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頭約在一萬兩千年前發明,不論製作或使用都很簡單,可以說是當時人類智慧的結晶。
從最原始的手捏成型,然後進展到模塑、燒製,磚頭製程經過了千年的進化,到公元前九千五百年左右已經算很成熟,不過整個過程其實還是相當原始。材料包括黏土、水與植物殘渣(例如稻草、麻或木屑),考古學家甚至還發現過寵物的毛髮;製作方法也很簡單:全攪在一起和成團,用手捏成想要的形狀,然後放在陽光下曬個兩週,再來……就能用了!
磚頭的普及完全是因為製作簡單:原料幾乎到處都有,所以開採、運輸跟儲存上都不是問題。至於技術上,只需要稍微訓練並學習一些技術,任何人都能做得出來,會做的人因此越來越多。
磚頭最早出現在中東阿斯瓦德、耶利哥、尼蒂夫.哈赫德德等地區,由於離地中海不遠,因此迅速傳播到內陸、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盆地……不過從不同時期的遺跡可看出,有些磚頭可能是當地獨立發展出來的。再者,不同地區出產的磚頭風格都不太一樣,有時產地只隔個幾公里,外觀就能差上十萬八千里:耶利哥的磚頭是「雪茄型」;而此地北邊一百多公里外有個蒙哈塔遺址,是由著名考古學家吉恩.珀洛(Jean Perrot)發掘出來的,這裡的磚頭則是「煎餅型」。那時候的人已經開始講究品味與顏色了……
從磚頭背後殘留的指紋印,可看出當時人類一開始是以手來塑型,然後逐漸引進模具,以將製程標準化並增加產量。雖說正值人類開始定居形成部落的關鍵階段,但當時的磚頭還無法發揮多少作用。使用的人很快就發現,它們在正常氣候下會很快風化掉,極端氣候下壽命更短:光是下大雨就有可能迅速摧毀其隔熱性與堅固性。直到公元前三千五百年,才靠燒結過程解決這個缺陷。不過要讓它玻璃化,光把材料擺進火裡燒不夠,還得發揮別的巧思……
│另見│
• 陶瓷(公元前兩萬五千年)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