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豐恩/「故事 StoryStudio」創辦人
阿蘭.柯爾本是當代最具創見的歷史學者。他數十年來著作無數,卻每每能別開生面、推陳出新,打開歷史研究的不同視野與境界。他寫過「沉默」的歷史、也寫過十九世紀法國鄉村的聲音;寫過人們對海與海濱的認知與想像,也寫過草與草地的體驗與記憶。他也參與編寫過「身體的歷史」、「男人的歷史」與「情感的歷史」。在他的筆下,什麼都可以成為歷史研究的主題。如今超過八十歲,仍然筆耕不輟,持續有新作問世。而且,身為學院派的歷史學者,他選擇這些題目,並非只是求新求變、追求趣味,而是有著理論的思考與反省。
《惡臭與芬芳》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嗅覺與氣味作為主題,哪怕是在今天,都還稱得上是極為新穎的主題,尤其在啟蒙時代之後,一般認為「視覺」已經成為五官中位階最高者,其他五官重要性相對下降,嗅覺更時常被視為是原始、甚至近乎野蠻的感覺體驗。但柯爾本在一九八二年便完成這部作品,確實堪稱大膽前衛。那年他四十六歲,正是精力與創造力都極為旺盛的年紀。
本書自出版後,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受到熱烈討論,英國著名的醫療史學者波特(Roy Porter)曾為本書撰寫序言;哈佛大學出版社的英譯本誕生時,紐約時報還曾刊登書評,給予極高評價,也說明本書的讀者不限於學術界。而今《惡臭與芬芳》有了中譯本,而且是從法文直接翻譯而來,作為深受這部作品影響與啟發的讀者,不免深為感動,儘管距離法文原版首度問世已經四十年,但終於讓中文世界的讀者也能接觸到這部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
阿蘭.柯爾本時常被視為法國年鑑學派的成員,不過,他的主要取徑與年鑑學派的要角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與其徒子徒孫那種運用大量資料、統計,重視自然環境、地理、氣候,並且企圖寫出無所不包的全史(total history)的風格有所不同。他毋寧是更接近年鑑學派在一九二〇年代創始者之一的費夫賀(Lucien Febvre),重視歷史中人們的「心態」,講究從歷史資料中挖掘出不同時代中一般人的感受與思考。但柯爾本做的也並非只是復古而已,他把心態史研究有進一步深化,而成為當代「感覺史」研究的旗手。《惡臭與芬芳》的出版,更奠定了他在這個領域的地位。
《惡臭與芬芳》寫了些什麼?柯爾本在前言中解釋,在十八世紀末葉開始,人們對於氣味的「認知與分析方法」出現改變,特別是對惡臭、特別是都市中的臭氣,「忍耐限度」愈來愈低;相對地,這些都市居民開始使用各種手段,除去城市中象徵不潔與令人不安的氣味。柯爾本問道:
嗅覺感知變得警覺敏感,代表了什麼樣的意義呢?令人費解又疑懼的除臭行動,讓人們開始排斥所有可能打破周遭環境嗅覺沉默(silence olfactif)的事物,那麼這些行動又是如何進行的呢?這些屬於人類學範疇的深層改變,又可分成哪些階段?這種評判模式和象徵制度的突然轉變,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社會隱憂?
不過,他在書中並沒有用以簡單枯燥的分析方式回答以上問題,反倒是帶我們跟著那個時代的不同人物進入他們的生活世界中,看看他們對於各種氣味的認知如何逐漸出現變化。
本書的優點與缺點是一體兩面的,就是內容極為駁雜,柯爾本對於當時各種氣味有關的資訊和材料,一一做出討論,卻也不免讓人感覺時時岔開了話題,各章節之間的連結關係也不算強烈。但換個角度想,也許正是因為氣味的歷史太有趣,過往的研究又太為稀少,讓柯爾本忍不住要趁這個機會好好細數一番。所以柯爾本不只講了十八、十九世紀人們對氣味的厭惡,也談了香料與香水的發展、身體與疾病理論的發展、城市空間的變化、社交與社會階級。在這樣一本豐富的著作中,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議題。讀者若非專業的研究人員,不妨也抱持著這樣的心態閱讀。
《惡臭與芬芳》為往後研究氣味歷史的人不只開了一扇窗,更打開了一座大門,讓人們可以繼續前去探索。許多學者受到柯爾本啟發,繼續追尋他口中「認知革命」在不同時代、不同區域的變化。對於柯爾本提出的論點,也多有辯論。我曾寫過一篇研究回顧式的文章〈感覺的歷史:理論與實踐〉(收錄於蔣竹山編,《當代歷史學新趨勢》,聯經出版),感興趣的讀者不妨參照。
文中我也提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歷史學教授傑伊(Martin Jay)為美國歷史學界最具代表性的刊物《美國歷史評論》(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組織了一個紙上論壇,名為「歷史中的感覺」,邀請各界學者分析不同感官歷史研究的現況。作為組織者的傑伊也自信地宣稱歷史學正在迎接新一波的「感覺轉向」(sensory turn),宣告了歷史學的新趨勢。如果要理解這股新趨勢,《惡臭與芬芳》是個最好的起點。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