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1,520 元
數量:
《論點‧東洋史學》
158篇跨越歐亞非洲大陸、穿梭六千年歷史的關鍵課題
148位日本歷史學界第一線學者親自操刀
背景知識 → 探究論點 → 延伸思考 3大閱讀步驟
名詞解說 + 關連指引 + 參考文獻 3項專業參照
不論你是人文史地的愛好者,或是專門領域的研究家,
本書將獻上最新、最完備的歷史知識與研究成果,讓你從無到有打造扎實的東洋史基礎,建構獨立思考的自學力,
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歷史學入門指南與工具書!
文明與國家的形成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王權/伊斯蘭以前的阿拉伯/祆教/金字塔時代/無文字社會的歷史/印度河文明/扶南、林邑、占婆/夏朝/中華與夷狄/秦始皇/環境變動與中國古代史/粟特人的活動/遊牧帝國的形成與分裂……
交流的歐亞非大陸
蘇丹/庇護民(齊米)/安達魯斯/馬木路克王朝/印度封建制論/伊斯蘭傳入印度/吳哥/宋元的都城與文化/高麗自尊的表象/西藏與佛教/蒙古衝擊/科學的東西交流……
早期全球化時代
鄂圖曼帝國的興起/近世伊斯蘭國家/什葉派政權薩法維王朝/印度洋海域的發展/西非的伊斯蘭/阿克巴體制論/歐洲涉足印度/海域史中的日本/馬來世界的擴大/明代的皇帝/中央歐亞的伊斯蘭……
近代世界的形成
伊斯蘭世界與軍事上的近代/鄂圖曼帝國的非穆斯林/穆罕默德‧阿里的埃及統治/奴隸貿易廢止與印度洋貿易/大英帝國治下的南非/東方主義/暹羅的獨立/蒙古的近代/東南亞的華僑與華人……
現代史的展開
伊斯蘭與性別/伊斯蘭與民主主義/巴勒斯坦問題/「阿拉伯之春」以降的中東/庫德人/種族隔離/現代非洲的紛爭/印巴分離獨立/近代印度綜藝的發展/東南亞的政治與軍隊/中日戰爭的展開/中國經濟的躍進……
本書蒐羅了有關東洋史這個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其產生的「論點」,在探討歐亞非大陸上、時間跨度長達六千年的歷史時,眾人為了追求「真實/正解」的過程中,究竟提出過哪些不同的見解,以及產生的討論。唯有接觸各式各樣的「論點」,經過「獨立思考」的訓練,才能真正理解歷史學的醍醐味。
每篇論點皆由三部分所組成「背景」、「論點」、「探究的重點」。並且包含對於專有名詞的補充、相關參考資料,以及延伸思考,讓讀者更全面理解歷史的梗概和複雜性,並且有能力利用手邊資訊,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歷史「論點」。
《論點‧西洋史學》
139篇全球視野下的世界歷史關鍵課題
123位日本史學界第一線學者親自操刀
背景知識 → 探究論點 → 延伸思考 3大閱讀步驟
名詞解說 + 關連指引 + 參考文獻 3項專業參照
不論是人文史地的愛好者,還是專門領域的研究家,
本書將獻上最新、最完備的歷史知識與研究成果,
讓你從無到有,打造扎實的西洋史基礎,建構獨立思考的自學力,
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歷史學入門指南及工具書!
西洋古代史的論點
城邦形成論/歷史敘述起源論/黑色雅典娜爭議/雅典「帝國」與民主政治/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國的表象與現實/雅典的戲劇與社會/亞歷山大大帝與「希臘化論爭」/凱爾特問題/古羅馬的家庭與婚姻/羅馬帝國衰亡論……
西洋中古史的論點
中古初期國家論/卡洛林文藝復興/皮雷納命題/中古農業革命/中古城市形成論/維京人的族群/諾曼征服/教會改革/收復失地運動/近代國家形成論/韃靼枷鎖/聖女貞德/十四世紀危機……
西洋近世史的論點
世界體系理論/哥倫布大交換/荷蘭的黃金時代/東歐的邊境化與落後性/人文主義/主權國家體制/宗教改革/舊制度論/三十年戰爭/科學革命/獵巫/啟蒙絕對主義……
西洋近代史的論點
法國大革命/大西洋奴隸貿易/大分流/階級論/消費社會/男女分離領域/性傾向/愛爾蘭大饑荒/義大利統一運動/農奴解放/南北戰爭/民族主義/女性參政權/社會主義/「德意志特殊道路」……
西洋現代史的論點
帝國主義論/殖民地與環境/第一次世界大戰原因論/威爾遜與美國的國際主義/史達林與農業集體化/混合經濟與福利國家/法西斯論/猶太人大屠殺/布拉格之春/冷戰的終結/新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與性別/東方主義與後殖民主義……
本書蒐羅了從古到今與西方歷史相關的「論點」,探討人們在追求「真實/正解」的過程中,究竟提出過哪些不同的解答,以及隨之產生的論戰。唯有接觸各式各樣的「論點」,經過「獨立思考」的訓練,才能真正理解歷史學的醍醐味。
每篇探討的論點皆由三個部分組成:「歷史事實」、「論點」、「從歷史學角度來思考的重點」。此外,各篇也包含專有名詞補充及相關參考資料,讓讀者能更全面理解歷史梗概和思維,並且有能力進一步延伸思考。
石川博樹、太田淳、太田信宏、小笠原弘幸、宮宅潔、四日市康博等編著;【監修介紹】__吉澤誠一郎、藤井崇、青谷秀紀、古谷大輔、坂本優一郎、小野澤透等編著;【監修介紹】__金澤周作
《論點‧東洋史學》
石川博樹、太田淳、太田信宏、小笠原弘幸、宮宅潔、四日市康博等編著
【監修介紹】
吉澤誠一郎
現任: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
專長:中國近代史
主要著作:
《天津的近代――清末都市的政治文化與社會整合》(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2年)
《愛國主義的創造――從民族主義看近代中國》岩波書店,2003年。
《愛國與抵制――近代中國的地域脈絡與對日關係》(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21年)
【編者介紹】
石川博樹
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專長:非洲史
主要著作:
《所羅門王朝衣索比亞王國的興亡――重新檢討奧羅莫人入侵後的王國史》(山川出版社,2009年)
《食與農的非洲史――迫近現代的基層》(合編著,昭和堂,2016年)
太田淳
現任: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部教授
專長:印尼近代史
主要著作:
《近世東南亞世界的變遷――全球經濟與爪哇島地域社會》(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4年)
〈東南亞的海盜與「華人世紀」〉島田龍登編《歷史的轉換期8:1789年‧追求自由的時代》(山川出版社,2018年;臺灣商務,2022)
In the Name of the Battle against Piracy: Ideas and Practices in State Monopoly of Maritime Violence in Europe and Asia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編著,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8)
“Role of State and Non-State Networks in Early-Modern Southeast Asian Trade,” in Kaoru Sugihara and Keijiro Otsuka (eds.), Paths to the Emerging State in Asia and Africa (New York: Springer, 2019)
太田信宏
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教授
專長:南亞近世史
主要著作
《誕生出來的歷史、被創造出來的歷史――從亞非史研究的最前線出發》(合著,刀水書房,2011年)
〈邁索爾王國的王(Prabhu)――近世南印度國家與領主的權力〉(《亞非語言文化研究》86號,2013年)
“Who bulit ‘the city of victory’? Representation of a ‘Hindu’ capital in an ‘Islamicate’ world,” in Crispin Bates and Minoru Mio (eds.), Cities in South Asia (London: Routledge, 2015)
《前近代南亞社會的整合與聯繫》(編著,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2017年)
《語言別南亞文學指南》(合編著,東京外國語大學據點南亞研究中心,2021年)
小笠原弘幸
現任:九州大學研究所人文科學研究院伊斯蘭文明學講座副教授
專長:鄂圖曼帝國史、土耳其共和國史
主要著作:
《伊斯蘭世界中王朝起源論的生成與變遷――關於古典時期鄂圖曼帝國的系譜傳承》(刀水書房,2014年)
“The Quest for the Biblical Ancestors: the Legitimacy and Identity of the Ottoman Dynasty in the Fifteenth-sixteenth Centuries,” Turcica, 48 (2017).
“Enter the Mongols: A Study of the Ottoman Historiography in the 15th and 16th Centuries,” Osmanlı Araştırmaları, 51(2018)
《鄂圖曼帝國――繁榮與衰亡的六百年史》(中央公論新社,2018年)
《土耳其共和國 國民的創造與其變遷――凱末爾與艾爾段的夾縫間》(編著,九州大學出版會,2019年)
《鄂圖曼帝國 英傑列傳――撐起六百年歷史的蘇丹、藝術家與女性》(幻冬舍,2020年)
宮宅潔
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專長:中國古代史
主要著作:
《中國古代刑制史研究》(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11年)
《中國古代軍事制度的整體性研究》(編著,科研費報告書,2013年)
《多民族社會的軍事統治――出土史料闡述的中國古代》(編著,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18年)
《一位地方官吏的生涯――木簡告訴我們的中國古代人日常生活》(臨川書店,2021年)
四日市康博
現任:立教大學文學部副教授
專長:蒙古帝國、元朝史、海域‧歐亞交流史
主要著作:
《物品所見的海域亞洲史――蒙古~宋元時代亞洲與日本的交流》(編著,九州大學出版會,2008年)
“Chinese and Muslim Diasporas and the Indian Ocean Trade Network under Mongol Hegemony,” in Angela Schottenhammer (ed.), The East Asian Mediterranean: Maritime Crossroads of Culture, Commerce, and Human Migration (Otto Harrassowitz, 2008)
“Special Issue: Multilingual Documents and Multiethnic Society in Mongol-Ruled Iran,” Orient, 50 (ed. 2015)
“The Maritime and Continental Networks of Kīsh Merchants under Mongol Rule: The Role of the Indian Ocean, Fārs and Iraq,”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62/2-3(2019)
《論點‧西洋史學》
藤井崇、青谷秀紀、古谷大輔、坂本優一郎、小野澤透等編著
【監修介紹】
金澤周作
現任: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科教授
專長:英國近代史
主要著作:
《慈善與英國近代》(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8年)
《英國福利志願主義的起源──資本、社群、國家》(合編著,Minerva書房,2012年)
《海的英國史──鬥爭與共生的世界史》(編著,昭和堂,2013年)
“‘To vote or not to vote’: Charity voting and the other side of subscriber democracy in Victorian England,”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vol. 131, no. 549 (2016)
《疼痛與感情的英國史》(合著,東京外國語大學出版會,2017年)
《越境的史家們──來自「近代社會史研究會」(1985-2018)的致敬》(合編著,Minerva書房,2019年)
【編著介紹】
藤井崇
現任: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副教授
專長:希臘化史、羅馬史、希臘語銘文學
Imperial Cult and Imperial Representation in Roma Cyprus (Franz Steiner Verlag, 2013)
“A New Fragment of Diocletian’s Currency Regulation from Aphrodisias,”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vol. 105 (2015, with Angelos Chaniotis)
《古代地中海的聖域與社會》(合著,勉誠出版,2017年)
《歷史的轉換期1:前220年‧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合著,山川出版社,2018年;臺灣商務,2021年)
青谷秀紀
現任:明治大學文學部副教授
專長:尼德蘭中古史、史學史
主要著作:《記憶中的比利時中古──從歷史敘述看領邦認同的生成》(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11年)
Political Order and Forms of Communication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urope(合著,Roma: Viella, 2014)
〈20世紀初期圍繞「勃艮第公國」的尼德蘭史學史風景──皮雷納、赫伊津哈、赫法爾特〉《思想》No.1082(2014年6月號)
《從溝通解讀中古近世歐洲史──紛爭與秩序的掛毯》(合著,Minerva書房,2015年)
《勃艮第國家的形成與變遷──權力、制度、文化》(合著,九州大學出版會,2016年)
《在「帝國」下解讀中古歐洲》(合著,Minerva書房,2017年)
古谷大輔
現任:大阪大學研究所語言文化研究科教授
專長:北歐近世史
主要著作:
“A Historiography in Modern Japan: the Laborious Quest for Identity,” Scandia : Tidskrift för historisk forskning, vol. 67, no. 1 (2002)
《歷史上的歐洲政治社會》(合著,山川出版社,2008年)
《理解瑞典的60章》(合著,明石書店,2009年)
《從原文解讀瑞典社會——獻給學習瑞典社會的人之資料集》(編著,溪水社,2013年)
《全球史與戰爭》(合著,大阪大學出版會,2016年)
《礫岩般的歐洲》(合編著,山川出版社,2016年)
坂本優一郎
現任:關西學院大學文學部教授
專長:英國近世‧近代史
主要著作:
《現代的啟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 2總體戰》(合著,岩波書店,2014年)
《投資社會的興起──財政金融革命的波及與英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5年)
《歷史書的愉悅》(合著,Nakanishiya出版,2019年)
《我們活在怎樣的「世界」之中?》(合著,Nakanishiya出版,2019年)
小野澤透
現任: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教授
專長:國際關係史、美國現代史
主要著作:
“Formation of American Regional Policy for the Middle East, 1950-1952: Middle East Command Concept and Its Legacy,” Diplomatic History, vol. 29, no. 1(Jan. 2005)
“The Search for an American Way of Nuclear Peace: The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 Confronts Mutual Atomic Plenty,”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no. 20 (2009)
《美國史的邊疆II 現代美國的政治文化與世界——從20世紀初到現代》(合編,昭和堂,2010年)
《幻之同盟——冷戰初期美國的中東政策》(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6年)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British Withdrawal from South Arabia, 1962-1967,”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no. 28 (2017)
〈「同時代」與作為歷史時代的「現代」〉《思想》No. 1149(2020年1月號)
鄭天恩
臺大歷史所碩士畢,大隱於市、靜觀紅塵流轉的癡人一枚。曹雪芹與劉姥姥的愛慕者,目前正致力於如何將茄子做出雞肉味的祕訣。譯有:《最後的帝國軍人》、《凱爾特‧最初的歐洲》、《文明的海洋史觀》、《珍珠港》、《海上霸權》、《東方直布羅陀爭霸戰》、《諾門罕之夏》、《烏克蘭戰場》等。
《論點‧東洋史學》
前言
序說
I 文明與國家的形成
1.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王權――王是怎樣的存在?
2.伊斯蘭以前的阿拉伯――該如何掌握其歷史意義?
3.祆教――教祖提供了什麼訊息?
4.金字塔時代――金字塔是什麼?
5.阿瑪納革命――世界最古老的一神教是什麼?
6.無文字社會的歷史――有可能研究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史嗎?
7.印度河文明――其發展與滅亡的關鍵因素為何?
8.扶南、林邑、占婆――東南亞古代國家是如何形成?
9.東南亞的印度化――什麼是印度化?
10.夏朝――究竟真的存在嗎?
11.周朝的封建制與滅亡――新發現的材料能改變歷史的面貌嗎?
12.中華與夷狄――如何理解中國世界的形成?
13.秦始皇――我們能貼近第一位皇帝的真實面貌嗎?
14.漢的郡國制――往中央集權的「遠路」?
15.漢的冊封體制――為什麼會賜予「漢委奴國王」金印?
16.環境變動與中國古代史――為何「帝國」會擴大與瓦解?
17.均田制――其真實樣貌究竟為何?
18.魏晉隋唐的兵制――誰成為了士兵?
19.拓跋國家――胡漢融合產生出什麼?
20.粟特人的活動――對中國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1.5~6世紀的朝鮮半島情勢與倭――倭有統治過朝鮮半島嗎?
22.唐的冊封體制――是如何展開?
23.唐宋變革――中國史的轉捩點是在什麼時候?
24.遊牧世界與定居世界――什麼是中央歐亞的共生關係?
25.遊牧帝國的形成與分裂――其結構與社會是什麼樣子?
26.中央歐亞的語言與文字――變與不變的原因是什麼?
27.佛教的東傳與落地生根――誰引領了佛教的興盛?
28.所謂「伊斯蘭世界」這個詞彙――究竟應不應該使用?
29.政教一元論――伊斯蘭是政教合一的宗教嗎?
30.穆罕默德――如何把握伊斯蘭的起源?
31.哈里發――神的哈里發,還是先知的哈里發?
32.阿拔斯革命――其內在實情為何?
33.烏理瑪――他們是怎樣獲得知識和權威?
II 交流的歐亞非大陸
1.世界史認識――什麼是「普遍史」?
2.蘇丹――為什麼會成為統治者的稱號?
3.庇護民(齊米)――伊斯蘭世界的非穆斯林,過著怎樣的日子?
4.安達魯斯――如何把握伊斯蘭時期的伊比利半島?
5.塞爾柱王朝――突厥系遊牧王朝有什麼樣的歷史意義?
6.馬木路克王朝――奴隸如何統治帝國?
7.突厥系各部族――什麼是突厥?
8.印度封建制論――印度歷史上有封建制嗎?
9.印度王權與國家――如何看待前近代印度的王權?
10.伊斯蘭傳入印度――伊斯蘭化的實際情況是怎麼一回事?
11.室利佛逝――是持續700年的大國嗎?
12.吳哥――如何思考帝國的連續性與經濟基礎?
13.宋元的都城與文化――為何要遷都?
14.宋元的王族與貴族――隨著國家體制不同,其性質有何差異?
15.宋元的地方菁英與新興豪民――他們是怎樣的人?
16.宋元的大運河與海運――有著什麼樣的角色與變遷?
17.宋元的社會制度――其背景是什麼?
18.宋元的多民族社會――戶籍、民族區分具有怎樣的社會意義?
19.宋元明轉折期――對「傳統社會」的討論
20.漢語文化――漢字文化究竟擴散到了什麼程度?
21.宋代的儒教――新的思想與社會有何關連?
22.道教與民間信仰――宋代以後的道教與民間信仰,產生了怎樣的變化?
23.中古基督教圈――歐亞非世界是孤立的存在嗎?
24.高麗自尊的象徵――朝鮮王朝如何定位自己的國家?
25.西藏與佛教――在歷史上的重要性為何?
26.宋元中國的飲食文化――如何貼近其實際情況?
27.圍繞著航海的信仰――海域交流的發展與信仰有什麼關連?
28.宋元的離散――中國海商是怎樣的存在?
29.蒙古衝擊――什麼是「蒙古衝擊」?
30.蒙古與伊斯蘭――對伊斯蘭史帶來怎樣的影響?
31.蒙古的霸權與危機――什麼是「14世紀的危機」?
32.歐亞的白銀與貨幣流通――為各地帶來了什麼?
33.科學的東西交流――天文學、醫學是如何相互交流?
34.陶瓷器的生產與流通――對歐亞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5.紡織品與圖像的東西傳播――設計概念是怎麼傳播出去?
III 早期全球化時代
1.鄂圖曼帝國的興起――是遊牧民,還是信仰戰士?
2.近世伊斯蘭國家――該如何進行時代區分?
3.什葉派政權薩法維王朝――帶來了什麼影響?
4.鄂圖曼帝國與地中海世界――如何看待「海洋帝國」這一面?
5.印度洋海域的發展――從海洋望出去的世界是?
6.西非的伊斯蘭――如何擴散生根?
7.阿克巴體制論――蒙兀兒帝國的國家制度有什麼樣的意義?
8.印度在地社會論――印度農村社會是怎樣發生變化?
9.歐洲涉足印度――算是「歐洲的擴張」嗎?
10.印度的殖民地化――是印度史的斷裂,還是連續?
11.海域史中的日本――海域交流帶來了什麼?
12.海賊與倭寇――倭寇是海賊嗎,海賊又是什麼?
13.亞洲中的琉球――其定位究竟為何?
14.商業的時代――該如何理解近世東南亞?
15.馬來世界的擴大――為什麼自稱「馬來人」的人不斷增加?
16.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角色――他們在亞洲從事著怎樣的活動?
17.「華人世紀」再考――只有華人才是主角嗎?
18.東南亞大陸地帶的領域國家與贊米亞――「大整合」帶來了什麼?
19.明代的皇帝――該如何討論皇帝的權力?
20.明清時代的農業――是發展,還是停滯?
21.明清時代傳播的天主教――與當地社會接觸的實際情況及其意義
22.明清時代的穆斯林――如何作為少數派存續下來?
23.明清交替與朝鮮──明的滅亡帶來了什麼?
24.清的國家體制――帝國是如何整合起?
25.清的對外關係――為什麼要尋求新的視角?
26.清與西藏――兩者之間是怎樣的關係?
27.後蒙古的民族――蒙古帝國後繼政權的分立,帶來了什麼?
28.中央歐亞與周邊文化圈――如何建構起與鄰近諸國的關係?
29.中央歐亞的伊斯蘭――在地域上的特質為何?
IV 近代世界的形成
1.伊斯蘭世界與軍事上的近代――如何看待軍事改革?
2.鄂圖曼帝國的非穆斯林――可以用米利特制度來說明嗎?
3.鄂圖曼帝國的近代改革――近代化=西歐化=世俗化?
4.鄂圖曼帝國的解體――失去了什麼,又遺忘了什麼?
5.穆罕默德‧阿里的埃及統治――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意義?
6.奴隸貿易廢止與印度洋貿易――廢止奴隸貿易帶來了什麼?
7.大英帝國治下的南非――該如何理解其歷史?
8.非洲殖民地統治與勞動遷徙――勞動力是如何被集結起來?
9.非洲殖民地統治與醫療――什麼是「熱帶醫學」?
10.媒體與非洲殖民地統治――近代媒體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11.身為非洲人的民族意識――是如何形成?
12.法國的非洲統治――殖民地統治帶來了什麼?
13.印度大叛亂――是誰為了什麼原因發起?
14.東方主義――如何掌握關於印度的近代知識,又如何繼承?
15.殖民地統治下的印度經濟――殖民地統治帶來的是衰退嗎?
16.東南亞殖民地經濟的展開――和世界的關連產生了怎樣的變化?
17.19世紀的勞動、商業移民――移民在東南亞各地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18.亞洲域內貿易――為何貿易會在亞洲各地發展起來?
19.殖民地時期東南亞的社會變遷――殖民地統治改變了什麼?
20.暹羅的獨立――該如何重新思考民族史?
21.鴉片戰爭――該如何重新思考其意義?
22.太平天國――如何跨越「革命史觀」?
23.朝鮮的開化派――他們是如何回應近代世界?
24.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其關鍵因素為何?
25.辛亥革命――清朝為何會失去政權?
26.新文化運動――其主張為何,又是如何主張?
27.中國的外國資本――中國資本受到壓抑了嗎?
28.近代中國的法律制度――新的法律制度帶來了什麼?
29.殖民地朝鮮的政治與社會――什麼是殖民地?
30.日本殖民地下的經濟發展――日本殖民地經濟有什麼特徵?
31.中亞的近代――俄羅斯帝國與蘇聯帶來了什麼?
32.蒙古的近代――內外蒙古為何分離?
33.印度國民大會黨――成員是誰,目標又是什麼?
34.甘地──他的政治構想有什麼特徵?
35.東南亞的民族主義――民族的覺醒是什麼?
36.東南亞的華僑與華人――如何思考認同?
37.日本占領東南亞的占領──該如何看待日本占領帶來的衝擊?
V 現代史的展開
1.伊斯蘭與性別――如何看待穆斯林女性的地位與主體性?
2.伊斯蘭與民主主義――是誰為了什麼目的在討論?
3.巴勒斯坦問題――如何來記述納克巴?
4.「阿拉伯之春」以降的中東――宗派對立為何擴大?
5.庫德人――為何會產生民族問題?
6.種族隔離――為何會採取極端的種族隔離體制?
7.去殖民化下的非洲――英國為何撤退?
8.現代非洲的衝突――國際社會能有效干預嗎?
9.印巴分離獨立――分離獨立在南亞史中的意義為何?
10.印度的民族主義與地域主義――地域主義崛起的契機為何?
11.印度的經濟發展――實際狀態是怎樣一回事?
12.印度社會與性別――女性的生命如何受到不可視化?
13.近代印度綜藝的發展――音樂是怎樣被研究?
14.種姓政治――為什麼種姓如此重要?
15.東南亞的民族國家――關注的重點?該如何討論?
16.東南亞的政治與軍隊――是安定關鍵,還是抵抗勢力?
17.開發獨裁――經濟發展與民主化可以兼顧嗎?
18.東南亞國協與地域合作――地域合作的架構是以什麼為目標?
19.東南亞的民主化――其性質與背景為何?
20.中日戰爭的展開――戰爭為什麼會走向長期化?
21.國共內戰――為何中國共產黨會獲得勝利?
22.中國社會主義的建立――是如何建構起來,又留下了什麼?
23.文化大革命――為什麼會發生文革?
24.中國經濟的躍進――其原動力為何?
日文參考文獻
外文參考文獻
執筆者簡介
《論點‧西洋史學》
序言
準備體操1 歷史學的基本
準備體操2 史料與史家的偏見,語言的力量與扭曲
本書的使用方法
I 西洋古代史的論點
1.荷馬社會
2.城邦形成論
3.歷史敘述起源論
4.黑色雅典娜爭議
5.雅典「帝國」與民主政治
6.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國的表象與現實
7.雅典的戲劇與社會
8.亞歷山大大帝與「希臘化論爭」
9.希臘化時期的王權與城邦
10.古希臘的聯盟及其接受
11.共通(koine)
12.羅馬共和政治的本質與奧古斯都
13.羅馬皇帝與帝國的整合
14.「羅馬化」論爭
15.凱爾特問題
16.羅馬帝國時期的希臘
17.五賢帝時代與「三世紀危機」
18.角鬥士競技
19.基督教的擴大
20.強制國家論的現狀
21.羅馬帝國衰亡論
22.羅馬法典與社會
23.古代經濟史論爭
24.古代的奴隸
25.古羅馬的家庭與婚姻
26.古代人的宗教1:犧牲
27.古代人的宗教2:神話與雕刻藝術
28.古代人的宗教3:國家與宗教
29.古代的科學:以蓋倫為中心
30.「古典晚期」論爭
31.拜占庭帝國史的時代區分
32.拜占庭皇帝是什麼
II 西洋中古史的論點
1.中古早期國家論
2.卡洛林文藝復興
3.皮雷納命題
4.中古農業革命
5.中古城市形成論
6.維京人的族群
7.諾曼征服
8.封建革命論
9.圍繞「封建制」的論爭
10.教會改革
11.中古修會
12.十二世紀文藝復興
13.十字軍
14.收復失地運動
15.迫害社會的形成
16.十三世紀的教牧革命.
17.從神明裁判到證人詢問
18.儀式與溝通
19.讀寫能力
20.歷史與記憶
21.近代國家形成論
22.瑞士的起源
23.韃靼枷鎖
24.漢薩
25.十四世紀危機
26.聖女貞德
27.勃艮第公爵的宮廷文化
28.義大利文藝復興
III 西洋近世史的論點
1.世界體系理論
2.世界分割
3.哥倫布大交換
4.西班牙帝國論
5.荷蘭的黃金時代
6.重商主義論與特許公司
7.資本主義論
8.東歐的邊境化與落後性
9.歐洲與鄂圖曼帝國
10.人文主義/文人共和國
11.公共事務(res publica)
12.主權/主權國家/主權國家體制
13.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論
14.教派化
15.社會的規律化
16.族裔(ethnos)論
17.複合國家/複合君主制/礫岩國家
18.神聖羅馬帝國論
19.舊制度論
20.十七世紀危機
21.軍事革命
22.三十年戰爭
23.英國革命
24.科學革命
25.獵巫
26.啟蒙主義
27.軍事財政國家論
28.啟蒙改革/啟蒙絕對主義
29.美國革命
IV 西洋近代史的論點
1.法國大革命
2.英國工業革命
3.生活水準論爭
4.大西洋奴隸貿易
5.大分流
6.群眾運動、民眾文化、道德經濟
7.階級論(仕紳論、中產階級論)
8.志願結社
9.消費社會
10.男女分離領域
11.十九世紀的性別與人種
12.性傾向
13.愛爾蘭大饑荒
14.移民史論
15.阿里葉論爭
16.波拿巴主義(第二帝國)
17.義大利統一運動
18.農奴解放
19.南北戰爭
20.第三共和與改革
21.民族主義/國族主義論(從東歐出發的方法)
22.民族主義/國族主義論(從南北美洲、西歐出發的方法)
23.帝國論
24.女性參政權
25.「德意志特殊道路」
26.社會主義
V 西洋現代史的論點
1.帝國主義論
2.殖民地與現代/西方
3.殖民地與環境
4.第一次世界大戰原因論
5.威爾遜與美國的國際主義
6.俄羅斯革命與蘇聯的成立
7.史達林與農業集體化工業化
8.經濟大蕭條
9.混合經濟與福利國家
10.進步主義與新政
11.法西斯論
12.納粹主義
13.猶太人大屠殺
14.第二次世界大戰原因論
15.冷戰的起源
16.匈牙利革命與「布拉格之春」
17.越戰與其影響
18.緩和政策
19.歐洲整合
20.冷戰的終結
21.新自由主義
22.女性主義與性別
23.東方主義與後殖民主義
24.「短暫的二十世紀」
後記
日文參考文獻
外文參考文獻
執筆者簡介
《論點‧東洋史學》
I-24 遊牧世界與定居世界
什麼是中央歐亞的共生關係?
柴田大輔
關連項目:遊牧帝國的形成與分裂、中央歐亞的語言與文字、佛教的東傳與落地生根、突厥系各
部族、後蒙古的民族、中央歐亞與周邊文化圈
背景
在歐亞大陸的中央地帶,東西橫亙著稱為「中央歐亞」的巨大乾燥地帶;這個地方由北向南,是由草原地帶、沙漠地帶、草原與沙漠混合的半草原半沙漠地帶這三重構造所組成。在天山—錫爾河以北草原地帶展開的是擅長騎馬與騎射技術的騎馬遊牧民居住的世界。另一方面,在這條線以南沙漠地帶的綠洲,則有定居民在經營農牧業、工商業和貿易。在軍事、交通方面占優勢的騎馬遊牧民,與透過農業、工商業生產與貿易累積財富的綠洲定居民,屢屢建構起互利共生的關係,對中央歐亞史,甚至是前近代歐亞史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種共生關係隨著集團規模與地區不同,而有多樣的形態,解析其具體關係性就成為很重要的論點。
論點
1.宏觀層次的共生關係
論點之一是國家與地域層次的大範圍共生關係。匈奴、柔然、突厥*、回鶻*等遊牧國家透過騎馬遊牧民,讓大範圍統治、遠距離貿易成為可能,為了補充草原地帶無法自給的農作物與手工業品,間接統治了綠洲國家與定居農耕地帶的農民、商人、都市民等,而作為庇護的代價則向他們收奪賦稅,同時也委由粟特人*等國際商人,從事貿易與外交工作。只是,遊牧國家與綠洲國家的關係,未必只有統治—從屬而已。比方說像西突厥和麴氏高昌國這樣,透過互相派遣日常使節(商隊),吸引眾多粟特商人來活絡貿易活動,從而帶給雙方繁榮,也不可輕易遺漏這種互惠的層面。
10世紀前後,誕生了契丹、西夏、西回鶻、喀喇汗國等由少數人口的遊牧民,安穩統治占大多數人口的綠洲都市與定居農耕社會的新興國家。森安孝夫定義為中央歐亞型國家(1)的這些國家,以遊牧社會與定居社會各自累積起來的統治技術與行政制度為基礎,讓少數軍事力量統治多數人成為可能。這種知識技術之後為蒙古及其後繼各個國家所繼承。另一方面,將7世紀末試圖統治南方的突厥第二汗國,與介入安史之亂的回鶻等各個先行勢力定位為「為時尚早的征服王朝」,討論中央歐亞型國家形成的過渡期間,遊牧民產生了什麼樣的質變,這樣的視角也獲得矚目。
此外,位在半草原半沙漠與定居農耕地帶接壤處,也就是農耕、畜牧、遊牧生活形態混雜的農牧接壤地帶(農業/遊牧交界地帶),因為能夠左右下一代歷史的遊牧勢力在此層出不窮,近年也受到重視。比方說北朝~隋唐的拓跋系集團、突厥第二汗國、五代的突厥系沙陀軍團等遊牧勢力,都是以陰山~鄂爾多斯這個地區為搖籃伸展其勢力,而其擁有軍事力也成為翻轉歐亞大陸東方歷史的原動力。
2.微觀層次的共生關係
在可耕地與水資源都嚴格受限的綠洲,光靠農牧業當然不可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因此貿易和為了拓展貿易而建立的交通制度,必定會發達起來。也正因此,關於這個地區的性質,有人形容是貿易、交通的中繼點,也有像絲路史觀論爭(2)那樣,比較農牧業和貿易之間的重要性。此外,因為較難產生穩固的政治勢力,所以對於這個地區的歷史走向,也不能無視遊牧國家、中國王朝、伊斯蘭王朝等周邊勢力的影響。
只是,在掌握綠洲社會特質的時候,還應該要注意透過河川與伏流供應綠洲水源的鄰近高山,以及生活在山間草原的遊牧民。山地遊牧民與綠洲定居民之間,在外交、貿易、畜牧、水利等層面上,產生了微觀的共生關係。對綠洲居民而言,絕對不可輕視這些山地遊牧民的存在。比方說,8世紀在唐朝統治下的吐魯番,為了維持和管理水利設施,就常常徵召在周邊活動的遊牧民勞動力。10世紀統治敦煌的曹氏歸義軍節度使,為了維持政權,並能安定利用河水,也和遊牧集團吐谷渾締結層層的婚姻關係,殫精竭慮與他們建立起關係。基於這種微觀的共生關係,坂尻彰宏指出由一條水系連結起來的「山」遊牧民—「綠洲」農耕民這種架構,是組成內亞乾燥地帶的基本單位。
就像這樣,依循著宏觀、微觀兩種共生關係來具體闡明綠洲社會與國家的歷史發展,是相當重要的。
3.佛教石窟寺院的角色
西域北路~河西走廊*綠洲近郊設置的佛教石窟寺院,其機能也為上述的微觀共生關係提供了新的視角。石窟寺院屢屢被視為展現佛教東漸樣貌的象徵,但營造石窟對綠洲的人們來說,是終極的事業,絕非和他們的信仰生活及與之相伴的社會經濟活動,毫無關連。另一方面,在河西走廊上,石窟寺院都是沿著連結山地與綠洲的水系來建造,位在山地遊牧民與綠洲定居民的各種生活圈節點上,成為兩者之間信仰與交流的場域。像這樣以「山」—「綠洲」為單位的信仰圈中,石窟寺院究竟扮演著怎樣的宗教角色,以及有著什麼樣社會經濟的機能,產生了新的議論。
探究的重點
1.在唐朝等整合遊牧、綠洲兩個地區的巨大國家下,共生關係有著怎樣的發展?
2.在中央歐亞結構發生轉變的19世紀,共生關係有了怎樣的變化?
注解
*突厥
參照II-7注1。
*回鶻
參照II-7注2。
*粟特人
參照I-20與I-25注3
(1)中央歐亞型國家
以遊牧民的軍事力與透過絲路累積的財富為基礎,將軍事統治制度、稅制、人才錄用制度、交通與情報傳遞制度、都市制度、獨特的文字文化與奠基於此的文書行政等組織起來,建構一套統治體制,並實現以少數軍事集團來統治多民族。10世紀左右以降登場,蒙古帝國被認為是其完成形態。
(2)絲路史觀論爭
1970年代時, 在「絲路」與作為主要舞台的中亞(中央歐亞)歷史發展上,針對北方遊牧民與南方綠洲農耕民的南北關係,和透過「絲路」交易展開的東西關係究竟哪個重要,展開了論爭。此後,這個問題的討論仍然沒有停歇。
*河西走廊:
參照I-26注4。
《論點‧西洋史學》
I-1荷馬社會 周藤芳幸
關連項目:歷史敘述起源論、黑色雅典娜爭議、古代人的宗教2:神話與雕刻藝術
史實
歐洲現存最古老的文學作品,是誕生於前八世紀的希臘、相傳由荷馬(1)所創作的兩部英雄史詩──《伊利亞德》與《奧德賽》。這兩部作品都是以希臘聯軍長達10年的特洛伊戰爭為題材;以阿基里斯為主角、生動描寫戰場出生入死的《伊利亞德》,以及奧德修斯自特洛伊城攻陷後返鄉與妻子再會,期間經歷的壯闊冒險故事《奧德賽》,都被視為希臘民族的經典,是他們賴以為據的行事規範,並廣為後世所接受。荷馬史詩是現存最早以字母彙整寫成的文字史料,生動描繪了某種單一價值觀與制度下的社會樣貌。然而,以這些史詩故事為典範的社會,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隨之展開的,就是關於「荷馬社會」的論爭。
論點
1. 特洛伊戰爭的史實性
荷馬的史詩澈澈底底是文學作品,不能當成歷史學史料照單全收。但確實,希羅多德與修昔底德*的史書也帶有強烈的文學性格。這裡的議論焦點是:荷馬社會當中最大的一起事件──特洛伊戰爭,是否可以像波希戰爭或伯羅奔尼撒戰爭*一樣視為歷史事實?關於這點,古希臘人對特洛伊戰爭的真實性完全深信不疑。他們經常將特洛伊戰爭視為重要的歷史基準點,並透過從戰爭起算的時間序列來重建過去。根據古代人的說法,特洛伊戰爭的年代大約等於西元前十三~十二世紀。另一方面,自相信史詩世界真實存在的施里曼(2)於1870年開始挖掘特洛伊戰爭的主舞台特洛伊城以來,一般都相信,它就位在安那托利亞西北部的希撒里克遺跡,但直到今天,仍未在當地發現足以視作證據的文物。希臘半島的挖掘情形也是一樣;直到今天,仍然無法透過考古學來證明特洛伊戰爭為史實。
2. 邁錫尼文明與荷馬社會
如果特洛伊戰爭口述傳統的背後,代表希臘對安納托利亞發動大規模軍事遠征這件事確實存在,那麼將荷馬社會視為是青銅器時代晚期繁榮的希臘邁錫尼文明,會較為妥當。這個時代的希臘各地遍布著小型王國,而邁錫尼文明的分布地區與史詩中頻頻出現的英雄故鄉頗為一致;特別是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北部的邁錫尼,更以擁有規模堪稱希臘聯軍總帥阿加曼農(3)居城的遺跡著稱。在挖掘特洛伊後,施里曼更在1876年於邁錫尼挖掘到青銅器時代晚期的豎穴墓與黃金陪葬品;他確信,這裡就是荷馬史詩所歌頌的「充滿黃金的邁錫尼」都城。從武器等出土文物來推測,邁錫尼文明也確實如史詩所述,是一個好戰的文明。可是到了二十世紀中葉,陸續出現了芬利*等反對者。芬利認為,荷馬史詩裡頭包含了許多與邁錫尼文明不符的敘述,因此主張應該將史詩世界的時間軸定位為黑暗時代(鐵器時代初期)較為妥當。不只如此,當時皮洛斯、邁錫尼、底比斯等地宮殿遺跡陸續出土了刻在黏土板上的線形文字B(4),經過文特里斯(Michael Ventris)解讀後發現,從上頭資訊重建出來的皮洛斯王國社會結構,和荷馬描寫的社會完全不同。因此,荷馬社會屬於青銅器時代後期的說法,一下子驟然居於下風。
3. 愛琴海文化傳統與荷馬社會
芬利從史詩中可見的青銅鼎與火葬等文化特徵,特別是描述腓尼基人的活動等為證據,認定荷馬社會反映了前十世紀或前九世紀的希臘社會。1970年代以降,由於安東尼.斯諾德格拉斯(Anthony Snodgrass)與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等人的努力,對於鐵器時代初期社會結構的考古學研究有了飛躍性的深化,從而也讓這樣的見解更居上風。可是近年又反過來,認為推定荷馬史詩形成的背景,應該要回溯到史前時代的口述傳統。聖托里尼島阿克羅提里遺跡中出土、描繪有船隊的濕壁畫,以及邁錫尼豎穴墓中出土、諸如「破城鎚」之類的考古證據,都暗示了以遠征和攻城為題材的故事,是從遠古一直傳承下來的口述傳統。荷馬史詩是這類口述傳統的集大成,要將其中出現的社會與特定時代連結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將其視為一種口傳敘事,會比較妥當。
歷史學的考察重點
1. 將文學作品當成歷史學史料來運用,是可能的嗎?
2. 施里曼對荷馬社會的解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 將荷馬社會視為邁錫尼文明,是可能的嗎?
(1)荷馬(Homer):古希臘最偉大的敘事詩人,被認為出生於伊士麥或希俄斯。活躍時代不明,但現在一般認為是在前八世紀上半葉。有關兩大史詩的作者身分之謎,也有所謂的「荷馬問題」存在。
*希羅多德、修昔底德:請參考I-3注1,3。
*波希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請參考I-3注4,2。
(2)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1822-1890年。出生於德國的牧師家庭,長大後以企業家身分獲致成功,曾經造訪開國後的日本。他投入大筆資金進行挖掘工作,獲得了豐碩成果。但他對出土文物的恣意處置,以及文物出土脈絡報告的不確實,讓他遭受不少批評。
(3)阿加曼農(Agamemnon):希臘神話中的邁錫尼國王,阿特柔斯之子,斯巴達國王墨涅拉奧斯的哥哥。在《伊利亞德》中,阿加曼農與英雄阿基里斯的爭吵,是一個重要的主題。
(4)線形文字B(Linear B):邁錫尼時代後期,為了管理記錄各地宮殿物資所使用的文字。由米諾亞文明的線形文字A改良,用以標記希臘語,基本上是一種音節文字,也兼用表意文字與數字。1952年被文特里斯(Michael Ventris)成功解讀。
《論點‧東洋史學》
序說
吉澤誠一郎
1.東洋史學是什麼?
東洋史學是什麼?其實,東洋史學並不能說是一門自我完滿的學術領域。要和經濟學或社會學等同並列的,應該是歷史學才對。一門學問要能成立,獨自的方法論必定不可或缺,而歷史學就擁有這種方法論。相對於此,東洋史學因為並沒有所謂「獨自的研究方法」,所以把東洋史學當成歷史學其中一部分的研究領域,這種便宜行事的指涉用語,說起來是可行的。
說到底,東洋史學其實是日本人發明的學術領域。明治時代的學者,將歷史學區分為國史、東洋史、西洋史3個區塊;國史指的是日本歷史,西洋史指的是歐洲(有時包含美國)歷史,東洋史則大致上包含了廣義的亞洲歷史。為什麼會產生出這樣的區分呢?
生活在明治時代,以歐化為職志的人們,經常使用一本由帕雷(Peter Parley,本名為古德里奇﹝Samuel Goodrich﹞)所著的《萬國史》(Universal History),當作英語教科書。帕雷是一位美國人的筆名,這本書自亞當和夏娃寫起,從當時美國人理解世界的角度,來談論世界史(主要是兒童取向)。這本書確實包含了對於日本在內等亞洲地區的概觀,但根本還是在介紹歐美的歷史。帕雷的《萬國史》雖是美國的通俗著作,但歐洲學者更加正式的專門研究,也還是以古希臘羅馬到19世紀的歐洲歷史為主要探討對象。
明治時代的學者在這樣的狀況下,從自我形成的問題意識出發,開始探究歐洲(有時包含美國)的歷史,這就是西洋史學。只要一覽堪稱本書姊妹作的《論點•西洋史學》所處理的範圍,就可以看出我們現在仍然保有濃烈明治色彩的架構。
可是,作為日本的學者,是不能站在「只有歐美的歷史才算歷史」這種立場。因此,把日本的歷史當成研究對象加以確立,遂成為必要且理所當然之事,這就是國史學。今日在很多情況下,都會把國史學更名為「日本史學」,但我並不清楚這樣做的理由何在。無論如何,依循「日本這個國家是自古一以貫之的存在」這種日本人的常識,來進行本國史的研究,並對日本人發出信息,這種基本態度大抵自明治以來一直堅持下來。
相對於前兩者,不知該說幸還是不幸,東洋史學的定義直至今日,仍然可說相當曖昧。東洋史學也是起源於明治時代。在大學中正式設立「東洋史學」這項專門領域,大約是從明治末年開始(京都帝國大學在1907 年、東京帝國大學是在1910年設置)。可是這個時候,東洋史學這門學問,還稱不上有建立起清楚明瞭的內在涵義。之所以如此,雖然和地理範圍上的「東洋」定義困難也有關係,但說到底還是因為沒有可以依循的學問架構之故。
讓我們來看看桑原隲藏在大學開設正式講座前,為中等教育撰寫的教科書《中等東洋史》吧!桑原和之後的內藤湖南,並稱為京都帝國大學東洋史學的創始者。在這本《中等東洋史》中,有學者那珂通世撰寫的一篇序文(1898年),這篇序文是這樣寫的:
單單敘述歐洲盛衰,卻冠以世界史或萬國史之名,這當中的不合理,實在毋須多言。世界的開化說到底並非歐洲人的專利。東洋各國,特別是皇國、支那、印度等國,在人類社會的發達上,其風化所及的範圍之廣,亦無可置疑。且皇國位於東洋之東端,不論既往、現在或將來,皆與東洋諸國關係最密,因此身為國民者,不可不具備對東洋古來盛衰沿革之明晰智識;這正是在尋常中學的歷史科中,於國史、西洋史之間,加開東洋史這一科目的緣由。近年東洋史著作,風行於世者頗多,但都只是詳述支那的盛衰,對塞外事變卻有所忽略,特別是在東西兩洋的連鎖,以及中亞的興亡等方面,幾乎是完全省略,因而在考慮亞洲古今大勢之際,不免有不夠充分之處。為此,我常常感到遺憾。
正因為《中等東洋史》實現了跨越這些缺點的論述,所以才受到那珂推崇。這篇序文指出對日本國民而言,不只是歐洲史,理解「東洋古來盛衰沿革」,也是不可或缺之事。還有另一個值得注目的主張,那就是要理解「亞洲古今大勢」,光靠中國史並不夠充分,還需要有關「塞外」和「中亞」的敘述。
事實上,戰前東洋史學非常重視的研究對象,包括了歐亞大陸東方地帶的歷史地理、各民族的興亡史、還有東西交流史。在這當中,可以看出想企圖藉此跨越以中國歷代王朝興替為歷史主軸的史觀。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說,它其實暗含了「日本歷史在更廣大的脈絡中該如何定位」的問題意識。
我常常遇到學生指摘,說「把世界史分成東洋史與西洋史,實在很奇怪」。我也覺得這種主張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就像從以上說明可以得知的,明治時代的人們說到底是出於「光有國史和西洋史並不充分」的動機,才構想出東洋史。他們最終的期待,大概是把國史、東洋史和西洋史調和,描繪出完整的歷史樣貌吧!所以我們未必能說,「所謂的世界史是從一開始就存在,只是分成東洋史與西洋史而已」。
相反地,把「如何超越並克服國史與西洋史的架構,構想出一套世界史」,看成是明治以來東洋史學被賦予的未完課題,或許更為恰當。確實,桑原的《中等東洋史》主要處理的範圍,只局限於歐亞大陸的東半部,如果目標是要充分描述世界史,那理所當然必須更進一步,探究西亞與非洲的歷史。
可是,要踏上這條道路還很遠。東洋史家宮崎市定回想起大正末年的學生時代時,描述了要理解東洋史(特別是古代史),卻陷入沒有適合閱讀的書籍這般困境:
說到底,東洋並沒有像西洋所說的「歷史」這種事物存在嗎?不,應該沒有這回事才對。如果沒有這回事,那就是沒有人書寫而已。既然如此,那該由誰來書寫呢?等待某人著手書寫,也是一種方法,但既然已經立志專攻東洋史,那自己就必須分擔這個責任。……於是我認為,最優先該做的事,就是把東洋史這門科目,至少提升到西洋史的高度。
宮崎就這樣一邊認真學習西洋史,一邊構想著將東西比較放入視野的世界史樣貌。
接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從相當迥異的立場,來討論「東洋」歷史性格的觀點。1949年,法制史學者仁井田陞做了以下的陳述:
將迄今為止雖說勉強有交流、但更毋寧說是「一盤散沙」的東洋,放在世界史的環境內、讓其凝聚成一種立場,是西洋近代資本主義針對東洋的攻勢。東洋在近代西洋面前,基本上是處於平等的態勢。在這層意義上,東洋整體具備了共通的立場。另外,站在這種立場上的東洋不管願不願意,都必須和近代西洋展開對決,因此在達成近代化、跨越這種近代這一課題的意義上,它們又有了新的共通立場。
仁井田論述的整體主旨是要指出前近代的亞洲,具備著專制統治的特徵,並強調其落後性。這種說法至少對我而言,有很多地方是難以接受的。話雖如此,這段引用的文章所謂近代東洋是站在「共通的立場」上,這種極其樂觀的論述讓我印象深刻。仁井田雖然大致上是假定用「亞洲」來做這樣的陳述,但按照同樣的邏輯,我們也完全可以把非洲囊括進「東洋」當中。
可是在此同時,20世紀下半葉的歷史,並沒有照著仁井田的期待展開。我們都體驗過這群未必能夠達成「跨越近代這個課題」、甚至也沒有「共通立場」的亞洲人們是如何激烈地對立。既然如此,我們對於21 世紀又該抱持怎樣的展望呢?
非洲研究者峯陽一在最近的著作中,提出了將非洲和亞洲合在一起的「亞非」這一概念。峯基於人口動態的分析,指出在21世紀的世界中,非洲與亞洲所占位置的重要性;他暗示說:「要如何組織對話來討論關於非洲人與亞洲人該走的未來,將會決定今後的世界形貌。」他又說,「將亞非團結起來的根據,是出於不再讓殖民地統治重演的認識」,也就是針對「該如何以相互理解和民主主義為基礎,建構起一種連繫」來進行討論。雖然事實上我們可以看成在仁井田提出的問題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再度提起的一種論點,但他把仁井田沒有放入視野的非洲,其重要性納入考量,這點仍然值得注目。
事實上,亞洲與非洲現在也有多樣的連結。人類學者小川沙也加就調查了香港活動的坦尚尼亞人,她所關注的是重慶大廈。我曾經居住過的重慶大廈,過去是香港便宜旅宿的代名詞,現在則是來自非洲的商人之重要據點(從以前開始也有很多南亞系的人)。就像小川闡明的,中國製的衣物、日本的中古車等商品,在非洲有很大的需求,因此參與這種貿易,就成為獲取財富的機會。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推進的「一帶一路」政策,也是整頓、掌握歐亞與非洲流通網的宏偉計畫。
確實,商人的活動與各國政府的戰略都是流動的事物,要產生出穩固的地域共同體,可能性其實很低。但是,本書以21世紀的方式,重新解釋東洋史學的意義,的確可以說是在廣闊的視野裡展望亞洲與非洲的歷史,並建立起一種現實的基礎。
《論點‧西洋史學》
序言
從《概說‧西洋史》到《論點‧西洋史學》
本書不是要解說歐洲與美洲大陸歷史的西洋史主要潮流──也就是從羅馬共和的成長、中世紀皇帝與教宗的對立、近世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的展開、近代歐美帝國主義統治的擴張、乃至現代史多采多姿的東西冷戰始末,歐盟的誕生與發展等,針對連續且一貫性的故事進行描述(《概說‧西洋史》)。像這樣便利且優秀的書籍,已經有好幾本了。本書不是那種以如數家珍的方式,針對「過去是什麼」抑或「為什麼會發生」,將最大公約數的「正解」加以羅列的教科書,也不是那種針對某種特定過去事件及現象提出獨創「主張」的學術書。
本書專注於在我們居住的世界中跨越諸多分岐、產生極大影響的西洋過去,為追求真相=「正解」而生的好幾種「主張」相互交戰的重點,也就是所謂「論點」的集結,這恐怕是迄今為止不曾有過的類型嘗試吧(《論點‧西洋史學》)!那麼,關於為何要編纂這本書,在此稍作說明。
請試著稍微想像看看:某一年發生的某起事件,應該怎麼稱呼?某時期某國的總統是誰?某種技術變得普及,是從何時開始的?某場戰爭中民眾的犧牲規模到達怎樣的程度?──每當這些有關歷史的疑問萌生時,你會怎麼做?
大部分的人,答案都會是「查網路」吧!確實,要知道這種問題的答案,沒有比網路更方便的了。不用特意去翻教科書或到書店或圖書館找書,只要拿起身邊的手機,取得資訊就可以順利了事。儘管網路上的資訊龍蛇混雜,但大部分的人若已經知道怎樣取得上述問題的解答,那應該也能分辨得出適當的資訊來源吧!
既然如此,那麼學習歷史這件事,只靠網路檢索就能達成了,不是嗎?若真如此,那我們就不得不說,歷史學這門學問的壽命已經走到了盡頭。攜帶著隨時連接網路的終端設備的現代人,不需要辛苦默背歷史年號、事件與人名,只要一有疑問,立刻上網查詢就可以清楚得知。過去常把博聞強記的人稱為「會走路的活字典」,但現在每個人都能從「手機」取得比「字典」更多的資訊,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是處於比過去任何人都更博聞強記的狀態。
然而,我們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在「有效使用」電腦嗎?會不會,我們其實只是讓自己變成了一種「終端設備」而已?張開嘴巴等著網路餵答案,這樣稱得上是「調查」與「研究」嗎?表面上看起來是自由選擇,實際上或許只是受到誘導罷了;在主觀性資訊的驅使下去觀看,會不會淪落到思考停滯的狀態呢?
迄今為止,在社會一般人或對歷史不甚關心的人們眼中,歷史學經常被看成只是類似「挖掘過去發生過的事實」這樣的印象。儘管我們都認同過去一項又一項的事實非常「重要」,但緊緊糾纏著歷史、單調而無味沉悶的印象卻怎樣也揮之不去,有這樣感覺的人應該很多吧?明明在小說、漫畫、電影、電視劇裡,由充滿魅力的人物交織成的歷史那麼有意思,但正正經經的歷史「學」不管用讀的還是聽的,都只是一種被動接受、沒有自己思考餘地的無聊事物;會這樣想的人應該也很多吧!確實,這樣的想法自有一番道理。
可是,正正經經的歷史「學」,真的就這麼不有趣嗎?
在這裡,我想回到最開頭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做一本集結「論點」的書籍──《論點‧西洋史學》?最大的理由是,觸及「論點」、引發主體自我思考這點,在通俗的「歷史作品」中無法充分體會,在網路檢索中也無法輕易察覺,這是只有「歷史學」才能帶來的醍醐味所在(只是,這並不代表通俗的「歷史作品」就沒有意義;打開通往未知過往之門、挑起想像力、給人恍然大悟體驗的教科書、書籍與電視節目,仍然相當重要)。說穿了,歷史研究者並不是去滿足於高高在上、做為最大公約數的「正解」,而是靠著閱讀史料、反覆錘鍊邏輯與議論來提出一套新的「主張」,從而設法讓新的最大公約數「正解」能順利反映出自己說法的一群人。
更進一步說,在眾人各擁「主張」的領域裡,隨著情況不同,多半會出現同樣具有說服力的複數「定說」與「異論」。就以前面提及的例子來說,若要查詢「某年發生的某起事件」名稱,只要上網就能一瞬間得知(也就是答案只有一個、沒有任何異論,因此也不會形成「論點」);但若要討論這起事件「為什麼」會發生、在歷史上的意義又是什麼,那就幾乎不可能獲得定於一尊的答案,要查詢也沒那麼容易。換句話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歷史學要處理的過去,隨著對其理解的不同,會產生出彼此衝突的定說與異論,就像是一座競技場(不管當成體育還是文化競技來理解都行);我們可以把一個個研究者,比喻成某種競技項目的出賽選手。
在這座競技場上,比賽即使有回合的間斷,但結束的笛聲卻永遠不會落下。名為歷史學家的出場選手,大多都是一些相當頑強、不會輕易投降的人;而且由於可以接受換人(由某人繼續議論下去),故這場戰鬥(論爭)始終不會停止。每一次勝負,都是由觀眾席上自己也兼任選手、且具備鑑識眼力的人,也就是歷史學界的成員來判定。就這樣,學術性質的歷史學儘管有著論爭的特質,但在最大公約數的教科書作品裡,幾乎沒有「異論」存在的空間;在具有獨創「主張」的歷史書或論文中,也必定要將「異論」駁倒與斥退才行。簡單說,在這座競技場上,聚焦的重點都是每一回合落幕時,看起來最具冠軍相的選手身影;但對身為觀眾的歷史學子而言,相較於定格快照中的優勢選手英姿(結果只是單方面壓倒的主張),由一流選手交織而成、相當美麗、你來我往的攻防過程(開放式論爭),才是讓觀戰者手心直冒冷汗、饒富興味的事情,不是嗎?不只如此,歷代出場者當中誰最優秀、鳥瞰團體戰的優勢與劣勢、比賽的走勢為何,這些都由觀戰者自己來判斷,也是極為有趣的事,不是嗎?如果沒經歷過這些事,就把歷史學輕易放掉,那未免太可惜了。更進一步說,若是累積這種經驗,那麼即使是門檻很高的歷史書與論文(快照)也能讀得津津有味,所以放掉就更可惜了。
在大學裡指定必修的歷史「學」,並不只是讓聽講者增進對過去事物的最新知識,而是讓他們具備對過去事物引發更深一層思考的各種方法;所謂的「論點」,正是這「各種方法」的寶庫。在「論點」裡,使勁默背並不是「正解」;它所呈現的,是可能通往「正解」的複數道路(選項),至於哪條道路最有希望通往正解,則未曾決定。然而,明顯行不通的錯誤道路,還是得辨別出來就是了。「論點」迎面而來,對你咄咄逼問:「如果是你會怎麼想」?想正面接受這挑戰、想和朋友與老師討論;透過這一連串的進程,你不只能夠體會到歷史「學」的醍醐味,也能夠養成貫串所有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學式思考法。這就是大學想培育學生擁有的技巧。
***
以下將沿襲五個正統的時代區分──以希臘羅馬為主的古代、歷時約千年的中古、近世(十六~十八世紀)、近代(十八世紀中葉~二十世紀初)、現代(二十世紀初~),列舉出139個西洋史學的重要「論點」(=有名的競技場)。它們的執筆者,全都是在西洋史學界第一線,對某個論點各自抱持獨特主張、勇於應戰的研究者。這些在專業研究者的銳眼下湊整起來的論點,不只包含在今日被視為古典的論點,也包括了現在正進行中的論點;不論哪一種,都同樣具備現今的我們應當知道的價值。大致上來說,論點出現激烈爭執的領域,就代表研究在持續「前進」;而研究持續「前進」的領域,從好的意義上來說,就能呈現出歷史的複雜性與多采多姿(也就是不會淪落為思考停滯的無意義枝微末節,而是一種讓理解當下的深刻印象不斷拓展的多元性)。光從目次來看,就可以理解到歷史學是多麼窮盡智識與想像力、不斷進行論爭的學問。想從哪裡開始或怎樣閱讀,都沒有關係;不管怎樣瀏覽,都能窺知極具說服力、彼此對立的主張所碰撞出的火花。若擁有高中世界史或世界通史的知識,當然可以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但就算欠缺這樣的前提知識也沒關係。想要多線並進學習也可以,一人閱讀也很好,想拿來當作與人議論的素材,也沒有問題。
如果你接下來要閱讀或撰寫歷史學相關論文,那麼當你把這本書放在手邊、不時接觸閱讀之際,從中獲得的見識與經驗,必定相當派得上用場。和單純的報告不同,論文得圍繞著某種「論點」,對先行研究者的各種說法提出批判,從而基於史料,提出自己的論述主張。翻閱本書,可以讓你對「論點」更加敏感,進而能做出更深一層、甚至兩層的批判與分析。除了本書介紹的論點以外,你也可以發覺到還有許多令人大感興奮的論點,進而對歷史產生更好的認識。若能達到這點,一定能對當代產生更好的認識;從而對現在活著的自己本身,也獲得更好的認識。
最後,還有一件事得先講清楚:本書絕對不是鼓吹「歷史解釋沒有對錯或好壞」這種犬儒主義、相對主義態度的作品(大抵來說,歷史研究者對於所謂的「後真相」(post-truth)──也就是對虛偽和真相無先後之別、也不加分辨的狀態——都是憂心忡忡)。毋寧說,若要對乍看之下無誤的現成「正解」做出合理質疑,那麼能在幾近毫無複數性與矛盾的「真相」上擺出一副好看關鍵架勢的,也只有歷史學了。本書登場的競技場參賽者,幾乎全都是誠心追求歷史真相的求道者,而介紹它們的各執筆者也是如此。儘管很難避開時代制約、個人偏見與政治立場對議論的作用,但至少,應該可以避免被膚淺的利己心及體制牽著鼻子走,從而影響思緒的情況發生。然而我們必須注意,明顯屈從或迎合政治壓力的歷史研究場域,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地都仍存在著。然而,我們還是希望本書所收錄的各論點,能夠姑且讓人擱下這種紛擾塵囂,放心閱讀。我們由衷期盼所有讀者都能體會到,追求真善美的學問,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周思齊 許峰賓
許進雄
張元濟 王飛仙 王雲五
金英敏(김영민) 岡本隆司
茱莉雅・柴爾德、露伊瑟・貝賀托勒、西蒙娜・貝克;章致綱
茱莉雅・柴爾德、露伊瑟・貝賀托勒、西蒙娜・貝克;高木初江(高木ハツ江)◎著 大庭英子◎監修
茱莉雅・柴爾德、露伊瑟・貝賀托勒、西蒙娜・貝克;瓦雷西.杜葉 Valéry Drouet
約翰.康納利(John Connelly)
石川博樹、太田淳、太田信宏、小笠原弘幸、宮宅潔、四日市康博等編著;【監修介紹】__吉澤誠一郎、藤井崇、青谷秀紀、古谷大輔、坂本優一郎、小野澤透等編著;【監修介紹】__金澤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