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媽媽的人生也是!
「當媽媽,可不可以不偉大?」
母職的真實心聲完全揭露
────寫給所有────
永遠下不了班的媽媽
擔心自己不夠愛孩子的媽媽
職場焦慮的媽媽
「這不是一本告訴女性應該做什麼的捷徑指南,而是一段探討女性正在經歷什麼、渴望什麼的深刻對話。」──泓舟(本書作者)
◎母親就是要承受(育兒的)一切嗎?
◎無法符合理想的母親形象,就不是好母親嗎?
◎可不可以只當一個及格的母親就好?
◎可不可以期待孩子的爸爸也多投入一點?
◎當媽媽沒問題,問題是,當所有的人都在期待你會是一個全心投入的媽媽──包括你自己。而你自己的才華、事業、成就、自我,都將因此犧牲。
這是一本挑戰母職天生認知的訪談集。在本書中,作者訪談二十餘位女性,有些人是全職媽媽、有些人是職業婦女,還有兩代人共同照顧等,不同育兒條件下的女性。在作者的引導下,她們卸下心防,去談那些看起來不夠正向、不夠光明,甚至令人覺得「當媽媽怎麼可以這麼想?」的心聲與想法。
「如果將母親們進退兩難的複雜處境置於不斷變遷的社會大環境中分析,會發現她們的困境是具有普遍性的;而落在每一個個體身上,又是複雜而幽微的。像大海一樣,儘管看起來都是一望無際的蔚藍,若仔細聆聽,可以發現每一片海浪打落在礁石上所激起的潮水聲不盡相同。」──泓舟(本書作者)
本書記錄了居住於城市的職場媽媽、單親媽媽、全職媽媽、兩代人共同育兒等育兒條件下的女性,希望透過她們相似又不相同的故事,來探討母職背後的本質;以及,拋開母親的身分,她們渴望成為的那個自己究竟是誰;並試著尋找解決女性如此疲憊與困擾的線索……。還有家裡的那位隊友,究竟是「神」?是「家具」?還是完美的「皇帝企鵝爸爸」……
★關於人生規劃★
如果我沒有結婚、沒有生孩子,甚至是沒有生第二個孩子,我的人生是不是會完全不同?肯定會。我配偶在職場上的成就,是不是也是我本應享有的成就?
★關於孩子I★
結婚、生子後,孩子就是我唯一的價值嗎?除了育兒之外的所有成就,是不是都會因為我花比較少的時間在孩子身上,我沒有親手替孩子做早餐,甚至是我為了能夠早日回歸職場而放棄餵母乳,所以被質疑:「妳是不是花了太多時間在工作上,所以疏忽家庭,疏忽孩子?」
★關於孩子II★
就算是心甘情願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的母親,也得面對「孩子就是媽媽的成績單」的壓力。更可怕的是,這種壓力除了可能是外來的,也可能是內建的。也就是說,外人看著小孩,評語往往是「媽媽有沒有教好」;媽媽看著小孩,也往往會自我審查:「我把孩子帶好了嗎?」
★關於爸爸★
爸爸們──是在討論母職時,一個時常被忽略的主題,原因大多是在:爸爸與媽媽之間究竟該如何分工?而在過去的價值觀與社會視線下,爸爸通常在家庭中是隱形的。本書中,作者透過訪談,釐清相對於媽媽們,爸爸面對時代轉變,會如何思考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
★媽媽永不下班★
孩子長大成人、結婚生子後,媽媽就從「媽媽」的照顧責任中退休了嗎?答案是很難。現代化工業社會中,許多媽媽花了幾十年撐持家庭,照拂兒女。年老時也很難從母職當中辭退,而必須扮演兒女的後盾,幫忙照顧孫子孫女。媽媽從不退休,直到媽媽凋零。
「在書中,我試圖呈現母親的多重面向。職場媽媽在工作和育兒之間分身乏術的掙扎;全職媽媽在看似安穩的生活中默默承受的孤獨感;單親媽媽在育兒責任與追求自我之間來回搖擺......這些真實的敘述,旨在讓人們理解,當我們談起母親時,不僅有愛的光環,還有她們真實的喜怒哀樂。」──泓舟(本書作者)
【金句搶先看──育兒與教育】
§『我們習慣於歌頌母親的偉大,認定女性天生能夠勝任母親的身份,是孩子們的主要照顧者、陪伴者,但是極少有人會在一個女性成為母親之前,願意坐下來,面對面,耐心地告訴她,今後要為之付出怎樣的代價,生活重心將如何難以逆轉地改變。』
§『經過無數個抱著嬰孩一夜無眠的夜晚,她充分體認到:全職媽媽是一份從早到晚、沒有下班時間、沒有年假的工作。』
§『生孩子、養孩子,本就應該得到家庭的支持,把所有事都壓在媽媽一個人身上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公平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僅需要媽媽,也需要爸爸的教育和陪伴。』
§『教育的問題,其實不在於學什麼教育理念和方法,而是媽媽本身的提升。當媽媽的視野放寬、身心平衡的時候,引領孩子的成長就是副產品,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金句搶先看──關於婚姻】
§『在婚姻中,妻子或丈夫都不能百分百地做從前的自己。只要任何一方必須藉由壓抑個人需求來成全另一方,對一段長期關係而言,都是不公平的。』
§『無論從事何種工作的女性,即使家庭事務再費力費心,她們依然會讓自己站在問題的核心,主動成為家庭裡那個解決問題的人,而大部分的丈夫不會有這樣的認知,也不會主動自我要求。』
§『時間長了,妻子會慢慢從希望得到丈夫的傾聽、善解人意和力所能及的支持,逐步轉變為「他只要不和我唱反調,就太感謝了」。』
§『她們在一段關係中、一個家庭中,經年累月反覆表達自己的需求,即便有時候看起來是抱怨、是憤怒,像一個閥值很低的壓力鍋──事實上都在表明她們渴望被看見、被重視,以及得到尊重和有效的支持。』
【金句搶先看──個人自由】
§『「孩子三歲之前由母親照料,能成長得更健康。」這一觀點的影響力非常之深遠,也讓很多女性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自由。』
§『身為女性,我們已經在職場、家庭、各種人際關係和生活的縫隙裡,進行了太多的自我反思,做出了太多看不見的選擇。』
§『一切的變化都發生在她成為母親以後。她不再是她,是另一個被重組的人,不得不放棄、打碎一部分舊有的自我,才能和外界的軌道重新取得連接。』
§『比起成為一個別人口中「偉大的母親」,她們更加希望能夠「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孩子付出一切;她們更加渴望突破「母職終身制」的命運,嘗試不同於上一輩女性的人生。』
【金句搶先看──職場媽媽】
§『顧此失彼才是職業女性日日面對的難題。』
§『企業期待一名全身心付出的理想員工,家庭需要一個能盡力照顧孩子的理想媽媽,而大部分女性,走鋼絲般地在工作和家庭之間掙扎,忍受著兩難的壓力。──《職場媽媽生存報告》,美國聖路易斯大學社會學教授凱特琳.柯林斯著』
【金句搶先看──媽媽的媽媽】
§『兩代人在觀念、生活習慣上的差異,不得不為代際育兒模式貼上「相愛相殺」的標籤。他們彼此之間的愛有多深,羈絆就有多深,相伴而來的矛盾和衝突,亦浮現在兩代人同一屋簷下的朝夕相處之中。』
§『上一代女性深度參與下一代的育兒工作......等同於將母職再度延續。對於這部分女性而言,母職幾乎是終身制的,一旦開啟,就彷彿像個陀螺,在一代又一代的身邊,旋轉不停歇。』
§『徐阿姨在得知女兒懷孕後,毫不猶豫地前來幫忙,甚至將本應該屬於女兒的母職,本應屬於女婿的父職部分積極主動地一手包攬。母親的責任感幾乎刻在了她的血液裡,無法移除。』
【金句搶先看──單親】
§『有一天,女兒問起:「別的小朋友都是跟爸爸生活在一起的,為什麼我就不是呢?」立雯早就知道,這一天終歸會到來,於是選擇實話實說:「因為爸爸和媽媽離婚了,所以分開住了,我們還是很愛你,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後來,讓她從擔心中解脫出來,並感到釋然的原因,是女兒的原生家庭有所缺失是既成的事實,而望向四周,身邊那些在婚姻裡的中年朋友,夫妻之間也各有各的煩擾和問題,其實完美的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並不存在。』
【金句搶先看──共學團】
§『為人之母是很多女性開始「社區參與」的起點,「一起遛小孩」使她們與社區中的鄰里產生了更多深度的關聯,譬如通過定期組織活動、學習資源分享等,大人和孩子都重新發現了社區,在原本陌生而熟悉的環境中共同成長。』
§『女性在踏入社會、職場、婚姻、母職後,更加系統地認識到性別背後的含義,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差異,還有那些隱祕的選擇和為之付出的真實代價。』
【金句搶先看──爸爸去哪兒】
§『當爸爸們在家庭領域裡向前進一步時,男女在育兒中的勞動和情感付出,才有望達成一定程度的平衡;當我們不再用「偉大」、「超人」等詞語定義母親時,她們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鬆綁。』
§『與「職場媽媽」相對的應該是「職場爸爸」,但我們幾乎沒有看到過這一說法。這或許隱含了某種預設:一個女人成為媽媽後,就自然地要被劃分成「為了工作奉獻」的媽媽和「為了家庭奉獻」的媽媽。』
【好評推薦】
作者泓舟以一支溫暖的筆觸,寫盡千千萬萬女性的心坎。女孩到女人,再到「人」這條路上,歷經許多角色(女兒、老婆、媳婦、媽媽、職業女性)的挑戰。
穿山越嶺後,方才明白先做好「一個人」的角色才能平衡所有角色。所以,學會尊重自己、看重自己、栽培自己、造就自己,所有的挫折感即可一一克服。
路途有點遙遠,但成長的方向不變,泓舟寫出了每個案例破繭而出的幸福。
── 吳娟瑜(國際演說家、兩性專家)
關於母職的真實經驗,總是值得認識。
── 許菁芳(作家)
本書呈現的母親群像如此真切鮮活,帶著切膚之感傳達出那些被漠視已久的期待、困頓與掙扎。作者從具體而微的生活肌理著手,延伸到社會結構與觀念的分析。精微的觀察,犀利的質疑以及審慎的思考,挑戰著固化的母職身份與傳統的兩性關係模式,同時也蘊含著朝向未來的新希望。
── 劉擎(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採訪日常,千倍難於採訪戰地,因為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更溫柔的體察。泓舟這份珍貴的社會觀察,展現了中國城市女性,作為母親的生命細節。卸下「偉大」的包袱,每一個人都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找到意料之外的可能性。
── 周軼君(紀錄片導演、戰地記者)
泓舟
專欄作家,Podcast「自在談zizaitalk」主理人,看理想《母職難題:無限人生書單第十二季》主講人,曾任外資銀行研究員,媒體記者。
bb
好評推薦
作者序……006
探討女性正在經歷與渴望與深刻對話
第一章 看不見的選擇……015
「我一直試圖平衡一切,
而生活卻彷彿一只咧開嘴的玩偶,
惡作劇般地嘲笑著我。」
────
018 為什麼是「她們」?
024 找尋的脈絡
第二章 生育:重塑的自我……035
「這樣或者那樣做,是不是一個好媽媽?」
她不再是她,是另一個被重組的人。
「我是不是太自私了,沒有考慮小孩的感受?」
她希望自己是一個全能的知識型媽媽。
────
037 「為什麼他還是他,我就不一樣了呢?」
047 儘量做一個快樂的媽媽
054 「離開了主流的生活」
第三章 永不下班的職場媽媽……069
在某種意義上,
她可能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好媽媽,
甚至可能會得到這樣的指責──
「她總是在工作,不夠關心孩子」。
────
070 「如果妳沒有生第二個,可能就會先提拔妳升職」
077 「我是這個家裡的專案經理」
083 「像男人一樣工作」
093 每一次的決定都是抉擇
099 「我到底應該怎麼做,他才滿意呢?」
第四章 沉重的離婚時代……105
她常常在情緒接近潰堤的時候,
逼著自己多想想兒子,
於是馬上又讓自己表現得像個女戰士,
守好兩人的堡壘,盡力讓愛充滿其間。
────
106 「拼了命把孩子生下來的」
111 總覺得對孩子很愧疚
116 離婚不離家
119 「現在話語權在我這裡」
123 「對成立完美的家庭,沒有特別的執念」
128 沒必要營造幸福原生家庭的假像
第五章 全職媽媽:沒有第二個選擇?……137
「孩子三歲之前由母親照料,能成長得更健康。」
這一觀點的影響非常之深遠,
也讓許多女性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自由。
────
139 「從來沒有想過會變成一個全職媽媽」
148 一次溫柔的提醒
153 「沒有第二個選擇」
160 「希望自己能早點獨立」
第六章 沒完沒了的母職……171
「我覺得老人們實際上是沒有什麼界限的,
哪些是你應該管的,哪些你不應該管。
包括家裡的陳設什麼的,他們都會插手管。
他們覺得自己能侵入孩子的任何領域。」
────
174 「沒有什麼界限」
180 「她從來沒有試過別的人生 」
188 「相當於半個媽媽 」
第七章 母職焦慮:教育與被教育的……171
作為母親,女性無論曾經對自己的生活
有著怎樣的想像與規劃,
當孩子步入正式學習的軌道,
免不了需要和同齡人競爭之後,
都會不由自主地開啟「密集母職模式」。
────
204 「她怕什麼呢?」
208 「不努力就一定沒有收穫 」
215 「我往前推一步,他會往後退三步 」
220 「我放下了手裡的尺 」
第八章 隱形的父親?……231
「我覺得我老婆比我更擅長做這些事。」
────
233 家具爸爸
237 週末爸爸
241 救火隊員爸爸
246 皇帝企鵝爸爸
255 「時間貧窮 」的男人
第九章 女性的未來是媽媽嗎?……261
母性幻想才是女性幻想的核心,
對女性來說,來自內心的母性幻想,
是束縛自己的最強烈幻想。
────
263 放棄一些母性的幻想
271 退後一步:為父親們留出空間
279 走出家庭:互助式育兒
285 不生,還是生一個、兩個?
289 女人的未來
離開了主流的生活
琪琪三十一歲那年如願成了一個小男孩的母親。在她的規劃裡,三十歲是一個女性相對成熟的年紀,這時職場地位建立了一定的基礎,同時也有了一些積蓄可以撫養孩子,不論是在心理上還是經濟上,都到了一個穩定、有餘裕的階段──這和她丈夫的想法不謀而合,小孩的到來,是夫妻倆意料之中的欣喜。
剛懷孕時,她就半開玩笑半警告式地對丈夫說:「你可別讓我到時候『喪偶式育兒』。」
她記得當時得到丈夫拍胸脯堅定回答:「我肯定全力以赴!」
懷孕期間,她追蹤了好幾個兒科醫生的社交媒體帳號。奶粉、衣服、嬰兒推車……每一項她都向身邊已經當媽媽的朋友請教經驗,做了詳細的功課,並在反覆比較價格後,才從購物網站一一下單,或是去商場仔細挑選。
由於丈夫那段時間工作忙碌,常常需要出差,這些事情她都是靠自己和母親的協助,像一隻將要冬眠的松鼠,把松果一顆接著一顆搬回家一樣,完成了所有嬰兒用品的採買工作。第一次做媽媽,她做好萬全的準備,除了必需品之外,還特地買了全套家庭育兒書,一邊閱讀一邊劃重點,再貼上不同顏色的標籤。潛意識裡,她希望自己是一個全能的知識型媽媽,對小寶寶的所有狀況都能瞭若指掌。她期待自己可以變成一個有求必應的「哺乳動物」,像電視裡那樣,一手抱孩子一手敲電腦,而丈夫也能搖身一變成為超級奶爸,共同有條不紊地照料嬰兒。
現實很快告訴她,育兒是一個龐大又複雜的工程,而且很多時候,意想不到的限制和變數更讓她無能為力。由於分娩時過於用力,她腰部下方和尾椎附近劇烈疼痛,兒子出生後,這種疼痛感不分白天黑夜地折磨著她,剛生產完的半個月她幾乎不能坐在椅子上,坐下不超過兩分鐘,就疼到馬上從椅子上彈起來。她第一次深刻體會到何謂「如坐針氈」,她一整天大部分時候都只能側躺在床上,翻身也需要小心翼翼。幸好,有月嫂幫忙把孩子抱來餵奶,她一邊學著熟悉這份全新的工作,一邊努力克服生理上的疼痛,讓自己盡快調整好狀態,全力以赴地迎向自己新的工作、新的責任。
直到大約三週之後,腰部和尾椎的鑽心疼痛感才慢慢緩解。她終於能夠安穩地坐在椅子上,靠著椅背,從容地把她的小人兒抱在懷裡,低下頭看著那飽滿的、還沒有褪去黃疸的小臉蛋:細細長長的睫毛,用力吮吸著的小嘴,喝飽後輕輕呼吸的樣子……那一刻,身邊的一切,連帶著她自己,都彷彿散發出一層雋永、寧靜的光暈。
與此同時,琪琪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裡不再有黑白灰色的套裝、尖頭高跟鞋、精緻妝容,忙碌穿梭於商辦大樓和擁擠的捷運;取而代之的是嬰兒身上的奶香味,她還要接受和適應各種難以言喻的生理變化──鬆弛的肚皮,一條又一條深深淺淺、難以褪去的妊娠紋,持續隱隱作痛的尾椎骨,打噴嚏稍用力時的漏尿……從來沒有人告訴她,分娩之後的身體會經歷如此損耗,劇烈的程度簡直堪比一棟建築被推倒重建。或許正是這種被打掉重練的體驗,讓她更能感受到嬰兒和自己之間的深度連結──她是他的全部。
她在坐月子期間閱讀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至今還記得書中的一段內容:「在好幾個月裡,母親在他的生命中扮演著幾乎唯一的角色,可以說他完全要靠她。合作能力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起來的。母親是嬰兒接觸的第一個他人,他感興趣的第一個他人,她是孩子通向社會生活的第一道橋梁。」
這段話給了那時候的琪琪極大的影響,她也想用自己的心力鑄成那第一道橋梁──寶寶每晚醒來兩到三次,她像一個訓練有素的士兵,聽到一點輕微的聲響,立刻坐起,熟練地餵奶、拍嗝、換尿布、哄睡,再輕輕放下。深夜裡的兒子彷彿是個來到人間尋覓食物和安慰的小精靈,他和她之間全憑眼神的默契和簡單的「嗯嗯、啊啊、哼哼」來完成溝通,她是唯一可以帶給他滿足和愛的人類。
由於夫妻雙方的父母都在工作,還沒有到退休的年紀,沒辦法像很多城市裡的三代同堂之家幫忙照看孩子,月嫂走後,產假中的琪琪決定挑戰獨自帶孩子。她是和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人,她的一天二十四小時被劃分成很多小塊,幾乎每時每刻都圍繞著兒子的吃喝拉撒轉,瑣碎而漫長;可有時候時間又好像過得特別快,還來不及看幾頁書,和朋友聊聊天,一天就倏忽一下溜走。
她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終於辨認清楚嬰兒不同哭聲的含義。只要哭聲響起,無論是在白天還是黑天,腦子裡的警報聲就嗡地一聲響起來,她馬上用幾秒鐘的時間判斷接下來是餵奶、換尿布,還是陪玩逗樂,確保孩子的一切順暢進行。面對嬰兒的哭聲,她本來計畫採取育兒書上的做法,但後來意識到,那樣做似乎讓自己脫離了母性本能:
育兒書上說,聽到寶寶哭了不用馬上抱起來,不然以後寶寶一有需求就要被滿足,會很任性。但對新手媽媽來說這並不容易,只有先滿足寶寶,摸清楚脾氣和作息後,才能稍微放鬆一些,不然總是會想,是不是錯過了什麼。等他下次再哭起來,又會懷疑是不是因為自己(之前)疏忽了什麼,所以他又鬧了。哭是寶寶唯一的表達方式,再說這麼小的孩子哭總是有理由的。我有一次狠下心,讓他在房間裡哭了半小時,結果他一點都沒有要停(的意思),反而愈哭愈響,我後來還是忍不住進去抱了起來……
儘管先前翻了很多育兒書籍,在具體的實踐中,琪琪還是決定尊重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意願。她發現,如果堅持完全照著書本養,只會徒增自己的焦慮,「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不是嗎?」在經過和小孩日夜「交戰」後,她終於從他不同時間、不同音量的哭聲中,獲取一套解讀嬰兒的專屬密碼,這讓琪琪極富成就感和信心。然而,做母親的感受遠遠比純粹的喜悅和滿足要複雜得多。琪琪的丈夫工作忙碌,經常出差,一個月裡在家的時間大概只有四、五天。面對時常不在家的孩子爸爸,她除了接受,別無他法。
孩子出生以後,她好像和外界失去了一些連結,孩子永遠是阻攔她出門的必要且首要理由。起初,同事、朋友們紛紛來探望她,和她分享生命中的喜悅。很快,大家又回到各自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裡,似乎只有她,看起來是將人生向前推進了很大一步,可又彷彿被一股神秘力量拖到一個牆角,杵在邊緣地帶,動彈不得……
【作者序】
探討女性正在經歷與渴望與深刻對話
很開心我的書即將以繁體版與更多讀者見面,因為一些客觀原因,已有五年多未能造訪臺灣,這兩年間臺灣熱播的影視劇,尤其是涉及女性題材的作品,我格外關注,甚至如數家珍。這源於發自內心的好奇:當女性主義的風潮席捲全球,作為同樣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兩岸社會,在育兒、婚姻和家庭等議題上,會呈現出怎樣不同的應對和敘事?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下,我們的家庭成員之間有著密不可分又複雜微妙的關係。家,既是充滿愛意的避風港,同時也是一個權力博弈和價值觀交鋒的場域。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兄弟姊妹之間,矛盾與張力往往不可避免。過去我們習慣用「忍」來迴避衝突,試圖用沉默掩蓋分歧。然而,愈來愈多人開始勇敢直面這些問題,反思傳統價值體系的侷限,試圖在舊有的關係裡探索和重建一個新的世界。
如今一幅更為多元的家庭圖景正在展開:在公園或遊樂場,年輕的爸爸陪伴孩子玩耍的場景不再罕見,那些曾經在育兒事務中「隱形」的父親,開始與妻子共同分擔家庭責任,這變化背後,是兩性對彼此角色期待的逐步更迭。「男主外,女主內」不再是家庭分工的唯一模板,愈來愈多人認識到,育兒不僅僅是母親的責任,讓父親更深入地參與進來,家庭中的權力與情感關係才能達到一個平衡點。透過新的合作模式,我們正在重新定義「家庭」的意義:它不再是被固化角色束縛的場所,而是一個彈性、共生、互助的共同體。
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透過不同的母職狀態,重新審視「母親」這一角色。在當下社會,「職場媽媽」「全職媽媽」「單親媽媽」等標籤,構成了女性母職身分的主要定義方式。這些標籤不僅傳遞對母親角色的某種期待,也在無形中製造身分困境。而在女性主義風潮的語境下,「現代獨立女性應該如何」的倡導性論調,更是為她們增添了另一層迷惘與壓力。
在雙重夾擊之下,一些身處婚育階段的女性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一方面渴望忠於自我的主體價值,另一方面卻不得不為了滿足家庭和社會的種種期待,而將自己客體化。她們的實際困境常常被忽略,微弱的聲音在宏大敘事中容易被稀釋:她們正在經歷什麼?哪些結構性因素限制著她們向前?她們需要怎樣的支持和幫助?這些問題不僅關乎女性個體,也關係到整個社會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多元化的母職狀態。
在書中,我試圖呈現母親的多重面向:職場媽媽在工作和育兒之間分身乏術的掙扎,全職媽媽在看似安穩的生活中默默承受著孤獨感,單親媽媽在育兒責任與追求自我之間來回搖擺……這些真實的敘述,試著讓人們理解,當我們談起母親時,不僅有愛的光環,還有她們真實的喜怒哀樂。
我始終相信,「看見」是改變的第一步。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口號和論調,而是認識她們的故事,理解她們的掙扎,這種「看見」是承認每一位女性的獨特性,而非試圖將她們納入某種統一模板,儘管性別的認知變革正在發生,深層次的挑戰依然存在於細微之處。例如,社會對於「好母親」與「好父親」的要求仍然不對等,職場對育兒父親的支持力度也還遠遠不夠,想要在家庭的小範圍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不僅需要個體的覺醒,還需要突破現有家庭結構、育兒政策與社會觀念中的種種侷限,這些系統性的變化,才是決定女性在母職中能否獲得幸福感的關鍵因素。
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面鏡子,讓母親們在其中看見自己的身影,也為那些期待成為母親的女性提供一個真實的參照,這本書不是一分告訴女性應該做什麼的捷徑指南,而是一段探討女性正在經歷什麼、渴望什麼的深刻對話。
二○二五年一月
泓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