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館【單書】85折
本商品為出版已久的書,出版已久的書容易產生些許的黃斑、或有些許瑕疵(例如:壓痕、褪色等),不影響內文閱讀。每本書況不盡相同,請考慮評估後再購買結帳,採取隨機出貨。如想進一步了解書況詳情,可以來信 cptw1897@gmail.com 、或點擊右上角「 客服 」留言詢問,感謝您支持臺灣商務印書館。
父母老後,如果只能依靠你,
身為「兒子」的你,準備好了嗎?
台灣社會終將迎來漫漫長照路,
身為兒子,該怎麼因應這項切身的課題?
身為男人,又該如何面對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而我們的社會,是不是也已經做好準備?
當父母失能或失智,當女兒與媳婦照顧者消失,
當職場與社會的網絡被切斷,當官方政策鞭長莫及,
誰來傾聽閉鎖在家庭裡的兒子照顧者心聲?
男人不一定會成為丈夫或父親,卻一定都是某個人的兒子,
面對老後的父母,那些深陷照顧漩渦的「兒子」們,
或許正在暗夜裡無聲地求助。
知名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
專文解說
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TED╳Taipei講者/朱為民
專文推薦
兒子照顧者‧全方位藝人/唐從聖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郭慈安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陳正芬
真情推薦
「現實中,兒子照顧的情形明明就在增加,可是實際狀況卻最不明朗。不只是因為人數少,主要是因為兒子照顧者不會主動談自己的事情、不會向外人求助、也拒絕其他人的介入。這使得兒子照顧就像是黑洞一般。要靠近這個黑洞相當困難,而且我們已經知道,在這個黑洞裡,似乎發生了一些不尋常的事。」
──上野千鶴子
「作者從日本『兒子照顧』的現況談起,談到照顧者與自己、妻子和其他手足的關係,談到照顧者如何在照顧的脈絡下兼顧工作,更談到男性身為照顧者面臨的難題。不同面向的深刻梳理,讓每個讀者可以了解男性身為一個照顧者,會遇到哪些問題、哪些挫折,而其他的家人、朋友甚至社會更可以知道,如何來幫忙那些陷在照顧漩渦裡的『兒子』們。」──朱為民
「兒子照顧者當街掌摑中風父親」、「不忍父親長年臥病,兒子照顧者殺害父親後自縊」──社會學研究中,兒子照顧者經常被視為潛在的施虐者。因為在家庭照顧者當中,他們往往最容易失去內部支持,並與外界隔離而孤立。但在這些聳動的社會新聞背後,透露的正是人數日漸增加的兒子照顧者不願吐露、難以求援的困境。
退一步來說,身為主要照顧者的兒子,若有妻子或其他手足,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在兒子照顧的封閉結界中,假如丈夫一手包辦照顧父母的大小事,做太太的就只要顧好自己的小家庭即可?假如哥哥一肩扛起照顧父母的責任,做弟弟的就可以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事情當然沒有這麼簡單。這當中有著物理與心理層面的差異與糾葛,無法用二分法來劃分,而這正是本書所要探討的主題。
當兒子成為主要照顧者,他們與妻子或手足之間的關係會變得如何?他們該怎麼面對做不慣的家事?該如何照顧父母?如何兼顧工作?人際關係又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本書罕見地以男性角度切入,深入訪談28位兒子照顧者的經驗,剖析他們所面臨的長照困境,更是台灣社會終將面對的切身課題。
兒子照顧是否真是沒有出口的迷宮?想要擺脫泥淖,我們應該先試著了解兒子照顧的真實情況,也因此更需要聆聽兒子照顧者內心的想法。畢竟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適當的理解與適時的關懷,讓兒子照顧者知道自己並非孤立無援,將能為看似黑暗的漫漫長照路帶來一絲曙光。
平山亮著/上野千鶴子解說
平山亮
1979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東京大學文學部、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碩士課程畢業,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畢業。Ph.D. in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專長為生涯與家庭社會學、性別研究。現任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福利與生活照顧研究團隊研究員。
上野千鶴子
1948年出生於日本富山縣。為知名社會學家、東京大學名譽教授、NPO法人WAN理事長。活躍於女性學、社會性別研究和照顧研究等領域。
薛寧心
薛寧心
1961年生於臺南,現居臺北。自幼喜歡閱讀,只要是文字都愛看。1983年畢業於東吳日文系,自大學時代起兼職翻譯,至今數十載,透過翻譯閱讀也成為自己的閱讀方式之一。曾與多家出版社和翻譯社合作,也曾為日本台翻譯連續劇、卡通,並擔任婚禮雜誌的文字編輯和校對。
hnshns1122@gmail.com
面對日漸年邁的父母,身為「兒子」的你,準備好了嗎?
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TED╳Taipei講者/朱為民
我是一個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也是個兒子。
在照顧老年人和末期病患的經驗之中,我看過非常多照顧者,有媳婦、有女兒、有本國看護、有外籍看護。當然,也有兒子。兒子做為照顧者,印象中比例不高,但是當看到病人的主要照顧者是兒子的時候,總是讓我有一種奇特的感受。是因為比較少見嗎?還是在兒子的身上、表情之中看到一種什麼樣的特質,讓我有這種感覺?
我一直無法真正明白。直到父親生病,我變成照顧者之後,我對於「兒子照顧」才更了解一些,只是這代價太高了。
*****
我的父親在民國三十八年跟著國軍撤退來台,當年他才十七歲。老來得子,在五十一歲的時候生下了我。我是家裡的獨生子,可以說我成長的過程,就是一路看著父親老化的過程。我爸從年輕的時候就熱愛健走,每天早起運動從不間斷,身體一直很硬朗。「你跟你媽老是感冒,身體太差,要多鍛鍊!」他總是這樣念我跟媽。他沒有高血壓,沒有糖尿病,沒有心臟病,我一直覺得他會快樂活到一百歲。
二○一三年,父親八十一歲,我三十歲。一天清晨,他無預警地在家裡跌倒,重摔到地上。到了醫院檢查,是腦出血。「他年紀大了,不適合開刀,只能觀察。」急診室的醫生說。從那一天起,我從一個兒子的身分,新增了一個從來沒有經驗的身分:照顧者。
父親開始住院觀察以及後續的復健治療,當然,旁邊要有一個人陪伴照顧他。因為我白天要工作,所以六十一歲的媽媽成為了爸的主要照顧者。我記得,我白天上班,下班後就去買晚餐帶到醫院一起吃,之後我留在醫院,讓媽媽回家盥洗休息,深夜時分,媽媽再回到醫院來換我。就這樣在醫院輾轉流連的辛苦日子,過了半年。
我很感謝媽媽,她擔負了大部分照顧父親的工作,所以我的角色跟這本「兒子照顧」書中提到的狀況略有不同。但是,即便我只是照顧父親的「二把手」,我卻在那段時間深刻體會到,自己身為兒子在照顧上的困難之處。
雖然沒有開刀,父親腦中的血塊幸運地漸漸吸收了,但卻留下兩個後遺症:失能與失智。他的雙腳無力無法站立、行走,更別說是爬樓梯,或是走到廁所了。他的腦部退化的速度也開始加快,說過的話很快就忘了,有時還會有一些異常的舉動。
二○一三年六月,父親跌倒一個月後,仍住在醫院做復健。有一天晚上,我在醫院陪父親過夜。看著牆上的時鐘指針不停地走,十點、十一點、十二點,但爸都沒有想要睡覺的感覺,眼睛瞪得老大,看著天花板。
「爸,睡覺了,很晚了。」我幫他整理一下被子,希望他趕快睡覺。
「要胡了。」爸突然拉高聲音說。
我有點納悶,怎麼精神這麼好?便問他:「胡什麼?」
「胡牌啊!我聽一四筒。」原來他在打牌。因為失智引發的幻覺又出現了。
正想再勸他,沒想到他突然坐起身,右手舉起來在身體前面約二十公分的地方,開始比劃圈圈,一直劃圈,停不下來。
我真的很想睡覺,明天還要上班。「爸,你在做什麼?」
「摸牌啊!」他神色自若地回答,彷彿摸牌在這個時空是最應該做的事。
「不要打牌了,明天再打,好不好?」他不理我,還是繼續摸牌。
我有點火大了,抓住他的手,想要大聲但卻又怕吵到隔壁的病人,提高音調對爸說:「爸!睡覺了!現在很晚了你知不知道!」我硬把他的手塞到棉被裡,把被子蓋好。
才過了一分鐘,爸又爬起來了,右手又開始在空中比劃圈圈。
我真的很生氣,但卻也不知道對誰生氣。我已經很累了,明天還要上班,但爸卻不睡覺,這樣我明天怎麼上班?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沒有人教過我如何面對這樣的行為和舉動,我非常無助。
最後,我坐在陪客床上,看著右手不停擺動的父親,眼淚不爭氣地掉下來。「為什麼爸會變成這個樣子?他不是我的榜樣嗎?從小教我如何做人處事的那個人,到哪裡去了?」
不知過了多久,爸才願意躺下入睡。
那段時間,我體會到「兒子照顧」的幾個最難的地方:身體的疲憊、對於照顧技巧的挫折感,還有,心理的煎熬。
首先,是身體的疲憊。
對於一個工作者來說,白天工作,晚上休息,是熟悉不過的循環。照顧這件事一旦加進來,變成白天工作,晚上仍然不能休息,自己的體力不知不覺中變得很差,開會總是無法專心,處理文件也變得沒有效率,甚至影響到隔天的工作。
其次,是對於照顧技巧的不熟稔帶來的挫折。
儘管我是醫師,但是就跟一般人一樣,在家人生病之前幾乎沒有照顧的經驗,一夕之間變成照顧者,所有事情都必須從頭學起:倒水、餵食、擦澡、翻身、倒尿袋、換尿布……都是我不習慣做的事情。不習慣、做不好,在照顧初期帶來很大的挫折感。
而最難熬的,是心理的壓力與煎熬。
心理的壓力更勝過身體的負荷,因為「不知道這樣的日子要持續到什麼時候」、「父親的病會好嗎」、「我都沒有時間處理公司未完成的工作怎麼辦」……像這樣的念頭,會一直盤旋在心裡頭,不自覺,人就變得悶悶的。
更令人不知所措的,是自己從小跟父親就不太會表達對於對方的感情,男人之間的情感,總是很含蓄。因此在爸生病之後,就更不知要怎麼找機會說出那些很重要的話,像是「爸,謝謝您」、「我愛您」、「對不起,之前忙於工作,沒有找機會多陪陪您」,不知不覺中,也許這樣的黃金時機就錯過了。
*****
照顧本身就很辛苦而困難,而「兒子照顧」更是有它的獨特之處。身為一個有照顧經驗的兒子,很高興在這個時候看到這本書出現。作者從日本「兒子照顧」的現況談起,談到照顧者與自己、妻子和其他手足的關係,談到照顧者如何在照顧的脈絡下兼顧工作,更談到男性身為照顧者面臨的難題。不同面向的深刻梳理,讓每個讀者可以了解男性身為一個照顧者,會遇到哪些問題、哪些挫折,而其他的家人、朋友甚至社會更可以知道,如何來幫忙那些陷在照顧漩渦裡的「兒子」們。
而台灣,因為老化的速度實在太快了,未來「兒子照顧」的狀況將會越來越多。而像我一樣的「兒子」們,有一天都要面對父母老去、甚至是照顧責任的事實。我們準備好了嗎?
二○一七年底,父親過世,而我的兒子出生了。有時候看著兒子可愛的臉龐,會想到「有一天我老了,我兒子也要照顧我嗎?」的問題。我想等他再長大一點,我會帶他一起讀讀這本書。
誠摯向大家推薦。
推薦序
面對日漸年邁的父母,身為「兒子」的你,準備好了嗎?/朱為民
序言
【提醒您!寫給身居照顧和社福第一線的人員與學者】
第1章
兒子照顧的「現況」
──從統計資料可以看出的趨勢,和只看統計資料無法理解的經驗
「照顧父母」這件事正在變遷──媳婦照顧減少,親生孩子照顧增加
為什麼兒子的「中選必然率」提高了?
有妻子、有手足、跟父母分開住的話,照顧這件事便「與我無關」?
應該問誰才對?──本書的訪談對象
第2章
照顧父母這件事與「妻子」的關係──當已婚的兒子成為照顧者
(一)「有丈夫看顧,妻子樂得輕鬆」──那可不一定
妻子很難做到「袖手旁觀」
「看顧」父母的確實是丈夫,但是……
妻子「就算不照顧父母也要照顧家庭」
「已婚的兒子照顧者」是特殊角色
「兒子等同主要照顧者」──沒有妻子的付出,這一點就無法成立
仰賴妻子承擔「照顧基礎」的案例非常多
(二)兒子照顧者及其「夫妻情況」
第一組:與父母同住、「失去」妻子的兒子們
第二組:在一個屋簷下,「跟妻子一體同心」
第三組:「多虧妻子幫忙,才能看顧父母」
別忘了關懷支持自己的妻子
妻子對於照顧方針有巨大的影響力
妻子的資訊網能夠支援丈夫
妻子的影響力也要丈夫「肯聽」才能發揮
第四組:決定獨力看顧的丈夫們──隔開妻子跟父母的考量
「一個屋簷下」才會產生的摩擦
「夫妻感情因為照顧而更緊密」只是丈夫一廂情願的想法嗎?
「不是主要照顧者」造成妻子的心理負擔
為了不讓妻子有「罪惡感」
兒子照顧會「減輕媳婦的負擔」嗎?──讓男人感覺刺耳的話
第3章
「為什麼不是手足,而是自己……」──關於照顧責任的理論和回應
(一)兄弟:非兒子照顧者的其他兒子
「長子」並不是成為兒子照顧者的主因
「偶然」劃分了弟弟和我
不受制於長幼順序
不讓你一個人當「一般男人」
找不到「適當」的分擔方法
非長子的兒子為什麼認為「只得自己做」
「繼承家業的兒子」這個地位的分量
「『禮尚往來』是人之常情」的優缺點
(二)姊妹:跟出嫁姊妹之間的互動
是「幫了我很大的忙」還是「煩死了」呢?
顧慮「媳婦角色」這個枷鎖
推翻「兄弟姊妹平等」的父母
「不請自來,真是煩死了」
難應付的姊妹,好處理的兄弟
不肯乖乖接受幫助的男人心──自立和自律的感受
會期待姻親手足協助嗎?
假如沒結婚的話就託給她了?
(三)「準備周全」的兒子很少見
不論有或沒有手足,照顧都說來就來
心知父母老邁、心知遲早要照顧他們……但還是來得太突然了
第4章
兒子照顧者的「照顧方法」及觀點──身為男性的難處與希望
(一)男人對男人做家事的看法
技能不足「到我們這一代為止」
「我是男人」的藉口
「若是女性應該可以做得更好」!?──自我評價低落的原因
想要更上手的男人們「可以依賴的訓練師」
「外部評分」家事技能的必要性
(二)照顧母親的男人心
沒有「難為情」的餘地
可以緩解「難為情」的漸進性過程
集中精神在「照顧本身」而非「照顧對象」
照顧保險服務的支援
考慮一下老媽的感受……
母親倚賴我這個兒子──自信提升的瞬間
所謂抗拒感放大的情形
母子關係不可能像母女那般
無法成為「感情好的母女」也有優點
就算是姊妹之間,跟母親的心理距離也不同
男人會為「切割情感的照顧方式」找很多藉口
(三)對父親的期待與對母親的期待
父母性別不同,獲取照顧經驗的方法也不同
開始照顧之後才認識到父親的另一面
父子「肩並肩」的關係──共同行動
老媽倒不如別跟著我這樣的兒子……
比起朋友般的互動,更希望母親說聲「謝謝」
無法感受到母親的謝意而增加的徒勞感和焦躁感
照顧女性近親──要把一般的印象擺在一邊
「明明是母親卻不會做家事」的衝撃
(四)「最低照顧」的優點與缺點
不必花太多工夫的「最低照顧」方針
對他的「好照顧」,對她的「好照顧」
隔離「干涉太多」的家人
不容易被理解,還會起衝突
有時候男人會過度保護
兒子可以貫徹「最低照顧」的理由
持續「最低照顧」很困難
(五)以兒子照顧者的身分「繼續工作」的意義
為何要理解工作對照顧者的意義
「畢竟沒有工作就無法照顧」
既是「兒子」,也是「父親」的我
成為照顧者反而受罰的不合理
真正想要的是「可以一如往常工作的制度」
「投入照顧的自由」是什麼?
第5章
家庭以外的網絡──兒子在家庭外「當照顧者」
(一)兒子照顧者和「職場上的人」
邊工作邊照顧的男性在職場上是怎麼表現的?
職場上的相遇──有照顧長者經驗的人成為知心朋友
忐忑不安地找上司商量,卻有意外的發展
在工作崗位不是「礒野先生的兒子」,而是「○○部門的礒野先生」
工作支撐著照顧者「物質和精神兩方面」
被多數人包圍──只能假扮「一般的上班族男性」
無法扮演「非照顧者」時
「不存在」的兒子照顧者
(二)照顧父母和朋友關係
對兒子照顧者來說朋友是什麼?
已婚者是「重妻輕友」
對朋友關係的期待──解悶重於「提供有用資訊」
開心地交往,為的就只是開心地交往
「你聽、我說」的不協調感
五十多歲、六十多歲正好相反──「大家有同樣的煩惱,所以說不出口」
一路扶持,走到「相處開心且能互相吐露的階段」
比起同性友人,更容易向異性友人開口
與同性友人來往的痛苦──突顯自己所失去的
「男性牽絆」的歷史和真正價值──在照顧之前就已經清楚顯示
(三)在地的網絡
容易陷入孤立的兒子照顧──與在地連結的可能性
守護父母親的鄰居們
不想讓別人知道「我爸媽是失智症病人」?
母親帶來的在地緣分
跟「母親」有交情的女性在兒子照顧中的角色
感受到的視線、不一樣的照顧──意識到「有人正在看我」的重要性
女性所幫助的是母親──所謂的「女性緣」
也有想遠離的「緣」──被稱為親戚的外人
未來是全憑個人社交技巧的時代?
結語
所謂的「兒子照顧者」是誰?
兒子如何接受「女人的工作」?
為了我們的未來──人數一直攀升的兒子照顧者
解說
另一種「男性學」/上野千鶴子
後記
「照顧父母」這件事正在變遷──媳婦照顧減少,親生孩子照顧增加
說起來,現在的日本,有多少真正由兒子照顧的案例呢?
單就「一同居住」的案例來說,需要被照顧的高齡者中,主要由兒子照顧的比例大約佔百分之十二。
舉例來說,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二○一○年的〈國民生活基礎調査〉顯示,一同居住且照顧時間「幾乎是一整天」的主要照顧者當中,兒子所佔的比例是百分之十二・○。
那麼,你是如何看待這百分之十二的比例呢?感覺很少嗎?還是多到出乎你的意料呢?
順便一提,同一份〈國民生活基礎調査〉資料中,一同居住的主要照顧者依親屬別所佔的比例,分別是妻子百分之三十六・八、丈夫百分之十四・三、女兒百分之十五・六、媳婦百分之十七・二,由此可見兒子屬於少數族群。
雖然以親屬關係區分比較,兒子只能算是少數族群,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個比例確實已經大幅增加。
在日本研究男性照顧的先驅津止正敏教授,彙集了包括政府統計在內的日本全國資料,整理出過去三十年來,各親屬在照顧者中所佔比例的變遷。
根據這份資料,兒子為主要照顧者的案例,在一九七七年時僅有百分之二・四。但是一路到了二○一○年,經過這三十多年,兒子的比例成長了將近六倍。
而根據津止教授的統計,從一九七七年到二○○四年這段期間,女兒的比例持續微幅變遷,維持在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之間。另外,媳婦的比例在一九七七年是百分之三十七・○,但是到二○○四年則降為百分之二十三・三,顯示三十年來減少了近四成。
換句話說,扣除配偶照顧,媳婦照顧佔了「兩代間照顧」(兒女輩對父母輩的照顧)的過半數,雖然依舊屬於多數派,但是比例已經大幅減少,由親生孩子照顧的比重則是遽增。而且若不是「兒子照顧」大幅增加,很難想像會出現這股親生孩子照顧的潮流。
為什麼兒子的「中選必然率」提高了?
為什麼由兒子照顧的情形逐年增加?
首先,就人口統計學來說,孩子數目減少是背景因素之一。
按照比例來看,女兒扛起照顧責任的可能性比兒子高,但是隨著孩子的數目減少,越來越多家庭連一個女兒也沒有。如果只有男孩、甚至是獨生子的家庭,由兒子照顧父母的必然率相對變高。
晩婚、不婚的趨勢,也是造成兒子照顧增加的原因之一。
根據日本政府於二○一三年出版的《少子化對策白皮書》,男性的終身未婚率是百分之二○・一。換句話說,估計每五名男性中就有一名在五十歲前沒有結過一次婚(順便一提,女性的終身未婚率則是百分之一○・六,大約是男性的一半)。
在這三十年之間,男性的終身未婚率增加了十倍,所以即使是「兩代間照顧」,事實上還是媳婦照顧佔多數;另一方面,沒有太太的兒子和還沒結婚就必須照顧父母的兒子人數遽增,也是不爭的事實。
單身兒子之所以增加,背後也有兒子的世代就業狀況不穩定這個因素在。
根據厚生勞動省統計,在二○一二年當時,非正式雇用勞工已經超過全體勞工的三分之一,其中包括很多四十歲和五十歲年齡層的飛特族。另外,如果聚焦在男性的話,五十四歲以下屬於非正式雇用者的男性(一四四萬人)當中,推測有超過半數──也就是九十一萬人(百分之六十三・二)──儘管想成為正式職員但卻苦無機會,不得已只好成為非正式雇用者。
在這種狀況下,兒子的經濟面很難獨立,因此也無法離開經濟能力相對較好的父母身邊,就這樣以單身狀態邁入中年期的人不在少數。等到父母步入高齡,變得需要照顧時,住在一起的這個兒子(不論有沒有兄弟姊妹)幾乎就會自動成為照顧者。
單身且與父母同住的兒子,不論家事或日常生活,大多是受到父母照料。因此他們不僅沒有經濟能力,就連生活能力也沒有機會學好,卻得就這樣扛起照顧父母的責任。
是「幫了我很大的忙」還是「煩死了」呢?
那麼,兒子照顧者又是如何看待姊妹的呢?
在往下讀之前,我想先提醒大家一點。那就是,我至今訪談的所有兒子照顧者的姊妹,全都結婚了。
儘管我所訪談的兒子照顧者中,家庭成員(有無配偶以及兄弟姊妹)或居住型態(與父母同住或分開住)各有不同,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遇過家中有單身姊妹的兒子照顧者。
特別提到這一點的原因,容後詳細探討;在這裡我想先讓大家有個概念,那就是本書中的兒子照顧者,他們的姊妹全都結婚了。
在跟兒子照顧者談到他和姊妹之間的關係時,我注意到一件事。那就是,他們在提到姊妹對照顧的付出與表達對她們的不滿時有著明顯的差異。
以後者來說,有很多兒子照顧者強烈責備姊妹,甚至到了一見面就爭吵不休的程度。
根據我之前所做的訪談,他們和兄弟之間似乎很少發生這樣的爭吵。
當然,誠如先前提到的,很多兒子照顧者對兄弟的分擔情形感到不滿,可是似乎沒有演變成激烈衝突的案例。
所以我分別把他們對兄弟和姊妹的看法大略統整,結果如下:
首先,針對兄弟分擔照顧工作,整體來說評分並不高。以大家的分擔狀況來說,雖然幾乎沒有令人滿意之處,但是也沒有人表現出難以忍受、強烈不滿的態度。
相對地,在姊妹分擔照顧工作的情況,就出現很大的差別。有些兒子照顧者會感謝她們的付出,說姊妹「幫了他很大的忙」,但也有一些兒子照顧者會以激烈的口吻表達出對姊妹的不滿,兩者人數相當。
顧慮「媳婦角色」這個枷鎖
兒子照顧者會對姊妹產生這樣的看法,我認為至少有兩個影響因素。
其一,是意識到「媳婦角色」的存在。他們認為,姊妹需要照料丈夫的家庭,尤其如果她們的公婆年事已高、需要別人照顧,就不太會期待姊妹分擔自己的工作。
這裡所說的意識到「媳婦角色」,不見得是要求姊妹盡到身為媳婦的責任、「專心照料婆家人」,比較貼切的說法應該是,他們理解姊妹身上套著「媳婦角色」的枷鎖。
這些兒子照顧者當中,有些人知道姊妹無法依自己的意志參與照顧父母,或是要得到丈夫或婆家人的認可才能回家幫忙照顧,所以對於身為媳婦的姊妹,能夠同情她們困難的立場。
正因為如此,如果姊妹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定期回來幫忙,他們也會強烈感受到對方「(還要照顧夫家但)幫了自己很大的忙」。
事實上,兒子照顧者在對姊妹分擔照顧工作表達肯定之餘,也一定會提及她夫家的人。
順便一提,「已婚」這件事無法成為免除其他兄弟照顧責任的理由,這一點從同時擁有兄弟和姊妹的兒子照顧者對手足的態度差異即可看出。
比方說,某位長子照顧者有弟弟和妹妹,有時會對他們說:「多少來幫一點忙也好啊。」但其實他不滿的對象只有弟弟。不管弟弟妹妹是否都已經結婚,或者是否都和親家父母分開住,結果是一樣的。
說得更清楚一點,以上述這個兒子照顧者的例子來說,弟弟至少每隔一週會來代替哥哥照顧父母,但是妹妹每個月大概只回來探望父母一次。儘管弟弟確實比妹妹住得離父母更近,但是兩人都要花上一個小時才能回到父母家。
即使是這樣,他還是只對弟弟表達不滿,我想這是因為,他認為沒有理由免除男性手足的照顧責任。
沒有「難為情」的餘地
思考如何照顧父母時,異性之間的身體照顧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之一。幫母親脫衣服、穿衣服、擦洗身體、協助上廁所或是更換尿布,以兒子來說,真的「做得到嗎」?
事實上,也曾有學者指出,有人主張「男性無法照顧」,是因為身體照顧對男性而言是個瓶頸,不只是男性幫女性做身體照顧時會感覺「不舒服」,被男性照顧的女性應該也同樣會感到「不舒服」。
參加訪談的兒子照顧者之中,談到「因為我是男人所以很難執行」的事務時,不少人都舉出「幫母親做身體照顧」這件事,尤其協助大小便更會讓他們感到困難。不過這些兒子照顧者雖然實際在照顧母親,但他們的母親大部分身體狀況都還沒有惡化,所以照顧資歷還算淺。
以目前的情況來說,他們還不覺得照顧母親時有什麼事情「很難」。準備好飯菜母親自己會吃,上廁所也是扶她到廁所就好,接著她會自己處理。他們表示到現在為止,幾乎沒有遇到「我是男人所以很難做到」的事情。
可是,未來隨著母親的症狀逐漸惡化、身體功能慢慢衰退,他們將不得不面對「侍候大小便」的日子。針對母親的身體照顧,他們吐露了對未來的不安,老實承認有一天或許會對這樣的照顧產生抗拒,同時對自己身為兒子產生負面觀感,覺得「如果自己是女兒就好了」。
另一方面,另一群兒子照顧者的「不安」則已經成為現實,也就是他們的母親已經需要身體照顧了,那麼他們又是怎麼看待這一切呢?
事實上,至少以這次的訪談來說,所有已經實地在幫母親做身體照顧的兒子照顧者之中,並沒有人提到對身體照顧這件事感到「不舒服」,這一點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不過,他們也確實談到了有關身體照顧的「技術性難度」。
舉例來說,在自家狹窄的浴室裡,很難幫無法自行站立的高齡母親洗身體。要支撐住母親的身體本來就很難了,何況全身淋濕又抹上肥皂,身體會變得更滑,也就更撐不住。
有一位高齡的兒子照顧者表示,他除了要一邊注意不讓「老人家虛弱無力的身體」倒下,還要一邊仔細清洗每個部位,以免殘留肥皂,整個過程神經緊繃,「在家幫她洗完澡後,我常常累到癱在椅子上」。
而經常要更換尿布也不是件輕鬆的事。有位兒子照顧者因為孩子小的時候有過換尿布的經驗,便以為這件事做起來應該很容易,殊不知實際幫母親換尿布之後,才驚覺「自己的想法太天真了」。
母親的身體跟嬰兒不一樣,又大又重,而且因為年紀大的關係,腿彎不太下去,如果姿勢不對就會很痛。這位兒子表示,雖然「已經很習慣」,但是這「依舊是很費力氣的工作」。
而且也不能因為換尿布太辛苦就不換。這位兒子也提到,剛開始照顧母親時,尿布不像現在換得這麼頻繁,但或許是因為大小便沾身讓人不舒服吧,母親會把手伸進尿布裡面抓,然後又用那隻手摸臉。他說有一次到母親床邊看望她的情況,卻看見她臉上沾著大便,讓他大受打擊,從此以後,他一定會按時幫母親更換尿布。
這件「體力活」最後變成每天必須重複好幾次的例行公事。這位兒子表示,他申請了居家照顧服務,所以值班的照服員會幫忙更換母親的尿布,問題是只有這樣還不夠。
我曾經問過他心裡會不會抗拒幫母親換尿布,他則是一笑置之說道:「要是有抗拒的餘地就好囉!」
被多數人包圍──只能假扮「一般的上班族男性」
然而,在職場上與人互動,對兒子照顧者來說未必都是正面的經驗。因為許多職場上的男人對於性別分工的「天真」發言,會讓照顧著父母親的兒子照顧者,深切感到自己是「男性中的少數族群」。
在現今社會性別平等的風潮下,一般人都不敢肆無忌憚地公開反對男性照顧,可是職場上仍有很多男性的話語處處隱約可見「照護是女人的職責」、「照顧父母的事交給妻子或姊妹就行了」的觀念。不少男性會在跟同事的閒聊時,反覆強調職場和家庭應該性別分工才對。
「但事實上,我可是在做所謂『女人的工作』喔。」
四周環繞那種「多數的男性」,兒子照顧者不敢大聲回答他們這句話,只能畏畏縮縮、心灰意冷,頂多偶爾發脾氣,但仍會繼續沉默。
碓井先生(四十多歲)有一次偶然聽到職場上的男性對於照顧父母這件事的「真心話」──他在工作場合遇到一個男人,當著其他男性的面激辯:「照顧父母的事,交給老婆去做就對了。」
那個男人或許不知道碓井先生正在照顧母親,當著他的面得意洋洋地說個不停,強調在他家從幫母親換尿布到張羅飯菜,全部都要求他太太去做。
碓井先生聽了默不作聲,心中想著「『自己的父母自己看顧』,這樣的觀念明明已經越來越普遍了」。看著那個男人大言不慚地說什麼「傳統」觀念,職場上其他男性則笑著聽他口出狂言,碓井先生受到不小的衝撃,感覺像是死心似地吐露:「我也只能安慰自己,反正這個世界上什麼人都有啊。」
當然,並不是職場上所有男性都受到那種「傳統」觀念影響,其他兒子照顧者的說法證實了這一點。舉例來說,倉科先生(三十多歲)覺得,職場上的人都很支持他想要照顧母親的想法。
「我可以找兄弟姊妹幫忙,盡量不要妨礙到工作,可是就算這樣,只要繼續照料母親,遲到或請假的情形恐怕會再三發生吧。」倉科先生心想,於是將自己的情況告知上司和同事。據他說,同事和上司的反應是「我們可以理解」、「會盡量幫你處理後續的工作」,讓他感到很窩心。回顧自己當時的心情,倉科先生表示:「坦白說,我真的很開心。」
但是,職場這個地方,沒有承擔父母主要照顧責任的「一般男性」終究佔多數。兒子照顧者在那樣的地方,不得不反覆提醒自己是「少數族群」。儘管如此,還是有兒子照顧者不希望自己成為好奇或同情的對象,不願意像是易碎物品一樣受到特別待遇,因此也有人下定決心不在職場上提起照顧父母的事。
袖井先生(四十多歲)說:「我覺得,不管對方是誰都告訴他自己在照顧,還是有不妥的地方。」基於這個想法,他的一貫原則是在職場盡量不跟別人「透露」自己是兒子照顧者。幸好如此(?),只要暫時不主動提照顧的事,周邊的人便自動把他當成「一般男性」。
袖井先生笑著說:「我不說的話,應該也沒有人會想到這個男人在照顧父母。」似乎在職場上成功地假扮成「非照顧者」。
你是否聽過「兒子照顧」這個詞呢?
如果是「媳婦照顧」,或許很多人一聽就能理解,不需要解釋也明白是由媳婦照顧公公和婆婆。
而「老老照顧」這個詞最近常常出現,意思是照顧者是高齡人士、被照顧者也是高齡人士。高齡者照顧高齡者,通常出現在膝下無子或孩子離家後只有夫妻兩人生活的家庭。
那麼,「兒子照顧」又是什麼情形呢?
就像「媳婦照顧」是由媳婦照顧公婆、「老老照顧」是由高齡者互相照顧,「兒子照顧」的主詞是兒子,換句話說,就是由兒子照顧父母親。
大多數人平常應該很少聽到這個詞吧?頂多是在閒聊時會談到「好像有那樣的男人」。
不過,這個詞彙也許很快就不再這麼陌生了。因為「兒子照顧」的情形的確正在增加,可以確定的是,未來也會越來越多。
有人會問,為什麼這樣的情形會逐漸增加呢?其實這是可以預期的,在不久的將來,只是「曾經聽說過」的「兒子照顧」,肯定會成為每個人切身的問題。對男性而言,別說是切身的問題了,或許自己就會變成那名當事人;環顧身邊親戚、公司同事或附近鄰居,其中某個男人變成「兒子照顧者」的日子,或許為期不遠。
手握本書的各位當中,有些人或許已經有那種預感了吧?
也許身為男性的你會說:「我可還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去照顧父母。」儘管現在還無法想像自己照顧老爸或老媽的情形,但可以確定的是,有一天你將無法再說出這種話──我指的就是像這樣,心中已經隱約有所感的人。
不過,要是身為女性,和兒子照顧這件事就沒有關係嗎?當然不,因為妳的丈夫或兄弟也可能會成為兒子照顧者。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妳和丈夫之間的關係會變得如何呢?或者妳的兄弟成為父母的照顧者之後,妳又如何參與其中?
對於有兒子的父母來說,兒子照顧理應也是切身的問題。儘管不想給兒子添麻煩,但是不可能完全不必靠兒子照料。可是,如果讓兒子來照顧自己,那孩子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呢……?懷抱這種慈愛的父母應該也不在少數吧?
這本書也是為那樣的父母而寫的──也許你已經忍不住開始在意這件事,但是對於兒子照顧這個問題,也僅止於「在意」而已。希望為人父母的你藉這個機會,把它當做「自己的問題」來思考。
這本書記錄的,是我與二十八位目前正在照顧父母的「現役」兒子照顧者面對面訪談的內容。
自己成為照顧者後,與妻子或手足之間的關係變得如何?
怎麼面對做不慣的家事,以及如何照顧父母?
工作如何處理?
與同事或朋友的交際,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
我圍繞著這方面的主題,請教他們的經驗,再根據訪談的內容,試著從各種角度思考「所謂的兒子照顧究竟是什麼」,最終完成了這本書。
當然,每個兒子都不一樣,這二十八位兒子照顧者也截然不同。家庭成員、工作型態、是否與父母同住等情況各不相同,就算有一些共通之處,每個人的經歷也會略有差異。
看到各式各樣的兒子照顧者後,你的內心對他們的各種投入方式、想法和感覺,可能會感到認同或反對,諸如「嗯,我知道了,我家也一定要這樣做」、「不,就連我這樣的人也不會那麼做」等等。
然後,你會開始在不知不覺中思考,自己或是家人一旦成為兒子照顧者,是否也會變成這樣?到時候,你也會像原本只是聽說過的「某人」那樣,面對成為兒子照顧者的問題。
那麼,「換成是你,該怎麼做?」
讀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認為:「我還是覺得這本書好像跟我沒關係。」
如果你是已經在當兒子照顧者,或是身邊有這種「兒子」的人,此刻心中想的可能是「這看起來像是寫給對於兒子照顧完全沒概念的人」,接著或許就打算把剛拿起來的書放回架上吧。
但是希望你再等一下。的確,這本書講述的是「所謂的兒子照顧的經驗」,可是,這真的只是給完全沒概念的人看的、毫無意義的資訊嗎?
不,沒有那回事。
出現在本書中的兒子照顧者以及他們周遭的人們,都有和你一樣的經驗。了解有類似境遇的他們所經歷的一切,一定會讓你有所領悟,明白「不是只有自己在面對」,知道「原來別人家有那樣的情況」。
事實上,「我很想聽聽別人的故事」,應該也是許多有照顧經驗的兒子的心聲吧?
舉例來說,我所訪談的兒子照顧者之中,也有好幾個人表示:「我很想知道其他人是怎樣照顧的」、「我不是想要你教我怎麼做,我只想知道其他兒子是怎麼樣照顧父母」。
既然這樣,辦個聚會讓兒子照顧者出來聚聚也是一個方法;但是想必有些人單單照顧都忙不過來了,根本無法出門。
這時候,就算沒打到照面,但透過本書,在家就能「聽聞」跟自己有相同處境的夥伴們的經歷,不是也很好嗎?
我相信,在這本講述「兒子照顧經驗」的書中,一定會有讓已經知道兒子照顧的你收穫良多的內容。
對了,其實這本書背後還有一個主題,那就是男人心的心理學。特別是針對人際關係進行分析,探究男性不為人知的一面。
閱讀這本有關兒子照顧的書時,你應該會發現內容也適用於照顧以外的事。沒錯,本書一定有很多身為男性的你跟其他人互動時,或是一群男人聚在一起聊天時,不由得產生共鳴的地方。
像是丈夫和妻子對彼此的期待和分歧。
長期以來對手足複雜的心思與競爭。
職場上「正確」的應對及個中的苦悶。
在一起很開心,卻什麼也不能透露的朋友關係。
而男人們所謂的共鳴,與其說是在面臨兒子照顧時產生的體會,不如說是在面對兒子照顧之後才有的領悟。
為什麼這麼說呢?說穿了,就是因為照顧父母是「女人的工作」。實質上照顧父母的,目前還是以女性居多。畢竟,「兒子照顧」這個詞彙的誕生,就一語道破由身為男性的兒子來做這件事有多麼「特殊」。
要不是因為出現了兒子不得不去做「女人的工作」的「異常情況」,男人們人際關係的裂縫及危險還真難被察覺(又或是雖然察覺卻視若無睹)。
換句話說,這本有關兒子照顧的書,不僅談照顧,針對兒子/男性也多有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