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們的學泡茶就如同音樂家的學彈琴、畫家的學畫,都是為表現茶道、音樂與繪畫境界所必須的媒介,如果這道工夫未下,根本進不了這些藝術項目的核心。再說,這些藝術項目的境界亦依附在泡茶、彈琴、繪畫所完成的作品上,如果作品是粗糙的,那表現的境界亦是粗糙的。
從臺灣開始實施,現已擴及各地的泡茶師檢定考試,原本只是想檢測出能泡好茶的泡茶師,但經多年的歷練,很多泡茶師已開始往茶文化更深更廣的領域邁進。從最近他們幾乎每月的聚會活動上看到,有人練習起了茶詩的吟唱;有人研究了茶席的插花;有人從古文獻中探討了陸羽的茶道美學;有人追究起「茶禪一味」的緣由……。這些發展的途徑都不是原先泡茶師檢定考試必考的範圍,也不是這項制度明訂的後續任務。但就因為這些人具備了泡好茶的能力,因此養成了泡茶、喝茶、參加茶文化活動的習慣,進一步與茶產生了感情,所以屬於茶的種種就變成了他們追尋的目標,而且容易有所收穫與創見。在沒有上述這些因緣之前,若只從學校指導老師的分派下取得了茶文化研究課題,結果往往不是僅及於資料的歸類整理,就是缺乏切身的感動。
有人批評泡茶師檢定考試只在泡茶技法上打轉,追求的只是茶道的皮毛,他們沒留意到這才是根本,如果連琴(廣義的琴)都彈不好,如何用聲音來表現音樂的境界?如果連畫都畫不好,如何以線條與色彩來表達美術的意境?有些人認為「直指茶道思想與境界即可」、「直接表現音樂家與畫家應有的風采即可」。要知道果真如此,那是粗糙且可笑的。
我們認為泡好茶是茶人們的一種體能訓練,就如同運動員的每天跑步,如果有人認為那只是皮毛的事情,那就告訴他,總要先學會削皮才能吃到肉呀。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