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520 元
數量:
雙11購書慶,任選2件72折
全館【單書】75折
雙11購書慶(滿799送2025歷史轉換曆)
本商品為出版已久的書,出版已久的書容易產生些許的黃斑、或有些許瑕疵(例如:壓痕、褪色等),不影響內文閱讀。每本書況不盡相同,請考慮評估後再購買結帳,採取隨機出貨。如想進一步了解書況詳情,可以來信cptw1897@gmail.com、或點擊右上角「客服」留言詢問,感謝您支持臺灣商務印書館。
試圖解答「中國究竟是什麼?」
的最暢銷的中國史作家;
跳脫中國史觀,
重塑西方觀看他者的心態史、閱讀史。
漢學大師.最會說故事的歷史學家
史景遷,長銷20年的經典之作
▎全新重譯本.出版20週年紀念版」▎
全新內頁版型 + 書封重裝改版
(臺灣出版設計金蝶獎第十三屆金獎得主:黃子欽)
本書特色
● 不可不讀的西方漢學著作:穿越八世紀的歷史時空,重構四十八個文本的歷史觀。
● 在虛構與非虛構的文本交錯之下,找尋自己在歷史中的定位。
● 全新重譯:新版《大汗之國》譯者林熙強博士,具有比較文學形象學的專業背景,且研究專長為中西交流史。──知名譯者陳榮彬盛讚:「新版《大汗之國》譯本絕對會是史景遷作品在台所有譯本中的代表作。」
● 專文推薦:中央研究院王汎森院士、本篤會修士康士林、《昆蟲誌》譯者.臺大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陳榮彬、小說家何致和,重量級好評推薦
● 特別書封設計:臺灣出版設計.金蝶獎第十三屆金獎得主黃子欽。
◎ 重現西方商賈、探險家、傳教士周遊八個世紀的東方見聞錄。
● 馬可.波羅:
「契丹族人個頭不大,講話時鼻腔發音甚重,而且眾所周知,所有東方人眼睛都很小。他們雙手都極為靈巧,精通各種工藝;他們的醫師對各類草藥的功效瞭若指掌,還能根據脈象敏銳診斷病症。但是他們不採用尿樣(urinalibus non utuntur),對於尿液一無所知:這是我親眼所見,因為在哈剌和林就有一些這樣的人。無論父親從事什麼行當,子承父業為他們長年以來的流風餘俗。」
◎ 從文化交流下的真實與虛構,剖析西方世界的迷思與偏見。
● 伏爾泰:
「我們對中國人嚴加詆毀,只不過因為他們形而上的思考系統不同於我們。……他們那種由知識分子主導的宗教信仰,從未因神話傳說而蒙羞,更未由於口角或內戰而染血。當我們指控這個巨大帝國的政府採用無神論的觀點時,卻又前後矛盾,譴責他們崇拜偶像。我們對中國人祭拜禮儀的普遍誤解,其實源自於我們拿自己的觀點去判斷他國的習俗。即使我們來到世界的盡頭,還是會帶著偏見及好辯的心態看待一切。」
一覽西方的商賈、探險家、傳教士和外交使節他們眼中的中國。從首位由內容觀察中國的旅人手記,到迷戀或批判這片山河的西方訪客,以及小說家想像中的虛構世界,周遊世界。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
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一九三六年出生於英國,國際知名的中國史學家。其中文名取自「一位景仰司馬遷的歷史學家」。
一九六五年於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任教,二○○八年退休,被授予耶魯大學名譽教授。著作極豐,包括《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太平天國》、《改變中國》、《康熙》、《天安門》、《曹寅與康熙》、《胡若望的疑問》(以上由時報文化出版)、《婦人王氏之死》(麥田)、《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麥田)。
史景遷教授曾獲麥克亞瑟天才獎,並獲得過十個榮譽學位以及古根海姆基金會研究基金。此外,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還授予史景遷教授「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三等勳爵士」。
林熙強
林熙強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科技部延攬)、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曾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及語文教學中心,講授英美文學及語文課程十年。近年特別專注於十六世紀末耶穌會士東邁來華之後,譯介的西方古典迄文藝復興時期各類宗教文學文獻。曾擔任四卷《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主編之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4),著有《修辭.符號.宗教格言──耶穌會士高一志〈譬學〉研究》(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2015),榮獲科技部一○四年度博士後研究人員學術著作獎,譯有《吠》(寶瓶,2016)。
名人推薦
王汎森 中央研究院院士
康士林 本篤會修士.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專業特聘教授
陳榮彬 臺大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
何致和 小說家
好評推薦
《大汗之國》是號稱「最會說故事的當代史學家」,也就是史景遷在「中國形象學」方面的代表作,梳理了自馬可•波羅以降到二十世紀,「中國」在西方人士心中的形象之流變,作者深入淺出,把中國與西方的交會史化為一則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大汗之國》的上一個譯本距今已有十八年,由於時空環境變化,國內讀者對於譯文的要求往往更勝於以往,因此亟需一個重譯本來彌補先前的種種不足之處。新版《大汗之國》譯者林熙強博士有比較文學形象學的專業背景,且其專長本為中西交流史(專治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因此他在這方面的優勢也充分反映於譯文中,讀者可以從大量譯註去體會他在文史考證方面的所下的苦工。此外,林博士的譯文除了優雅流暢,往往能將作者史景遷的絕佳文筆與雅緻風格保留下來,同時譯文也能做到字斟句酌,力求精確。新版《大汗之國》譯本絕對會是史景遷作品在台所有譯本中的代表作。
史景遷的文字有股魅誘之力,他把《大汗之國》寫成一部神奇的魔法書,讓人一翻開就穿越了,越過時間空間,來到那個遙遠又鄰近、文明與原始共伴、輝煌璨爛卻又暗影幢幢、豐饒與匱乏並存的國度。那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由在場者與缺席者、迷戀者與批判者共同交織出的真實與虛構的形象。我們隨史景遷走入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一如當年的商賈、探險家、傳教士和外交使節,睜大好奇目光窺視那萬花筒般的世界——既是觀看他者,也是觀看自己。
各界盛讚
● 「拍案叫絕……史景遷出色地展示了世世代代的西方人是如何不斷自問:『是什麼……讓這片令人驚艷、豐富多元又人口稠密的土地團結一致?』」──史蒂芬‧葛林布雷特(Stephen Greenblatt),《紐約時報書評》
● 「史景遷運用歷史、傳記和文學,創造出絕妙的效果,他筆下的這趟西方人凝望中國的漫長探索,提醒了我們:對於他者的看法總是取決於觀者。史景遷就像一位優秀的考古學家,從西方人的中國想像的貝塚中仔細篩選檢視,宛如一次偉大的挖掘工作!」──奧維爾‧謝爾(Orville Schell,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新聞研究所所長)
● 「一部深具全面性、娛樂性和高度實用性的著作。」──《選擇月刊》(Choice)
● 「一部令人耳目一新、具可讀性的專著,出自一名重量級學者之筆。」──《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年度好書
● 「富有想像力的說史大師……一部激發聯想的著作……文筆精彩生動。」──《歷史雜誌》(History)
● 「《大汗之國》是一趟饒富趣味的旅行,走過渴望、欲望、誤解、恐懼與憎惡。」──茱蒂絲‧夏皮羅(Judith Shapiro),《華盛頓郵報書世界》(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 「迷人至極……史景遷先生是說故事的高手,靈巧地在眾多主題間遊走,或挖掘出重大時刻,例如在尼克森總統暱稱為『波羅二號』的訪中之旅前夕,與馬勒侯的會晤。」──《華爾街日報》
● 「既兼容並蓄,又靈敏巧妙……《大汗之國》是經典的史景遷之作。」──《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 「一場引人入勝之旅……史景遷對中國的理解與掌握讓這本書成為必讀之作。」──《夏洛特觀察報》(Charlotte Observer)
● 「史景遷不只是最重要的中國歷史學者之一,更是今日不分區域主題的傑出史家。他富於想像的知識範疇浩大而豐沛,敘事風格強而有力。」──彭定康(Christopher Patten),《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
● 「學識淵博卻又輕鬆明快……史景遷在各個主題間翩然起舞,讓讀者意猶未盡。」──《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令人振奮、價值難以估量的一本書。史景遷跨越各大洲與數世紀,呈現出西方眼中的中國,他並非直接描述那塊異國的土地,反而大大揭示了觀察者的思維。」──黃哲倫(David Henry Hwang,《蝴蝶君》[M. Butterfly]、《金色之子》[Golden Child]作者)
推薦序
譯序
前言
導論
第1章 馬可.波羅的世界
第2章 天主教世紀
第3章 寫實之旅
第4章 別有用心的虛構
第5章 啟蒙時代的議題
第6章 女性觀察者
第7章 中國人在美國
第8章 法式異國風情
第9章 美式異國風情?
第10章 激進眼光
第11章 神祕權力
第12章 大師戲筆
索引
推薦序
康士林(Nicholas Koss, 1943– )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2002–2009)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特聘教授(2010– )
耶魯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 1936– ),原籍英國,是西方學界最重要的中國史專家之一。史景遷著作等身,曾經發表大量以中國為題的專書與學術論文。他最知名的專著是《追尋現代中國》(The Search of Modern China, 1990),該書所述中國歷史,始自十六、十七世紀之交的晚明,終於一九八○年代經濟改革之後;而在美國校園裡,這本書也是常見的中國現代史課程用書。史景遷在著作裡經常運用傳記式的研究,以中國歷史上特定時期裡的重要人物生平,做為介紹歷史的途徑。這樣的傳記式研究作品還包括由其博士論文改寫的《曹寅與康熙:臣僕與主子》(Ts’ao Yin and the K’ang-hsi Emperor: Bondservant and Master, 1966, 2nd ed. 1988),從《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入手;以及《利瑪竇的記憶之宮》(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 1984)和《毛澤東》(Mao Zedong, 1999)等。
西方人如何對待中國,一直是史景遷深感興趣的主題,從他的第二本著作《中國的臂助:一六二○年至一九六○年間中國的西方顧問》(China Helpers: Western Advisers in China, 1620–1960, 1969)便可一窺端倪。這本書探討在中國貢獻專長的西方專家,始自十六世紀東來的耶穌會士,以至一九五○年代在中國的蘇聯技術人員。該書於一九八○年再版,改題《改變中國》(To Change China: Western Advisers in China, 1620–1960)。
一九九八年,史景遷出版《大汗之國》(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書題裡的「大汗」指的是蒙元王朝(1271–1368)的建立者世祖忽必烈(1215–1294),馬可.波羅在中國遊歷期間,正是忽必烈統治的年代,而忽必烈治下的中國,就是哥倫布以及航海時代的其他探險家亟欲尋找的那片土地。史景遷將《大汗之國》的副標題訂為「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國」,縱然避開了「中國形象」四字,不過他在整本書裡討論的其實就是中國形象。史景遷並非第一位以探討史上西方人對於中國的印象為題的作家,他在本書〈導論〉中便已提及其他類似專著,包括杜勝(Raymond Dawson, 1923–2002)的《中國變色龍:對於歐洲中國文明觀的分析》(The Chinese Chameleon: An Analysis of European Conceptio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1967),以及馬克林(Colin Mackerras, 1939– )的《西方的中國形象》(Western Images of China, 1989)。這類中國形象的最新論著是目前執教於曼徹斯特大學的鄭揚文(Zheng Yangwen)教授專書,《再探中國變色龍:從耶穌會士到張藝謀》(The Chinese Chameleon Revisited: From the Jesuits to Zhang Yimou, 2013)。若將上述杜勝、馬克林、史景遷與鄭揚文四位學者的專著並置案前,比較他們對於同一位中國觀察者的看法,想必會是十分有趣的研究。
《大汗之國》的章次按時序編排,但各章所強調的乃是特定時代中特定的主題。在這樣的安排下,第一章處理十三世紀,特別聚焦於馬可.波羅;第二章處理十六世紀,探討與中國有關的歐洲天主教徒。第三至五章則綜述十七、十八世紀著眼於中國的西方人;至於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早期的這類西方人,則是第六至八章的主題。本書的最後四章則旨在論述二十世紀西方對於中國的觀點。《大汗之國》裡討論的西方人,其中有部分在先前的形象研究專著中並未多加注意,因此就我個人而言,這些相關章次我特別感興趣,諸如第三章對於葡萄牙耶穌會士皮曼特(Francisco Pimentel, 1629–1675)與蘇格蘭醫師貝爾(John Bell, 1691–1780)的討論,或是第六章論「女性觀察者」所提供的英美傳教士女眷的記述。史景遷在書中併於一章而論的一些西方人或文學作品,並不常見論於一處,因此這些章次我也特別喜愛,比方第十一章同時論及魏復古、尼克森、季辛吉與馬勒侯,或者第十二章同時討論三部重要的文學作品:卡夫卡的〈中國長城〉、波赫士的〈歧路花園〉與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
全新中譯的《大汗之國》是一本上乘的翻譯作品。我曾經是譯者林熙強在博士班求學期間的堂師,他能夠嫺熟掌握英文,當年在我的「西方的中國形象」課堂上,他就已經研究過不少本書論及的西方人及其著作。除此之外,他的中文寫作能力令人刮目相看,這一點我相信在他的翻譯中必然顯露無遺。同時我也相信這個新譯本裡豐富的譯注,必能提供閱讀時的助益,使讀者更能理解英文原文的意旨所在。
康士林於北京
二○一八年二月五日
林桶法(編者)、葛兆光、馬場公彥、王明珂、梁其姿、林冠群、陳國棟、呂實強、陳豐祥、王汎森、張玉法、呂芳上、藍適齊
釋寬謙口述/侯坤宏、林桶法採訪
陳芳明、周婉窈、陳偉智、詹素娟、許雪姬、戴寶村、陳國棟、林文凱、吳學明、林美容、若林正丈、薛化元、陳翠蓮、蘇瑞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