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原版係於一九八○年在慕尼黑當代歷史研究所(Institut für Zeitgeschichte)的支持下,由德國出版社(Deutsche Verlags Anstalt)收錄於《當代史季刊叢書》(Schriftenreihe der Vierteljahrshefte für Zeitgeschichte)中出版。我本就希望能藉由這本書,透過觀察第三帝國時期普羅大眾看待希特勒的方式(這些觀點反映在該政權各級代理人所彙整的大批民意報告中),以盡綿薄之力,讓讀者能夠更了解納粹主義(National Socialist)統治的動態。不必多言,元首崇拜當然是納粹政權運作形態的關鍵要素,而希特勒(Adolf Hitler)受歡迎的程度也對他權力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似乎值得嘗試探討此一現象,但不僅是透過深究其政治宣傳的建構,更要從基層入手,觀察無數普羅大眾的表現態度,同時將其視為一面映照出廣大民眾既有心態、期待、希望及渴求的鏡子(有時無可否認,這是一面蒙著薄紗的鏡子)。這本書受到熱烈歡迎,在德國尤其如此,這表示我的方法是正確的,讓我很是心滿意足。
這本書的源頭,要回溯到慕尼黑(Munich)知名研究機構「當代歷史研究所」(英文: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History)的開創性研究計畫「納粹時代的巴伐利亞」(Bayern in der NS-Zeit),而本書正是在該專案中我負責的研究發展而成。那時我才剛將注意力轉向現代德國史—這與我先前對十三和十四世紀英國修道院經濟的研究差距頗大—並懷抱著極大熱忱沉浸在我的新研究中。我在當代歷史研究所與巴伐利亞國家檔案館(Bavarian State Archives)鑽研時,時任所長的馬汀.布羅薩特(Martin Broszat)以及與他合作進行「巴伐利亞計畫」(Bayern-Projekt)的研究團隊都不遺餘力地支持我。那段時間給我留下了很美好的回憶。這對我來說是個重要的開端,讓我開始持續關注德國現代歷史上最困難、最敏感、最悲慘而重要的時代。我也是從那時起,漸漸對巴伐利亞的許多地方瞭如指掌;有一次,我甚至是一車四十人中唯一一個在下法蘭克尼亞(Lower Franconia)享受一日遊的非德國人,還能在司機迷路時給他指路,因為我曾在巴士經過的這座小鎮中的檔案館工作過。
當時,我對希特勒本人並非特別有興趣,而是打算處理巴伐利亞民意的各個面向,大都與政治異議的幾個領域有關。與此同時,我也於自己正在研讀的報告中發現希特勒的公眾形象反覆出現,而時人對這樣的形象似乎有很強烈的共識,即使人們對納粹政權、黨(尤其是納粹黨員及其地方分支)的各面向多有詬病,但希特勒的公眾形象卻往往似乎凌駕於這些缺失之上,或甚至能夠補償這些缺失。因此,我決定在研究中納入更全面的調查,一方面探索不斷變化及發展的元首形象,另一方面則繼續處理我一開始就很有興趣的異議面向。我將這兩個主題視為整體研究的互補元素:一方面探討表示支持的民眾態度,另一方面則處理反對意見。
在多次討論的過程中,馬汀.布羅薩特也越發受我研究中審視希特勒大眾形象的段落所吸引。布羅薩特曾寫過一篇文章,探討「社會動機」和他所謂「元首連結」(Führer-Bindung,也就是人民與希特勒的「連結」)之間的關聯,以及兩者是如何形塑納粹制度的內在活力。我一直認為這篇文章相當精彩,而在某種程度上,我的發現也剛好與他在文中的見解相符。布羅薩特對我研究中逐漸浮現的成果充滿熱忱,這也使得他敦促我將這些發現整理成一本有關希特勒神話的專書。他接著慷慨地為德文原版寫了一篇介紹,將這部作品置於希特勒研究的背景中。當然,我那時較不在乎希特勒本人,反而更關注他的大眾形象。儘管我當時並未察覺,但此研究後來卻成了一條道路的起點,使我在接下來長達二十年的時光中,得以更加接近這名獨裁者本人。
在德文版《希特勒神話的意象與真實》(Der Hitler-Mythos)首次出版後,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便立即表示有興趣推出英文版本。但一開始我很猶豫,因為當時我正忙著準備出版(也是與牛津大學出版社合作)巴伐利亞研究的另一部分,該書後來於一九八三年付梓,書名為《第三帝國的輿論和政治異議:一九三三至一九四五年的巴伐利亞》(Popular Opinion and Political Dissent in the Third Reich: Bavaria, 1933-1945),其中探討農民、產業階級、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民眾的異議行為,以及時人對猶太人迫害和滅絕的態度。完成這項研究是我的首要任務,而且我還發覺《希特勒神話的意象與真實》原版對巴伐利亞的關注需要稀釋,這也表示我得進一步研究以納入有關德國其他地區的資料。此外,我也想加入一篇新章節來探討反猶太主義在希特勒大眾形象中的地位,藉此彌補我後來在原文中發現的疏漏,因為這明顯是一項重大議題。最後,我還覺得有必要加入一篇導言和結論,以強調人民對希特勒的崇拜是他「魅力型領導」的核心要素—當然,此領導概念是取材自偉大的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鑑於以上考量,我拖延了一陣子才同意要準備英文修訂版,並加入上述修改。這本書最後於一九八七年出版。
我一直對本書得到的回響感到高興,此作也同時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最近也推出新的德語版本,現與一九八七年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版本相同)。當然,自一九八七年以來,研究在各方面也已有重大進步,但我覺得自己當時提出的研究結果大致上仍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因此,此版本的內容仍是我在一九八七年離手時的樣子,不過我還是加上了一些後來出版的(除了幾個例外)與「希特勒神話」相關或讓我更理解「希特勒神話」的刊物。
我仍然非常感謝所有在我為本書做研究時給予建議和鼓勵的朋友及同事,感謝檔案管理員不可或缺的幫助,感謝當代歷史研究所的所有同仁,尤其是已故的馬汀.布羅薩特教授。至於為巴伐利亞等地研究之初提供資助的各機構,我的誠摯謝意也沒有改變。最重要的是,我對德國洪堡基金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Stiftung)支持我在慕尼黑工作一年的感激之情,並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弱。
伊恩.克蕭(Ian Kershaw)
於曼徹斯特/雪菲爾(Manchester/Sheffield)
二○○一年五月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