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遨遊在旅遊手冊中的想像與時間旅行

工頭堅/《旅飯》創辦人、「出發吧!鐵三角」節目主持人

「早在正式成為一個旅人之前,我便已經時常沉浸在想像的旅行中。」這是收到並閱讀著《跨越世紀的亞洲觀光》之臺灣版譯文書稿時,心中最初浮現的一句話。

回到這句話發生的情境,那是在少年時期,臺灣剛剛開放出國觀光的年代,透過類似楊乃藩先生的《環游見聞》之類的純文字遊記、或父親工作的旅行社取得的觀光局手冊、又或從日文書專賣店購得之自助旅行指南、乃至鐵道時刻表與外國地圖等,常常將它們攤開,做著一些不知何時才可實現的旅行計畫。

當如今已旅行過世界許多國家,甚至將旅遊作為我的主要工作時,那遙遠的回憶早已不再時常想起,然而一旦喚醒,卻十分懷念那「想像旅行」的單純快樂。

又我常說,旅行(至少)有兩種,一種是空間的旅行,另一種是時間的旅行。在沒有疫情的時期,從甲地到乙地的的空間旅行並不困難,只要動身,便可實現;但「時間的旅行」,並不容易。我當然不是說,如科幻片中用各種方式或工具「穿越」的奇想,而是在旅行中,體會到彷彿時光凍結的角落或剎那;好比說,在古巴的老城區或鄉間,或日本某些古都與老街,當你將少數屬於現代的事物忽略或隱去,那便像是身處在某個過往時代的面影中……。

而這本《跨越世紀的亞洲觀光》,既喚醒了「想像旅行」的樂趣,又體現了「時間旅行」之特質。

我曾為作者的前一本作品《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從臺灣、朝鮮、滿洲、樺太到南洋群島》寫過推薦,當時有這麼一段話:

「如果我們暫時放下以往所謂侵略、殖民或戰爭等定論,單純以一個時空旅人的眼光來看,則一九四五年之前,亦即本書提到的『大日本帝國』時代,對於鐵道旅行者來說,已然可以提供多元豐富、充滿發現樂趣之旅程。

因為在當時,日本實際控制的區域,除了本土,尚包括臺灣、朝鮮半島、關東州(大連)、滿洲(中國東北地區)、樺太(庫頁島)南部,甚至在遙遠的南太平洋小島上,……有了軌道,許多原本偏遠的地方,就有抵達的可能。」

在該書中,作者選定的旅行範圍,還僅僅是日本實施統治的地區,換句話說是當時的「國內」;而這本著作,一方面將旅行之目的地延伸到「國外」(亞洲),另一方面,又納入「戰後」的旅遊方式與觀點之變遷。對於我這樣在乎「歷史感」的旅行者而言,在閱讀中,隨處撿拾歷史進程之對映,又是額外的趣味。

例如:第一章中的〈日本人不論到哪兒都開發溫泉〉,相信許多臺灣的讀者必然會心一笑、感同身受;但〈臺灣有鴉片的販賣處〉一節,則可能對於歷史不熟悉的讀者,會感到驚訝,甚至「毀三觀」。而在〈從滿洲國跨境到中華民國〉篇章中,更可讀到「日本前往滿洲國和中華民國不需要護照」,這般奠基於特殊歷史背景的描述,這是以往閱讀沉重的歷史書籍,不曾見到的細節與面向。

至於在第二章的「戰後」階段,除了以對照的角度去理解日本人心態的轉變之外,對我更有個人的特殊意義:因我父親,便是在一九七○年代前後,擔任日語導遊,接待許多來臺觀光的日本旅客。過往只能從他的回憶,去試圖構築當時的情景,而今從這本書中,便有了可供參照的資訊;例如:寫到日本人可在漢字文化圈以「筆談」方式旅行,更是令我們產生相當的共鳴。

對於一些受到傳統歷史教育的讀者,或許在本書的某些名詞或書寫角度上,讀起來會覺得有點「違和感」;但倘若能拋棄成見,理解作者是以一個日本人的觀點,去探尋「曾經有過的旅行與生活方式」之初心,則必然能獲得非常豐富與精彩的閱讀體驗。

第 4 頁 / 共 19頁

    暫時沒有書籤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暫時沒有註記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