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館【單書】85折
本商品為出版已久的書,出版已久的書容易產生些許的黃斑、或有些許瑕疵(例如:壓痕、褪色等),不影響內文閱讀。每本書況不盡相同,請考慮評估後再購買結帳,採取隨機出貨。如想進一步了解書況詳情,可以來信 cptw1897@gmail.com 、或點擊右上角「 客服 」留言詢問,感謝您支持臺灣商務印書館。
「一帶一路」來自中國記取歷史的教訓!
「一帶一路」是近年中國主導的重大議題,舉世關注,並影響全球政經貿易版圖。
「朝貢貿易」與「仗劍經商」展現了中國記取歷史教訓的態度,釐析在世界舞台成敗的關鍵。
十五世紀明初之際,中國與西方各自形塑出
「朝貢貿易」與「仗劍經商」的不同貿易體系,
明清之所以潰、西方諸國之所以成,差別就在國家的態度。
以全球經濟的視角重新解讀明清與西方的貿易之爭,
在新的時代中,那一把劍又將何去何從?
十年磨一劍,古往今來,都是值得細細一探的歷史!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的經濟全球化是人類歷史進程中最重要的現象之一,使得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相互影響,並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
在全球貿易的發展中,中國當然也沒有置身事外。隨著海外需求的增長,中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等大量銷往海外,中國還一度成為世界白銀的終極窖藏地。但隨著歐洲的崛起,中國國際貿易地位漸漸發生了大逆轉。在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從曾經的世界最大淨貿易出口國淪為淨進口國。
本書從全球史的視角研究明清對外貿易政策的成敗,擺脫歷史學研究明清對外貿易政策「開關—閉關」模式的窠臼,也突破了國際貿易理論研究中比較優勢理論的束縛,提出「仗劍經商」才是西方國家占據國際貿易優勢地位,並進而成為世界強國的祕密武器;而中國歷來不重商業目的的朝貢貿易政策,不懂保護本國商人才是明清逐漸喪失全球市場主導力量,並最終走向衰敗的主要原因。
駱昭東
駱昭東
現任職於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福州大學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在《中國經濟史研究》、《南開學報》和《金融時報》上發表多篇文章。參與撰寫《中國經驗:內生道路與持續發展》、《全世界一盤棋:從絲、茶、瓷在全球生產貿易中壟斷地位的喪失看中國在第一次世界經濟全球化中的失敗》等著作。
前言
第一章 大航海時代歐洲國家海洋貿易擴張和明代朝貢貿易體系建立的比較
第一節 歐洲國家的海上貿易擴張
第二節 明政府構築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貿易圈
第三節 中西貿易政策比較
第二章 中西初遇:明末清初西方商人的到來與明清政府的應對
第一節 明代後期西方商人的到來與明政府的應對
第二節 西方商人叩關與清初的對外貿易政策
第三章 中西貿易新階段:清朝開海後貿易政策的調整
第一節 中西貿易進入發展新階段
第二節 清朝貿易政策的調整
第三節 十三行制度
第四章 從國際貿易競爭的角度看明清對外貿易政策的成敗
第一節 明中期之前:受壓制的中國民間貿易
第二節 中西初遇:海外市場、民間貿易與中西商
人關係
第三節 中西貿易新階段:貿易發展與商業主導權喪失
第四節 中國商人遭到西方商人的競爭與打壓
跋
參考文獻
第一章
大航海時代歐洲國家海洋貿易擴張和明代朝貢貿易體系建立的比較
大約從十五世紀開始,傳統中國政府與西方國家逐漸形成各自不同的貿易秩序。歐洲國家依靠國家暴力擴展貿易,維持商業壟斷。其貿易的發展與否取決於國家對商業的保護和競爭對手的強大與否,政府在軍事方面擊敗了競爭對手就意味著獲得了商業地位。在歐洲貿易世界中盛行的是弱肉強食、征服與被征服的原則。相反地,傳統中國依靠自身經濟和文化吸引力建立和維持著自己的朝貢體系。朝貢體系的發展取決於政府的控制力與和平的商業貿易,這個體系所要確立的是「華
-夷」關係。雖然這兩個巨大的貿易體之間尚未開展大規模貿易,但是貿易政策的不同已經預示著未來相遇之後可能發生的歷史。
本章將具體比較兩種貿易秩序與政策的異同。第一節論述歐洲政府對貿易擴張的作用;第二節論述明政府朝貢制度與朝貢貿易;第三節具體比較兩種貿易政策的差異。
第一節 歐洲國家的海上貿易擴張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歐洲各國紛紛倚劍經商,角逐大西洋。這種倚劍經商的貿易方式其實並不是一千五百年後的發明,而是對原來地中海地區貿易方式的繼承。從十五世紀開始,地中海貿易體系的運作方式逐漸擴展到非洲與美洲,中心由地中海區域轉移到伊比利半島。之後隨著西北歐的興起,荷、英等國擠占了伊比利半島貿易中心的地位,荷英作為後來者不需要重新開拓貿易世界,而是直接從葡、西手中奪取貿易壟斷權,並以新的更加穩固的方式經營。
一、地中海貿易圈的建立
1.義大利商人奪取地中海貿易壟斷權
經歷過長期戰亂之後,十一世紀歐洲經濟開始復甦,各國政府積極支持商人開拓貿易。當時歐洲狹小的領土上國家林立,國家間競爭激烈,從跨國貿易中獲取財富無疑是增加國力最為便捷的方法。在這些國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義大利商人,尤其是威尼斯商人,成為歐洲跨國貿易的主要力量,威尼斯也成為歐洲貿易中心。究其原因,是因為義大利商人成功地利用了軍事與政權力量的支持,這也正是此後歐洲貿易政策成功的關鍵所在。義大利商業崛起是從奪取信奉伊斯蘭教薩拉森人的商業地位開始的。薩拉森人首先經由非洲、西班牙,控制了地中海的南部與西部;通過對巴利阿里群島、科西嘉、撒丁、西西里諸島的占領,全面控制了地中海貿易區。如何從薩拉森人手中奪取地中海貿易控制權成為義大利商業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但是僅靠商人的力量根本無法實現這一目標,於是義大利商人將目光投向了十字軍。
在常見觀點中,十字軍東征被看作宗教戰爭,但是這種以宗教為名義進行的戰爭卻有著重大的商業目的。教皇烏爾班二世在一○九五年演說中就直接指出,歐洲「太狹窄不能容納它的稠密人口;它的財富也不多;連它所產的糧食也幾乎不能夠供應它的種田的人們」。十字軍東征的經濟目的與義大利商人的訴求一拍即合,所以威尼斯和熱那亞商人幾乎承擔了十字軍的一切費用,所謂宗教意義上的十字軍東征演變成用武力為義大利商人開拓市場的軍事行動。
在開始的軍事行動中,義大利商人與十字軍僅僅是相互「暗送秋波」,但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實現了軍隊與商人正大光明的聯合。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本來的目的是埃及埃宥比王朝,由於十字軍沒有船隻過海,於是請求威尼斯人給予幫助,威尼斯人遂以擴展商業範圍為條件。「北部義大利的商業城市,尤其是威尼斯,對十字軍東征充滿熱情,主要不是為了宗教,他們把它看作向地中海世界經濟滲透的另一步驟。他們希望在東部地中海獲得海港,從而同阿拉伯商人進行有效的競爭」。於是十字軍首領改變軍隊進攻方向,轉而進攻君士坦丁堡。事後,威尼斯分得了拜占庭的許多領土。
借助十字軍東征,威尼斯在耶路撒冷建立了一個具有重大商業價值的殖民地。湯普遜對耶路撒冷殖民地有過這樣的論述:「真正移入境內而永久居住的人,是從地中海沿岸港口來的商人階層。因此,商業興旺起來。」這樣,十字軍在東方建立的王國成了商人前來經營的據點和商品貿易的中轉地。
借助軍事力量支持,義大利商人掌握了地中海貿易的壟斷權。威尼斯人在泰爾、西頓、卡法等地設立了商站,並於一二○四年成立了愛琴海殖民帝國,掌握了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個重要的貿易通道;熱那亞人也在科西嘉到卡法、俄羅斯大平原上,建立了許多國外代理商行。
2.威尼斯商人獨占地中海貿易圈
義大利商人包括熱那亞、威尼斯和佛羅倫斯等地的商人,其中最為出色的卻是威尼斯商人,其中原因不得不引人深思。通過對比,本書認為威尼斯商人與其他城市商人最大的不同是得到了城市政府的全力支持與保護。威尼斯出現這種狀況並非偶然。從一一七二年開始,商業貴族開始在威尼斯議院和議會中取得政治勢力,一二九七年的﹁關閉法﹂確立了世襲的商業貴族。相較之下,熱那亞與佛羅倫斯內部政治矛盾重重,政府對商人沒有任何支持措施。正是有了城市政權的保護與支持,威尼斯商人得以排擠他國商人、壟斷地中海市場。
威尼斯政府對商人的支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排擠義大利其他城邦的商人,因為這些商人是威尼斯商人的主要競爭對手。其次是幫助商人維持地中海貿易的安全與壟斷。在採取了這些措施之後,威尼斯政府還將控制貿易的手段推行到歐洲其他地區。
在對待競爭對手方面,威尼斯政府採取了赤裸裸的軍事侵略方法。一三七九年,威尼斯政府消滅了熱那亞的艦隊,奪取了基奧賈。基奧賈的商業地位十分重要,是威尼斯潟湖通往亞得里亞海的門戶。這個門戶被控制後,熱那亞艦隊便不能在亞得里亞海出現。有了戰略性的地理優勢,威尼斯商人可以方便地將商業擴展到東方、德意志和中歐。一三八三年,威尼斯又占領了扼守亞得里亞海咽喉的科孚島。一四○五~一四二七年,又占領了帕多瓦、維羅納、布雷西亞、貝加莫等內陸城市。通過軍事侵略,威尼斯商人獲得了地中海貿易圈中海上及陸上貿易的壟斷權,其他城邦的商人則被排斥在外。
其次,政府積極幫助商人維護海上貿易安全。商人船隻容易遭到他國商船和劫匪的搶劫,尤其是在經濟危機期間,常常發生商船被劫事件,這大大影響了正常的貿易。為此,威尼斯政府建立起了佛蘭德爾大艦隊保護商船制度,艦隊的船隻由國家建造,每年由投標最高者帶領遠航。這個艦隊不僅提供軍事保護,在和平時期還從事貿易,所以是一個亦軍亦商的組織。佛蘭德爾大艦隊活動範圍包括威尼斯、墨西哥、那不勒斯、西班牙、摩洛哥、英國、布魯日、呂伊斯、米德爾堡和安特衛普,主要從事絲綢、香料、棉紗、硝石、木材、錫、牛皮、金屬器具等商品的貿易。布羅代爾對此評論說,佛蘭德爾大艦隊旨在推行「傾銷」政策,對付曠日持久的危機;它既是一種國營企業,又包括私人的有效合作,是出口商為了降低運費和維護對外國商人的競爭地位乃至於立於不敗之地而設置的海上聯合機構。總之,是商人與政權力量最好的聯合。
最後,威尼斯商人在歐洲其他地區排擠商業對手,控制貿易市場。為了將歐洲建成一個「貨艙中心」,威尼斯採取「貨棧」制度控制貿易。所謂貨棧即安排一條街和一些房屋作為外國商人強制隔離的集中點。最成功最典型的貨棧是德意志商業區中心里亞托橋的「德意志商館」。威尼斯規定所有與其貿易的德意志商人均得住進貨棧安排的房屋,在當局的監視下存放貨物、出售貨物,出售的利潤必須購買威尼斯商品;德意志商人須親自到威尼斯購買商品,威尼斯商人不能將貨物運往德國。對此,德意志商人不能有異議,否則貨物將被沒收。通過這種辦法,大宗貿易的利益均被納入威尼斯商人之手,德國商人則被排斥在外。不僅是在德國的貿易,威尼斯還把「貨棧」制度強加於它所控制的所有城市。通過這種控制方式,威尼西亞共和國的所有交易,勒旺各島嶼或亞得里亞海各城市的全部出口,即使是送往西西里或英國的貨物,都必須經過威尼斯港口轉口。
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向伊比利半島
義大利商人的武裝貿易僅僅是地中海區域內的「小打小鬧」,葡萄牙與西班牙將這種貿易方式擴展到全世界,貿易中心也由地中海轉移到伊比利半島。葡萄牙、西班牙貿易開拓的方式比較原始,「以最殘酷的暴力方式進行赤裸裸的劫掠」,包括搶劫財富、販賣黑奴、武力壟斷等。但這種方式卻幫助兩國將貿易擴張到全球,建立起了世界性的貿易網路,將全球財富源源不斷地輸入歐洲,引起了歐洲商業革命。
1.葡萄牙的崛起
葡萄牙本是歐洲的一個窮國,偶爾參與到國際貿易中來。在政府與商人利益聯合起來之後,就走上了貿易擴張之路,並成為世界貿易強國。一三八三~一三八五年,葡萄牙發生了一場革命,國王權力得到加強,商人與國王聯合起來,商人的階級地位得到提升,為政府支持商人貿易建立了基礎。在商人的慫恿下,葡萄牙開始拓展國際貿易,這段貿易擴張史是由三個著名人物書寫的:亨利親王、葡萄牙王阿豐索五世和曼紐一世,他們的共同特徵就是熱衷於武力擴展商業。
亨利親王是葡萄牙海外貿易的奠基者,他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向後人證明,成功的貿易政策是軍事、掠奪和強制經濟的結合。雖然一些正史喜歡宣揚亨利親王創辦航海學校、培養航海人才的政績,但是從其從事的事業來看,親王更感興趣的是掠奪財富。一四一五年,亨利親王率領葡萄牙軍隊,攻占了直布羅陀海峽南邊的穆斯林據點休達,使得葡萄牙獲得了在北非的立足點,這個城市是沿非洲海岸向南尋找通往東方新航路的要衝。之後,亨利親王繼續沿著非洲西海岸向南探險。一四二○年武裝占據馬德拉群島,獲得大量高品質的木材。
此外,亨利親王在殖民地推行強制經濟,發展有利於本國的貿易。一四三二年向亞速爾群島移民,開辦甘蔗和葡萄種植園。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將奴隸販運到馬德拉群島,開墾了三萬公頃的土地,發展種植業。
亨利親王一直垂涎於國際市場中的黃金、象牙和奴隸。黃金、象牙是貴重物品,可以直接從市場上獲取收益,奴隸則是種植園的重要勞動力。為此,親王組織力量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探索。一四四一年,葡萄牙人繞過位於今茅利塔尼亞境內的布朗角,到了沙漠和潮溼地帶之間的過渡帶,他們在此掠奪了大量黃金、奴隸,並將之運回里斯本。為表彰亨利親王的這些功勳,阿豐索五世賦予亨利壟斷奴隸貿易的權力。
繼承亨利親王事業的是葡萄牙王阿豐索五世,他有著更加成功的一套辦法。阿豐索在國家力量和商人力量之間尋找到了合適的結合點,從而使海外貿易走得更遠。一四六九年,阿豐索把幾內亞的貿易專利權賣給富商戈米斯,條件是每年須將考察推進一百海浬。富商戈米斯看到了這種交換後的巨大商機,積極著手擴展貿易。在其主持下,幾內亞的黃金貿易發展起來。一四七一年,戈米斯派出遠征隊首次越過赤道,一四七二年又穿過貝南灣,於是西非漫長海岸上的大量財富展現於葡萄牙人面前。在戈米斯的經營下,穀物、象牙、黃金與奴隸貿易興盛起來。我們現在所知的穀物海岸、象牙海岸、黃金海岸和奴隸海岸等都是這時形成的。
除了利用貿易特權動員商人力量之外,阿豐索還為商人提供了極大的政治與軍事支援。一四七九年,阿豐索和西班牙國王斐迪南及王后伊莎貝拉簽訂《阿爾卡索法》條約,取得了自諾恩角到印度之間所有海洋和島嶼的獨占權。一四八二年,葡萄牙在黃金海岸的艾爾明修建了西非沿海的第二個武裝據點聖喬治堡,這個據點發展成幾內亞灣的貿易中心。在種種措施支持下,葡萄牙貿易擴展到了剛果河口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販奴國,販奴數量從每年五百~一千名很快增長到三千多名。此外,象牙、幾內亞胡椒和黃金貿易也蒸蒸日上。
曼紐一世將兩位前輩的事業推廣到全世界。在貿易擴張方面,他有更大的野心,正是在他的主持下,葡萄牙政府對商人的支持達到了極致,葡萄牙的海外貿易事業也達到了頂峰。曼紐一世不滿足於非洲的貿易,他早就垂涎於種種傳說中有關亞洲的財富。一四九七年,他派出達伽馬,探索抵達印度的航路,還創立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專門從事貿易擴張,這支龐大的遠征隊擁有戰船十三艘,戰鬥人員一千二百人,由貴族卡布拉爾率領。在做好這些準備之後,向印度洋挺進指日可待。
在印度洋,葡萄牙人遇到了競爭對手摩爾人與埃及人。這些商人在印度洋從事貿易已經多年,有自己的武裝,不會隨便就向葡萄牙人屈服。曼紐一世命令卡布拉爾,凡是遇到這些國家的商船,就主動攻擊。在進行一段時間騷擾之後,他們發現效果並不明顯。於是曼紐一世策劃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打擊。一五○二年,遠征隊的戰船由十三艘增加到三十艘,武器裝備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並由熟悉印度洋的達伽馬率領。一五○二年二月十日,達伽馬率領遠征隊對埃及貿易船隊和貿易中心卡利庫特進行毀滅性的打擊。從此,葡萄牙實現了從好望角赴亞洲貿易的願望(原來從紅海和波斯灣經過)。
擊潰卡利庫特之後,曼紐決定擴大行動範圍,奪取印度洋全部的制海權,壟斷全部香料貿易。實現這一切僅靠遠征隊是不夠的。於是他任命阿爾馬達為印度總督,授予他在好望角以東進行統治的最高行政權和司法權,可以統一指揮葡萄牙在印度洋上的所有人員。阿爾馬達沒有辜負葡王的期望,他很快在東非、紅海、波斯灣和印度奪得大片地盤,可以隨時補給海上商船和軍艦;在亞丁、荷莫茲和麻六甲建立據點,對波斯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和埃及人形成了制約。一五○九年,阿爾馬達在第烏海面擊敗了印、埃聯軍,建立了葡萄牙在印度洋西部的海上霸權。
在攻占印度洋期間,葡萄牙還開闢了對美洲的貿易。一五○○年,葡萄牙的遠征隊過了維德角以後,沒有到達卡利庫特,風暴把他們送到南美的巴西海岸,他們在那裡豎起一個刻有葡萄牙王室徽章的十字架,表示屬於葡萄牙。一五○○年五月二日,遠征隊從巴西出發,七月六日到達東非的索法拉,七月二十日到了莫三比克,二十六日到了基爾瓦。並在美洲建立了商站,開始貿易。
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葡萄牙從一個偶爾參與海上貿易的窮國轉變為一個海上帝國,勢力遍布美洲、歐洲、非洲和亞洲。葡萄牙商人建立起了兩條穿越廣闊海洋的貿易航線,源源不斷地將世界範圍內的財富輸入歐洲。其中一條從里斯本出發,經過大西洋群島,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到東非,再穿越印度洋到果亞和麻六甲,進而向東至香料群島,向東北至澳門;另一條從里斯本出發,經大西洋群島,然後向西南航行至南美洲的巴西。
前 言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的經濟全球化,是人類歷史進程中最重要的現象之一;尤其是全球化中「國際貿易」的擴展,使得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相互影響,並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歐洲國家的國際貿易擴展到非洲、美洲和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之間形成了繁榮的大西洋三角貿易;歐洲將手工業品運到非洲,非洲將奴隸運到美洲,美洲為歐洲提供農礦產品和工業原料。同時,歐亞之間大規模海上貿易開始發展,美洲大陸與中國之間形成了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美洲金銀的開採解決了歐亞貿易支付問題,隨著美洲金銀的流動,亞洲的棉紡織品、絲綢和瓷器等流向歐洲。
在全球貿易發展中,中國並沒有置身事外。隨著海外需求的增長,大量中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等以美洲和日本白銀為媒介流向海外,當時,中國還成為世界白銀的終極窖藏地。在這種海外市場需求劇增的背景下,中國商人紛紛出海貿易,形成了一批海上貿易集團。國內長途貿易也蓬勃發展,商幫進入興盛階段。但隨著歐洲的崛起,中國國際貿易地位發生了大逆轉。中國海商退居沿海,東南亞海上貿易商路被西方商人把持,重要貿易港口也由西方商人占據。到了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已由曾經世界最大的淨貿易出口國淪為淨進口國,茶葉、絲綢與瓷器等被歐洲產品取代,興盛一時的商幫紛紛衰敗。
然而,貿易往來僅僅是歷史的一個面向,另外還有國家權力對國際貿易無所不在的干預。亞洲地區,早在明初,中國就建立起一個以明朝為核心的朝貢貿易圈。朝貢貿易圈中,「夷國」須向中國臣服,取得朝貢資格並接受中國冊封,才能合法發展與中國的貿易關係。這種貿易關係建立和維持的方式是傳統中國文化和經濟的吸引力,貿易往來以和平方式為主。另一端,在歐洲的貿易世界中,每一步的貿易擴張背後都有政府對商人的支持。葡萄牙通過軍事力量將貿易範圍推廣到非洲、亞洲與南美洲;西班牙不甘落後,通過建立殖民政權幫助商人占領和壟斷市場;荷蘭、英國採取了更加完善的貿易政策,在國內通過關稅等手段打擊別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創造性地將政權、軍事和商人力量組合成三位一體的股份公司搶奪市場。
國際貿易是影響人類歷史整體進程的重要因素,而國家權力對貿易的干預又無所不在。因此從全球史的角度分析國家對國際貿易的干預十分重要。本書將從全球史的視角分析明清政府對貿易的干預,即明清貿易政策的經濟影響。並將明清對外貿易政策放在中西貿易大背景中進行分析,從「歐洲貿易擴張」與「中國朝貢貿易體系建立」兩者的比較中分析中西貿易政策的差異;從歐洲商人奪取亞洲國際市場與明清政府的應對中分析貿易政策的變遷;從海外市場需求與競爭同明清商業興衰之間的關係來分析明清貿易政策的成敗,再從中探討國際貿易中中敗西勝的原因。
與大部分研究明清對外貿易政策的文獻不同,本書從全球史觀和貿易政策比較的視角來進行研究,以期獲得不同的看法和觀點。
全球史觀從以下三個方面影響本書的研究。
第一,將明清貿易政策放在全球經濟聯繫中進行考察。明清中國構築了亞洲朝貢貿易體系,西方通過軍事與武力開創了一個弱肉強食的貿易世界。這兩種不同的貿易體系之間從偶爾的經濟聯繫發展到大規模的貿易往來。明清中國在這種全球經濟聯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書受全球史觀的啟發從這種相互影響和相互聯繫中著手分析。
第二,明清政府的對外貿易政策深受「華—夷」觀念的影響,但將「華—夷」關係放在世界經濟中進行考察,會發現明清與外界的關係是多重的。中國與朝鮮是傳統的朝貢關係,但是中國與日本就存在著競爭關係。西方國家加入亞洲貿易圈之後,開始將國與國的貿易關係與仗劍經商的貿易方式引入中國的對外貿易關係中。這種不同關係影響到了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與貿易地位的變化。
第三,將中西放在對等的位置考察。不是將中國看做被動,西方主動;也不是以歐洲的標準衡量中國,或者用中國的標準看待歐洲。對等的位置有助於發現中西方政府在國際貿易中各自的訴求與努力,以及客觀地分析中西方的相互影響。
本書不僅比較中西貿易政策的差異,而且研究中外之間的互動對貿易政策的影響。所謂中外之間的互動,是指中西貿易政策與貿易方式相互作用,從而影響了中國貿易政策的調整與中國商業的發展。
本書從十五世紀中西各自構築不同的貿易體系開始談起,雖然這個時期中西直接的大規模交流還沒有開始,但是這個時期卻是此後中西貿易政策差異產生的開始。由於這個時期中西政府與商人形成了不同的關係,所以雙方構造的貿易體系與採取的貿易政策便截然不同。此後隨著中西經濟交往的密切,中國政府在應對西方商人時需要調整原有的措施,而西方政府為了急切地打開中國市場,也需要針對中國的貿易政策進行調整。由於各國政府面臨不同的發展環境,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貿易思想與經濟政策,並對國際貿易的發展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正是這種不同,最終造成中國商人在國際貿易競爭中失利,而西方商人取得了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