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購書慶,任選2件72折
全館【單書】75折
雙11購書慶(滿799送2025歷史轉換曆)
本商品為出版已久的書,出版已久的書容易產生些許的黃斑、或有些許瑕疵(例如:壓痕、褪色等),不影響內文閱讀。每本書況不盡相同,請考慮評估後再購買結帳,採取隨機出貨。如想進一步了解書況詳情,可以來信cptw1897@gmail.com、或點擊右上角「客服」留言詢問,感謝您支持臺灣商務印書館。
★ 「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
★ 馬英九總統專序推薦!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計跨十六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司馬光 [宋]著 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
【註譯者簡介】
李宗侗(1895~1974)
字文伯,河北省高陽縣人。自幼聰明過人。17歲時到法國留學,畢業於法國巴黎大學。1924年返國,受聘於國立北京大學,兼法文系主任,曾出任故宮博物院秘書長等職。1948年,受聘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後歷兼國史館史料審查委員、編譯館編審委員、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顧問、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委員等職。對中國古代史頗有研究,在學術上時有獨特見解。
夏德儀(1901~1998)
號卓如,為臺灣大學歷史系文史淵博精深知名教授。1901年出生於江蘇,北大歷史系畢業,1946年來台任教,先後開授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中國外交史等課程。教學之餘並擔任中學歷史教科書編委,以及參與台灣文獻叢刊的史料編纂工作。1994年完成《百吉老人自訂年譜》一書。退休後定居美國,1998年去世於美國匹茲堡寓所,享年98歲。
資治通鑑總目
凡二百九十四卷
周紀五
秦紀三
漢紀六十
魏紀十
晉紀四十
宋紀十六
齊紀十
梁紀二十二
陳紀十
隋紀八
唐紀八十一
後梁紀六
後唐紀八
後晉紀六
後漢紀四
後周紀五
目 次 【第一冊】
戰國時代圖一
卷一周紀一 威烈王 安王 烈王二
卷二周紀二 顯王四四
卷三周紀三 慎靚王 赧王上八九
卷四周紀四 赧王中一二八
卷五周紀五 赧王下一七四
秦一統圖二一九
卷六秦紀一 昭襄王 孝文王 莊襄王 始皇帝上 二二○
卷七秦紀二 始皇帝下 二世皇帝上二七○
卷八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三二三
兩漢時代圖三六三
卷九漢紀一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三六四
卷十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四○四
卷十一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四三九
卷十二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 孝惠皇帝四八三
卷十三漢紀五 高皇后 太宗孝文皇帝上五三四
卷十四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五八一
卷十五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 孝景皇帝上六二二
卷十六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六六五
卷一 周紀一
起著雍攝提格,盡玄黓困敦 ,凡三十五年。(戊寅至壬子,西元前四○三年至西元前三六九年)
威烈王名午,考王之子 。
二十三年 (西元前四○三年)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
臣光曰 :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 ,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 ,高世之智 ,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紀綱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 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文王序易以乾坤為首,孔子繫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言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諸侯,尊王室。王人雖微、序於諸侯之上 ,以是見聖人於君臣之際,未嘗不惓惓也 。非有桀紂之暴,湯武之仁,人歸之,天命之,君臣之分、當守節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 ;以季札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 。然二子寧亡國而不為者,誠以禮之大節不可亂也。故曰,禮莫大於分也。夫禮、辯貴賤,序親疏,裁 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別之,然後上下粲然有倫,此禮之大經也。名器既亡,則禮安得獨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於 ,辭邑而請繁纓。孔子以為不如多與之邑,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則國家從之 。 君待孔子而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為名不正,則民無所措手足 。夫繁纓、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細務也,而孔子先之。誠以名器既亂,則上下無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 。聖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堅冰至 。﹂書曰:﹁一日二日萬幾 。﹂謂此類也。故曰,分莫大於名也。嗚呼!幽厲失德 ,周道日衰,綱紀敗壞,下陵上替,諸侯專征 ,大夫擅政 ,禮之大體、什喪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猶 相屬者 ,蓋以周之子孫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晉文公有大功於王室,請隧於襄王。襄王不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請焉?﹂文公於是乎懼而不敢違 。是故以周之地、則不大於曹、滕 ,以周之民、則不眾於邾、莒 ,然歷數百年宗主天下,雖以晉、楚、齊、秦之彊,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於季氏之於魯 ,田常之於齊 ,白公之於楚 ,智伯之於晉 ,其勢皆足以逐君而自為,然而卒不敢 者,豈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誅之也。今晉大夫暴蔑其君 ,剖分晉國,天子既不能討,又寵秩之 ,使列于諸侯。是區區之名分復不能守而 棄之也,先王之禮於斯盡矣!或者以為當是之時,周室微弱,三晉彊盛,雖欲勿許,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晉雖強,苟不顧天下之誅而犯義侵禮,則不請於天子而自立矣。不請於天子而自立,則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禮義而征之。今請於天子而天子許之,是受天子之命而為諸侯也,誰得而討之?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嗚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 無不泯絕 ,生民之類糜滅幾盡 ,豈不哀哉!
初,智宣子 將以瑤為後,智果曰 :﹁不如宵也 。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 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 ,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 則賢,巧文辯惠 則賢,彊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 ?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智果別族於太史為輔氏 。
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後,不知所立。乃書訓戒之辭於二簡 ,以授二子,曰:﹁謹識之 。﹂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 ,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 。於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後。簡子使尹鐸為晉陽 ,請曰:﹁以為繭絲 乎?抑為保障 乎?﹂簡子曰:﹁保障哉!﹂尹鐸損其戶數 。簡子謂無恤曰:﹁晉國有難,而 無以尹鐸為少 ;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為政,輿韓康子、魏桓子宴於藍臺,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智國聞之,諫曰:﹁主 不備難,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對曰:﹁不然。夏書有之:『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 。』夫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無乃不可乎? 、蟻、蜂、蠆皆能害人,況君相乎?﹂弗聽。智伯請地於韓康子。康子欲弗與,段規曰:﹁智伯好利而愎 ,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于得地 ,必請於他人。他人不與,必嚮之以兵 ,然則我得免於患而待事之變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萬家之邑於智伯。智伯悅,又求地於魏桓子。桓子欲弗與,任章曰:﹁何故弗與?﹂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與。﹂任章曰:﹁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 ,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乎 ?﹂桓子曰:﹁善。﹂復與之萬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 於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襄子將出,曰:﹁吾何走乎?﹂從者曰:﹁長子 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罷力以完之 ,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 ?﹂從者曰:﹁邯鄲 之倉庫實。﹂襄子曰:﹁浚民之膏澤 以實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其晉陽乎!先主之所屬也,尹鐸之所寬也,民必和矣!﹂乃走晉陽。三家以國人圍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 ,沈 產 ,民無叛意。智伯行水 ,魏桓子御,韓康子驂乘 。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 ,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絺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臣欲為趙氏游說,使主疑於二家而懈於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 ,絺疵請使於齊。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曰:﹁臣聞脣亡則齒寒 。今智伯帥韓魏以攻趙,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謀泄,則禍立至矣!﹂張孟談曰:﹁謀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二子乃潛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殺守隄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 ,襄子將卒犯其前 ,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唯輔果在。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辯,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彊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雲夢之竹 、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 ,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谿 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鎔範 ,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彊。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如乳狗搏人 ,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姦,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 ,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 。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三家分智氏之田。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 。智伯之臣豫讓欲為之報仇,乃詐為刑人 ,挾匕首 ,入襄子宮中塗廁。襄子如廁 ,心動。索之,獲豫讓。左右欲殺之,襄子曰:﹁智伯死無後,而此人欲為報仇,真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乃舍之 。豫讓又漆身為癩 ,吞炭為啞,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 ,子乃為所欲為,顧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報仇,不亦難乎!﹂豫讓曰:﹁既以委質 為臣,而又求殺之,是二心也!凡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讓伏於橋下。襄子至橋,馬驚。索之,得豫讓,遂殺之 。
襄子為伯魯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後,封伯魯之子於代 ,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 為趙氏後。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趙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殺其子,復迎浣而立之,是為獻子。獻子生籍,是為烈侯 。
魏斯者、魏桓子之孫也,是為文侯 。
韓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是為景侯 。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為師,每過段干木之廬必式 ,四方賢士多歸之。文侯與 臣飲酒、樂,而天雨,命駕將適野。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君將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 ,雖樂豈可無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 。韓借師於魏以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於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 於己也,皆朝于魏。魏於是始大於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使樂羊伐中山 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於 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對曰:﹁臣聞君仁則臣直,嚮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文侯與田子方飲,文侯曰:﹁鍾聲不比 乎?左高 。﹂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聞之,君明樂官,不明樂音。今君審於音,臣恐其聾於官也?﹂文侯曰:﹁善。﹂
子擊出,遭田子方於道,下車伏謁 。子方不為禮。子擊怒,謂子方曰:﹁富貴者驕人乎?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富貴者安敢驕人?國君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失其國者,未聞有以國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聞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貧賤者、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貧賤哉 ?﹂子擊乃謝之 。
文侯謂李克曰:﹁先生嘗有言曰:『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璜 ,二子何如?﹂對曰:﹁卑不謀尊,疏不謀戚 。臣在闕門 之外,不敢當命。﹂文侯曰:﹁先生臨事 勿讓。﹂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見翟璜。翟璜曰:﹁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 守吳起 ,臣所進也,君內以鄴 為憂,臣進西門豹。君欲伐中山,臣進樂羊。中山已拔,無使守之,臣進先生。君之子無傅,臣進屈侯鮒。以耳目之所睹記,臣何負 於魏成?﹂李克曰:﹁子言克於子之君者,豈將比周 以求大官哉?君問相於克,克之對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祿 千鍾,什九在外,什一在內,是以東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師之;子所進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惡得 與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對。願卒為弟子 。﹂
吳起者、 人,仕於魯。齊人伐魯,魯人欲以為將;起取齊女為妻,魯人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大破齊師。或譖之 魯侯曰:﹁起始事曾參 ,母死不奔喪,曾參絕之。今又殺妻以求為君將,起殘忍薄行 人也!且以魯國區區 而有勝敵之名,則諸侯圖魯矣。﹂起恐得罪,聞魏文侯賢,乃往歸之。文侯問諸李克,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 弗能過也。﹂於是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 ,親裹贏糧 ,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 者,起為吮之 。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疽,其父戰不旋踵 ,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燕 湣公薨,子僖公立。
【今註】 《爾雅‧釋天》:﹁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彊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是為歲陽。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戍曰掩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是為歲陰。﹂(歲陰二字據郝懿行改。)按干支在古代只用以記日,記年之用較後起。故司馬溫公用歲陽歲陰而不用干支。 武王至威烈王二十世,戰國時周世系如下: 胡三省曰:﹁上距春秋獲麟七十八年,距左傳趙襄子惎智伯事七十一年。﹂按由此可見《資治通鑑》之作,上接《左傳》之說不虛。 胡三省曰:﹁此溫公書法所由始也。﹂按魏斯即魏文侯,據傳說為畢公高之後,姬姓。晉獻公時,封畢萬於魏,為大夫,以後遂為魏氏。其子犨事晉文公,曾參與晉楚間城濮之戰。晉頃公時,魏舒初為正卿。趙藉即趙烈侯,其始祖造父與秦同屬嬴姓。晉獻公時,封趙夙於耿,為大夫。夙弟衰從晉文公,參與城濮之戰,衰子盾至靈公時為正卿。韓虔即韓景侯,舊傳為武王子韓侯之後,另一說謂為曲沃桓叔之後。但以晉語韓宣子對叔向所說:﹁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一語,則韓氏出自晉之同姓曲沃桓叔無疑,武王子實另一韓氏,與此不同。至晉悼公時韓厥始為正卿。知氏既滅之後,晉掌政權者只有三家,遂造成分晉之局面。 臣光曰:此司馬溫公仿《左傳》中君子曰及仲尼曰而下之議論。因通鑑是進呈御覽之書,故稱﹁臣光﹂而不用姓。 分:音份,地位。 絕倫之力:超越 倫的才力。 高世之智:高出同時代人的智慧。 孔子繫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以上《易‧繫辭》文。乾為天,坤為地,天尊地卑之義既明,則乾坤之體用明定。天高地卑之義既陳述明顯,則寓物貴賤之地位亦清晰。 王人雖微,序於諸侯之上:《公羊傳》僖公八年,﹁春王正月,公會王人齊侯宋公 侯許男曹伯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於洮。王人者何?微者也。曷為序乎諸侯之上?先王命也。﹂ 惓惓:《漢書‧劉向傳》:﹁忠臣畎畝,猶不忘君,惓惓之義也。﹂註謂惓惓猶勤勤。按勤勤懇懇不忘君。 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微子,《史記‧宋微子世家》:﹁殷帝乙之首子而紂之庶兄也。﹂〈殷本記〉:﹁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王后,辛為嗣。﹂紂立後,商竟至於亡。王者祀天以其祖配,商之國祚不絕則成湯永能配天,言微子若立則商不亡。 以季札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吳國為太伯之後。諸樊讓位於弟季札,季札不受。後公子光與王僚爭國,刺王僚。至光之子夫差而吳亡。古祭宗廟用活牲,因曰血食。季札若立則吳不亡,太伯永得受祭祀。 昔仲叔于奚有功於 ,辭邑而請繁纓:《左傳》成公二年,﹁新築人仲叔于奚救孫桓子,桓子是以免。既, 人賞之以邑,辭;請曲縣繁纓以朝,許之。仲尼聞之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若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亡,則國家從之,不可止也已。﹂按繁纓用以裝飾馬之物,與曲縣皆諸侯所用,非大夫所宜用。 君待孔子而為政,孔子欲先正名:《論語‧子路篇》:﹁子路曰:『 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生於微而成於著:微,微細不彰。著,顯著。 履霜堅冰至:坤卦初六爻文。先履微霜而後漸至堅厚的冰,比喻由微至著。 書曰:一日二日萬幾:此《尚書‧皋陶謨》文。﹁一日二日﹂等於日日。幾,《漢書‧王嘉傳》作機。偽孔安國傳曰:﹁幾微也,言當戒懼萬事之幾微。﹂ 幽厲失德:周厲王為國人流於彘,幽王為犬戎殺於驪山下,平王東遷,西周遂亡。 諸侯專征:征是征伐,諸侯不奉天子命令,獨專有征伐大權。 大夫擅政:擅是專擅,大夫不聽諸侯命令,獨專國政,如魯之三桓,晉之六卿,齊之田氏皆是。 相屬者:相聯屬。 昔晉文公有大功於王室,請隧於襄王:太叔帶之難,周襄王出居於氾,晉文公帥師納王,殺太叔帶。王享醴,命晉侯宥,請隧,弗許。事見《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按隧是由地面傾斜降下之路,王葬時所用之禮,諸侯以下不能使用。王章是王的制度。叔父指晉文公,周稱同姓諸侯如此。 曹、滕:春秋時小國,曹都在今山東省定陶縣,滕都在今山東省滕縣。 邾、莒:亦春秋時小國,邾都在今山東省繹縣,莒都在今山東省莒縣。 季氏之於魯:魯桓公子季友有立僖公之功,其後為季孫氏,世掌其國政權。及季平子驅逐昭公,季康子又驅逐哀公,然終未敢篡君位,見《左傳》及《史記‧魯世家》。 田常之於齊:田氏即陳氏,陳公子完出奔齊,齊桓公以為工正。七世而至田常,弒齊簡公。及田和遂代姜姓之齊為諸侯。見下安王二十三年 。詳見《左傳》及《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史記》作田常,《左傳》及《論語》則作陳恆,溫公從《史記》。田陳古音同。 白公之於楚:白公勝為楚平王太子建之子,作亂,殺令尹子西及司馬子期。其部下石乞曰:﹁焚庫弒王,不然,不濟。﹂白公曰:﹁弒王不祥,焚庫無聚,何足以守乎?﹂(以上《左傳》文)遂失敗而自縊。事見《左傳》及《史記‧楚世家》。 知伯之於晉:《史記‧晉世家》:﹁知伯與趙韓魏共分范中行地,以為邑。(晉)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齊,道死。故知伯乃立昭公曾孫驕為晉君,是為哀公。﹂智伯,《左傳》及《史記》皆作知伯,知、智古同字。 卒不敢:竟不敢。 暴蔑其君:對其君虐待而輕視。 又寵秩之:以爵位榮寵他們。 社稷無不泯絕:社稷代表國家,意言其國家沒有不滅絕的。 糜滅幾盡:《說文解字》:﹁糜,糝也。﹂徐鍇以為糜即粥,按由粥而引申為糜爛。言糜爛滅絕幾至於全人類。 智宣子:韋昭曰:﹁智宣子,晉卿荀躒之子申也。﹂按荀氏即智氏之別稱。 智果:智氏之族人。 宵:智宵:宣子之庶子,智瑤之弟兄。 不逮:不及人。 美鬢:胡三省曰:﹁通鑑俗傳寫者多作美鬚,非也。國語作美鬢,今從之。﹂ 伎藝畢給:韋昭曰 ﹁給足也。﹂按謂各種伎藝皆精能。 巧文辯惠:工於文辭而善辯,與《史記‧殷本紀》謂紂﹁辯足以飾非﹂意同。 其誰能待之:誰能忍受他? 智果別族於太史為輔氏:以上事亦見《晉語》。古代太史掌氏姓,智果至太史處與智氏分族,自為輔氏。 二簡:東漢以前無紙,將竹削為簡,以供寫字其上曰竹簡。 謹識之:慎重的記著。 甚習:甚熟習。 奏之:進上。按《史記‧趙世家》所記與此異。世家曰:﹁簡子盡諸子與語,毋卹最賢。簡子乃告諸子曰:『吾藏寶符於常山上,先得者賞!』諸子馳之常山上,求無所得。毋卹還曰:『已得符矣!』簡子曰:『奏之!』毋卹曰:『從常山上臨代,代可取也。』簡子於是知毋卹果賢,乃廢太子伯魯而以毋卹為太子。﹂此蓋一事之兩種傳說。通鑑采《韓詩外傳》所記。 為晉陽:治理晉陽。晉陽舊有兩說:《漢書‧地理志》及《水經注》皆以為在漢太原郡之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縣西南;《括地志》以為在唐虞鄉縣。胡三省用第一說。按唐叔所封之晉確在今山西省西南部而非太原;閻若璩論之甚詳。趙襄子所守之晉陽,似以在太原為宜。 繭絲:吸人民之脂膏,不盡不止,等於抽蠶繭之絲,亦非盡不止。 保障:愛民富民,使之能為國家的保障。 損其戶數:減輕人民戶之數目,則徭役及賦稅皆減。 而:等於爾。 為少:輕視。胡三省曰:少音多少之﹁少﹂,重之為多,輕之為少。 主:春秋末以來,家臣稱大夫曰主。 〈夏書〉有之:﹁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按此《偽古文尚書》五子之歌文。三失,三次過失。怨不怕在明處,宜圖謀防微所不能見的。 :胡三省曰:「今按 ,小蟲,日中 集人之肌膚而嘬其血,蚊之類也。﹂ 愎:音庇,剛愎。 狃於得地:因得地遂喜而驕。 嚮之以兵:以兵相向。 此懼而相親:﹁此﹂指上文諸大夫,相親是互示聯合。 周書曰:以下為《逸周書》文,非《尚書》中之〈周書〉。 為智氏質乎:胡三省曰:﹁質謂椹質也,質的也。椹質受斧,質的受矢。言智伯怒魏桓子必加兵於魏,如椹質之受斧,質的之受矢也。﹂按質今作鑕,《漢書‧張蒼傳》:﹁解衣伏質﹂,注:﹁鍖也﹂。鍖亦即椹。 蔡 狼之地:胡三省曰:﹁史炤曰:『 狠春秋蔡地,後為趙邑。』余據春秋之時,晉楚爭盟,晉不能越鄭而服蔡;三家分晉,韓得成 ,因以 鄭。時蔡地已為楚所滅,鄭之南境亦入於楚。就使 狼為鄭地,趙襄子安得而有之?漢書地理志:西河郡有 狼縣,又有藺縣。漢之西河,春秋以來皆為晉境,而古文藺字與蔡字近,或者蔡字其藺字之訛歟?﹂按胡氏此說極近理, 狼絕對非蔡地,史炤之誤無疑。 狼縣故城在今陝西省永寧縣西北,藺縣故城在永寧縣西。 長子:故城在今山西省長子縣西。 民罷力以完之:罷讀曰疲,言人民疲竭其力以修築成的。 其誰與我:誰肯與我同心同力? 邯鄲:音寒丹,故城在今河北省邯鄲縣西南十里趙王城。 浚民之膏澤:浚,韋昭曰:﹁煎也﹂。言煎 人民之脂膏。 三版:古代築城皆用版築,每高二尺用一版,三版共六尺。 沈 產 : 、今字作蛙,似蝦 而長腳,其色青。俞樾以為沈通作煁。按《爾雅‧釋言》:﹁煁、烓也。﹂郭注:﹁今之三隅 。﹂《說文解字》:﹁烓、行 也。﹂郝懿行曰:﹁郭云三隅 者,蓋如今之風爐,形如筆筩,缺其上口為三角以受風,形制大小,隨人所欲,舟車皆可攜帶,故說文謂之行 也。﹂烓讀若回。行 可產蛙,城中之積水可知。 行水:巡行灌城。 驂乘:古代兵車中有三甲士:一為將,一為御,一人持矛在車之右,《左傳》謂之右,驂乘即右。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跗音夫,腳趾。二人不敢明言,故桓子以臂肘推康子,康子以足踢桓子之腳趾。肘,履皆動詞。 不悛:不改。 脣亡則齒寒:《左傳》僖公五年宮之奇諫虞公語。 翼而擊之:在兩翼擊智伯軍隊。 將卒犯其前:率領兵卒攻智伯軍隊的正面。 雲夢之竹:古澤名,杜預曰:﹁楚之雲夢、跨江南北。﹂《漢書‧地理志》:﹁華容縣,雲夢澤在南。﹂今湖北省監利、石首縣皆漢華容縣境。 不矯揉,不羽括:矯揉是曲撓竹而使之直。羽是箭上的羽,括是箭尾安弓弦處。羽括是裝羽及括於箭上。 棠谿:地名,漢屬吳房縣,在今河北省遂平縣西北。其地產銅,甚精利,韓國曾於此鑄劍。 不鎔範,不砥礪:《漢書‧董仲舒傳》注:﹁鎔謂鑄器之模範。﹂砥礪,用石磨。意謂不將銅溶化而置於模範中,更不再以石磨它。 乳狗搏人:小狗追咬人。 所嚴:所尊敬。 飲器:按顏師古曰:﹁匈奴嘗以 氏王頭與漢使歃血盟。﹂以仇人頭為飲器,古有此俗。 刑人:被刑之人。 匕首:匕音比,匕首,短劍。 如廁:往廁。 舍之:舍,古捨字。 漆身為癩:癩,惡疾。身上塗漆使生惡疾。 近幸:親近。 委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質。﹂朱駿聲以質為摯之假借。稱臣時必以摯為進見之禮,故委質即稱臣。 得豫讓遂殺之:胡三省曰:﹁自智宣子立瑤至豫讓報仇,其事皆在威烈王二十三年之前,故先以初字發之。溫公之意蓋以天下莫大於名分,觀命三大夫為諸侯之事,則知周之所以益微,七雄之所以益盛;莫重於宗社,觀智趙立後之事,則知智宣子之所以失,趙簡子之所以得;君臣之義當守節伏死而已,觀豫讓之事,則知策名委質者,必有霣而無貳。其為後世之鑑,豈不昭昭也哉!﹂按此胡氏發明溫公書法之議論。 代:秦代郡即代舊地,閻若璩曰:﹁張守節云:蔚州飛狐縣北百五十里有秦漢故郡城,飛狐漢廣昌縣地,則漢代郡治廣昌縣,秦亦爾,云治高柳者恐誤。﹂按廣昌故城在今河北省淶源縣北。 其子浣:代成君之子。 烈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為趙烈侯六年,烈侯以下戰國趙世系如後:
文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為魏文侯二十二年,文侯以下戰國魏世系如後:
文侯— 武侯— 惠王— 襄王— 昭王— 安僖王— 景閔王— 王假
按《史記》在惠王及襄王之間,多哀王。司馬溫公據《竹書紀年》。惠王有後元年,《史記》誤為襄王元年。 景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為韓景侯六年,景侯以下戰國韓世系如後:
景侯— 烈侯— 文侯— 哀侯— 懿侯— 昭侯— 宣惠王— 襄王— 僖王— 桓惠王— 王安 每過段干木之廬必式:段干:雙姓,名木。廬同閭,《史記‧魏世家》即作閭;又〈周本紀〉武王式商容閭,言過其閭巷必式。式,車前橫木。此為動詞,言低頭以手撫橫木,表示恭敬。記言:﹁式視馬尾﹂,低頭則正看車前馬之尾。 虞人期獵:虞人掌山林湖澤之官。期獵:約定日期往狩獵。 自罷之:與取消狩獵。 講:講和,調停。 中山:春秋之鮮虞國,漢高帝時為中山郡,郡治盧奴,故城在今河北省定縣。 不比:不和。 左高:編鐘有懸,左高,懸左高。 下車伏謁:自車降下,伏地拜見。 安往而不得貧賤哉:何往而得不到貧窮與低賤? 子擊乃謝之:《史記》作﹁子擊不懌而去﹂。自﹁子擊出遭田子方於道﹂至此,約略據《史記‧魏世家》。 非成則璜:成,魏文侯弟;璜,翟璜。 疏不謀戚:疏遠之人不敢對親近之人謀。 闕門:宮闕之門。 臨事:遇事。 西河:泛指今綏遠省鄂爾多斯左翼前旗以南至陝西省神木府谷、榆林、葭縣等地。 吳起: 人,仕於魯魏,後仕於楚,為楚宗室所殺,事見本條及本卷安王十五年 及二十一年 ,《史記》有列傳。 鄴:故城在今河南省臨漳縣西。 何負:不如。 比周:阿喜私黨。 食祿:居官所得之穀。 惡得:何得。 卒為弟子:終以弟子自比。 譖之:進讒言。 曾參:孔子弟子,魯人。 薄行:品行不善。 區區:言其國小。 司馬穰苴:齊田氏族人,善用兵,世稱名將。《史記》有列傳。 騎乘:騎,騎馬;乘,坐車。言不騎馬或乘車,與士卒同步行。 親裹贏糧:顏師古曰:﹁贏,擔也。﹂言自為士卒包裹所擔之軍糧。 疽:癰瘡。 吮之:用口吮瘡。 戰不旋踵:言向前猛戰不轉身後退。 不知其死所矣:不知他將死於何處。 燕:胡三省曰:﹁燕自召公奭受封於北燕。自召公至湣公三十二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為燕湣公三十一年。戰國時燕世系如下:
湣公— 僖公— 桓公— 文公— 易王— 王噲— 昭王— 惠王— 武成王— 孝王— 王喜
二十四年(西元前四○二年)
王崩,子安王驕立。
盜殺楚 聲王,國人立其子悼王。
【今註】 楚: 姓,國於南方,舊傳周封熊繹於楚,似未可信。自熊繹至聲王共三十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為楚聲王五年。戰國時楚世系如下:
安王
元年(西元前四○一年)
秦 伐魏,至陽狐 。
【今註】 秦:嬴姓,本居東方,後漸遷居今山西,至西周孝王時,封非子於秦,始至今甘肅境。秦初封在漢隴縣(〈郡國志〉作隴州,惠棟謂﹁州﹂字衍),秦亭,故城在今甘肅省清水縣北。至秦襄公助周抗犬戎,遂得豐鎬舊地,擴境地至今陝西。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為秦簡公之十二年。簡公以下世系如後:
陽狐:《史記正義》以陽狐郭在元城縣東北,在今河北省元城縣境。胡三省曰:﹁余按此時西河之外皆為魏境,若秦兵至元城,則是越魏都安邑而東矣。水經注河東垣縣有陽壺城,九域志絳州有陽壺城。﹂按垣縣今山西省垣曲縣,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皆魏國距河不遠之地。
二年(西元前四○○年)
魏韓趙伐楚,至桑丘
鄭圍韓陽翟 。
韓景侯薨,子烈侯取立。
趙烈侯薨,國人立其弟武侯。
秦簡公薨,子惠公立。
【今註】 桑丘:《史記》作乘丘,故城在今山東省滋陽縣西。 陽翟:今河南省禹縣。
三年(西元前三九九年)
王子定奔晉。
虢山崩,壅河 。
【今註】 虢山崩,壅河:徐廣曰:﹁虢山在陝。﹂按陝舊虢國,在今河南省陝縣。山崩遂壅塞黃河。
四年(西元前三九八年)
楚圍鄭,鄭人殺其相駟子陽 。
【今註】 駟子陽:鄭國駟氏屬姬姓。鄭穆公之子騑,字子駟,周人常以祖父字為氏,其後遂為駟氏。
五年(西元前三九七年)
日有食之。
三月盜殺韓相俠累。俠累與濮陽 嚴仲子有惡 ,仲子聞軹 人聶政之勇,以黃金百溢 為政母壽,欲因以報仇。政不受,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及母卒,仲子乃使政刺俠累。俠累方坐府上,兵 甚眾。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 。韓人暴 其尸於巿,購問 莫能識。其姊嫈 聞而往哭之曰:﹁是軹深井里 聶政也!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絕從 ,妾柰何畏歿身之誅,終滅賢弟之名?﹂遂死於政尸之旁。
【今註】 濮陽:春秋之帝丘,在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南。 有惡:不相善。 軹:音只,故城在今河南省濟源縣南十三里之軹道鎮。 溢:二十四兩為一溢。 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胡三省曰:﹁皮面,以刀剺面而去其皮。﹂決眼:自掘眼球。自屠出腸:割腹使腸流出。 暴:暴露陳列。 購問:懸賞問有人能識者。 姊嫈:嫈音瑩。 深井里:邑下分若干里,至漢仍有此習俗。 絕從:絕其姊從坐之罪。
六年(西元前三九六年)
鄭駟子陽之黨弒繻公,而立其弟乙,是為康公。
宋悼公 薨,子休公田立。
【今註】 宋悼公:子姓,微子啟封於宋,今河南省商邱縣,微子至悼公共二十七世。
八年(西元前三九四年)
齊 伐魯 取最。
鄭負黍 叛,復歸韓。
【今註】 齊:太公所封,姜姓。太公至康公共二十九世。是時田常已專齊政,至十一年,遂遷康公於海上,姜齊亡而田齊興。伐魯之事,實田常所主持者。 魯:周公子伯禽所封,在今山東省曲阜縣。自伯禽至穆公凡二十八世。 負黍:劉昭《郡國志》:﹁陽城有負黍聚。﹂按陽城在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
九年(西元前三九三年)
魏伐鄭。
晉烈公薨,子孝公傾立。
十一年(西元前三九一年)
秦伐韓宜陽 ,取六邑。
初,田常生襄子盤,盤生莊子白,白生太公和 。是歲,田和遷齊康公於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今註】 宜陽:在今河南省宜陽縣西。 田常生襄子盤,盤生莊子白,白生太公和:按襄子盤,世本作 。莊子白,世本作伯,伯白,今古字,同。司馬貞曰:﹁紀年齊宣公十五年田莊子卒,明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是莊子後有悼子,蓋立年無幾,所以作史記及世本者不得錄也。﹂
十二年(西元前三九○年)
秦晉戰於武城 。
齊伐魏,取襄陽 。
魯敗齊師于平陸 。
【今註】 武城:胡三省曰:﹁此非魯之武城。左傳,晉陰飴甥會秦伯盟于王城。杜預曰『馮翊臨晉縣東有王城,今名武鄉。』﹂臨晉縣在今陝西省大荔縣。 襄陽:胡三省曰:﹁陽當作陵。﹂圈稱曰:﹁襄邑,宋地,本承匡襄陵鄉也。﹂是襄陵即漢之襄邑,在今河南省睢縣西。 平陸:戰國時有二平陸,一即此,漢代名為東平陸,在今山東省東平縣東北。
十三年(西元前三八九年)
秦侵晉。
齊田和會魏文侯楚人 人于濁澤 ,求為諸侯。魏文侯為之請於王及諸侯,王許之。
【今註】 濁澤:徐廣曰:﹁長社有濁澤。﹂其地在今河南省中部。
十五年(西元前三八七年)
秦伐蜀,取南鄭 。
魏文侯薨,太子擊立,是為武侯。武侯浮西河 而下,中流 顧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 左洞庭 ,右彭蠡 ,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 ,右泰華 ,伊闕 在其南,羊腸 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商紂之國,左孟門 ,右太行 ,常山 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 皆敵國也。﹂武侯曰:﹁善。﹂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子乎?屬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久之,魏相公叔尚主 而害吳起。公叔之僕曰:﹁起易去也!起為人剛勁自喜 。子先言於君曰:『吳起賢人也,而君之國小,臣恐起之無留心也!君盍試延以女,起無留心則必辭矣!』子因與起歸而使公主辱子。起見公主之賤子也,必辭。則子之計中矣。﹂公叔從之,吳起果辭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懼誅,遂奔楚。楚悼王素聞其賢,至則任之為相。起明 審令 ,捐 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 之士,要在彊兵,破遊說之言從橫者 。於是南平百越 ,北 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彊,而楚之貴戚大臣多怨吳起者。
秦惠公薨,子出公 立。
趙武侯薨,國人復立烈侯之太子章,是為敬侯。
韓烈侯薨,子文侯立。
【今註】 伐蜀,取南鄭;蜀,國名,都城在今四川省成都。南鄭在今陝西省南鄭縣東。 西河:胡三省曰:﹁西河即禹貢之龍門西河。﹂按龍門山在今陝西韓城縣東北,黃河西岸,跨山西河津縣界。西河即今山西陝西兩省之間之黃河。以其在晉國之西,故曰西河。 中流:船在河中行馳之時。 三苗氏:舊傳古時強國,曾為舜禹所征討。 洞庭:即今湖南省洞庭湖。 彭蠡:即今江西省鄱陽湖。 河濟:濟水出今山西省垣曲縣王屋山,南流貫河而南。自漢築滎陽石門,濟水遂與河合流而入海。 泰華:即華山,在今陝西省。 伊闕:在河南省洛陽南,左右兩山若闕門,伊水經其間,故名伊闕。 羊腸:羊腸阪在今山西省壼關縣東南。 孟門:在今陝西省宜川縣東南,隔河以東即山西省吉縣。 太行:山名,在今河南省河內縣西北。 常山:即恆山,在今河北省曲陽縣西。 舟中之人:同船中之人。 尚主:劉貢父曰:﹁予謂公主之稱本出秦舊,男為公子,女為公主。﹂按春秋末家臣稱統屬他的貴族為主,引申稱貴族之女亦為主。戰國已然,非自秦始。因女尊貴,不敢言娶,遂曰尚主。尚:尊尚。 剛勁自喜:性剛而自喜。 明 審令:修明法令。 捐:廢除。 從橫:從是連合諸侯以反抗秦國;橫是使諸侯共尊從秦國。 百越:越種類甚眾,因總稱為百越。 出公:即下文之出子。《史記》作出子。
十六年(西元前三八六年)
初命齊大夫田和為諸侯 。
趙公子朝作亂,出奔魏,與魏襲邯鄲,不克。
【今註】 初命齊大夫田和為諸侯:從此田氏之齊遂取姜姓之齊而代之。田和以下世系如後:
永恆的經典,智慧的泉源(總統暨文化總會前會長)
中國傳統經典是民族智慧與經驗的結晶。在五千年的歷史中,這些典籍經歷戰亂的傷害,飽受文革的摧殘,然而書中蘊含的哲理,不只啟迪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且遠播於東亞及世界各國。如今學習國學經典同在兩岸盛行,並非偶然,反映這些古籍的價值跨越了時空,對二十一世紀兩岸人民,依然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
古人從小開始的經典教育,對一個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古文最迷人的地方,正在於它能將博大精深的知識,凝煉為言簡意賅的文字;將複雜的人生經驗,濃縮為一語道破的智慧。而這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即使經過千百年的時空變遷,仍能與現代生活相結合。
我念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跟著在石門水庫任職的母親住在桃園龍潭。民國四十七年的臺灣,沒有電視可看,也沒有電晶體收音機可聽。晚上沒事,媽媽常常燈下課子,教我念古文。啟蒙的第一課是《左傳》的〈鄭伯克段於鄢〉,其中我記得最牢的一句話,就是鄭莊公對他從小被母親寵壞、長大後又驕縱謀反的弟弟共叔段所作的評語:﹁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這句話我一直作為自惕與觀人的警語。放在今天的臺灣與世界的時空中,不也是很適用嗎?
上高中後,父親常常以晚清名臣曾國藩的家訓﹁唯天下至誠能勝天下至偽,唯天下至拙能勝天下至巧﹂來訓勉我。當初覺得陳義過高,似乎不切實際,但年紀愈大,閱歷愈多,愈覺得有道理。﹁尚誠尚拙、去偽去巧﹂的理念,也成為我為人處事的哲學。
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十二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要求各國全面禁止漁民在海洋使用﹁流刺網﹂(driftnet)捕魚,以免因為網目太小,造成大小通吃而使漁源枯竭。讀過《孟子》梁惠王篇的人,一定會覺得這個國際規範似曾相識。這位兩千多年前的亞聖不早就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嗎?我不能不承認,孟子的保育觀念,實在非常先進。同樣的,他對齊宣王所說大小諸侯之間交往的原則,也可適用到今天的兩岸關係:﹁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兩岸真能照辦,臺海還會不和平繁榮嗎?
民國九十五年(二○○六)十月,臺灣被貪腐的烏雲籠罩,民怨沸騰,當時總統府前廣場群眾豎起兩層樓高的海報標語,上面寫的就是﹁禮義廉恥﹂四個大字。二十一世紀臺灣街頭群眾運動的訴求,居然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時代齊國宰相管仲的名言,這是民主化後的臺灣,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回歸,同時也是古典智慧的再現!
國家文化總會的前身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文復會),四十多年前曾與國立編譯館、臺灣商務印書館邀集國內多位國學大師共同出版《古籍今註今譯》系列,各界評價甚高,一時洛陽紙貴。如今重新刊印,邀我作序,實不敢當,忝為會長,礙難不從。謹在此分享一些讀經的親身感受,並期待古典文化的智慧,就像在歷史長河中的一盞明燈,繼續照亮中華民族的未來。
在時間的長河中楊渡(文化總會祕書長)
時間是殘酷的,因為它會淘洗去所有的肉體與外在,虛華與偽飾。所有的慶典,權柄和武器,都有寂寞、生鏽、消逝的一天。
時間是溫柔的,因為它也留存了文明的光。唐朝沒有了宮殿,卻為我們留下李白和李商隱的詩句。長安的美麗,不是存在於西安,而是存在於詩句裡。
所有的政治風暴都會消逝,所有的權力都會轉移,所有的歷史,都見證著朝代的不斷更迭,才是進步的必然。然而到最後,什麼會留存下來?
文化總會的前身是﹁文化復興總會﹂,它是為了因應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以﹁復興中華文化﹂為宗旨,而設立起來的。為了反制文革,總會特地請當時最好的學者,對四書、詩經、周易、老莊、春秋等進行今註今譯,以推廣典籍閱讀。當時聘請的學者,包括了南懷瑾、屈萬里、林尹、王夢鷗、史次耘、陳鼓應等,堪稱一時之選,連續出版了諸子百家的經典。這工作也持續了好幾年。
文化大革命的風暴過去之後,文復會性質慢慢改變,直到李登輝時代,它變成民間文化團體,舉辦一些文化活動。等到民進黨執政,由於去中國化,這些傳統文化的研究被忽略,束之高閣。然而,歷史多麼反諷。當文革過去,在經濟富裕後的現代大陸,由於缺少思想的指引,人們卻開始重讀古代典籍,而有諸子百家講堂與各種當代閱讀,古書今讀,竟成顯學。當年搞文革的卻已經悄悄的﹁復興中華文化﹂了。
反觀臺灣,這些由學養深厚的專家所寫的典籍今註今譯,卻因政治原因未受到重視。現在回頭看經典,細心體會古代的智慧,而不是用政治符號去切割知識典籍,我們才會開始懂得謙卑。歷史這樣長,而我們只是風中的塵埃。一如聖嚴法師所留下的偈:﹁無事忙中過,空裡有哭笑。﹂能留下的,只是無形的智慧,美麗的詩句,和千年的夢想。
當政治的風暴過去之後,什麼會留存下來?時間有多殘酷,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中國傳統經典的生命,一定會生存得比政權更遠,更深,更厚。
我只知道,當古老的﹁禮義廉恥﹂,成為二十一世紀反貪腐抗議群眾運動的標語時,整個中華文明已經走向另一個階段。那是作為人的價值觀的百劫回歸,那是自信自省的開端。古老的,或許比現代更新、更有力,更象徵著數千年文明的總結。
而我們,只是千年文明裡的小小學生,仍在古老的經籍中,探詢著生命終極的意義,並且,尋找前行的力量。
《古籍今註今譯》總統推薦版序
中華文化精深博大,傳承頌讀,達數千年,源遠流長,影響深遠。當今之世,海內海外,莫不重新體認肯定固有傳統,中華文化歷久彌新、累積智慧的價值,更獲普世推崇。
語言的定義與運用,隨著時代的變動而轉化;古籍的價值與傳承,也須給予新的註釋與解析。商務印書館在先父王雲五先生的主持下,民國一○年代曾經選譯註解數十種學生國學叢書,流傳至今。
臺灣商務印書館在臺成立六十餘年,繼承上海商務印書館傳統精神,以﹁宏揚文化、匡輔教育﹂為己任。五○年代,王雲五先生自行政院副院長卸任,重新主持臺灣商務印書館,仍以﹁出版好書,匡輔教育﹂為宗旨。當時適逢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成《資治通鑑今註》(李宗侗、夏德儀等校註),委請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全書十五冊,千餘萬言,一年之間,全部問世。
王雲五先生認為,﹁今註資治通鑑,雖較學生國學叢書已進一步,然因若干古籍,文義晦澀,今註之外,能有今譯,則相互為用,今註可明個別意義,今譯更有助於通達大體,寧非更進一步歟?﹂
因此,他於民國五十七年決定編纂﹁經部今註今譯﹂第一集十種,包括:詩經、尚書、周易、周禮、禮記、春秋左氏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後來又加上老子、莊子,共計十二種,改稱《古籍今註今譯》,參與註譯的學者,均為一時之選。
臺灣商務印書館以純民間企業的出版社,來肩負中華文化古籍的今註今譯工作,確實相當辛苦。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國家文化總會前身)成立後,一向由總統擔任會長,號召推動文化復興重任,素有成效。六○年代,王雲五先生承蒙層峰賞識,委以重任,擔任文復會副會長。他乃將古籍今註今譯列入文復會工作計畫,廣邀文史學者碩彥,參與註解經典古籍的行列。文復會與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攜手合作,列出四十二種古籍,除了已出版的第一批十二種是由王雲五先生主編外,文復會與國立編譯館主編的有二十一種,另有八種雖列入出版計畫,卻因各種因素沒有完稿出版。臺灣商務印書館另外約請學者註譯了九種,加上《資治通鑑今註》,共計出版古籍今註今譯四十三種。茲將書名及註譯者姓名臚列如下,以誌其盛:
已列計畫而未出版:
民國七十年,文復會秘書長陳奇祿先生、國立編譯館與臺灣商務印書館再度合作,將當時已出版的二十九種古籍今註今譯,商請原註譯學者和適當人選重加修訂再版,使整套古籍今註今譯更加完善。
九十八年春,國家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先生,約請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編輯方鵬程研商,計議重新編輯出版《古籍今註今譯》,懇請總統會長撰寫序言予以推薦,並繼續約聘學者註譯古籍,協助青年學子與國人閱讀古籍,重新體認固有傳統與智慧,推廣發揚中華文化。
臺灣商務印書館經過詳細規劃後,決定與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再度合作,重新編印《古籍今註今譯》,首批十二 ,以儒家文化四書五經為主,在今年十一月十二日中華文化復興節出版,以後每三個月出版一批,將來並在適當時機推出電子版本,使青年學子與海內外想要了解中華文化的人士,有適當的版本可研讀。二十一世紀必將是中華文化復興的新時代,讓我們共同努力。
臺灣商務印書館董事長王學哲謹序 民國九十八年九月
編纂古籍今註今譯序
由於語言文字習俗之演變,古代文字原為通俗者,在今日頗多不可解。以故,讀古書者,尤以在具有數千年文化之我國中,往往苦其文義之難通。余為協助現代青年對古書之閱讀,在距今四十餘年前,曾為本館創編學生國學叢書數十種,其凡例如左:
一、中學以上國文功課,重在課外閱讀,自力攻求;教師則為之指導焉耳。惟重篇巨帙,釋解紛繁,得失互見,將使學生披沙而得金,貫散以成統,殊非時力所許;是有需乎經過整理之書篇矣。本館鑒此,遂有學生國學叢書之輯。
二、本叢書所收,均重要著作,略舉大凡;經部如詩、禮、春秋;史部如史、漢、五代;子部如莊、孟、荀、韓,並皆列入;文辭則上溯漢、魏,下迄五代;詩歌則陶、謝、李、杜,均有單本;詞則多采五代、兩宋;曲則擷取元、明大家;傳奇、小說,亦選其英。
三、諸書選輯各篇,以足以表見其書,其作家之思想精神、文學技術者為準;其無關宏旨者,概從刪削。所選之篇類不省節,以免割裂之病。
四、諸書均為分段落,作句讀,以便省覽。
五、諸書均有註釋;古籍異釋紛如,即采其較長者。
六、諸書較為罕見之字,均注音切,並附注音字母,以便諷誦。
七、諸書卷首,均有新序,述作者生平,本書概耍。凡所以示學生研究門徑者,不厭其詳。
然而此一叢書,僅各選輯全書之若干片段,猶之嘗其一臠,而未窺全豹。及民國五十三年,余謝政後重主本館,適國立編譯館有今註資治通鑑之編纂,甫出版三冊,以經費及流通兩方面,均有借助於出版家之必要,商之於余,以其係就全書詳註,足以彌補余四十年前編纂學生國學叢書之闕,遂予接受。甫歲餘,而全書十有五冊,千餘萬言,已全部問世矣。
余又以今註資治通鑑,雖較學生國學叢書已進一步,然因若干古籍,文義晦澀,今註以外,能有今譯,則相互為用,今註可明個別意義,今譯更有助於通達大體,寧非更進一步歟?
幾經考慮,乃於五十六年秋,決定編纂經部今註今譯第一集十種,其凡例如左:
一、經部今註今譯第一集,暫定十種,其書名及白文字數如左。
詩 經 三九一二四字
尚 書 二五七○○字
周 易 二四二○七字
周 禮 四五八○六字
禮 記 九九○二○字
春秋左氏傳 一九六八四五字
大 學 一七四七字
中 庸 三五四五字
論 語 一二七○○字
孟 子 三四六八五字
以上共白文四八三三七九字
二、今註仿資治通鑑今註體例,除對單字詞語詳加註釋外,地名必註今名,年份兼註公元,衣冠文物莫不詳釋,必要時並附古今比較地圖與衣冠文物圖案。
三、全書白文四十七萬餘字,今註假定佔白文百分之七十,今譯等於白文百分之一百三十,合計白文連註譯約為一百四十餘萬言。
四、各書按其分量及難易,分別定期於半年內,一年內或一年半內繳清全稿。
五、各書除付稿費外,倘銷數超過二千部者,所有超出之部數,均加送版稅百分之十。稍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制定工作實施計畫,余以古籍之有待於今註今譯者,不限於經部,且此種艱鉅工作,不宜由獨一出版家擔任,因即本此原則,向推行委員會建議,幸承接納,經於工作計畫中加入古籍今註今譯一項,並由其學術研究出版促進委員會決議,選定第一期應行今註今譯之古籍約三十種,除本館已先後擔任經部十種及子部二種外,徵求各出版家分別擔任。深盼 起共鳴,一集告成,二集繼之,則於復興中華文化,定有相當貢獻。
本館所任之古籍今註今譯十有二種,經慎選專家定約從事,閱時最久者將及二年,較短者不下一年,則以屬稿諸君,無不敬恭將事,求備求詳;迄今祇有尚書及禮記二種繳稿,所有註譯字數,均超出原預算甚多,以禮記一書言,竟超過倍數以上。玆當第一種之尚書今註今譯排印完成,問世有日,謹述緣起及經過如右。
王雲五 民國五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
資治通鑑今註序
南宋以前,中國正史體裁不外編年與紀傳,劉知幾所謂二體是也。若以時代之先後而論,編年遠古於紀傳,蓋夏商周以來國史之通例,魯史《春秋》及《竹書紀年》斯其明證矣。自司馬遷始創紀傳體以來,班固等因之,遂成史學之正宗。編年體如荀悅《漢紀》諸書,非其倫也。至宋司馬光編集《資治通鑑》,采用正史雜史多至三百餘種,錄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事蹟,歷十九年始成,共書二百九十四卷,蔚然成復興編年體之鉅著,於是二體遂復並峙,兩司馬氏之姓名亦共永垂不朽。蓋子長紀傳體之祖,君實編年體之復興者。然經年既遠,文字非詁訓難明,地理官制非註釋莫辨,則有待於今註者亦自然之理。曉 部長以《史記今註》屬史語所諸先生,而以《資治通鑑今註》見屬,舉二體之精英,為諸史今註之創始,其用意良有以也。顧以眾手成書,而時間又急迫,不免有遺漏、矛盾、體例不純之處。信哉胡梅 之言:﹁人苦不自覺,前註之失吾知之;吾註之失,吾不能知也。﹂胡氏學識之淵博,宗侗等安敢望其項背,其言尚如此,則今註之失更不待言,匡謬補正,是有望於並世學人者矣。然明知註史之難而又受命不辭者,則亦有說。通鑑昔雖有史炤之釋文及號稱司馬康之註,皆極簡略,其集大成者實推梅 。胡註之成在元至元二十二年乙酉,去今已六百七十一年,其間地名之沿革最甚,讀胡註者仍不能知其今地,今註之不可以緩,此其尤重要者。又《晉書》以後,兩唐書以前,諸正史皆尚無註。若將南北朝及唐、五代各卷加以詮釋,未嘗不可供作各史今註之前驅,其於註史或不無小補乎?有此三義,乃敢妄作。至其凡例,列於另紙。方今註首冊刊成之日,適恭逢 總統蔣公七秩有慶,藉重註涑水之鉅著,敬當野人之獻芹,若能微有資於至治,則懽忭於無既矣。
李宗侗 夏德儀 序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十月
凡例
溫公因漢以前只用干支紀日,而不用干支紀年,乃用《爾雅‧釋天》歲陽歲陰名。字雖難解,為保存原書面目計,仍加以保留,而註干支及西元於下。
原書分節只中空一格,茲為較明顯起見,將每節提行,並上加號數,以便讀者引用。
節過長者加以分段,每段提行而不加號數,以無傷溫公分節原旨。
史書慣用干支紀日,甚不便於讀者,茲在干支下加註日名。但漢高五年以前通鑑只紀月而不紀干支,註從闕。
為省印刷起見,註釋用淺近文言,以免份量過重。
地名只註今地,其有聚訟者始引用漢《地理志》、後漢《郡國志》、唐《括地志》等書,以便考證。凡不言﹁故城﹂處,亦指故城。
官制輿服略予註明。
胡註常註明姓氏來源,然唐人所著姓氏書,已不盡可憑,茲多從略。
引用胡三省註時,加﹁胡三省曰﹂字樣,與其餘諸家同。
宋神宗御製資治通鑑序
朕惟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剛健篤實,輝光日新。書亦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詩、書、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 ,存王道之正,垂鑑戒於後世者也。漢司馬遷紬石室金匱之書,據左氏、國語,推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采經摭傳,罔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馳騁上下數千載間,首記軒轅,至于麟止,作為紀、表、世家、書、傳,後之述者不能易此體也。惟其是非不謬於聖人,褒貶出於至當,則良史之才矣!若稽古英考,留神載藉,萬機之暇,未嘗廢卷。嘗命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論次歷代君臣事 ,俾就祕閣繙閱,給吏史筆札,起周威烈王,訖于五代。光之志以為周積衰,王室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平王東遷,齊楚秦晉始大,桓文更霸,猶託尊王為辭,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韓、趙、魏為諸侯,周雖未滅,王制盡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其所載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 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模利害之 ,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教,斷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義深切之義,良謂備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於戶牖之間而盡古今之統,博而得其要,簡而周於事,是亦典刑之總會,冊牘之淵林矣。荀卿有言:﹁欲觀聖人之 ,則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若夫漢之文宣,唐之太宗,孔子所謂吾無間焉者。自餘治世聖王,有慘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儉勤畏,亦各得聖賢之一體,孟軻所謂﹁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至於荒墮顛危,可見前車之失;亂賊姦宄,厥有履霜之漸。詩云:﹁商鑑不遠,在夏后之世。﹂故賜其書名曰《資治通鑑》,以著朕之志焉耳。
治平四年十月初開經筵,奉聖旨讀《資治通鑑》。其月九日,
臣光初進讀,面賜御製,令候書成日寫入 。
【今註】 宋刊本如此,﹁庶證﹂當為﹁庶徵﹂之誤。 神宗序胡註本無,今據宋本。後二行當係溫公附註,宋刊原低二格,共六行,今仍照錄。
進資治通鑑表
臣光言,先奉 編集歷代君臣事 ,又奉聖旨賜名資治通鑑,今已了畢者。伏念臣性識愚魯,學術荒 ,凡百事為,皆出人下,獨於前史粗嘗盡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厭。每患遷固 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 ,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臣常不自揆,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私家力薄,無由可成。伏遇英宗皇帝資睿智之性,敷文明之治,思歷覽古事,用恢張大猷,爰詔下臣俾之編集。臣夙昔所願一朝獲伸,踊躍奉承,惟懼不稱。先帝仍命自選辟官屬 ,於崇文院置局 ,許借龍圖 、天章閣 、三館 、祕閣 書籍,賜以御府筆、墨、繒帛、及御前錢,以供果餌,以內臣為承受。眷遇之榮,近古莫及。不幸書未進御,先帝違棄 臣。陛下紹膺大統,欽承先志,寵以冠序,錫之嘉名 ,每開經筵,常令進讀。臣雖頑愚,荷兩朝知待如此其厚,隕身喪元,未足報塞;苟智力所及,豈敢有違。會差知永興軍,以衰疾不任治劇,乞就冗官。陛下俯從所欲,曲賜容養,差判西京留司御史臺,及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前後六任,仍聽以書局自隨。給之祿秩,不責職業。臣既無它事,得以研精極慮,窮竭所有。日力不足,繼之以夜。 閱舊史,旁采小說,簡牘盈積,浩如淵海。抉擿幽隱,校計毫釐,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又略舉事目,年經國緯,以備檢尋,為目錄三十卷。又參考 書,評其同異,俾歸一塗,為考異三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自治平 開局,迨今始成,歲月淹久,其間抵牾不敢自保,罪負之重固無所逃。臣光誠惶誠懼,頓首頓首,重念臣違離闕庭十有五年,雖身處於外,區區之心,朝夕寤寐何嘗不在陛下之左右。顧以駑蹇,無施而可,是以專事鉛槧,用酬大恩,庶竭涓塵,少裨海嶽。臣今骸骨 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伏望陛下寬其妄作之誅,察其願忠之意,以清閒之宴,時賜省覽。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捨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俾四海 生,咸蒙其福,則臣雖委骨九泉,志願永畢矣。謹奉表陳進以聞。臣光誠惶誠懼,頓首頓首,謹言。
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太中大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上柱國河內郡開國公食邑二千六百戶食實封壹阡戶臣司馬光上表
元豐 七年十一月進呈
檢閱文字承事郎臣 司馬康
同修奉議郎臣 范禹祖
同修祕書丞臣 劉恕
同修尚書屯田員外郎充集賢校理臣 劉攽
編集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太中大夫臣 司馬光
獎諭詔書
司馬光修資治通鑑成事。史學之廢久矣,紀次無法,論議不明,豈足以示懲勸明久遠哉!卿博學多聞,貫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發揮綴緝,成一家之書,褒貶去取,有所據依。省閱以還,良深嘉歎。今賜卿銀、絹、對衣、腰帶、鞍轡馬,具如別錄 ,至可領也。故茲獎諭,想宜知悉。冬寒,卿比平安好。遣書指不多及。
十五日
元豐八年九月十七日,准尚書省劄子,奉聖旨重行校定。
元祐 元年十月十四日,奉聖旨下杭州鏤板。
校對宣德郎祕書省正字臣張 耒
校對宣德郎祕書省正字臣晁補之
校對朝奉郎行祕書省正字上騎都尉臣宋匪躬
校對朝奉郎行祕書省校書郎充集賢校理武騎尉賜緋魚袋臣盛次仲
校定承議郎充祕閣校理武騎尉賜緋魚袋臣張舜民
校定承議郎祕書省校書郎充集賢校理武騎尉賜緋魚袋臣孔武仲
校定修實錄院檢討官朝奉郎行祕書省著作佐郎武騎尉賜緋魚袋臣黃庭堅
校定宣德郎守右正言臣劉安世
校定奉議郎行祕書省著作佐郎兼侍講賜緋魚袋臣司馬康
校定修實錄檢討官承議郎祕書省著作郎兼侍講上騎都尉賜緋魚袋臣范祖禹
太中大夫守尚書右丞上柱國汲郡開國侯食邑一千八百戶食實封二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呂大防
通議大夫守尚書左丞上柱國平原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五百戶食實封柒百戶臣李清臣
金紫光祿大夫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上柱國東平郡開國公食邑七千一百戶食實封
呂公著
二千三百戶臣
【今註】 遷固:司馬遷,班固。 仍命自選辟官屬:命司馬光自選擇屬官,請朝廷派充為同修等官。 於崇文院置局:局,修書局;崇文院,宋會要輯稿職官十八:﹁太平興國二年太宗幸三館,顧左右曰:是豈足以蓄天下圖書,待天下賢俊?即日詔有司度左昇龍門東北車府地為三館。三年二月成。乃下詔曰:國家聿新崇構,大集 書,宜錫嘉名,以光策府,其三館新修書院宜為崇文院。﹂ 龍圖閣:宋真宗建,以奉太宗御書,御製文集及典籍、圖書、寶瑞之物及宗正屬籍世譜。 天章閣:宋真宗藏書閣名,在龍圖閣之北。 三館:宋承五代後周制度,以昭文館,集賢院,史館為三館。及太宗建崇文院,乃以東廊為昭文書庫,南廊為集賢書庫,西廊分經史子集四部,為史館書庫。名為三館,實皆設於崇文院中。 祕閣:宋太宗在崇文院中建祕閣以藏書籍及古書畫真跡。 錫之嘉名:司馬溫公書原名﹁通志﹂,神宗改為資治通鑑。 治平:英宗年號。書始修於治平三年,及治平四年,英宗崩,神宗即位。 元豐:神宗年號,七年為神宗即位後第十七年。是年,資治通鑑修成。 別錄:另紙之附錄。 元祐:哲宗年號。
治平資治通鑑事略
治平三年,四月辛丑,命龍圖直學士侍讀司馬光編集歷代君臣事 。初,光患歷代史繁重,學者不能綜,況於人主?欲上自戰國,下迄五季,正史之外,旁采他書,關國家興衰,係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依左氏傳體為編年一書,名曰通志,遂約戰國至秦二世為八卷以進。英宗悅之,命續其書,置局祕閣,以劉恕趙君錫同修。四年,十月己酉,初御邇英。甲寅,初進讀。賜名資治通鑑,神宗親製序,面賜光。
序曰:﹁光之志以為威烈王命韓趙魏為諸侯,周雖未滅,王制盡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其所載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模利害之 ,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教,斷以邪正,要於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凡十六代,博而得其要,簡而周於事,是亦典刑之總會,冊牘之淵林矣。﹂元豐七年,十二月戊辰,書成二百九十四卷,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又略舉事目,年經國緯,為目錄三十卷。參考 書,評其同異,俾歸一塗,為考異三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自治平開局迄今始成,凡十九年。詔書獎諭,賜銀、帛、衣、帶、靴、馬。上諭輔臣曰:﹁前代未嘗有此書,過荀悅漢紀遠矣!﹂以光為資政殿學士。輔臣請觀之,遂命付三省 。
【今註】 事略宋刊本無,胡註本有,茲附錄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