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發明都是從零開始。」這句名言出自劇作家尚.哈辛(Jean Racine)的知名悲劇《貝倫尼斯》(Bérénice,於一六七○年首次公演),它比悲劇情節本身更廣為人知。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其實很簡單:任何「芝麻小事」,都有可能成為某個偉大作品的靈感。所謂的「發明」,其實就是創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工具,這跟科學等方面的「發現」有本質上的不同:對物理學家或化學家來說,是新的定律;對生物學家來說,是新的過程;對探險家來說,是新大陸。
兩種概念表面上定義不同,背後卻密不可分:「發現」與「發明」之間的關係雖然密切,但並非總如想像般那樣明顯或直觀。要「發明」通常得先「發現」:若無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六十年後不會有全球定位系統(因為不管是當時還是已歷經好幾波進化的現在,GPS的延遲造成的誤差都無法忽略,得靠相對論來校正)。但有時順序剛好相反,先有「發明」才有「發現」:蒸汽機於一六八七年問世,但其運作原理要等到一八二四年才被尼古拉.萊昂納爾.薩迪.卡諾(Nicolas Léonard Sadi Carnot)解開。還有些發明是為了解決當時的問題,純粹靠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出來,無須任何科學發現為基礎:例如斷頭台(Guillotine,以其發明人Guillotin醫師為名)就是因應當時局勢而發明的,它也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名產」之一。
要追溯每個曾在人類歷史上烙下印記的偉大發明,主要關鍵之一就是還原相關的「傳奇故事」。每種發明誕生的始末都是獨一無二,無法用某種傾向或單一流程概括;從這些故事中不但可看出當時的背景,還有創造過程中的波折。當然,不是每種論述都能找到證據來支撐,尤其是在最古老的時期:人類的第一把火是從天然火災引來的嗎?輪子是因觀察高處滾下來的石頭才想到的嗎?讓老祖宗們可以從遠處射殺猛獸的投槍器又是怎麼發明的?研究人員常常得先依照現有證據提出不同假設,再根據考古證據或文獻小心驗證,才能證實或排除這些假設。但本書頭一個介紹的發明卻完全不能照這種方式驗證:人類史上最古老的工具,本來公認是在二百六十萬年前左右出現,但根據二○一五年於非洲出土的證據,整個年代又往前挪了七十萬年!
相較之下,較近代的發明就沒有這種困難,年代越新越能得知詳細的誕生時刻:漏壺於公元前十四世紀上半葉出現,機械鐘則在公元一三○○年左右問世,望遠鏡於一六○八年誕生,熱氣球首次起飛是在一七八三年六月四日,第一條推特則是於二○○六年三月二十一日晚上十點五十分發出……但這不代表漏壺的起源比推特的還難追查,或是古老發明背後的意義更加神祕。某些古代發明的相關文獻雖少,至少記載詳實;較新的發明雖說參考資料較多,但有時反而難以理出頭緒。然而大量的參考文獻也能幫助我們深入了解當時的情勢:像是氣泵在十七世紀中葉於英國問世後,發明者羅伯特.波以耳(Robert Boyle)與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之間有一場激辯;二○○四年臉書(Facebook)誕生的來龍去脈,也並非都如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與他的美化版傳記敘述得那麼完美。
不管是哪種發明,包括最早的石器、火、投槍器、輪子、漏壺、機械鐘、望遠鏡、氣泵、蒸汽機、熱氣球、斷頭台、GPS、Facebook、Twitter……等,誕生前(甚至誕生後)都有一段故事。發明的歷史之所以神奇,是因為它是一系列的「成功故事」,具有多種面貌,除了極少數例外。一件發明能流傳後世,背後可是累積了無數努力;雖說大部分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但還是有人繼續付出,年復一年,直至今日依然如此。大家都是從零開始,但是有時辛勞不一定有收穫。因此我們必須以謙卑的態度來看待人類的這場冒險史詩,一切都要從三百萬年前的肯尼亞湖西岸說起……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