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凡任何事物都有「不變」與「變」的部分,不變都是原則性的道理,變者是因客觀條件及風格之需要所做的改變。有的學派強調「不立文字」,唯恐思想固著於即有的說法與成規之上,但不立文字又無法傳遞既有的發現與不立文字的理念,所以最佳的方法就是記錄之而不受紀錄的局限、瞭解原則性道理而不受規則的束縛。
規則性含有「規律」與「整齊」的意思。製茶上、茶葉品質的優劣上都有一定的規則,例如良好的萎凋與發酵是製作好茶的基本條件,但如何從事萎凋、如何進行發酵、什麼狀況之下應該進行殺青,可就不能列出一張明細表了。有規律可循,但不是整齊劃一的。
泡茶也是如此,不論功能性或美學的追求上。功能性是把茶泡出該壺茶最好的茶湯狀況,這有一定的規則:包括茶器質地、水質、水溫、茶量與浸泡時間;但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情況,所以也無法列出統一的標準。美學追求上藉泡茶、品飲的過程,表現或獲取內心想要的感覺與境界,這也有一般人對美醜悲喜的常態性規律,但呈現與取得的方式與方法就海闊天空了。
茶器的應用也可分成理性與感性的部分,理性是「使用上的方便性功能」與「表現茶性的適當質地」;感性是造型、土色、釉彩、質感在美學上的效果。不論理性與感性,都有大家認同的原則,但是良好使用功能如何在壺、盅上表現,情緒上的效果如何在這些器物上達到,就沒有一定的方法了。有人說茶道的美學特質是不可一致性,傳承上不能依老師的教條,器物上也要使用變形的碗。如果把這樣的話歸在「規則」的範圍,那不就把「規則」解釋為「一致」了嗎?這將扼殺了茶道自由活潑的多樣性。
老師在茶道教學上所傳授的「原則」要有理論根據,但「方法」與「美學」上所介紹的應該只是「例子」,受教者不要受其限制。當然每位老師有其性格的差異,所舉之「例子」會有一定風格的走向,這也就是「流派」的形成。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