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喝茶這回事,我們得先將茶道、茶藝、茶文化等名詞混為一談,免得一開始就被它們的定義耗費掉了心思。茶道、茶藝、茶文化都是在說「喝茶」這回事,希望大家不要一直思量著要把哪個名詞放在金字塔的上端,哪個名詞放在金字塔的基部。我倒想它們是一桶東西,縱切下去可能取出「茶道」,可能切出「茶藝」,也可能兩樣都有;橫向用刀,可能什麼都切到了,也可能只切到茶文化的產業部分。如果有人看到前面的「茶道、茶藝、茶文化都是在說喝茶這回事」時就直覺地認為「喝茶」二字應該改為「品茗」,也是掉進了「金字塔」與「大水桶」的誤區。
茶道、茶藝、茶文化沒有身分的差別,但如果需要,可以用它們來強調你所要表達的專案。如果將喝茶這回事畫成相同圓心的二個大小不同圈圈,裡面的圈圈是喝茶的家內事,包含了茶道與茶藝,外面的圈圈除了包含裡面的圈圈外,還包括了喝茶的家外事,如種茶、製茶、賣茶、茶史、茶教育等等。內圈的喝茶,如果要強調有形的部分,如喝茶的動作與茶器,那就用「茶藝」來表述;如果還要強調無形的部分,如思想、審美等,則用「茶道」;如果沒有太明顯的用意,則「茶道」與「茶藝」視為同義詞。這時的「茶藝」不能將之解釋為「茶藝表演的藝術」。有次我們提到要將茶道提升到「藝術」的境界,有人反對,深入理解後,才知道他是將茶藝局限在藝術性的表演上。有人在研討會上說中國沒有「茶道」,爭論到後來才發現他所理解的茶道也是要有表演形式的。
茶道的核心在「茶」,也就是包括了泡茶、品飲、奉茶、茶器與品茗環境在內的廣義「茶」,而廣義「茶」的核心在「茶湯」。茶湯這件「媒體」給我們直接傳遞了茶的香氣、顏色與滋味,我們享用了它們,而且還可以藉著它們游走於審美、思想與精神的境界。這期間還喝進了水分、養分、愉悅等與身體健康有關的物質。茶湯的意義還可以擴展到茶乾的外觀與浸泡過後舒展開來的葉底。
與茶湯同時演出的是泡茶的動作,還有奉茶與品飲,這些肢體語言與人際關係正可顯現茶道藉演員表現的風格、禮儀與倫常,這些也是茶道的內涵。這時的舞臺是茶具、茶席與周遭的品茗環境,它們協助主人表達所要的茶道意境。
人們要憑藉著什麼來表現上述的茶道內涵呢?茶法與茶會。茶法是各種不同場合所需要的泡茶方法,如小壺茶法、蓋碗茶法、濃縮茶法、大桶茶法、含葉茶法、旅行茶法、抹茶法、冷泡茶法、泡沫茶法、煮茶法等。茶會是各種茶道的表現方式,如個人獨飲、茶席式茶會、流水席茶會、流觴式茶會、環列式茶會、儀軌式茶會等。
從茶湯的品飲到沖泡過程的人體參與,一直到人們應用「品茗環境」加強所需的效果,這些「有體」的茶道內涵可以提供我們茶湯的享用、人際關係的磨練、茶道展演的觀賞等等。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藉著同樣的茶湯、沖泡過程、品茗環境,享用或表現茶道「無體」的內涵,這無體的內涵是茶湯的美,是茶道從古到今永遠有價值的文化內涵:精儉、清和、空寂。尤其是空寂,其他媒體,好像沒有比茶、比茶道更容易表現或讓人更容易融入的了。
茶道的實用性強,極貼近生活,所以容易忽略它的「美」(含非賞心悅目的美),想體會這個層面的人必須將自己泡進茶湯內,與茶湯獨處一段長的時間,否則極易被茶道的外衣與它的豪宅所吸引。茶的美、茶道的美,極珍貴處在茶湯,在茶湯所表現的純藝術性。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