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新自由主義批評中缺少的部分

由於中央銀行在資本主義、國家機構和總體經濟管理實踐的更廣泛轉型中承擔著如此關鍵的地位,因此我不是第一個注意到央行重要性的人,確實,幾乎沒有任何研究新自由主義的社會科學家忽視央行的關鍵角色。但正如我將在本書中說明的,要將央行在這些更全面的進程中定位時,值得更詳細地研究央行這個官僚組織的行事、央行的治理實踐有什麼獨特之處,以及這些實踐如何與特定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結構融合在一起。以這個重點為基礎,我特別分離出兩個顯著的研究方向,這兩個方向研究政治經濟學中的關鍵力量,同時將它們從權力結構出現的具體實踐和過程中脫離出來。

第一部分著重於資本主義民主國家中不同群體相互衝突的經濟政策利益。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觀察到一九七○年代資本家和勞工間,關於相對收入占比的分配不均愈演愈烈,[17]資本家總是會得逞,因為他們擁有更大的機構和結構性權力——他們可行使「發言權」並威脅要「退出」國民經濟。[18]因此,政府在屈服於資本家的要求前只是暫時訴諸通貨膨脹政策,中央銀行成為「硬通貨」政策的宣導者和執行者。在隨後的數十年,隨著全球化、去工業化和看似不可避免的放鬆管制浪潮,加深了資本家優於勞工的主導地位,使得他們的地位仍然沒有受到挑戰。

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研究捕捉到自一九七○年代以來「政權更迭」的大致輪廓,但是仍有幾個缺陷。首先,透過著重於利益衝突,我們無法解釋中央銀行如何以及何時成為經濟決策的主導者。在德國和瑞士,這個轉變發生在一九七○年代中期。一九七九年時,保羅.沃克大幅提升了聯準會的重要性;但美國央行只是在一九八○年代末至一九九○年代初在艾倫.葛林斯班領導下,才真正鞏固了央行在新自由主義中的角色。[19]在英國,英格蘭銀行則是要等到一九九三年才開始對貨幣政策行使實質上的(儘管還不是法律上的)權力。我們不清楚硬通貨利益的主導地位如何解釋這種模式,此外「硬通貨」一詞在貨幣政策的實施方式上,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在德國和瑞士的背景下,中央銀行使用貨幣供給目標,向統合主義機構傳達其穩定意圖,而這種特殊版本的「務實貨幣主義」(practical monetarism)並不是美國或英國中央銀行崛起的一部分。相反的,在柴契爾(Thatcher)夫人時代,一位著名的英國財政大臣指出,在英國重要的是加強和維護「總體經濟政策的可信度和聲譽 [在全球金融市場],如此一來 [這些] 市場就能以一種普遍支援它的方式運作。」[20]最重要的是,雖然以利益為基礎的文獻中,學者們從群體在允許或抑制通膨的政策上掙扎的角度來描述核心衝突,但他們無法捕捉到過去幾十年的擴張性政策,未能產生通貨膨脹或改善工人的結構性條件的程度有多大,同時在促進金融成長和增加財富集中度方面發揮了重要的角色。[21]為了理解這些模式,需要對中央銀行及其與資本主義結構和制度的關係進行更詳細的研究。

類似的問題也滲透到政治經濟學的第二個顯著部分,聚焦於總體經濟政策思想的演變。這些文獻典型地認為,「在一九七三年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石油危機開始時……凱因斯主義遭到質疑,經濟學家和決策官員尋找答案,更保守的方法受到青睞,通常被稱為新自由主義或市場基本主義」。[22]有些人對思想變革的具體載體進行了一些討論。在某些版本中,學者們認為,瑪格麗特.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等政客在新自由主義的基礎上打造了新的競選承諾,並在選舉勝利後改變了政策和制度的配置。[23]在其他版本中,學者們優先考慮經濟專家在國際組織、認識社區、「思想集體」以及/或是國家技術官僚機構中的影響。[24]此外,一些作者發現,在新自由主義的廣泛概念下,從一九七○年代和一九八○年代的貨幣主義,到一九九○年代和二○○○年代的新凱因斯主義有著很大的意識形態差異。[25]但是,儘管存在這些內部差異,我們還是可以發現這第二個政治經濟學分支中一些普遍的缺點。首先,任何熟悉中央銀行等機構的政策程序和組織過程的學者,都知道經濟思想的有限性和有限的相關性。一個顯著的例子是柴契爾,她在一九七○年代後期成功推動嚴格實施貨幣主義,但很快就發現到這種方法在實踐中是不可行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總體經濟學的概念、模型和推理風格在中央銀行中很重要,並幫助這些組織創新政策並重新定義其角色。然而,意識形態學者沒有適當的工具,以分析央行官員如何用有創意的方式利用這些認識要素來支援特定的治理技術。我們必須做更多研究以理解這如何運作。

總而言之,在政治經濟學中研究新自由主義的主要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確定中央銀行崛起的實質/政治條件,並描述這種崛起發生的二十世紀後期的廣泛知識環境。但是這既沒有充分說明央行官員在這個過程中的能動性(agency),也沒有說明中央銀行如何在實際治理層面上與經濟中的制度和結構交織在一起。由於這些原因,各國央行崛起的時機和機制、有利於這些程序的具體條件,以及特定版本的貨幣政策主導地位的後果仍不清楚。


  1. 17.John Harry Goldthorpe, “The Current Inflation: Towards a Sociological Account.”

  2. 18.Wolfgang Streeck, Buying Time: The Delayed Crisis of Democratic Capitalism.

  3. 19.Marvin Goodfriend, “Interest Rate Policy and the Inflation Scare Problem: 1979–1992.”

  4. 20.Peter Middleton, “Economic Policy Formulation in the Treasury in the Post-War Period: NIESR Jubilee Lecture,” p. 51.

  5. 21.Karen Petrou, Engine of Inequality: The Fed and the Future of Wealth in America. Hoboken.

  6. 22.John L Campbell, “The Evolution of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7. 23.Peter Hall, “Policy Paradigms, Social Learning, and the State: The Case of Economic Policymaking in Britain.”

  8. 24.例如Daniel Stedman Jones, Masters of the Universe: Hayek, Friedman, and the Birth of Neoliberal Politics; Martin Marcussen, “Scientization of Central Banking: The Politics of A-politicization.”

  9. 25.Ben Clift, “The Hollowing out of Monetarism: The Rise of Rules-Based Monetary Policy-Making in the UK and USA and Problems with the Paradigm Change Framework.”

  10. ②編者註:作者在全書引用文字中補充的說明均以 [ ] 標示。

第 8 頁 / 共 55頁
  • 封面
  • 好評推薦
  • 作者序
  • 導論
    1. 新自由主義批評中缺少的部分
    2. 研究方法
    3. 政策創新的比較研究
    4. 金融的鬥士
    5. 本次研究
    6. 章節概述
  • Chapter1 新自由主義與中央銀行的崛起
    1. 如何解釋中央銀行在新自由主義中的主導性角色?
    2. 走向新的中央銀行社會學:官僚行為者、政策工具和金融體系就是治理的基礎結構
    3. 一九七○年以來中央銀行治理技術的創新
    4. 央行崛起的問題是什麼?
    5. 合併比較
    6. 解說:中央銀行是什麼?
  • Chapter2 貨幣主義與貨幣政策的發明
    1. 貨幣主義是什麼?
    2. 瑞士國家銀行:從精英調解到統合主義的貨幣學派理論
    3. 英格蘭銀行:以「私人影響力」為政策操縱桿與致命的策略選擇
    4. 本章討論:一九七○年代貨幣主義實驗
  • Chapter3 主導金融市場的預期
    1. 柴契爾的貨幣主義與金融化政治的矛盾
    2. 沃克的原始通膨目標
    3. 英國的通膨目標之路
    4. 減少金融市場的意外驚喜
    5. 本章討論:創新的通膨目標制
  • Chapter4 貨幣市場!全球金融與中央銀行的基礎結構
    1. 現代貨幣市場制度的美國起源
    2. 英國貨幣市場的美國化
    3. 貨幣市場創新如何瓦解貨幣主義
    4. 一個建構全球市場的計畫
    5. 本章討論:新貨幣政策的設計者
  • Chapter5 無知的組織,央行官員如何放棄監管
    1. 瑞士:從君子監管到良性忽視
    2. 英格蘭銀行:從非正式領導到結構性保密
    3. 本章討論:央行在貨幣政策的監管上扮演什麼角色?
  • Chapter6 白忙一場的金融化管道疏通 ——二○○八年以後的中央銀行
    1. 二○○八年後的央行業務
    2. 結構失修的金融市場
    3. 金融化,一個消耗殆盡的成長動力
    4. 透過金融業成長和金融化無法實現的福利承諾
  • 結語
    1. 利益和思想之外:央行崛起及其影響的新解釋
    2. 經濟決策制訂中的官僚
    3. 制度維護的邏輯
  • 附錄
    1. 檔案與訪談
    2. 參考書目
  • 版權
  • 封底
    • 暫時沒有書籤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暫時沒有註記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