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繁體中文版序

本書為二○一九年由草思社發行的日文原書,翻譯成繁體中文的版本,這是繼臺灣二○二○年六月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日文原書名為《大日本帝国の海外鉄道》)之後,我的第二本翻譯作品。

前作《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的前提,是假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日本人,都是搭乘火車觀光旅行。因此,該書鎖定的是「大日本帝國時期」,也就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以前的時期。而且,目標地區也是以當時存在於日本列島外的日本國外領土和特殊權益地。

相對地,本書則不限火車,而著眼於一般民眾觀光旅行的形態,以船舶、飛機等所有公共交通工具為目標。關注的時期也擴大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分析對象大約是二十世紀這一百年。本書標題中的「明治」、「大正」、「昭和」都是近代日本的年號,與日本人可以以觀光目的,到日本列島之外旅行的時期大致重疊(值得一提的是大正元年正好是中華民國元年,同為西元一九一二年)。

如同日文原書名「日本人的亞洲觀光」(日本人のアジア観光),原本這本書是為日本人而寫的,但是,本書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旅行樣貌(第一章),與戰後的旅行樣貌(第二章),都就這兩個時期的臺灣和中國大陸旅行著墨甚多,所以我猜想也許臺灣的各位讀者也許會有興趣展書一讀吧。

此外,我也預料到臺灣的讀者閱讀第一章和第二章記述的感受,應該與日本讀者完全相異,看法也不會相同。

第一章提到二十世紀前半日本人的東亞旅行樣貌,也適用於當時是日本國民的臺灣人。本書所寫的狀況也是當時臺灣人的旅行樣貌,臺灣島內旅行自不待言,也介紹了臺灣到中國大陸旅行時護照的需求與否、跨越國境的環境、公共交通工具的便利性等。

另一方面,旅遊手冊上的旅行目的地「中國」,明治時代是在清王朝的統治之下,但到了大正年以後是中華民國,也就是現在統治臺灣的政府。早在九十年到一百年前,現在的臺灣政府是以中國大陸(當時臺灣除外)代表政府的身分,與日本方面(包含當時臺灣)取得協議,對戰前日本人與中國人相互來往,採取不需要簽證,也不需要護照的方式,或發行日本列島與中國大陸、臺灣的大範圍折扣周遊車票(東亞遊覽券),給予觀光旅客方便。

而記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旅行樣貌的第二章,臺灣人不再是日本旅遊手冊的使用者,在這章當中,臺灣讀者關心的重點,從第一章陡然一變,關注的是戰後的日本旅遊手冊如何介紹臺灣。

尤其是這一章裡臺灣讀者最有興趣的,恐怕是一九七○年代,日本旅遊手冊裡有關臺灣與中國記述的演變吧。戰後的日本,政府已不再干涉旅遊手冊的記述,撰寫者應該可以自由書寫最新的旅行資訊。但實際上當時臺灣和中國大陸的旅遊手冊,雖然多數日本旅客應該都閱讀過,但從字裡行間還是看得出旅行資訊之外的種種社會顧慮。這種獨特的記述,肯定在一般日本人的心中,在形成對臺灣和中國的印象上發揮了一定的效果。

本來,旅遊手冊終究只是一種工具,在實際觀光旅行前,提供有用的事前資訊。即使是現代,我們可以從網路或社群媒體得到豐富資訊,預備知識與現場所見所感有所不同,卻是古今皆然。透過實際體驗品味其中的不同,也是到異文化圈觀光旅行的魅力。如果能經由這本書,讓臺灣的讀者們也能了解我們住在日本列島或臺灣的先人,自百餘年前就能理解它的魅力,我將甚感欣慰。

令和四年(二○二二)二月 作者

第 6 頁 / 共 19頁

    暫時沒有書籤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暫時沒有註記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