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館【單書】85折
本商品為出版已久的書,出版已久的書容易產生些許的黃斑、或有些許瑕疵(例如:壓痕、褪色等),不影響內文閱讀。每本書況不盡相同,請考慮評估後再購買結帳,採取隨機出貨。如想進一步了解書況詳情,可以來信 cptw1897@gmail.com 、或點擊右上角「 客服 」留言詢問,感謝您支持臺灣商務印書館。
當代之眼,看盡本宮
取材獨有,解讀另類後宮
以史實為依託,講述從唐代到清代二十位傳奇后妃的後宮生存智慧,故事新穎好看,取材有巧思,更具啟發性。
本書取材側重於避「重」就「輕」,少言一般正史所大書特書之事,著意書寫教科書中語焉不詳或輕描淡寫的私生活。書中主角或為史學家所忽略的「小」人物,若如長孫皇后、武則天、大清孝莊皇后等「大」人物則拾遺補缺,盡展其少為人知的一面。
後宮向來是宮廷女性追逐權力與地位的名利場地,也是她們施展才華和智慧的戰場。這其中的后妃雖不乏奪位爭寵之輩,但也不乏足智多謀、有雄才大略的巾幗英傑。
張志君
張志君
中國教育電視臺副總編輯、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兼任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導師。曾任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嘉賓,並入選《中國廣播電視年鑒•人物志》、《中國電視名人錄》等。國內主流媒體《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和國外主流媒體《讀賣新聞》等介紹過他的相關事蹟
已出版的著作有《顛覆歷史》、《中國歷史的那些事》、《中國大內秘辛》、《跟古代名人學家風家教》、《教育界的「焦點訪談」:張志君教育傳媒評論文集》等。
大唐皇宮內的「魏徵」——唐太宗賢后長孫氏
唯一加冕稱帝的皇后——唐高宗皇后武則天
對丈夫頤指氣使的皇后——唐中宗皇后韋氏
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妃子——唐玄宗貴妃楊玉環
蒙冤於「狸貓換太子」的皇后——宋真宗皇后劉氏
一個搧皇帝耳光,一個機智救駕——宋仁宗的兩任皇后
智平直儲危機的女中堯舜——宋英宗皇后高氏
兩度被廢,三度崛起——宋哲宗皇后孟氏
離間父子的兇悍皇后——宋光宗皇后李鳳娘
沒名沒姓的皇太后——宋寧宗皇后
斷腕「殉夫」的智謀皇后——遼太祖皇后述律平
蒙冤而死的才女皇后——遼道宗皇后蕭觀音
鐵蹄之下的薄命紅顏——金海陵王的妃子們
大腳、大度、大寫的皇后——明太祖皇后馬氏
訓子不忘田舍味的皇后——明仁宗皇后張氏
死後惹出一場官司的女史——明憲宗皇后紀氏
暴死的皇后和大內神祕殺手——明世宗三後二妃十六宮女
秉國不貪權的太后——明穆宗皇后李氏
為保子值委身於人的太后——清太宗孝莊皇后
玩紙牌、吸洋菸、養戲子的老佛爺——清文宗皇后慈禧
後記
大唐皇宮內的「魏徵」
—唐太宗賢后長孫氏
馬高二丈主該女貴不可言
豆蔻之年知和睦家中上下
寬異母兄嚴親哥哥,堪為後世法
重長公主薄己女兒,不愧好媳婦
穿朝服拜皇帝,智救魏徵
拒佛道拒亂法,不救自己
西元六三六年六月,唐朝首都長安,東宮顯德殿,一代英主李世民淚流滿面。他手持一本字跡娟秀的小冊子對左右侍臣說:「此書足可垂於後代,補朕之闕。今不復聞善言,是內失一良佐也!以是朕特傷之!」
是什麼人寫的書能引起唐太宗的如此重視?是什麼人的去世竟勾起李世民滿懷哀傷?
識者答曰,是一個複姓長孫的女子。這個女子不是別人,就是唐太宗少年結髮、伉儷情深的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
妻子亡故,丈夫悼之,這於平常人家本不足為奇。「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蘇東坡筆下就描繪過這樣的丈夫,但那畢竟是夢,是文學作品。以太宗皇帝萬乘之尊,對妻子的去世如此兒女情長,而且以為是「內失一良佐」,看來,這位長孫皇后必有過人之處。
馬高二丈主該女貴不可言
豆蔻之年知和睦家中上下
隋煬帝大業十二年(六一六年)十二月,隋都洛陽永興里的一座府邸中,一個筮者應主人之請,正在宣讀卜辭。辭曰:
「至哉!牝馬,地類,行地無疆,在易為『歸妹』,婦人之兆也。女處尊位,履中居順也!此女貴不可言!」
這晦澀難懂的卜辭,乃是就一件意外之事占卜的結果。這件意外之事和長孫氏有關。
原來,西元六一三年,年僅十三歲的長孫氏,奉舅父舅母之命,嫁給了比自己大兩歲的隋朝山西、河東撫慰使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
西元六一五年八月,隋煬帝北巡,突厥始畢可汗率數十萬騎截擊,隋朝的義成公主(始畢可汗之妻)遣使告變。隋煬帝倉皇馳入雁門,被突厥騎兵追及,並圍困於此地,上下一片恐慌。隋煬帝派人向各地送去了勤王詔書,召各地募兵馳援。當時,隋煬帝窮奢極欲的面目還沒有完全表露出來,因此各地應募者甚多。說來人們也許不信,連後來的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也在應募者的行列中,只是當時的李世民充其量不過是個貴家公子。
當時,李世民剛剛與長孫氏結婚不到兩年,小夫妻雖非燕爾新婚,倒也難分難捨。為了排遣妻子一個人在家的鬱悶心情,李世民將長孫氏送回永興里。
據《舊唐書》記載,長孫氏「有異母兄安業,好酒無賴。獻公之薨也,後及無忌並幼,安業斥還舅氏」。這裡的「獻公」是長孫皇后的父親—時任隋朝右驍衛將軍的長孫晟。此段話的意思不難理解,即是說在長孫氏的父親病逝後,長孫氏和兄長長孫無忌被同父異母的哥哥長孫安業趕了出去,投奔了舅舅。長孫晟病逝於西元六○九年。由此可推測,長孫氏婚後的歸寧地應是其舅父高士廉家。
話說,高士廉的妾室張氏夜裡起來出外淨手(如廁),回來後一副神祕莫測的樣子。她悄悄地對丈夫說:「我剛才遇見一樁奇事兒!」
睡意正濃的高士廉不經意地問:「什麼奇事?」
「我看見咱們寶貝外甥女的屋外站著一匹高頭大馬……」
「馬有什麼可奇怪的!」高士廉漫不經心地說,「我還以為是別的稀罕物呢,那肯定是外甥女回來時護送她的人騎回來的,快睡覺吧,你!」
「哎呀,不是,不是!」張氏見丈夫自作聰明,急得叫了起來,「那不是一匹普通的馬!」
「唔?」
「那匹馬高兩丈有餘,而且鞍勒俱備,誰家能有那麼高的良駿啊?」
「你說的可是真的?」
「不信你可以去看嘛!」
躺在床上的高士廉此時睡意全消,他是個不甘寂寞的人。雖然當時沒有一官半職,但通過與外甥女婿李世民的幾次接觸,他已敏銳地發現在這個不滿二十歲的年輕人身上,可能會實現他的全部夢想,而要想靠攏李世民,就要先替他製造各種輿論。於是,他叫來一個筮者,對他如此這般地「耳提面命」了一番。筮者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占卜才能,結果就有了前面的卜辭。
說來也真巧,自長孫氏嫁到李家,李世民與他的父親李淵步步往高處走。李淵先是由一員散官被任命為山西、河東撫慰使,接著是李世民應募解救隋煬帝成功,再接著李淵又被任命為權傾一方的太原留守。這是不是「沾」了長孫氏的光?誰也不清楚。
長孫氏嫁到李家以後沒幾年,她的公爹李淵廢隋恭帝楊侑而自立為帝,國號為唐,是為唐高祖。高祖武德元年(六一八年)六月,長孫氏的丈夫李世民受封為秦王,長孫氏也自然而然地被冊封為秦王妃。
當了王妃後的長孫氏並不怎麼快活—她發現自己的大伯哥李建成和小叔子李元吉對丈夫李世民十分敵視,甚至不顧及一點手足之情;她的兩個庶婆母張氏、尹氏—原來的隋煬帝離宮夫人—與李建成、李元吉沆瀣一氣,屢次想要暗算秦王。
一開始,長孫氏「孝事高祖,恭順妃嬪,盡力彌縫」。
可無奈她的丈夫實在太能幹了—西元六一八年四月,破段達;十月,大破薛仁杲;六一九年閏二月,收降王世充手下大將秦叔寶、程知節(咬金);十月,敗劉武周;六二○年四月,大破劉武周。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他還網羅了一大批人才,武如秦叔寶、李勣,文如房玄齡、杜如晦。丈夫戰功日豐、威望日盛,身邊的智囊團也愈來愈大。因此,不管長孫氏如何彌縫,感覺地位受到威脅的大伯哥還是一心想置她的丈夫於死地。
西元六二一年七月,李世民建不世之功,俘獲唐王朝兩個最主要的敵人竇建德、王世充,並獻俘長安。舉國為之歡呼。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覺得不能再等,於是,硬拉李世民去太子府赴宴,說是弟兄幾個好好聚聚,順便為他慶功。
李世民不虞有他,加上還有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在場,於是就放膽前往。酒席之間,李建成、李元吉殷勤勸酒。酒意正濃時,趁李世民不注意,李元吉用一種特製的轉底酒壺,將毒酒注入李世民的杯中。李世民此時已有幾分醉意,不假思索,拿起杯來一飲而盡。酒一下肚,他便覺大事不妙,因為那五臟六腑就像燒著了似的,火辣辣地疼。此時身邊自己的侍衛不多,所以李世民雖對李建成和李元吉恨得咬牙切齒,卻也不敢與他們公然翻臉。多虧李神通與李世民的關係甚好,他捨命將李世民背出,才使李建成等人的陰謀沒能得逞。
得知了丈夫遇險的經過,再看看丈夫那憔悴的面容,長孫氏的心裡十分不好受。
「這是為了什麼啊!」她心裡想:「親哥哥竟要毒死自己的親弟弟,難道就沒有辦法彌合他們兄弟之間的裂痕了嗎?」
所以,在丈夫養傷期間,長孫氏屢次三番地勸誡丈夫,希望他不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兄弟之間應以和為貴,忍為高。李世民雖然不完全贊同妻子的看法,但自知妻子也是為了他好,因此,也就勉強同意了。
傷好以後,唐高祖李淵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軍,准其開府置官屬。李世民開館招延文學之士以示與世無爭,先後網羅了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收、李守素、陸德明、孔穎達、蓋文達、許敬宗等十八人為文學館學士,並命丹青聖手閻立本為之畫像,稱《秦府十八學士圖》。時論頗為稱許之。
長孫氏見丈夫不再熱衷於殺殺砍砍,心裡十分高興,以為從此天下就會太平了。
孰料變起肘腋。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見李世民愈來愈得人心,又見他開館招延文學之士,似乎是冷淡了武將,遂乘機斥重金對秦叔寶、尉遲敬德等秦府大將進行收買。遭到拒絕後,建成又借突厥犯邊之機,奏請李淵派齊王元吉督諸軍北征,並要求秦府勇將同行。李淵准其所奏。喪心病狂的李建成想借機控制李世民兵馬的同時,在昆明池伏擊秦王。提前得知消息的李世民為求自保,只好先下手為強,來個反伏擊。
在與長孫無忌等人商定了反擊策略之後,李世民回到內室,告訴長孫氏,他決定對太子和齊王動手。
「真的沒有緩和的餘地了嗎?」長孫氏仍懷著一絲幻想問道。
「一點也沒有了!」李世民也有幾分沉痛,「後天,齊王北征,不僅要調走我秦府的精兵猛將,而且據常何密報,太子和齊王還要對我下毒手。我已經一再忍讓了,再退讓下去恐怕只有死路一條了!」
「既然如此,」長孫氏深思了片刻,說:「何不稟知父皇?那樣也可師出有名!」
「你說得有道理!」李世民聽了妻子的話,突然有了一個不錯的主意。「對!就這麼辦!」他自言自語道。
西元六二六年六月三日,秦王李世民祕密進宮,向高祖李淵痛陳了李建成、李元吉兩人的罪行。其中最能打動李淵的是「淫亂後宮」一條。李世民奏報說,宮中的張婕妤、尹德妃與太子及齊王關係曖昧,宮外有很多難聽的傳聞。
這條罪狀一下子打動了李淵。他雖然對三個兒子不想偏著誰向著誰,但聽說親生兒子偷自己的小老婆,不由大怒。轉念一想,李淵又害怕這是二兒子捏造出來的謊言。於是,待李世民說完,他未做任何形式的表態,只是傳旨,令他們兄弟三人次日進宮對質。
玄武門乃是文武群臣上下朝的必經之路。其守將常何,本是李建成的心腹,但卻早已被李世民收買。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自恃宮外有常何把守策應,宮內有張婕妤、尹德妃呼應周旋,有恃無恐。是以,當張婕妤聽到風聲,遣人向他們密報,說秦王將有異謀,請他們暫緩入宮時,他們竟滿不在乎,結果中了李世民之計。
李淵下給他們兄弟三人的詔書,說是接見他們的地點在臨河殿。但到了臨河殿,李建成、李元吉卻發現殿中空無一人。方知情形不對的二人急忙撥轉馬頭往回跑,迎面遇上了李世民。平日裡號稱是神箭手的李元吉也不知怎麼的,彎弓搭箭,連射三箭都沒有射中,反倒被李世民一箭射下馬來。李建成慌亂中避入一條小路,被尉遲敬德殺死。
話分兩頭。且說太子府、齊王府的將士聽說自己的主子被秦王圍困,立即出兵兩萬猛攻秦王府。秦王府當時只有長孫氏和一班文臣,武將只有侯君集、張公謹等,上下人心浮動。長孫氏此時顯示出了王妃的風度:為鼓勵士氣,她親自為臨時組織起來的王府家丁們授甲,並「親慰勉之」,左右無不效命,頂住了幾次兇猛的攻擊。直到秦王李世民入宮奏明李淵,討來皇帝詔書趕回時,長孫氏才鬆了一口氣。
寬異母兄嚴親哥哥,堪為後世法
重長公主薄己女兒,不愧好媳婦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二六年)六月,秦王李世民被其父李淵立為皇太子,長孫氏被冊封為皇太子妃。同年八月,李淵傳位於李世民,長孫氏晉封皇后。
當了皇后的長孫氏,與之前並無二致。如果硬要尋出些不同,那麼熟悉她的人都會說,長孫氏比以前更加注重品德的修養了,可謂「心裡裝著丈夫的事業,唯獨沒有她自己」。
史稱她「性尤儉約,凡所服御,取給而已」。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退朝以後,與長孫皇后談論起賞罰之事,長孫皇后說道:「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豫聞政事?」(《舊唐書·后妃傳》)太宗堅持和她說,長孫皇后竟然不再回答。
終長孫皇后一生,她對朝政的干預只有兩次,而這兩次朝政均與家事有關。
一次發生在太宗登基初年。
那一年,太宗論功行賞,大封原秦王府舊部—以秦叔寶為左武衛大將軍、程知節(咬金)為右武衛大將軍、尉遲敬德為右武侯大將軍、高士廉為侍中、房玄齡為中書令、蕭瑀為左僕射、杜如晦為兵部尚書、封德彝為右僕射……。
這件事傳入後宮,長孫皇后對之沒有任何異議,但當聽說自己的親哥哥長孫無忌也被皇上封為高官(吏部尚書)時,她卻不再沉默了。
一天退朝後,長孫皇后借為丈夫侍膳之機,委婉地問丈夫:「聽說陛下欲封無忌?」
「是的!」李世民答道:「依皇后看,朕該給無忌一個什麼樣的官職才好?」
「愈小愈好!」長孫皇后一片真誠地說:「妾既託身紫宮,尊貴已極,實不願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漢之呂、霍,可為切骨之誡!特願聖朝勿以妾兄為宰執!如此,則妾身不勝感激之至矣!」
太宗皇帝雖感動於妻子的一片苦心,卻也不想因此埋沒了人才,薄待了故友,遂安慰道:「朕與無忌係布衣之交,何況玄武門之變,無忌又立下不世之功。朕賞他一個吏部尚書,還嫌太薄了,豈能愈小愈好?」
見說不動丈夫,長孫皇后決定來個釜底抽薪。幾天以後,她派人將長孫無忌宣進宮中,很誠懇地對哥哥說:「聽說皇上已封兄長為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右僕射,不知可有此事?」
「回皇后,」長孫無忌躬身答道:「確有此事。」
「我今天請兄長來,就是想請你急流勇退,勿受高官。這樣,對你,對我,對我們長孫家族都有好處!不知兄長是否同意我這一看法?」
長孫無忌原本也不是一個貪戀高位的人,但考慮到係皇上封他,而不是他自己鑽營所得,所以,頗想受之。現在聽自己的這位皇后妹妹說不願他居高位,他想了想,也就同意了。
次日上朝,他苦求遜職。太宗皇帝無奈,只好改任他為開府儀同三司(虛銜)。
對自己最親的人,長孫皇后鐵面無私,而對曾經傷害過她的人,長孫皇后卻網開一面。這個讓長孫皇后以德報怨的不是別人,正是前文提到的將他們兄妹逐出家門的同父異母兄長長孫安業。這個長孫安業,還真是無恥到了一種境界。若於常人,恐怕聽到李世民登基、長孫氏冊封皇后的消息就得有多遠逃多遠,他竟然恬不知恥地尋上門來,以國舅爺自居。長孫無忌對這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十分反感,勸妹妹不要答理他,但長孫皇后卻不念舊惡,請太宗皇帝任命長孫安業為監門將軍。
不久,長孫安業參與了一次謀反活動。按照大唐律,謀反屬十惡不赦之罪,是要殺頭的。李世民因受長孫無忌的影響,對安業素無好感,因此,決定公事公辦。
長孫皇后聽說了這件事,叩頭流涕對丈夫說:「安業之罪,萬死不赦!然不慈於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極刑,人必謂妾恃寵以復其兄,無乃為聖朝之累乎?」—意思是說安業謀反,罪該萬死,但不明真相的人一定會以為長孫皇后要公報私仇,從而給大唐皇室帶來不好的名聲。
唐太宗見妻子行此大禮,不忍駁了妻子,遂將長孫安業免死,長流嶺南。
長孫皇后對「朝政」的另外一次干預發生在唐太宗貞觀六年(六三二年)。
那一年,由李世民做主,選長安人長孫冲為駙馬,將女兒長樂公主聘出。長樂公主係長孫皇后所生,又是長女,所以,自小就深得父母,尤其是父親太宗皇帝的喜愛。為了讓寶貝女兒吃穿不愁,李世民令主管其事的官員妥善辦理此事。
「啟奏陛下,不久以前,永嘉長公主(高祖李淵之女,李世民之妹)再嫁,皇家資送嫁妝五千萬,長樂公主是否……」
「加一倍!加一倍!」李世民不耐煩地打斷說。
主管其事的官員張了張嘴,想說點什麼,但見皇上滿臉不容商量的表情,他也只好把話嚥回到肚裡。
此事不知怎麼竟被魏徵所知,這位被李世民稱為「人鑑」的直臣,上書諫阻李世民說:「昔漢明帝時,將封皇子,(漢明)帝曰:『朕子安得同於先帝子乎?』然謂長公主者,良以尊於公主也!情雖有差,義無等別。若令公主之禮有過長主,理恐不可,願陛下思之!」—那意思是說,東漢明帝劉莊要授封地給自己的兒子,有人勸他分封皇子要超過皇弟(皇上的弟弟),明帝不幹,反駁說:「我的兒子怎麼能和先帝的兒子比!」現在公主是皇女,皇上給皇女送的嫁妝超過給皇妹的,這不符合先王之制!
李世民覽罷魏徵的奏章,滿臉不悅,什麼也沒有說,就宣布退朝了。
退朝以後,李世民把魏徵的諫章拿回後宮給長孫皇后看。長孫皇后看罷,感慨萬千地對丈夫說:「以前經常聽陛下說起魏徵之賢,我那時還不怎麼理解,現在看了他這封諫表,才明白魏徵能『以義制主之情』。魏徵真是我們大唐的社稷之臣啊!」
「皇后此言無乃過矣!」李世民覺得魏徵管事兒都管到他家了,已有些不快,於是辯駁道。
「不然!」長孫皇后一本正經地說:「妾與陛下是結髮夫妻,而且屈蒙禮待,情意深重,即使如此,每要說一件事還要看看陛下的臉色,不敢輕易冒犯陛下的龍威,何況做臣子的,情疏禮隔,所以韓非子專著《說難》,東方朔認為規勸君主不容易。古語云『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無論是治國還是齊家,都應接納忠言。如此,才能國泰民安,願陛下詳之!」
見妻子這番話說得有情有理,李世民只好以國事為先,下令將長樂公主的嫁妝縮減為永嘉長公主的一半。
第二天,長孫皇后派使者給魏徵送去五百匹帛,並傳口諭說:「先生為國,敢於犯顏直諫,不愧為國之諍臣。送上帛五百匹,以啟後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