已的一代學人
魯實先研治文字,融會《說文》、甲、金、匋文及經義,創通義類,26歲以《史記會注考證駁議》一書震驚士林。早歲立志,苦學成名,畢生盡瘁於學術;屈萬里稱其「學富五車,目空一世。」徐復觀更以「三絕」讚譽其在《史記》、文字學及曆算學之成就。
通考求精,珍貴遺著
本書為魯實先在文字學之珍貴遺著,全書以獨體象形、合體象形、變體象形及省體象形四部,分述文字的蛻變。其釋字釋義,融合甲骨、鐘鼎、刀布、古璽,及經傳有關之資料,俾學者能於古物及載籍,得溝通互證之效。書中以「某之從某,猶某之從某」之形式,正許氏《說文》在釋形、釋義之謬誤。對於研究文字學、金文學、甲骨學,實有莫大之啟示與助益,復使學者資以悉究文字之初形本義,詳明中國文字遞邅之?。
閱讀紀實
◎咀嚼文字的滋味,閱讀文字的容貌
一代學人做學問的客觀,紮實的帶著我們走入歷史的時光隧道裡,融合了古物與載籍,補充了許慎《說文》這本書中疏忽之處。
◎從古代生活片段中索驥
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給予文字很好的詮釋,從扮演表達的符號,乃至成為一種文化意涵,將今古人在生活裡來來去去的意念、靈光乍現的生活片段都帶了進來。文字作為表達的符號是一時的,然其所隱含的深遂意涵卻是恆久的,文字隨時在變化,必需有無執取的心,才能體解文字的般若。
◎從生活器物出發,明白文字種種可能的弦外之音
我們看到一代國學宗師魯實先教授其做學問的方式,這一代學人難得的私塾教育精神,對經史百家理所當然的知識,以博引的方式,鋪天蓋地將歷史中出現在各個生活片段裡的文字面貌,真實提出其境,從生活器物上的文字如鼎銘、尊銘,爵銘,還予文字每一種面目,明白文字種種可能的弦外之音,讓我們一睹文字作為表達的元素外,別有其深不可處的意義,乃至了解一個文字的源流與故事。
◎保持一種清淨無執取的研究精神
對文字了解的層次不同,自能書寫出不同一般的意境。研究文字,我們不需捨本逐末,而是要保持著一種清淨無執取的心意,從文字語彙的過去與本身去體悟。
本書特色
★穿越時空,遇見古人的生活面貌―以文字人類學家的姿態,從各種器物細說從頭,並與古籍載記相映趣。
★直指文字的三昧―文字與生活不可割裂的密切關係,植入古代生活的各種片段。
★文字的加油站―生活裡來來去去的文字,其實是有著許多人生瑰寶與般若,即看個人對文字領略的層次,一點小小的領悟,能讓心念轉變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