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想研究打字機?打字機的歷史,這項物質性設施在您眼中是個人電腦的前身嗎?
我對於中文打字機的著迷,起因於它本質上是個看似無解又難以處理的東西。理論上,中文打字機這東西不可能、也不應該存在(畢竟中文打字機屬於有成千上萬字元的非字母書寫系統),但它卻出現了。
在研究中文打字機之前,我早期的研究專注在分類法和標準化,而這些研究又為我初次遇見中文打字機「鋪設了一條康莊大道」。這些中文打字機一方面為現代資訊技術的發展軌跡帶來了嚴峻挑戰,但另一方面又大大地受到歐美打字機款式的影響。一九○○年代之後,標準化系統迅速在全球取得主導地位,在打字領域特別如此,這種起源於美國與英語的系統,在之後成了跨語種打字的普世標準。推動這種形塑全球打字樣貌變革的是幾股錯縱複雜的力量,包括殖民主義遺緒與資本主義。至於全球數十億人使用的中文書寫系統,卻在這種敘事下以另一種顯著的姿態出現。它扛住了標準化西方打字機施加的壓力。西方打字機製造商發現他們無力迫使中文調整,以便適用於這些外國設備,這點對傳統全球標準的概念形成挑戰。基於這樣的背景,全球的工程師、語言學家與決策者共同努力讓中文機械化,由這群人組成的群體所帶來的重要性,才是我想強調的。這種國際合作催生了許多人機互動和語言方面等等的新穎概念,同時也超越了國界限制。
最後,我也要展望一下電腦時代。過去中文打字員客製化打字機,好讓機器符合他們的工作型態時,他們展現出自身的適應力與創新力,我認為這點與當代的人工智慧革命有著密切關係。將這兩者並列對比,可以凸顯出人工智慧時代帶來的新需求與漢字之間並無違和,漢字在此並非處於不利地位。而且此時的焦點已轉向文字預測與資訊處理,漢字在這逐漸發展出的大方向中適應良好。
《中文電腦:一個資訊年代的全球史(暫譯)》(The Chinese Computer: A Global History of the Information Age)英文版將於二○二四年五月出版。
中文這種語言由成千上萬的漢字組成,當中沒有任何字母,那麼要如何才能在標準的QWERTY鍵盤上輸入漢字呢?這個問題我已經琢磨許久。我在《中文電腦》一書中的目標除了要解開這種矛盾,還要呈現我眼中那個從打字演進而來的新時代,也就是被我稱為「超文字」(hypography)的現象。該書立基於我十五年來的研究,探討了電子中文技術的起源,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路追溯至今。
我試著引導讀者穿過錯綜複雜的中文電腦技術史,並追溯電腦中文輸入法的演進:軟體程式使得以字母、數字符號來產生漢字成為可能。書中將介紹一群卓越人士,包括來自IBM的遠見之士、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新家、中央情報局和五角大廈的神祕人物、臺灣軍方的先驅,以及中國大陸體制內的有力人士。這些來自各方的人物,對於形塑中文電腦技術面貌扮演了前所未見的角色。
在最後一章,我將說明中國與非西方國家在出於必要之下,究竟如何在進入個人電腦革命之際創造了超文字技術,並無意間「拯救」了西方電腦技術免於深陷固有的字母偏見之中。這種變革使得某些電腦得以在歐美以外的市場占有重要地位。
2. 您覺得,中國在現代資訊技術的歷史發展進程,扮演了什麼角色?
中國在現代資訊技術發展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既多重又重要。其中一個關鍵是中國對於語言與書寫有其獨特的思路。中國的挑戰在於調整西方打字機的標準,好讓它適用於複雜的中文,這過程同時也引領了創新的輸入法及設備發展,例如中文打字機,在全球電腦技術史上就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中文及其書寫系統無法適應標準的西方打字機,這導致互不相容的系統共存於世。不過,這卻也為探索人機互動、語言等嶄新概念創造了獨特的空間,來自全球的工程師、語言學家與決策者皆與之相關。現代以降,中國不斷在挑戰既定的不成文標準,並將現代資訊技術推向全球化。
3. 可以聊聊您對AI的看法嗎?
有人問過我,是否知道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器(ChatGPT)的問世。我的回答是,我當然不知道,但卻一點也不意外。雖然從英文電腦史的觀點來看,ChatGPT 的問世也許很驚人,但我認為,若從中文電腦技術所代表的全球計算機史發展軌跡這部分來看,很顯然地,中文輸入法歷史的下一步就是會這樣發展:從預測用戶想要什麼,到嘗試以比人類意念更快的速度生產文本。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