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邊疆.破解帝國:印度問題與清代中國地緣政治的轉型

優惠價 578元

定價: 680 元

數量:

全館【單書】85折

本商品為出版已久的書,出版已久的書容易產生些許的黃斑、或有些許瑕疵(例如:壓痕、褪色等),不影響內文閱讀。每本書況不盡相同,請考慮評估後再購買結帳,採取隨機出貨。如想進一步了解書況詳情,可以來信 cptw1897@gmail.com 、或點擊右上角「 客服 」留言詢問,感謝您支持臺灣商務印書館。

立即購買
加入購物車
  • 內容簡介
  • 作者介紹
  • 譯者簡介
  • 名人推薦
  • 目錄
  • 試閱
  • 推薦序文

新清史2.0重量級鉅獻!

 

國際漢學名家馬世嘉一舉打破過往對清代邊疆政策的論述,

將文化史、思想史、地理學、政治學的研究融為一爐,

以清晰的思路娓娓論證──

清王朝並不是一個無力控制其邊緣地域的失敗政體,

而是擁有複雜的資訊獲取體系,以處理與邊疆共同體間的關係。

 

18-19世紀的清王朝,是否真如歷來所論,

是一個忽視對外關係、閉關自守的帝國?

答案若否,那麼清朝對邊疆的治理是採取什麼樣的模式?

此一模式又如何影響其對外的政策,乃至鴉片戰爭前後的表現?

 

馬世嘉學識淵博,以漢文、滿文、蒙古文及歐美文獻,

呈現第一手史料的銳利,考證翔實,刺穿陳見,

他以當時的英屬印度為核心,爬梳清朝的邊疆知識系統與治邊理路,

重探清帝國從邊疆政策到對外政策的轉向內幕,

並重新思考清王朝的世界觀和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

 

亞洲國際關係學家和歷史學家必讀之作

重新認識清朝對外關係的經典之書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蔡偉傑 專文導讀

 

清朝初期,政府對印度的理解充斥著各種歧異矛盾的觀點。這些觀點,有的來自漢朝至明朝的文獻,有的來自佛教徒、穆斯林、基督徒等背景的文獻,也有蒙古與西藏學者們的資料。儘管各異的地理世界觀交叉傳播、相互影響,仍存在著專有名詞、宇宙論、宗教、政治意涵上極為根本的歧異。

 

甚至到乾隆朝,朝廷四處蒐集的印度報告還是充滿陌生字彙。乾隆因此組織多語言團隊進行翻譯、整理、解釋,官員們還是靠著一些去過的人與傳教士,才能畫出大清帝國邊外領域的地圖。縱然花了這麼大的努力,對印度的理解也還停留在瞎子摸象。

 

時序進到19世紀,最初那幾年,清廷不甚清楚的世界觀,使得戰略與軍事已經落後其他亞洲與歐洲鄰國,而大英帝國當時已成為南方邊疆上的唯一強權。對多數與清廷有所接觸的外國觀察家而言,亞洲強權儼然產生革命性的翻轉。英屬印度的報告透過不同管道送到北京,仍然充斥不同地區習慣用語,就算北京當局開始對情況有些了解,也因為不同地理名詞,而認定不列顛在印度的擴張規模並不大。

 

乾隆之後,漢人文士研究地理與邊疆事務解禁,他們掌握更多資料,得以用更宏觀的角度審視帝國邊疆,也警醒到大英帝國的活動無所不在。身為清朝官員的魏源主張將地理名詞標準化,認為有助於整合大清對外的政策,可惜提案未被採納。而鴉片戰爭後清朝在對外關係所顯露的破綻,也使其面臨更大的挑戰。

 

馬世嘉在書中運用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大英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本東洋文庫等處的眾多檔案與圖書,並爬梳中、英、滿、日、法、德、藏、蒙、波斯等多種語言的史料,以印度為核心,條理清晰地重現清廷對外政策的世界觀。本書修正了歷來對清代與英屬印度強權之間的理解,並分析邊疆政策與對外政策在一個多民族帝國中的緊張關係,為關注亞洲的研究者與讀者提供了寶貴的思想養分。

關閉
立即購買
LIN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