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590 元
數量:
2024年度暢銷書展任選2件72折
2024年度暢銷書展單本75折
2024年度暢銷書展(滿799送2025歷史轉換曆)
「相信直覺,超前部署,只有你才能救你自己!」
在不安定的年代,獻給每一個曾遭遇危險威脅、擔驚受怕的你。
「本書敲響了一個時代的焦慮」
三任美國總統安全顧問傳世之作 911事件後引發現象級討論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盤踞長達4個月 《歐普拉秀》為本書製作10周年指定訪談
18種語言全球熱銷20餘年 危險年代的必備護身寶典
──────────────────────────────────────────
臺灣商務印書館 OPEN系列創始作 1/4世紀經典強勢升級重現
收錄新版導讀、臺灣版作者序、大量實例及全新篇章
真正的恐懼是一份禮物,那是種天生的第六感,教你覺察危險,趨吉避凶;
無端的擔憂則是一份詛咒,那只是你製造的幻覺,並阻礙任何有建設性的行動。
直覺,永遠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第一優先考量。
屏除雜念干擾,學會傾聽、信任並鍛鍊自己的直覺,讓直覺越來越強大,
才能在千鈞一髮的時刻掌握求生訊號,有效抵禦暴力與危險!
──────────────────────────────────────────
車廂內有個乘客一直碎碎念,還開始對旁人叫囂,我該不該先躲開?
每次提分手,他就會哭著求我原諒他,甚至威脅要死給我看……
只不過在網路上發了篇文,酸民就天天留言騷擾,刪都刪不完!
被解雇的員工心生不滿,宣稱都是主管看他不順眼,害他被搞走,還說絕不會善罷干休……
上完廁所回來桌上多了杯飲料,他說是特別為我點的,不喝就是不給他面子?
隨機殺人、約會騷擾、職場霸凌、暗巷尾行、網路恐嚇;
回想每一個面對危險的關鍵時刻,你,都做對選擇了嗎?
殺警嫌犯持槍逃逸、狼師遭爆長期性侵、政治人物街頭暗殺、嗜血八卦啟動失智列車……
治安崩盤的社會,世界只剩下兩種人:加害者,和被害人。
暴力和危險,以各種面目在各種角落出現。任何人都不再能保護你。你最後的希望是自己。
──────────────────────────────────────────
被歐普拉譽為研究暴力行為首席專家、擔任過雷根與布希總統安全顧問的作者蓋文.德.貝克,將帶領讀者親臨暴力現場,精密分析街頭犯罪、辦公室暴力、婚姻中的殺機、癡心糾纏與恐嚇威脅,以及青少年暴力的內在成因和外在特徵。他整理大量真實案例,清楚列舉每個前事件指標,更建立一套威脅評估系統,讓你具體知道危險離你有多近,教你解讀身邊迫切的威脅訊息,化恐懼為助力,及時採取有效預防指施,保護你和你的家人。
本書集結了蓋文.德.貝克幾十年來研究暴力的實際成果,一出版後立刻成為暢銷書,話題不斷,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停留了17個星期,並以18種語言出版。歐普拉在節目中多次介紹該書,2008年甚至做了一個紀念該書出版十周年的特別節目,該書也在賴瑞.金(Larry King)的節目中出現了整整兩小時,連續三周黃金時段直播,更占據了《時代》雜誌的兩個中心版面。十多年來,本書已成為英語世界談論社會暴力、虐待行為與安全議題的必讀書籍。蓋文.德.貝克因此名列亞馬遜前百大自助書作家,本書也被選入50本心理學經典(50 Psychology Classics)。
這本書將教你解決以下問題:
1.我該如何面對那些拒絕放手的人?
2.應對恐嚇的最佳方式是什麼?
3.陌生人的舉動會對我造成什麼威脅?
4.我要如何才能幫助我重視的人更加安全?
蓋文.德.貝克運用他的專業知識,打破了大多數暴力行為是隨機且不可預測的神話,並表明它們通常有可供識別的動機,在發生之前有明確的警告訊號。透過他的職涯經歷及幾十個引人注目的真實案例,他揭示了暴力行為的複雜性,並詳細介紹某人是否對我們構成危險的事件前指標(PINs),讀者將學會如何:
1.辨別警告我們的求生訊號
2.依靠自己的直覺
3.區分真實及想像中的危險
4.預測危險行為
5.評估某人是否會使用暴力
6.不再逃避危險,讓直覺作主
此外,蓋文.德.貝克還提供了保護自己及所愛之人的具體方法。包括當有陌生人接近時該如何行動、什麼時候你應該害怕身邊的人、如果被跟蹤了該怎麼辦、如何發現匿名威脅電話的來源,以及當你面對一位暴力威脅者時,所可能犯的最大錯誤。他為那些飽受家庭虐待、職場暴力與情感脫困之苦的人提供深入的解決方案,更為那些死亡威脅、跟蹤狂、虐童犯、隨機殺人者,提供了一套獨特的分析見解。
蓋文.德.貝克深信,在任何威脅或暴力發生之前,暴力行為的受害者通常會有一種恐懼感。但他們可能不相信這股恐懼,並依循這股恐懼感採取對應的求救行動。重點在於,我們必須相信這股與生俱來的恐懼第六感,並鍛鍊直覺,如此才能學會識別潛在攻擊者的警告訊號。同時他也強調,必須區分真實的恐懼(fear)與無謂的擔憂(worry),前者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後者只是無心自擾,甚至會成為判別危險時的干擾雜念,陷自己於險境。
──────────────────────────────────────────
★書中名句摘錄
「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守護神,他會在危難來到前預先警告你,並在你身陷險境時,領你安然度過。」
「真正的恐懼是一份禮物,那是種天生的第六感,教你覺察危險,趨吉避凶;無端的憂慮則是一份詛咒,那只是你製造的幻覺,並阻礙任何有建設性的行動。請學習如何區分。」
關於否認危險→
「逃避問題,就等於簽下一紙分期付款的合約;現在少付,將來就要加倍償還。」
「正如同有人老往壞處想事情一樣,也有人在危險出現時,硬是不願意去正視。這類人有一種幻想:只要不去想或不去正視危險的存在,它就不會出現。」
「人類是唯一一種在證據確鑿的時候,仍然會否定危險存在的動物。」
關於女性安全→
「我建議各位,請記得『不』這個字,它就是一個完整的句子。」
「我奉勸常被迫為自己的憂慮辯護的女性,要知道,妳們的求生本能是上天的恩賜,它對妳們的安危懂得比他們男人多得多;本能是無須他們首肯的。」
「可以理解,男性和女性對安全的看法是如此分歧,因為他們是生活在兩個不同世界的人:談到安全這回事,追根究柢,男人是害怕被女人嘲笑,女人卻是害怕被男人殺害。」
「男性,不分年紀、地域,都要比女性來得暴力。職是之故,本書在提到暴力犯的時候,用的一律是男性化的代名詞:他。女性可以很驕傲地告訴世人,在暴力這件事情上,她們不打算和男性一爭長短。由此可見,政治上正確的事情,不一定在統計學上也正確。」
關於死纏爛打→
「大部分的人碰上糾纏者──不管是已分手的前男友、被開除的員工,還是偏執狂──在考慮各種不同的對策時很少會想過,什麼都不做也是一個可能的對策。」
「受害者總想去主動做些什麼,好讓那些追求者罷手。但無論怎麼做,你都沒辦法控制瘋子的行為。就像一場拳賽,他們當然不願意輸;問題是,他們也受不了贏,因為這意味著拳賽已經結束。只要擂台上一天有人,拳賽就一天不會結束。」
「你要改變你能改的,不要試著去改你改不了的。碰到糾纏不清的人時,最明智的做法莫過於停看聽,而不是瞎攪和。一旦選擇了攪和進去,那你就不用再想脫身了。」
蓋文.德.貝克(Gavin de Becker)
蓋文.德.貝克(Gavin de Becker)
全球首屈一指的人身安全防護觀念和技術開拓者。他的諮詢客戶包括美國聯邦政府機構、大企業總裁、好萊塢知名演藝人員和運動明星,也包括諸如受虐婦女庇護所及被跟蹤的市井小民。
童年時期飽受暴力陰影威脅的德.貝克,將自身經驗轉換為日後強大的專業實力。1980年代與美國法警局(USMS)共同設計了MOSAIC威脅評估系統,用來幫助最高法院、國會議員及中央情報局高級官員辨別陌生的暴力威脅。洛杉磯執法單位也採用他的系統,以協助警方管理並減少可能升級為殺人案件的家庭虐待事件。此外,他還協助檢方偵查 O.J.辛普森殺妻案等重大刑案,並制定新法律以管理暴力行為。
客戶眾多、在名人圈裡有「達人」(da man)之稱的他,1982年及1989年兩度獲任美國司法部的總統安全顧問委員。1997年出版他的首部著作《The Gift of Fear》,書中集結他幾十年的自救經驗與實際指南,上市立刻成為全美暢銷書。2000年為美國特勤局(UUUS)制定《保護性情報與威脅評估調查指南》。除了這些風光事蹟外,致力公益的他也成立偏鄉救濟基金會,長期為醫院裡的暴力傾向患者提供寵物陪伴治療,更為洛杉磯第一支家庭暴力專線提供全部資金,並讓每個人都能免費使用MOSAIC威脅評估系統。
雖然《The Gift of Fear》已問世超過25年之久,但他的成就與貢獻並不就此停留。2019年,曾為亞馬遜CEO貝佐斯工作的德.貝克,揭發了沙烏地阿拉伯王儲駭入並監聽貝佐斯的手機,將之與網路平台駭客攻擊事件串聯,並引發廣大迴響。由此可見,德.貝克的影響力橫跨將近四十年,堪稱一輩子都致力奉行「隨時保持警覺」的安全防護觀念。
梁永安、賴皇良
梁永安
臺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專業譯者。共完成近百本譯著,譯作涵蓋文學、社會科學、神學等領域,包括:《文化與抵抗》、《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啟蒙運動》、《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今日,何謂歷史?》等。
賴皇良(新版增補)
世新大學新聞系、英語系畢。旅居國外多年,習慣以不同視角看待每件事物。喜愛英日語,熱衷數學以外的雜學。最愛的作家是契訶夫。
專文推薦
林明傑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諮商心理師,社工師
聯名推薦
王俸鋼 精神科醫師
姚淑文 台灣防暴聯盟監事、東吳大學健康暨諮商中心主任
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
楊嘉玲 啟點文化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媒體名人熱烈推薦
「如果有種武器被證明能在大多數犯罪發生前就防止其發生,你會跑去買嗎?世界知名的安全專家德.貝克說,這種武器是存在的,但你已經擁有它了。它是「名為恐懼的天賦」。」
──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名主持人
「對於關心自己和家人安全的人來說,這是本全面且極富同理心的入門書。這本書不僅增強了讀者的能力,還能吸引你的注意力,不翻到最後一頁絕不罷手。」
──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知名演員
「一本指南書竟能讀來像部驚悚片……超前部署……堪稱「賦權」之書。」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德.貝克對恐懼及犯罪知無不言,而且頗有說服力……他集同理心、慰藉和常識於一體,令讀者為之驚嘆。」
──《新聞周報》(Newsweek)
「作者的核心前提為透過個人直覺,培養自身免於暴力行為的能力,如此恐懼將成為一份禮物。本書敲響了一個時代的焦慮。」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學習預測暴力,是預防暴力的基石。德.貝克是暴力心理學的大師,他的建議能拯救你的生命。」
──Amazon.com
「這份名為恐懼的禮物,也給了我們名為求生的禮讚。快讀吧。」
──林登.葛羅斯(Linden Gross),《擁有還是傷害》(To Have or to Harm)的作者
「絕佳且引人入勝,帶我們專注在人類回應實際或意識到危險時的複雜性。德.貝克重新定義了暴力的特徵,更挑戰了回應危險時的準則。本書適合曾因危險威脅而擔驚受怕的你。」
──安.伍伯特.柏格斯(Ann Wolpert Burgess),賓夕法尼亞大學護理學教授
「這本書能救你的命……每個想克服恐懼的人都該好好細讀。」
──史考特.葛登(Scott Gordon),前洛杉磯郡國內暴力委員會主席
「蓋文.德.貝克的著作是第一本解釋直覺如何絕佳地幫助我們抵禦暴力的書籍。」
──丹尼爾.彼得羅切利(Daniel M. Petrocelli,O.J.辛普森案原告弗雷德.高曼的律師)
「一部傑作……極具吸引力、啟發性的一本書,它剖析了暴力現象、闡明了它的神祕面紗,並向我們展示如何戰勝它。」
──艾瑞克.厚瑟(Erika Holzer),《以眼還眼》(Eye for an Eye)作者
「每個女人與她們所愛之人都該閱讀本書,它以引人入勝的方式提供了拯救生命的潛在資訊。這是我讀過教我們如何處理暴力的書籍裡,最值得向大家推薦的一本。」
──泰瑞莎.索爾達娜(Theresa Saldana),演員及電影受害者的發起人
「蓋文.德.貝克優異的洞察力,以及百科全書般地知悉犯罪者心理,這大大地幫助眾多案件成功起訴,當中也包含我處理的案件,現在作者即將跟讀者分享這些知識。」
──瑪西亞.克拉克(Marcia Clark),美國檢察官
臺灣版作者序
2021新版前言
第一章 危機四伏
我們太容易相信政府、警察、保全人員可以保護我們的安全,但,事情果真如此嗎?
逃避問題,就等於簽下一紙分期付款的合約;現在少付,將來就要加倍償還。
第二章 直覺的力量
我們很容易高估狗的直覺能力,卻低估自己的直覺能力。事實上,預測別人的行為是如此之簡單,有時候甚至用不著直覺也能去做這件事情……
第三章 生死攸關的預測之術
幾乎沒有什麼恐怖行為是沒有人幹過的。你必須接受一個事實:暴力行為不是由某些怪物幹出來的,而是由你我一樣的「人」幹出來的。
第四章 七種求生訊號
歹徒,都是最懂得隱瞞自己的專家,但是,歸納起來,他們有七種常用的手段。當你覺察到這七種訊號時,就是有人盯上你了。
第五章 最熟悉的陌生人
人類的行為,受八種原則所約束。一個人的暴力行為,不可能先於他的衝動而出現,他的衝動又不可能先於引發衝動的事件而出現。
第六章 暴力風險預測法則
到底事件的開端要如何界定?當你領悟到「前事件指標」就是事件的一部分時,預測就會從科學而變成一門藝術了。
第七章 危險之一:威脅與恐嚇的本質
恐嚇和承諾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它們都是一種宣示決心的工具,也同樣地說易行難。但,要如何才能判斷一個恐嚇有沒有真正的危險?
第八章 危險之二:死纏爛打應對心法
糾纏者往往會提出一些根本不可能的要求。不要說糾纏者的渴望別人很難辦得到,有時候,甚至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第九章 危險之三:職場暴力事件簿
對同事或公司做出毀滅性的行為,既不是罕見的也不是孤立的現象。今天,上班族的情緒有如活火山,稍一碰撞,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第十章 危險之四:婚姻中的殺機
婦女被毒打還不離開她丈夫的原因是什麼?被打又不許反抗,會摧殘人的自保本能。她會相信自己是個一文不值、不值得被保護的人……
第十一章 危險之五:女人口是心非,男人痴心絕對?
好萊塢電影裡,苦苦癡情糾纏的男人,最後都會如願以償,苦苦癡情糾纏的女人,都會死於非命。於是,我們不但在鼓勵雙重標準,也在鼓勵危險標準。
第十二章 危險之六:靑少年弒徒之路
今天,小孩在長到十八歲之前,在媒體上目睹的暴力行為有二十萬件。所以,他們也回報社會各種自殺,殺人,弒親……他們的命運,要如何改變?
第十三章 危險之七:行刺名人的心理曲折
暗殺者對他的行刺對象,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密關係。透過刺殺行為,暗殺與被暗殺者成了共同完成一件事業的合夥人。
第十四章 窮凶惡極的裴里
「她像爬蟲一樣,在我的腦子裡攀爬,從來沒有任何事情會讓我那麼揮之不去,從來沒有……」
第十五章 名為恐懼的禮物
最後,如果你能接納恐懼,那麼你可以善用兩條規律,降低恐懼出現的頻率,進而轉變你的生命歷程。
後記
致謝
附錄一:訊號及預測策略
附錄二:可用資源
附錄三:槍枝安全
附錄四:做好戰鬥的心理準備
附錄五:蓋文.德.貝克公司事務所
附錄六:左右預測成敗的要素
附錄七:詢問小孩學校以下問題
延伸閱讀
第一章 危機四伏(節錄)
我們並不知道,或許他已經在暗處盯著她有一陣子了;我們唯一確知的是:她不是他第一個加害的人。那天下午,當凱莉一心想把所有採購回來的東西一次從車上搬回家的時候, 她顯然是高估了自己兩隻手能捧多少東西。不過,凱莉不想多走一趟還有一個理由:天立刻就要暗下來了,而她一向盡量避免人黑後在外頭走動。當她踩上公寓的台階時,她看到公寓的公共鐵門又沒有關好(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了)。這公寓的住戶老幹這種事,她在心裡嘀咕。雖然鄰居鬆懈的戒心常常讓凱莉感到困擾,但這一次她倒是很高興鐵門沒關好,因為如此一來,她就可以省掉了掏鑰匙的麻煩。
凱莉用身體把鐵門頂上。她記得,當時她清清楚楚聽到門鎖發出「卡」的一聲,這表示她已把門關好。這樣說來,在她進入公寓以前,他早就潛伏在公寓的走道間了。
凱莉得爬四層樓梯才到得了自己的住處。就在她走到二、三樓的拐彎處時,一個袋子從她的懷抱中掉落到地上。袋子破開,裡面的貓罐頭散了出來,沿樓梯往下滾去。滾在最前頭的一罐在二樓的地方慢了一慢,然後,好像有長眼睛似的,轉了個彎,又繼續從二樓的樓梯往下滾,消失在凱莉的視線之外。
「抓到了!我幫妳拿上來。」一個聲音從樓梯下方傳了上來。凱莉並不喜歡這個聲音。這聲音有什麼地方讓她覺得不對勁。但一個面容和善的年輕人隨之出現在她的面前。這年輕人三步作兩步的拾級而上,邊走邊撿拾掉落在樓梯間的罐頭。
他說:「讓我來幫妳拿些東西吧!」
「不,謝謝,我自己應付得來。」
「妳可沒有半點自己應付得來的樣子。妳到哪一樓?」
她猶豫了-下子,然後答道:「四樓。我自己拿沒問題,真的。」
他沒打算聽她的話。他用一隻手把剛才撿到的罐頭抱在胸前,說道:「我也是要到四樓。我已經遲到了──不過可不是故意的,而是因為手錶壞了──所以,我們不要繼續待在這裡了。那一包給我拿吧。」說完,就伸出一隻手,搭在凱莉臂彎中看起來比較重的一個袋子上頭。「真的不用,謝謝。我自己可以。」
但他仍然抓住袋子上頭不放。「妳有沒有聽過一種叫拒人千里的人?」
凱莉的手堅持了一下子就鬆開了,讓年輕人把袋子拿了過去。這個小動作看似無足輕重,但卻是一個訊息:表示她願意信任他。當凱莉把袋子的操控權交到對方手上的時候,她實際上也把自己的操控權交到了對方的手上。
「我們動作最好快點,」年輕人走在她前頭,邊走邊說:「有一隻餓壞了的貓在上面等著我們呢。」
雖然這個年輕人看來除了想幫忙以外別無他意,不過凱莉仍然覺得怪怪的,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他既友善而又彬彬有禮,凱莉很為自己的多疑感到內疚。她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不信任任何人的人,於是他們一起走回到她家門口。
「妳知不知道貓三星期不吃東西照樣可以活?」他問道:「妳猜我怎麼會知道這個趣事的:有一次,我答應幫一個出遠門的朋友餵貓,結果卻把整件事情忘得一乾二淨!」
現在,凱莉已經走到了住處的門外,打開了門。
「東西在這裡給我就可以了。」她希望他會把袋子遞給她,接受過她的道謝以後就轉身離開。不過事與願違。他說:「啊哈,我可不想只差幾步路就讓妳把另一袋貓食打翻。」就在她覺得猶豫是否讓他進屋的時候,他笑著說道:「嗯,妳擔心什麼的話,學老片子裡那些太太那樣把門開著不就得了。我把東西放下就走,我保證。」
她讓他進了屋,但他卻沒有信守承諾。
勇氣來自恐懼
在向我陳述她被強暴和凌虐那三小時的經過時,凱莉不時會停下來,靜靜掉涙。她現在已經知道,那歹徒曾經用刀子捅死過另一個受害人。
稍早,我先帶凱莉到我辦公室外頭的小花園促膝而坐了好一會兒。進到我的辦公室以後,她的雙手始終握著我的雙手不放。凱莉今年二十七歲,原從事心理疾患兒童的輔導工作,不過,在遭到強暴以後,她已經有好一段時間沒有回到工作崗位了。那個面容和善的年輕人為她帶來了三個小時的身體折磨和最少三個月的心理創傷。她被他撕開的自信心有待重建,她被他刺破的自尊有待復原。
凱莉正在學習傾聽那個曾拯救她生命的微小求生訊號,當初好像就是未能聽從其他類似訊號,才在第一步就陷自己於險境之中。
凱莉用她那雙淚汪汪但卻清澈的眼睛直視著我,說她想了解那歹徒所使用的每一個策略。她想要我告訴她,是什麼樣的直覺救了她一命。其實,這還得由她來告訴我。
他強暴我後就一直拿槍指著我的頭。
「他下了床,穿上衣服,然後關上窗子。他看了看錶,一副有事情趕著要去做的樣子。『我得去一個地方。妳不必怕成那個樣子嘛,我保證不會傷害妳的。』」凱莉肯定他是在撒謊。她知道他打算要殺她。凱莉感到了一種事發迄今都沒有過的大恐懼。
他用槍朝凱莉晃了晃,說道:「妳給我乖乖待在這裡,不要動。我要到廚房找些喝的,之後,我就會離開。我保證。妳留在這裡,不要動。」他沒有任何理由擔心凱莉會違抗他的指示,因為自始至終──打從凱莉讓他幫她提袋子開始──她都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下。「你知道我不會動一下。」她作出了保證。
但就在他踏出房間的一剎那,凱莉也立刻披上床單,跟了上去。「我像個影子一樣跟在他後面,但他並沒有察覺。我們一起走過走廊。他停了一下,我也立刻停下來。他把目光定在當時正播著音樂的音響上。他把音響的聲量調大,然後就又繼續向前走。在他轉往廚房的時候,我就朝客廳的方向走去。」
凱莉穿過客廳,打開大門,走了出去。走出大門的時候,她聽得見他在廚房裡拉抽屜的聲音。她讓大門半開著。她走到對面的一戶人家,直接推門進去(她以前就知道這戶人家常常不鎖門)。她用一根手指放在嘴唇上,示意她那些驚疑不定的鄰居不要講話,然後輕輕把門鎖上。
「我知道,要是我留在臥室裡,他就會回過頭來殺我。我很肯定──雖然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如此肯定。」
「妳知道為什麼的。」
她嘆了一口氣,然後續續花心思去理清腦子裡的頭緒。「他起床、穿衣、關窗戶、看錶。他答應不傷害我,但這個話來得沒頭沒腦。他說他要到廚房找飲料,但我卻聽到他拉抽屜的聲音。他在找一把刀子,這一點毫無疑問。但不用等到他拉抽屜,我就已經曉得他到廚房要幹嘛。」她停了一下。「我猜,他之所以想找把刀子,是因為他嫌用槍聲音太大。」
「你憑什麼覺得他在乎殺妳的時候會不會弄出聲音來。」
「我不知道。」她頓了好一下子,目光穿過我身後,望向事發的當時。「啊……我知道。我懂了,我懂了,是因為他關窗戶的舉動。我就是從這一點知道他想殺我。」
假如他真的準備離開,他沒理由要關窗戶。這個細微的訊號提醒了凱莉。不過,驅使凱莉立刻從床上下來、跟在施暴者身後的勇氣,卻是來自恐懼。據凱莉的描述,她所感受到的那種恐懼,完全排除了她身上的其他感覺。它像一隻潛伏在她體內的野獸,並利用她腿部的肌肉讓自己站了起來。「這感覺反而讓我彷彿像個事不關己走過大廳的路人。」
凱莉所感受到的恐懼,是一種真真正正的恐懼,這種恐懼,既不同於突然被人嚇一跳,或是我們在看恐怖電影時感覺到的那種,也不同於我們被迫在人羣前面發言時所感受到的那種。這種恐懼,是一個人身處危險時最有力的盟友,它會對你說:「照我說的話做。」有時它會教你裝死,有時它會教你暫時止住呼吸,有時它會教你全力奔跑、尖叫或反擊,不過,這一次它教凱莉的卻是:「只要妳保持安靜,信任我,我一定會帶妳脫險。」
凱莉告訴我,當她得知是自己的直覺救了自己一命以後,她就重新恢復了自信。也說,她受夠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自責讓那人進到她屋子裡。她更對我說從跟我的會面中學會了很多事情,她相信自己再也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也許這件事對我不無益處。」凱莉若有所思地說:「奇怪的是,有了這一次經驗和你教我認識到的事情以後,我反而不像以前那樣怕單獨一個人在街上逛──不過,我想別人應該不必得像我一樣經歷這種遭遇才學會這些。」
其實我早就有跟凱莉同樣的想法。我知道,救凱莉一命的事情同樣可以救你一命。拯救凱莉的是她的勇氣、是她願意傾聽自己的直覺、是她決定去讓這些感受有意義、是她戰勝恐懼的情緒。我覺得,這一類的知識不應該僅限受害者享有,也應該與那些未成為受害者、也永遠不想成為受害者的人分享。
由於我對暴力問題有深入研究,而且對某些暴力事件的發生有洞悉於未然的能力,像是熟知殺人犯、跟蹤狂、潛在暗殺者、遭拒的男友、分居的丈夫、憤怒的前員工、大規模殺人犯等類罪犯的習性。所以人家稱我為專家。儘管我已知道了很多,不過我寫這本書的一個基本前提是,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個有能力預見暴力行為的專家。就像其他任何一種生物一樣,你有能力在危險逼近時察覺出來。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守護神,他會在危難來到以前預先警告你,並在你身陷險境時領你安然度過。
這些年來從訪談過的暴力受害人那裡,我學到了好些事情。當我問他們:「事情發生的時候有預兆嗎?」他們通常的回答都是:「沒有,就像是從天而降似的。」不過,歇了一歇以後,他們就會說出像以下一類的話來:「我剛碰到那傢伙的時候就覺得不舒服……」,「噢,我想起來啦,當他走近我的時候,我就有點懷疑……」,「我現在記起我那天稍早就見過那車子一次」。
可見,他們在危險逼近時,就已經察覺到危險的存在。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辨識出暴力的徵兆,因為那是一套具有共通性的符碼。在接下來的章節裡,我會教你們怎樣去解讀這些符碼,不過,它們大部分其實本來就是你們早已認識的。
每年被謀殺一百萬年的壽命
暴力是我們文化底層的一道暗流。對某些美國人來說,暴力就像冬天裡的一陣微風,雖然令人不快,但仍然可以勉強忍受;但對另一些美國人來說,暴力卻像一場颶風,把他們的生活摧毀殆盡。但不管是誰,只要他是住在美國,就沒有不被暴力觸及的。暴力是美國的一部分,不只那樣,它還是我們這物種的一部分。暴力不只包圍在我們四周,也存在於我們的血液裡面。作為有史以來最強大的種族,我們現在已經爬到了世界食物鏈的頂峯。由於再也沒有其他敵人或掠食者足以對我們構成威脅,我們於是就把刀口轉而向內。
如果有人懷疑這一點的話,我請他看看以下的統計數字。過去兩年來,全美被槍殺的人數加起來比在越戰中戰死的美軍還要多。相反的,日本(總人口一億兩千萬)每年被槍殺的年輕男性,人數只及紐約市的一個周末。美國持械行搶的發生比率是日本的一百倍。這部分當然是由於美國是一個槍械比成年人還要多的國家:在美國,每天投入買賣的槍枝高達兩萬枝。任何對上述统計數字沒有認真看待的美國人,都很難說得上對自身的安危有充分的認知。從現在起到明天的這個時候,遭槍擊的美國人會再增加四百個,碰上持槍歹徒的人會再增加一千一百個。在一小時內,會有七十五個女性像凱莉一樣遭到強暴。
不要以為特權和聲望可以保障一個人的人身安全:相較於一百八十五年前,近三十五年來遭受攻擊的美國公眾人物變的更多了。平民百姓的生命就更加沒有保障了:在導致女性死於工作場所的各種原因中,謀殺高居首位。二十年前,持槍在工作場所濫射這種事在美國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現在,這一類的新聞卻沒有一個星期沒有。這使的管控員工恐懼這件事,變成董事會議上常見的討論主題。
我們文明的美國人整天忙著翻閱其他國家的人權記錄,但卻忘記了,我們文明的美國自己謀殺案的數量,十倍於其他西方國家;至於我們的婦女及小孩死於謀殺的比率,更是高得驚人。就算每個月有一部巨無霸客機墜毀,而機上的乘客又無一倖免,每年墜機加起來的罹難人數,也不及全美國被丈夫或男友殺害的婦女人數。
我們惴惴不安地在電視前面看著一具具從奧克拉荷馬州大爆炸現場抬出來的屍體,而當我們得知一共有十九個兒童死於爆炸的時候,更是不勝惶恐。不過你可能不知道,就在同一個星期,一共有七十個小孩──這個數字沒有比其他的星期高──死於他們父母之手,而大部分都未滿五歲。去年,美國遭父母虐待的兒童一共有四百萬個──這個數字也沒有比往年高。
這類的統計數據,往往能讓我們遠離悲劇,因為,最終人們對於統計數據的驚愕要遠大於現實生活。然而,若我們將場景拉至生活周遭來看的話,你所認識的女人當中,有人其實長期受虐,而你也因此意識到一些警訊。她或她的丈夫跟你一同工作,住在你家附近,在運動場上有驚人的表現,在藥局跟你收處方籤,或著在稅務上給你一點建議。但是,你也可能不知道,在因傷被送進急診室的婦女當中,被丈夫或男友毆打成傷的人數,要大於因交通意外、搶劫或強暴而受傷的人數。
我們的司法系統常常都有欠正義,而且常常毫無道理。例如,美國排著隊待處決的人犯大約有三千個,這是世界史上最高的數字。然而,這些死囚最常見的死因卻是「自然死亡」。那是因為,實際執行死刑的人數,不及全部待決死囚的百分之二。當然,讓這些人繼續留在牢裡等死,還是總比放他們出來當我們左鄰右舍來得好些。
我談及死刑並不是為了鼓吹死刑。我這樣做,只是為了提出一個跟本書主題息息相關的問題:我們對待暴力問題的態度有足夠的認真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如果我們對待暴力問題的態度有足夠的認真,又怎麼會受得了以下這個事實:每年被謀殺剝奪掉的壽命(以美國人的平均壽命計算),加起來足足有一百萬年。
我不厭其煩地強調暴力事件在美國的發生機率,為的是提醒各位,你本人,或你所關心的某個人,會成為暴力事件受害人的機率,要遠比你想像的為高。有沒有這種危機意識攸關重要,因為它直接關係到你能不能在危險逼近的當下辨識出警訊。我知道,有些讀者即使在讀過上述的統計數字之後,仍然會找出種種理由,把自己區隔於高危險羣之外:「沒錯,暴力事件的確很頻繁,不過那是在城中區才如此」;「對,很多婦女都被丈夫男友毆打,但我目前既無丈夫,也無男友」;「暴力是老一點或年輕一點的人才會碰到的問題」;「只有在三更半夜出門的人才會碰到危險」;「那都是人們自找的」等等。美國人都是掩耳盜鈴的專家。
否定問題有一種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那些不肯正視暴力有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人,他們所感受到的焦慮,要遠超過那些接受這種可能性的人。否定問題等於簽了一紙分期付款的合約,你現在少付些,但長期合計下來卻要多付許多。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那些掩耳盜鈴的人並不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安危受到威脅,他們只是不肯承認罷了,結果,他們反而恆常處於低度的焦慮中。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受到焦慮的困擾,但逃避的心態卻讓他們無法採取積極的措施去減低自己所面對的風險(跟焦慮)。
許多人覺得,既然已經有警察、司法機關、專家代勞,我們實在沒必要再花工夫去學習跟暴力有關的知識。雖然暴力已經觸及了我們中間的每一個人,而且我們或多或少可以為改善這種現象盡一分力,但我們仍然願意相信別人所告訴我們的事情:暴力是無法預測的;會不會遇到暴力純屬偶然;焦慮是生命中無可避免的部分。
那全是鬼話。
2021版前言
2009年著名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親切地製作了長達一小時的節目,以茲紀念本書發行十周年,出版社也因此急切地大量加印鋪貨。總地來說,自求生之書發行二十四個年頭以來,已出過二十五個版本,當中包含原始精裝版、數版平裝版、有聲書兩版、亞馬遜電子書Kindle版,還被譯成18國語言發行。
每當有新版發行,總考慮著是否要加入當時的世界時事,或著最新發展。911恐怖攻擊之後,我想著是否要加入更多恐怖主義相關題材。隨著網際網路社交漸漸成為當今時下生活核心,我也問自己是否需要加入這類的內容?現下,書中是否該探討新內容,像是伴隨新冠肺炎的封城,還是政治文化分歧,或是蒙面帶來的辨識困難,失業引起的危機,還有2020年發生的一萬兩千場示威活動等等,這些都帶來各種衝擊。
就算每次有新的議題抓住眾人的目光,我仍認為人為暴力的基礎及與之相關的安全基本問題都不會改變。書中有相當的篇章會討論跟蹤與騷擾,另外網際網路在生活中扮演的腳色日益增加,比起當初本書發行時,現今的罪犯有更多廣泛的入侵手法。再者,網路也提供了更佳的匿名性給那些沒必要的追求者,且對這些罪犯來說,他們的目標也更缺少隱私。然而,雖然科技增加了罪犯找到侵擾傷害對象的搜尋管道,同時也使地罪犯的藏匿更加困難。相關科技也讓暴力電子遊戲變得更加廣泛且真實。
社交網路已改變了人們進入他人生活的方式,儘管在關係開始時它為女人帶來一些阻撓,但這些線上服務仍聰明地將會員照片和個人資訊呈現給更廣大的人群。許多人「透過網路」將感情投入虛擬關係當中。然而在虛擬關係中,人們並不真的那麼瞭解彼此,這份親密錯覺可能是這樣的;情況在惱人的方式下惡化,甚至演變成謀殺網路上的情敵。
儘管有了這些科技上的改變與進化,人類習慣的基本原則依然維持不變。狩獵者與目標受害者之間,無論透過何種溝通管道交流,真正的安全挑戰都不會發生在線上或電話中,反而會是親自見面時,然而真正改變了的是,狩獵者已經有了更多方法說服目標物親自與會。本書描述了這些狩獵者所採取說服目標的手法,像是透過網際網路、電子郵件、簡訊、社交網路、電話、郵件或面對面等等,不過無論何種管道,這些手法都不會改變。
媒介改變,人性依然如故。數百萬年來,暴力與狩獵早已是人類的一部分,相較之下,本書出版後,才僅僅二十五年間的變化根本微不足道。縱觀人類歷史,最佳的自保策略依然相同:即對你覺得會傷害自己的人避而遠之。
近年來我已寫了一個新的篇章,在講述發展中的性別腳色與認同,然而以下此事仍然確實未曾改變,就是在我們文化中,當男人說「不」的時候,就表示該話題結束,而女人說「不」時,卻是協商的開始。
在著作本書的同時,政府為應對新冠肺炎,而引起的社經劇變,已使的這世界大受影響。儘管當下並未改變人類習性的架構,然而大眾失業、供應鏈中斷確實影響了人類所做的決定。尤其,有更多人轉向犯罪以滿足基本需求,儘管這群人過往未曾想過這麼做。雖然犯罪與暴力並非同一件事,但是社會秩序普遍地紊亂,更助長了恐懼、絕望,最終導致更多的暴力憾事發生。
自2015年起,我們一直在拍攝關於本書概念的深造班系列。除了訪問了許多暴力及安全專家之外,我們還與隨機選取的十八位女士,做了為期一周的電視討論。製播期間,我們得知每位參與者都曾經遭受慘痛的暴行對待。我想這十八位美國女士的遭遇都是真的吧!有一位原本也打算參與錄製的第十九位雅普.傑斯女士,在最後一刻取消了參加。數周後,她在兩個兒子面前遭丈夫射殺身亡。這在提醒世人,我們應免於伴侶暴力。
研究任何主題時,你總會到達一個停止找尋新困難的點,反而還開始識別不斷反覆規律出現的因素。舉例來說,在伴侶謀殺案研究中,總不乏相關資料:在美國,每隔幾個鐘頭就有女性遭丈夫或男友謀殺。從數千個案例中你會反覆得知相同的發展變化,這有可能幫助發展出數套理論,這些都將在本書中討論。有趣的是,一些透過研究人類暴力行為而得知的智慧,動物早就知道了。
自然界發展出了非凡的防禦系統,像是保護烏龜的龜殼以及防禦裝備精良的蜂巢,蜜蜂會上下一心地偕同抵禦入侵者,巢內的每隻蜜蜂總是無條件地保護女王蜂。就像自然界中的每種動物,當然包含你我,也都有了不起的防禦系統。你是最新款的人類,是歷代研發的結果,這結果就是讓最厲害的電腦看起來卻像個算盤那樣構造簡單。自然界在你身上的投資太大了,所以不會讓你毫無防備,雖然人類沒有得到最鋒利的爪,以及最強壯的下巴,卻得到了最大的腦袋。你腦細胞的數量,遠比你最愛的海灘上的沙還要多,而且你有聰明才智、靈巧的雙手和無限的創意,如果聽從你的直覺的話,在陷入危機時,這一切將會結合成強大的力量,助你度過難關。
然而,無論多麼精密或長期進化的防禦系統,狩獵者總能抓到疏於防備的獵物,相對地,無論狩獵者有多精妙的捕獵資源也還是經常失敗。在這些危險交易中,你能做什麼讓自己站在有利的一方?第一步就是成為最了解狀況的參與者。
當我們將狩獵者與獵物之間的關係視為比賽,某些人為了逃跑,會刻意虛張聲勢表現地像狩獵者似的攻擊對方:例如嚇唬對方、突然移動、猛然暴衝、愚蠢抵抗。如果被狩獵者捕獲的獵物能說話的話,它大概會告訴我們說:事發太快太突然,根本來不及反應。
但如果對象是人類,經常會有大把的時間跟徵兆供你反應。藉由準確地描述出徵兆的樣貌,我希望接下來的篇章,能將你與你與生俱來那優秀的防禦系統做個連結。
鹿橋
張瑞德、馮啟宏
落合淳思
馬丁.霍格(MARTIN HOGUE)
中村富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