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購書慶,任選2件72折
全館【單書】75折
雙11購書慶(滿799送2025歷史轉換曆)
本商品為出版已久的書,出版已久的書容易產生些許的黃斑、或有些許瑕疵(例如:壓痕、褪色等),不影響內文閱讀。每本書況不盡相同,請考慮評估後再購買結帳,採取隨機出貨。如想進一步了解書況詳情,可以來信cptw1897@gmail.com、或點擊右上角「客服」留言詢問,感謝您支持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聖祖 愛新覺羅 玄燁 (1654-1722)
順治帝第三子,為清朝入關以來的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如果說他是中國眾皇帝中特別璀璨耀眼、最出色的皇帝,一點也不為過。他在位時期,南收臺灣,北拒沙皇,訂「尼布楚條約」,西征蒙古,興修水利,治理黃河,鼓勵墾荒,薄賦輕稅,愛民如子。
康熙皇帝好學敏求,16歲即位,熱情自信,急於展開自己剛長齊的翅膀,同時以身作則,提倡向西方傳教士學習近代自然科學,鼓勵中西文化交流,允許西方傳教士正當的傳教活動;勤於政事,雄才大略,崇尚節約。在位六十一年,由於他的文治武功,讓清帝國的多民族統一的局面得到穩定發展,奠定「康乾盛世」的繁榮經濟基礎,開創清帝國的另一黃金時代,是一位英明的好皇帝。
本書詳細敘述康熙的帝王生涯,特別介紹康熙帝在極其複雜的形勢下,為穩定局勢,發展經濟,保衛邊疆,採取了一系列斷然措施,殺鰲拜、滅三藩,使吏治清澄;他運籌帷幄,孜孜求治,實現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鞏固了清朝統治地位;使他成為立足清朝廷史上一位傑出的帝王。
但為清代「文字獄」開了先例,倒是他的施政敗筆。
本書對康熙晚年,諸皇子各自結黨、爭奪嗣位而進行激烈的鬥爭,煞費苦心的對康熙被害和雍正篡位的歷史疑案,做了有史實依據的分析與辨證。
本書特色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十個月,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詳述康熙的一生經歷及其偉蹟。
★生動體現這位傑出帝王的求實精神和出色的謀略與膽識。
蔣兆成 王日根
作者簡介
蔣兆成
1929年出生,浙江諸暨人。1961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1964年該系中國經濟史專業研究生畢業後,先後在廈門大學歷史系與杭州大學歷史系執教中國古代史和中國古代經濟史,重點研究明清經濟史和明清史。著作有:《明清杭嘉湖社會經濟史研究》、《簡明中國經濟通史》(合著)、《中國古代名人小傳》(合著)、《康熙傳》(合著),發表論文數十篇。
王日根
1964年出生,江蘇興化人。歷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兼任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福建師範大學閩台研究中心教授,福建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著作:《鄉土之鏈:明清會館與社會變遷》、《民營教育的歷史觀照》、《明清民間社會的秩序》
導讀者簡介
莊吉發
民國二十五年(ㄧ九三六)生,臺灣苗栗人。民國四十五年(ㄧ九五六),省立臺北師範,民國五十二年(ㄧ九六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史地學系,民國五十八年(ㄧ九六九),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現為國立臺灣大學中文學系、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民族學系兼任教授,講授清史專題究、故宮檔案專題研究、中國秘密社會史、中國邊疆文化史、滿洲語文等課程。著有專書五十餘,撰寫論文三百餘篇。
《康熙傳》編後感
小平
康熙帝,即愛新覺羅‧玄燁,是歷史上在位最長的一位皇帝,他是順治帝福臨的第三子。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六(1661年2月4日),順治帝早逝,時年僅二十四歲。順治帝生前沒有冊立太子,他接受湯若望的建議,因玄燁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選為繼承人,以遺詔的形式冊立玄燁為皇太子。順治十八年正月玄燁即位時只有八歲,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遺詔同時指派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
康熙八歲喪父,十歲喪母,是祖母孝莊太皇太后一手帶大的。太皇太后很寵愛這個小孫兒,更是注重他的成長,他還不到5歲時,孝莊就派侍女蘇麻喇姑專門教他滿語;此外,他的一切行為都以帝王規矩作為標準來要求,可說是嘔心瀝血地培育他,提醒他行走坐臥應當合乎規矩;並叮嚀他何為人君,如何行政用人,治國平天下……等等。可以說是康熙最親、最敬重的人,所以祖孫二人的感情特別深厚。
而最讓我欽佩康熙的聰明才智,以及最為人津津樂道的ㄧ件事,就是智擒鼇拜。在順治病逝前曾委任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鼇拜四位大臣一同輔佐才八歲的小皇帝玄燁。一開始,四個輔政大臣到是有事共同商議,齊心協力輔佐小皇帝,但當資望最高、位列班首的索尼一病逝後,鼇拜便開始濫用小皇帝的權威,胡作非為,愈益囂張,專橫跋扈,就連比他位高的遏必隆都要讓他三分。眼看鼇拜的爵位一加再加,害死蘇克薩哈,私自圈劃土地,威懾群臣,甚至根本不把孝莊太后和康熙放在眼裡。但朝廷的文武百官大都出於鼇拜門下,康熙幾乎成了傀儡,這一切,卻是年輕有為的康熙無法忍受的,康熙清楚如若不除掉鼇拜,他就不能整肅朝綱,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旨意推行政務。於是,在康熙八年,也就是在十六歲那年,經過他的深謀遠慮,感得想從鼇拜手中奪回權力絕非易事,畢竟鼇拜是三朝元老,功赫顯著,所有兵力大權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而且又是先帝精心挑選的輔佐大臣,經過多年的培植,黨羽盤根錯節,已嚴密地控制著朝廷各個部門,故硬拼是拼不贏的,就只能智取了。於是聰明的康熙用了古人的韜晦待時之計,他竭力裝作酷愛戲耍,無意於朝政的樣子,精心選出一批年輕力壯的侍衛,天天和他們一起練習摔跤的一種布庫戲,即使鼇拜上奏朝事,他也從不回避。鼇拜屢見這種情景,真的以為康熙年少幼稚,好耍武藝,沒有把心思放在政務上。從此,鼇拜「心意坦然」,經常在宮中出出進進,從不戒備。一天,康熙覺得時機成熟,便佈置陣勢,一切準備就緒,只見鼇拜旁若無人、大搖大擺地獨自入朝上奏,就來了冷不防,驀地這群侍衛們一擁而上,擒住鼇拜,之後康熙立即命議政王大臣等查審鼇拜罪行。最終,經議政王大臣等審問議定鼇拜罪行三十款,應判死刑,但康熙對鼇拜結黨專權一案的處理是十分通情達理,有策略的;並且當他看到鼇拜為救自己的祖父皇太極而留下斑斑傷痕,油然萌生了憐憫之情,於是寬恕了鼇拜的罪行,改為終身監禁。在這次智鬥和處理鼇拜專權案中,可看出年輕的康熙帝已開始顯示出機智、沉著、勇敢與正直的本色,在他締造未來的偉業中,終於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1673年,因為康熙帝決定撤藩,導致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反抗清朝政府,其他二藩相繼響應,三藩之亂最終在1681年被完全撲滅,國家也因此遭受了較大的損失,不過維護了清朝政府的統治。康熙採納了安溪大學士李光地的意見,授明鄭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在1683年出兵攻克臺灣。
1690年至1697年多次擊敗準噶爾和噶爾丹,史稱三征噶爾丹。在雅克薩戰役,康熙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成功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收復了雅克薩城(現俄羅斯聯邦斯科沃羅丁諾)和尼布楚城(現俄羅斯聯邦涅爾琴斯克)。他在京師東北的熱河營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為清朝大肆的修建皇家園林開闢了先河。
康熙親政不久後,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騙,康熙還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
導 讀
第一章 幼童登帝位 少年顯英才
幼兒生活
八歲踐祚
四臣輔佐
智除鰲拜
第二章 運籌帷幄滅三藩
藩地似王國 尾大不掉勢難制
假戲真做─撤藩
吳藩倡亂
全面周密的戰略部署
平息耿藩反叛
削除尚藩從亂
陝甘兵變 輔臣就撫
荊岳對壘下的拉鋸戰
岳州決戰 收復湖南、廣西
進軍四川、雲貴 吳藩覆滅
第三章 清鄭之間時戰時和 剿撫兼施終統臺灣
鄭經被驅守臺 清廷持和談判
鄭經乘亂再攻閩粵 康熙擇將復逐澎臺
鄭氏內爭自相殘殺 康熙慎選帥才征臺
澎湖決戰告捷 臺灣和平就撫
第四章 黑龍江上下之一河一溪 不可少棄之於俄羅斯
哥薩克匪幫步步深入侵掠黑龍江
謀求和解與周密備戰反擊
兩次雅克薩之戰
尼布楚條約的簽訂
第五章 三次親征 平定噶爾丹之亂
親善和睦的民族政策
首次親征 擊潰噶爾丹於烏蘭布通
深入瀚海 盡殲噶爾丹精銳
四處堵截 噶爾丹窮蹙自殺 漠北統一
第六章 扶持達賴、班禪 整治西藏
西藏的基本形勢及對策
真假達賴喇嘛之爭
平定西藏
第七章 重視經濟與民生
中止圈地和投充 鼓勵墾荒
輕賦
蠲賑
恤商
移風易俗
第八章 嚴吏治 辨賞罰 源清則流潔
清初吏治積弊
康熙嚴飭吏治舉措種種
清官宜扶 貪官宜懲
熙朝吏治的成效與缺失
第九章 選專才 親指揮 潛心治黃淮
治河必得股肱心膂之臣
廟堂時注黃淮事 今日安瀾天下知
從「無定」走向「永定」
第十章 理學治國
尊孔重儒 推崇程朱
經筵日講 資治輔政
博學鴻詞 羅致耿介
文網廣織 消弭反側
第十一章 尊教徒 學西方 重國格
唯是是從
心傾科技
用其所長
重國格
第十二章 多嗣的家庭和康熙離世
康熙的成長環境與嗜好
康熙教子
皇太子廢立風波
康熙之死與雍正嗣位
康熙帝大事紀表
後 記
第一章 幼童登帝位 少年顯英才
一、幼兒生活
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年)三月十八日巳刻,從北京紫禁城景仁宮內傳出了一陣呱呱的啼聲,一個新生皇子降臨人間。喜訊傳來,宮內頓時洋溢著熱烈而歡樂的氣氛。誰能料到,這位皇子後來成為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清朝皇帝,他就是康熙。
康熙姓愛新覺羅,名玄燁,是順治帝(即福臨)的第三個兒子。母親佟氏係少保固山額真佟圖賴的女兒。佟氏先世本是漢人,原居佟佳,世代經商。後佟家因經商多次遷居,最後定居撫順。天命元年(一六一六年),佟氏叔祖父養性因暗通後金,被明朝官吏察覺,逮捕入獄。越獄後,養性就投奔後金,受到努爾哈赤的青睞。努爾哈赤將宗女嫁給他,養性一時身價倍增,被人們尊呼為「施吾理額駙」。隨後,佟氏的祖父養真攜全族男女老幼歸附後金。天聰年間,皇太極創設漢軍,號稱「烏真超哈」,提拔養性充任「昂邦章京」(即總兵、子爵),總理漢人軍民諸政,命所有漢官一律受養性節制。同時,佟氏的祖父佟養真也因進擊遼陽有功,被授予世職游擊。後來,養真在鎮守鎮江(今遼寧丹東市東北)時,為叛將張良策所害,佟氏的父親佟圖賴因此承襲了世職游擊。崇德七年(一六四二年)皇太極分漢軍為八旗,佟圖賴升任正黃旗固山額真。順治間,佟圖賴督師南征,戰績卓著。後被調充正藍旗固山額真(都統),進爵至三等精奇尼哈番(即三等昂邦章京,為三等子)。順治十三年(一六五六年)清廷又榮加佟圖賴為太子太保。佟氏的祖、父兩代與愛新覺羅氏這種密切的政治歷史關係及其特殊的政治地位,使得佟氏有機會被應選入宮為妃。佟氏十五歲生下玄燁。玄燁即位後,佟氏被尊為皇太后,同時,玄燁為了推恩生母,令佟圖賴子佟國綱一支從漢軍抬入滿洲鑲黃旗, 清史稿 記載:「后家佟氏本漢軍,上命改佟佳氏,后族抬旗自此始。」 所以,玄燁這位滿族小皇子身上不僅流淌著漢族人的血液,而且生動地體現著當時滿漢兩族的結合,佟氏的家族史也正是滿漢兩族結合的產物。
玄燁作為皇子自然無限榮耀與尊貴。然而他卻失去了一般幼兒理應享受的天賦母愛。按照清朝規矩,皇家子女不論嫡庶,一生下來,就由保姆抱走,交給乳母撫養。一個皇家子女,通常有四十個人服侍,除保姆八人、乳母八人外,還有針線上人、漿洗上人、燈火上人、 灶上人等。所以玄燁出生後,就長期與生母分離,每隔累月,母子方得一見,見面時,生母不得任意逗孩子歡笑,待孩子稍長學話,母子見面也照例不許多談。當時,兒童往往因感染流行性天花而夭折。為了避免天花感染,幼年的玄燁曾由乳母帶領離開紫禁城,久居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寺廟中,並且依照古老的辦法,接種疫苗,即用天花病人的膿液或用膿瘡痂製成的粉末,吹進他的左鼻孔(女孩的右鼻孔)。如果反應正常,接種疫苗後,孩子就開始發燒,並伴發出輕微的水痘。但這種疫苗在玄燁身上卻沒有生效,玄燁仍然未能逃脫天花的侵襲,幸而,玄燁憑藉頑強生命力,終於從死神中掙脫出來,僥倖地活下來了,只是在臉上留下了一些麻點。這期間,玄燁度 了與父母長期分離的孤獨時光。日後,玄燁曾回憶與生母的關係時十分感慨地歎曰:「朕幼年時,未經出痘,令保姆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抱歉之處。」
這樣,在玄燁幼小的心靈中,乳母是他最親愛、而且又是最早的啟蒙老師。清朝規定,乳母是由大太監指令內務府包衣旗人的頭子和監督人從包衣旗人的妻子中篩選出來的。包衣旗人的妻子一旦被選為皇家乳母,內務府照例要用不超 八十兩白銀的佣金另雇奶媽來餵養皇家乳母的親生嬰兒。乳母入宮,對皇家子女既要盡心護持,又要悉心教導。凡進食必饑飽適宜,穿衣必寒溫應候;啼笑之間,曲意調和;至於言語行動,更須相機善導,務必適合皇家規矩。諸凡襁褓殷勤,無不周詳。所以皇家乳母自然很受敬重。清朝承襲明代遺制,皇子一旦稱帝,以前扶養他的乳母往往受封。玄燁曾照明熹宗之例,封世祖順治的乳母朴氏為奉聖夫人,頂帽服飾全照公夫人樣色。朴氏逝世時,玄燁還褒揚她說:「保育先皇,恭勤素著,護朕沖幼,淑惠彌昭,提抱之殷,靡問於夙夜,恩勤之篤久,歷夫歲時。」 他又諭令禮部對朴氏應得恩恤,「宜從優厚」,並要禮部「詳察定例以聞」 。與玄燁相處最久的乳母是正白旗漢軍包衣曹璽之妻孫氏。玄燁很懷念她,即位後,特授曹璽任江寧織造,封孫氏為一品誥命夫人。之後,又讓她的長子曹寅接替乃父之職。玄燁南巡時,居住在江寧織造府內。有一天,他同乳母孫氏會見,十分熟悉而親熱地指著孫氏說:「此吾家老人也!」說畢,當面給孫氏豐厚賞賜。這時,巧遇庭中萱花盛開,玄燁興致勃勃地揮筆御書「萱瑞堂」三字,賜給曹家,以為留念。
玄燁離乳母之後,又增內監若干人服侍他,內監教他飲食、言語、行步和禮節,並伴同玄燁一起戲耍。
玄燁的成長主要依恃其祖母孝莊文皇后的鍾愛與教育。孝莊文皇后姓博爾濟吉特氏,是科爾沁蒙古貝勒寨桑的女兒,太宗皇太極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她十四歲時,就嫁給皇太極,後被封為永福宮莊妃。皇太極病逝後,她以皇太后的身分輔佐六歲的兒子福臨(順治)治理國政,在清廷中很有權威。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年),佟氏到太后宮內問安,太后察知佟氏已懷孕在身,還聽說佟氏有同自己懷孕時相類似的吉祥徵兆,異常喜悅地對近侍說:「生子必膺大福。」玄燁出生後,孝莊就十分關注孫兒的成長。玄燁剛學步能言時,孝莊就照帝王的標準嚴格訓練他,凡玄燁的「飲食、動履、言語,皆有矩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軼;少不然,即加督 」 。玄燁不到五歲,孝莊就派侍女蘇麻喇姑專門教他學習滿語。蘇麻喇姑敏慧靈巧,凡宮中后妃衣冠式樣都由她手製,深得宮人們推重。她又知書達理,頗有學識,玄燁賴她啟迪。平時,蘇麻喇姑總是手把手盡心地教育玄燁,一絲不苟。玄燁八歲即位後,孝莊又以太皇太后的身分嘔心瀝血地輔佐和培育他。玄燁十一歲時,生母死去,孝莊就將他收養在慈寧宮,朝夕教誨。玄燁後來回憶說:「念朕甫八歲,世祖章皇帝即賓天,十一歲慈和皇太后又崩逝……仰賴聖祖母太皇太后鞠養教誨以至成立」,「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 。所以祖孫二人的感情特別深厚。
玄燁從五歲開始上學讀書。清朝前期的幾代皇帝,家法很嚴,他們深深明白,把皇子們培育成深通學問、明達治理的英才,直接關係著清朝宗廟社稷的興亡。皇帝們認為「皇子年齡雖幼,而陶淑涵養的功夫,必自幼年開始學習」。所以從幼齡伊始,清朝皇帝就嚴格要求皇子們刻苦讀書,練習武事。五歲後,皇子們都要上書房讀書。宮中聘請的師傅,都是很有名望、學識淵博的飽學之士。師傅們受皇帝的重託,本著「嚴有益,而寬多誤」的要旨,殫心竭力,諄諄教育皇子。
每當欽天監擇日開學之後,皇子們必須遵時上學。清代紫禁城的神武門內城樓上設有更鼓,一夜五更,每更約兩小時。每到一更,就有報更人敲鼓報時,五鼓打更,皇子們就得上書房。這時,天還沒有亮,宮內只有幾個供役的人,往來黑暗中,有的殘睡未醒,伏在椅柱上假寐。在宮內一片寂靜中,供役的人早就隱隱望見點點白紗燈慢慢移入隆宗門,在太監衛護下,年幼的皇子們進入書房。這時,師傅卻早已正襟危坐,等候在宮內了。皇子們每日都按照規定課程誦讀、寫字、熟背詩文。至午時,侍衛給皇子們進午膳。膳後,他們沒有休息,繼續攻讀。到了未時,約三時左右,侍衛端進點心。食畢,由侍衛教習騎射等武事。練習武藝,鍛鍊身體,以保持滿族刻苦慓悍的尚武風格。至薄暮方散。
玄燁不論讀書、騎射,都挺認真,又十分敏慧。他「日所讀書,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 ,而且「凡事留意,纖悉無遺」 。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詢之左右」,並經 自己「反覆探索,必心與理會,不使纖毫扞格,實覺義理悅心」 ,方肯罷休。 清實錄 說他「讀書十行俱下,略不遺忘,自五齡後,好學不倦,丙夜披閱,每至宵分」。「凡帝王政治、聖賢心學、六經要旨,無不融會貫通,洞徹原委」 。他又善於騎射, 心求教。玄燁在晚年時,曾回憶小時候跟一個叫默爾根的侍衛學習 騎馬射箭,默爾根要求十分嚴格,凡是姿勢、方法上有一點差錯,就直言不諱地教正,從不馬虎,這使玄燁受益匪淺。默爾根的忠實教練,深深銘刻在玄燁的記憶中,玄燁在回憶時,十分感慨地說:「朕於諸事諳練者,皆默爾根之功,迄今猶念其誠實忠誠未嘗忘也。」
二、八歲踐祚
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年)年底,正值新年即將來臨之際,紫禁城內早已張燈結彩,宮女、太監穿梭往來,洋溢著迎接新春佳節的熱烈氣氛。這時,清朝皇帝順治(福臨)突然染上了天花。天花病在當時被視為不治之症,這在宮內引起了極大震動。頓時,節日的氣氛一掃而光。宮中才掛上的全部門神、對聯、彩燈、彩帶被撤去了,禮部奉旨宣布免去一年一度的元旦大朝慶賀禮,早已做好準備進宮參加元旦盛宴的大臣們聞訊忐忑不安。正月初四日,朝廷正式向文武大臣宣布皇帝患病,傳諭全國「毋炒豆、毋點燈、毋潑水」,下令京城內除十惡死罪外,其餘死罪及各類罪犯悉行釋放,以祈求皇帝康復。
順治病臥養心殿,自知危在旦夕,思慮萬千,憂心忡忡,自己才二十四歲,膝下的幾個兒子,都還年幼,究竟選擇誰來繼任?又選誰來輔佐?妥善處理好這兩個重大問題,對於幼帝和平而穩定地渡 輔政到親政的交替時期,無疑是有決定作用的,而且這直接關係著清朝統治的安危。
鑒於漢族嫡長子繼位已被太祖努爾哈赤所否定,由是順治吸取了漢族皇位傳子制與滿族君主推選制的特點,憑藉自己所處的至尊地位,創立了由皇帝從眾皇子中選擇繼承人的建儲制度,這一建儲制度後來成為有清一代的定制。玄燁繼位就是這一建儲制度的首次實踐。
選定皇位繼承人同皇子生母在皇帝心目中占有的地位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順治第一個配偶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的女兒,孝莊文皇后的侄女。順治八年,博爾濟吉特氏被冊為皇后。博氏容貌佳麗,又極巧慧,可生活極其奢侈,而且妒嫉心極重,「見貌少妍者即憎惡,欲置之死」 。凡順治帝的舉動,無不猜防,以致結怨順治,最後兩人分居,不再相見。於是順治特以「無能」為名,藉口秉承孝莊皇太后的「慈命」,毅然廢了皇后,將博氏降為靜妃,改居側室。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年)順治娶孝莊的侄孫女、科爾沁貝勒卓爾濟之女博爾濟吉特氏為第二后,博氏雖「秉性淳樸」,但「又乏長才」。順治同她很疏遠。至於玄燁的生母佟佳氏,也不能得到順治的愛戀。當時最受順治寵愛的是滿洲世族內大臣董鄂碩的女兒董鄂妃。董氏十八歲就嫁給順治,深得福臨歡心,寵冠後宮,先後被立為賢妃、皇貴妃。之後,順治還企圖再行廢后,冊立董妃為皇后,此舉雖未實現,但凡宮中庶務,順治都令董妃經理。董妃「雖未經后名,實后職也」 。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年)董妃不幸逝世。順治痛不欲生,立即追封董妃為皇后,加諡「孝獻」,輟朝五日,「喪葬典禮, 從優厚」 ,又自撰 董妃行狀 數千言,以寄哀思,甚至還鬧著要去五臺山出家為僧。和尚雖沒有當成,可順治曾經削髮,別取了「行癡」的法名 。所以湯若望說順治帝對董鄂氏「起了一種火熱愛戀」 。董妃只生一子,排行第四,很得順治的寵愛,據說順治要指定董妃之子為未來的皇太子 ,不料董妃子僅三個月就夭折了。順治還特封他為榮親王,並按親王禮儀埋葬。如果此子尚在,皇位也就輪不到玄燁繼承。
董氏的兒子夭亡後,玄燁在順治心目中方取得了突出地位。順治的長子牛紐二歲時就死了。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他以下的四個弟弟皆幼。這時只有寧妃所生的二子福全和玄燁年齡較大,他倆都是庶出。他們的生母都沒有受到順治的寵愛。但玄燁較福全有著更多的優勢。他比福全靈敏。六歲時,有一次,他同福全和皇五子常寧去向父親請安。順治逐個面問三人的志向。皇五子常寧剛三歲,還不懂事,默默無言。福全表示「願以賢王對」 。玄燁卻機靈而大膽地答道:「待長而效法皇父,黽勉盡力。」 一個六歲的幼童就有了效法皇父的遠大抱負,而且表示將竭盡全力去實現這個目標。順治帝聽了十分賞識,心底有了個譜。 實錄 載:「世祖皇帝於是遂屬意焉。」 所以,在臥床之時,順治帝特地派人去徵詢平時很受自己尊敬而信賴的欽天監監正、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意見。湯若望認為玄燁比福全略小,不 已出 天花,有免疫能力,福全卻未曾出 天花,很有可能發生類似眼下順治這樣的悲劇。順治鑒於自己的病狀,覺得湯若望說得很有道理。尤其是玄燁一直受到祖母孝莊文皇后的深愛,在孝莊文皇后的全力支持下,順治帝經 深思熟慮,最後決定立玄燁為嗣。
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正月初六日夜半,順治預感生命垂危,急命太監傳呼原任學士麻勒吉與學士王熙兩人趕赴養心殿。順治對王熙說:「朕出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於是順治帝就口授遺囑。這時,王熙卻跪伏榻前,泣不成聲,只是呆呆地握著筆桿發抖,久久不能下筆。順治又無限深情地安慰王熙道:「今事已至此,皆有定數,君臣遇合,緣盡即離,爾不必如此悲痛,此何時?尚可遷延從事,致誤大事。」 王熙強抑悲痛,立即在御前先草擬好第一條,奉交順治,順治支撐著病體,閱畢時,已癱在床上,動彈不得。麻勒吉與王熙立即奔到乾清宮西朝房遵照順治帝的意旨,連夜起草了遺詔,然後由侍衛賈卜嘉迅速送到養心殿,交皇帝 目。順治掙扎著將遺詔反覆修改,「進呈者三,皆報可」 。於是,順治叫麻勒吉懷收遺詔,同賈卜嘉一起去奉知皇太后。據 王熙自訂年譜 所述,他當時深明遺詔有秘密,不敢直言。這透露出遺詔是經 皇太后改定的。次日半夜順治帝死於養心殿。初八日頒布遺詔,明確指定玄燁為自己的繼位人。遺詔說:「太宗創垂基業,所關至重,元良儲嗣,不可久虛,朕子佟氏妃所生,年八歲,岐嶷穎聰,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即遵典制,待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
正月初九日,八齡幼童玄燁即皇帝位。清廷分別遣官員告天、地、宗廟、社稷。玄燁穿上孝服在順治帝靈位前,敬讀告文,行三跪九叩禮,接受詔命。然後,他換上禮服,到皇太后宮行禮畢,走向太和殿,登上皇帝寶座,君臨天下,做了清朝第二個皇帝。王以下文武百官穿上各式朝服,整齊肅穆,一排排序立在八齡幼皇面前。當玄燁令免去宣讀賀表之後,各官一齊叩頭行禮。而後布告天下,頒詔大赦,以明年為康熙元年。
玄燁能繼承帝位,是滿族君主的傳統繼位制與漢族嫡長子世襲制相結合的產物,是清朝以皇權為核心的封建專制政體進一步強化的結果,也是順治帝對滿族繼位制歷史發展的總結;同時,這同玄燁取得祖母孝莊文皇后的全力支持、自身的優勢與機遇是分不開的。
導讀 開創盛運─《康熙傳》
莊吉發
清朝入關前的歷史,稱為清前史。在清太祖努爾哈齊、清太宗皇太極的努力經營下,建立政權,國號大金。滿洲由小變大,由弱轉強。天聰十年(一六三六),改國號為大清。順治元年(一六四四),勢力由盛京進入關內,定都北京,確立統治政權。宣統三年(一九一一)辛亥革命,清朝政權終結,共計二百六十八年,稱為清代史。在清代史的前期中,清聖祖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一六六二─一七二二),清世宗雍正帝在位十三年(一七二三─一七三五),清高宗乾隆帝在位六十年(一七三六─一七九五),三朝皇帝在位長達一百三十四年,正好佔了清代史的一半,這段時期的文治武功,遠邁漢唐,稱為盛清時期,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皇帝,就是所謂的盛清諸帝。
康熙帝幼承孝莊太皇太后慈訓,深悉得眾得國的治道,施政寬仁,孜孜求治,為清初政局的安定及盛運的開創,奠定了穩固的基礎。蔣兆成先生、王日根先生合著《康熙傳》詳述康熙帝的一生經歷及其偉蹟,生動地體現了這位英明仁君的謀略與膽識。康熙帝在位期間,勤政愛民,崇儒重道,澄清吏治,鞏固了清朝的統治政權,實現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本書共十二章,蔣兆成生撰寫第一、二、三、四、五、十二章,王日根先生撰寫第六、七、八、九、十、十一章,最後由蔣兆成先生總纂修改定稿。
康熙帝玄燁,是順治帝的第三個兒子。玄燁六歲時向父親請安,就有了效法皇父的抱負,得到順治帝的賞識。玄燁八歲踐祚,原書分析玄燁能繼承帝位,是滿族君主的傳統繼位制與漢族嫡長子世襲制相結合的產物,是清朝以皇權為核心的傳統專制政體進一步強化的結果,也是順治帝對滿族繼位制歷史發展的總結;同時,這同玄燁取得祖母孝莊太皇太后的全力支持、自身的優勢與機遇是分不開的。
為了削弱諸王貝勒的權力,避免宗室結常專權,順治帝遺詔改變了幼主由宗室輔佐的傳統,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等四位異姓勳舊重臣為輔佐。在四輔臣中,鰲拜欺君專權,結黨亂政。康熙帝少年顯英才,智除鰲拜。原書指出,康熙帝依恃太皇太后的全力支持,通過實踐,逐步熟悉國家的政務活動以及各類代表人物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從中增長自己的知識和才幹,為由輔政過渡到親政積極創造條件。在智鬥和處理鰲拜專權案中,年輕的康熙帝已開始顯示出機智、沉著、勇敢與正直的本色。在他締造未來的偉業中,終於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康熙六年(一六六七),玄燁十四歲,開始親政。康熙帝除掉了鰲拜集團,消滅了朝廷內部侵奪皇權的勢力後,國內仍然存在著不安定的因素。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平西王吳三桂,稱為三藩。在清朝統一戰爭的過程中,三藩逐步發展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對朝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康熙帝目睹三藩勢焰日熾,已逐步形成尾大不掉的態勢。鑒於歷代因藩鎮勢力強大,以致危及國家存亡的嚴重歷史教訓,康熙帝親政以後,他就一直把解決三藩問題當作頭等重要的大事,他決定撤藩。三藩之亂,歷經八年。康熙帝智勇兼備,運籌帷幄,戰略部署,全面周密,終於消滅了三藩,年輕的康熙帝又經歷了一次嚴峻的考驗。
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鄭成功率軍攻佔臺灣,結束了荷蘭在臺灣三十八年的統治。從此,鄭氏政權以臺灣為根據地,以金門、廈門兩島為支點,繼續堅持著反清運動。康熙帝根據不同時期的形勢變化,交替運用軍事征剿與和平談判的兩手策略,同鄭氏政權進行了長期複雜的鬥爭。原書指出,臺灣遠隔大洋,孤懸海外,清軍三次出征,都為風浪所阻,不果而返,這無疑地引起了清廷對繼續征剿臺灣的疑慮;長期的國內戰爭,導致瘡痍滿目,民生凋蔽,財經困乏,為了醫治戰爭創傷,清廷也需要獲得喘息時機,休養生息;而統治集團內部因鰲拜專權與激烈的派系鬥爭,更需大力整頓,以穩定統治。由此,清政府對統一臺灣的策略,就由軍事征剿轉變為和平談判。在鄭氏一方,由於臺灣正處在新開發時期,百業待興,亟需贏得時間,從事和平建設,增強實力,以待東山再起。這樣,清朝與鄭氏之間就出現了和平共處的短暫時期。清、鄭之間的和平局面,一直維持到三藩之亂,才被打破。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鄭經逝世。馮錫範串通劉國軒,勾結鄭經諸弟,發動政變,殺害鄭克,十二歲的鄭克塽繼位,內部混亂,自相殘殺。康熙帝慎選帥才征臺,經過澎湖海戰,臺灣的基本軍事力量已被摧毀。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八月,施琅統率舟師到達臺灣,鄭克塽等納土歸降,和平就撫,臺灣正式隸屬清中央政權的行政管轄之下。
在清朝政府平定三藩之亂和統一臺灣的前後,俄羅斯的侵略勢力正在步步深入清朝黑龍江流域,嚴重地破壞著清朝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康熙帝面對俄羅斯的侵略,一方面謀求和平解決,力圖通過外交途徑同俄羅斯進行耐心的交涉;一方面周密備戰反擊,經過兩次雅克薩之戰,清軍擊潰俄軍。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中俄雙方正式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條約中規定中俄東段邊界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界。通過條約,清朝收回了被俄羅斯侵佔的一部分領土,制止了俄羅斯對黑龍江地區的進一步侵略,並打破了俄羅斯同厄魯特蒙古的準噶爾部噶爾丹之間的聯盟,這為後來清朝政府得以集中力量平定噶爾丹的叛亂創造了條件。
康熙初期,準噶爾部的首領噶爾丹力圖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肆意掠奪蒙古各部,不斷製造民族矛盾和民族分裂,使清朝與準噶爾部的矛盾更加尖銳。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康熙帝首次親征,擊潰噶爾丹於烏蘭布通。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康熙帝調集十萬大軍,分東、西、中三路進兵,深入瀚海,昭莫多之戰,盡殲噶爾丹精銳。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康熙帝親赴寧夏,第三次親征,深入沙漠,終於平定了噶爾丹。原書指出,康熙帝平定了噶爾丹分裂勢力後,同時以和睦親善的民族政策,妥善地處理清廷同蒙古諸部的關係,實現了統一漠北蒙古的目的。又在科布多、烏里雅蘇台等地派主將軍和參贊大臣,進一步加強了對蒙古的統轄。
康熙帝面對西藏問題,實質上已不只是單純西藏一地的問題,它涉及到西藏內部教派間的矛盾鬥爭以及對西藏產生過較深影響的蒙古各部之間的矛盾鬥爭。康熙帝對西藏地方事務的直接干預,是出於對西北準噶爾部覬覦西藏的客觀形勢而作出的。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康熙帝增派京營滿兵,發往甘肅等地駐紮,以備調遣,任命皇十四子胤禎(胤?)為撫遠大將軍,帶兵駐紮莊浪、甘州。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九月,清軍進入西藏拉薩,平定西藏。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清朝政府組建了新的西藏地方政府,廢除了西藏地方政府中獨攬大權的第巴一職,而設置噶倫,共同負責西藏地方行政工作,克服了自桑結嘉措和拉藏汗以來西藏行政權力過分集中的弊病,從而更有利於對西藏實行統治。原書指出,康熙帝平定西藏,清朝便徹底結束了自順治二年(一六四五)固始汗入藏以來蒙古諸部對西藏的佔領和統治,建立了由清朝中央政府直接控制西藏地方的政權。
康熙帝在位期間(一六六二─一七二二),重視民生經濟問題。原書指出,康熙帝雖然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實際上他面對的是開國皇帝必須解決的許多問題。康熙帝意識到安定民生是施政的首務,在清初土地大量拋荒、流民成群的情況下,為迅速地實現土地與勞動力的合理結合,他採取了幾項重要措施,包括:將國家掌握的荒熟土地分歸臣民所有;禁止侵犯民人所有的土地與釋奴為民;鼓勵軍墾。康熙帝重視推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以減輕農民負擔。在國力增強之後,就致力於愛養民力的工作,實施蠲賑,在安商恤民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竭力倡導節儉的社會風氣,移風易俗,不遺餘力。正因為康熙帝竭力把保民、安民、恤民、重民等思想付諸實施,使清初的政治局面、社會經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從而為清初盛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社會基礎。
康熙帝為整飭吏治、釐剔積弊,首先充實和嚴格官吏的考核制度。他考察鞭策官員的辦法,包括:引見、陛辭、出巡、密奏等,取得了許多積極的效果。在他整飭吏治中,費力最多且最具特色的,當數他表彰扶植清官的措施。他認為貪官宜懲,清官宜扶。原書指出,由於康熙帝堅持長期不懈,並採取制度建設、親自巡察與扶植清官、打擊貪官等多管齊下的辦法,及時準確地掌握了下情,並能明辨是非功過,施以獎懲,以正抑邪,使官吏受到激勵與約束,遏制了吏治的腐化趨勢。由於吏治相對澄清,正氣得以抬頭,社會相對安定,經濟日見復蘇,可以說康熙朝整飭吏治的成效為清初盛世的出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治河是貫穿康熙帝執政始終的一件大事,而漕運與治河密切相連,他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治理淮黃的經驗,終於在治河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原書指出,康熙帝治河,功蓋前世。首先是他樹立了正確的、積極的戰略思想,不但要求制止水患,而且要變害為利,既安定漕運,又保證民生。康熙帝把治水當作立國之本,在戎馬傯倥之際,仍心繫河務。在國家統一之後,更親自指揮,具體指導,直至成效大顯。為了確保治河有方,他矢志鑽研治河古籍;南巡閱河過程中,曾親登堤岸,以水平儀測量水位,顯得十分內行。他深信治河上策,惟以深浚河身為要。他還形成了一整套的治河方略。他認為治水不僅在避害,同時亦可興利。可以說,康熙帝治河的成功,是膽識、毅力與勤政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康熙帝的執政生涯中,理學是他念念不忘的思想根基和決策指南。他諳服朱熹對儒學的注釋和闡發。他尊孔重儒,推崇程朱,可以說是理學治國。原書指出,康熙帝竭力宣揚孔孟之道所提倡的三綱五常等倫理道德教條。朱熹強調君臣父子之矩,君仁、臣忠、父慈、子孝,朋友有信,各有定矩。康熙帝深愛讀書,自然為朱熹之學所吸引。在他當政的六十一年中,精心培植了一批心腹官僚,除了李光地、湯斌、熊賜履等理學大師外,還有「力崇程朱為己任」的張伯行,「篤守程朱」的陸隴其,還有魏象樞、張廷玉、蔡世遠等,都是顯赫一時的理學名臣,是理學化解了滿漢統治者之間的芥蒂,推崇理學成為滿漢統治者的共同語言。自朱熹之後,理學經歷了五個世紀的發展,已經衰落下來。康熙帝推崇理學,同時也挽救了理學,他發揚了「經世致用」的學說,給理學注入新的生機,為理學重整旗鼓創造了條件。
晚明時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峰期之一,西方傳教士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國一批儒家知識份子漸漸熱衷於在科技方面有所建樹,傳教士具有的近代科技知識,恰好成了他們渴望學到的東西。他們把這種文化交流看成是縮短中西科技差距的好途徑,並積極地把學來的科技知識運用於制定曆法,用於軍事,用於災異治理,用於安定國家。順治、康熙交替之際,反教勢力極猖獗。從平反湯若望事件中,康熙帝確立了「唯是是從」的思想。康熙帝接受西洋科學很大程度上是在於它可服務於自己的統治。原書指出,由於康熙帝在與西洋傳教士的接觸已漸漸形成了吸收其西洋文化卻不包括宗教的思想,用其所長,為了清朝的維持和發展服務,就構成了康熙帝尊教徒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南懷仁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學識優勢,很為康熙帝所賞識。南懷仁為清政府製造各種類型的新?,在征討三藩、抗擊俄羅斯侵略以及平定噶爾丹的叛亂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原書指出,康熙帝排除守舊勢力的阻撓和傳統觀念的干擾,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國科學文化的發展。他既不盲目排外,也不盲目崇外,在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的同時,對西方荒誕不經的哲學和宗教理論棄而不取,一方面與西方人進行文化友好往來,一方面保持自己國家的政治獨立不受干擾,以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
康熙帝重視騎射,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在承德開闢木蘭圍場,頻歲舉行。在木蘭圍獵的準備、行獵、宴賞過程中,訓練八旗官兵長途跋涉、吃苦耐勞、嫻習弓馬、嚴守紀律的素質,培養八旗官兵行軍野戰、摧鋒挫銳、協同配合、攻擊取勝的能力。經過嚴格訓練的八旗官兵,在雅克薩、烏蘭布通與昭莫多等戰役中長途遠擊,克敵制勝。在訓練過程中,康熙帝也練就了一手好武藝,培養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康熙帝重視皇子教育,他積極地讓諸皇子學習各種技藝和知識,學習的課程包括滿文、漢文、蒙文和經史等文化課,還有騎射訓練等,可謂煞費苦心。康熙帝皇子眾多,晚年,他一直被皇太子的廢立問題困擾著,諸子爭奪嗣位的激烈鬥爭,使他心情抑鬱,精力耗盡。有關康熙帝駕崩和雍正帝篡位的歷史疑案,原書做了有史實依據的分析與辨證。原書指出,康熙帝早已多病在身,康熙帝之死,並不存在暴亡的現象。康熙帝的遺詔不能懷疑是胤禛篡改的,從康熙雍正兩朝的實錄記載看來,雍正帝繼位是合法的。胤禛自幼貼近康熙帝,對康熙帝的性格、心理及其旨意都有較深的瞭解,使康熙帝對他有個「孝誠」和「性量過人」的印象。他又能在處理國家事務的實際工作中,顯示出較強的政治魄力和膽識,獲得康熙帝的信任。因此,康熙帝把他留在身邊,讓他執行本該由康熙帝自己執行的事務。所以,胤禛在儲位鬥爭中實際上已佔據有利的地位,為他取得皇位鋪平了道路。由此看來,胤禛被康熙帝定為自己的繼位人,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蔣兆成先生、王日根先生合著《康熙傳》,徵引康熙朝奏摺、起居注冊、實錄等檔案官書,文獻足徵。原書以十二章的篇幅詳述康熙帝的一生經歷及其豐功偉業,生動地體現了這位傑出帝王的求實精神和出色的謀略與膽識。為人君,止於仁,康熙帝是一位仁君,他勤政愛民,崇儒重,幾暇格物,經文緯武,統一寰宇,雖曰守成,實同開創,他開創了清初的盛運,本書作了詳盡的分析與辨證,是一本學術價值極高的歷史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