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館【單書】85折
本商品為出版已久的書,出版已久的書容易產生些許的黃斑、或有些許瑕疵(例如:壓痕、褪色等),不影響內文閱讀。每本書況不盡相同,請考慮評估後再購買結帳,採取隨機出貨。如想進一步了解書況詳情,可以來信 cptw1897@gmail.com 、或點擊右上角「 客服 」留言詢問,感謝您支持臺灣商務印書館。
乾隆帝(1711─ 1799),愛新覺羅氏,名弘曆,是清朝入關以來的第四位皇帝,一七三五年至一七九五年在位,年號「乾隆」,與乃祖乃父共同創造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康雍乾盛世」。
乾隆帝算是一位好皇帝嗎?乾隆帝弘曆年幼聰明過人,在皇祖康熙帝和皇父雍正帝兩位帝王的悉心培養下,乾隆帝勤勉刻苦,能文能武,學識通古博今。登上帝王寶座的弘曆,站上了封建王朝的權力巔峰,於是心懷雄圖大略的乾隆帝便開始了他「文治武功」的帝王生涯,改革了經濟和政治制度成功地穩固了自己的政權,將大清推向繁榮。
但是同樣也是康雍乾盛世的終結者,他的強權專制、好大喜功、鋪張奢靡,尤其寵信和珅更為後世所譏議。又清朝文字獄不僅數量較歷代增多,也格外殘酷。特別在乾隆時期,大案迭起,據統計,乾隆帝在位六十年,製造的文字獄多達百餘起,羅織罪名甚多,推行思想文化恐怖統治。
文化上,編纂巨帙《四庫全書》,廣泛地收藏與整理文物典籍,保存了千年文明輝煌璀璨的成果。但《四庫全書》的編纂,對於保存與整理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真的起了巨大的作用嗎?《四庫全書》編纂者抱著狹隘的政治目的,在編纂過程中,對於不利於清朝的書籍,採取銷毀、刪削、挖改等文化專制手段,使我國古代文化又遭受一次浩劫。
軍事上,立下了赫赫「十全武功」:兩平准噶樂、兩定大小金川、撫定回部、靖臺灣、撫緬甸、鎮安南、造就了歷史的最遼闊的中華大版圖。可是乾隆帝雖然締造了「十全武功」,但死後不過四十年就爆發「鴉片戰爭」,一向自許為天朝的大清帝國竟不堪一擊,其原因又為何?
不妨透過本書,去一探這位享譽古今的傳奇人物的文治武功與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全書均有翔實的說明和分析,卷末附錄乾隆帝大事年表,對其一生,更作了簡略扼要的記述。
本書特色
★翔實記錄剛登上帝王寶座的乾隆帝,在站上封建王朝的權力巔峰,心懷雄圖大略開始了他「文治武功」的帝王生涯。以及後期乾隆帝如何好大喜功,生活奢侈,並寵信大貪官和珅,致使政治腐敗,使得清朝帝國迅速走向衰落。
★乾隆帝締造了「十全武功」,但死後不過四十年就爆發「鴉片戰爭」,一向自許為天朝的大清帝國竟不堪一擊,其原因又為何?
★本書寫乾隆帝,非常符合歷史事實;乾隆帝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外交諸多活動,構成了色彩斑斕的歷史書卷。
★全書史料豐富,內容翔實,鞭辟入裡,是認識乾隆朝歷史的一本名著,必能讓讀者滿意。
唐文基 羅慶泗
作者簡介
唐文基
1939年生,福州人。1961年廈門大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1972年調福建師範大學學本科畢業,1965年研究生畢業,分配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84年至1996年任歷史系主任。長期從事明清史、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東洋學院》等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約六十篇,在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等出版專著有:《明代賦役制度史》、《中國古代經濟概論》、《乾隆傳》(合著)等。主編專著《福建古代經濟史》、《16至18世紀中國商業革命》。主持編輯《明清福建經濟契約文書選輯》。
羅慶泗
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中國古代史副教授,1986年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1986年獲歷史學學士學位。主要講授:中國古代史(明清部分)下、古代漢語、民俗學概論。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史、福建地方史。主要論著:《乾隆傳》(與唐文基合著)、《試論明清福建宗族械鬥》(福建師大學報2000年第1期)等。
導讀者簡介
莊吉發
民國二十五年(ㄧ九三六)生,臺灣苗栗人。民國四十五年(ㄧ九五六),省立臺北師範,民國五十二年(ㄧ九六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史地學系,民國五十八年(ㄧ九六九),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現為國立臺灣大學中文學系、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民族學系兼任教授,講授清史專題研究、故宮檔案專題研究、中國秘密社會史、中國邊疆文化史、滿洲語文等課程。著有專書五十餘本,撰寫論文三百餘篇。
清史研究專家 莊吉發老師
導讀
前言
第一章 從皇孫到初政
靑少年弘曆
登上皇帝寶座
完成雍正未竟之業
調整政治經濟政策
第二章 排除困撓,「冀爲成康」
初舉木蘭秋獮
對付糧食問題的措施
解決錢貴銀賤與八旗生計問題
保守的礦冶政策
打擊朋黨,整頓吏治
用兵瞻對
首征金川
平定西藏叛亂
第三章 乾隆盛世
省方問俗下江南
戡定準部
統一回疆
閉關政策與對沙俄蠶食的遏制
處理蒙古土爾扈特部回歸
與緬甸交兵
再征金川
主持《四庫全書》的編纂
第四章 從盛入衰的轉折年代
鎭壓山東、西北人民起事
鎭壓林爽文起事
製造文字獄
寵信和珅
貪污案迭起
武裝干預安南内政
抗擊廓爾喀入侵
接見英使馬嘎爾尼
三年太上皇
第五章 風流天子
「書生」皇帝
家庭生活
附錄:乾隆帝弘曆年表
第一章從皇孫到初政(康熙五十年至乾隆五年)
靑少年弘曆
一、弘曆出世
康熙五十年(西元一七一一年)八月十三日子夜,雍親王胤禛忐忑不安的心情,頓時興奮起來。他得知格格①鈕祜祿氏生下了一個男孩。雍王邸(後改稱雍和宮)霎時間似乎明亮得多。
此前,胤禛已得四子。長子弘暉,出皇后烏喇那拉氏,康熙四十三年八歲夭折。齊妃李氏爲胤禛生有三子,卽弘盼、弘昀、弘時。但弘盼未滿兩周歲殤逝,還不曾敍齒排行;弘昀排行第二,十一歲死去;眼前就只有八歲的三子弘時。胤禛貴爲親王,僅有一子,未免單薄。那正是諸王子間爲爭王儲地位明爭暗鬥白熱化之時。太子胤礽廢而復立,而昏庸暴戾秉性不改,康熙是斷難容忍的,其地位岌岌可危。胤禛與幾個兄弟一樣有覬覦皇位之心,卻處處巧加掩飾,口頭上説,儲貳之事,「避之不能,尙有希圖之舉乎!」暗中卻在作周密部署,以川撫年羹堯與同母弟胤祥等爲核心組成了奪權小集團。胤禛心裏明白,在諸阿哥中,誰能得到老皇帝的歡心,誰就能在未來主宰天下。多年來,他按這一信條制約自己的言行。現在,他又給康熙老皇帝增添一個孫子,這肯定會使自己在康熙内心天平上,增加一個砝碼。
鈕祜祿氏是四品典儀凌柱的女兒,乃父官爵並不顯。她生下的這個兒子,排行第四,取名弘曆。弘曆便是後來在中國歷史上執政長達六十三年的乾隆皇帝。
淸朝的前幾位皇帝,歷來都有些奇怪的傳説。諸如順治因失戀而出家當和尙;康熙被兒子雍正害死,雍正爲了奪取皇位,篡改乃父遺詔。這位未來的乾隆皇帝弘曆傳説更離奇,説他不是滿族血統,而是漢族官宦之後。淸季陳某,署名「有嬀血胤」,所撰《淸秘史》中〈弘曆非滿種與易服色之不成〉篇寫道:
(浙江海寧)陳氏自明季衣冠雀起,漸聞於時。至(陳)之遴始以降淸,位至極品。厥後,陳詵、陳世倌、陳元龍等父子叔侄,並位極人臣,遭際最隆。康熙間,雍正與陳氏尤相善,會兩家各生子,其歲月日時皆同。雍正聞乃大喜,命抱以來,久之始送歸,則竟非己子,且易男爲女矣。陳氏殊震怖,顧不敢剖辨,遂力秘之。
《秘史》所説陳氏,指的是浙江海寧陳元龍。據陳敬懋《海寧渤海陳氏宗譜第五修》記載②,陳元龍有一妻二妾,共生一男二女③。兒子陳邦直,生於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年)④,比弘曆大十六歲。陳邦直的第二個女兒嫁給徐德秩。徐德秩是康熙時左都御史徐乾學的孫子,據乾隆《梧州府志》卷十二《職官志》載,於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任梧州知府。另據闕名《徐乾學家譜》記載,徐德秩生於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年),其妻是海寧陳元龍次女,與徐德秩同齡⑤。也就是説,陳元龍次女比弘曆大二十四歲,更勿論其長女了。可見,《淸秘史》所云:「會兩家各生子」,雍正以女易陳元龍之子云云,純係無稽之談。這本書的作者有著濃厚的排滿思想,《淸秘史》的序甚至不用淸朝年號,用的是黃帝紀年。他杜撰弘曆非滿種這天方夜譚,其用心不是很淸楚嗎?
二、康熙帝掌上明珠
弘曆聰明伶俐,六歲就學,過目成誦。他先後受業於庶吉士福敏、署翰林院掌院學士朱軾、徐元夢和翰林院編修蔡世遠等人,這幾個人各有專長。福敏字龍翰,滿洲鑲白禛人。雍正請他爲弘曆啓蒙,無疑是因爲福敏性剛直,能夠對自己兒子嚴格督課。在福敏指導下,弘曆於十三歲以前,已熟讀《詩經》、《尙書》、《易經》、《春秋》和《戴氏禮記》等儒家經典和宋儒著作,以及《通鑑綱目》、《史記》、《漢書》等史籍,學業大有長進⑥。日後弘曆曾説,自己「沖齡就儒時,(福敏)啓迪之力多也」⑦。朱軾字若曦,江西高安人,負一時重望,被雍正命爲弘曆師傅,設敎席於懋勤殿,受弘曆行拜師禮。朱軾以經訓進講,授弘曆賈誼、董仲舒和宋儒學説⑧。蔡世遠字聞之,福建漳浦人,是當時著名學者,雍正元年在上書房敎弘曆等讀四書五經、宋儒著述以及諸史、載籍。蔡世遠講儒學,「必引而近之,發言處事,所宜設誠而致行者」,卽以近傍實際,闡述儒家理論,而不是引導弘曆讀死書。他講史,「則卽興亡治亂,君子小人消長,心迹異同,反覆陳述」⑨,卽通過對以往朝代興亡、古人沉浮以及執政者思想修養等剖析,向弘曆灌輸治國平天下的歷史經驗和敎訓。這幾位老師對弘曆的影響很大,弘曆自己説「於軾得學之體,於世遠得學之用,於福敏得學之基」⑩。
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春,胤禛的私園圓明園牡丹盛開。有一天,康熙乘興到園中「鏤月開雲」牡丹台觀花。胤禛向康熙引見弘曆。十二歲的弘曆長得前庭方廣,眉目淸秀,身材頎長,舉步穩重,談吐聲音旣洪亮又悅耳。眼前這個翩翩少年,康熙一見就喜愛上了,卽時帶回宮中「養育撫視」。從此,祖孫形影相隨,據弘曆後來回憶:「夙興夜寐,日覲天顏;綈几繙書,或示章句;玉筵傳膳,每賜芳飴;批閱章奏,屏息待勞;引見官吏,承顏立側」(11)。儲君問題長時間折磨著老皇帝。父子成仇,兄弟側目,垂暮老人内心是痛苦的。如今,這個小孫子成了他精神寄託。宋儒周敦頤《愛蓮説》,是當時靑少年必讀名作。有一天,康熙要弘曆背誦。弘曆朗朗誦道: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淸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淸,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弘曆不僅背誦娓娓動聽,而且解釋融徹,康熙「獎悅彌至」。騎馬射箭,原是愛新覺羅氏祖傳家法。康熙要弘曆向貝勒允禧學射箭,向莊親王允祿學火器。這二人也是皇族中佼佼者。允禧是康熙的第二十一子,不僅善射箭,而且能詩能畫。允祿是淸太宗皇太極第五子碩塞的兒子,精數學、通樂律。弘曆在他們傳授下,騎射本領日見長進,無論是宮門挽弓,還是南苑圍獵,命中率都甚高。垂髫少年的英武氣概,觀者嘆服。
當年秋天,弘曆被康熙帶往避暑山莊,住在萬壑松風讀書。萬壑松風在山莊的湖南山上松林之中。一天,御舟泊晴碧亭,康熙在船上遠遠地傳呼弘曆。弘曆應聲從岩壁滿布的山坡上,踏跳而下。這可使老皇帝心驚肉跳,連聲高呼:「勿疾行,恐致蹉跌!」直到弘曆上了御舟,康熙才鬆一口氣。祖孫情深,於兹可見。
避暑山莊近側獅子園,是康熙賞給胤禛的私園。一天,康熙攜弘曆臨幸獅子園,傳見了弘曆生母鈕祜祿氏。老皇帝愛屋及烏,連聲稱讚鈕祜祿氏是「有福之人」。這一年木蘭秋獮,康熙帶著弘曆到永安莽喀圍場打獵。康熙射倒一隻熊後,命弘曆再射。弘曆剛上馬,帶傷倒地的熊突然立起撲來。弘曆控轡自若,毫不驚慌。康熙急忙補一槍,將熊擊倒。老人眼見小孫子臨危不懼,十分讚賞。回帳之後,激動地對溫蕙貴妃説:此兒「是命貴重,福將過予」。
這一年十一月,康熙病危。臨終前,他對大學士馬齊説:「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爲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爲太子」(12)。康熙彌留之際,已把大淸的江山,付託給胤禛和愛孫弘曆了。
登上皇帝寶座
一、《樂善堂文鈔》的輿論準備
康熙六十一年(西元一七二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去世,胤禛繼位。第二年改元雍正。十二歲的弘曆成了皇子。
元年(一七二三年)正月,雍正首行大祀之典。祈穀禮成,召弘曆到養心殿,賜食臠。據史家解釋,這是寓意「承福受胙」,雍正有意將來把江山付託給弘曆。姑且不論這種解釋是否符合雍正賜臠本意,我們在以後便會明白,雍正元年,新皇帝確已把弘曆定爲自己的接班人。
雍正八年秋,年僅二十歲的弘曆,將他從十四歲以來的詩文,挑選出一部分,輯成《樂善堂文鈔》付梓。樂善堂是弘曆的書齋。他在《樂善堂記》一文中寫道:
余有書屋數間,淸爽幽靜,山水之趣,琴鶴之玩,時呈於前。菜圃數畦,桃花滿林,堪以寓目。顏之曰樂善堂者,蓋取大舜樂於人以爲善之意也。(13)
應當指出,今存於《四庫全書》集部的《樂善堂集定本》共三十卷,是乾隆二十三年戶部尙書蔣溥等奉命重輯的,非雍正八年《樂善堂文鈔》原本。《樂善堂文鈔》刊行後,乾隆曾多次重訂。但是,以後增加進去的詩文,也都是作者在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前的作品。所以,《樂善堂集》不論文鈔還是定本,都是弘曆靑年時期所作。
關於編輯刊刻《樂善堂文鈔》目的,弘曆在序言中寫道:
余生九年始讀書,十有四歲學屬文。今年二十矣。其間朝夕從事者,四書五經、性理綱目、大學衍義、古文淵鑑等書,講論至再至三。顧質魯識昧,日取先聖賢所言者以內治其身心,又以身心所得者措之於文,均之有未逮也。日課論一篇,間以詩歌雜文,雖不敢爲奇辭詭論,以自外於經傳儒先之宗旨,然古人所云文以載道者。內返竊深慚恧,每自念受皇父深恩,時聆訓誨,至諄且詳,又爲之擇賢師傅以受業解惑,切磋琢磨,從容於藏修息遊之中,得以厭飫詩書之味,而窮理之未至,克己之未力,性情涵養之未醇,中夜以思,惕然而懼。用是擇取庚戌(雍正八年)九月以前七年所作者十之三四,略次其先後,序、論、書、記、雜文、詩賦,分爲十有四卷,置在案頭,便於改正。且孔子不云乎,「言顧行,行顧言」。《書》曰「非知之艱,行之維艱」。常取余所言者,以自檢所行。行倘有不能自省克,以至於言行不相顧,能知而不能行,余愧不滋甚乎哉。(14)
弘曆説他刊刻《樂善堂文鈔》,是爲了常常能以自己所言,自檢所行。這是堂皇之論,究其眞實目的,絕非如此單純。《樂善堂文鈔》付梓時,弘曆請十四個人爲他作序。其中有莊親王允祿、康熙第十七子果親王允禮、貝勒允禧、平郡王福彭、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朱軾以及當時在士林頗有名氣的蔡世遠、邵基、胡熙等人,還有他自己的弟弟弘晝。這些人的序言,對弘曆是一片讚揚聲。或説作者飽覽羣書,精通經史詩賦,「自經史百家以及性理之閫奧,諸賦之源流,靡不情覽」(張廷玉序);「精研《易》、《春秋》、戴氏禮、宋性理諸書,旁及通鑑、綱目、史漢、八家之文章,窮其旨趣,探其精蘊」(朱軾序)。或説作者才思敏捷,「每爲文筆不停輟,千言立就,而文思泉湧,采翰雲生」(福彭序)。或説《樂善堂文鈔》是稀世之作,「其氣象之崇宏,則川渟嶽峙也;其心胸之開浚,則風發泉湧也;其詞采之高華,則雲蒸霞蔚也;其音韻之調諧,則金和玉節也」(邵基序)。這些語言,除了含有阿諛奉承的調子之外,更多的是文人互相吹捧積習的表露。但耐人尋味的是,有人已經把弘曆吹捧爲懷有治國平天下道德和才能的儲君。如張廷玉説:
皇子以天授之才,博古通今之學,循循乎祗遹聖訓,敬勤無斁。
鄂爾泰説:
皇子樂善之誠,充積於中,而英華外發,有不知其然而然者,……則精一危微之訓,上接列聖之心傳者,莫不此會而極。
朱軾説:
聖祖仁皇帝德合乾坤,功參化育。我皇上欽明緝熙,聖以繼聖,本精一執中之心法,發而爲蕩平正直之皇猷。萬方臣庶,是訓是行。矧皇子天稟純粹,志氣淸明,晨夕侍奉之下,其熏陶涵育聖德聖訓者,固日新月盛,莫知其然而然矣。從此敬承無斁,優遊厭飫。戒於思慮之未萌,恭於事物之旣接,進德修業之功,得而窺其所至。
旣是「天授之才」,「又上接列聖之心傳」,「進德修業之功」更不可「窺其所至」,未來的天子已經在這些序言中呼之欲出了。
弘曆聰明過人,對自己的未來,會有樂觀的估計。他不必像父輩那樣爲奪權而明爭暗鬥。他要做的事情是,應當在皇族和朝臣之中,樹立起自己未來英明君主的形象。其妙著就是借助於這一部《樂善堂文鈔》,以表示自己不僅精通書史,擅長詩賦,而且有經世之才。果然,他的弟弟弘晝在序言中公開表示自愧弗如:
弟之視兄,雖所處則同,而會心有淺深,氣力有厚薄,屬辭有工拙,未敢同年而語也。吾兄隨皇父在藩邸時,朝夕共寢食相同。及皇祖見愛,養育宮中,恪愼溫恭。皇父見之,未嘗不喜。
皇父聞之,未嘗不樂。……兄之樂善無窮而文思因以無盡。凡古聖賢之微言大義,修身體道之要,經世宰物之方,靡不發揮衍繹娓娓暢爲。
作者不僅承認弘曆曾受皇祖撫愛,而且説弘曆已得聖賢「經世宰物之方」,自己不敢與哥哥「同年而語」。弘晝是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他旣然心悅誠服,誰還能與弘曆匹敵。在《樂善堂文鈔》中,弘曆多次提到康熙對自己的鍾愛。説皇祖曾賜他「長幅一,復賜橫幅一、扇一」,「恩寵迥異他人」(15),「得皇祖之澤最深」(16)。如此念念不忘皇祖恩寵,儘管包含著孫子對祖父的懷念,但這畢竟是弘曆最榮耀的政治資本,怎能不經常注於筆端。總之,弘曆刊刻《樂善堂文鈔》是有政治意圖的,目的在於爲日後當皇帝作輿論準備。他把自己的讀書處命之曰「樂善堂」,「蓋取大舜樂取於人以爲善之意」,這無異於以大舜自詡。
二、受詔登基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日,雍正在圓明園處理政務,雖身體偶感不適,但未曾重視。二十二日深夜,病情突然加劇。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和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公豐盛額、訥親、内大臣海望應召入寢宮。二十三日子時,這位統治中國十三年的皇帝去世了,年僅五十八歲。關於雍正死因,或説中風,或説服用了道士煉的丹藥。孰是孰非,有待研究。還有一種傳説,雍正是被呂留良的女兒呂四娘刺殺。呂留良因反滿文字賈禍,被戮死梟首。乃女呂四娘學得一身武藝,入宮刺殺雍正。這種傳説當然缺乏依據。
雍正去世,内宮一片哭聲。鄂爾泰、張廷玉對允祿、允禮説,雍正「因傳位大事,親書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無有知者。此旨收藏宮中,應急請出,以正大統」(17)。早在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冬時,雍正染病,寒熱時發,飲食不常,夜不能熟寢。八年六月,召見允祿、弘曆、弘晝和大學士、内大臣數人,「面諭遺詔大意」(18)。九月,又將立儲密詔示知張廷玉,十年正月再次密示鄂爾泰、張廷玉,「此時聖諭曰,汝二人外,再無一人知之」(19)。鄂、張所説「親書密旨」,就是指十年正月這一次。
不久,總管太監捧出黃封一函,内藏硃筆親書傳位弘曆詔。張廷玉於燈下宣讀,弘曆跪拜受命之後宣布,「遵皇考遺旨,令莊親王、果親王、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輔政」。
淸朝的秘密建儲制度始於雍正。康熙年間,康熙帝二次立太子,又二次廢太子。儲君問題,幾乎折騰了半個世紀。雍正接受這一敎訓,創立了秘密立儲辦法。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八月十七日,他在乾淸宮西暖閣召見總理事務王大臣和九卿,宣布:
今朕諸子尙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愼,此時安可舉行?然聖祖旣將大事付託於朕,朕身爲宗社之主,不得不預爲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淸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數十年,亦未可定。(20)
但是,據雍正去世時在場人張廷玉記載,當夜用的是雍正十年藏於圓明園的傳位詔。這是可信的。雍正遺體夤夜運回宮中,「倉卒中得官廄駑馬乘之,幾至蹶踣」(21)。這短短十餘字可以看出,其時行色匆忙,情景相當狼狽。
八月二十四日,弘曆頒布數道諭旨。其中諭内外大臣旨,主要内容有三:第一,朕受皇考付託,凡皇考辦理未竟之事,皆朕今日所當敬謹繼述。這實質上是宣布自己將繼續處理先帝未竟之業,維護政策連續性。第二,諸王大臣均是深受重恩之人,各宜殫心竭力,輔朕不逮。這是要求朝中大臣必須效忠自己。第三,外省文武大臣,如果因皇考「龍駛上賓」,將已經上奏的本章「中途趕回,另行反改,或到京後撤回不進者,經朕查出,定行從重治罪」(22)。這是要求各級地方官處理事務應一如旣往,不得欺慢。
還有一道是諭總理事務王大臣莊親王允祿等人的,内容是關於鄂爾泰、張廷玉配享太廟問題:
雍正八年六月內,欽奉皇考諭旨,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纂修聖祖仁皇實錄,宣力獨多,每年遵旨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巨。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洵爲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終始不渝。朕萬年之後,二臣著配享太廟。今朕欲將皇考此旨入於遺詔內頒發。(23)
配享太廟對於封建官僚來説,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弘曆宣布要將此事寫入皇考遺詔,等於以雍正遺詔作爲最權威的兌現保證。這種超出常格的作法,目的在於拉攏這二位滿漢大臣的領袖人物,並通過他們爭取整個官僚隊伍對自己效忠。鄂、張二人故作姿態,「屢行固辭」,謙讓一番,最後還是感激涕零地接受了。兩天後,鄂、張二人上奏,「不敢當輔政之名,請照例稱總理事務」。弘曆同意,降旨「凡宮門一切陳奏,先告知總理事務王大臣,再行進呈」(24)。
弘曆還注意到穩定内宮問題。八月二十五日,他對太監頒諭説,國家政事,關係重大,不許妄行傳説。皇太后仁慈,撫愛朕躬,凡有所知,豈有不告之理?但市井傳説,多有舛誤。今後凡外間傳聞,無故向廷傳説者,卽爲背法,查出定行正法。這一諭旨是爲了防止太監向内宮走遞朝廷信息,撥弄是非,干擾政局。
弘曆還降諭都統莽鵠立,命令他把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趕出西苑。雍正生前迷信道家丹藥,張、王等就在西苑替皇帝煉丹。所以,雍正突然死亡,史家疑爲丹藥中毒,絕非捕風捉影之論。而弘曆在乃父屍骨未寒之時,就急忙把煉丹道士驅逐出西苑,更使人有理由相信丹藥對雍正健康造成嚴重損害。弘曆這份詔諭寫得很奇妙:
皇考萬幾之餘,聞外間爐火修煉之說,聖心深知其非,聊欲試觀其術,以爲遊戲淸閒之具,因將張太虛、王定乾等數人置於西苑空閒之地。聖心視之與俳優人等耳,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且深知其爲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朕與親王面諭者屢矣。今朕將伊逐出,各回本籍。……若伊等因內廷行走數年,捏稱在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搖煽惑,斷無不敗露之理,一經訪聞,定嚴行拿究,立卽正法,決不寬貸。(25)
上諭從爲親者尊者諱角度出發,輕描淡寫地説他父親視張太虛等煉丹術爲「遊戲消閒之具」,也知道這批人是「市井無賴之徒」,從未用過一藥。這位年輕皇帝對煉丹術的鄙視與厭惡,表明他具有反對愚昧的可貴精神。
九月三日黎明,大駕鹵簿全設。弘曆先著素服向雍正帝梓宮行九拜禮。然後更換禮服,奉皇太后到永壽宮,亦行九拜禮。接著,至中和殿受内大臣和執事官行拜,再到太和殿卽皇帝位,受親王以及文武百官、朝鮮等國使臣朝拜,頒詔天下,以明年爲乾隆元年。
導讀
運際郅隆──《乾隆傳》 莊吉發
清高宗乾隆皇帝弘曆(一七一一─一七九九),是雍正皇帝胤禛第四子,在位六十年(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康熙帝雖然並不寵愛胤禛,但他卻十分疼愛胤禛的第四子弘曆,由愛孫而及子,在歷史上確有先例。明成祖先立朱高熾為太子,後來因不滿意,而常想更換。當廷議冊立太子時,明成祖想立漢王朱高煦。明成祖雖然不喜歡朱高熾,但他卻很鍾愛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侍讀學士解縉面奏明成祖說朱高熾有好兒子,明成祖有好聖孫,這才打動了明成祖的心,最後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清朝康熙帝一家的三代,有些雷同。康熙帝有好聖孫弘曆,也有好兒子胤禛,祖孫三代,都是盛清時期的三位好皇帝。
唐文基先生、羅慶泗先生合著《乾隆傳》,除前言、附錄〈乾隆帝弘曆年表〉外,全書共計五章。原書第一章〈從皇孫到初政〉,弘曆六歲就學,先後受業於庶吉士福敏、署翰林院掌院學士朱軾、編修蔡世遠等名儒。弘曆自己說「於軾得學之體,於世遠得學之用,於福敏得學之基」。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駕崩,寶親王即位,改明年為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原書指出,乾隆帝是位有志向有抱負的年輕皇帝,擺在他面前的任務,不是對乃祖乃父政策全面地改弦更張,而是有針對性地就某些政治經濟政策,作局部調整。其中政治政策的調整,包括:強調實政,革除官場惡習;重新處理允禩團體和曾靜案;調整宗室內部關係和弘皙集團案。經濟政策的調整,包括:財政政策的調整;農業政策的調整和水利的興修;恤商政策,對非法經商嚴厲打擊,對商人的正當貿易,則採取保護政策;甄別僧尼道,頒給僧道度牒,改革民間婚喪侈靡陋習,維護契尾合法性等社會經濟政策的調整,一方面改變某些政策,另方面完善某些政策。
原書第二章分析了乾隆六年(一七四一)至十五年(一七五○)的歷史。乾隆帝「冀為成康」之治,除了木蘭秋獮整飭戎兵之外,還必須解決糧價上漲、民食艱難的問題。原書將乾隆帝平抑糧價,解決糧荒所採取的措施歸納為六個方面,包括:關心農業,重視糧食生產;普免錢糧,散財於下,以促進農業生產;減少國家糧儲,通過平糶以控制糧價;通過截漕、撥運等辦法,解決災區糧食供應問題;鼓勵商人長途販賣糧食,嚴禁囤積居奇;鼓勵糧食進口,禁止糧食出口。除了糧價上漲之外,錢貴銀賤也是乾隆朝前期的大難題。為了解決制錢短缺,乾隆採納臣僚建議,添爐鼓鑄幣,改革鑄幣材料,嚴禁囤積制錢,亦不許販運錢幣投機倒賣。經過清朝政府採取的種種措施,降至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大多數省分的錢文,已漸趨平穩。
原書第三章將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至三十八年(一七七三)的歷史,稱為乾隆盛世。原書指出,乾隆帝省方問俗下江南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親自視察水利工程,解決江南頻繁的水害。江南是清代經濟重心,在以農業為本的傳統社會中,一個關心民瘼、孜孜求治的帝王,自然要關心水利工程。
《四庫全書》是曠古大叢書,為了編纂《四庫全書》乾隆帝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四庫全書館組織機構。乾隆帝主持《四庫全書》的編纂,不僅親自確定書籍徵集的範圍、原則、方法,親自遴選纂修人員,親自確定全書編纂原則,而且還親自閱讀了纂修人員陸續呈送的部分著作。《四庫全書》的編纂,對於保存與整理我國古代文化遺產,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於《四庫全書》編纂者抱著狹隘的政治目的,在編纂過程中,對於不利於清朝的書籍,採取銷毀、刪削、挖改等文化專制手段,使我國古代文化又遭受一次浩劫。
原書第四章論述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至嘉慶(一七九九)的歷史,作者指出,這個時期是清由盛入衰的轉折年代。爆發於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的山東王倫起事,是為乾隆朝從盛入衰的轉折標誌,它爆發於清朝統治的腹心地帶,它不僅是當時社會階級矛盾激化的產物,也揭開了清代中期以後各族人民大規模反抗鬥爭的序幕。清朝文字獄不僅數量較歷代增多,也格外殘酷。乾隆時期,大案迭起,據不完全統計,乾隆帝在位六十年,製造的文字獄多達百餘起,羅織罪名甚多。乾隆帝推行思想文化恐怖統治,必然導致國運衰落。乾隆帝寵信和珅,和珅上恃乾隆帝為靠山,下以一批官僚為羽翼,貪污索賄,弄權亂政,對乾隆朝後期政局敗壞所起的作用,未可低估。乾隆朝後期,驕侈之風日熾,吏治日趨腐敗,貪污大案,接連出現。原書指出,貪污案的特點,表明降至乾隆朝後期,清朝政治已進入腐朽階段。
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八十六歲時歸政。為維護統治核心的穩定,防止因公開立太子而引起統治核心分裂成不同政治集團互相爭鬥,因此他採取祕密建儲的方式和不立嫡不立長而立賢的建儲原則。以「賢」作為選擇儲君的標準,否定了嫡子長子繼承權,作者指出,這是歷史的進步。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九月初三日,乾隆帝宣布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明年改元嘉慶,永琰改為顒琰。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元旦,乾隆帝御太和殿,親授顒琰皇帝之寶,退位後稱太上皇,新皇帝稱嗣皇帝,太上皇與嗣皇帝起居注冊分別纂修。太上皇期間,乾隆帝依然集政權、財政、軍權於一身。
乾隆帝在位六十年(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加上三年太上皇,執政長達六十三年。唐文基先生、羅慶泗先生合著《乾隆傳》,把乾隆帝置於他所處的時代來考察。作者寫乾隆帝,論乾隆帝,符合歷史事實。乾隆帝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外交諸多活動,構成了色彩斑斕的歷史書卷。乾隆帝從皇孫到登上皇帝寶座,完成皇祖、皇父未竟之業,開疆拓宇,揆文奮武,運際郅隆。耄期倦勤,蔽於權倖,從盛入衰,令人歎息。全書史料豐富,內容翔實,鞭辟入裡,是認識乾隆朝歷史的一本名著。
前言
乾隆在位六十年,加上三年太上皇,執政長達六十三年,佔有淸一代四分之一。他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諸多活動,構成了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我們以乾隆三十九年(西元一七七四年)爲界,分爲前後二個時期。前期又以六年(西元一七四一年)初舉木蘭秋獮、十六年(西元一七五一年)首次下江南爲界,分爲三個小階段。而十六年至三十九年,是乾隆朝鼎盛歲月,以後則盛極入衰。這種分期與分段,是否合乎史實,有待方家敎正。
寫乾隆,論乾隆,不能不把乾隆置於他所處的時代來考察。乾隆是幸運兒。他承先祖餘緒,仗全盛國力,平定邊疆,拒西方殖民者,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作出了貢獻。他編纂《四庫全書》等羣籍,爲保存與整理中國古代文獻,起了巨大作用。但乾隆又是不幸者。中國封建社會時已日薄西山,乾隆畢竟回天無力。面對國内人口壓力,國外西方侵略者覬覦,乾隆一切舉措,從未越封建制度藩籬半步。政治上一味强化君主專制,外交上閉關鎖國,經濟上執行仍是傳統的重農政策,無法把社會生產力引向深度與廣度發展。他大興文字獄,扼殺進步思想,遏制科學精神。他沾沾自喜建立「十大武功」,自詡「十全老人」,該打的仗打了,不該打的也打,花費大量財力。乾隆後期,中國從盛入衰,當時英國人視淸朝爲「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絕非言過其實。縱看乾隆,不失爲中國歷史上一位好皇帝;但從世界史角度橫看乾隆,中國落伍了,乾隆落伍了。惟其如此,乾隆死後半個世紀,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坑。是以,我們以爲對乾隆評價過高及過低,都有失公允。
摯友周遠廉先生《乾隆皇帝大傳》,以及白新良先生《乾隆傳》、莊吉發先生《淸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均問世多時。他們對乾隆一生都作了深入研究。我們學識淺陋,寫《乾隆傳》時,參考了他們及史學界其他同仁的著述,在此謹表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