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好奇地問,茶道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組成?它的表現內容包括了哪些?尤其是談到傳統與當代茶道時,更會關注到目前茶道應有的組成、內涵與唐宋或日韓有何不同。
我們用兩張圖來表達上述這兩個問題,而且是以當代的時空為背景,因為我們著重於「茶道的應用」。第一張圖是將茶道畫成一個圓圈,圈內分成四等分,四等分上分別填上茶具、泡法、環境與思想。這一張圖說明了「茶道建築」的組成方式,它必須先有茶具(或說是完備的茶具),然後有泡法(或說是精確的泡茶理論與方法),再有表現茶道的空間(或說是周全的泡茶與品茗環境),最後則是擬表現的思想(也就是風格與意境的部分)。
圖一茶道「材料」結構圖
茶道這樣的組成方式,不論是古還是今,是日還是韓,都是一樣的,只是所使用的茶具不同、泡茶方法不同、喝茶的環境不同、所想到所體會到的意境不同而已。同一時代、同一地區的不同流派也只是在這些部分顯現差異。第一張圖說明茶道建築的組成方式,如果它是屬於「材料之結構」,那接下來的第二張圖,說明了「表現內容」的結構,是屬於「內涵之結構」。第二張圖是卷心麵包,最核心的一層是「茶湯」,茶湯外的一層是「泡茶、品飲、奉茶、道具、舞臺」,第三層是「泡茶法、茶會形式」,最外一層是「茶道思想」。
圖二茶道「表現」結構圖
①、②呈現層③承托層④風格層
茶湯是茶道的靈魂,也是茶道表現的核心。這是較抽象的部分,也是只有「喝」的人才能感受到的。幫助茶湯表現的有「泡茶、品飲、奉茶、道具、舞臺」,它們就可以用觀賞的方式接受了。「泡茶」是指將茶調製完成以供飲用的過程;「品飲」是主或客享用茶湯的情景;「奉茶」代表著二人或一群人的茶事活動;「道具」是茶事活動所使用的器皿與家具;「舞臺」則是茶事進行的場所。這些元素都是幫茶道說話的「演員」,它們說著、做著主人交給它們的腳本,表現著主人想要述說的美感與情境。第一圈的「茶湯」與第二圈的「泡茶、品飲、奉茶、道具、舞臺」可以融成一體而視為一個內圈。
第三圈是支撐內圈運作的平臺,包括「泡茶法」與「茶會形式」。泡茶法是將茶湯表現好,將泡茶、品飲、奉茶表現好所必須的原理與技巧,在教室上常有小壺茶法、含葉茶法、抹茶法等所謂的十大泡茶法。至於茶道這齣戲以什麼形式演出,那就關係到茶會形式了,在教室上我們也經常將茶會分成茶席式、宴會式、流觴式、環列式、禮儀式等來研討。
最外一圈是「茶道思想」。茶道所要表現的不只是一個空架子,還有主人希望供養給自己的內涵,主人想要表現給別人知道的思想、觀念與美感境界,這些都主導著茶道表現的風格。但是這一圈要寫上什麼具體的「茶思想」呢?是可以因人而異的,如果要表現得比較古典的,那在「自省」的茶道上可以填上「精儉」,在偏重「對外關係」的茶道上可以填上「清和」,在強調美學的場合上可以填上「空寂」。當然也可以表現得比較活潑、時髦、前衛,不一定要穿古裝或在茅草屋內才可以泡茶的。
第二張圖說明了「茶道表現」的結構,它的內圈,也就是「茶湯」與「泡茶、品飲、奉茶、道具、舞臺」,是茶道賴以表達的媒介,也是「茶道表現」的「本體」,可稱之謂「呈現層」。它的第三圈,也就是「泡茶法」與「茶會形式」,是茶道賴以存在的平臺,可稱之為「承托層」。最外一圈的「茶道思想」,是塑造茶道「特性」的主導力量,是為「風格層」。
茶道就是茶道,分成二個結構圖來解釋只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一個是說它有什麼組成部分,另一個是說它藉著什麼媒介來表現什麼內涵。這都是為了方便茶道的應用而做的分析。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