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各界推薦

「用『出道即巔峰』來形容史丹佛大學歷史學者墨磊寧(Thomas S. Mullaney)的生涯,再適合不過。《中文打字機》是他的第二本書(2017),甫出版即囊獲史學界各項大獎。

在這本書中,你不僅可以讀到一段少為人知的歷史,即「打中文」如何成為二十世紀語言學家、工程師與發明家的聖杯;你也可以讀到QWERTY鍵盤的起源及其在東亞的各類變形,乃至於這些技術鑲嵌的社會與文化脈絡。你也會察覺,如打字這樣日常的小事,竟然在無形中形塑我們對這世界的認知。這個叫做技術語言學(technolinguistics)的範疇,將技術置於分析的核心。如果說語言是人性的重要成分,而我們常說技術始於人性,在本書中,我們得知技術不只始於人性,還會形塑人性。

《中文打字機》的見解不僅能幫助我們以新的角度理解技術史,不至於落入技術決定論的窠臼,還可幫助我們思考:當人們開始用 emoji、貼圖、短影片與限動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使用AI來分類與消化資訊時,這些形式及其涉及的技術,將如何形塑與推動這個世界。」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漢字歷經變應歐式活版印刷術以及中文打字機化的文字演化歷程中,表面看似傳播科技的演化史,實則是漢字在文化浩劫與語言進化的雙面論爭裡最精彩的變動時刻。在咀嚼本書的過程中,已不自覺地帶我進入了一場關於漢字的社幻之旅。」

——葉忠宜,平面設計師、重本書店 Weightbooks 創辦人、《Typography 字誌》創刊統籌

「《中文打字機》是對中國語言特點的一個引人入勝的廣泛研究。」

——艾未未,藝術家

「墨磊寧揭示了一個我一直試圖透過藝術研究進行的課題。這本書不是關於工具本身,而是關於中國書寫文化的特點。它解釋了中國人的思維和獨特的工作方法背後的原因,以及中國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樣子。」

——徐冰,藝術家,《天書》作者

「《中文打字機》講述了科技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一種不同於其他語言的複雜性迷人故事。」

——《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

「本書呈現了一個在現代資訊時代對保存中國文字與文化至關重要的發明。」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墨磊寧描述了一個世紀以來為尋找可行的中文鍵盤而從事的瘋狂實驗。」

——《旁觀者》(The Spectator

「《中文打字機》對現代史上最重要的科技語言學成果進行了一次迷人的探索。」

——《自然》雜誌(Nature

「《中國打字機》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根據電腦科學的新發展,墨磊寧透過打字機的歷史鏡頭,為我們帶來了對非字母中文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命運完全不同的解釋。這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書,包含了不同的資源、歷史見解和耐人尋味的故事,視角長遠而廣泛。」——汪暉,北京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世紀的誕生:中國革命與政治的邏輯》(China's Twentieth Century)作者

「《中文打字機》文筆清晰,構思精巧。這本書將幫助讀者以更大和必要的細微差別,來欣賞與理解中國、中文和一般寫作。」——麗莎.吉特曼(Lisa Gitelman),《「原始資料」是悖論》(“Raw Data” Is an Oxymoron)的編輯,《紙張知識》(Paper Knowledge)作者

「墨磊寧不僅解構了中文不適用的神話,他專著的一個重點是揭示被QWERTY鍵盤的勝利所掩蓋的打字機,特別是中文打字機發展過程中不為人知的歷史、機型和試誤。這些迷人的、細微的設計和工程故事最終形成了一段歷史,將以西文輸入為主而開發的單鍵QWERTY鍵盤進一步去中心化。」

——《交叉潮流》(Cross-Currents

「墨磊寧從多樣的角度揭示了漢字在整個二十世紀遭逢的嚴重打壓。」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中文打字機》精彩地描述了科技史如何跨越國家和文化的界限。作者成功將一個高度技術性的故事變得非常易讀。」——《科技史》(Technikgeschichte

「《中國打字機》是一份豐富、多層次的研究報告,它不僅是對一件物品的研究,也是對整個概念世界的研究。」——《設計史期刊》(The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墨磊寧歷時十餘年,在二十多個國家收集資料,成就了這部精心的實證研究。作者對歷史寫作的批判性反思與大膽立場,令人留下深刻印象。雖然是一部痴狂的研究著作,但書中不乏幽默情節,珍貴的插圖更彷彿帶著讀者搭上時光機。本書所編織的歷史圖像,對今日的我們看待中國和中國人深具啟發性。」

——《朝日新聞》書評(阿古智子,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儘管以中文打字機為主題,但它對近代中國的資訊科技提供了全球史視角的豐富見解。本書以科技語言學的方式講述漢字與技術的近代史,從不同往常的打字員性別表述、到世界博覽會與日本入侵中國的影響,再到人機互動的展望,諸般論述令人矚目。」

——《讀賣新聞》書評(小川さやか,立命館大學大學院先端總合學術研究科教授)

第 8 頁 / 共 30頁
  • 各界推薦
  • 從「我手打我口」看技術的東亞現代性──《中文打字機》導讀
  • 作者對談實錄
  • 致謝
  • 序言.中文裡沒有字母
    1. 字母時代的中文
    2. 不是要存在或不要存在的問題
    3. 奇特的延續性
    4. 來自深淵的實記
    5. 我們能「聽見」中文打字機嗎?
    6. 史料來源
  • Chapter 1.與現代性格格不入
    1. 雷明頓時代之前的亞洲
    2. 技術語言想像力的崩潰
    3. 世界的雷明頓
    4. 噠記與中文巨獸
  • Chapter 2.謎一樣的中文
    1. 讓來來回回的排字工就定位:活字、常用字,以及包圍語言的欲望
    2. 要怎麼拼寫漢字?分合活字和漢字的重新構想
    3. 明文的爭權:代碼、符號主權與中文電碼
    4. 雙重媒介:一八七一年的中文電碼
    5. 棲身於密文世界:超媒介實驗
  • Chapter 3.不同凡響的機器
    1. 代書機器:謝衛樓與第一台中文打字機
    2. 基督的身體:謝衛樓中文打字機的常用字邏輯衝突
    3. 三千字不到的現代性:周厚坤與他為中國大眾設計的打字機
    4. 分合活字的回歸:祁暄和拼合式中文打字機
    5. 中文打字機的未來?
  • Chapter 4.沒有按鍵的打字機叫什麼?
    1. 從活字印刷機到活字打字機:舒震東打字機
    2. 開拓國內市場:商務印書館和新產業的形成
    3. 消失的「打字男孩」:中文文書工作的性別矛盾
    4. 做為具體化(embodied)記憶的中文打字
    5. 等待卡德摩斯:「中文注音字母」打字機的興衰
    6. 在世界博覽會上:模仿與變異之間的中文打字
  • Chapter 5.掌控漢字圈
    1. 介於兩種技術語言的世界之間:假名、漢字和日文打字的矛盾歷史
    2. 日製中文打字機,或現代漢字圈的出現
    3. 盜版與愛國:俞斌祺和他的中(日)文打字機
    4. 帝國的文書工作:日本打字員在中國
    5. 同文、同種、同打字機:中日韓文(CJK)的戰時起源
    6. 共謀與機遇:日本占領下的中文打字員
    7. 仿效日本以救中國:雙鴿牌打字機
  • Chapter 6.QWERTY 鍵盤已死,QWERTY 鍵盤萬歲!
    1. 不可思議的鍵盤
    2. 康熙可以休矣:民國時期的「檢字法問題」和輸入的起源
    3. 尋「道」
    4. 古代中國如何錯過了重點:漢字檢索與中文的本質
    5. 不得其門而入的尋「戀」之法:杜定友與檢字的心理學
    6. 從搜尋到搜尋式書寫
    7. 展演明快打字機:林太乙做為中國之女性「人人」
    8. 明快打字機的「失敗」與輸入的誕生
  • Chapter 7.打字之叛逆
    1. 中國第一位「模範打字員」
    2. 中國的第二次白話文運動
    3. 中文打字與「大眾科學」
    4. 去中心化,中心化?
    5. 打字之叛逆
  • 結論.走向中文電腦運算歷史和輸入時代
  • 參考資料
  • 版權頁
    • 暫時沒有書籤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暫時沒有註記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