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思光 著 汪琪 主編
勞思光
勞思光1927─2012
原名勞榮瑋,號韋齋,筆名思光,是與唐君毅、牟宗三齊名的哲學家,尤其長於中國哲學史及現當代西方哲學。
先生曾於1946至1949年就讀北京大學,後轉至台灣大學於1952年畢業。1955年起先後在珠海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任教,並為美國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人、以及台灣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師範大學與私立東吳大學等校客座教授。2012年十月
bb第一章 引言
(1)從希望世紀到三重困局
(2)傳統與現代性:第一重困局
(3)現代文化與不完整的計畫(Incomplete Project):第二重困局
(4)反理性思潮與「哲學之終結」(End of Philosophy):第三重困局
(a)片段化的病態
(b)特權化的病態
(c)虛無化的病態
第二章 詮釋學風之收穫及迷失
(1)客觀主義(objectivis
第一章 引言──待解的難題
從年輕的時候開始,我真正關心的問題,始終是一個哲學的困局、其可能的出路,同時也是一個所謂文化危機的問題。我們對於文化的前景、功能等等的認知,都處於一個朦朧不清的階段。我個人的研究工作,就是要面對這樣一個哲學和文化的危機,清理這些基本的問題,來看看我們有什麼希望,能夠透露什麼樣「可信的」(reliable)希望;我的工作是基於這樣一個「旨趣」(interest)。多年來,我的工作常被人誤會
編者後記
一般情況下,「編者後記」是在一本書結尾才會出現的,然而勞先生的驟逝,使得我們不得不將「後記」挪到了「序」的位置。
這本書的誕生,起自2011年勞先生、沈清松教授和我的一次聚會。當時我正在苦苦尋覓「中西對話系列叢書」的作者。由於現今華人學界對於西方論述大多止於引介,較少提出自己的觀點;但是要能突破西方框架的限制,不能沒有對於西方思想的批判性分析。勞先生對中、西哲學的造詣之深,使他成為當代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