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430 元
數量:
2024年度暢銷書展任選2件72折
2024年度暢銷書展單本75折
2024年度暢銷書展(滿799送2025歷史轉換曆)
想理解歷史,轉換視角是不夠的
這套書,讓你完全扭轉世界史的理解方式!
────────────────給我一個年分,我就給你全世界────────────────
以全球角度檢視歷史 著重於整個地球的共時性觀點
創造出劃分時代的全新指標,考察各地紛雜發展的無限可能
★★★★★歷史教科書權威 日本山川出版社70周年紀念鉅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建守 選書企畫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鄭維中
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盧正恒 專文導讀
●●●故事StoryStudio網站 ●轉換期全系列書評 ●陸續上線中 ●●●
https://storystudio.tw/columnist/cptwbook
--------------------------------------------------------------------------------------------------------------------------------
西元1683年,人類歷史的轉捩點────────
●西歐:奉行重商主義,光榮革命前夕,歐洲霸權轉移至英國
●東歐:鄂圖曼帝國圍攻哈布斯堡王朝首都維也納失敗,東西霸權象徵性轉換
●東南亞:阿瑜陀耶王國逐步收緊對歐海上貿易,港都國家的轉型
●東亞:明鄭勢力正式投降,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
●中美洲:西班牙人、印地安人、海盜三方勢力競逐,殖民地社會的確立
歷經近世前期大航海時代的華麗燦爛,世界發展在步入近世後期前逐漸穩健成熟,亦即所謂「漫長的十八世紀」,各地身分階級制社會趨於安定,庶民消費經濟蓬勃發展。一六八三年,正是宣告人類即將邁向這個成熟近世世界的動盪年分。
之所以稱為動盪,主要來自以下兩點:區域權力平衡的轉換,以及海上貿易平衡的變化。在歐亞大陸東西兩側,鄂圖曼與明朝兩大巨頭式微,前者於一六八三年圍攻維也納失敗,進軍歐洲失利,後者殘存的明鄭沿海勢力也於該年正式被清朝收編。至於海上貿易,原先以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代表的歐洲重商主義勢力,在東亞及東南亞均遭遇在地政權及商人集團的更迭,大航海時代璀璨的國際貿易熱潮開始步入暮途。
雖然如此,已然成形的貿易網絡讓人群、物品與資訊持續活躍流通,大量庶民消費品也在「漫長的十八世紀」持續供應歐洲社會需求,為後續工業革命及十八世紀後期的政治動盪立下基礎。此外,美洲殖民地社會逐漸成形,西班牙等殖民者得積極面對海盜、印地安人等不同族群,建立獨特的殖民地經濟與法律體制。
有關全球史的近世(或稱近代早期)時代區分問題,一直是研究者關切的議題。若以全球化的進步程度當成時代區分的指標,此時期的全世界均面臨了程度不一的相同動盪。從亞洲海域的歐亞間遠距離貿易,到深入探討從伊朗遊歷至南歐的的改宗者,接著進入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猶加敦半島看看三方角力,然後轉往中國福建省的地域社會分析,最後重歸西歐大西洋貿易圈英國的法律政策變遷。整體而言,燦爛輝煌的商業泡沫時代告終,世界慢慢趨向成熟,近世社會的樣貌也逐漸改變,催生出下一個帶有近代意義的時代特徵。
--------------------------------------------------------------------------------------------------------------------------------
★ 「歷史的轉換期」套書特色
●橫切式敘事,全球史書寫的另一種可能
以往的歷史寫作,多半著重單一地區或主題,從上古一路談到現代,也就是時間軸的「縱切式敘事」。近年全球史概念盛行,提倡以更廣闊、更多元的視野理解歷史,也出現不少挑戰這種縱切式敘事的新歷史著作。包括新觀點的嘗試(自然史、環境史),新視角的切入批判(東亞視角、庶民視角、遊牧民族視角),以及多語言史料的引用(貿易史、文化交流史)。然而,真正從根本上顛覆、提出新的「橫切式敘事」的,就是這套書了:它挑選一個特定歷史年分,並告訴你,那時間全世界各地都發生了些什麼事。
●推動世界前進的「轉換期」:當時人的能動性,及各地重大轉變的共時性
然而,挑選特定年分,並不是漫無目的的挑選,也不是以後人眼光做後設角度的挑選。本套書挑選的11個年分,都是「當時人們深切感受到重大變化」的轉換期。他們跟今天的我們一樣,都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不斷做出相同或迥異的選擇。本套書即針對此能動性進行分析。同時,這樣的變化具備「共時性」,好幾個地區同時產生了類似的重大轉變,而這段轉換期帶動了世界前往下一個階段。本套書開創了某種可能,也就是不以零星四散的方式敘述,而是透過廣闊的視野,通盤關注同一時間各地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以及他們回應問題的多樣性與共通性。
●具體實例如漣漪一般,彼此碰撞而成的世界
本套書雖標舉全球史的廣闊視野,但在挑選篇章上抱持自由態度,不強制對同一時間的世界各地進行平均挑選,而是在這狹窄但別具意義的時間範圍內,盡可能提供鮮明生動的實例。這些事例像漣漪一般,不斷往外擴散又彼此重合;描繪出這些漣漪彼此碰撞的軌跡,就是本套書的特徵。「世界史」不是各國國別史的集合體,也不是單一框架下的均質產物;從紮根於各地區的視野出發,透過彼此接觸的對話,展現出活生生的鮮明姿態,這才是本套書所談的世界史。
●主流與非主流並進,拓寬視野,提升歷史素養
專文由各冊編者自由挑選,不侷限是主流或非主流地域的歷史。部分冊數挑選廣為人知的歷史進行分析(如第一冊,羅馬帝國與秦漢帝國);部分冊數則依該年代面臨之變遷,挑選鮮為人知的歷史為例(如第八冊,北亞毛皮貿易、東南亞海盜與印度洋西岸奴隸制)。在培養新時代提倡的「歷史素養」時,拓寬以往對歷史的理解視野是必要的。而本套書正是最好的示範與參考用書。
●各冊編者總論,重點補充專欄,以及臺灣學者推薦序
各冊開頭均附該冊編者總論,講述該特定年分世界各地面臨的重大轉變為何,帶領讀者概觀整體樣貌。除了主要敘述,也附上做為補充的專欄。本次引進繁體中文版,也邀請歷史學者擔任各冊導讀人,補充臺灣在地學者的觀點。
------------------------------------------------------------------------------------------------------------------------------- 本套書共11冊:
『歴史の転換期』監修 木村靖二、岸本美緒、小松久男
第1冊 前221年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南川高志編)
第2冊 378年 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南川高志編)
第3冊 750年 普遍世界的鼎立(三浦徹編)
第4冊 1187年 巨大信仰圈的出現(千葉敏之編)
第5冊 1348年 氣候不順與生存危機(千葉敏之編)
第6冊 1571年 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岸本美緒編)
第7冊 1683年 近世世界的變貌(島田龍登編)
第8冊 1789年 追求自由的時代(島田龍登編)
第9冊 1861年 改革與試煉的時代(小松久男編)
第10冊 1905年 革命的浪潮與團結的夢想(小松久男編)
第11冊 1919年 邁向現代的摸索(木村靖二編)
守川知子、伏見岳志、三木聰、川分圭子/編著:島田龍登
編者
島田龍登
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副教授。
1972年生,專長為南亞史、東南亞史、亞洲經濟史、全球史。
【主要著作】
The Intra-Asian Trade in Japanese Copper by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during the Eighteenth Century.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6)
《亞洲經濟史研究入門》(共編著)(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5)
《刻印在歷史的巨型都市》(共編著)(東京大學出版會,2016)
《全球經濟史》(共著)(放送大學教育振興會,2018)
------------------------------------------------------------------------------------------
作者
守川知子
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副教授。1972年生,專長為伊朗史、西亞社會史。
【主要著作】
《什葉派聖地朝覲之研究》(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7)
《移動與交流的近世亞洲史》(編著)(北海道大學出版會,2016)
Vestiges of the Razavi Shrine, Āthār al-Rażavīya: a Catalogue of Endowments and Deeds to the Shrine of Imam Riza in Mashhad(共編著)(The Toyo Bunko,2017)
伏見岳志
慶應義塾大學商學部副教授,東京大學研究所綜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博士(學術)。1972年生,專長為大西洋史、拉丁美洲史。
【主要著作】
La economía maritime en Esoaña y las Indias.(共著)(Ayuntamiento de San Fernando,2015)
《從女性角度描繪世界史──邁向十七到二十世紀的新方法》(共編著)(勉誠出版,2016)
《遇見拉丁美洲的型態》(共著)(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10)
三木聰
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1951年生,專長為中國明清史。
【主要著作】
《明清福建農村社會之研究》(北海道大學圖書刊行會,2002)
《傳統中國與福建社會》(汲戶書院,2015)
《宋至清代的政治與社會》(編著)(汲古書院,2017)
《傳統中國判牘資料目錄》(共編)(汲古書院,2010)
川分圭子
京都大學文學部教授。1963年生,專長為英國近代史。
【主要著作、譯作】
《伯丁罕家族與英國近代──倫敦貿易商1580-1941年》(京都大學出版會,2017)
《商業與異文化的接觸──中世後期至近代歐洲國際商業之生成與展開》(共編著)(吉田書店,2017)
榮‧哈里斯《近代英國與公司法之發展──工業革命時期的股份有限公司1720-1844年》(譯作)(南窗社,2013)
------------------------------------------------------------------------------------------
叢書監修者
木村靖二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專長為西洋近現代史、德國史。
岸本美緒
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專長為明清社會經濟史。
小松久男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專長為中亞史。
游韻馨
游韻馨
在豆府小樓與八隻豆豆一起過著鄉下生活的自由譯者。譯作包括《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日本.城市力:從30座城市解讀日本史》、《翻轉思考力的日本哲學》、《我決定簡單的生活》、《在我遇到老公之前》等多部作品。
部落格:kaoruyu.pixnet.net/blog
E-mail:kaoruyu@hotmail.com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建守 選書企畫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鄭維中
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盧正恒 專文導讀
出版緣起 陳建守
導讀
寫在前頭 木村靖二.岸本美緒.小松久男
總 論 近世世界的變貌 島田龍登
第一章 亞洲海上貿易的轉換 島田龍登
1 荷蘭的亞洲貿易
2 中國戎克船貿易的抬頭
3 阿瑜陀耶王國的海外貿易
4 歐亞間的貿易
5 十七世紀末貿易結構變化的意義
第二章 從亞美尼亞改宗者的經歷透視宗教與近世社會 守川知子
1 西亞的東西大國與亞美尼亞人
2 一位亞美尼亞人改宗者的生涯
3 改宗或遭國家驅逐的「異教徒」們
第三章 海盜與原住民是最大煩惱:西班牙殖民地猶加敦半島 伏見岳志
1 海盜與坎佩切港
2 墨水樹砍伐者
3 逃亡的印地安人
4 征服森林之民「伊察族」
第四章 中國福建省的社會空間 三木聰
1 汀州府知府王廷掄的治績
2 地方士大夫李世熊的行動
3 商賈們的活動
4 地主與佃戶的世界
5 社會空間的重層性
第五章 近世西歐各國美洲殖民地體制的法律與經濟 川分圭子
1 近世歐洲殖民地、貿易、法律之關係
2 英國航海法案與舊殖民地體制
3 西班牙、法國的殖民地體制與英國之間的關係
4 殖民地體制的變貌與終結
圖片來源.作者簡介.主要參考文獻
總論 近世世界的變貌
島田龍登
世界史下的一六八○年代
一六八三年,以臺灣為根據地,企圖復興明朝的鄭氏王朝歸降清朝。鄭氏王朝的統治者是鄭克塽(一六七○~一七○七年)。身為鄭成功孫子的他,當時不過是個十來歲的少年,非常年輕。不過,這位年輕人的歸降,正象徵著歷史的轉換期。
一心以復興漢族建立的明朝為己志的鄭成功,一六二四年生於日本平戶。鄭成功的父親是鄭芝龍(一六○四~一六六一年),母親是住在平戶的田川松。鄭芝龍是「後期倭寇」的一員,原本從事朱印船貿易,在李旦麾下工作,而李旦的根據地就是平戶。李旦是後期倭寇代表頭目王直的部下之一,死於一六二五年,此後鄭芝龍便成為李旦的接班人。鄭芝龍將平戶當成據點之一,在東海從事海上貿易。另一方面,其子鄭成功繼承父業,繼續從事海上貿易,在明末清初高舉反清旗幟,誓言復興明朝。即使後來反清復明行動在中國大陸受挫,他仍舊不放棄,將荷蘭人趕出臺灣,並以臺灣為基地繼續自己的事業。
鄭芝龍和鄭成功父子可說是生存在一個波瀾萬丈的時代。不過,他們也是後期倭寇創造出的東亞國際貿易熱潮逐漸平息、最終消散的代表性人物。鄭芝龍是繼王直、李旦之後接班的後期倭寇頭目,是引領東亞海域國際貿易熱潮的重要人物。儘管如此,他的曾孫鄭克塽最後不得不降清,曾盛行於東亞海域、創下璀璨時代的國際貿易熱潮也就此走向盡頭。
一六八三年鄭氏王朝倒台,動盪的時代趨於平靜。鄭氏王朝降清後,東亞可說是邁入了和平。隔年一六八四年,清朝頒布《展海令》,允許中國人出海經商。自此之後,來自中國的商人紛紛乘著戎克船,浩浩蕩蕩地造訪日本長崎。由於開往日本的船隻多到無法計數掌控,清政府遂決定緊縮對日貿易;與其透過海外貿易獲利,清朝毋寧選擇了貿易限制這條路。這項政策原則上一直持續到十八世紀,過去仰賴進口的生絲,也開始走國產化路線,自產自足。
從世界史的觀點來看,一六八三年是動盪的近世前期宣告終結的一年。不只是鄭氏王朝滅亡,同樣在一六八三年,鄂圖曼帝國軍隊開始攻打哈布斯堡王朝(Haus Habsburg)首都維也納,圍困維也納大約兩個月,最後鄂圖曼帝國仍然戰敗了。這是第二次圍困維也納(Siege of Vienna)。第一次圍困維也納發生在一五二九年,當時鄂圖曼帝國是獲勝的。時任君主蘇萊曼一世(Suleiman I)率領大軍包圍維也納,雖然維也納沒有被攻陷,但這場戰役鞏固了鄂圖曼帝國統治巴爾幹半島的基礎,也迎來了帝國的巔峰期。第一次圍困維也納獲勝、第二次圍困維也納卻敗北,由此可看出歐亞之間的勢力消長。權傾一時的鄂圖曼帝國已走向衰敗之路,而歐洲在擺脫鄂圖曼帝國的箝制後,也養精蓄銳儲備實力,準備好要領導世界。
無論如何,明清之間也出現了改朝換代的轉變,曾雄霸歐亞大陸東西兩側的明朝與鄂圖曼帝國兩大巨頭式微,世界權力平衡出現變化。一六八三年就是世界權力平衡丕變最具代表性的一年。事實上,一六八○年代世界各地都經歷了巨大的改變。誠如本冊後面章節闡述的內容,一六八三年,尚─巴蒂斯特‧柯爾貝在法國逝世;另一方面,與母國貿易的西班牙殖民據點,墨西哥的港口城市維拉克魯茲(Veracruz),也被海盜掠奪占據。不只如此,五年後的一六八八年,發生了幾件象徵時代變遷的大事。其一是英格蘭的光榮革命,詹姆士二世(James II of England and Ireland)在此事件中失勢。詹姆士二世遠嫁荷蘭的女兒瑪麗二世(Mary II),與丈夫前荷蘭省督(Stadtholder)威廉三世(William III)回到英格蘭登基為女王和國王,共同治理不列顛群島。光榮革命結束後,頒布了著名的《一六八九年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 1689)。不過,光榮革命讓荷蘭省督當上英格蘭國王,象徵歐洲的霸權從荷蘭轉移到英格蘭,這一點絕對不能忘記。
此外,推動暹羅外交與貿易多方發展的阿瑜陀耶王國(Anachak Ayutthaya)那萊王(King Narai the Great),在一六八八年薨逝。那萊王不只派遣使節前往亞洲,也遣使到歐洲各國建立外交關係。雖說是重視外交,但他堅持採取能獲得實質利益的策略,而非建立表面上的關係。那萊王希望外國商人和暹羅做生意,推動國際貿易,進一步拓展阿瑜陀耶王國的港市國家地位。誠如本卷第一章所述,那萊王死後,阿瑜陀耶王國的國際貿易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暹羅開始轉與經濟日益成長的中國合作,與西方各國(例如法國)之間的貿易轉淡,只跟荷蘭東印度公司做生意。那萊王的薨逝不單純只是一位東南亞港市國家君主的死亡,也象徵著亞洲海上貿易平衡的轉變。
從結果來看,一六八○年代發生在世界各地的事件具有象徵意義,在所謂的「近世」這個時代,讓社會本質產生了全球性規模的變遷。本冊的目的就是透過各種事例,來探討十七世紀後半近世世界的變貌,並從中看出全球化現象。
全球史與時代區分
全球史(global history)原先的意義,是從全球視角俯瞰整個人類的歷史。本系列以時間序橫切世界史,盡可能不讓全球史的概念存在其中。不過,本冊刻意以全球史的角度呈現,將一六八三年或十七世紀後半設定為世界史的其中一個轉換期,以共時性的角度來觀察世界各地都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不可否認地,從共時性的角度思考世界史,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分析出世界各地幾乎同一時期都呈現相同趨勢的變化,就能形塑出一個單一的全球史。
儘管這幾年學界十分推崇全球史,但現在並沒有明確且普遍認可的全球史時代區分。就全球史研究的現狀來看,從全球角度檢視歷史這件事本身有其意義,但要在時代區分議題上取得共識,想必還有一段路要走。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全球史不能只單純看成全球化的歷史;以整個地球的角度檢視歷史,與了解全球化的過程,這兩件事不一定完全一致。硬要說的話,全球化的歷史分析不過是全球史研究的一部分罷了。請各位格外留意這兩點。接下來將從考察全球化的全球史觀點出發,來思考本冊採用的時代區分。
現今歷史學的時代區分通常是以地區或國家為單位。以地區別為例,是以西歐、西亞等類別為單位,再從中劃分出各時期。若以各國史為主題,則大分類就是英國史、法國史、阿拉伯史、伊朗史等國別史。地區別或國家別的歷史研究若再各自劃分出時期,即使是同一時期,有時也會出現在這個地區是古代、相鄰的另一個地區屬於中世紀的情形。此外,即使是針對特定地區或國家的歷史研究,也會受到研究者與學派影響,而出現截然不同的時代區分。舉例來說,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分成兩大學派,一派承認近世,另一派則不接受「近世」的時代區分。再以印度史為例,過去的劃分慣例是古代、中古與近代,然而這幾年也興起了印度近世時期的劃分,呼應著歷史修正主義的風潮。無論如何,基本上所謂的「時代區分」是用來顯示社會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並以此為指標區分出各個時期。以往歷史唯物主義(又稱唯物史觀)蔚為主流,便以生產方式衍生出的社會生產關係為劃分時代的指標;指標一旦不同,時代劃分就會變得多樣。
話說回來,全球史應該使用什麼樣的指標劃分時代才適切?在此情況下,當然是要以全球化的歷史來劃分;不過,目前並不存在人們普遍認知的全球化時代區分,因此只能由研究者們提出各自的劃分方式。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項大工程,但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
在思考時代區分的指標時,有些社會已經是中世紀,同一時期的另一個社會卻仍是古代,這樣的劃分方式總讓人覺得困惑,而且也會讓一般人產生某個社會「很進步」、某個社會「很落後」的認知。至少,筆者個人懷疑這樣的指標是否適合運用在全球史的時代區分上。我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創造新的指標或標準,用來劃分全球史的時代。話說回來,著重於整個地球的共時性觀點,正是全球史研究的意義之一。無論是看似進步或落後的社會,都在同一時間共存於地球上。既然如此,強調在同一個時代裡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社會,不也是種很棒的看法嗎?因此,不如就將全球化的進步程度當成時代區分的指標吧。將人群的遷移、物品的流動與資訊的傳遞方式如何在整個地球進行,當成劃分時代的度量衡。確定上述標準後,歷史上所說的大航海時代,就成了揭開一個時代序幕的重大分割線。大航海時代真正串連起地球上包含美洲大陸在內的所有社會,推動了全球化的進展。
全球史的近世
全球史的時代區分裡,將「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開始之後的時代視為廣義的近代。對現在的我們而言,「舊大陸」、「新大陸」這類名稱似乎有些老派,原因很簡單:將美洲大陸稱為「新大陸」必非出自中立的角度,這不過是歐洲國家自己的看法罷了。話說回來,被稱為「舊大陸」的亞洲、非洲與歐洲大陸(也就是歐亞非大陸),與「新大陸」(也就是美洲大陸)之間宛如有機體一般的連結,這點頗具意義。從非洲遠渡大西洋的黑奴,以及來自歐洲的移民,這些人群的遷徙與伴隨而來的連鎖反應,為兩個大陸帶來了新物種。馬鈴薯、番薯、玉米、辣椒、菸草等原產於美洲大陸的作物,哥倫布大交換使這些物種迅速傳入歐亞非大陸。另一方面,美洲也開始引入並大規模生產甘蔗和咖啡,銷往歐洲市場。當然,物品的流動不只限於引進新作物。從十六世紀開始,日本與中南美洲大量生產的白銀也開始流通全世界。無論是全球規模或日常生活的小型市場,貿易和商業活動都愈來愈發達。一旦貿易與商業活動發達,就會刺激生產,經濟作物和商品的生產愈來愈多,各地區的社會也產生極大變化。不只是物品,人群的移動也變得頻繁,資訊交流當然也更加活躍。歐洲人到世界各地旅行,撰寫旅遊見聞,出版了無數遊記。基督教開始在世界各地傳布,為了與之抗衡,基督教以外的宗教也越發興盛。
不僅如此,從全球史觀點來看,十五世紀末期可說是廣義近代的開始。英語的近代是 modern period,近代較為早期的階段稱為 early modern,也就是近世(又稱為近代早期),十九世紀後半的一八七○年左右,則是狹義近代的起始點。之所以將一八七○年左右定為狹義近代的起始點,是因為全球化的速度從這時起急速加快。從人群遷徙與物品流通的角度來看,蒸汽船的出現促進了全球往來;過去人類只能靠仰賴風力的帆船遊走世界,有了蒸汽船之後,往來頻率完全提升了一個等級。事實上,一八六九年蘇伊士運河開通,蒸汽船往來亞洲各地,大幅取代了原先的帆船貿易,貿易量與人群流動也出現爆發性成長。此外,從資訊流通的角度來看,十九世紀後半世界各地鋪設了通訊電纜,促進資訊的傳遞。多佛海峽在十九世紀中期就鋪設了海底電纜,一八七一年鋪設到長崎,自此包括亞洲在內,全世界都鋪設了電纜。
如上所述,近代早期也就是近世,始自十五世紀末到一八七○年左右,前後長達三百七十年。而緊接著的狹義近代,至今也不過一百五十年的光景。近代可以說非常短,但若從全球化在這一百五十年內突飛猛進的現況來看,漫長的近世與短促的狹義近代,這種時代區分方式也算合理。話說回來,近世長達將近四百年,實際上可分成兩個時期。以近世中的一六八○年代為界,之前屬於近世前期,之後則是近世後期,又稱「漫長的十八世紀」。本冊標榜一六八三年為歷史轉捩點之一的原因就在此,這個漫長的近世以一六八三年為分界點,區分成近世前期與近世後期。
白銀大量生產與大規模流通的現象,建立起近世前期的世界秩序。十六世紀前半,全球紛紛大量開採銀礦,日本開挖石見銀山,生產的白銀出口至亞洲,其中以中國為最大宗。另一方面,一五四○年代美洲也開始開採銀礦,如今玻利維亞的波托西銀山、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銀山等,西班牙統治下最具代表性的中南美洲銀山,都是在這個時期開發出來的。美洲生產的白銀有一部分透過西班牙人流入歐洲,部分再藉由陸路與海路流入亞洲。此外,另一部分美洲生產的白銀從阿卡普科港(Acapulco)橫渡太平洋,進入當時為西班牙領地的菲律賓馬尼拉。這就是所謂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Manila Galleon)。從馬尼拉出口的白銀主要流入中國。在當時,白銀只要一生產出來,通常不會留在原產國,而是往西或往東出口流通全世界,再通往中國。
儘管這種白銀流通全球、刺激世界經濟的模式始自十六世紀中期,但過了一百年,到了十七世紀後期,就無法再樂觀看待這樣的模式。不可否認,近世前期白銀的流通確實刺激了世界經濟,但這樣的刺激在不知不覺間滲透至世界各地社會角落,在背後默默支撐百姓生活的各個微觀社會也準備迎向改變。簡單來說,這種社會樣貌的開始改變,宣告了近世後期「漫長十八世紀」的開始。
「漫長十八世紀」的開始
老實說,近世後期「漫長的十八世紀」十分平淡。然而,就在這種平淡低調的改變下,社會逐步發展出帶有近世風格的成熟面貌。十七世紀中期以降,整體社會開始從華麗燦爛轉為實質富饒。誠如第一章所述,大航海時代揭開了近世前期的序幕,從國際貿易所販售的商品來看,這可說是一個奢侈品貿易的時代。白銀在全球流通,當時昂貴的辛香料和生絲也蔚為流行。另一方面,近世後期的「漫長十八世紀」也是大宗商品的貿易時代,這個時代的貿易以價格低廉、數量龐大的商品為主流。簡單來說,近世前期的國際貿易是由消費得起奢侈品的有錢人支撐起來的遠距離貿易,到了近世後期轉為以庶民消費品為主。在這個「漫長的十八世紀」,世界各地都迎向了所謂的庶民時代,發展出具備一定成熟度的小康生活,建立了帶有近世特色的地域社會。「近世世界的成熟」這個用語或這類想法來自日本史學家荒野泰典,筆者認為這也適用於世界史的通論,應加以討論才是。
不可否認,近世後期臻至成熟的社會雖然冠上了「成熟」二字,但大體上依舊是個實施身分制的社會。從現代人的觀點來看,並不是值得大加讚揚的社會型態。不過,實施身分制的社會通常限制了人民自由,人類從這樣的社會制度找出矛盾,打破現狀,進而誕生了新的社會型態。近世後期的貢獻,就是提供了新的世界基礎,這點無庸置疑。
不僅如此,同樣是貿易,「漫長的十八世紀」還有另一個重點。那就是比起除了貿易獲利之外也著重傳教的葡萄牙,澈頭澈尾以做生意為主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整個十七世紀的亞洲海上貿易擴展勢力,堪稱是最能體現時代變化的象徵。從某程度來說,整個社會樂見敏銳高效率的組織運作,也優先追求富饒的物質生活。
順帶一提,在近世後期這個時代裡,世界各地的社會邁入了近世化的成熟,卻無法滿足人們的所有欲望。欲望是無窮的。應該說,世界各地的人們開始追求各種自由,包括政治自由與經濟活動的自由等等。不只是美國獨立或法國革命,亞洲各地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此外,逐漸成熟的社會將進一步致力於推動各種發展,讓社會更加進步。英國工業革命就在是這樣的情形下誕生。英國工業革命在世界史的意義無以計數,就像學者彭慕蘭(Kenneth L. Pomeranz)與羅伯特‧艾倫(Robert Carson Allen)這幾年所說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使用煤炭,也就是化石燃料。當時發明出蒸汽機關,加以改良,成為機器生產的動力來源。從結果來說,十八世紀社會的成熟,使得英國成功實現工業革命;在這樣的時代裡,也促使人們進一步追求自由。關於這一點,將在本系列的下一冊,也就是第八冊《一七八九年.追求自由的時代》中詳細討論。
十七世紀後期的變動與社會
本冊以十七世紀為討論對象,並聚焦在一六八三年,分析十七世紀後期世界各地的社會變貌。總體來說,燦爛輝煌的泡沫時代告終,世界慢慢邁向成熟,這一點相當明確。換言之,近世社會的樣貌逐漸改變,進入有「漫長的十八世紀」之稱的近世後期,全球各地的社會日益成熟,催生近代萌芽的時代正式登場。
第一章〈亞洲海上貿易的轉換〉,討論重點放在十七世紀後期,發生在亞洲海域貿易活動的變化。首先探討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地區的貿易狀況,並綜觀中國戎克船貿易的興起及阿瑜陀耶王國的海外貿易等例子,藉以探討亞洲商人所建構的貿易網絡之重要性,與亞洲各地政權的貿易活動。接著,將剖析歐洲和亞洲間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來闡述十七世紀末整體「亞洲貿易」產生的大幅改變。總的來說,在此之前是以白銀貿易為代表,奢侈品為主、華麗燦爛的商業時代。不過到了十七世紀後期,平民百姓的消費品也成了海上貿易的主角。不僅如此,就連海洋亞洲各地的生產方式都跟著改變。隨著國際貿易的速度加快,也產生了質的變化。
第二章〈從亞美尼亞改宗者的經歷透視宗教與近世社會〉則是從宗教觀點,分析社會樣貌的變遷。主角是位名為阿布加爾(Abgar)的亞美尼亞人。阿布加爾出生於薩法維朝(Safavid dynasty,又稱薩法維帝國)時期,伊朗王都伊斯法罕(Isfahan)近郊的新朱法(New Julfa)。新朱法是篤信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居住的城鎮。阿布加爾一出生就是個亞美尼亞基督徒,但從很年輕的時候就改信伊斯蘭教。他出生商賈之家,改信伊斯蘭教讓他的家人十分憂慮;幾經勸說下,他被送到親戚居住的鄂圖曼帝國轄下的港都伊茲密爾(Izmir)。此後,他遊歷了義大利的威尼斯、伊斯坦堡、亞美尼亞的葉里溫等地,最後回到伊斯法罕。在漫長的遊歷生涯中,他一輩子都夾在天主教會與亞美尼亞教會的基督教宗派,以及什葉伊斯蘭(Shi’i Islam)與順尼伊斯蘭(Sunni Islam)等伊斯蘭教的宗派之間,進退失據。本章阿布加爾的親身經歷為根據,概觀亞美尼亞人的商業網絡,描繪出十七世紀從西亞到地中海北部的各個社會,是如何喪失了宗教寬容之心。
第三章〈海盜與原住民是最大煩惱:西班牙領土猶加敦半島殖民地〉將視角移至美洲大陸,探討西班牙殖民地社會問題。從一六三○年代起,中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的白銀產量減少,上貢給母國王室的金額也跟著衰退。在這樣的條件下,殖民地當局深受兩大問題所苦。第一個問題是海盜的襲擊。熱帶栽培業的契約勞工、歐洲人船員與非洲黑奴逃逸後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這些人被稱為海盜 (buccaneer)。他們結黨營私,以掠奪他人財物維生。第二個問題則是當地原住民不喜歡西班牙的統治,紛紛逃入猶加敦半島南部的森林地帶。當原住民逃亡人數日漸增加,他們提供的貢賦和勞役就會減少,進而導致殖民地經濟停滯不前。殖民地當局為了解決這兩大問題,究竟實施了什麼樣的對策?從十七世紀末開始的一連串改變,使得殖民地從一個向歐美國家提供初級產品的附屬社會,形塑成十九世紀那般的殖民地經濟。
第四章〈中國福建省的社會空間〉以十七世紀的中國為例,探討地域社會的空間。這裡所稱的中國社會,是位於東南部的福建省。明末清初之際,福建處於十分動盪的狀態。中國南部也被納入清朝的統治範圍,南明流亡政府一一被消滅,福建在一六七三年發生了三藩之亂。此外,隔著海峽相鄰的臺灣又有鄭氏政權盤據。在這樣的亂世之中,福建省的地方社會呈現怎樣的狀態呢?本章將聚焦於清朝官員汀州府知府王廷掄,以及地方士大夫李世熊等人物,加上當地的商賈活動、地主與佃戶的關係等各種社會面向,闡明十七世紀後期如何沿襲迄今為止的時代,建構出在某種意義上重層而豐富的社會空間。
第五章〈近世西歐各國的美國殖民地體制的法律與經濟〉以法律和經濟為主題,探討西歐、尤其是英國的實際案例。具體來說,是以英國西印度貿易的各種政策為分析對象。首先,將詳細討論英國多次頒布的航海法(The Navigation Acts)。航海法是從一六五一年起,歷經數百年修訂的法案。最初立法的目的是為了排除荷蘭船的轉口貿易,後來逐漸演變成讓英國本土成為所有殖民地貿易的中繼站。這件事也是荷蘭霸權轉移至英國霸權的根本原因。本章將分析十七世紀的五個航海法,並解析十八世紀的變化。同時,也將探討西班牙、法國的殖民地體制與英國之間的關係,放眼非洲和美洲,將整個大西洋貿易圈納入分析。最後,則會綜觀十八世紀後期以降英國開設自由港,與十九世紀以後的自由貿易主義,方便讀者接著閱讀本系列第八冊《一七八九年.追求自由的時代》。
誠如以上所述,本書從亞洲海域貿易,以及歐亞之間的遠距離貿易揭開序幕,介紹花了一輩子從伊朗遊歷至南歐的改宗者,接著探討西班牙統治時代的猶加敦半島與殖民地統治現況。不僅如此,在分析過中國福建地域社會的重層社會空間、這個相對較小的地區之後,再接著探討以英國為中心、與西歐大西洋貿易有關的法律和政策變遷。乍看之下,各位可能會誤以為全球史就是追尋世界各地的歷史,但本冊將重點放在十七世紀後期,探討世界各地的社會變貌。簡單來說,就是從近世前期進入近世後期,從白銀所象徵的璀璨社會,邁入如同黃銅給人的印象一般、以平民百姓為社會主體的時代。隨著近世社會逐漸成熟,一個為迅速轉入近代而做準備的社會早已開啟。為驗證近世社會的演變過程,在本冊各章納入了貿易、宗教、統治、社會空間、法律與經濟等各個面向。這樣的分析方法正是全球史的嘗試之一。
寫在前頭
「歷史的轉換期」叢書監修 木村靖二、岸本美緒、小松久男
今日,諸如「全球史」等從廣闊視野出發、多面向思考世界歷史的史學日益盛行,我們希望能夠立足於最新的學術知識,針對各個時期的「世界」,提供一種新的剖析方式——本叢書就是依循這樣的思維而開展的企畫。我們列舉了堪稱世界歷史重大轉換期的年代,探討該年代各地區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又是如何感受著社會的變遷,將重點放在世界史的共時性來思考這些問題。此即本叢書的核心主旨。
從全球視野來嘗試描繪世界史的樣貌,在今天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可以說本叢書也是歷史學界在這方面集結努力的其中一環。既然如此,那在這當中,本叢書的目標及特色又是什麼呢?在這篇〈寫在前頭〉中,我們將從幾個面向來試著敘述。
首先要討論的是「轉換期」一詞代表的意義。若從現在這個時間點回顧過去,每一個時期在「轉換」上的方向性,看起來都會是十分明確的;雖然因為地區不同,而有或早或晚的時間差異及個別的特色,但歷史應該還是會往一定的方向發展吧……?然而,這樣的看法卻很容易讓後來時代的人們在回顧歷史時,陷入認知上的陷阱。對於熟知後來歷史動向的我們而言,歷史的軌跡自然是「只會朝這個方向前進」;既然如此,那如果「不從今天來回顧當時的社會」,而是嘗試「站在當時社會的立場來看未來」,情況又會變得如何呢?今天的我們,若是論起預測數十年後或數百年後的世界,應該沒什麼人有自信吧!這點對過去的人們來說,也是一樣的。綜觀當時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便會發現,儘管他(她)們深切感受到「世界正在經歷重大變化」,卻又無法預測這股推著自己前進的潮流將通往何處,因此只能在不安與希望當中,做出每一天的選擇。將這種各地區人們的具體經驗相互積累、結合後,歷史上的各個「轉換期」,便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一副比起從今日視點出發、整齊劃一的歷史更加複雜,也更加活潑生動的姿態。
第二是世界史的「共時性」。本叢書的每一冊,都以一個特定的西元年分做為標題。對於這種作法,讀者理所當然會湧現疑問:儘管在這一年的前後數十年甚至數百年間,世界各地呈現了巨大變化,某種程度上也可看出一定的關聯性,但這樣的轉變會是在特定的某一年一口氣突然爆發出來的嗎?就算有好幾個地區同時產生了重大變革,其他地區也不見得就有變革吧?特別是,姑且不論日益全球化的十九、二十世紀,針對古代和中世紀世界史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進行推論,真的有意義嗎?當然,本叢書的編者與作者並不是要強硬主張所謂「嚴密的共時性」,也不是要對每一冊各章的對象僅就該特定年分的狀況加以論述。不僅如此,諸如世界史上的「交流」與「衝突」這類跨地域的變遷,以及在這之中肩負起重要任務的那些人,我們也不特別著墨;畢竟至少在十八世紀以前,絕大多數的人們對於自己生活的地區與國家之外發生了什麼事,幾乎是一無所知。而本叢書的許多章節裡,就是以這樣的普通人為主角。儘管如此,聚焦在特定年分、以此眺望世界各地狀況的作法,仍有其一定的意義——它開創了某種可能性,也就是不以零星四散的方式,而是透過宏觀的視野,針對當時各地區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及其對應方式的多樣性與共通性進行分析。像是大範圍的氣候變遷與疫病,各個地區在同一時期,也可能直接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只如此,也有像資訊與技術的傳播、商品的流動等,有著時間差而對世界各地產生影響的現象存在。然而,儘管問題十分類似,各地區的對應方式卻不相同;甚至也有因某些地區的對應,導致相鄰地區做出截然不同的對應態度。此外,面對類似的狀況,某些地區的既有體系因此產生了重大的動搖,但其他地區卻幾乎不受影響,這樣的情形也是存在的。當我們看到這種迥異的應對方式,從而思考為何會這樣的時候,便會對各個社會的特質產生更深一層的理解。儘管將生活在遙遠分離的地區、彼此互不相識的人們稱為「同時代人」,似乎不是件普通的事,但他(她)們確實是生活在同一時間、同一個「當代」(contemporary)的人們;我們所做的,就是讓讀者試著感受箇中的醍醐味。
第三個問題是,「世界史」究竟是什麼?今日,打著「全球史」名號的著作多不勝數;儘管它們都有著超越「國史」框架的共通點,採用的方法卻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有的將氣候變遷、環境與疫病等自然科學方法納入研究取徑,來處理大範圍的歷史;有的利用比較史或系統論方法,將重點放在亞洲,對歐洲中心主義進行批判;此外,還有運用多語言史料的海域交流史,這種有時也被叫做「全球史」。雖然本叢書秉持「世界史的視野」,卻未必會使用「全球史」一詞,而是讓各位作者按照自己的方法執筆,在選擇探討對象上也抱持著開放態度。雖然稱為世界史,但本叢書並未採取將某個年代的世界分成好幾塊、然後對各塊分別撰寫概述的作法,而是在狹窄的範圍內,盡可能提供鮮明生動的實例。因此在每一冊中,我們並不見得徹底網羅了那個年代的「世界」樣貌。乍看之下,這樣的做法或許會讓人覺得是好幾個零星主題胡亂湊在一起,然而,我們也請作者在執筆時不將各冊各章的對象框限在一國或一地區之中,而是以面向世界的開放脈絡來處理它們。「世界」並不是像馬賽克一般集結拼湊,而是像漣漪一般,以具體事例為中心,不斷往外擴散又彼此重合;描繪出這些漣漪彼此碰撞接觸的軌跡,就是本叢書的特色。「世界史」並不是一大堆國別史綁在一起的集合物,也不是事先就預設出一個所謂「世界」這樣的單一框架;相反地,我們認為它是紮根於各個地區的觀點彼此碰撞、對話,而展現出的活潑鮮明姿態。
透過以上三點,我們簡略陳述了本叢書的概念。歷史的宏觀脈動,是上至大政治家和學者,下至庶民,由各個階層的人們共同摸索與選擇所形成的。本叢書的視野雖是全球性的,但並非從超越個別眾人經驗的制高點來鳥瞰世界史的全貌,而是試著從廣泛的、同時代的視野,去比較、檢討那些跟今天的我們一樣,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不斷做出選擇的各時代人們的思考和行動方式,從而以這樣的視角,對世界史上的「轉換期」加以重新思考,這就是我們關心的所在。透過這種嘗試,本叢書希望能將歷史發展中宏觀、微觀視角的交錯,以及橫向、縱向伸展的有趣之處,介紹給各位讀者。
本叢書的各冊構成如下:
第1冊 前二二○年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
第2冊 三七八年 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
第3冊 七五○年 普遍世界的鼎立
第4冊 一一八七年 巨大信仰圈的出現
第5冊 一三四八年 氣候不順與生存危機
第6冊 一五七一年 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
第7冊 一六八三年 近世世界的變貌
第8冊 一七八九年 追求自由的時代
第9冊 一八六一年 改革與試煉的時代
第10冊 一九○五年 革命的浪潮與團結的夢想
第11冊 一九一九年 邁向現代的摸索
各冊除了每一章的主要敘述外,還收錄了簡短的補充說明「專欄」,開頭也編入概觀全書樣貌的「總論」。除此之外,扉頁設有地圖,書末附有參考文獻,希望能對各位讀者有所幫助。
鹿橋
張瑞德、馮啟宏
落合淳思
馬丁.霍格(MARTIN HOGUE)
中村富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