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創後退式的前進:引導父母從主導轉為引導,培養孩子自主成長。
★從認識自我到知行合一:五大主題循序推進。
★實用具體方法:提供心理安全感、情緒學習、善意溝通等實踐工具。
★強調自我覺察與反思:教育是父母自我成長的旅程,透過陪伴孩子回應自身生命。
★貼近生活案例:以真實故事闡述理念,引發共鳴與啟發。
★破除教養迷思:針對常見誤區提供新視角,建立健康教育觀。
後退式的前進X自我覺察X心理安全感
一部讓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指南,
從自我覺察到知行合一,讓家庭成為愛的實踐場域。
這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一趟與孩子共同探索生命意義、
實踐幸福的溫暖旅程。
你是否曾被孩子的脫序行為、情緒風暴、學習困境,甚至對生命的冷漠所困擾,感到無助且迷茫?在這個價值觀多元、世界快速翻轉的時代,我們似乎遺忘了教育最深層的意義——它不該只停留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更應是品格的鍛鍊與情性的涵養。而家庭,正是這一切萌芽、紮根,形塑孩子人格與情緒管理能力的關鍵場域。
本書將引領你走進一場溫暖而深刻的生命探索。這不僅是一本教養書,更是一份邀請,邀請你卸下焦慮,停下腳步,進行一場意義非凡的「自我覺察」。你將學會獨特的「後退式的前進」智慧,從傳統的「主導」模式轉變為溫柔的「引導」,從單純的「陪伴」過渡到放手的信任,最終賦予孩子自我主導的能力,讓他們成為自己人生的真正負責人。
透過五堂精心設計的幸福課程,從「找到自己」的內在基石,到「知行合一」的實踐力量,層層遞進地為你的家庭建構一套完整的幸福學。這趟旅程,不僅僅是為了孩子的成長,更是父母自我超越、邁向圓滿人生的重要契機。因為,真正的幸福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終點,而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走過的每一步,在彼此的愛與陪伴中,共同實踐的生命智慧。
在這本書中,你將學到:
✔ 暫停與正念覺察 在衝突中先慢下來
✔ 覺察自我與情緒 找到行為背後的原因
✔ 善意聆聽與對話 取代命令與指責
✔ 轉念行動與引導 讓孩子長出自我主導力
這是一場家庭共同的生命練習,當你放下急於糾正的衝動,轉而用覺察、傾聽與信任去回應,你會發現,孩子不僅在成長,你自己也在蛻變。本書將陪伴你一步步建立心理安全感,培養穩定的親子關係,並讓愛與幸福在日常中自然發芽、茁壯。
【本書內容】
本書分為三大部、五個核心主題,幫助家庭成員共同成長,實踐幸福。
第一部|看見彼此,找到自己
探討如何在個人獨立與相互連結間取得平衡,著重建立家庭「心理安全感」,同時鼓勵從被動的「包容」轉為積極的「欣賞」,看見家人的獨特「特點」,並透過日常對話互動,培養孩子拓展視野與自我覺察的能力。
第二部|理解生命的深層議題
引導家庭共同建立核心價值,作為面對生活抉擇的依據。強調在情緒中按下「暫停鍵」,學習「正念覺察」,並將思維習慣從「評判者」轉變為「學習者」。同時,探討死亡對生命的積極意義,鼓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生死關懷,例如透過閱讀、服務、家庭活動等,讓有限的生命活出無限的價值。
第三部|創造幸福家庭的實踐行動
強調幸福不是追求單一目標,而是「做更好的自己、更溫暖的他人」的日常累積。鼓勵父母欣賞孩子的獨特與天賦,培養其面對困境、創造幸福的多元能力。透過幽默感與閱讀習慣豐富生活,同時將「知道」轉化為「做到」,以「追求更好而非完美」的態度,用「愛的語言」進行有效溝通,耐心陪伴孩子,建立成長型的家庭學習文化。
★專文推薦
黃國珍∣品學堂執行長暨《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
★各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莊福泰∣高雄中學校長
劉美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特聘教授兼教務長
蔡淇華∣作家/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藍偉瑩∣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創辦人
劉桂光
社團法人中華點亮生命教育協會理事長、臺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兼任講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顧問,同時為《親子天下》翻轉教育專欄作家。曾任臺北市立復興高中校長、松山高中代理校長與教務主任,以及國立中央大學兼任講師。長年投身教育現場,以國文與生命教育課程啟發無數學生的思考與成長,並榮獲臺北市101年度特殊優良教師(導師類)。
以「幫助學生找到未來方向」為教育的核心價值,秉持「做更好的自己,更溫暖的他人」的信念,提出「後退式的前進」教育哲學,主張以寬廣視野與耐心,給予學習者成長的空間與時間。特別喜愛與青少年互動,善於傾聽並陪伴他們面對學習、生活與人際挑戰,也關注親子溝通與家庭的生命教育。目前持續推動生命教育與社會關懷,期望每一個生命都能被看見、被尊重、被成全。
推薦序 家庭,形塑生命的方向,也見證生命的圓滿
推薦序
推薦序
推薦序
推薦序
序章:從教育理念到教養實踐的幸福方程式
• 因為孩子,所以我們變得更好
• 行為中的情緒與想法
• 教育、教養大不同
• 找到自己的教育理念
• 孩子是父母人生變得更加圓滿的導師
• 後退式的前進: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生命教育
• 學習從其他角度看待自己的故事
• 深刻反省自己的生命經驗
• 家庭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 防患於未然的家庭生命教育
第一部|看見彼此,找到自己
第一章:找到自己:從看見他人開始
• 認識你自己
• 在「找到自己」與「看見他人」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 幫助每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也要幫助自己
• 認識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 從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拓展視野
• 建立有安全感的家庭,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 從「包容」到「欣賞」
• 關於「找到自己」的迷思
第二部|理解生命的深層議題
第二章:價值思考:建立家庭的核心信念
• 發現家庭生命教育的北極星
• 家庭教育的核心價值:責任與關懷
• 不在情緒中思考與行動:先感受心情,再處理事情
• 改變思維習慣,成為一個「學習者」
• 學習正向思考與行動
• 隨時覺察自己的情緒與思維習慣
• 從聆聽中覺察自我,看見對方
• 學會聆聽,更有智慧
• 有愛的溝通約定
• 脈絡化的理解與引導
• 以價值思考來面對焦慮,將擔心轉化成為方法
• 透過深刻的反思成為終身學習者
• 關於「價值思考」的迷思
第三章:關懷生死:面對生命的有限與無常
• 人為什麼活著?
•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何處去?
• 讓今天的我比昨天更好
• 理解死亡讓人生更精彩
• 用愛才能超越死亡
• 學習愛與被愛
• 便利商店的生死學
• 死亡帶給我們的力量
• 生死關懷還可以這樣做
• 讓有限的生命可以無限!
• 關於「死亡」的迷思
第三部|創造幸福家庭的實踐行動
第四章:看見幸福:帶得走的能力如何養成
• 幸福是什麼?
• 做更好的自己、更溫暖的他人
•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創造幸福的能力
• 看見孩子的獨特與天賦
• 正向的教育態度,努力做最重要的事情
• 尊重孩子是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 做好情緒學習是幸福的關鍵
• 學會喊「暫停」並練習「正念覺察」
• 暫停之後的反思:道歉的力量
• 保持生活的幽默感
• 培養閱讀的能力與習慣
• 關於「看見幸福」的迷思
第五章:知行合一:用實踐行動讓家人彼此相愛
• 從「知道」到「做到」
• 追求更好而不是完美
• 我們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很美
• 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
• 陪伴孩子持續學習
• 面對孩子犯錯時
• 我在乎你,我願意理解你
• 耐心陪伴孩子長大
• 建構成長型的家庭學習文化
• 「知行合一」的實踐練習
終章:成為自己:讓生命教育在家庭中成為愛的實踐
• 幸福是生命的長期實踐與累積
• 為什麼家庭需要生命教育?
• 因為處處艱難,所以我們更幸福
序章 從教育理念到教養實踐的幸福方程式
若你不斷尋找幸福,那永遠不會快樂;但若你尋找的是生命真義,那將散發不一樣的光采。
阿爾貝.卡謬(Albert Camus)
因為孩子,所以我們變得更好
二○二五年三月左右,在不同的場合遇到的幾位朋友,都跟我推薦一部影集《混沌少年時》,沒多久社群媒體上就出現不少討論這部影集的文章。影集是描述一個少年殺人的故事,少年的個性看起來很好,是個聰明的孩子,在學校的成績也不錯,可是卻成了殺人犯。影片中可以看得出來,父母親非常努力、用心地教育兩個孩子,父親從自己成長的經驗中學習到自我約束,堅持不以暴力對待孩子;母親則專注成為一個家庭主婦,照顧好一對兒女。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同一個家庭、同樣的教養方式,女兒如此貼心,但兒子卻成了殺人犯,這樣強烈反差的劇情安排,讓人看了更揪心、更難過。
許多看過影集的人都感受到教育的沉重與艱難,也不免要問:這對用心努力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出了什麼問題嗎?我們該怎麼做呢?有可能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嗎?
在一次朋友聚會中,大家開始談論教育孩子的甘苦與挫折。一位朋友說,他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孩子說謊。他強調,平時孩子只要勇於認錯他都能包容,但一旦發現孩子說謊,就會立刻處罰,有時甚至是打罵。其他朋友雖然認同孩子應該誠實,但也提醒他,用暴力解決問題可能會讓孩子更害怕說實話,甚至變得更會隱瞞。還有朋友抱怨,孩子每天只想打電動,補習和家教都沒有效果,學習動機低落,考試成績也不理想。太太們在各自的聚會中,也常談到教養的壓力,甚至會抱怨丈夫像另一個需要教的孩子,一家子都需要管理,讓教育變得更加困難。這些分享看似在討論方法與技巧,但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父母其實缺乏對「教育的核心理念」的思考。大多數人在遇到問題時,只急著找出方法來解決,卻很少問自己:「我的教育理念是什麼?我最在意的是什麼?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C. Brooks),曾經回憶起他與兒子互動的一段往事。當時,他常常嘮叨兒子的作業和成績,讓父子之間的關係變得很緊張,講話的氣氛變得越來越糟。他警覺到這樣的狀況,於是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想法,他說:
「我意識到我其實不是真的很在意他的成績表現,只是希望他能長成一個有責任感、道德、忠誠、適應力強的人。」
布魯克斯的自我覺察,是很典型的把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從「教養」轉成「教育」的例子。從那天起,他停止碎念,不再和孩子討論成績的事,而是開始談論他所在意的那些價值觀,討論如何成為那樣的人。
華人社會通常很重視孩子的教育,所以家庭中對孩子的關注度是非常高的,也因此經常出現父母嘮叨、碎念的情況,長期累積下來,輕則關係變得冷淡、極少互動,重則關係惡劣、衝突不斷。因此,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深刻的反思與學習,沒能覺察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麼?家庭教育的目標是什麼?便容易錯把孩子外在行為的好表現當成教育成功,誤將教養的方法當成解決問題的來源,那些看似很好的行為表現與有特色的教養方法,反而可能成為家長們困惑的來源。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爸媽會覺得:我也是很認真在教育孩子啊!為什麼還是一大堆的問題?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總是那麼乖?他們怎麼都沒有問題?難道不是學業成績好就可以了嗎?
行為中的情緒與想法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其實都藏著一種信念、一種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可能是他們自己意識到的,也可能是從大人那裡潛移默化學來的。以說謊這個行為來說,當孩子選擇說謊,很多父母會立刻指責,甚至懲罰。但如果我們只處理「說謊」這個行為,很可能會忽略了更重要的問題──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說實話?
是因為害怕懲罰,或是曾經試著誠實卻換來責備與受罰;又或者,是我們自己在生活中不自覺地說了許多善意的謊言,孩子學習了這種「模糊標準」。這些背後的動機,才是教育該真正關心的核心。父母應學習從行為中看見訊號,並用耐心與關心來回應,協助孩子面對問題、理解價值,才是真正落實家庭生命教育的開始。
我們要注意的是,不論什麼年紀的孩子,我們應該要將他們呈現的各種行為視為成長的訊號,我們要用心解讀這些訊號背後的想法與需求,轉換成日常的家庭教育。例如孩子常常說謊,我們通常的處理方式是:告誡孩子甚至處罰他們,要求不可以說謊,把焦點放在孩子不可以說謊,然後以各種方式處理說謊這個行為。就是以「教養」的方式面對,只是急著解決我們認為的問題,卻忽略了孩子為什麼要說謊,這個可能牽涉到的是孩子的價值觀,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議題。
多數的大人也會說謊,可是我們卻告訴孩子不可以說謊,這樣的教育方式肯定就是不周全的。因此,家長要反省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是否有一致性?是否有掌握家庭教育的核心價值?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孩子會不會說謊,而是為什麼不願意誠實?是我們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對說實話感到害怕?還是家庭中缺乏心理安全感,讓孩子害怕面對問題?又或者我們自己就在說謊,用多元的標準在看待生活中的事情,讓孩子有樣學樣?這些才是我們需要特別關注的!
教育、教養大不同
在探討家庭的生命教育之前,我們先來理解一下「教育」與「教養」的不同,了解其中的差異,會讓我們更清楚地知道應該如何看待孩子的教育,以及如何定位自己在孩子生命中的角色,如何去拿捏不同的教養方法!
《說文解字》說「育」這個字是:「養子使作善也。」《易經.蒙卦》上則說:「君子以果行育德。」說明了這個「育」字與品德有關。「育」也有培育長大的意思,這個部分與「養」是很接近的,像是《爾雅.釋詁》就說:「育,長也。」《中庸》說的「發育萬物」,也有生長的意思。「養」這個字的部首是食,《說文解字》說這個字的意思是「供養也」。《易經.頤卦》說:「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偏重在生活撫育、日常照顧層面。
從字義分析可以理解,兩個字都有生活照養的意思,但教育比較偏重有系統、有結構的學習過程,目的是培養幸福的能力、良善的品德與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等等;而教養則是日常生活的照顧、面對生活的應對態度與行為方式的積累。因此「教育」中可以包含「教養」,但「教養」若未經覺察與整理,未必能轉化為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說,教育是大方向的確定,關注的是建構幸福家庭的主軸與核心價值;而教養則是朝向這個方向的實踐,是我們用以實踐這樣的主軸與核心價值的各種方法。
以大家經常討論的,關於孩子是要「窮養」還是「富養」為例,如果你偏重在提供孩子的生活環境與經濟條件上思考這個問題,那這就是偏向教養。換個角度來看,若是你希望培養孩子感恩堅毅的人格、有責任感、懂得珍惜並關懷他人,這些就是屬於教育的面向,這便無關乎富養與窮養,也就是說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都不是問題。當然,如果我們可以清楚地掌握這兩個不同的層面,把「教育」理解為「教育」及「養育」那也是可以的!換言之,討論是窮養還是富養,是養育方式的選擇,而選擇的依據與達成的目標則是教育,是父母親需要關心的核心價值。丘美珍在她的新作《工作媽媽學會的事》 中說道:「窮養?富養?不如智養。」這個「智養」就是非常好的教育觀點。
推薦序
家庭,形塑生命的方向,也見證生命的圓滿
品學堂執行長暨《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
我認識劉桂光校長超過十年。這麼多年來,他待人始終親切真誠,教學時的專注與溫厚也從未改變。除了長年投身教育現場,桂光校長更深耕另一個對人一生影響深遠的領域──「生命教育」,並擔任「社團法人中華點亮生命教育協會」理事長多年。他不僅在體制內學校擔任校長,更帶領協會夥伴走進全台四所矯正學校,陪伴曾走過歧途的年輕人,在重新尋找方向的過程中,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為原本幽暗的心點亮一束光。
想到他在矯正學校中所陪伴的孩子,以及造成他們誤入歧路的種種原因,我聯想到近年極受歡迎的動漫《鬼滅之刃》。表面上,這部作品是人鬼廝殺的戰鬥故事,然而在敘事深層,家庭價值與生命教育的失落,才是推動角色命運的暗流。許多角色之所以選擇成為鬼,並非僅因渴望力量,而是因為原生家庭破裂、親情缺席,或社會的冷漠,使他們在早期便失去了對「人」與「家庭」的信任,最終投向「鬼的家庭」,尋求扭曲的歸屬感。
透過這些角色的悲劇,傳達了關於家庭生命教育的深刻啟示:家庭是生命教育的起點,愛與安全感的缺失會讓人尋求替代,甚至有害的歸屬感;而親情的真諦在於接納與理解,而非控制與利用,以化身為鬼的累所建構的「蜘蛛家族」為例,正是權力扭曲親情的警示。此外,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的健全,會直接影響人在逆境中做出的選擇──若妓夫太郎與墮姬在幼年獲得基本尊重與照顧,也許就不會踏上成為鬼的道路。
原生家庭在一個人的人格與生命態度中扮演不可取代的角色,它是孕育情感與價值觀的搖籃。與鬼的故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炭治郎的家庭。雖然家人早逝,但父母生前的溫柔與教誨,塑造了他面對困境時仍能理解敵人、尊重生命的品格。這樣的對照,凸顯出家庭生命教育不僅影響童年,更在生命關鍵的抉擇時,決定人是走向光明還是墮入黑暗。
穩定而充滿愛的家庭,能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勇於探索世界,也有力量在挫折中復原。而價值觀與人生觀的養成,並非來自教條式的灌輸,而是在父母的言行與生活細節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尊重、誠實、責任感、同理心等特質,都是在一次次日常互動中自然吸收與內化的。家庭更是孩子進入社會的第一個縮影──在與父母、手足的互動中,學會溝通、協調、分享與解決衝突,這些經驗構成日後人際與職場立足的基礎。
生命教育也是從家庭開始。透過日常的關懷,孩子感受生命的溫度與相互扶持的力量;當家中長輩逐漸老去,或心愛的寵物離世,他們便在真實的經歷中學會理解生命的循環與告別的意義;父母對生命價值與存在意義的態度,會深刻影響孩子看待世界與選擇人生的方式。
在這個親子教養焦慮高漲、家庭互動日益薄弱的時代,今天的父母包括我自己,期待有人能夠提點我們為了孩子與家庭可以做什麼?以及可以怎麼做?桂光校長彷彿聽到我的心聲,以他在教育界多年陪伴青少年,觀察家庭中親子的互動,佐以生命教育的思維,完成《先別急著教孩子》一書。
這本書不只是為家長所寫的一本教養指南,更是一本引領我們重新思考「教育是什麼」、「我們究竟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的生命之書。桂光校長以溫厚而深刻的筆調提醒我們:教育不是技術的選擇,而是信念的實踐;不是行為的矯正,而是生命的回應。誠懇地邀請每一位父母回到生命的本質,重新凝視我們與孩子、伴侶以及自己的關係。全書可以歸納出以下五個閱讀面向:
一、從教育與教養的差異,看見本書的深度
我們常說要「教好孩子」,但卻不太分辨「教養」與「教育」的不同。桂光校長清楚指出:「教養」是日常的引導與規範,偏重行為與態度的建立;而「教育」則更關乎理念與價值的形塑,是父母自我覺察與信念實踐的歷程。書中以「教育優先於教養」為根本,從價值觀、世界觀與人生觀的層次,幫助我們釐清,唯有理念清楚、方法才有依據;唯有信念紮實,教養才能走得穩健而溫柔。
作者更以「後退式的前進」這個深具哲學意涵的提法,引導父母放下控制、暫停指責,先退一步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與情緒,進而用理解與引導取代指責與主導。這是一種成熟父母的教育溫度。
二、從現實故事出發,直擊人心的省思
本書最動人的部分,是桂光校長大量引用他在教育現場與人生歷程中,親身經歷或耳聞的真實故事。每一則故事都不是空泛的案例,而是充滿體察與反省的生命對話。例如那位因一次衝突而與兒子疏離,直到進入矯正學校才慢慢修復母子關係的媽媽;或是一位學生在老師眼中是「三分」表現,但在圖書館主任眼中卻是從「負四分進步到正四分」的「八分」表現,這些都讓我們看到:用怎樣的眼光看孩子,將決定我們給他怎樣的教育。
這些故事之所以動人,不單是真實,也因為桂光校長從中展現了一種深刻的「看見」能力。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與情緒,看見父母的焦慮背後的期待與恐懼。從而提醒我們:孩子不是我們要控制的對象,而是我們成為更好自己的導師。
三、書寫的是孩子,更寫給大人看的成長之書
整體而言,《先別急著教孩子》並非只為孩子而寫,真正要面對的,其實是每一位大人。我們常說「孩子是未來」,但事實上,孩子永遠活在大人所塑造的現在。若我們不願意看見自己的脆弱、不願覺察自己的價值選擇,不願與伴侶進行理念對話,家庭教育就會失去根基。
桂光校長特別引用美國作家蘿莉.戈特利布的話:「我們都是自己生活故事的不可靠敘述者。」提醒我們不要陷入自己習以為常的詮釋,而要學習「從其他角度看待自己的故事」,勇於反思與修正,才可能真正地改寫家庭的敘事,也改寫孩子的人生劇本。
四、從哲思到實踐,系統性建構的幸福藍圖
本書架構清晰,內容分為三個部分、五大主題:從「找到自己」開始,到「價值思考」、「關懷生死」,再到「看見幸福」與「知行合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這不是一種單一方法的倡議,而是一整套思維與實踐的整合。有教育理論的深度,有具體可行的教養策略,有心理學與哲學的支持,有生活中可隨手實踐的行動建議。每一頁都散發出對生命的尊重、
對孩子的信任、對家庭幸福的信仰,幫助家長逐步建構屬於自己的家庭生命教育理念。
五、寫給焦慮中的你,也寫給渴望學習的我們
這本書,適合所有在教育路上摸索的父母閱讀,也適合每一位對生命教育有興趣的教育工作者閱讀。它溫柔而堅定地告訴我們:教育不是急著「改變孩子」,而是願意「成為更好的自己」;教育不是追求結果的比賽,而是一場價值的養成與陪伴。在書的最後,桂光校長寫道:「讓孩子成長,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一場教育信念的實踐。」是的,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方法,而是更深的覺察;不是更高的標準,而是更深的理解與接納。
面對生命的旅程,「圓滿」是追尋的終極目標,我們看似走得很遠,但回首走過的路,或許會發現所有足跡是成就家庭圓滿的道。「家庭」的存在如生命旅程的第一課,也是最後一站,見證生命的圓滿。如果你曾因孩子的表現而懷疑自己的能力,因教養的選擇而心生挫折,這本書會為照亮你重新出發的方向。如果你正在尋找一套能長久陪伴家庭成員成長的教育哲學,這本書是值得細讀的生命地圖。推薦給每一位渴望與孩子共同成長,也願意回望自己生命故事的父母與教育者。
溫蒂.蜜雪兒(Wendy Mitchell)
安吉勇
陳冠伶
葉乃嘉
呂俊甫 著
艾 偉 編輯
孫邦正 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