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茶道兩張結構圖

很多人會好奇地問,茶道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組成?它的表現內容包括了哪些?尤其是談到傳統與當代茶道時,更會關注到目前茶道應有的組成、內涵與唐宋或日韓有何不同。

我們用兩張圖來表達上述這兩個問題,而且是以當代的時空為背景,因為我們著重於「茶道的應用」。第一張圖是將茶道畫成一個圓圈,圈內分成四等分,四等分上分別填上茶具、泡法、環境與思想。這一張圖說明了「茶道建築」的組成方式,它必須先有茶具(或說是完備的茶具),然後有泡法(或說是精確的泡茶理論與方法),再有表現茶道的空間(或說是周全的泡茶與品茗環境),最後則是擬表現的思想(也就是風格與意境的部分)。

圖一茶道「材料」結構圖

茶道這樣的組成方式,不論是古還是今,是日還是韓,都是一樣的,只是所使用的茶具不同、泡茶方法不同、喝茶的環境不同、所想到所體會到的意境不同而已。同一時代、同一地區的不同流派也只是在這些部分顯現差異。第一張圖說明茶道建築的組成方式,如果它是屬於「材料之結構」,那接下來的第二張圖,說明了「表現內容」的結構,是屬於「內涵之結構」。第二張圖是卷心麵包,最核心的一層是「茶湯」,茶湯外的一層是「泡茶、品飲、奉茶、道具、舞臺」,第三層是「泡茶法、茶會形式」,最外一層是「茶道思想」。

圖二茶道「表現」結構圖

①、②呈現層③承托層④風格層

茶湯是茶道的靈魂,也是茶道表現的核心。這是較抽象的部分,也是只有「喝」的人才能感受到的。幫助茶湯表現的有「泡茶、品飲、奉茶、道具、舞臺」,它們就可以用觀賞的方式接受了。「泡茶」是指將茶調製完成以供飲用的過程;「品飲」是主或客享用茶湯的情景;「奉茶」代表著二人或一群人的茶事活動;「道具」是茶事活動所使用的器皿與家具;「舞臺」則是茶事進行的場所。這些元素都是幫茶道說話的「演員」,它們說著、做著主人交給它們的腳本,表現著主人想要述說的美感與情境。第一圈的「茶湯」與第二圈的「泡茶、品飲、奉茶、道具、舞臺」可以融成一體而視為一個內圈。

第三圈是支撐內圈運作的平臺,包括「泡茶法」與「茶會形式」。泡茶法是將茶湯表現好,將泡茶、品飲、奉茶表現好所必須的原理與技巧,在教室上常有小壺茶法、含葉茶法、抹茶法等所謂的十大泡茶法。至於茶道這齣戲以什麼形式演出,那就關係到茶會形式了,在教室上我們也經常將茶會分成茶席式、宴會式、流觴式、環列式、禮儀式等來研討。

最外一圈是「茶道思想」。茶道所要表現的不只是一個空架子,還有主人希望供養給自己的內涵,主人想要表現給別人知道的思想、觀念與美感境界,這些都主導著茶道表現的風格。但是這一圈要寫上什麼具體的「茶思想」呢?是可以因人而異的,如果要表現得比較古典的,那在「自省」的茶道上可以填上「精儉」,在偏重「對外關係」的茶道上可以填上「清和」,在強調美學的場合上可以填上「空寂」。當然也可以表現得比較活潑、時髦、前衛,不一定要穿古裝或在茅草屋內才可以泡茶的。

第二張圖說明了「茶道表現」的結構,它的內圈,也就是「茶湯」與「泡茶、品飲、奉茶、道具、舞臺」,是茶道賴以表達的媒介,也是「茶道表現」的「本體」,可稱之謂「呈現層」。它的第三圈,也就是「泡茶法」與「茶會形式」,是茶道賴以存在的平臺,可稱之為「承托層」。最外一圈的「茶道思想」,是塑造茶道「特性」的主導力量,是為「風格層」。

茶道就是茶道,分成二個結構圖來解釋只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一個是說它有什麼組成部分,另一個是說它藉著什麼媒介來表現什麼內涵。這都是為了方便茶道的應用而做的分析。

第 13 頁 / 共 146頁
  • 序 茶道思想就是心法,引發茶文化的方向
  • 1 泡茶重要、喝茶更重要
  • 我走過的茶道之路
  • 茶道的內涵
  • 道是方法、道是路、道是境界、道是目的、道是新生命的起點
  • 茶道的劇本人人寫
  • 「茶道流派」的爭議
  • 論茶道的規則性與風格差異
  • 茶道兩張結構圖
  • 學會削皮才能吃到肉
  • 是「撐船漢」還是「弄潮人」
  • 移愛入湯、移愛入人
  • 我們在泡茶上所下的功夫有沒有輸給學琴的人
  • 泡茶師箴言
  • 茶界修道者頒證
  • 自家泡茶師與職業泡茶師
  • 車輪式泡茶練習法
  • 泡茶師檢定怎麼考
  • 泡好茶的涵義
  • 喝好茶、泡好茶、用好具的意義
  • 賞茶、評茶、品茶
  • 賞茶已經不是識茶與泡茶
  • 種茶難、製茶更難、喝茶難上加難
  • 泡壞了,不改茶的真面目
  • 從民間茶文化教育接軌到學校茶文化教育
  • 職業高校的茶文化課程
  • 讀茶文化系,畢業去賣茶
  • 高校茶文化系要不要教茶藝歌舞
  • 「茶思想研討」的課上些什麼
  • 「茶學書庫分類索引」之建立
  • 2 喝懂茶的前世今生
  • 泡茶的三個基本觀念
  • 讓自己泡在茶湯三個月
  • 茶湯標準濃度的界定
  • 以最好的代表這壺茶的品質
  • 茶湯香、味、性的認識欣賞與介紹
  • 茶湯品飲之內涵分析
  • 茶,它的茶湯表情
  • 茶,它的身材與體態
  • 波動影響著茶湯
  • 小壺茶法的實事求是
  • 小壺茶法的制定與演變
  • 評鑑泡茶法與品飲泡茶法
  • 各種泡茶情況的茶水比例
  • 計時器使用的爭議
  • 需要用雙杯喝茶嗎
  • 茶界稱謂
  • 「茶人」一詞的應用
  • 茶是容易保存的食品
  • 論小包裝茶的功過
  • 製茶一些用語的界定
  • 述說老茶
  • 焙火茶
  • 喝茶普及化與茶葉名稱的關係
  • 規格茶與標示茶
  • 泡茶盤變遷史
  • 從泡茶電水壺的誕生說起
  • 茶荷與茶盅的誕生
  • 壺盅你儂我儂
  • 可愛的隨身瓶
  • 旅行茶具的先行部隊
  • 3 有好茶湯為伍的生活
  • 茶,永遠有其苦澀的一面
  • 茶道的重心在修身而不在茶嗎
  • 茶道裡的無何有之鄉
  • 茶道的利他觀念
  • 茶道上的牽強附會之說
  • 茶人的「茶道生活」與音樂家的「音樂生活」
  • 茶,讓人深思的一杯茶
  • 茶,新生命的誕生
  • 茶,它的生死辯
  • 茶,它的面部表情
  • 從泡茶與思想帶動茶文化發展
  • 支撐茶文化的三根支柱
  • 現在有沒有把茶泡得更好了
  • 用現代的語言說現代的茶道
  • 我們要有個現代茶思想網
  • 跨越世界的茶道文化
  • 普及喝茶不需要大家都懂茶──談茶湯市場的建構
  • 茶葉市場與茶湯市場
  • 茶與文化創意產業
  • 茶的文化性值多少錢
  • 初學者買什麼壺
  • 好茶、好茶具有其絕對價值嗎
  • 某某茶在奢侈品行列嗎
  • 將每批茶的泡法告訴客人
  • 茶館復興
  • 泡茶師為客人泡茶的品茗館
  • 4 當場呈現的茶道藝術之美
  • 茶道裡的美學概念
  • 茶道與抽象藝術
  • 從「茶道學習」到「抽象概念的產生」
  • 茶道上純品茗的抽象之美
  • 茶文化裡的美與藝術
  • 茶道裡的藝術內涵
  • 茶道的獨特境界──無
  • 茶道空寂之美
  • 談茶道的「空寂」
  • 深談空寂
  • 從通俗茶道到純茶道
  • 茶道藝術的本體及其應用
  • 茶湯,這件泡茶者的藝術作品
  • 茶湯是茶道的靈魂
  • 茶席,有茶道就夠了
  • 唯要聲音與光影陪伴茶
  • 從泡茶師到茶道藝術家
  • 茶道藝術家與茶湯作品
  • 無我茶會表現的茶道藝術
  • 我們對茶道的展望
  • 人人有權知道茶藝術
  • 賞石與泡茶之間
  • 茶道展演與茶藝歌舞
  • 茶道展演要看些什麼
  • 5 泡茶席上只要有茶道
  • 茶席設置與茶席設計
  • 茶席風格的表現
  • 勿走錯茶席設置之路
  • 草庵式茶席的意義
  • 茶如何在茶桌上表現其應有地位
  • 泡茶者的服裝
  • 不穿戲服泡茶
  • 茶席桌面四區塊
  • 煮水器要放泡茶桌上嗎
  • 水盂在茶席上的地位
  • 輔茶器站著還是躺著好
  • 從茶車到品茗館的茶席
  • 品茗館專業泡茶席的設計
  • 品茗館泡茶席建構說明
  • 茶席設置與茶會舉辦
  • 「接力泡」茶會如何進行
  • 現代版曲水茶宴
  • 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
  • 茶道藝術家的個人茶湯作品欣賞會
  • 茶道藝術家的聯合茶湯作品欣賞會
  • 茶湯作品欣賞會與宴會式茶會之別
  • 從獨飲到千人茶會
  • 無我茶會基本架構
  • 無我茶會有用嗎
  • 無我茶會為何非要單邊奉茶不可
  • 無我茶會的傳播
  • 跋 《茶之心法》的天地經緯
  • 版權頁
    • 暫時沒有書籤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暫時沒有註記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